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漢語 > 語言運用

五“一”五“多”作文教學法

五“一”五“多”作文教學法

  作文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不斷探索提高作文教學的新路子只是擺在廣大語文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但重重視和研究作文教學必須從作文教學的現狀入手,找到問題的癥結,採取切實可行的做法,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中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如何呢?從教的方面而說,由於中學教學受大學聯考制,為了應付考試,訓練形式多而雜。不少教師急於求成,只想“一步到位”,一夜變成了大胖子。從學的方面說,學生閱讀量少,生活素材少,定作技法少。他們每天於家門至校門,校門至家門來回往返,即使在路上看到一樁新鮮事,也不敢久留,生怕遲到挨批評。學校閱覽室天天座無虛席,然而他們在看些什麼呢?武打、武俠、畫冊、明星生活和有關複習資料。學生借闡的圖書一般是小說,從中尋找一些趣味性的東西,很少是從寫作上來讀。缺少生活閱歷,沒有生活感受,僅僅在課堂上聽老師一點寫作知識,寫作水平當然難以提高。因此,在很多學生的作文裡總是一些舊例子、舊面孔、舊模式。
  針對目前這種現狀,作文教學必須有的放矢,對症下藥,做到習作目標具體化、訓練內容系列化、閱讀指導經常化、思維想象立體化,並
  結合學生實際採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作文教學收到應有的效果。近年來,筆者實施了一套“一例多用、一事多想、一題多議、一體多作、一文多評”的五個“一”作文教練法。通過嚴格而有序的訓練,對提高學生的習作素養,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寫作的習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一例多用
  學生閱讀量少而窄,缺少生活經歷,手中掌握的素材十分有限。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當指導他們注意選擇手中僅有的素材儘可能地與文題相切近,使這些素材與題意相一致,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通常情況下,一棵樹在甲地能生長,通過合理移植在乙地同樣也可以開花結果。例如“倫敦圖書館的一個座位下,留下了偉大導師馬克思長年累月來此學習磨出的兩個深深的腳櫻在他的鉅著《資本論》中,哪一面不閃爍著這腳印的光輝1這個例子,在學生中間廣為傳育,都很熟悉。它不僅是“書本有路勤為徑”和“業精於勤”有的力論據,而且是“革命導師是我們年輕人學習的楷模”的最好例證。又例如“球王貝利,在他跑進一千個球以後,有人問他:‘貝利先生,請問你對哪一個進球最滿意’?貝利說:‘下一個’”。這則例子,既是一種奮進超越的精神的表露,又是永不知足,努力進取,敢於勝利,充滿自信的豪言壯語。學生在習作中,可以有針對性地選用,把文章與活。素材多,能寫好文章。但素材少,就未必寫好文章?當然不,只要我們能運用得恰到好處,同樣能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2)一事多想
  常常聽到不少人抱怨文章不好寫,因為似乎沒什麼好寫:英雄人物並非比比皆是,曲折經歷又少之又少,名山大川更難得一顧……平時看到的一切似乎都平平淡淡,能寫出什麼來呢?可是事實並非如此。一件小事,普通不過。可當你對它提煉、加工以後,就能有質的飛躍。正如清代諸名詩人、學者袁枚所說:“蠶食桑,而吐者絲,非桑志;蜂採花,而所釀所密,非花也”。絲綢多麼華貴,蜂蜜多麼甜美,它們與普通的桑葉,野花有巨大的差別,但它們也確是從普通的桑葉、野花中來,所不同的是它們經過了蠶和蜂的辛勤勞動;絲是蠶的心血所凝,蜜是花的精華所聚。《小街》是一道極其普通的文題,可寫人記事,也可狀景抒情。有一位同學,從寫人記事上分成小街的孩子、小街的青年、小街的老人;從狀景抒情上分成青網中的小街、夏雨中的小街、冬雪中的小街。這樣分類後,均可繪成幾條主要軸,並展開發散思給,在每一條軸上列出儘可能多的內容。文條理清楚,線索分明。即使是一件小事,只要我們對它細心觀察,展開豐富的想象,靈活運用,何愁寫不出好文章呢?
  (3)一題多議
  “文無定法”。一個文題,它包含的意義往往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的想象,不能拘泥成一個定式。例如文題《樸素時髦》。對於這個矛盾問題,學生常把握不住,簡單取捨。教師可啟發學生開展議論,首先不能只看到表面現象,而要看到實質。因為樸素和時髦是個現象,關鍵在於青年學生的服飾應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性格愛好、環境場合等方面來決定,不可同一標準,因此“抓住青年學生的穿著適合自己的特點”這個觀點,才能把兩種統攝起來。其次,具體問題還要具體分析,不能一味地褒貶一方。這裡還涉及到,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念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基本觀點包括:全面的觀點、聯絡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因和果、質和量、內因和外因、主觀和客觀、現象與本質、對立統一等。通過反覆討論,正確觀點定會產生,寫出來的文章,就不會跑題。
  (4)一體多作
  “站在河邊上,學不游泳”,“不敢放槍的人,一輩子著野獸”。這些話,說明一個道理:要想學什麼,就得練什麼;要想學得好,就得多練才行。普通有人問魯迅先生作文的“竅門”,魯迅回答說:“文章應該怎麼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則由於多看和練習,此外並無心得或方法的。”魯迅先生這話講得多麼懇切清楚啊!我們說“讀書破萬卷”,則說“下筆”進才能“有神”。如果光做到“讀書破萬卷”,去從來不下筆,怎麼能有“神”呢?怎麼能寫出好文章呢?因此,光有理論不行,還必須有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活動,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一種文體的技巧,試圖通過兩三次作,就能掌握,那是不可能的。必須反覆練習,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在多次練習中逐步地摸索,總結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筆者所教班級,常常採用集中訓練法。一個學期主要學一種文體,並將每一類文體,分解成若干個單項,有目的、有計劃、分步驟,由簡單到複雜,多搞幾個來回,以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實踐證明,這種作法,是行之有效的。
  (5)一文多評
  文章的評改為廣大語文教師常用的手段。因為它切合學生實際,針對性強,學生容易理解,對提高作文水平有很大幫助。但評改的方法要得當,不能由老師唱獨角戲。教師可採用假設法、對比法、鼓勵法、討論法等形式激發學生思維,使之司出其中的道理。記得有位學生在《我的媽媽》一文中寫道:
  …………
  星期天的早晨,媽媽把我們換下的衣服泡上,又把我們叫來。她分配我洗衣服,哥哥掃地。儘管我們還很小,便總像戰士接到命令那樣去做。當看到我洗衣服笨拙的樣子時,媽媽忍不住笑了。“哎啊!肥皂沫濺了滿地、滿身,又浪費啦1於是她做起示範動作,說:“看見嗎?要這樣”
  在講評時,筆者有意地把原文後面的文字改為:
  當看到我洗衣服的笨拙的樣子時,媽媽說:“哎呀!皁沫濺了滿地……去玩吧,讓我來”。
  兩文對比,學生普遍認為原文好?有學生說:“原文表現了媽媽言傳身教的美好品德,改動以後就看不出來了”。又有說“:原文語氣親切感人,動作逼真,體現了媽媽對女兒的愛而不寵,而屐後就差勁了。”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兩文比較,的確學生的評論是非常準確的。筆者認為,這樣的改方式,對的啟發較大,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有幫助的。
  以上“五個一”作文訓練法,是筆者針對當前語文教學的現狀,逐漸摸索的一條新路子。經過多年教學國中,已初見成效。當然還很不成熟,筆者有意拋磚引玉,向同行們請教。
標籤: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