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論語

讀論語讀後感6篇

論語3.08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論語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論語讀後感6篇

讀論語讀後感1

作為對於儒家原典思想的現代闡釋,《論語今讀》表達了李澤厚和孔子的對話。一方面,李澤厚讓孔子復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們言說;另一方面,他又憑其獨特的方式針對孔子的問題給予回答。對於本書的讀者來說,值得思考的不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澤厚所闡釋的孔子的思想。

李澤厚認為,《論語》這本書所宣講、所傳佈、所論證的那些“道理”、“規則”、主張、思想,已代代相傳,長久地滲透在中國兩千年來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人們的行為、思想、諺語、活動中了。它已成為規範整個社會活動和人們行為的準則和指南,並且“百姓日用而不知”,由文化而心理,不僅極大地支配和影響了人們的思想、理解答認識,而且也作用於人們的情感、想象和信仰,是有關中國文化的某種“心魂”所在。孔子和《論語》所代表的儒學,在塑建、構造漢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歷史過程中起到了無可替代、首屈一指的嚴重作用。

因為重要,李澤厚重新譯註了《論語》,並圍繞今日如何讀《論語》這個中心,寫下了自己的評論、札記和解說,統稱為“記”。它們長短不一,品類不齊;或講本文,或談哲學;或發議論,或表牢騷;或就事論理,或借題發揮;並無定規,不一而足。

讀論語讀後感2

從一年級起,我們每天就在悠揚的音樂聲中進行20分鐘的國學誦讀,從《論語》、《弟子規》、《三字經》到《千字文》,我們在經典中浸潤心靈,在音樂中培養習慣。 《論語》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它的內容廣泛,記載了孔子關於政治、哲學、教育、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等各方面的言論。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我最喜歡的兩句話。就拿我們這個四十多人的班集體來說吧,我們班有的人是“跑步健將”,有的人是“繪畫能手”,還有的人是“數學專家”、“英語博士”、“摺紙大師”……大家各有各的特長,只有取長補短,互相學習,才能共同提高。還有一次,語文姚老師給我們講解習題,其中有一道題我認為講得不對,在經過查資料核實後我懷著忐忑的心情向姚老師指出了錯誤,沒想到姚老師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在全班表揚了我。姚老師的年齡比我們大那麼多,知識也比我們淵博得多,可她卻勇於在全班同學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這件事情在班裡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論語》需要我精心拜讀、細細品味、慢慢感悟。

讀論語讀後感3

《論語》是我國經典讀物,涵蘊了我國的文化經典。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用精短的語言告訴我們怎樣和朋友交往、怎樣孝敬父母、怎樣解決事情、怎樣……。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在說:“孝順父母,順從長兄,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長兄,這就是“仁”的根本。“義”是在仁的基礎上理解的,即: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做到為人所想,去幫助別人“禮”讓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復禮”!大家要是都謙讓一點,不就好了嗎?“智”我覺得就是知人之言為智!也就是明白別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發展!其實,我們現在都是在學習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經驗!我們只有瞭解了其中的道理,才會明白自己在社會上的意義!當然對身邊人的意見應該是選擇好的,有利於個人和社會發展接受!“信”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誠信。從我們的先祖開始就提倡“信”,而當今社會有時卻缺失了傳統文化的美德!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發揚《論語》中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少年君子”

我們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諧的社會,沒有仁義禮智信不行的!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美好,社會越來越和諧!

讀論語讀後感4

這幾天我讀了《論語》,覺得這句話不錯,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友,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對品德高尚的人肅然起敬;侍奉父母能盡全力;服侍君主可以不惜生命;與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這樣的人即使沒讀過書,別人也會認為他讀過書。

在我們生活中,也要講文明、講禮貌,這樣的話,別人才會認為你是一個有文化、有教養的人。這也是為什麼《論語》要這麼說的原因吧。

我們每天走進校園時,都要向在大門口值勤的老師問聲好,以表達謝意;老師也微笑著點著頭表示讚許。不管在校園內外見到老師問好時,老師的心理便會有絲絲暖意,就像被春天暖暖陽光照過一樣。

我認為同學之間也要講禮貌,有一次,一個同學撞倒了我,卻連一句道歉的話都沒有,大家都認為他沒教養。還有一次,在餐廳排隊吃飯時,一個同學突然插了隊,別的同學讓他按秩序排隊,他竟然還動手打人;這時,他在大家心中的位置就大打了折扣。

作為一個學生,不光要學習好,還要思想品德好,在校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在家要孝敬父母,有一顆感恩的心。

在生活中,處處有文明,處處講禮貌,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吧,爭做一個文明人吧。

讀論語讀後感5

第一部分是《論語》與“對話錄”。《論語》書名之意說法不一,它主要記載的是孔門師徒言語形式的對話錄。論,是論纂之意;語,則為語言。今人趙紀彬考證諸說,認為“論”字有整理、撰次之義,“語”是二人相等而說,有論難、答述之義,因此,論語就是整理、撰次的對話,《論語》一書就是對話錄。

中、西方世界的文化源頭都出現了相同的對話體。一方面是這個媒介形塑的結果,紙質媒介的缺乏使口語交流成為主要的載體;另一方面是古典時代的人與人渴望溝通交流的需要使然,它並沒有把人視為客化的一種認知物件,而是強調主體之間相互商量來涵詠人生。縱觀《論語》,因為對話的主題涉及到孔子與弟子,弟子與再傳弟子等人,可以說《論語》是孔門的集體之作。

第二部分是孔子的歷史形象。分為三大類。第一是“中國最可愛的人”。孔子及其代表的文化內涵豐富而深邃,當深切的體認到孔子思想的原創魅力與孔子其人的人性的偉大之時,絕對的崇拜、無條件的皈依,視孔子為文化偶像,情不自禁的加入了數目龐大的追星的大軍。孔子被視為至聖先師,因此,孔子就成為中國最可愛的人。第二是“中國最可塑的人”。第三是“中國最可憐的人”。

這次的.聽課,讓我更加深入的瞭解了孔子,進一步走進了《論語》這本書。

讀論語讀後感6

讀完《論語》,坐著發呆,迷茫中,《莊子.秋水》中的一句話,浮上心頭。 “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能害之也。”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角色是什麼?

是一位在文化封凍的河流上用肩膀奮力拉船的縴夫,是一名在“人治”與“專制”之間撐船的擺渡人。

一個自由的思想家,卻因為世事的束縛、統治的變遷或被哄抬或被蜚斥,終己一生在困境中追求著不得志的“仁”的理想。

好心人一直在呼籲同情弱者,卻又總是將至德者歸入強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屬於同情範圍。其實,世間多數出色者都因為眾人的分享、爭搶和排擠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證。

在談論理想時,那淺淺的一句:“吾與點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所包含的已然淡漠的不得志,又怎能不引人喟嘆?

《論語》中並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而是質樸的道理和,以身作則。細想身邊

常有這些品格的展露,而習慣於淡漠的我們卻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待。也許華夏的血脈裡,正有“君子“的影子,只是經過孔子等至德者的吐納,將它凝固住了,現之以墨字,代代相傳。

或許至德者從不抱怨,透過字裡行間,只能隱約看見孔子影影綽綽的無奈。記得有人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擁有一整部《論語》的孔子,留下的卻只有無奈的隱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