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論語

論語讀後感範例14篇

論語3.08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讀後感範例14篇

論語讀後感 篇1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每個人都能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人讀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謙虛,有人讀出了“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矢志不渝,有人讀出了“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的深思明辨。讀《論語》,彷彿看到了一個長者坐在一群年輕人的'中間,同他們暢談人生感悟。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論語》中直接了當的闡明瞭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孔子在對這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的品質有著自己的見解——他提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提出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喻義小人於利,他從人的追求以及對待事物的不同態度來區分君子和小人。“小人懷惠”和“小人比而不周”並不是說喜歡和擅長與人交際就是小人,而是說在做任何事都要把道德和法度放在第一位,不能只關乎財富和利益。這也論證了當下的中國將法治放在第一位,嚴厲打擊擾亂社會治安的一切事物,體現了《論語》對當代中國發展的巨大影響。

論語讀後感 篇2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的《論語》,小時候我雖然背的朗朗上口,但是當時的我還不太明白為什麼要讀國學課程,我們這麼小的孩子學這些有用嗎?慢慢地就明白了,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權利也有義務瞭解為什麼我們所歸屬的民族叫做中華民族?它為什麼值得我們為之驕傲?它到底有些什麼樣輝煌的思想文化藝術在通過我們的'血脈傳承?

其中《弟子規》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人要愛國首先要孝敬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當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父母就為這個新的生命而忙碌,不管爸爸媽媽工作多麼辛苦,回到家後,為我洗衣做飯,輔導我功課。父母經常教導我做人要有愛心,要學會體貼父母,關心別人,也可以為父母分擔一些家務,減輕父母的負擔。長大後會更加孝順父母,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人與人之間都要和睦相處,互相關愛,別人做錯了,就要以理服人,儘量與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學習他們的優點,幫助自己改正壞習慣。學習要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明白了。遇見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問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人生中最基本的事情,只要明白了這些,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完美。

論語讀後感 篇3

“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就是德,沒有品德的人,即使其他方面十分優秀,也是無用的。”這是我讀完了《論語》之後懂得的道理。

《論語》這本書是孔子和他的弟子說過的名言警句合集,這些名言使我懂得了許多人生道理,也讓我知道了“君子之德”的重要性。

孔子說過:“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小人與君子的天壤之別,君子眼中,最重要的是品行與法制,而小人眼裡只有自己的`利益,君子都是顧全大局的,而小人只顧自己小利得失,這也是高尚與低俗的區別。還有一句話,令我印象特別深,“君子不器”雖然這句話非常短,但十分明瞭的指出了“君子”的特點:不像器具一樣,只有一方面的用處,他們都是品德高尚,很有才幹,並且忠於國家的人才呀!

我又仔細想了想,我在生活中有沒有做到像君子那樣的品行呢?我有時候犯了錯,會把責任推卸給別人,有時候作業沒寫完,會向老師隱瞞,這都是小人之行。

從現在開始,讓我們舍小人之俗,習君子之德,做一個新時代的“真君子”!

論語讀後感 篇4

這學期,我們背誦了聞名中外的《論語》。這本書主要記錄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裡面的許多話,都讓人受益匪淺。

其中,讓我深受啟發的是曾子說的一句話: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一天中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夠不夠盡心呢?與朋友交往夠不夠誠實呢?老師教的知識夠不夠熟練呢?

背誦著這句話中,我想到了自己。在老家的時候,佳志哥哥把乒乓球打到門上面去了。他怎麼弄都弄不下來,我見了,對他說:“我幫你把乒乓球弄下來吧!”我想了一會兒,便拿起掃把。可是,弄了半天也沒把球弄下去,倒把我自己給弄的頭暈眼花的。我想:做什麼事情不能靠蠻力,要動腦筋想辦法。站在地上太低,站在樓梯上不就高了嗎?於是,我站在樓梯上,果真一下子就把球給弄了下去。

我不僅能盡心盡力地幫助別人,還很講誠信。二年級的時候,我揹著媽媽,偷偷拿了一塊錢,買了個筆。我想:要是被媽媽發現,那不是得挨一頓嚷,而直接對媽媽承認錯誤,只是被媽媽說兩句而已,以後改正錯誤就可以了。所以,我選擇了主動承認錯誤的方法,果然像我想的'那樣。

以後,我要像曾子說的那樣每天反省兩次,這樣我會更優秀。我還要繼續背《論語》,牢記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繼承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論語讀後感 篇5

《論語》稱得上是我們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使我們的歷史源遠流長的文化歷史的見證,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對好多修養,道德,人生哲理及學習方法等有了自己的'見解。《論語》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親傳弟子及弟子的弟子收錄的他們的言行編著的文學作品,言簡意賅,隨著社會高速發展,科技的壯大,生活節奏變快,這本書值得我們當代人的閱讀學習,沉澱內心浮躁。

本書主要講兩方面內容:一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二思想禮儀修養方面。其中有很多名言從小就耳熟能詳,讀起來膾炙人口,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講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的發光點值得不同人的學習,人是自然人,社會人,都有缺點和優點,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比如我經常用“溫故而知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教小孩學習及做事方法......

我個人覺得書中的內容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部分,我們更應該推崇的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承我們的歷史文化,前段時間鬧得紛紛揚揚的“毒教材”事件,說明了我們要保護自己的歷史,傳承我們自己的文化。

論語讀後感 篇6

于丹老師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裡。

“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裡供著一個花崗岩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論語讀後感 篇7

讓我們看看《論語》中廣為人知的這段話: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論語先進第十一)上面是一段常被人們引用作為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但不知大家注過其中體現出來的孔子對矛盾的處理方法嗎?冉有遇事猶豫,而子路性急(“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論語》?公治長第五)。“退”和“兼人”(一下子激動能頂幾個人)都是偏向了極端。所以孔子對冉有和子路相同的提問給出了相反的回答。目的當然是讓他們回到矛盾的平衡點上去。說到這裡,岔開說幾句。

因為孔子教導弟子是因材施教的,其對弟子所說的某句話往往是針對弟子的偏向或不足說的.,我們不能將某一兩句話抓住看作是孔子對某個問題的看法,甚至抓住幾章中孔子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說法得出“《論語》是矛盾的”的結論,而應該聯絡整體,聯絡生活地把握。我們應該相信,整部《論語》應該是統一的。尤其是在背景或上下文不太清楚的章節,更不應該斷章取義地作訓詁學上的文章。

論語讀後感 篇8

這裡的每一段生命境界都是通過不斷學習修養所達到的結果,從中我們學習到,學習、修養從來不是隻止於學生時代,在當代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我們的每一階段都更需要有不斷學習的加持,把學習作為自己終生的事業,方可與時俱進,不被時代淘汰。孔子博學多識,不僅對學習有著獨到的理解,而且對教育也有這獨特的思想。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以及“因材施教”,這對現代社會的`教育也有著重要意義。

如“因材施教”這一思想,孔子認為每一個孩子天賦不同個性差異不同,自然教學方法應因人而異。

誠然如此,每個孩子天生感興趣的事物不同,家長應善於發現孩子感興趣、有天分的事物並進行培養,而非隨波逐流,將各種興趣班強加給孩子,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閱讀《論語》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亦能給予我們為人處世的指導。我們都知道孔子肯定交友之樂,願意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往來。我們在生活中也應積極的去結交好友,正所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朋友應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侶,能結交到三觀相同三兩好友可謂難能可貴,孔子也曾將朋友分為“益友”與“損友”兩種,因此,我們在交朋友時我們也應擦亮眼睛,以防交友不慎。

論語讀後感 篇9

學習知識重要的是要有學習知識的興趣。如果對學習的知識感興趣,就會主動去學習它,去了解它。如果以學習為快樂的事,在快樂中學習,既能提高效率,還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學到的`東西才能夠靈活運用。

就拿我最喜愛的舞蹈而言。不少人是為了藝考,或者被迫被家長送過來。對這門藝術毫無興趣,毫無瞭解,純粹地只是為了達成目的,迫不得已才去接觸它。那麼看他跳舞的人也覺得索然無味,自己學起來當然更體會不到快樂了。有時候心情不好,煩躁、無聊的時候,都喜歡自己隨便筆畫筆畫動作,即興一段。有時候連跳的是啥都不知道,但是我很開心,跳完了反而覺得渾身輕鬆了。

舞蹈裡大家最討厭的就是軟開度這一環節了,它是必不可少,也必須具有的東西。原來很不解,但是現在學習的更長久了,我開始明白,這是為了更完美地完成劇目,如果要比別人更出色,跳得更好,就一定要忍下去。

我的舞蹈曲目叫《且看行雲》,聽名字就讓人陶醉。我在這首劇目的音樂和動作中感受美,體會美。這整個舞都很沉靜,要有目若秋水般的氣質,想象自己宛若一片流動的雲。輕輕皺眉,一個眼神,一個指尖之中,每一個小細節,都讓我產生了無限的遐想。

論語讀後感 篇10

在寒假,我讀了《論語》一書。

《論語》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孔子弟子們的言行舉止,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

在閱讀《論語》這本書時,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孔子提出的”仁”。”仁”是孔老夫子的核心思想,在論語中"仁"字出現次數共達105次,尤其是《論語》中的第四章,也就是《里仁》一篇,孔子特別突出強調了做人以仁為本的思想。他說"君子"即是"仁者",欲為"君子"必自修養自己內在的'"仁"。可是到底什麼是"仁"呢?我還沒有完全理解。後來在在《論語·顏淵》中,就有一句關於仁的問題,顏淵問老師什麼是"仁",孔子是這麼回答的:"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大致的意思就是"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合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人都會稱你有仁德。實行仁德是由自己,難道是靠別人?仁是內在的品質,禮是外在的表現形式,仍在於人的本心,需要人從自身做起。凡事約束自己,使行為和言語都合乎禮就是"仁"。

由此我想到了,在取票時,我們自覺排隊;在公共場合下,不大聲喧譁;在遊玩時,保持衛生……如果每個人都從自身做起,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禮的要求,那麼我們每個人都會成為謙謙君子。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克己復禮”吧。

論語讀後感 篇11

在寒假期間,我看了《論語》這本書,看完後,我有許多感想,還知道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論語》是的儒家學派經典著作之一,主要講了:孔子對他的弟子說的一些對人有用的.話。如:關於如何做人,君子的人品和性格,如何學習,如何治國,對弟子的教育……總共分為二十篇。有學而篇,為政篇,衛靈公篇,子罕篇,先進篇……

讀了這本書後,我有許多感想。這本書中,對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大的車沒有車的邊際,小的車沒有車內的凳子,那怎樣行駛呢?”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有信譽,否則沒人會信任你,你什麼都做不了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列子。我爸爸的朋友陳一則一點都不守信,如果你叫他幫你做什麼事,他很快就會答應,可是過了三天,他肯定什麼事都不會幫你做。所以長大後,沒有人信任他,他什麼工作都做不了。

《論語》這本書告訴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終身難忘。

論語讀後感 篇12

經常看《百家講壇》的朋友們一定知道于丹吧!她解讀的《論語》,我十分喜歡看。我也買了兩個版本的《論語》,準備回家一睹為快。

《于丹說論語》裡不僅僅有孔子的話,還有與每一句話相對應的故事。每一篇故事都發人深思,讓我深受啟發。孔老先生每一句話都包涵著意味深長的哲理,雖然有些道理我還不明白,但是,只要把它記住了,以後會理解的。

其實一年級的時候,我就從爸爸那裡知道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爸爸告訴我這是古文,古時候的人寫文章都是這樣的。我當時很羨慕古人。他們寫的話簡單明瞭,還蘊涵著深奧的道理。

二年級的時候,我從媽媽那裡知道了孔子的兩句話:“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兩句話一直激勵著我更加努力地學習。

讀《論語》,我認識了大聖人孔子,進一步瞭解了他。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一個字:仁。我還知道孔子門下的弟子有:顏回,子路,子張,子夏,子賤。讀《論語》,我瞭解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緣由。讀《論語》,不僅讓我增長了知識,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還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因為于丹,我喜愛上了《論語》,我真應該好好感謝她呢!對了,不久前,于丹被評為中國第三大美女,超過了“萬人迷”李宇春。我覺得這是因為她身上有一種文化美,有一種才情美。長大了我也要做一個像于丹那樣內外兼修的人,這才是當今社會最美麗最可愛的人!

論語讀後感 篇13

孔子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他被稱為聖人,不僅是古代讀書人頂禮膜拜的人物,也是老百姓遵崇的類似神人般的存在。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學思想的創始人。為我國的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致力於傳道、授業、解惑,被後人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宋代的程頤說過這樣一句話:“今人不會讀書,如讀《 論語》 ,未讀時是此的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我跟許多人都一樣,都沒有仔細讀過《論語》。可是把《論語》仔仔細細的讀一遍,就會發現裡面的奧祕,裡面的樂趣。

這是一本言行錄,記錄孔子思想的'內容很多,記錄他的形象、外貿的內容比較少,但是讀著讀著一個平易近人的形象突然躍然紙上了。他是一個謙恭有禮,又循循善誘的師長。他周遊列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無論遇到怎樣的困厄也不退縮。同時,他跟普通人一樣,也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會為時光的流失而感慨,也偶爾跟學生們開玩笑。能重新認識孔子,也是我讀《論語》一大意外收穫。

論語讀後感 篇14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古典散文更是源遠流長,特別是儒家經典《論語》,讓人們受益匪淺,使我感觸很深,讀《論語》有感作文。

自從讀了《論語》,我懂得了許多道理,特別是讀到雍也第六第八章: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這一章表達了仲由辦事果斷,子貢精通人情事理,子有多才多藝,他們治理政事都沒有問題。

自從讀了這一章,我知道了一個人如果辦事果斷,精通人情事理,又多才多藝,那麼辦什麼事情就都沒有困難了。由此,我聯想到了:有一次媽媽要我在買一個蛋糕和買十本書中選擇,我猶豫了很久還是不知道該怎樣辦!無法做出決斷,說起精通人情事理我也非常欠缺,有一次,和姐姐們一起去逛街,他們想去看衣服,我卻不同意,還很生氣,硬拉著她們往前走。

說到多才多藝,我雖然會背點古詩,懂得拉大提琴,但其實還根本談不上精通。現在我知道了,一個人必須要全面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