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左傳

關於《左傳》的讀書心得

左傳1.7W

《左傳》為春秋三傳之一,魯國人左丘明用魯國紀年的方式講述各國發生的事。作者是站在官方的角度記事的,所以書中處處傳達著為君者勤政愛民,為人臣者忠君,此外還有孝順、等級等觀念。

關於《左傳》的讀書心得

春秋是歷史上一個動亂的時代,周王室衰退,諸侯國勢力膨脹。因為動亂,國家間時時會有被吞併的危險,這就促使各諸侯國在結合自身地理位置、民眾特點等基礎上勵精圖治,強壯自己,因此各種文化相互碰撞和發展,可以說,這是中華史上第一個文化繁榮的時期,是一次文化革命。

站在周禮的角度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對君主的忠誠似乎高於對家人的關愛,這在《石碏諫寵州籲》中可以看見,石碏殺了驕奢淫逸害死桓公而自立的州籲,還殺了自己的兒子石厚,因為他與州籲同黨作亂。如果石碏自己從小傾心教導兒子要追隨明君,石厚或許不會與州籲一同作亂,既然有自己的過失,又為何全部加在兒子身上?為忠於衛桓公穩定國內秩序而大義滅親,這從人道主義上講真太不可思議。但在中國歷史上,這種大義滅親又好像隨處可見。曾聽人講發生在家鄉文革時期的真實故事,一個女教師的兒子被人打成右派,很多人在街上游行反對他,他母親也就是這個女教師也在遊行隊伍中,因為她是政府的職員,如果不跟著打她的兒子,她的工作也會沒的,所以她不得不在隊伍中高喊“打到某某某(她兒子名字)”,親情在某個時候竟如此淡薄。但也有不同於石碏的“忠”“貞”的代表——荀息,他是另一個諸葛亮,為晉獻公傾盡心力,最後自殺而死。

春秋時雖然禮崩樂壞,但各國仍強調等級,不僅要向周天子交貢賦,還要將國內發生之事上報。在《王以諸侯伐鄭》中鄭莊公與周桓王打戰,周桓王肩膀受傷,當臣子請求追逐周桓王時,鄭伯說“君子不欲多上人,何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無損,多矣”。這說明他仍有分封等級的觀念,即使自己強大了,也不敢明著推翻周天子的統治,而是首求自保。

歷朝歷代中都有女人通過獲得君主寵愛改變自己不是嫡子的兒子的命運,使之登上寶座。《左傳》中有典型的一例:《晉驪姬之亂》,從“亂”字中可以看出,講述者是站在千古之制的基礎上,認為驪姬亂政、禍政,但我認為這可以看成古代女權意識的萌發,即使驪姬是讓她兒子當國君而非自己,但至少她懂得要用自己的力量改變政治面貌,所以應叫“女人改政”。可惜在以後的朝代裡,女性的.主體意識一直被壓制,男權社會使得這種意識不能茁壯成長。

讀《左傳》,我才真正深刻感受到一句話“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神降於莘》裡,虢公想通過對神的祭祀得到土地,內史批評說不聽於民而聽信與神是亡國之道。“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的思想是唯物史觀的體現,勿信神。強調以民為本、愛民的,還有《秦輸慄於晉》等。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統治者儘管提出“民為邦本”,但只是講要重視百姓,因為他們是農業的主要生產力,而農業又是統治的根基。古代的民本思想並沒說百姓為國家的主人、民為國主。這就和現代的有本質區別。

另外,春秋的諸侯國們經常打著仁德的口號與其他國家打戰,因此《左傳》中有一些戰爭篇目,涉及戰爭場面、作戰人員的計謀,如《曹劌論戰》《晉侯及楚人戰於城濮》,還有為維護國家主權產生的優秀外交辭令也是春秋燦爛文化的一部分。

各種宮廷政變,政權的更迭,春秋處於時代新舊交替之際,大繁榮的思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礎。《左傳》不僅有史學價值,更有文化價值,今天的人應多從這裡得到更多民族文化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