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勵志 > 勵志電影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我們在通識課上觀看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讓我感觸很深。因為電影特性把故事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不得不讚,所以我要以電影特性方面展開評論,其中包括電影結構、音樂效果、畫質、攝影技巧等方面的評論。

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1949年法國“池塘之底”學校的一些往事,該影片演繹了音樂對人的美好心靈塑造,表明人道思想在教化過程中的作用。導演在影片中開出了一劑救贖心靈的藥方,這不是金錢,而是音樂藝術,呼籲音樂才是拯救心靈,重塑心靈,引領我們回家的歸途。

描寫老師和孩子們關係的影片很多,感人的也不少,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裡,輔讀學校的孩子們被新來的學監兼音樂老師馬修先生吸引,愛上了音樂愛上了合唱。事後我發現,觀看這部電影的過程是一個純私人事件。

我瀏覽了一些影評,大多數都提到了該部影片在題材上並沒有什麼新意,基本上看到開頭就知道結局會怎樣了。但雖說如此,我個人認為這部電影的拍攝技巧得到的效果是非常可觀的。

該片的敘述是用一種比較生活化的手法,未見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情節,整個故事似乎就如山澗的清泉一般,在那位慈祥音樂老師的指間緩緩流淌出來,不知不覺中,一種溫情的力量就默默地感染了你,雖然不會讓你大笑,也不會感動的讓你痛哭流涕,一切都是點到為止。我總以為,這樣的表現手法是比較有生命力的,可以讓人反覆地琢磨其滋味,而不至於在大悲或大笑之後卻對影片忘得一乾二淨。

影片的基本結構是從現實到回憶最後還是回到現實,開頭和結尾運用於相同的疊化技巧,開頭是從照片進去結尾部分從鐵門拉出,結構十分工整。同時,也巧妙地實現了視點的轉移。在影片的最後,撒落一地的寫滿歪斜字跡的紙飛機和視窗伸出的十幾雙快速揮動的小手,還有那首飽含深情的離別之曲則是對於像克萊蒙這樣的好老師的深深謝意。電影是浪漫的,是理想化的,但是卻是受歡迎的。

“音樂是心情的藝術,它直接針對著心情。” 值得欣賞的是在這部電影中音樂得到了最好的詮釋。在這部影片中,那個默默無聞的音樂老師用最優美的音樂打動了那些在別人的眼中看來是問題少年的一群孩子,讓他們的心靈得到了淨化,也同時感染了我們。當孩子們用他們那乾淨的嗓音唱出動聽的和聲時,你仔細注視他們的眼神,都是那麼清澈見底,都是那麼聖潔。 另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片的音樂,聽起來很受用。

片中的音樂也是如此空靈。當男聲高音獨唱出來時,真覺的已經有一隻手軟軟地捏住了你的心扉,歌詞聽不懂,但眼角也不知怎麼的就溼潤了。

故事情節在發生著,而孩子們在音樂的薰陶下都證明了自我價值的存在,連頑固保守的校長也找到了兒童時的樂趣,最後,師生之情也在美妙的音樂中得到了昇華。該影片包含的童聲合唱清澈透明。片子的後半部,馬修和孩子之間所建立起來的互相信任和依賴,就隨著音樂慢慢鋪陳開來。所有的演員都是本色而單純的,正符合影片簡單幹淨的基調。

飛逝的歡笑和無法抑制的淚水都已成為過去,卻永遠不能被忘懷。如果是一段音樂、一首歌或是一組合唱連線起來這遙遠的回聲,那麼它們打下的烙印就會更加深刻。可能是由於這個緣故,我對《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越來越欣賞。

既然是懷舊影片,畫面的設定上便呈現出古樸的氣息。畫質的好處反映在幾個比較顯著的特點。整部影片色調偏暗,從角色的服裝打扮到室內光線,再到房間物件的搭配,基本以簡陋和暗淡為主。為突出莊嚴樸素的學校,選用灰色佈景。這一方面與“池塘之底.” 惡劣的環境有關,一方面則為營造泛黃的童年回憶打了最好的底色。

畫質的細緻體現在物體質感的不同層次上,教室班駁的強面,木質的課桌椅,石塊的操場,雪白的紙飛機,每一樣都因各自質感的突出而襯托出影片的主題,遙遠的回憶就像那天倚靠的門框,或奔跑穿行而過的走廊,帶著過去年月的厚重和特有木質氣息捲上重來。

在本片中,物體質感發揮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從老式教室到服裝布料,全面求證往事的真實性,帶給觀眾絲絲入扣的感受。畫質的另一特點,是人物膚色表現——膚色效果的呈現,粉嫩細緻,增強了孩子們的天真摸樣。大人的膚色表現比較真實自然,不失細膩。

影片的製作還是精雕細琢的。畫面看起來很簡單樸素,但細節的處理會顯得很用心,讓人看來簡單而不寒酸,有種明朗清新的感覺。同樣是作為一部大片,《放牛班的春天》中就絲毫不見好萊塢大片中那種用金錢營造出來完全是為了滿足感官刺激的大場面、大氣勢,它就像一盤精心炮製出來的春天裡綠油油的青菜一樣,和好萊塢那種奢華的山珍海味相比,是另一種風味。

電影是視覺的藝術,情節積累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種釋放、一個突破口,而這種“釋放”的編排呈現一方面就取決於視覺化程度的高低。本片選擇了“漫天紙飛機”這一視覺意象,既是情感的宣洩,又詩意盎然。

《放牛班的春天》給了觀眾一個全新的師生之間情感印象,電影裡面雖然包含了普遍的元素,但導演卻用了一種溫情的方式重新塑造了了這些人物和情節,讓這部電影的每個片段都充滿了簡單溫馨的愛,這種真正投入的感情恐怕才是本片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影片本身沒什麼深刻的,也想不出更多的東西來寫,如果最後要概括一下這部片子,那我想可以用以下六個字“簡單、質樸、溫情”。

《放牛班的春天》的意義不在於創新,恰在於迴歸:迴歸傳統的敘事電影,追溯恆久不變的情感力量。在平易的敘事流程中、在真摯的情感積累中,盡顯法蘭西民族的風範和特有內涵。

我的成長路上沒有任何藝術的啟蒙教育,我出身於理工科家庭,母親是個從不看電影不讀書不聽音樂的工人,國中時代是鬼混的三年,高中時間花在準備大學聯考上,大學在醫學院裡度過。我不是文學愛好者,按某朋友的推理,我缺乏人文教養。如果今天的我對生活甚至藝術還存在一點欣賞的熱情,那就是顧老師留下的禮物了。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改變了我的生活。音樂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即使是最簡單的音樂。它改變人的方式可以是驚人一致的,比如顧老師與馬修老師。

大學時候我去過一次母校,那天顧老師不在。寫這篇回憶時去google了一下,找不到他的任何記錄,這說明顧老師已經很老了,落後於這個時代了,也說明他日後沒有揚名立萬。我不知道我的大多數同學散落在哪裡,估計沒人成為音樂家。

看完影片,我個人認為:本影片的電影特性不是刻意地去詮釋故事的情感,而是故事裸露地擺在我們面前,顯得那麼真實,那麼親切。我起初被學校的教育方式所震驚,後來春風化雨式的教育方式的萌生又讓我看到了希望。可是,我們又能做什麼呢,現實的殘酷永遠不會徹底泯滅。那讓我們憑藉藝術的眼光,拿電影特性的角度去欣賞《放牛班的春天》,體會一下春風拂面的溫暖和煦,讓心靈跟著孩子純淨的天籟之音飛越於體制之上,暫時體會一下自由的感覺,同時期盼著將來的改變。

藉著期刊上有這麼一句話: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簡單的快樂,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它的美麗:只要你心中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