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勵志 > 勵志文章

職場勵志的文章精選3篇

自己打敗自己的遠遠多於比別人打敗的。人生就是需要一些這樣的勵志文字和勵志文章伴隨我們一路前行,一起來看看本站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職場勵志的文章精選3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職場勵志的文章精選3篇

職場勵志的文章精選: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

從聽說凱魯亞克的名字,到圖書館邂逅他的《在路上》,再到無意間借到這本書,然後決定翻開第一頁,也許還不到半年的時間。但是看完這部小說後,我發現自己已經跟著凱魯亞克跑遍了大半個美國,甚至有種過了大半輩子的感覺。如果說一部好的作品,是讓人看了之後能夠思考自己現在的生活,那麼毫無疑問,《在路上》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看《在路上》,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你會有一種永遠不願意丟下這本書的感覺,看了前一段,你會忍不住想要看下一段,而且是那麼迫不及待。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個章節,薩爾和迪安會到那個地方,你也永遠猜不到下一站,他們會遇上什麼樣的事情。你只是在不安中期待,期待接下來的故事,會怎樣上演。

這種感覺就好比四、六級考試中做英語閱讀理解題目,儘管有些單詞你不認識,但是你依舊會根據自己的猜測想要讀下去,然後你就會有個大概的瞭解。同樣,在凱魯亞克的筆下,有時候我們只能夠了解大概,但是你會遏制不住內心的渴望,然後一口氣讀完。那種速度與激情會灌滿你的整個頭腦,讓你有一種想要立刻上路的衝動。

如今,《在路上》已經出版五十多年了,如果凱魯亞克仍舊在世的話,他也已經快九十歲了。但是,他的這本鉅著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儘管有人說,它是美國五十年代“垮掉的一代”的《聖經》,凱魯亞克本人也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的靈魂人物。對於我們這些不是“垮掉的一代”的年輕人來說,《在路上》好比一部喚醒內心野性的書,讓我們知道,原來我們渴望的自由在他們看來是那麼輕而易得,他們是那麼不屑。而我們的精神信仰,遠遠無法達到他們的高度,或許我們最多隻能夠成為一個“揹包客”,藉著“旅遊”的名號行走在路上。

毫無疑問,《在路上》實際上的主人公不是薩爾?帕拉迪斯,而是那個在他人眼中有些神經質的迪安?莫里亞蒂。迪安是一個人人都不敢相信,但是人人都羨慕的人物,但是與其說所有人羨慕他這個人,倒不如說羨慕他的那種生活方式,永遠沒有煩惱,永遠不知道前方是什麼,永遠都靠著內心的那股衝動,永遠生活在一種隨興所至的環境中。這個人物有點像《春風化雨》裡的基廷老師,永遠遵從內心的選擇,抓住今天,及時行樂。而他不斷追求那種在路上的感覺,其實是因為現實生活的空虛,他想要去追尋自己的信仰,哪裡有他想要的生活,他就去哪裡。這樣的人是沒有牽掛的,也是沒有煩惱的,就算有煩惱,對於他來說,也根本不算什麼。

如果沒有迪安,或許薩爾根本就不知道何為生活,在這個世上,最可怕的不是自己的人生一片蒼白,而是你的人生道路在既定的軌道里行走,你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好比迪安在夜半的街頭喊出的那句質問和困惑:“人類啊,你的道路是什麼樣的呢?無外乎是聖童的道路,瘋子的道路,虛無漂渺的道路,閒扯淡的道路,隨你怎麼樣的道路。”而無論是什麼樣的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都是自己認定的。迪安也許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不會讓自己的生活陷入一種蒼白之中,更不會讓自己的人生陷入生活的囚牢裡。這樣的人,無論是在五十年代的美國,還是在當代的社會,也許都不會得到很多人的承認,卻無法不引來一片驚羨。

很喜歡小說的結尾,我甚至看了好幾遍。“於是,在美國太陽下了山,我坐在河邊破舊的碼頭上,望著新澤西上空的長天,心裡琢磨著那片一直綿延到西海岸的廣袤的原始土地,那條沒完沒了的路,一切懷有夢想的人們,我知道這時候的衣荷華州允許孩子哭喊的地方,一定有孩子在哭喊,我知道今夜可以看見許多星星,你知不知道熊星座就是上帝?今夜金星一定低垂,在祝福大地的黑夜完全降臨之前,把它的閃閃光點灑落在草原上,使所有河流變得暗淡,籠罩了山峰,掩蓋了海岸,除了衰老以外,誰都不知道誰的遭遇,這時候我想起了迪安?莫里亞蒂,我甚至想起了我們永遠沒有找到的老迪安?莫里亞蒂,我真想迪安?莫里亞蒂。”正如徐星說的,這是一種無可匹敵的結尾。恰好我在看完之後,天空已經接近黃昏,金星馬上就要升起,只是我依舊沒有找尋到自己的路,那條沒完沒了的路。

前兩天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大一的小朋友寫的,她說自己在大學聯考結束之後踏上了去西藏的道路,那個時候她身上帶的一本書,是在旅途中遇到的一位朋友送給她的,凱魯亞克的《在路上》。看完她的文字之後,我突然有一種莫名的羨慕,羨慕這個女孩曾經去過西藏,羨慕她再去西藏的火車上拿著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儘管那次去寧海,我的身邊也一直帶著這本書,但我卻沒有那種流浪的感覺。

我記得自己曾經這樣跟別人說過,也許以後我就會成為一個流浪的人,走過大街小巷,用自己的眼睛把一切記錄。也許我不會有迪安的瘋狂,但是我卻想擁有那樣一種感覺。曾經的許多次,我也想要嘗試,自己一個人踏上未知的旅途,就望著天空的星辰,只要它們仍舊閃耀在夜空,我就不會害怕。人生匆匆,我只是覺得如果不趁著年輕的時候多出去看看,以後也許都不會再有這種經歷了。正如《在路上》裡邊所說的,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

職場勵志的文章精選:你的底線,決定你的擁有

有位朋友,離開原來的公司十年後,還時常夢見被過去的老闆追殺。如今,她做了老闆,有了“追殺”他人的資本,回首來時路,她說前上司絕對不是穿Prada的惡魔,甚或在其他人眼裡是還是穿Chanel的淑媛,自己那段噩夢似的經歷實在是因為初入職場,缺乏底線,長得就像砧板上的黃瓜——欠拍。

愛默生總結美國才華橫溢而又行事不端的大律師韋伯斯特一生信奉的三不原則為:絕不償還任何可能逃過的債務,絕不做任何可以拖到明天的事情,絕不做任何能找到另人替自己做的事情。“正是這些讓他走向了成功。不過,他對自己的親人可完全不是這樣。”

這是一個“壞人”當道的世界。如果你不懂得在某些時候變得冷酷無情,那麼,不僅成功會離你很遠,即使要求不高的舒心與平淡也會被壓榨得越來越少,因為你不是黃瓜,不會心甘情願地被拍成一道配菜。

“可是,人與人之間為什麼不可以坦誠相待?”職場失意,情場受傷者往往會含淚吐血地質問。坦誠相待固然不錯,但人與人之間更基本的關係是試探底線。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屬於進攻型選手,不是每個人都值得你坦誠相待,或者說,在試探底線這一工作未完成之前,坦誠相待基本相當於“找拍”。

看看我們周圍,不難發現,有些人換了若干家公司,角色永遠是受氣包,有些人換了若干個男朋友,角色永遠是苦情女主角。為什麼遇人不淑的總是她們?演員張靜初在迴應拒絕天價陪酒事件時,意味深長地說:“你是什麼樣的氣場,就會吸引什麼樣的人。”

所謂遇人不淑,可能只是因為你的氣場正好吸引這樣的人,甚至是激發了原本善良的人們心中藏得很深的那一點點惡。人人皆頑劣,誰都希望有機會能欺負一下別人。這個“別人”正好落到你的頭上,因為你沒有勇氣像韋伯斯特或者張靜初那樣說“絕不”。

許多自認為有底線的人,他們的底線是會隨著事情的變化而變化的。

一個將“男友出軌”定為分手底線的姑娘,事到臨頭卻在糾結這男人究竟是酒後失身還是主動失身,是他獻身還是別人送上門來。一個口口聲聲無法接受AA制的女子,卻在遇到一個自稱身家千萬卻堅持在約會時與她AA制買單的男人時發生了動搖,理由是這個男人條件太好了,他也許只是試探我。一個沒辦法接受朋友背叛的人,卻在那個背叛他的朋友一番花言巧語之下重拾了對他的信任,理由是如今碰上個知根知底的朋友不容易。

如果願意,我們總可以找出許多理由來降低自己的底線,並且這些理由長得還很面善。可是,你會慢慢變成一個不再清晰地明白自己需要什麼的人,你的底線與命運全部掌握在其他人手裡,你惟一要祈禱的是碰到一個有點良心的上司、朋友與男友,不會將挑戰你的底線當樂趣。

真正的底線,意味著“絕不”,意味著不可更改,意味著沒有“也許”與“或者”。讓自己的底線一降再降,相當於沒有底線。物價飛漲,人心不古,環境汙染,愛情價高,如果不秉承“絕不”這一原則,永遠有各種理由逼迫我們降低自己的底線。

並且真正的聰明人,不會輕意地暴露底線,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底線,永遠比自己真正的底線高那麼一點。“如果你想得到100%,那麼你最好提出200%的要求;如果你只提出100%的要求,那你最多能得到80%的滿足。”這條商務談判的鐵律適合於任何人生談判桌。

底線是一場勇敢者的遊戲,往往將我們置於死地而後生。涅磐的痛苦與重生的快樂同樣深重,因此許多人寧願放棄底線,苟且於這個殘酷的,卻永遠不忘記用那一點點溫情吸引著我們的世界。放棄底線,重新得到的儘管已經不是我們想要的,但比起堅守底線,瞬間失去的苦,似乎要輕微那麼一點點。然而,那是一種綿長無盡的苦,是一種不斷墮落於看不到底的深淵的苦,是一種註定只能在人生中充當配角的鈍刀切肉的苦。

底線不會讓我們立刻快樂起來,卻會讓我們活得更有尊嚴,而在漫長的生命體驗中,尊嚴是最終極的快樂。當你學會堅守底線,旁人才能學會止步於你的底線之前,做甘願被你馴養的小狐狸或玫瑰花。當你學會堅守底線,青春臨到盡頭,驀然回首之時,你的手裡才不會握著一把十三不靠的爛牌。

堅守底線,你不一定得到了全部你想得到的,但你所得到的,一定不是你不想得到的。

職場勵志的文章精選:如果有一天員工聯合起來推翻我是好事

任正非:如果有一天員工不需要我了,聯合起來推翻我,我認為是好事。我認為這恰恰是企業成熟的表現。

在創業之前,任正非已經具備了創業所需要的所有東西,他等待的只是一個挑戰或者說叫“喚醒”。

在動亂年代,任正非父親任摩遜放下名利,專注教育,把家安頓好,就是匹夫對國家安頓的擔當。那份定力不是一般人能夠具備的。任正非說他就沒看到過父親著急。隨著歲數的增長,他意識到了那是一種對人和社會本質的把握。“文革”中,他學著父親的“不要隨大流”,靜下心來,發現了主義盛行的中國最需要的是科教興國。他一度以科教興國為己任,幻想成為頂級科技專家。

可是,他大學沒入得了團,當兵多年沒入得了黨,一直處在人生逆境。一次次跌宕起伏,一次次命運的引領,讓他意識到他不具備頂級專家的土壤和環境。

當任正非走向社會,多少年後才知道,讓他碰得頭破血流的,就是這種不知事的人生哲學。當他明白團結就是力量這句話的政治內涵時,已過了不惑之年。想起以往蹉跎的歲月,才覺得,怎麼會這麼幼稚可笑。他看到了一大批人才像他一樣壯懷激烈,但是沒有機會。於是,他聽父親的話,“不要隨大流”,他創立了華為。

都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任正非的母親程遠昭卻使無米之炊也可為。她常常能在沒有米的窘況中,不斷變換出希望來。她最重要的品質是有一顆靜心,她話不多,因為每天有那麼多事要做,每做一件事的時候,都是那麼全心全意,沒有機會就一些無關緊要的事說三道四。母親給任正非很強的啟示:無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亂,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

靜心,這是任摩遜、程遠昭給任正非最好的熏習。任正非性格中有一種獨特的清靜。他養成一種習慣,他不喜歡話多的人。多話常常是一種干擾,干擾了那顆做大事需要的靜心。

在任正非成長的家庭中,爸爸媽媽給了他無盡的愛。尤其是媽媽,幾乎連他每天心跳的次數都可以瞭然。一家人的關係是如此之密切,以至於任正非在後來對員工的評判標準中,孝順放在首位。他的《我的父親母親》美文,也一直成為中國商界傳頌的經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企業人。

中華文化的根在家庭倫理。孟子根據中國人的生命體驗,提出了一個愛的次第:“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第一層“親親”,愛自己和家人,就是愛員工。第二個層次是“仁民”,放在今天公司的背景上說,就是愛客戶和真心協商。第三個層次才“愛物”,可以說是企業追求規模、利潤和成長。

中國公司一般都去“愛物”了——利潤和規模,而任正非卻在實踐中恪守了愛的次第。任正非的成功得益於他對員工的尊重!任正非在華為實行的全員持股計劃,普惠為華為的發展作出貢獻的員工。任正非感慨:“我的不自私是從父母身上學到的,華為之所以這麼成功,與我的不自私有一點關係。”

一次,四通集團聯合創始人段永基造訪華為。段永基問任正非有多少股權,任正非回答:“我佔的股份微乎其微,不足1%。高層加起來3%吧。”於是段永基說:“那你有沒有考慮到,你們只佔3%的股份,有一天別人可能聯合起來把你們推翻,將你趕走?”任正非回答說:“如果他們能夠聯合起來把我趕走,我認為這恰恰是企業成熟的表現。如果有一天他們不需要我了,聯合起來推翻我,我認為是好事。”

以上就是本站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職場勵志的文章精選3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