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史部 > 史記

讀史記有感15篇

史記1.6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史記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史記有感15篇

讀史記有感1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漢將李廣,戎馬倥傯,守邊一生。千百年來,人們稱頌你訥口少言,恂恂如常人,但天下仰慕,下自成蹊;人們訝異於你夜來引弓,裂石沒鏃,及居右北平,竟獨力射猛獸;人們敬佩你驍勇善戰,身先士卒,匈奴避之數歲,亦送號曰“飛將軍”。但是,李將軍沙場揚名,卻終身有功而未得一爵,落得自刎於世,讓人深深扼腕——“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如果我是你,我一定也會深感仕途坎坷,伴君如虎。景帝年間,晁錯削藩,七國叛亂,樑王抵抗吳楚,授你以將印。為了大漢,你私接軍印,當時你的心意已不可考,但斬關奪旗,平定叛亂,屢建戰功,也是你一己之力獨挽狂瀾。結果呢?中央與地方諸侯的.爭奪嚴酷,你非外戚,又參與其中,景帝自然不悅,封侯之事也只能輪與他人。

如果我是你,我怕不能總是輕兵深入,簡陣駐紮。行軍艱險,只是為了便利安營駐紮,簡化文書簿冊,卻忽視軍吏考績,編制佇列,恐怕也總會讓兵士置身險境之中。你自視甚高,又自恃神勇,多次擲己身陷於敵陣,運氣好,自然斬將立功,但運氣不佳,輕則增兵相救,重則兵敗被俘。脫離了大軍的你,大軍也常不知你所之,故弗從,埋下隱患。那年出雁門擊匈奴,你又孤身入敵陣,結果呢?陣破生致,被胡人得,雖歷經險巇,終得至漢,卻所失亡多,罪至當斬啊!這,如何又能讓你封侯拜相?如果我是你,我將明白,戰爭,並不是只有個人英雄啊。

如果我是你,我會從長計議,摒棄戾氣,忍辱負重,靜待時機,捲土重來。那年兵敗,你贖為庶人,田間飲酒誤了時辰,還至霸陵已是城門緊閉。小吏呵止,輕蔑嘲道:“原來是故李將軍?今天現將軍也不得夜行,何況你這過氣之人?”。你夜宿亭下,埋下仇恨。後來你拜為右北平太守,假意延請霸陵尉,至軍而殺之。仇得一報,又何以服人?你嘗為隴西守,羌人造反,你誘敵招降,本是有功,卻因激憤凶殘,一日之內,欺瞞戰俘,坑殺八百。戰亂已平,但人心難返;你一生戎馬,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卻在花甲之年,戰前失道,你獨自承擔戰敗之罪,卻是因終不能復對刀筆小吏,不堪受辱,引刀自剄。你丟下一班弟兄,卻也永遠失去了征戰封侯的機會。

落魄封侯事,李廣方嗟老。如果我是你,我不知是否會更早心灰,解甲歸田,畢竟功名如糞土,利祿過眼煙;如果我是你,我不知是否依舊征戰沙場,抵禦外敵,畢竟中原故土,已經不能經受鐵蹄的踐踏,以我一人不侯,換江山如故;如果我是你,我不知是否該宅心仁厚,或委屈求全,畢竟戰場殘酷,官場狡詐,出征的萬戶,揚名的幾人?我只想,如果我是你,我一定會跨馬引弓,面朝大漠,怒視塞外,心裡永遠是那個夜半驚弦,裂石沒鏃的青年,不曾再想,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讀史記有感2

讀《史記》,緣於對莊周夢蝶的心心向往,起於對西楚項籍近乎盲目的崇拜。彼時少年意氣,總覺得男子此生立於天地間,若不能如項霸王一般橫絕宇內而絢爛璀璨,就應當像莊逍遙那般獨立世外而持竿不顧。

當年尚在井底,以為天下不過方寸;當年劃地自封,以為一步便能上了青天。

當年年少,尚未讀史。

那時候的高中啊,幾乎滿校園都是琅琅書聲,晨起讀詩詞,傍晚背英文,間或不過五分鐘的課間休息時間,也都大抵被拿來推演數理方程,幾乎每個人都顯得忙碌而充實,唯獨我,度過一節又一節令人呼呼欲睡的數學語文課之後,總會於課間坐在教室門口高居五樓的連廊扶欄之上,晃盪的雙腳下是離我十多米的花磚廣場,背後是不敢隨意靠近的甚或偶爾會驚撥出聲的同學和遠遠趕過來喝令我下來的班主任,可是班主任辦公室去多了便也和一次都不去的並沒有區別,我依舊會在課間坐在扶欄上,嘲笑著教室裡埋頭苦讀的好好學生,以此來彰顯我行我素的桀驁不羈的青春,讀後感《讀史記有感》。

當時看書不愛看正文愛看附錄,偶然間便看到了莊周夢蝶那一段,至今想來,仍然神往之至,我是夢中有蝴蝶還是蝴蝶夢中有了我,恍恍惚惚之間,我如夢如醒,朦朧中抓到一絲明悟,卻悄然而逝。

那一次,我開始想探究一人一蝶之史。

那之後一次考試,我從全班倒數變成了前十,其間辛苦並不為其他,只是少年認為,如此一來,日後若有人為我著書立傳,當有"讀‘莊周夢蝶’而頓悟"這一段"佳話".

那以後,逐漸開始讀語文課本正文的我,第一次接觸到了《史記——項羽本紀》,當我一氣將並不完整的文字讀完之後,心中的震撼久不能平息,讓我始終無法稍稍忘卻的並非霸王面對氣勢滔天的秦皇車仗所言"彼可取而代之"的豪情,亦非鉅鹿之地背水一戰而使諸將"無不膝行至轅門"的威霸,更非垓下死境突圍而出"所殺數十百人"的`神勇,而是必死無奈下與虞姬的鐵血柔情,更是烏江有渡而不渡的小小固執。

千古獨此一霸王。

荒荒坤軸,悠悠天樞。江海桑田,明月千古。君莫語,君不見,長河滾滾,古今興亡皆塵土。

那個時代的戰場,你方唱罷我登場,將軍士卒沙場生而沙場死,多少枯骨?唯有西楚霸王項羽,騎烏騅,攜虞姬,一槍刺出,便把天下捅了個通透。

那一次,我開始想探究一朝一代之史。

那之後的每一次模擬大學聯考,我若不是全班第一那定就是第二,可我依舊每個課間都會坐在高高的扶欄上,做著那些所有人都認為危險的動作,我依舊三天兩頭跑班主任辦公室,只是,這一回,班主任不再只是批評我,而是淡然笑著對我說:這學校,也許真需要你這種理想主義者。

我也是報之一笑,那時候我為考試所付出的一切辛苦啊,其實也不為其他,只是想著,日後當有顏面去面對鬢角漸白的父母,只是想著,讓這個死氣沉沉而美其名曰為將來奮鬥的學校有一些生機。

我若有一槍,定要把那些刻板與過分現實的青春捅個通透。

我正式開始讀《史記》全書的時候,已經進了大學。

剛進大學那時候,只覺得天垂地闊在我眼前,崢嶸風華洋溢世界,我一時間竟然有些迷惘,世界之大已然超出我的想象,我不過是須彌芥子,又該何去何從?

世界太大,《史記》卻很小,於是我選擇先讀一讀《史記》吧,看一看莊子是怎樣的持竿不顧,看一看霸王是如何的千古無二,看一看那群翻雲覆雨的人物,看一看那些興亡成土的歲月,看一看我,應該怎樣走出我的"史記".

那一晚,剛入夏,我捧書坐在陽臺窗前,簷外細雨濛濛,簷下燈光泱泱,暑熱之後,可沁人心脾的清涼陣陣撲面而來,宿舍內的兄弟談笑聲漸行漸遠,我觀史,入史,青山滄海、冰河蜃景盡皆入夢而來。

我看到堯舜祁天為萬民求恩澤,我看到夏桀商紂酒池肉林中;我聽到大韶之樂上九霄,我聽到萬馬齊喑金戈鳴;有李耳騎著青牛悠然出關,有周家天下分崩離析,有秦皇橫掃六合,有漢王創業維艱;更有呂氏奇貨可居為儲君,陶朱公千金散盡還復來;更有匹夫一怒刺帝王,有天子一怒血漂櫓。

洋洋乎世間百態,滾滾去青史東流。

我腦中轟鳴,瞬間山海退散,史書上零零散散的史事橫陳於眼前,恍然如一排座標點,每一點代表一個時代,代表一個典故,連點成線,則描述了多少人的一生?座標點連成的座標軸無窮無盡地延伸向遠方,我極目遠眺而不見邊際。

於是,我回頭:

身後竟亦是一條無窮無盡的座標軸——卻空無一物,不見哪怕只是一個座標點,我幡然大悟——走過才能成歷史,茫然無措的就只能在原點徘徊。

我輕輕合上《史記》,長舒出一口氣,歷史長河無窮盡,能付諸筆端不過兩三事,我輩觀史,又何嘗不是在觀己?我返身一步踏出,往著無限空白之軸獨行而去。

這世上本沒有史,人走過,才留下了《史記》啊。

生者百歲,相去幾何。歡樂苦短,憂愁實多。何如尊酒,日往煙蘿。花覆茅簷,疏雨相過。倒酒既盡,杖藜行歌。

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讀史記有感3

星期三下午,爸爸媽媽上班去了,我一人獨自在家,坐在沙發上,看完了一整本《史記》。

《史記》這一本書記載了72個歷史故事,有什麼:大禹治水、五張羊皮的故事、楚莊王一鳴驚人、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周亞夫駐軍細柳營等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章,就是“吳起愛兵”了!

“吳起愛兵”這一章主要講述了:吳起是衛國人,家中富有,後來輾轉到了魏國,當了大將軍,統帥兵馬。吳起帶兵打仗,很得士兵擁護,吳起平易近人,愛護士兵,士兵都很尊敬他。有一次,吳起發現一個士兵身上長了一個膿瘡,吳起毫不在乎地用嘴吸他身上的瘡,想把裡面的'膿吸出來。這位受傷士兵的母親反而哭了起來,害怕自己的兒子因這件事情而太效忠於吳起將軍,擔心連兒子死在那裡都不知道了!

“吳起愛兵”中的吳起平易近人,使得士兵們十分尊敬並效忠於自己 。我們也要像吳起一樣,熱心幫助他人,最終,一定也會得到他人的幫助,俗話說得好:“好心有好報”。

這本《史記》讓我懂得了不少的歷史故事,增長了見識,豐富了知識,《史記》真是一本好書啊!

讀史記有感4

歷史是一面鏡子,從中我們能全面地看清自己。這是我讀了《史記》後最深切的感受。

《史記》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之首這部史詩鉅著的作者便是後來成為世人皆知的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司馬遷編寫《史記》的初衷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意思是說,重視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瞭解歷史變更的道理與規律,探求歷史是如何變化的,最終抒發自己對歷史的感慨。

剛開始讀我就愛不釋手了,心想:原來我們古老的中國名人軼事還真不少哩。其中的故事豐富,人物栩栩如生。有華夏民族的由來、堯舜禹的傳說、夏朝的建立。還有那暴虐的.商紂王和英勇的周武王。不僅如此,書中還有無數名將英豪:善戰的衛青,驍勇的李廣......以及各方人才:神醫扁鵲,才子賈誼,文人相如,通史張賽......

其中最令我記憶猶新的是——將相之和,誓同生死,講的是趙國優秀的將領廉頗與上卿藺相如的故事。廉頗驍勇善戰,為趙國打下了一片江山,趙王任命他為上卿。藺相如本是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門客,趙慧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秦國也想要,做了個交易。但卻找不到可以去回覆秦國的人,繆賢推薦了藺相如,藺相如用智謀和勇氣保全了和氏璧,最終“完璧歸趙”。做了大夫。後來又做了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不甘心位居他下揚言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藺相如此後處處避開廉頗。門客韓勃實在看不下去了,規勸藺相如。藺相如卻說:“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我不與廉頗爭鬥是為趙國著想啊!”廉頗得知後,羞愧不已,揹著荊條來“負荊請罪”。 他們倆終於和好了成為生死與共的朋友!

寬容是一種境界,為他人著想,為自己祖國著想更偉大。寬容的美德能夠震撼人心。寬容表示: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追究。有時我犯了一個小錯誤,媽媽心裡很清楚,並沒有指證我,罵我,而是透過另外一個事來告訴我這個不應該這樣做或道理。我以前喜歡邊看書邊看電視。爸爸說了我很多次,我不聽。媽媽有時會抽查我看書的情況,我總是支支吾吾。媽媽也愛看書,我也學她抽文中一些人物的對話問她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她一次性就描述出來了,我很慚愧。媽媽的寬容讓我明白做每件事都要一心一意,專心致志,否則便會沒效率,事半功倍。

《史記》教會我做事的道理,還領略了歷史的無限魅力,讀懂歷史,愛上歷史,從歷史人物身上學到知識,體驗到生活的真諦。

歷史如明鏡,照亮自己,照亮前程。

讀史記有感5

孫臏採取的減灶誘敵的計謀怎麼會騙過龐涓的呢?第一天十萬灶,第二天五萬,第三天還剩三萬。作為一名有十幾年作戰經驗(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就隔了有十三年左右)的成名將領,龐涓不大可能這麼容易被騙,特別是在他知道孫臏能力並且吃過大虧的情況下,他不可能只通過三天的觀察就得出這種結論。而且,孫臏的做法也有點過頭了,哪有三天士兵就逃亡過大半的?齊軍的士氣再差也差不到這種地步。但是按《史記》的說法,龐涓確實中計了,這讓我很想不通。

《史記》中還說,馬陵伏擊戰發生在晚上。孫臏在樹皮上寫了“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這幾個字,龐涓還要先點火才能看清楚寫了什麼。那我就想問,難道之前的.夜行軍不需要照明嗎?怎麼到要看東西時才想到了火把?更讓人迷惑不解的是,孫臏居然以龐涓的部隊點火把作為發起進攻的訊號。難道他也知道龐涓夜行不需要燈火?古代行軍可能確實會有許多防備,但總不會讓自己看不清道路吧?

另外,龐涓死前所說“遂成豎子之名”也明顯是小說家之言,正如項羽與虞姬訣別時的對唱,這些都是不可信的。龐涓說此話,有誰能夠作證。能聽到這話的,估計也和他一起死在樹下了。

所以,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司馬遷在創作的時候不僅僅是一個史學家,更是一個文學家。我知道這是《史記》能夠壓倒其他同類作品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我還是想再問一下,作為一本史學著作,《史記》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少?

讀史記有感6

哈嘍,大家好。今天我這隻小書蟲和大家聊一聊天下聞名的《史記》,請讓我先對它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史記》是中國歷史上一部體大思精的歷史著作,同時又是一部優秀的學傳記著作,為司馬遷撰寫。

《齊太公世家》的故事讓我感觸很深。春秋時齊國逐漸強大,擴充套件領土,成為東方大國。齊桓公稱霸,得力於管仲的.輔佐。管仲原是齊桓公的敵人,曾一箭射中齊桓公,但被齊桓公衣服上的帶鉤擋住了箭頭,齊桓公險被管仲射死。起初,齊桓公恨管仲恨得咬牙切齒,一定要處死管仲。但管仲師傅鮑叔牙的極力推薦,齊桓公捐棄前嫌,任用管仲為國相,推行改革,使齊國大治,國富兵強,齊桓公稱霸。君明臣賢,留下一段歷史佳話。我們國小生雖然不能和齊桓公霸主相比,但我們應該學習齊桓公的大度和包容。不管在什麼時候,大度和包容都顯得非常重要。例如,同學之間不小心把對方的東西碰到了地上,不要不依不撓地追著同學,讓他給你道歉。我們應該學習齊桓公,齊桓公都險被管仲射死,卻還能捐棄前嫌任用管仲為國相。同學之間更要相互包容,包容一下同學,撿起自己的東西,對著同學微微一笑並說聲沒關係,然後當什麼都沒發生一樣,同學之間繼續和睦相處。

大豪魯迅對《史記》的評價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中還有很多的諺語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史記》的語言,精妙無比,寓意深遠,強烈推薦同學們都看《史記》。

讀史記有感7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史記故事》的書,其中我讀懂了《烽火戲諸侯》和《大禹治水》這兩個故事。

虢石父對周幽王說:“現在天下太平,烽火臺早沒用了,不如把烽火點著,叫諸侯們上個大當。娘娘見了這些個兵馬一會跑過來,一會兒跑過去,就會笑的。您說我這個辦法好不好?”周幽王眯起眼睛,拍手稱好。

烽火一點起來,半夜裡滿天都是火光。鄰近的諸侯見著了烽火,趕緊帶著兵馬來了。一到細山,沒想到一個敵人也沒有,也不像打仗的樣子,只聽見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家面面相覷,周幽王對他們說:“辛苦了,各位。沒有敵人,你們回去吧!”諸侯們這才知道上了大王的當,十分憤怒,各自帶兵回去了。

果然,褒姒笑了。周幽王很高興,賞賜了虢石父。

隔了沒有多久,敵軍真的打來了,周幽王趕緊把烽火點了起來。那些諸侯們上回上了當,這回又當是開玩笑,全都不理他。烽火點著,卻沒有一個救兵來。周幽王等人都被殺了,褒姒被擄走。從此此國滅亡。

讀了這個故事後,我情不自禁地想:褒姒當時應該並不是在笑諸侯們跑來跑去,其實在笑周幽王的無能、愚昧。就像有時候同學說沒帶作業,其實沒完成,結果下一次真的忘帶了,老師說什麼也不信了。我們應該做到誠實守信,如果你欺騙了別人,別人就不信任、不相信你,你也會受盡委屈。總之,誠信是金、誠信是寶,我們都要做個誠實守信的人!

四千多年前,在堯統治的年代,黃河流域爆發了一次很大的洪水。老百姓田裡的莊稼被洪水淹沒,房子也被沖毀了,還有很多人被洪水奪去了生命。老百姓沒有辦法生活,只好搬到山上去住。

為了解除老百姓的痛苦,堯把所有大臣召集到一起,研究治水的辦法,大家一致推薦“鮮”去治水,可是連續九年治水沒見成效,而且水災越來越嚴重了。

後來,舜接替了堯的.位置,他親自到災區去考察。舜看到鮮對洪水束手無策,便問他:“難道普天下竟沒有能治理洪水的人了?”於是鮮推薦了自己的兒子禹前來治水。

禹是一個聰明能幹的人,他沒有用父親的辦法治水,而是開鑿水渠,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到了大海里。最後禹和百姓一起,不怕辛苦勞累,終於把洪水治理好了。

大禹在治理洪水期間,曾經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治水上,他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讀史記有感8

“千古之絕作”這是樑其超之平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魯迅先生的品評。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二十四史之首,她就是《史記》。

最近,我讀了《史記故事》這本書,我感覺自己長大了許多,書中的.許多故事讓我魂牽夢繞,從書中,我知道了三皇五帝,我知道我們為什麼是炎黃子孫;從書中,我認識了秦始皇,項羽,還有漢高祖劉邦;從書中,我理解了“四面楚歌”、“破釜沉舟”、“臥薪嚐膽”。從書中,我認識了陳勝、吳廣,蕭何、張良,還有莊子、老子、和孫子;從書中,我認識了屈原、商鞅、藺相如,扁鵲、廉頗、伍子胥。

掩卷之後,閉目沉思,書中名句耳邊迴響:“運籌策幃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明不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等等,舉不勝舉。

司馬遷,偉大的文學家,史學家,傾畢生精力,全部心血為我們奉獻了一部巨集偉鉅著,令多少人為之忘食,其中也有我。

讀史記有感9

在今年寒假裡,我讀了《史記故事》。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史記》的作者是漢朝的司馬遷。我覺得司馬遷非常了不起,他告訴我們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比如“臥薪嚐膽”、“鴻門宴”、“晏子使楚”、“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商鞅南門立木”……這些故事不僅精彩有趣,而且還為我打開了瞭解歷史的一扇大門。

在這些故事中,最讓我喜歡的是“臥薪嚐膽”,越勾踐王不忘亡國之痛。在吳王夫差面前經受了十五年的磨難,終於使越國強盛起來,最終打敗了吳國。

我最佩服的是齊國的國君―不計前嫌的公子小白,史稱齊桓公。他不記被射中帶鉤(古代的一種箭)之仇,親自出城迎接管仲,任命他為齊相,主持國政。在管仲的鼎力幫助下克服重重困難,使齊國越來越強大。

我最敬佩的是楚國的`伍參。楚莊王每天不務正業,沉迷女色,大臣紛紛勸諫,楚莊王聽煩了,下令進諫者死。大夫伍參冒死進諫說:“大王,據我所知,南方有種鳥,三年不飛也不鳴,後來一飛沖天,一鳴驚人。”楚莊王頓時醒悟,最後終於帶領楚國成為春秋五霸中的強國。

通過這本書我還結識了許許多多的歷史人物如:除了聰明的晏子、文武雙全的伍子胥、善用兵計的孫武,韓信、還有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秦始皇。

《史記故事》裡還有許多這樣精彩的故事,這本書真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還沒看過的同學,快去看看吧,相信你讀過之後,一定會和我一樣有許多收穫!

讀史記有感10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 )。

史記讓我瞭解到了許多故事,如:為人們嘗百草的神農氏(炎帝)、平定天下大亂的軒轅氏(黃帝);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還有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射傷齊桓公,但還被齊桓公重用,完成了齊桓公當時的春秋霸業,這體現出了齊桓公的大度,才讓諸侯臣服他;廉頗與完璧歸趙的藺相如故事,藺相如在澠池相會上維護了趙惠文王的尊嚴,趙王讓他當了大官,他也知道廉頗嫉妒,但為了國家利益忍氣吞聲,最後竟讓廉頗主動負荊請罪。輔佐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的大將軍韓信在少年時因別人威脅,忍受了胯下之辱,也受過一位漂母的`恩惠,當上大將軍後不忘報恩,送了那位漂母許多酒菜,還賞給她一千兩黃金。讀《史記》有感

看完《史記》就彷彿看了一步巨集偉的歷史巨片,深深的被其中的人物所吸引了,也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不愧是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讀史記有感11

第一次接觸《史記》的時候,也就是大人們一直在說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直到到了高中,才能夠系統的學習這麼一本在中國歷史、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書,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份榮耀。我們將在這裡傳承祖先的文化,併發揚光大,做到“以史為鑑”才能做一個有底蘊的中國人。

司馬遷遭受宮刑,忍辱負重寫下《史記》。這件事自小就被運用到作文中,這屢見不鮮的事例背後卻是司馬遷不忍言說的痛苦啊!他“就極刑而無慍色”為人們所不解,結合他的身世來看,他的父親就是一位史官,原本像成為一個像張騫那樣的使節的司馬遷,因為其父臨終前的遺命,他選擇了去創作《史記》,雖然他“為主上所戲弄”“為世俗所輕”,但他並不在意,因為他想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不願“輕於鴻毛”,他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活下去,不僅是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更是為了“償前辱之債”使自己“終於泰山”,雖然當時的人們無法理解司馬遷,畢竟他沒有按照當時人們以節為重的想法以死明志,但他忍受一時的隱忍,換了來的卻是世人的節,以及一部曠世的經典鉅著。

書中記錄了眾多的對歷史有著重大影響的人,上至帝王,下至刺客,寫了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這一共一百三十片文章,向人們講述了“天人之際”和“古今之變”。

第一次接觸屈原的時候就是在學習《離騷》的時候,從《離騷》中不難看出他對國家的希望,“何不改此度”到“吾導夫先路”,無不體現了他想為國家引領改革的政治思想。司馬遷看出了他的心思,雖然司馬遷與屈原所走的路不一樣,司馬遷選擇了忍辱負重,而屈原則以死明志,但他們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而死的`。屈原遭受小人的誣陷,被流放,最終自己的國家滅亡了,他不願意在這汙濁的世界,被腐蝕的官場,不願與那些阿諛奉承的小人同流合汙,毅然決然選擇了自投汨羅江而死,以死明志,世上沒有人不認為屈原不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這也為中國歷史上的文人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給了文人“以死明志”的辦法,成為了士人保全操行的辦法。

書中不僅有著像屈原這樣的忠臣之後,也有這一些不平凡的士人。諸如書中的刺客就是如此,《刺客列傳》中著重描寫荊軻刺秦王的片段,文章交代了這件事的起因,中間引薦,謀劃的過程,最後失敗的壯烈,無不躍然紙上,在讀起來的時候,也會感到一絲悲愴。當然,荊軻失敗了,但究其原因,卻是眾說紛紜,有的人說是荊軻練劍不精,有人說是秦舞陽的怯懦,也有人質疑太子丹的感性??這都沒有錯,這正事司馬遷所寫史記的魅力。

魏無忌是戰國時期的一位非常有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位列戰國四公子之首,因為他的存在“諸侯不敢謀魏十餘年”,但最後卻落到一個“竟病酒而卒”的下場,這又是什麼緣故呢?從《魏公子列傳》中不難看出,他不顧當時森嚴的等級制度,親自去拜訪一個“監者”,他是一個非常看重賢才的人,而在侯生一而再再而三的試探他的時候,他可以說是一直都保持著謙遜的態度,這種態度並不是偽裝的,而這正是魏公子自己禮賢下士的一種思想。當侯生與朱亥在市場中談話的時候,就以現在人的想法也很難想象一個衣冠華麗的人會在菜市場中間等一個普通的人,況且侯生與朱亥“久立”,而公子顏色不曾有一點變化,正是因為公子這種願意自降身份來接納賢才的態度引得“士以此方數千裡爭往歸之”。不得不說,如此賢德的人手下的門客也是有所才幹的,侯生預測到公子一定會歸返,提前定下了計謀,計劃了竊符救趙這一妙計,並已死明志;朱亥更是覺得公子的賞識除了性命無以為報,在聽說這一計策後,毫不猶豫的前行,最終不願被秦國收買而自殺而死。門客的表現何嘗不是因為公子的賞識,公子平日待他們可謂是沒有等級,而且“下士”,正是這樣的一位魏公子手下才會有著這麼一群“士為知己者死”的士,他們正是因為公子的知遇之恩而做到已死明志的。公子也有偶爾驕傲的時候,但都被門客所勸說,並且及時的改正。在魏國國君安釐王因國家危機請他回去時,他一開始不願歸,在門客分析其中的關係之後歸國。魏公子如此懂得賞識

人才的人,他自己也是十分的有才,在回國不久後聯合五國軍隊打退秦軍,並且收集軍法,編成著作《魏公子兵法》。可以如此有才的一個人,卻因為秦國使的反間計,使安釐王對他有所懷疑,去除他的兵權,最終他飲酒作樂四年,最後病死。不得不說這位連劉邦都十分稱讚的人物死的十分的戲劇性,魏公子不僅自己有才華,而且他還禮賢下士,門客也有才華,這就固然會引起君王的懷疑,因為他個人實力超重沒事,門客實力超重也沒事,但這兩者合在一起,便能在世間帶來一定的影響,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點,才導致他的哥哥最終懷疑他,去除他的兵權。也許就算秦國不使反間計,安釐王最後也一定會對他有所顧忌。所以這樣一位賢才的公子與其說死在了君王手上,不如說他死在了他自己的賢能上。

《史記》中這樣的故事還有許多,讀完《史記》,不由地對司馬遷產生了莫大的尊敬,如果不是他忍辱苟活於世,寫完這曠世鉅作,那麼前人的實際估計會失傳一部分,我們也未必能看見如此精美的故事,也就無法從歷史中學到我們所匱乏的東西了。將心比心,如果我們受到的宮刑,不要說寫書了,就連在世上行走都會覺得恥辱,司馬遷卻在這種環境下生活了好多年,並完成了這部鉅作,成為一代大家,重於泰山!

讀史記有感12

暑假裡,我讀了許多書,其中,對我感觸最深的還是《史記》——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紀轉體通史。《史記》的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最初沒有固定名稱,一般稱為《太史公書》。“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只是美稱。

近人梁啟超稱讚這部鉅著是“千古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大家應該都聽過《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吧,這個故事就是出自《史記》中的《周本紀》。《周本紀》講了:有個人叫棄,她的母親是邰氏的.女兒,叫姜原。由於姜原出門到野外,看到巨人的足跡,就想用腳踩踩巨人的足跡。一踩上巨人的足跡,就感到身子一震,好像懷孕了一樣,於是就生下了兒子。姜原認為很不吉利,想把他扔掉。可無論扔到哪裡,都有動物幫助他。姜原認為他很神異,就養大他。因為最初想拋棄他,所以給他取名叫棄。

棄的後代有個叫姬昌的,他敬重長輩,慈愛晚輩,對待手下的人也很好,於是就有許多才士歸附他。後來因為紂王倒行逆施,貪戀美色,在姬昌的帶領下,百姓推翻了紂王的統治,建立了周朝。可最後還是由於周幽王為了博褒姒一笑,聽從了一個大臣的荒唐意見,點燃烽火,讓大臣們匆忙跑來,卻發現什麼事也沒有,終於讓褒姒笑了出來。周幽王很高興,還賞賜了那個大臣。可是有一次,敵人真的來了。雖然周幽王及時點燃了烽火,可是大臣們不相信,沒有及時救援,使周朝從此滅亡了。我覺得裡面的姬昌是個真正的君子,可週幽王很糊塗,為了讓褒姒笑一笑,賠上了整個周朝。

先輩辛辛苦苦創下的基業,就這樣稀裡糊塗地被葬送了。其實,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和它相類似的例子。有些學生,原本成績也不差,由於抵不住電腦的誘惑,整天沉迷於虛擬世界中,把精力和時間都花費在遊戲上,作業馬虎做或者抄襲別人的答案甚至不做,成績直線下滑。沒錢上網咖的時候,有的就把爸媽給的飯錢省下來,上網咖,不僅弄垮了身子,還使視力下降,有的就去偷去搶,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讀史記有感13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的這首詩讚揚了項羽寧死不苟活,但讀過《史記》中關於項羽的章節後,我對項羽有了自己的看法.項羽是一個英雄.項羽是一武藝高強的人,可以衝鋒陷陣,轉瞬之間就能剎敵百人,他用兵大膽,敢於"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我佩服他的膽略和勇猛.看到秦始皇出行時,他竟敢說自己可以取面代之.千古英雄,誰敢如他一般出此豪言?從這點看,項羽的確是英雄.但項羽更是一位失敗的英雄.首先,我認為他不注重文化,只崇尚武力.他甚至認為讀書無用,只要會寫自己的名字就足夠了.可他沒想到,不學習,有些方面就會無知.無論是帶兵打仗,還是治理國家,無知成為絆腳石.其次,我覺得他不善於用人,不能把握好時機.無知使他不知人,更不善用人.張良韓信都曾投奔於他,可他竟不能知人善任,使這兩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為劉邦所用,自己卻被打得一敗塗地.總算有個謀士范增為他效力吧,可他連范增的才智也浪費了.他不執行范增的計劃,"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絕好的機會啊!

可項羽偏偏錯失良機;還中了人家的計策.不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致使范增離他而去,在憂憤和疾病中逝世,從而合使自己徹底失去了這個謀士.項羽還是一位不善於總結自己失敗的英雄.項羽在臨死前曾說"天要亡我,"而不從自身找原因.項羽英雄世,卻是隻會逞匹夫之勇,不能駕馭天下的英雄,到死都認識不到自身的弱點,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敗的原因歸之於天,真是可悲啊!

名師點評:小作者對項羽的認識真的很深刻.首先,小作者承認項羽是個英雄:因為他武藝高強,用兵大膽,豪氣沖天,符合人們心中對英雄的定義.然而,由於項羽只崇尚武力,不注重文化的學習,又加上不能善用人才,致使自己只能成為了一個失敗的英雄.當他在失敗後,沒有認識到自身的錯誤,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天要亡我”,因此作者進一步認為,項羽是個不善於總結失敗教訓的英雄。小作者對《史記》真的做了仔細的閱讀,所以才能有這樣深刻的體會。作者的語言準確自然流暢,說明小作者具有很強的寫作能力。

讀史記有感14

那天,無意之中在書櫃裡發現一本書——《史記》,我記得老師曾經說過:司馬遷的一生都致力於這部史學著作。我不知道司馬遷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更不瞭解歷史。但這本書或許可以幫我瞭解司馬遷,瞭解歷史。

於是我帶著好奇心,翻開了這部史學鉅作。當我才返開始就看見了一行小字: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邏輯使人睿智,數學使人心思縝密。首頁便是三皇五帝之傳,接著便是各朝歷史。這本書書記載了太多的歷史,我想這該要花費多少精力和時間呀,需要蒐集多少資料呀。而司馬遷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以及自己的願望,竟然可以堅持這麼久,即使在監獄裡也不忘記自己的使命。為了這部史學著作,他嘔心瀝血,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如果他沒有堅強的意志,又怎麼會有這不是史學鉅著呢。

終於,我讀完了《史記》,我不禁感慨萬千。原來,我對司馬遷了解得這麼的少,原來我對歷史瞭解得這麼少。另外,我發現歷史的真相與電視劇所描述的情況之間竟有這麼大的差距。我真佩服我國古代的偉人,更佩服司馬遷。

讀史記有感15

尊敬的外國語學院英語學生第三黨支部: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大學生入黨思想彙報:讀《史記》有感。說起《史記》,我們就會用這樣的溢美之詞來讚歎該書在中國史學史和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讀罷《史記》,我卻從書中有幸探得了幾件“寶貝”。這些“寶貝”,一個民族可世代相傳並受益匪淺。雖無珠光寶氣,但件件為曠世精品,乃無價之寶。得之一二,民族生機煥發;得之二三,國振邦興;若得之數件,將永葆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經久不衰。中華因它而保生機。

其中一件叫“精忠報國”。在司馬遷筆下,有多少英雄以他們的汗與血,情與志來盡忠書寫這四個熠熠生輝的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荊軻受命大廈將傾時,壯志未酬咸陽宮;“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李廣縱馬西風塞北,笑談渴飲匈奴血。這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劇,已退色成書頁發黃的史書,窸窣作響。而就是這書頁輕微的翻動之間,那精神的鐘鳴綿延至今。聲聲清晰,聲聲震撼,餘音嫋嫋,激盪心間。錢學森糞土萬戶侯,棄洋歸根,獻身航天;鄧稼先隱姓戈壁灘,嘔心瀝血,新捐國防;袁隆平水稻伴青春,而使天下蒼生皆得飽。《史記》傳遞著那古老、悠揚的鐘聲——精忠報國,一首在中華歷史長河中蕩氣迴腸的英雄交響曲。

有件寶貝是眾志成城。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百姓與其團結一心,風餐露宿,終於制服水患,而使華夏民族能一代一代生息繁衍;句踐臥薪嚐膽,越國百姓與其同甘共苦,奮發圖強,最終雪恥復國,而成諸侯強國,黨員思想彙報《大學生入黨思想彙報:讀《史記》有感》。今天,這精神依然在發光,在弘揚。曾記得,在年初暴風雪肆虐的日子裡,正是全國上下萬眾一心讓我們挺過難關——武警戰士撲在高速公路上頂著寒風奮力除雪,疏導交通;電力職工在高空連夜搶修受損電網,甚至付出年輕的生命;計程車司機在油價高漲的.日子裡,免費接送受困市民。古往今來,在困難挑戰面前,尤其是在事關民族利益的緊要關頭,眾志成城往往能成為每個國人心中的一盞燈,指引我們跋山涉水,繞過道道彎,邁過道道坎,直至勝利的前方。眾志成城,每個中國人心中的一道長城。

還有件足以稱道的“寶”——不屈不撓。司馬遷自己就已為我們用對信念的執著與追求來佐證著它: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掩卷追昔,遙想張騫耗費十三載在茫茫大漠中摸索著通往西域的使命之路,聽著駝鈴在漫漫瀚海中的哀鳴,卷裹著悲壯的黃沙似乎正迎面襲來。他的堅強不屈最終完成了一個國家使命,開創的卻是一部歷史。由此想到:不管我們的民族曾經受到何種恐嚇與壓迫,不管我們的民族曾經是怎樣的積貧積弱,我們終究沒有倒地,總有一批像張騫一樣不屈的勇士在那漫長的黑夜中驅馳。倒下的堆如山,積如海,而依舊前仆後繼。我們是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我們是鬆,“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我們是鷹,搏擊長空,雲中有志;我們是中華民族,一個不屈不撓的民族!它像一艘在驚濤駭浪中顛簸,但又緊掛風帆的船,載著華夏兒女駛向統一富強的彼岸。不屈不撓,一把不能被砍斷的劍。

瞧,這就是《史記》—— 一部不朽的民族精神史留給我們的幾件“寶貝”—— 一個偉大民族的靈魂——民族精神!它們威力強大,功效顯著。要使之在現在的民族復興之路上發揮作用,還需我們自己做好護寶人,愛寶者。

英語056

XXX

20xx-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