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成語故事

寫有關歷史的成語故事

語言和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成語作為語言中定型化的固定短語,形象生動,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內涵,與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有著更為密切的聯絡。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寫有關歷史的成語故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寫有關歷史的成語故事

寫有關歷史的成語故事篇一:公而忘私

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大夫,名叫祁黃羊,品德高尚,是晉平公的得力謀臣。晉平公要決定什麼大事,都要同他商議。

有一天,晉平公把祁黃羊招進宮,問他說:“南陽縣還缺個縣令誰可以去擔當這個職務?”

祁黃羊想了想說:“解虎去比較合適。”

解虎與祁黃羊之間有矛盾,這晉平公也知道的。他聽到祁黃羊舉薦解虎,有點出乎意料,不解地問:“解虎不是與你有仇嗎?你怎麼推薦他去當縣令?”

祁黃羊說:“您問的是誰可以去當南陽縣令,又不是問誰是我的仇人。”

晉平公讚許地點了點頭,說:“好吧!”於是就派解虎去當南陽縣令。解虎到了南陽,把南陽治理得很好,老百姓都很擁戴他。

過了一段時間,晉平公又問祁黃羊說:“現在還缺少一個軍尉,你看誰能夠勝任?”

祁黃羊回答說:“祁午可以擔任這個職務。”

晉平公聽了,又吃了一驚。原來祁午是祁黃羊的兒子。當時,推薦自己的親屬當官是很忌諱的事情,因為很容易招來閒話。

晉平公還以為自己聽錯了,就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推薦他去當軍尉,就不怕別人說你徇私情?”

祁黃羊說:“你問的是誰可以當軍尉,又不是問誰是我的兒子。我是誰勝任這個職務就推薦誰,不管他和我有沒有關係,怕什麼閒話呢?”

晉平公很讚賞他的坦蕩,就說:“那好,就派祁午去吧!”就又任用了祁午,祁午果真非常稱職。

後來,孔子聽了這件事,就感慨地說:“祁黃羊的話說得太好了!舉薦人才不迴避跟自己有仇的人,也不迴避自己的親生兒子,真是公而忘私啊!”

故事裡的祁黃羊推薦人才完全以一個人的才與德為標準,而不管對方是與自己敵對的人,還是有血緣之親的兒子,就像孔子所說的:公而忘私。而他推薦的人也都很稱職,更是證明了他眼光之犀利。希望小朋友們都能做到公平公正。

寫有關歷史的成語故事篇二:樂不思蜀

劉禪(shàn)(220xx年-271年),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公元220xx年繼位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援姜維北伐,在位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

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後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諡號思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之後,追諡劉禪為孝懷皇帝。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各據一方,征戰不休,爭奪霸主的統治地位。其中,劉備管轄割據的地方稱為蜀。

劉備依靠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一批能幹的文臣武將打下了江山,他死後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劉禪。臨終前,劉備囑咐諸葛亮輔佐劉禪治理蜀國。劉禪是一位非常無能的君主,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樂,將政事都交給諸葛亮去處理。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嘔心瀝血地使蜀國維持著與魏、吳鼎立的地位;諸葛亮去世後,由姜維輔佐劉禪,蜀國的國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國大軍侵入蜀國,一路勢如破竹。姜維抵擋不住,終於失敗。劉禪驚慌不已,一點繼續戰鬥的信心和勇氣都沒有,為了保命,他赤著上身、反綁雙臂,叫人捧著玉璽,出宮投降,做了魏國的俘虜。同時跟他一塊兒做了俘虜的,還有一大批蜀國的臣子。

投降以後,魏王把劉禪他們接到魏國的京都去居住,還是使他和以前一樣養尊處優,為了籠絡人心,還封他為安樂公。

司馬昭雖然知道劉禪無能,但對他還是有點懷疑,怕他表面上裝成很順從,暗地裡存著東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試一試他。有一次,他請劉禪來喝酒,席間,叫人為劉禪表演蜀地樂舞。跟隨劉禪的蜀國人看了都觸景生情,難過得直掉眼淚。司馬昭看看劉禪,見他正咧著嘴看得高興,就故意問他:“你想不想故鄉呢?”劉禪隨口說:“這裡很快樂,我並不想念蜀國。”

散席後,劉禪的近臣教他說:“下次司馬昭再這樣問,主公應該痛哭流涕地說:‘蜀地是我的家鄉,我沒有一天不想念那裡。’這樣也許會感動司馬昭,讓他放我們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馬昭又問到這個問題,劉禪就裝著悲痛的樣子,照這話說了一遍,但又擠不出眼淚來,只好閉著眼睛。司馬昭忍住笑問他:“這話是人家教你的吧?”劉禪睜開眼睛,吃驚的說:“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麼知道的?”

司馬昭明白劉禪確實是個胸無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備他了。

劉禪身為一國之主,居然樂不思蜀,甚至連裝著想念故鄉都裝不出來,貪圖享樂而志向淪喪竟到了這種地步,實在可氣可嘆。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放棄自己的理想,而要嚴格要求自己,志存高遠,不懈地奮鬥。

寫有關歷史的成語故事篇三:樂此不疲

西漢末年,爆發了綠林、赤眉大起義,後來的東漢光武帝劉秀也參加了。劉秀加入綠林軍後,很快就顯露出了他敏銳的政治才能和豐富的軍事韜略,特別是在昆陽一戰中,劉秀的傑出指揮,為起義軍贏得決戰勝利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當時,昆陽城被王莽的軍隊團團圍住。駐守在昆陽的漢軍只有八九千人。昆陽城雖然不大,但是挺堅固,昆陽城裡的漢軍,防守得也很嚴密,城始終沒被王莽軍攻破。劉秀帶著十二個勇士,趁黑夜衝殺出昆陽城南門。到了定陵,對漢軍將領們說:“現在咱們到昆陽去,把所有的人馬集中起來。打敗了敵人,就可以成大事,立大功。”於是,將領們帶著所有人馬跟著劉秀上昆陽來。

昆陽城裡的漢軍王鳳、王常,一見外面的援軍來了,立刻開啟城門衝了出去。在漢軍的兩面夾攻下,王莽軍全都慌了神,亂奔亂逃,自相踐踏。當王莽軍大將王邑逃回洛陽的時候,四十三萬大軍只剩下幾千人。

綠林軍攻佔長安後,劉秀率軍離開長安,在河北(黃河以北)以復興漢室為口號,不斷壯大自身的勢力。劉秀每到一個郡縣,都宣佈廢除王莽當政時期的苛捐雜稅和嚴酷的刑罰,並對當地的官吏進行考察,恢復漢朝的官名,贏得了當地大小官吏、平民百姓的歡迎和支援,逐漸組成了建立政權的基本力量

沒幾年,王莽政權就被起義軍推翻了。推翻新莽政權後,全國很快又陷入了混戰狀態,綠林、赤眉兩支起義大軍各立天子、相互混戰,劉秀卻乘機壯大自己的勢力。

後來,劉秀又採用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相結合的方法,先後收編了銅馬軍30萬人,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人稱“銅馬帝”。公元20xx年6月,劉秀在群臣的擁戴下稱帝,仍沿用漢的國號,年號建武,劉秀就是光武帝。

劉秀完成了統一大業,恢復了漢室的統治。一個新王朝的建立,面臨著連年戰爭留下來的爛攤子,許多的法律、法令、規章制度也需要重新修改和擬定。劉秀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振興和建設東漢王朝的工作中,每天天剛亮就上朝理事,日影西斜才退朝而歸。他還經常把大臣們召集起來親自給他們講述《論語》裡的論述。

劉秀在為期間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以安定民生。他下詔恢復了西漢景帝時期三十稅一的舊制,並把公田借給農民耕種,提倡墾荒,發展屯田,安置流民,賑濟貧民。這樣一來,東漢初年的封建租賦徭役負擔,比西漢後期和戰爭期間都大大減輕。農民安居樂業,生產得到了大大恢復。他還多次釋出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命令。除此之外,劉秀還積極興修水利。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劉秀裁併了四百多個縣,精簡了官吏,在地方廢除了掌握軍權的都尉。

光武帝統治期間,東漢的農業、手工業都得到了大大發展。鐵製農具的改進,牛耕的普及,水利工程的廣泛修建,使生產技術大大提高;冶鐵技術的改進,使鐵的產量大為增加;精美的銅器、漆器、絲織品反映出高超的手工業工藝;通都大邑商業繁榮,商人的足跡遠至西域和國外。

經過幾十年的經營,東漢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歷史上稱之為“光武中興”。

劉秀的勤奮工作,感動了文武大臣,也感動了他的兒子。有一次,皇太子怕那樣下去會影響父親的健康,便勸道:“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生之福,願頤養精神,優遊自寧。”大意是:陛下,你像夏禹、商湯一樣的英明,卻不能像黃帝,老子那樣善於養身之道。我們希望你注意身體健康,抽出時間安靜地休息一下。

劉秀微笑說道;“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根據這個故事,人們從劉秀的話中引申出了“樂此不疲”這句成語,形容對某一事物發生興趣,沉溺其中,不知道疲倦。

標籤:成語故事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