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成語故事

四字成語故事-不合時宜

不合時宜意思是指形容與時代潮流不合的事物。那麼這個成語出自什麼故事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於不合時宜的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四字成語故事-不合時宜

不合時宜

漢哀帝劉欣是漢成帝的養子。成帝死後,十九歲的劉欣於綏和二年甲寅(公元前7年)四月即位稱帝,翌年改年號為“建平”,此即歷史上的又一著名昏君漢哀帝。

即位初期,面對漢朝中道衰落的局面,哀帝很想有一番作為。他為此曾躬行節儉,勤於政事,又啟用龔勝、鮑寅、孫寶等有識之士,頒佈限田令、限奴婢令等法令,試圖抑制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然而哀帝生不逢時,當時漢家王朝根基已動,無論何人也無力迴天。哀帝的革新政策也因受到大貴族官僚的反對而失敗,而長於權術的祖母傅太后的干政,使哀帝辦起事來力不從心,結果導致權力外移,朝風日壞。

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親丁太后得病去世。擔任“黃門待詔”的顧問夏賀良向漢哀帝上奏說:“漢朝的歷法已經衰落,應當重新接受天命。成帝當時沒有順應天命,所以他沒有親生兒子。現在,皇上您生病的時間已很長了,天下又多次發生變異,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馬上改變年號,才可以延年益壽,生養皇子,平息災禍。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而不照著做,各種災禍都會發生,人民就要遭受災難。”

哀帝聽了夏賀良的一番話,也盼自己身體健康,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后死後的第四天,釋出詔書,大赦天下,改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年,改帝號為“陳聖劉太平皇帝”,把計時的漏上的刻度從一百度改為一百二十度。

改變年號以後,哀帝還是照樣生病。夏賀良等人想趁機干預朝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對。哀帝也因夏賀良的話沒有應驗,派人對他們的所作所為作了調查,知道他們實際上是一夥騙子,於是在八月間又下詔書,說道:“黃門待詔夏賀良等建議改變年號和帝號,說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國家永遠安定,我誤聽了他們的話,希望給天下帶來安定,但是沒有應驗。夏賀良等說的做的,都違經背古,不合時宜。六月甲子日的詔書,除了大赦一項之外,全部廢除。”

這次改元不到兩個月就結束了。夏賀良等人因妖言惑眾,被處以死刑。——《漢書·哀帝記》

不堪回首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是為宋太祖。當時,周圍還有好幾個政權。為了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趙匡胤先後攻滅了南平、後蜀、南漢等國,接著又把攻擊的目標對準南唐。

這時統治南唐的是李後主李煜。此人在政治、軍事上昏庸無能,但在文學藝術方面很有才能,詩詞、音樂、書畫等無所不能。他從小深宮裡長大,驕奢萎靡,因此他的作品也大都描寫宮廷生活的情景。

李煜的妻子周後娥黃,容貌出眾,擅長書畫歌舞,但不幸早逝。後來,李煜又與娥黃的妹妹小周後相愛,在花前月下飲酒作樂,把國家大事拋在腦後。

宋朝的威脅越來越嚴重,但李煜迷戀於歌舞昇平的生活,只想求得眼前的安逸,並不作抵禦的準備,而一味向宋朝屈服。宋朝在哪裡作戰勝利或者有什麼喜慶活動,他就趕緊命人向宋朝進貢財寶。後來,又主動向宋朝上表,希望取消南唐國號,作為宋朝的附庸。

公元974年秋,宋太祖趙匡胤兩次派使者通知他到開封朝見。李煜怕趙匡胤殺他,稱病不去。於是趙匡胤以此為藉口,派十萬大軍征伐南唐。

第二年初,宋軍抵達長江北岸,南唐都城金陵危急。但李煜以為宋軍無法渡過長江,整天在宮內和一群和尚道士談經論法。

一天,李煜偶爾外出登城,見城外都是宋軍的旗幟,才急忙去召援軍,但為時已晚。捱到這年冬天,宋軍消滅了南唐最後一支援軍,終於攻破金陵。李煜被迫投降,被押到開封去。

李煜穿戴著白衣紗帽,戰戰兢兢地接受趙匡胤的召見。趙匡胤沒有殺他,侮辱性地封他為違命侯,把他安置在城裡。他名義上是侯,實際上過著囚犯一樣的生活。

李煜是個多愁善感的人,降宋後的痛苦生活,自然使他抑鬱不堪。不久趙匡胤去世,他的弟弟趙匡義即位,世稱宋太宗。太宗取消了李煜違命侯的封號,封他為隴西郡公。但是,太宗比太祖更為猜忌。一次,李煜懊悔當時不該殺了兩個忠臣,太宗得知後非常惱怒。

又有一天,李煜作了首名為《虞美人》的詞。詞中這樣寫道:“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意思是說,過去美好的一切不能再回顧,回顧了只能使人更感到痛苦。後來,這首詞傳到太宗耳朵裡,太宗對他至今還在戀念故國非常憤恨。後來,又有一些懷戀故國的詞作傳到太宗那裡,太宗終於忍不住,派人將他毒死了。——《虞美人》

不翼而飛

《管子·戒》:“不翼而飛者聲也,無根而固者情也,無方而富者生也。”故事如下:

齊桓公想就自己出遊的事徵求管仲的意見,便問道:“我這次出遊,想要東起芝罘,南至琅邪。司馬提出意見說,也要像先王的出遊一樣。這是什麼意思呢?”管仲回答說:“先王的出遊,春天外出,調查農事上經營有困難的,叫做‘遊’;秋天外出,補助居民中生活有不足的,叫做‘夕’。那種人馬出行而吃喝老百姓的,叫做‘亡’;盡情遊樂而不知道回來的,叫做‘荒’。先王對人民有遊、夕的情況,自己卻從沒有荒、亡的行為。”桓公退後拜謝說:“這是寶貴的法度。”接著,管仲又告誡桓公說:“沒有羽翼而能飛的是語言,沒有根底而能鞏固的是感情,沒有地位而能尊貴的是心性。您也應該鞏固感情,謹慎言語,以嚴守尊貴的心性。這就叫道的發揚。”桓公再次拜謝管仲,認為他說的非常對。

不翼而飛,也寫成毋翼而飛。《戰國策·秦策三》:“眾口所移,毋翼而飛。”故事如下:

戰國時期,秦國國君派大將王稽率領軍隊攻打趙國國都邯鄲,連續圍攻十七個月,沒能攻下邯鄲。當時,有個叫莊的人勸說王稽:“將軍,你為什麼不犒賞你的官兵,藉以鼓舞士氣,提高兵士的鬥志呢?”王稽說道:“我只知道執行秦王的命令,而其他任何人的意見、情緒,我都不加考慮。”莊又勸道:“您是主管全軍的大將,這樣獨斷專行,輕視你的士兵,你的部下早晚會對你不滿的。我聽說‘三人成虎,十夫揉椎,眾口所移,毋翼而飛(如果三個人都謊報發現老虎,就能使人信以為真;如果有十個人合力揉一個木椎,就能把這個木椎揉彎;如果人們眾口一詞,要求改變不合理的現狀,這樣的呼聲,不用有翅膀也能很快飛到各處去)’。”王稽還是不接受勸告。最終,王稽的部下叛亂,秦王震怒,處死了王稽。——《管子·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