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故事集

80後小本創業故事

故事集2.39W

創業,一定要有激情燃燒的歲月的感覺,或者是萬馬奔騰的感覺。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80後小本創業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80後小本創業故事

80後小本創業故事篇1

三個80後投資500元微信賣水果創業,一年後月分紅3萬

朋友圈水果微商創業

一年前,在北京的張洞天再一次和風投公司談崩。有點洩氣的他考慮再三,決定趁著心裡的火還沒滅,重新創業。

哈爾濱小老闆劉偉,做調料生意6年,年收入10萬元。可日子就像每天的貨單一樣單調,這不是他想要的。

李偉媽媽在哈達經營水果精品批發很多年,李偉每天幫著搬水果、收錢,但他覺得這生意是爹媽的,不屬於他。20xx年3月,張洞天回到哈市,和高中同學李偉,經朋友介紹認識的劉偉相約小飯館。

3個“不安分”的“80後”越聊越投機,酒是次要的,關鍵想研究個專案。

幾杯過後,他們感嘆,人們的生活習慣變了,以往是“菜市場、破零錢、挨個挑”,現在是“躺在床上、手機付賬、開門收貨”的時代。微信朋友圈賣啥的都有,大到別墅路虎、小到拉麵牙膏,但水果好像還是個空白。

李偉家有貨源,張洞天懂營銷,劉偉懂物流。“當時藉著酒勁,我說,之前做過調查,包裝加上少許水果的進貨費,啟動資金1500就夠用,咱明早醒酒就幹。”張洞天說。

小酒局聊出大商機,仨小夥掏出兜裡所有錢說幹就幹。仨人一摸兜,一人出500塊,湊1500元啟動資金幹起哈市首家水果配送微商,專賣精品水果。每天拍下搭配好的水果發到朋友圈是他們的日常工作。

微商靠口碑,一個客戶在朋友圈“晒單”,就在無形中為我們推廣

李偉媽進口水果批發生意做了20多年,這個市場她看得太透。不論體量還是思路,這仨小子的“創新”就是小打小鬧。她奚落兒子:“家裡生意早晚是你的,折騰什麼勁兒!”

聽人勸吃飽飯,就不出來創業了。三人商議,微店名字要時尚,就叫“爛水果”,意思是“爛水果自己吃,好水果給顧客”。1500元大部分用在“置裝費”上,仨人挑品相好的塑料袋、托盤、刀叉、溼巾,一套“標配”下來,就剩300多元。

開局不利。“爛水果”上線一週每日零單,他們開始嘗試改變。兩個美國紅佳麗蘋果搭配兩盒草莓、一斤美國無籽紅提、一個血絲李、一盒藍莓共120元,轉發送澳芒一個……別人賣水果成斤賣,他們搭配成套餐“混合”賣,朋友圈轉發還送禮物,再配上專人設計的紙箱,更顯高大上。他們的目標客戶,定位熱衷網購的年輕白領階層和年輕家庭,這些人願意在朋友圈晒照片,無形中為“爛水果”品牌做了推廣。客戶可隨時微信下單,選擇套餐品種數量,坐等鮮果送上門。

微商靠口碑,“客人覺得不好吃,我們包退換。顧客不在家請人代收,錢可以下次再補……”張洞天說。”改造後的“爛水果”很快在朋友圈裡傳開。

開店一年客戶近2萬,每月分紅近3萬元,買了4輛麵包車

創業初期再小的成本也要節約。送貨全靠三位老闆的六條腿。劉偉是三兄弟中相對健壯的,三箱水果40多斤,端起來眼睛都擋住了,從哈達端到地鐵口,徒步一站地多。本來他做調味料買賣,月收入小一萬,他不會捨不得一元錢坐公交,但現在,一元錢也是成本。

一位客人住在松浦觀江國際,李偉倒了三趟公交車,下車發現這裡是手機導航盲區,走了半個小時也沒找到交貨地點;一天中,最多爬過6次7樓……

隨著口碑越做越好,他們的訂單逐漸增多。20xx年4月,送貨不得不用拖車,6月末買了第一輛麵包車,11月第二輛,到12月末總共買了4輛麵包車,聘用4名司機。

微信個人使用者的好友上限是5000個,20xx年年初,哥仨註冊了第4個“爛水果”微信賬號。現在,他們微信客戶近2萬,高峰時每天訂單150個;水果生意在第一個旺季,月流水達上百萬;分紅從最初每月只保證三人1000多元,到銷售旺季,每人每月分紅近3萬元。“從來沒想過微信水果生意能做得這麼大。”劉偉說,哥仨正考慮向哈市周邊區、縣發展,讓大家都能嚐個鮮兒。

【微信創業感悟】

順大勢。藉助“網際網路+”對傳統行業改造的大勢,順勢而為。實體店面,百平米以上,年租金至少在10—20萬元,還需支付水電等費用。做微商,沒有這些支出,大大降低了創業風險,減少了創業成本。

行動力。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說:“許多人都想創業,但是,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老路。”三個人有想法了之後,馬上就去做,成了哈爾濱第一個水果配送微商,佔了先機。

差異化。選準目標客戶,搞差異化經營。三個人專做進口水果配送,目標就是年輕白領階層,這部分人熱衷網際網路購物,願意在朋友圈晒照片,無形中為“爛水果”品牌做了推廣。

找對人。與有特長能團結的人結伴創業。李偉家有水果貨源,張洞天有網路營銷的特長,劉偉熟悉物流,三人互補長短。

80後小本創業故事篇2

一毛錢的生意也能發家致富

李保良是河南商丘的一個農民,從國小了些木工手藝,但在家無用武之地。於是在1991年7月,為了賺錢還結婚時欠的債,他辭別妻兒來到上海市金山區的興塔鎮幫人搞裝潢。三年後,他還清了欠款,手中也有了些積蓄,開始琢磨自己做生意當老闆。可幾年下來,他不僅沒賺到錢,反而又背上了5000元的債。沒辦法,為了還債,他把妻子也叫到了上海打工。

一天,找工作找得心煩意亂的李保良,想找個人聊聊天,便來到楓涇鎮的一個朋友家。朋友忙著給李保良拿水果、泡茶,可是三個暖水瓶都沒有開水,朋友不好意思地說:“你看,早上一忙,把燒開水的事給忘了,現在要泡壺茶給你喝都沒辦法,要是像以前一樣有一個‘老虎灶’燒賣開水的該多好。”

原來,“老虎灶”就是舊上海專門燒開水賣的場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那時一二分錢一暖瓶,生意不錯,現在早沒了,只能到“歷史陳列館”才能看到“老虎灶”了。

從朋友家裡出來,李保良一路想著“老虎灶”賣開水的事,現在的人工作很忙,早出晚歸,忘記燒開水的事是常有的,如果自己能開間開水坊賣開水,收一毛錢一瓶,這也是一筆不小的生意埃一毛錢生意做起來也有學問接下來一連幾天,李保良對住地周圍的打工者進行調查,他們都表示如果有一毛錢一瓶的開水賣肯定買,因為他們自己燒瓶開水,水、電或煤氣費加起來遠不止一毛錢,有自己燒水的費用和時間,完全可以買到二三瓶開水。有了這個調查後,李保良賣開水的信心更大了。

打聽到了浙江寧波有家工廠生產多功能熱水爐裝置後,李保良好不容易東拼西湊借到了4000多元錢,立刻趕了去。

20xx年8月,李保良的開水坊在自己租住的農民街正式開業。因為價錢實在便宜,所以附近居住的打工者都樂意來買,他們都說李保良做了件大好事。月底李保良一算賬,淨賺300多元,看來這一毛錢的生意還真賺錢。

“ 一毛錢開水”在打工者裡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沒多長時間,就連距離遠的人們也都來買開水。可是好景不長,幾個月後,來買開水的人逐漸少了許多。李保良很納悶,附近也沒有第二家賣開水的,是怎麼回事呢?後來,他問了一位以前常來買開水的大嬸,大嬸就說他:“小夥子做生意要誠實,不能偷工減料。你最近燒的水都不開,是不是為了節省柴火費?”李保良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嫌我的水沒燒開,可是每天柴火併沒有少燒,是什麼原因水沒有燒開呢?

李保良對自己燒水的情況進行了記錄,並不時地用溫度計量一下燒出來的水,果真只有90度左右,不夠開。李保良給廠家打了電話諮詢,才知道水燒不開的原因主要是壓力,經過努力,燒不開水的毛病終於解決了,買開水的人又排起了長隊。

可不久李保良的開水又出了問題。不少人反映他燒的開水有很重的鍋爐味,泡出來的茶都要變味,白開水根本就不能喝。李保良想可能是鍋爐長時間一直在燒,沒有清洗過的原因。

為此,李保良提前一個星期告訴人們,下個星期的某個時間清洗開水爐。開水爐清洗好以後,那股濃重的鍋爐味再也沒有了。從此以後,李保良給自己定了個規定,每二個月清洗一次開水爐,這樣就可以保證燒出來的開水沒有異味。

有一段時間,電視裡經常播一家純淨水的廣告,廣告中說現在的自來水有許多雜質、被汙染等情況。買開水的人又有了這種擔心。為此,李保良又去自來水公司買了一套淨水過濾裝置接到自家的水龍頭上。自來水中的雜質被過濾後,買開水的人越發信任李保良,他的開水銷量也逐步攀升,平均一天能賣出1000多瓶。

“小生意”帶我奔“小康”

同年12月的一天早上,李保良像往常一樣正在燒開水,一位西裝革履的中年男子站在那兒看了一會兒,最後掏出一張名片遞上來說:“你以後每天早上6點之前,送100瓶開水到我店裡,價格翻一倍給你。要是不夠我再叫你送,每個月底和你結賬。”

李保良簡直不敢相信會有這麼好的事找上門,他接過名片一看,原來這中年男子是楓涇鎮新紀元大酒店的老闆。他說酒店要專門請一個人燒開水,工資成本算下來比買開水貴一倍還不止,所以當他聽到有賣一毛錢一瓶的開水後,專程到李保良的開水坊一看究竟。

就這樣,李保良的開水坊接到了第一單外送開水的業務。以後每天6點之前,李保良都用三輪車把開水送到一里外的新世紀大酒店,一個月能賺六七百元。

受此啟發,李保良開始有目的地出去聯絡客戶了。李保良先請老鄉擬了份外送開水的協議書,開水送到時,讓負責人簽字認可,這樣可以避免發生耍賴的事。做好這些準備後,李保良開始到楓涇工業園的一些廠裡談業務。

此次李保良信心十足,因為一般工廠裡都不供應開水。果然,他又談成了幾家建築公司、服裝廠和電子廠的業務,每家都在100瓶以上。這樣李保良的開水坊每天都在滿負荷地運作,連在服裝廠打工的妻子也回來幫他。

現在,單是請李保良固定送開水的單位就有5家,每個月開水坊淨賺5000元。李保良還打算,在20xx年年底買一輛小貨車,這樣他的開水就可以送得更快、更多、更遠。

商海茫茫,外出打工的朋友往往只注意到做“大生意”,而忽略了自己身邊的“小生意”。李保良的經驗告訴我們:一毛錢的“小生意”同樣可以做出一番“大文章”。

80後小本創業故事篇3

小本創業故事:小生意人如何成為百萬富翁

專櫃銷售,曾經化妝品行業中無數經銷商眼中的“黃金”渠道,如今已被戲稱為“專櫃”――化妝品到了專櫃就變成了積壓貨,像食物放到冰箱裡“儲存”一樣。然而,一個湖南小夥子,只用了一萬多元,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破冰前行,成為一位成功的化妝品專櫃經銷商,實現了百萬財富的夢想。

20xx年後的日化市場中,生意越來越難做。小廠商希望傍“大款”,找個實力強的經銷商;而有實力的經銷商則想找個大品牌,輕鬆賺錢。小經銷商生存的空間很小。這種情況下,作為小經銷商的李偉從三個環節入手,取得了成功。

用高低產品結合策略打破“產品難選”之冰

20xx年李偉辭掉了化妝品銷售培訓員的工作,開始了創業之旅。兩年的工作經驗讓他體會到小經銷商選擇產品的艱難,大公司嫌他們沒有實力,不願意合作;小公司嫌他們銷量不大,也不願意合作。創業之初,他沒有急於尋找廠家,而是對市場中的化妝品公司進行了分類。目的是尋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

李偉很快在廣州美博會上找到了兩個品牌。一個是法國品牌“O”,價格定位與日本的資生堂差不多,代理價為1.8折;一個是國產中草藥品牌“L”,與玉蘭油差不多,借價為1.5折。除了這兩個品牌可能為李偉帶來豐厚的利潤,他更多的考慮是,W牌用於搶佔市場份額,起著先鋒的作用;O牌為形象產品,由於產品包裝精美,可以提升自己的檔次;L牌則可成為主要利潤來源,因為他在美博會上發現中草藥化妝品成為了消費主流。而自己所負責的市場中幾乎沒有,這是一個市場空白。

一年的時間,李偉成功地選擇了不同層次的產品,三種適銷對路的產品為他拓展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李偉回到老家Y市後,開始摸市場。Y市的人口約300萬人,人均月收入800元左右。有200多家化妝品專賣店,但多數賣的是雜牌,店面裝修很差,促銷員大多不懂肌膚護理知識。顧客似乎更習慣於自己看說明書。而全市最大的幾個超市專櫃早被一些知名廠商搶佔了。

市場摸清楚了,李偉心裡盤算著,什麼樣的渠道適合自己呢?如果把貨全放到專賣店,根本不夠放;如果自己新建專櫃,資金不夠(只有1萬元)。

經過深思熟慮,李偉選擇了專賣店。為了保證鋪貨的有效性,他將Y市銷售化妝品的專賣店按照銷售量、知名度的大小進行ABC三檔分類。A類為知名度高,銷售量大的專賣店;B類為知名度較高,銷售量較大的專賣店;C類為知名度一般,銷售量小的專賣店。

他認為最好的渠道是B類專賣店。因為B類專賣店有相對穩定的顧客群體,能保證回款,而且它們缺少與A類專賣店競爭的新品。同時數量在Y市相對於A、C類專賣店又是最少的,適合鋪貨。如果成功開啟B類專賣店,自己就可以在市場中站穩腳跟,同時還能具備發展的潛力。

很快李偉便把產品鋪到多家B類專賣店,並設立專櫃。同時承諾每個店員給予高提成,提成超過同類產品5%以上。

一年後W產品在B類專賣店銷售情況極佳,李偉賺取了大約20萬元。

此時B類專賣店無法滿足他的發展速度。他果斷放棄了B類渠道,將鋪貨的目標轉移到了A、C兩類渠道,他將新近代理的O和L品牌主推到A類渠道,而將W品牌放到C類渠道進行銷售。

針對性促銷策略敲碎“銷售難”之冰

20xx年夏季時,李偉代理的W品牌產品是防晒套裝系列,他認為如果在各個專賣店進行促銷,由於目標顧客不明基,效果很難說。再說自己的資金也難以支撐,不如集中全部精力到目標人群最集中的地方去促銷。他決定把促銷場所由專賣店轉移到游泳場。在說服了游泳場的管理者後,李偉把促銷品的宣傳品放到了泳池旁邊。並專門請了兩個面板較為白皙的女孩子,穿泳衣現場促銷,為增加促銷力度,製造氣氛,李偉又從冰廠訂製了大型冰磚。推出“凡購買套餐者,免費送冰磚一塊”的活動。

由於Y市的夏天十分炎熱,加之這種促銷形式十分新穎,W品牌在當地一下子火起來,李偉在不到30天的時間,純賺3萬元。B類的專賣店不斷地找他進行補貨。他不僅輕鬆完成了W公司交給他“試銷期3個月回款2萬元”的任務,還超額返款5萬元。

李偉小試牛刀成功後,他馬上將O、L品牌推向市場,開始著手提升利潤點。前期組合促銷讓W品牌火爆了一陣,他決定繼續利用促銷組合,讓這兩個品牌也火起來。

標籤:後小本 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