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歷史故事

上下五千年人物故事

名人”們在生活、學習、工作和行動中注重節操、尚禮修身、光明磊落、正義做人……其成就業績、德性涵養,堪稱世人楷模,為後人所仰慕,更是下一代學做事、學做人的良好典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上下五千年人物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上下五千年人物故事

上下五千年人物故事篇一:李密牛角掛書

隋煬帝第一次進攻高麗,被打得大敗。一百多萬隋軍兵士,逃回來的只有二千七百人。這樣的慘敗,並沒有使這個驕橫的暴君死心。才隔一年,他又發動第二次對高麗的進攻。他親自率領大軍攻打遼東,派大臣楊玄感在後方黎陽督運糧草。

楊玄感的父親楊素,原是隋煬帝的親信,幫助煬帝奪取皇位。後來受到煬帝猜忌,鬱鬱不樂地死去。楊玄感為這個對隋煬帝早就不滿,這一回看到局勢混亂,就想利用這個時機推翻隋煬帝。

楊玄感用督運糧草的名義,徵發了年青力壯的民伕、船工八千多人,要他們運糧到遼東前線。那些年青人怨透了勞役,聽說叫他們遠離家鄉去幹苦差使,更加氣憤。

有一天,楊玄感把民伕集合在一起,說:“當今皇上不顧百姓的死活,讓成千上萬的父老兄弟死在遼東,這種情況不能再忍受下去。我也是被逼來幹這件事的。現在我決心跟大夥一起,推翻暴君。你們看怎麼樣?”

大夥兒一聽有人帶頭反對朝廷,怎麼不願意,頓時響起一片歡呼聲。

楊玄感把八千民伕編成隊伍,發給武器,準備進攻隋軍。他發現他身邊缺少一個謀士幫他出謀劃策,不禁想起了正在長安的好朋友李密。

李密的上代是北周和隋朝的貴族。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裡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

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正好宰相楊素坐著馬車在後面趕上來,看到前面有個少年在牛背上讀書,暗暗奇怪。

楊素在車上招呼說:“哪個書生,這麼用功啊?”

李密回過頭來一看,認得是宰相,慌忙跳下牛背,向楊素作了一個揖,報了自己的名字。

楊素問他說:“你在看什麼?”

李密回答說:“我在讀項羽的傳記。”

楊素跟李密親切地談了一陣,覺得這個少年人很有抱負。回家以後,楊素跟他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這孩子的學識、才能,比你們幾個兄弟強得多。將來你們有什麼緊要的事,可以找他商量。”

打那以後,楊玄感就跟李密交上了朋友。

這回楊玄感要找謀士,想起他父親的叮囑,就派人到長安,把李密接到黎陽來。

李密到了黎陽,楊玄感向他請教:要推翻隋煬帝,這個仗該怎麼打法。

李密說:“要打敗官軍,有三種辦法。第一,皇上現在在遼東,我們帶兵北上,截斷昏君退路。他前有高麗,後無退路,不出十天,軍糧接濟不上,我們不用打也能取勝,這是上策。第二是向西奪取長安,抄他們的老巢。官軍如果想退軍,我們就拿關中地區做根據地,憑險堅守,這是中策。第三是就近攻東都洛陽。不過這可是一條下策。因為朝廷在東都還留著一部分守兵,不一定能很快攻得下來。”

楊玄感急於求成,聽完這三條計策,覺得前兩條都太費時間,說:“我看你說的下策,倒是個好計策。現在朝廷官員家屬,都在東都。我們攻下東都,把家屬都俘虜起來。官軍軍心動搖,保管能取勝。”

楊玄感立刻從黎陽出兵攻打東都,一路上,有許多農民踴躍參加起義軍,隊伍擴大到十萬人,接連打了幾個勝仗。隋煬帝正在帶領大軍猛攻遼陽,得到告急文書,連夜退兵,派大將宇文述等帶領大軍分路攻楊玄感。楊玄感抵擋不住,想往西退到長安去。宇文述帶兵跟蹤追擊,最後,把楊玄感的人馬圍住。楊玄感沒路可走,終於被殺。

李密從混亂中逃了出來,想偷偷地逃回長安。但是隋軍搜捕得很緊,李密還是被抓住了。

隋將派兵把李密押送到隋煬帝的行營去。半路上,李密跟十幾個犯人一商量,把他們隨身帶的錢財都送給押送的隋兵,供他們吃喝。隋兵受了他們的賄賂,喝酒作樂,防備鬆懈下來。李密他們就趁隋兵酒醉糊塗的時候,瞅個機會跳牆逃跑了。

李密脫離危險以後,想另找機會,反抗隋朝。他想找個起義軍的首領作靠山,但是有的起義軍首領看他是個文弱書生,不大重視他。李密沒辦法,只好改姓換名,東躲西藏,幾次險點兒被官府抓去。最後,他聽說東郡(今河南滑縣東)瓦崗寨有一支起義軍,兵力很強。帶頭的叫做翟(音zhái)讓,為人厚道,又喜歡結交英雄,就決定上東郡去投奔瓦崗軍。

上下五千年人物故事篇二:文成公主進吐蕃

唐太宗滅了東突厥後,又派李靖擊敗了西南的吐谷渾(我國古代民族之一,在今青海省,谷音yù),打通了西域的通道。西域各國紛紛和唐朝交往,遠在西南的吐蕃(我國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蕃音bō),也派使者來了。

當時的吐蕃贊普(吐蕃王的稱號)名叫松贊干布,是個能文能武的人才。他在十三歲的時候,就精通騎馬、射箭、擊劍等各種武藝,而且愛好民歌,善於寫詩,受到吐蕃人的愛戴。他的父親死去後,吐蕃貴族發動叛亂,松贊干布靠他的勇敢才智,很快把叛亂平定了。

年青的松贊干布並不滿足吐蕃的貴族生活,為了學習唐朝的文化,他派出使者,長途跋涉,到長安來要求跟唐朝建立友好關係。

唐太宗也聽到吐蕃的名聲,願意跟他們結交,還派使者到吐蕃去回訪。

過了兩年,松贊干布又派使者到長安向唐朝求親,唐太宗沒有答應。吐蕃使者怕鬆贊責備他不會辦事,回到吐蕃後,向鬆贊撒謊說:“唐天子快要答應把公主下嫁給我們啦,因為吐谷渾王也去求親,才把我們求親的事給擔擱了。”

吐蕃和吐谷渾兩國本來就在鬧摩擦,松贊干布聽了使者的回報,更加怨恨吐谷渾。他馬上出動二十萬人馬進攻吐谷渾。吐谷渾王看吐蕃軍攻勢很猛,抵擋不住,就退到環海一帶。

松贊干布打敗了吐谷渾,乘勝打到唐朝境內的鬆州(今四川松潘),又打了個大勝仗。松贊干布驕傲起來,派人威脅唐朝說:“如果不把公主嫁給我,我就帶兵打到長安。”

唐太宗生氣了,派大將侯君集帶兵反擊吐蕃。吐蕃將士對松贊干布挑起跟唐朝的戰爭,本來不願意,看到唐朝派大軍前來,都要求退兵。松贊干布眼看蠻幹下去,要遭到失敗,就向唐朝求和。

唐太宗本來願意同吐蕃友好,也就同意講和了。

公元640年,松贊干布又派了個能幹的使者祿東贊帶了一百人的出使隊伍,備了五千兩黃金和許多珍寶的厚禮,到長安去求親。

唐太宗接見了祿東贊。祿東贊傳達了他們的年青國王想跟唐朝友好的心願,說得娓娓動聽。唐太宗心裡挺滿意,就在皇族的女兒中,挑選一個美麗溫柔的,封為文成公主,把她許嫁給松贊干布。

據說,使者祿東贊是個絕頂聰明的人。後來,在青藏高原的人民中,流傳著一個“五難求婚使”的動人故事:

祿東贊在長安求親的時候,各國來求親的使者很多。唐太宗下了一道命令,要前來求親的使者先解答五個難題。哪一國使者能夠解答,就答允跟那國和親。

第一道題目是要求把一根很細的絲線,穿過一顆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祿東贊把絲線系在一隻螞蟻的腰部。螞蟻帶著絲線,爬過明珠的九曲孔道,絲線也就帶過來了。

第二道題目是把一百匹母馬和一百匹小馬駒兒放在一起,要求辨認出哪匹馬駒兒是哪匹母馬生的。祿東贊把母馬和馬駒兒分開關了一天,斷絕了馬駒兒的飼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們放在一起。餓慌了的馬駒兒分別奔到自己的母親那裡去吃奶。它們的母子關係也就認出來了。

祿東贊通過了一道道考試,最後一道是要從二千五百名美貌年青的女子中,找出誰是文成公主。祿東贊憑他敏銳的眼力,一下子就把那儀態大方的公主認出來了。

這些傳說不大可能是事實,但是卻反映了吐蕃人民對唐蕃友好的願望和完成這個使命的使者的讚美。

公元641年,二十四歲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護送下,動身到吐蕃去。唐朝廷為公主備了一份十分豐富的嫁妝。金銀珠寶,綾羅綢緞,當然是少不了的,除此以外,還有許多吐蕃沒有的穀物、果品、蔬菜的種子,藥材,蠶種。她還帶了大批的醫藥、種樹、工程技術、天文曆法的書籍。

文成公主出嫁的訊息傳到吐蕃,從唐朝邊境到吐蕃,一路上都有人準備好馬匹、犛牛、船隻、食物,接送文成公主。松贊干布親自從邏些(今西藏拉薩)趕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或札陵湖)迎接。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在那裡舉行了隆重的婚禮。

婚禮結束後,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越過雪山高原,到了邏些城。公主入城的那天,邏些人民像過盛大節日一樣,載歌載舞,夾道歡迎。松贊干布還在邏些按照唐朝的建築格式,為公主專門建造了一座城郭宮殿,給公主居住。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為漢藏兩族人民的友好聯絡和發展藏族經濟文化作出了貢獻。直到現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達拉宮,還供奉著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公元650年,松贊干布死去。唐太宗也在前一年病死,接替他的是太子李治,這就是唐高宗。

上下五千年人物故事篇三:說實話的高允

北魏的統治者是鮮卑族拓跋部人。在東晉初年,拓跋部還是我國東北的一個遊牧部落,後來吸收了中原文化,逐步建立了封建的經濟制度。公元386年,鮮卑貴族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就是魏道武帝,魏道武帝建立北魏王朝以後,任用了一批漢族士人當他的謀士。其中最有名望的要數崔浩。

崔浩在北魏統一北方的戰爭中,立了很大功勞,受到北魏三代皇帝的信任。到魏太武帝即位以後,他擔任司徒,掌握了朝政大權,還派了幾十名漢族士人,擔任各地郡守。這樣,他和鮮卑統治者之間就發生了矛盾。

魏太武帝派崔浩帶幾個文人編寫魏國的歷史。太武帝叮囑他們,寫國史一定要根據實錄。

崔浩和他的同事按照這個要求,採集了魏國上代的資料,編寫了一本魏國的國史。當時,皇帝要編國史的目的,本來只是留給皇室後代看的。但是崔浩手下有兩個文人,偏偏別出心裁,勸崔浩把國史刻在石碑上,讓百官看了,也可以提高崔浩的聲望。

崔浩自以為功大官高,沒有什麼顧慮,真的花了大批人工和費用,把國史刻在石碑上,還把石碑豎在郊外祭天壇前的大路兩旁。

國史裡記載的倒是史實,但是北魏的上代文化還十分落後,有些事情在當時看來,是不體面的。過路的人看了石碑,就紛紛議論起來。

北魏的鮮卑貴族認為這一來丟了皇族的面子,就向魏太武帝告發,說崔浩一批人寫國史,是成心揭朝廷的醜事。

魏太武帝本來已經嫌崔浩太自作主張,一聽這件事,就發了火,命令把寫國史的人統統抓起來查辦。

參加編寫的著作郎高允是太子的老師。太子得到這個訊息,著急得不得了,把高允找到東宮(太子居住的宮),跟他說:“明天我陪你朝見皇上,如果皇上問你,你只能照我的意思答話,別的什麼也別說。”

高允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第二天就跟隨太子一起上朝。太子先上殿見了太武帝,說:“高允這個人向來小心謹慎,而且地位比較低。國史案件全是崔浩的事,請陛下免了高允的罪吧。”

太武帝召高允進去,問他說:“國史都是崔浩寫的嗎?”

高允老老實實地回答說:“不,崔浩管的事多,只抓個綱要。具體內容,都是我和別的著作郎寫的。”

太武帝轉過頭對太子說:“你看,高允的罪比崔浩還嚴重,怎麼能饒恕呢?”

太子又對魏太武帝說:“高允見了陛下,心裡害怕,就胡言亂語。我剛剛還問他來,他說是崔浩乾的。”

太武帝又問高允:“是這樣的嗎?”

高允說:“我犯了罪,怎麼還敢欺騙陛下。太子剛才這樣說,不過是為了想救我的命。其實太子並沒問過我,我也沒跟他說起過這些話。”

魏太武帝看到高允這樣忠厚直率,心裡也有點感動,對太子說:“高允死到臨頭,還不說假話,這確是難能可貴的。

我赦免他的罪就是了。”

魏太武帝又派人把崔浩抓來審問。崔浩已經嚇得面無人色,什麼也答不上來。太武帝大怒,要高允起草一道詔書,把崔浩滿門抄斬。

高允回到官署,猶豫了半天,也沒有寫出半個字來。太武帝派人一再催問,高允說:“我要求再向皇上面奏一次。”

高允進宮對太武帝說:“我不知道崔浩還犯了什麼罪。如果僅僅是為了寫國史,觸犯朝廷,也不該判死罪。”

魏太武帝認為高允太不識好歹,吆喝一聲,叫武士把他捆綁起來。後來太子再三懇求,太武帝氣消了,才把他放了。

事後,太子埋怨高允說:“一個人應該見機行事。我替你告饒,你怎麼反而去觸怒皇上。我想起這件事,真有點害怕。”

高允說:“崔浩做這件事私心重,是有錯誤的,但是,編寫歷史,記載帝王活動,朝政得失,這並沒有錯。再說,國史是我和崔浩一起編寫的,出了事,怎能全推給他呢。殿下一我救心,我是十分感激的。但是要我為了活命說違背良心的話,我是不幹的。”

魏太武帝到底沒有饒過崔浩,把崔浩和他的幾家親戚滿門抄斬。但是由於高允的直諫,沒有株連到更多的人。據太武帝自己說:要不是高允,他還會殺幾千個人呢。

公元452年,魏太武帝被宦官殺死;過了一年,宋文帝的兒子劉駿即位,這就是宋孝武帝。

標籤:五千年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