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孔乙己》的讀後感

讀後感1.64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孔乙己》的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孔乙己》的讀後感

《孔乙己》的讀後感1

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是國中的一篇課文,現在還隱約記得老師摳字眼給我們講某個字所表達出來的感情,當時為魯迅寫出的精闢的字句所震撼,如今再讀,更多的,是對這篇文章所架構出來的舊中國社會的悲哀所感嘆。整篇文章都充斥著對舊中國社會和舊教育制度的控訴,如同成千上萬個人透過這篇文章吶喊一般,驚醒人們。

最先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孔乙己,是一個邋遢的人,卻身著象徵富貴的長衫和那些貧困的短衫幫一起站在酒店喝酒,那象徵這富貴的長衫卻也破破爛爛,還要在喝酒的時候結結巴巴地反駁掌櫃和短衫幫的取笑。明明就是窮人,卻固守闊綽的姿態,連給錢也要做作地出,表現表現出人炫耀的心態,孔乙己拼命地想與短衫幫劃清界線,故以讀書人自居,但實際上,孔乙己自始自終都沒有逃脫貧窮的.命運,孔乙己是封建教育的一個犧牲品,本應被人同情,卻被眾人嘲笑,足以說明當時社會的陰暗,故事就以此開始,我可以理解孔乙己的心情,讀破萬卷書,卻無法獲得官位,到最後甚至因此被人所嘲笑,不禁自問:我讀了數十年的書,連讀書是對是錯都分不清楚,幾十年枯燥的日子到最後什麼都沒有換來,剩下的,只有禁不住內心拷問的心。這就是當時的教育所致,所以,孔乙己從頭到尾都是以一個犧牲品的角色空虛地活著。

之後被人嘲笑的孔乙己,嘴中念著什麼之乎者之類的話語,他人聽不懂,只是不停地取笑他,甚至越加的厲害,更顯出孔乙己被教育所禁錮、毒害的心,孔乙己好吃懶做,以至於弄到討飯、偷竊維持生計的地步,有怪得他人孔乙己好心教我茴字的寫法,卻被我置之不理,嘆了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那無用的知識,原以為還可以教小孩子。但連小孩都不願學,又一次加深了對封建教育的批判。

最後被丁舉人打到殘了條腿,掌櫃和酒客之間用漠不關心、事不關己的語氣談到被暴政壓迫的孔乙己,讓我感受到深深的悲哀,在熟悉的酒店卻得不到應有的打抱不平和關心,丁舉人的暴行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制裁,周圍的人們如同習慣了這類事情的發生一般,然我感到寒心,當孔乙己用手艱難爬到酒店要酒喝時,掌櫃依然向他要欠下的錢,如同被錢矇蔽了眼睛一般,而之後掌櫃又用平常一樣的調侃的語氣笑著說道: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孔乙己卻沒有像平時那樣辯駁,卻如同用盡了全身力氣一般說道:不要取笑!緊接著掌櫃說道:取笑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掌櫃不願意給一點點的關心,卻還要抹殺掉孔乙己僅有的一點尊嚴,從這些,魯迅深刻地表現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孔乙己》的讀後感2

穿著破舊長衫的高大體型,青白的面色,深陷的帶著傷痕和蓬亂的白色鬍子,這就是魯迅所描繪的孔乙己的樣貌了,一口的之乎者也和愛面子就是它的特點,這種人物,是不值一看乃至一提的,但在別人提起他的時候,卻總能記起他,讓人感覺那是一種微妙的存在,不用特別去記住它,也不用刻意去忘記它。

但是,孔乙己就是孔乙己,不會把他和別的長衫文人混為一談,個性鮮明,喜歡在別人面前顯擺自己,好吃懶做,死要面子,這似乎也跟別的文人沒什麼兩樣,但卻似乎沒有其他文人如此高傲。說是平易近人,也有那麼點差距。總之,這是一個很特殊的人。

就是這樣的一個孔乙己啊,襯托出來了那個時代的悲涼。那個時代人的冷漠讓我感到震驚,無法想象那個時代的人可以對死亡這麼的輕描淡寫,就連孩童都如此的自私,而人們關心著的是自己的腰包,從不會關心到別人,就像老闆想起了孔乙己,也只是因為那十九文錢罷了。

不過,這也不怪他們罷,那些領導,可曾有一個關心過民眾?或是沒有空,正在忙著往腰包裡塞錢,或是根本不願意去管了。試問,在這樣的領導下的人民,又怎能關心到別人呢?

現代呢,好像的確是有人關心到別人了,但是,卻有一些人比以前更加惡劣。比摻水還要過分的賺錢方法比比皆是,似乎是有人要反省一下科技帶來的是,是利還是必,科技該不該發展,文人該不該誕生,我不希望“孔乙己”越來越多,更不希望漠視人情的人越來越多,還不希望長衫文人越來越多。但是,可能嗎?

讀書是為了學到知識、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讀書應該是會給人們創造幸福的。而這一切到了孔乙己身上,便被曲解得一團糟。“讀書人”被孔乙己用來做在短衣幫面前炫耀的資本,而學的知識更是被孔乙己用來做掩飾的藉口。這讓我不得不問一句:“讀書人對孔乙己來說,意義何在,到底給他帶來了什麼?”可悲,可笑,正是因為孔乙己讀過幾年書,他變得越發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認識社會,認識已定的事實。生活、未來對於孔乙己來說是一片模糊,他一直生活在自欺欺人當中,他或許認為他是在盡一切保護他僅存的'尊嚴,可恰恰是因為這些讓他喪失了一切。他的行為讓人厭惡,讓人覺得可笑,這正是他“惡”的根源。後記對於處於現代社會的我們來說,真得很難理解孔乙己這個人物,只覺得他真的是不可理喻。孔乙己到底在想什麼,我猜可能誰也想不透。我時常回想問道:“孔乙己,如果你還有一次重新活過的機會,你會怎樣面對你的人生,會做出怎樣的選擇?”或許,沒有人能回答我。

《孔乙己》的讀後感3

生活是一場戲劇,或喜或悲。這萬千的悲悲喜喜當中,不同的人,過著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吶喊;有時連緘默都是不同的。但,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生命需要吶喊。

孔乙己,是悲劇。為什麼?因為他僅僅在生存著,沒有為生活而吶喊過,他從生存的狼狽當中來,最終在生存的戲謔當中死去。他是悲哀的。他不知道,生活和生存,千差萬別。

生存,是生活的最低要求。

孔乙己不是個案,他代表了他所處的時代裡所有和他一樣只是在生存的人們。他們只關注如何過一天是一天,今天貪點便宜,明天耍點滑頭,只要能活下去,而不問問自己怎樣活得更好;他們只在乎自己的利益是否受損,不管其他人是快要行將就木,或是窮苦潦倒揭不開鍋,也從不帶一星半點的關心、同情,似乎眼睛裡早就被蒙上了灰塵;他們只看重在自己痛楚的生存裡靠取笑他人來獲得快樂,從來不會懂得適可而止,也不會低聲安慰,只是一陣又一陣的鬨笑,即使那個人曾發出懇求,即使那個人也和他們一樣,只剩下悽苦的生存。

這樣的一生,只有生存的苟且,沒有生活的遠方。當你的目標只是生存,你也許連生存都夠不到。

生活,才是關於生命的最好解讀。

古往今來,多少人為了生活而吶喊過。面對殘暴的君王,我們不缺像陳勝吳廣這樣英勇頑強的吶喊;面對漸漸變得麻木的`人們,面對軟弱無能的政府,面對亡國的危機,我們不缺像魯迅先生先生這樣不畏生死的吶喊;面對新時代的政治局面,我們不缺像外交官耿爽這樣威嚴理性的吶喊。我們有太多像你我一樣懂得吶喊的人。我們的吶喊也許微弱,也許渺小,但我們敢吶喊,會吶喊。我們的吶喊沒有那麼偉大的目的,只是警醒自己守住道義,告誡自己不要懶散,提醒自己有夢要追,我們只是為自己的未來吶喊,為了遠方的詩意吶喊。也許我們的吶喊不夠巨集亮,但是不可否定,大多數你我正在為了未來而奮鬥著,你是在為了一個好的高中而努力,是在為了一個好的大學而拼搏,還是在為了一份好的工作而奔跑,那都不關緊要,重要的是,你一直在為自己而吶喊,而這些都是你生活的通行證,都是你回首往事時的不後悔,更是你在世界上奮鬥的痕跡。

你甘於生存,還是樂於生活,那都是你自己的選擇,如果你夠不上你在追求的生活時,千萬不要喪氣,也不要失去那份吶喊的勇氣,至少你擁有了生活的渴望。

相信吧!未來,當你擁有了想要的詩和遠方,你會感謝曾經吶喊過的自己!

《孔乙己》的讀後感4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和別處不同,做工的人,傍晚散了工,喜歡花點銅錢,買上一碗酒,加一些茴香豆或者小菜,慢慢品嚐。文章裡就喝酒的氣氛還有這樣的描述:穿短衣的顧客站門邊,幾下就喝完了酒,而穿長衫的,才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裡,慢慢坐喝。看了這樣的文字我就想,為什麼會這樣呢,讀了後面的文字,才知道這就是當時社會階層的真實寫照,穿短衣的多是些窮苦的下層人,穿長衫的多是一些有錢人。

孔乙己就是這樣的人,迂腐而窮困。雖然他還是一個秀才,但考了很多次狀元,都沒能考上,最後把自己考得窮困潦倒。儘管如此他卻是站著喝酒的'唯一穿長衫的人,雖然他的長衫很破舊,但他始終覺得自己就是以前有點錢,現在落魄的讀書人。

暑假裡,我無意讀到了魯迅的《孔乙己》這篇文章,認識到了一個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社會低層,受到科舉制的毒害讀書人形象,也看到了它內心深處的善良,和它那悲慘的人生。

同時,拿孔乙己當取笑的把柄那些“看客”,體現出了他們對不幸者的冷漠無情、麻木不仁,也是導致孔乙己悲慘結局的一種原因。同是我也想到我們生活的社會裡也是否存在著那種“看客”?

想到這,我聯想到看過的一則新聞:7月17日凌晨,23歲跳某從工地收工回家,回家路上不甚摔倒在路中央,路人鄧某看見了想上前扶一把,但旁邊的好心人的“勸誡”,沒有上去。突然一輛裝土車險些碾壓,隨後一輛計程車撞到,拖行十米遠,最後倒在血泊中,當場身亡。鄧某聽到這訊息後後悔不已。

當一雙眼睛在無助的四處張望,希望能夠有一雙友愛的手幫他一把,但希望終究還是希望,最後倒在血泊中。旁邊的人就像在看一場電影,當車子把人拖到十米遠,電影到達了頂峰,最後濺了看客們一身血!

如果能及時上去扶一把;如果沒有那好心人的“勸誡”;如果能有一條道德底線。但如果,沒有如果,那一條鮮活的生命已不負存在。人們看著那血泊,可能還在慶幸那人還好不是我,不是我的親戚。那倒在血泊中的不只是一個正值花季般的生命,不只是一個沒有溫度的屍體,而是乘載著中國五千年的文明!

“看客”原來只是魯迅筆下孔乙己、祥林嫂、阿Q身邊的人,現在為何在我們生活中出現?當好心把摔倒的老人送到醫院,反過來成了肇事者,大善淪為大惡。當兒子在機場用刀捅母親,但沒人敢上去扶一把,最後還只有外國人敢上去幫。貓小樂在他的作品中,當阿衰看到老人摔倒時,只能和老人一同倒在地上,阿衰固然好笑,但是什麼讓阿衰只能這樣做。中國的道德文明開始直線下滑,造成了人們不做好事,不敢做好事的現象。

我最終還是希望那些所謂的“看客”始終只出現在魯迅筆下,不要在我們生活再造成血的悲劇。

《孔乙己》的讀後感5

時代前進的路上,必有改革維新,有的人激於奮進,不斷前進,引領潮流;而有的人躺下就再也不起來,或因時代的緣故,或因黑暗的背景,他們失去了上進的機會,只得閉上眼睛裝睡,任憑時代的號角如何嘹亮,他就在那兒“睡”著,不是他不能去上進,而是他可憐地無法這麼做。他們帶著一種時代的悲哀,成為舊社會的犧牲品,可悲,可嘆。

一襲破舊的長衫,長長的指甲,那些半文不白,迂腐得讓人聽了便發笑的話“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構造了孔乙己給人最初的印象。

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他出口成章,少時必定飽讀詩書,希望通過科舉,改變命運,過上安穩舒適的日子,也不枉昔日囊螢映雪,寒窗苦讀。

然而,時代變得太快太快,封建王朝風雨飄搖,一個嶄新的民國自亂世中崛起,文化轉變,制度革新,新到統治讀書人思想兩千多年的“孔孟之道”再也無法跟上它們的腳步。躊躇滿志的他,推開屋門正打算用平生所學謀求一官半職時,驚異地發現,周圍的一切,都變了,人們運用著新式的語言交談,大清朝變成了民國政府……他可憐無助地揉著自己的看慣古文的小鼓眼,彷徨地觀察著這個新的社會。

他碰過無數次壁,遭遇了數不勝數的嘲笑欺辱,每當他張口想要申辯什麼,那一口迂腐的`舊朝語調又激起看客們的鬨堂大笑,他傷心、痛苦、無助,面對這全新的,他所陌生的社會,他無法跟上,更無力回擊,只得無奈地微閉雙眼,昏昏沉沉地“睡”去。

迫於生活,他無奈偷書,現行當場,他竭力地申辯道:“竊書不算偷!”固守著自己身為讀書人最後的尊嚴;他看不起其他人,對誰都一副高高在上,目中無人的樣子,自己窮困潦倒,他只得以“君子固窮”、“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來自我安慰,他固守著封建禮教的最後壁壘,在資本社會苦苦堅持,別人勸說道:“你不要太執迷不悟”。

他放聲嘲笑對方:“你才執迷不悟呢,可憐人!”,其實,他自己當然知道是自己頑固不化,然而如果自己承認,那麼就意味著連自己最後一點顏面也喪失殆盡,他只能固守,不能後退。

在時代的潮流中,他只得苦澀地閉上雙眼,任憑時代的號角如何嘹亮,他就在那兒“睡”著,不是他不想順應潮流,而是無力去順應潮流,那前朝的封建禮教根深蒂固,他只得眼看毫無出路卻又必須一路走下去,帶著那前朝文人最後的尊嚴與深沉的悲哀,默默地,走下去。

作為看客的我們不應再一味地恥笑他的迂腐、執迷不悟、不識時務,而應從中吸取經驗,不努力改變自己,迎接我們的只有淘汰與落後,裝睡的人叫不醒,但醒著的人卻必須不斷進步,趕上時代的腳步,才能避免有一個孔乙己的悲劇重演。

《孔乙己》的讀後感6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場悲劇,他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有著特殊的經歷,他受著科舉制度的殘害,但是,在那時候,這卻是人們想要得到榮華富貴的必經之路。孔乙己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困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對他的不求上進,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時對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殘又略帶同情。事與願違,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慘遭遇,在人們心目中他沒有地位,是個可有可無、可笑可憐的多餘人。

“回字有四樣寫,你知道麼?”“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前一句話我們還覺得這個人經綸滿腹,可從後一句話竟讓我們感覺到這人是個瘋子,沒錯,這個人就是孔乙己,誕生於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

在我看來,孔乙己是個悲劇。寒窗數載,所學的知識得不到周圍人的認可;致書以觀,卻因偷書被人毒打;曾有工作,卻又弄得一個顧客也沒有了。最後,他只得在平靜中離開這個並不適合他的世界。

他悲劇是有原因的,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他雖然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但是受害的不只他一人,為什麼偏偏孔乙己悲慘一生呢?范仲淹也收到了科舉制度的毒害,但他卻為後人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這個社會並不認可他,可司馬遷也在不認可他的社會完成了《史記》。迂腐,懶惰註定他將一事無成。為了顯示自己的多才,他故意滿口之乎者也;他又自命清高,寧可讓長衫又髒又破也不願將自己歸類於“短衣幫”;明明偷了人家的書,卻始終辯論“竊書不算偷”;為了顯示自己的闊綽,僅僅九枚大錢也要一一排出;他雖能靠寫字混口飯吃,缺又因好吃懶做而窮困潦倒,天知道他喝酒的錢是自己掙得還是偷書賺的。直到生命的黃昏他才醒悟,終於卻又不得不放下讀書人的架子,做一個普通人。此時面對眾人的譏笑,他終於不再辯駁,而是懇求人們將此事略過。最後一碗酒的四文也是直接放在了我手裡,不再一一排出。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揭示了孔乙己悲慘而亡的必然性,他這樣做,只會悲慘一生,一事無成。

《孔乙己》的讀後感7

輕輕翻著《吶喊》的扉頁,一個個熟悉的著作映入眼簾。轉動的目光,它將我帶到魯鎮的酒店。“他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就是本章的主人公,魯迅先生筆下活靈活現的孔乙己。

《孔乙己》描寫了一個封建文人悲慘的一生,《范進中舉》寫了一個封建文人獲得功名的經過,雖然兩篇文章的內容不同,但思想都是一致的,都是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舊社會知識分子的毒害。

暑假裡,我無意讀到了魯迅的《孔乙己》這篇文章,認識到了一個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社會低層,受到科舉制的毒害讀書人形象,也看到了它內心深處的善良,和它那悲慘的人生。

最近,我們學了魯迅的《少年閏土》以及有魯迅有關的`課文,這是我對魯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老師也鼓勵我們課後閱讀一些魯迅的作品。我就請媽媽幫我買了一套《魯迅作品全集》。

《孔乙己》的悽美又妙在它完全隱在冷峻的語句中。通篇文章找不到一個帶有感情傾向的句子,甚至找不到一個帶有強烈色彩的字,一切的意味靠的是讀者自己去體會。故事的視角被固化在特定的場景“咸亨酒店”的櫃檯前,主人公的一生就通過這樣一個場景呈現在讀者面前。但通過這樣一個“視窗”,卻可以洞悉孔乙己悲慘的一生,體會種種人情世故,這需要多麼高超的技巧。

魯迅的小說,我讀過不少,但給我的印象最深的要數《孔乙己》了。這篇小說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透過文字,我彷彿看到悲劇正一步步上演,孔乙己正一步步走向死亡,我不禁產生無限悲涼之感。

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媽媽下午給我講了孔乙己的故事,很是讓我感動。於是我自己又把故事讀了一遍,我深深的為故事裡的人物和情節所吸引,它主要講述的是發生在南方一個叫魯鎮的小鎮上的故事。

假期裡,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孔乙己》。主要內容是:在魯鎮的酒店裡,除了常來的長衫主顧外,還有一個人,雖穿著長衫,但卻很舊,那就是————孔乙己。

魯迅的小說《孔乙己》無疑是一篇藝術圓熟之作,但是對於作品藝術魅力及思想內容的闡釋中一直有些難題,最近幾年人們從敘述學角度研究小說,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孔乙己》的讀後感8

孔乙己這個人物,是魯迅先生於“五四”前夕,繼《狂人日記》的又一篇短篇小說,也是《吶喊》的第二篇。以前曾經看過,可因為閱歷等原因,對於這篇小說的寓意不甚瞭解。最近,又重新翻了一遍,讀懂了一些生澀晦暗的東西。

“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從這句話中的“又”字,看出孔乙己是經常偷東西而受到別人打的,這句話的議論,不免有些看不起和嘲笑。而後面,一個“排”字也是十分能說明他對別人言行的厭煩和不安,他是在通過自己的鎮定和從容來掩蓋住內心的真實感受。他排出九文錢,或許是在做給別人看,給在座的所有人看,證明自己一文都不少,也帶有一些在裝闊氣!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是本文的結束語,讀到這兒我有了些疑惑,為什麼作者要連用“大約”“的確”這兩個詞?這兩個詞本應該是不能放在一起的啊!到底要說什麼呢?我靜靜的端詳著,不禁想到了作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一句:“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確鑿”這兩詞和本句中的一樣,好像有些矛盾!但細來想想,卻有很多相似,其實作者就是想要表達肯定的意思,也許還有對孔乙己的死和園中只有草的濃濃惋惜之情。細細品來,這兩句又並沒什麼不對,反而會別有一番味道:“大約”是小夥計的`猜測,在那裡並沒有什麼人會去關心孔乙己,自然他的事情不會有人知道了,只有是猜罷了。而“的確”,或許是夥計認為前些時候他遭受到他人的毒打,腿被打折,死是必然的結局了吧!

讀過這篇文章,真是感嘆,也很是喜歡!感嘆的是孔乙己,他的那顆好書的心總也掩蓋不了,願意為了讀書而去偷。他的那種手段是不可取的,不免讓人覺得有些厭惡。但是那顆心是最真誠的,最美好的,這不也讓人感嘆!同時我也很喜歡這篇文章,喜歡魯迅先生的筆調,他用了很多的細節描寫,這更是出神入化的描繪了人物的特點。作者抓住了最為細微的臉色進行了3次細緻的描寫,其中第二次“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這樣的竭力爭辯讓我感覺他還是一個要面子的人,也流露了他內心的羞愧。我也喜歡孔乙己這個人物:他喜歡喝酒,有時沒錢但會很快的還上,不怎麼賒賬,這樣的誠信不也很難得?讓我很是欣喜!

孔乙己的一生:美好因為有酒和知識,無悔因為有書,有心;悲慘因為迫不得已而被打;無可奈何因為無路可走……但是他留給我們的僅僅不只是這些……

《孔乙己》的讀後感9

這幾天我閱讀了魯迅先生所寫的《孔乙己》一文。《孔乙己》譯文描述了一個落魄的讀書人時常來咸亨酒店喝酒,在旁人看來是十分無用的知識他卻把它看作是一種本領、特長還感到很滿足卻也因此遭到其他人的嘲笑。孔乙己也最終因為沒有通過科舉考試,而去丁舉人家裡偷書被抓住打斷了雙腿,在極度的飢寒交迫的困苦環境中痛苦地死去。

魯迅先生生動形象的塑造了一位深受科舉制度荼毒因此而窮困潦倒的下層讀書人——孔乙己,而只有少數的讀書人可以通過困難重重的科舉考試爬上他們夢寐以求的統治階級地位。然而孔乙己“身材高大”,他完全有能力放棄科舉另謀出路,有能力去尋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可是他好高騖遠不願意去腳踏實地地一步一步幹起,從苦活累活幹起,他把所有的當官希望全部寄託於科舉考試,可是他並不知道科舉考試也是相當嚴苛的,范進幾十年如一日參加科舉考試直至54歲中進士,自己卻被過度的喜悅衝昏了頭腦變成了一個“瘋子(半瘋半癲)”的人。況且孔乙己也是一個“穿長衫的人”,他可以開一個私塾,“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教教孩子們讀書也可以養活自己,這一形象刻畫出他是一位“讀書人”,雖然貧窮但是放不下“讀書人”身份的架子,不願和底層工人為伍,他看不起那些底層工人,但是他也無法往上攀登,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也因此以“孔乙己”為代表的“中層”讀書人成為了中國古代封建科舉制度的受害者,文中提到孔乙己興致勃勃的給“我”講授“回”的第四種用法,雖然“我”不以為然但是他卻講的津津有味,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待,這也是十分可笑的,一個十足的書呆子,現在誰還需要知道“回”的第四種用法呢?真是太可笑了。

孔乙己的下場是悲慘的:他名落孫山並未考中最低階的秀才,連替別人“抄書”的工作他也放棄了,日子過的是一天不如一天,最終迫不得已去丁舉人家裡偷書被抓打斷了腿,死在飢寒交迫與痛苦之中,這也看出當時的讀書人與讀書人之間是多麼冷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中國古代的封建科舉制度是一座無形的牢籠,一座恐怖的集中營,考中的讀書人抓住了僅有的“救命稻草”得以逃出生天,然而那些沒有考中的讀書人只得深受其害一輩子,只有死亡可以解脫。魯迅先生用一支筆描繪了一個深受科舉制迫害的讀書人——孔乙己,同時他也批判了科舉制的迂腐和落後,以及中國古代落後思想對人性的生靈塗炭。它使一個高大的男人迂腐可笑淪為了一個不會營生、好吃懶做的讀書人,封建專制的迂腐和可笑也通過孔乙己的不幸體現得淋漓盡致。

《孔乙己》的讀後感10

當我讀到:這因是沒錢窘迫的討好好。掌櫃仍然轉過來,面對著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振振有詞的狡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失去誠信“再說了要是不是怎麼會瘸一條腿:?孔乙已低聲說道;“摔倒的,一跤跌心“他用眼色,很是懇求地望向掌櫃,求他不要再提。

這段話,讓我思緒萬千。

天氣逐漸轉涼,而這一次則是孔乙已最後一次出場。“這聲者雖然極低,卻很耳熟。”這裡表現了孔乙已受到了難以描述的挫折,很是自卑,連聲音都沒有原先那股自信昂仰了。可想而之,他對生活已經沒有了希望。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了。”這裡運用外貌描寫把孔乙已的狼狽與窮困潦倒展現的淋漓盡致,“黑而且“瘦說明他已經有許多天沒有洗澡,而人不會因為餓了幾天就立刻瘦下去,孔乙己起碼是餓了兩週以上。在這樣一個飢寒交迫,窮困潦倒的情況的他依然來喝酒,而對於掌櫃所說的債務,孔乙已表示很為難,雖然嘴上說著下回還清:但只有他心裡清楚,是沒有下回了。他走後還說“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為什麼要好?有現錢為什麼不還債務?這一切暗示了孔乙己對生活失去了信心而這杯酒,則是“最後的`晚餐。他早就明白,自己的死期到了,他決定最後一次喝好酒,像正經人不賴賬,這樣就可以安心走了。後文描述孔乙已沒有再來,也是在與前文相呼應,和孔乙已偷東西被打瘸了腿,同時也被打挎了心靈,他於是他便自尋死路。孔乙己的身體是被他自己搞壞的,而他的心靈是被封建教育制度搞壞的,在這亂世浮塵中,他終被科舉制度吞沒,成了別人口中的笑話,生命,就這樣被活生生的打斷了。

孔乙己,他是一個偷東西的人,是不講信用的乞丐,是一個喜歡裝模作樣的人。他也是讀書人,是懂得了一點文化的人,也是一個可憐的人,他在那樣的生活裡面是多麼的難過啊。他太喜歡死讀書,太喜歡顯擺自己那些沒有用處的知識,可是細細的去想,究竟是什麼讓他變成這個樣子呢。百因必有果,細細的去思:孔乙己這個樣子必然是因為封建社會對他的殘害。

如果他能來到現代,他一定可以上我們現在這些小孩子一樣去上學,去學新知識,再不行的話,他也可以去學一門手藝,將來到社會上立足,可是在孔乙己那個時代,他什麼都不會,他只會讀書,卻絲毫沒有任何的作為,最後只能被餓死,或者被人打死,這是多麼的悲哀啊。

《孔乙己》的讀後感11

魯迅先生一貫喜歡用些小人物以諷刺時局,孔乙己就是這樣一個小人物。

起初我十分可憐他,貧窮,社會地位低下都是他的代名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終於還是應了這句話,好吃懶做,原本可以有更好的生活。可說他不好,他仍不願放棄他讀書人的身份,穿著長衫混在短衣中。說他不講誠信,但每次的酒錢從不拖欠。如果他生活在今天的社會,國家種種政策。不至於餓死,說到底,孔乙己是被封建制度所毒害的'可憐人罷了。他就是一個看不起底層人民,卻又嚮往上流社會吧。

如今在我們的班級也存在這樣一類人,成績比一般人好,但又比一部分差,是班級的分水嶺,在他們上面的人能拉十多分,下面也能拉十多分。

孔乙己就是這樣尷尬的存在,成績好的他算不上。卻又自視清高,不願與成績差的人為伍。同時他又很矛盾,穿著長衫又紅著臉與他人爭辯,與其說他自卑,不如說他孤獨,什麼是孤獨?稍有人問,你就會敞開心扉,其實就是孤獨。到現在在我腦海中,孔乙己那句話仍不斷重複,你知道茴香豆的茴怎麼寫嗎,茴字有四種寫法。

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讀了八年文不成武不就。從不曠課,老師說上一句要臉紅好幾天,不敢遲到,不敢早退,難題永遠做不出來,總是在一旁默默地循規蹈矩的活在自己的世界。每當生活不如意,便開始憤怒,看別人混得如魚得水,開始充滿負能量。人們離你漸行漸遠,開始產生疑問?為什麼他們那麼優秀,而自己的嫉妒心卻不停的在作崇。仍沒有任何實際行動,卻能安慰自己:他們是天才,而我與他們不同,總會有那麼一天,我就聰明瞭,欺騙自己,時候未到。

哪有什麼一夜成名,其實都是百鍊成鋼,明明懂得的道理,卻非要等到自己親眼看到比自己好的、差的人都比自己優秀,才發現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同孔乙己一樣,空有一腔熱血,沒人看得起,最終消失。默默地,默默地……從來無人問津,彷彿從沒有來過一樣。

魯迅先生所說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難道說的僅僅是孔乙己嗎?

為了這些事情不發生在自己身上,就要走出孔乙己,將他作為反例,在自己努力的道路上,會遇到一些挫折,聽到一些聲音,但我知道熱血難涼,赤子無懼,努力會戰勝一切。

相信在未來的你會在鋪滿鮮花的道路上繼續美好,荊棘之地也要昂首闖蕩,每天的你都要加油呀!

《孔乙己》的讀後感12

今天我看了孔乙己的故事,很是讓我感動。我深深的為故事裡的人物和情節所吸引,它主要講述的是發生在南方一個叫魯鎮的小鎮上的故事。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和別處不同,做工的人,傍晚散了工,喜歡花點銅錢,買上一碗酒,加一些茴香豆或者小菜,慢慢品嚐。文章裡就喝酒的氣氛還有這樣的描述:穿短衣的顧客站門邊,幾下就喝完了酒,而穿長衫的,才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裡,慢慢坐喝。看了這樣的文字我就想,為什麼會這樣呢,讀了後面的文字,才知道這就是當時社會階層的`真實寫照,穿短衣的多是些窮苦的下層人,穿長衫的多是一些有錢人。

孔乙己就是這樣的人,迂腐而窮困。雖然他還是一個秀才,但考了很多次狀元,都沒能考上,最後把自己考得窮困潦倒。儘管如此他卻是站著喝酒的唯一穿長衫的人,雖然他的長衫很破舊,但他始終覺得自己就是以前有點錢,現在落魄的讀書人。

孔乙己有一筆好字,替人家抄抄書,勉強餬口。可他有一壞習慣,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帶書以及紙筆墨硯,一起失蹤。如是幾次叫他抄書的人也沒有了。更有意思的是,孔乙己去酒館喝酒,沒有錢就叫了一碟茴香豆下酒。一群孩子們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們吃完豆子,仍然不散,眼睛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於是這群孩子都在笑聲裡走散了。魯迅先生將孔乙己這種又窮又酸又迂腐的小人物,用平和幽默的語言,刻畫得入木三分。

中秋過後,一天比一天冷,將近初冬時,一天,掌櫃正招呼客人,只聽有人說:“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向外一望,孔乙己便在櫃檯下的對面門檻坐著,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了,盤著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孔乙己嗎?你還欠十九個錢呢!”掌櫃說,孔乙己答到:“這……下回還清吧,這一會是現錢,酒要好。”他喝完酒,用手慢慢走去了。這以後就再沒有看見孔乙己了,他大約的確死了。

孔乙己讓我感到可憐可笑,但他悲涼的一生、悲慘的結局,無疑是當時社會的那種弱肉強食、冷漠無情、愚昧封建的舊社會的真實寫照,而我們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用他精闢的語言、犀利的筆鋒對當時社會的醜惡現象,進行鞭打和諷刺。讓我們瞭解了當時的社會現狀,也激勵著我們祖國的新一代勿忘國恥,好好學習,建設強大的祖國。

《孔乙己》的讀後感13

魯迅的筆下,活躍著一個迂腐寒酸的文人——孔乙己。人們笑了他幾十年,也感慨了他幾十年。

人們有時不免仰天長嘆:“科舉制度究竟殘害了多少人?有多少孔乙己似的悲劇?”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誰都想:捱過十年寒窗,有朝一日能夠揚眉吐氣,光宗耀祖。科舉制給人們帶來了升官的希望,也給人們帶來了痛苦的掙扎。曾記否,古時的范進,從年輕考到白髮,屢考不中,屢敗屢戰,偶然成名後喜極而瘋,又是多麼不正常而又正常的事。繼而,又出現了一個“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之人---孔乙己。”他在心底種滿了功名的野草,經周邊的風雨吹打,愈加瘋長了。對於他的愛慕虛榮,迂腐可笑,世人總是鄙視奚落,哪有人體諒他內心的悲苦。雖然封建社會這樣的多餘人不只他一個,但在孔乙己身上都可觀出他們的影子。孔乙己是他們的濃縮,孔乙己的悲劇是對科舉無聲的抗議。

偏偏,孔乙己不知自己的處境、地位,奢求那些可望不可及的地位,常想著能夠過上紙醉金迷的生活,將死尚不覺悟。目光高高在上的他不願淪為一個自食其力的短衣幫,也不可能成為丁舉人這樣的幸運兒,只有當一個怪異的'科舉棄兒。他沒有想到,自己所熱衷的科舉在蠶食著他的思想,蠶食著他的軀體。

大概,他算是一個科舉狂吧。不願放下架子,不願脫下那唯一的長衫,不願失去“自己是讀書人”的信念。

殊不知,古今多少“科舉狂”,但同時,也有清醒的另類派。《儒林外史》不愧為我國古典諷刺小說的精品,可傳世名作竟出自屢考不中的吳敬梓手中;蒲松林名落孫山,居於茅房,在清貧中寫下了《聊齋志異》,流芳百世;科考無門、舉酒常賒的曹雪芹用坎坷一生寫下了中國現實主義小說的絕唱《紅樓夢》……所以,科舉既培養了房玄齡、包拯、范仲淹、蘇軾、歐陽修等這樣的良相名臣,也有范進、周進這樣的考蟲,更有像孔乙己這樣滿口“之乎者也”社會的多餘品。而真正的學之大者是吳敬梓之類有學問有清醒的頭腦,在看清科考的本質之後,雖然科考無名,但腳下有路,積極另闢蹊徑,昂揚執著為國家和社會做出傑出貢獻,而青史留名。中毒頗深的孔乙己,真正成了古人說的“百無一用是書生”。他不理解:科舉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應該用自己的所長,積極投入社會,開啟自己人生的新局面,何必在“一棵樹上吊死” 呢?應知道條條大道通羅馬的道理,只要你自強不息,誰也不敢小瞧你。

孔乙己熱衷科舉,終被淘汰。如果他找準位置,耕讀治家,又將是何番情景?試想就是諸葛亮似的臥龍在出山之前也是躬耕隴畝,何必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何必脫不下那又破又舊的長衫?識時務者為俊傑,應該是我給孔乙己們的忠告!

《孔乙己》的讀後感14

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是國中的一篇課文,現在還隱約記得老師摳字眼給我們講某個字所表達出來的感情,當時為魯迅寫出的精闢的字句所震撼,如今再讀,更多的,是對這篇文章所架構出來的舊中國社會的悲哀所感嘆。整篇文章都充斥著對舊中國社會和舊教育制度的控訴,如同成千上萬個人透過這篇文章吶喊一般,驚醒人們。。最先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孔乙己,是一個邋遢的人,卻身著象徵富貴的長衫和那些貧困的短衫幫一起站在酒店喝酒,那象徵這富貴的長衫卻也破破爛爛,還要在喝酒的時候結結巴巴地反駁掌櫃和短衫幫的取笑。

明明就是窮人,卻固守闊綽的姿態,連給錢也要做作地“排”出,表現表現出人炫耀的心態,孔乙己拼命地想與短衫幫劃清界線,故以讀書人自居,但實際上,孔乙己自始自終都沒有逃脫貧窮的命運,孔乙己是封建教育的一個犧牲品,本應被人同情,卻被眾人嘲笑,足以說明當時社會的陰暗,故事就以此開始,我可以理解孔乙己的心情,讀破萬卷書,卻無法獲得官位,到最後甚至因此被人所嘲笑,不禁自問:我讀了數十年的書,連讀書是對是錯都分不清楚,幾十年枯燥的日子到最後什麼都沒有換來,剩下的,只有禁不住內心拷問的心。這就是當時的教育所致,所以,孔乙己從頭到尾都是以一個犧牲品的角色空虛地活著。。

之後被人嘲笑的孔乙己,嘴中念著什麼“之乎者”之類的話語,他人聽不懂,只是不停地取笑他,甚至越加的厲害,更顯出孔乙己被教育所禁錮、毒害的心,孔乙己好吃懶做,以至於弄到討飯、偷竊維持生計的地步,有怪得他人?孔乙己好心教我“茴”字的寫法,卻被“我”置之不理,嘆了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那無用的知識,原以為還可以教小孩子。但連小孩都不願學,又一次加深了對封建教育的批判。。最後被丁舉人打到殘了條腿,掌櫃和酒客之間用漠不關心、事不關己的語氣談到被暴政壓迫的孔乙己,讓我感受到深深的悲哀,在熟悉的酒店卻得不到應有的打抱不平和關心,丁舉人的暴行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制裁,周圍的人們如同習慣了這類事情的發生一般,然我感到寒心……

當孔乙己用手艱難爬到酒店要酒喝時,掌櫃依然向他要欠下的錢,如同被錢矇蔽了眼睛一般,而之後掌櫃又用平常一樣的調侃的語氣笑著說道:“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孔乙己卻沒有像平時那樣辯駁,卻如同用盡了全身力氣一般說道:“不要取笑!”緊接著掌櫃說道:“取笑?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孔乙己則輕聲說道:“跌,跌……”掌櫃不願意給一點點的關心,卻還要抹殺掉孔乙己僅有的一點尊嚴……從這些,魯迅深刻地表現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謝謝大家......

《孔乙己》的讀後感15

孔乙己是我很早就讀過的一篇文章,當時我還沒能琢磨透其中的意義,單純的覺得孔乙己很慘,但是當我現在再細細品讀之後,所感受到的就不僅僅是孔乙己悲慘的生活,更感受到了正是當時的社會塑造出了“孔乙己”,殺死了“孔乙己”。

孔乙己講述的是,在一家小酒館裡,孔乙己是唯一一名站著喝酒而穿長袖的人,他有一定的知識,品德良好,卻好吃懶做,經常被人嘲笑。最終他慢慢的消失在人們的視野裡,死去了。

這篇文章全文都給人強烈的思考,孔乙己他是一名學者,雖然他沒有考上秀才,但是他也有著學者的尊嚴,所以他堅持穿著他破破爛爛的長袖衣喝酒,不與短衣的人為伍,但是他畢竟是一個失敗的學者,所以他也沒有臉面去坐著喝酒,於是他便成為了他人所嘲笑的,形單影隻的站著喝酒的唯一穿長衫的人。這能說明很多事。一是當時人們的冷漠,對於他只有嘲笑而沒有關心,二是孔乙己這種性格就是被當時的社會所塑造出來的。反觀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人心依舊冷漠,估計放到現在,孔乙己依舊會被人所嘲笑的。魯迅先生所想要表達的事情在現在依舊不過時。我們應該對悲慘的人抱著關心的態度,而不是嘲笑他們。

“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⑻”,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這段話給我的印象是最深的,因為這一段中,孔乙己被所有人嘲笑,而他自己那無力的辯解也無力迴天。孔乙己就是這麼一點點的被逼上絕路的,正如下文所說的“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他並不是一個被大家所需要的人,他只是大家生活中的點綴。在當時,一個人的意義比現在要低得多,一個人死或生,對於別人或許沒有什麼影響。這也反映出,當時社會容不得一般人生存,揭示了當時社會的腐敗。

魯迅先生寫孔乙己這個人,難道只是為了告訴我們他的悲慘麼?當然不是,在那個年代,有無數的“孔乙己”遭受著同樣的命運,魯迅先生沒有能力拯救他們,只能用自己的筆,向當時與現在的人們展示他們的生活,來改變當時的社會,讓現在的人不要忘記歷史。

讓我們為“孔乙己”默哀,向魯迅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