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論語》讀後感(共15篇)

讀後感2.51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讀後感(共15篇)

《論語》讀後感1

今天,我讀了《論語》,使我懂得了很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其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就是說,“對於學習,懂得它不如喜歡它,喜歡不如能以學習作為快樂的事情。”我覺得孔子說的很有道理,特別是在我們這個時期,剛剛在學習的起步階段,對於學習不能嘴上說說喜歡,沒有實際行動,不然就不會有好的成績,今年暑假媽媽給我報的興趣班就說明了道理,兩門興趣班,一門是寫作,一門是奧數,兩門當中,我比較喜歡奧數,所以經常做奧數課外練習,把做奧數題目當成了一種樂趣,寫作就是完成了老師平時佈置的'作業,所以在考試時,奧數成績比寫作好,這說明我們如果把學習當成是一種樂趣,會很成功的,所以我以後在學習時,不能偏向學科,要全面喜歡,這樣才會全面進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意思就是說“三人在一起行走,另外兩個人當中,一定會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那好的跟著學,對不好的地方則加以改正。”意思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虛心向別人學習,因為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但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記得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班有一位同學,好多同學都不跟她說話,甚至有的同學看不起她、嘲笑她,有一天,我們在操場上玩,突然一個小班的小朋友在爬繩梯的時候,爬到一半,爬到半空中,晃來晃去,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很危險,只能在大喊大叫,這時老師卻不在,好多同學著急了,有的大喊大叫,有的跑去找老師,只有她不慌不忙,跑到傳達室裡拿了一把椅子,讓小班小朋友站在椅子上,這才脫離危險,這時操場上響起了一陣掌聲,送給她一個大拇指,雖然她學習不好,但她也有自己的優點。所以,我們應該虛心學習他人的長處,改正他人的短處。

老師和家長常說,書中自有黃金屋,通過這次暑假古詩詞學習,使我更加懂得了學習的樂趣。

《論語》讀後感2

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澱在一本散發著油墨書香的《論語》之中,任憑他在歲月的風箱裡被剝落的斑駁朱漆,任憑他在時間的長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這其中的靈魂所包含的所有美麗文化都以他安詳的姿態靜靜的躺在那泛黃的紙張上。像陽光,播撒我心中知識的種子;像雨露,滋潤我向善的靈魂。

讀《論語》,本只是為了完成老師看好書,寫讀後感的任務,可看著看著竟在書中發現了一個個靈魂,一個個穿梭於仁、學、君子與小人之間的靈魂。我還看見了一個君子坦蕩蕩的孔子,一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孔子,一個剛、毅、木、訥的孔子,一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孔子,一個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個

孔子是很講究學的,在他的《論語》中就有學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度才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地治學:溫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再複習一遍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同樣的,孔子也是個孝子,大愛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對人民的博愛,還有對長輩們的孝愛。可是如今的人們漸漸地對孝這個字的認識越來越淡薄,原本閃光的字眼逐漸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這樣墜入了一個他們自認為的美麗卻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句話完全顛覆了平日裡人們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許你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幫父母幹活,有好吃的就給他吃,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質上的豐富;是對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為了他們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損害道德的事情;是愛自己,而不是不顧自己的安危讓父母擔心、憂慮。

《論語》讀後感3

《三字經》裡說:論語者,群弟子,記善言。它告訴人們,《論語》記載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一些言語行事。被奉為儒家經典。人們在強調《論語》的價值時,總會提到,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

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理想人生觀七個方面出發,使我們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她在講述中穿插了很多生動並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寓言,使她的解讀更精彩、更深刻、更通俗易懂。

於教授的講座傳遞了《論語》中很多做人的道理,先看孔子的為人、夫子之道:忠恕而以;再看孔子給他弟子的說法:已所不欲,勿施與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未若貧以樂,富而好禮者也。關於做人《論語》中出現最多的是君子,君子的標準是什麼呢?孔夫子說:仁者優,智者不惑。那麼,怎樣才能成為君子呢?孔夫子說,修已以敬,修已以安人,又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關於交友《論語》傳遞的資訊是: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損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和朋友交往要有一定的分寸,保持適當的距離。侍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孔子還說:忠吿而善道義,不可則止,勿自辱也。和朋友交往時,說話非常關鍵,說話要注意三點:一是不要搶說話;二是不要有話不說;三是不要閉眼瞎說。

《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我們每個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那麼什麼才算幸福快樂的生活呢?幸福和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如田園詩人派鼻祖陶淵明,他的物質生活非常貧困,但他的內心卻非常快樂和幸福,經常和朋友喝酒、歌舞,醉了便說:我醉欲眠卿可去。好生愜意。

關於做事《論語》中給出的答案更精彩。孔子的學生子張問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祿在其中矣。

聽了于丹教授的講座,使我學到了知識,振撼了心靈,收穫了智慧。但要真正快樂的工作生活,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和領悟。

《論語》讀後感4

一直對中國文化中動輒扯出的“神聖”一詞心存疑惑,甚至於只是把他們當作一組一起使用的字詞,而不加以辨析。

可當我看到于丹所說的“神於天,聖於地”時,我才恍然驚覺,這原來“神聖”可以這麼理解:神是接近天空的,遙遙遠望,纏繞著一種不可言說的飄忽感和出塵感,像是遙遠到天際的巴別塔傳說,被口口相傳,卻從未有人見過它的真面目;聖卻是貼近土地的,帶有一種泥土的'樸實的質感,就像是我們身邊的氧氣和水,你不用刻意的強調,因為它一直在。

中國古代的文人,骨子裡有種也許在我們現在的人看來可能會嗤之以鼻的神聖責任感。“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亦或者是“窮則獨濟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準則,都明明白白的體現了“天、地、人”的觀念:頭頂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希冀天下大同;腳踏一片現實主義的土地,勤勞務實肯幹;一身錚錚傲骨,兩袖清風,瀟瀟灑灑的活在這凡世塵囂中。

林語堂先生認為:“中國每個人的社會理想都是儒家,而每個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此話我翻來覆去思索良久,確實如此。

我們的社會理想大抵都是希望最終求得封王覓侯,求得人生的意義,也不枉來這世上走一遭。不得不說,在這方面講,社會理想的確是功利的。我們也許是為了名聲、地位、生活質量而開始採取行動,以求得提高自身的社會價值。文天祥早在幾百年前就道出了真相,無非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罷了。

但是,有時候又難免會產生倦怠的情緒。覺得就這麼得過且過,也沒什麼不好的。這就是我們自然人格理想的道家化。

于丹說:“聖賢的意義就在於,他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而後世的子孫或矇昧地,或自覺地,或痛楚地,或歡欣地,一一去實踐,從而形成一個民族的靈魂。”

老話有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聖賢之所以被奉為後世的行為準則,大抵是因為他們的以身作則。榜樣的力量或許就在於此,告訴我們什麼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應該怎樣做。一套完整的行為體系。

這才是最應該鐫刻在一個民族骨子裡的東西。

《論語》讀後感5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讀後感。’”“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每每聽著這些讓人感悟深刻的經典名言,我便會想起我們中國的第一位仁師——孔子。他是一位取得了不少成就的偉大的以“仁”為主的“全能”良師。我們一想起他,心中就會升起一股自豪感。

沐浴在茫茫的儒家學海之中,我欣賞著古代“教五子”說過的佳言妙語,學到了很多要想做心胸寬廣的君子應該怎樣面對世人的道理,讓我領悟了許多,體會到了中華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最欣賞的就是第九篇——《顏淵》,它講的是孔子勤學好問的弟子——顏淵與孔子在一起的時侯顏淵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好學精神和孔子對他耐心的教誨,讀後感《《論語》讀後感》。它的開頭篇就使我終生受用,感慨連連: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看了它的`解釋,我的感受又更加深入、更崇敬這位大學問家了:

“顏淵問什麼是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語行動都符合到傳統的禮所允許的範圍,就是仁。一旦能約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禮,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實踐仁德,全在於自己,難道還靠別人不成?’

顏淵道:‘請問行動的具體準則。’孔子道:‘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話語不聽,不合禮的話語不說,不合禮的事情不做。’

顏淵道:‘即使我不聰明,也要照老師的這番話切實去做了。’”

經過細細地嚼讀,我在這位大知識家在世時的話語中感悟出了許多人生哲理,但千言萬語終歸是一個字——“仁”。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仁”,世界一定會處處充滿文明!

《論語》讀後感6

中國文化淵源博長,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給人類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詩文。這些經典詩文,寄託了我們先輩對於人格與道義的.追求與嚮往,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人類社會正處在急劇大變動的時代,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明智選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意思是說:君子胸懷寬廣{所以少了許多憂愁};小人心胸狹窄{所以多了許多憂愁}。教育我們,寬容是一種美德,要學會寬容。當今社會,紛爭不斷,就是因為很多人心胸都很狹窄,別人的一點錯誤一點缺點也不原諒,換個角度來說,自己的缺點是不是更多,犯的錯誤是不是更大?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說:作為一個仁德的人,自己要站得住,也使別人能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也是別人能行的通。這句話強調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己,不管別人。凡事多為別人想一想,社會就和諧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此言義為:多優秀啊,顏回!吃的是一籃撈飯,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簡陋的房子裡,一般人都受不了這種清苦的生活,但顏回卻不改變他的樂趣。多優秀啊,顏回!人,是要有點精神的!當今,雖然人們的生活富裕了,也沒有必要一定吃撈飯,喝清水,住簡巷,但顏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為人生的道路艱難曲折,有點顏回精神,心裡才能平衡,事業才可有望可成。尤其是當今的許多學生家庭富裕,讓他們體會一點顏回精神更具深遠意義。

讀了《論語》我受益匪淺,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書五經,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

《論語》讀後感7

《論語》這本書雖然只是一些隻言片語和對話,語錄,但卻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內容豐富.《論語》中的一些經典名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鮮矣仁.""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比較熟悉,但文言檔案精煉的語言中卻已經蘊藏著很多的道理在裡面,這本書中每句話後面都配上了譯文,每篇後面都附上評點,讓讀者更容易接近孔子從中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為人處世.

《學而》一篇中孔子談到孝悌忠信等行為規範和做人的原則.比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尊敬侍奉;對兄長不聽命維護,社會就亂套了.君將不君;國將不國……孝,悌,忠,信,是孔子經常涉及到的命題,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這些雖然並不是全都適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會不一樣了,現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規範,例如我們反對古人的"愚忠""愚孝".

幾千年過去了,孔子在做人與學習的關係問題上,所強調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現在依然受到肯定.

《為政》一篇也談到了人生的修養.孔子把孝的問題,禮節的問題,忠信的問題,義勇的問題看得很重.認為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品格,就談不上有道德,也就無法立足於社會,更無法治理國家.另為孔子對許多日常言行舉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們強調了做人要實事求是,別不懂裝懂."先引其炎而後從之."則交到了我們要有重視實際的求實精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輕言重行的傾向.我們可以從這些言論中學到孔子的思想,而對於我們當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論語》所帶給我們後人的啟迪和價值時說不盡的,有空休閒時真該拿出來讀一讀.

《論語》讀後感8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以德,是孔子的為政思想,強調道德對國家治理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原則。作為後生,乃十分敬佩,並加以學習思考之,於是作簡單淺顯的認知如下。

一、歲幼時的德化

就個人而言,我認為在歲幼時,養成的生活習慣或道德品行都一直影響著我,有一些甚至是可能會影響著我的一生。我想在歲幼時的德育教化是一個人成長的開始,也將是這一個人的人生根基,因為在歲幼時不懂是非,更不懂德,這時的德育便是最佳時期,有意識的灌輸,一定是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二、成長時的德引

當我們踏入校園後,老師是扮演著道德引領的角色,當然也有其他的引領者。我便斗膽談下我自己。進入大學後,當選學生幹部,初衷為了在服務老師和同學的同時歷練自己,到了這個位置上來,才明白肩負的責任和擔當,當面對的是一個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集體。我想,我既沒有長輩身份的威嚴,也沒有過勝過強的能力,用什麼來博得民心,用什麼來做好工作,那就是“德”。

在面對一開始同學們不支援工作的情況,用什麼去讓他們有所改變,是退步、自我反思、自我總結並自我改變,這是“德”。是用適合同學們的方式去開展工作,是站在他人、集體角度去思考事情該如何處理,且在一定程度上要竭力降低集體負能量,提升同學們的思想素質,我想這是“德引”。我一直以來堅持重點抓班級學風建設、德風建設,在這一學期,班級情況轉變相對較大。即使我陷入了新的困難旋渦,但依舊不改的工作初心——德引。

三、成年後的德育

工作後、成家後,我想對德的學習和使用更是要注重。當進入到一個工作的集體環境,或多或少都有著來自他人以及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如若每個人都注重“德”的修為,將會有更好的工作氛圍。當有了家庭和孩子後,為人父母不僅要以德育子,更是要從自身做起,在自我的道德品行中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得到教育。

總言之,我認為“德”應該作為我們每一個人的終身修行。從古時的孔子到今天的楷模,時代一直在變,但“德”從未改變,它約束著我們,成為了人生的第一準則。做一個講“德”有“德”的人吧,智慧居左右,讓“德”點亮人生!

《論語》讀後感9

個寒假學校佈置了一個學習任務,希望每個學生看完《論語》等十本書,然後選擇其中一本寫個讀後感.雖然從上學開始就知道《論語》這本鉅著,而且國中時在語文老師的要求下還認真地背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然而在這之前我似乎真的還從來沒有真正地認真地讀過《論語》.這個假期剛開始我就去書店買了一本《論語》並一起買了一本現在賣得很熱的《于丹論語心得》.

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孔子,一個20xx多年前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麼先進,那麼貼切.讀完《論語》,才知道“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些平時我們常說的語句竟然出自《論語》.

在《論語里仁篇第四》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這是先秦儒家關於“孝”字道德的具體內容之一.它的意思是說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在書中多次看到孔子提到要孝敬父母,父母對兒女的愛那是天性,子女在父母心中那是比心頭肉還要重要的啊,可惜現在的孩子大都難以體會這份濃濃的愛,我從小就知道父母對我好,為了我付出很多,有時很感激但也總是欣然接受他們的付出.當我真正深刻地體會到這份愛的時候我已為人母了,人常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的確如此.

前段時間兒子感冒發燒了,可把我急壞了,我真希望生病的人是我,我真希望他所有的痛苦都讓我來承擔.當兒子病好的'時候我依稀記得那時我媽媽生病住院我好像從來沒有這麼緊張,我心裡總想生病了看了醫生就會好的只是時間的問題.相比之下相差甚多.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並且常常記在心裡.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前幾年人家問我父母的年齡和生日我還真不知道呢,我想我不得不檢討一下怎樣盡孝道.

《論語》讀後感10

《論語》是我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精華思想。以前未曾學過《論語》,對它知之甚少。自9月份以來,由李華老師引領我們學習《論語》後,才瞭解到,悠悠華夏五千年,璀璨文化的源頭竟然是《論語》。

孔子是一位中國文化的傳承者,也是一位無法被歲月所磨滅的精神巨匠。他用最銳利的智慧,打開了一道為時光所塵封的門,使仁愛之心溢滿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語,鋪展起一條充滿哲理芳香的坦途,讓子孫後代奏響了成功的凱歌;他用最簡單樸素的教誨,鑄造了一把堅韌的利斧,在廣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讀《論語》是一種享受。猶如靜心獨坐於清泉碧水邊上,細細品茗。彷彿《論語》的字字精華,便沉澱在綠葉清茶中,喝一口,它就順著舌尖流入體內,純化了身心,頓覺一陣清香盪漾胸懷,足以洗滌沖刷你靈魂中的一切慾念。

讀《論語》是一次旅行。彌留在充滿油墨芳香的字裡行間,感受儒家思想與仁義之道的巨大魅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包容與豁達以及“仁”是做君子的根本。《論語》所充盈的儒家氣息是如此的濃厚而深邃,不失為一次精神旅行。

讀《論語》是一種學習。在品讀間,學習為人處事之道,在“仁"的`思維薰陶下,感悟人心之偉岸,讓仁義之花盛開在每一位賢士心中。於感悟中,學習修身治學之法,那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讀《論語》是一場精神洗禮。讓原本枯燥的心靈得儒學的甘霖以滋養,讓原來疲乏的思維得精妙的哲語以啟迪。那一句句循循善誘的言語,那一段段平易樸實的文字,震醒了你我,也澆溼了被快節奏生活帶動下,一顆顆騷動的心靈。

總而言之,讀《論語》讓我感受到的是古文化的濃郁芳香,品味到的是精神的點滴精華,領悟到的是聖賢思想的深刻內涵。

讀《論語》,於心靈間,盪漾起一片純淨……

《論語》讀後感11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能夠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人讀出了士不能夠不巨集毅,任重而道遠的凌雲壯志,有人讀出了朝聞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讀論語,更多的則是像看到一個長者坐在一群年輕人中間,同他們暢談自己的人生感悟,試圖讓他們懂得:人就應如何度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為一個平凡人,就應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

讀過《論語》的人都明白,孔子最看重的東西似乎是禮,如何宴請賓客,如何侍奉國君,所以禮節他都一板一眼、嚴謹無差,並認為禮樂是治國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可見在他看來,沒有仁愛的根基,禮也是無用的。這點孔子曾反覆闡述。尤其是對父母之愛。他談論孝,人人都說孝就是奉養父母,而他卻說如果不能從心底裡敬愛父母,這又與飼養犬馬有何區別事實上,也只有基於真誠的親子之愛,才有可能到達真正的孝道。對於任何人來講,愛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們能夠達致幸福快樂的階梯,不懂愛的人便不會懂得生活。

人活在世上快樂與否,很重要的因素,取決他能否在人際交往中得到快樂。孔子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要持續自己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他用一句話為這個原則做了最好闡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訴人們,與朋友之間,不管相處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強求兩人觀點完全一樣。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就應能夠持續內心精神世界的獨立,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當受到他人傷害的時候,他不贊同無原則的以德報怨,因為善待對自己壞的人,實際就是怠慢了真正對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認為就應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也是做人原則性的體現。

我感覺《論語》和其它經典的最大不同在於,它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就應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到幸福,它是溫暖人心的。

《論語》讀後感12

我讀了《論語》後,我知道了很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讓我來告訴你吧!

我明白了一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它的意思是說:“學的知識要時常去複習的,不也很快樂嗎?”單單這句話就不僅教會了我一個道理,還教會了我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呢!從前,老師教過的知識,我放學回家後從來都會自覺去複習,總以為自己腦子聰明,很輕鬆地在課堂上就能把這些知識全部記住。可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到了即將段考的前幾天,媽媽一檢查我的作業和試卷,才發現我學的知識很多都沒有鞏固,有印象的東西並不多。在離段考的前幾天裡,為了能考出優秀的成績,我被迫每天晚上“開夜車”很辛苦地補缺補漏到深夜,熬到眼睛變成“熊貓眼”。導致嚴重睡眠不夠,第二天起床晚了上學遲到,耽誤上課。即使是這樣,加班加點還是不能把所有的知識都記牢。後來在段考時我果然吃了大虧,雖然很努力,但是考得並不理想,語文才80分。後來讀了《論語》之後,我開始學會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我學會了每天晚上對老師當天教的知識進行復習,知識不知不覺記得牢固了,學習變輕鬆了,期考成績竟然提高到了90幾分,我別提多高興啦!《論語》教會了我一個絕好的學習方法,使我學得更愉快了。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意思說:“君子心地光明磊落,小人卻經常侷促憂愁。”記得小時候,媽媽買來了牛奶,我常把牛奶藏起來,不讓姐姐知道,想一個人獨佔。上學時,我經常擔心:“姐姐會不會找到我藏起來的牛奶呢?媽媽會不會發現呢?”當我讀完《論語》之後,我主動地把牛奶拿出來和姐姐分享。媽媽也表揚我大方。《論語》教會了我做人的方法,就是不能有小人之心。從此以後我做事光明磊落,越來越有君子之風。

《論語》教會我的做學問、做人道理真的令我終身受用!這便是我讀《論語》的寶貴收穫。

《論語》讀後感13

中國文化淵源博長,擁有五千年的禮貌史,是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給人類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詩文。這些經典詩文,寄託了我們先輩對於人格與道義的追求與嚮往,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日,人類社會正處在急劇大變動的時代,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明智選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意思是說:君子胸懷寬廣{所以少了許多憂愁};小人心胸狹窄{所以多了許多憂愁}。教育我們,寬容是一種美德,要學會寬容。當今社會,紛爭不斷,就是因為很多人心胸都很狹窄,別人的一點錯誤一點缺點也不原諒,換個角度來說,自我的缺點是不是更多,犯的錯誤是不是更大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說:作為一個仁德的人,自我要站得住,也使別人能站得住,自我要行得通,也是別人能行的通。這句話強調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我,不管別人。凡事多為別人想一想,社會就和諧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此言義為:多優秀啊,顏回!吃的是一籃撈飯,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簡陋的`房子裡,一般人都受不了這種清苦的生活,但顏回卻不改變他的樂趣。多優秀啊,顏回!人,是要有點精神的!當今,雖然人們的生活富裕了,也沒有必要必須吃撈飯,喝清水,住簡巷,但“顏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為人生的道路艱難曲折,有點“顏回精神”,心裡才能平衡,事業才可有望可成。尤其是當今的許多學生家庭富裕,讓他們體會一點“顏回精神”更具深遠意義。

讀了《論語》我受益匪淺,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書五經,能夠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

《論語》讀後感14

我平時最喜歡喜劇,對於四大名著和歷史書,瞄都不想瞄一眼,可以說是一竅不通,更何況去品味其中的奧祕。

今年暑假,在老師的要求,我極不情願的買了一本《論語》,草草地看了一眼,完全是應付。可是中間的某些語句,是那麼的吸收我,把我引進《論語》的天堂。其中的一些文章是那麼的值得我去欣賞、品味,能給人頻頻的聯想,暢遊在知識的海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我當時品完後,覺得孔子和他的學生能力是那麼的高超,技能是那麼的爐火沌青。

於是我的品味生活從這裡啟航:人們在當今的社會上,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休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古今中外,有多少有成就的人,不是每日反省自己的過錯,不斷走向改正的道路嗎?與朋友和平相處,彼此信任對方,難道不是一種能力嗎?婁別人把一件重要的事託咐給你時,那不是對你的信任嗎?你是否應該去珍惜?老師乃辛勤的園丁,毫不留情的把“水”傳授給你,你不應該認真的聽,一心一意地去做嗎?忠的特點為是一個“盡”字,辦事盡力,死而後已。

我被這深深的'哲理所感受,以上就是我品的感受,而我在反省錯誤上做的並不好,有一次,三姨給我的作文上提一些建議,我卻竭力的開拓自己的錯誤,以後我會改正,做認真標兵,我堅信,在漫長的品書道路上,會繼續掀開嶄新的一頁頁。第二個是很短,卻又很長,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大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道的君子嗎?”看來學習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我暗下決心,決定認真努力的學習,我相信《論語》會讓你、我、他受益無窮,讓好書悅伴我們的一生。

《論語》讀後感15

在遙遠的兩千多年前,被古今之人奉為聖人的孔子在教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被片片段段的記錄在了《論語》之中,聖人的記憶已漸漸消磨,可是這本儒家的經典卻銘記了他前行的足音。由於《論語》遙遠深邃,高不可及,仰望之餘只能將些許感受歸功於“小窺”。

《論語》的思想傳承著生命本源的哲學與做人處世的智慧。聖人的眼中四溢的人格魅力如同是盤古手中割裂清濁的巨斧,讓混沌愚昧成為回憶,讓精神越來越來接近天空。如此的`心胸,這樣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度凝聚著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孔門祕傳。

孔子到底是如何的仁者,又是如何的智者?山山水水道不盡一蓑風雨,川流不息訴不清臨江浩嘆。那是一種真君子來自內心的風骨,一種泰而不驕的安閒平和與篤定。幾千年春秋輪迴,至聖先師的教誨把握著歷史的脈搏跳動,讓無數仁人志士獨擎一片天,揮灑著生命的暢想。

輕翻那清香飛揚的書扉,佇足間,裡面無數期待淨化靈魂的歌唱如泣如訴,一問一答,一仰一俯,一顰一笑,無不蘊涵治學為政之道,彷彿在聖人的眼中,天地間只有杏壇的古木為世人遮風擋雨,沒有現實的糾纏與束縛,最後三千賢士面前的是一個迂闊率性,明知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

聖人的深思,經歷了歷史的坎坷,走過數不清的彎路。遠足的道路上有高山,有深淵,有薄冰……可萬千劫難沒有降低聖水的熱度,時至今日,那一股不息的溫泉依舊在世人的脈絡中流動。自歸去來兮辭官尋樂土,到宰相論政曰:“半部《論語》治天下”,再到于丹在散佚的卷牘中拾掇。古典的精神力量在每一個春秋變遷中慢慢融合。君子的仁愛情懷,孝悌之意,廉恥之心,禮節之樂,誠信之本,讓生於今日的世人永不斷乳。

《論語》那簡約的語言,穿越了多與少,輕與重的界限,點出了天之大,地之厚的信念。孔聖人的品格連同勤學者的性情在薄如蟬翼的經書中不斷稀釋出來,然後在人們揚帆遠航中催生出民族靈魂的堅冰,也成為一個民族永久的驕傲。

合上書,帶著它在雨水沖刷後的清新草地上徜徉,繼續到聖賢的光芒下遠足,讓永生的繼續永生,讓儒家的奇葩永遠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