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曾國藩傳》優秀讀後感(通用5篇)

讀後感2.27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曾國藩傳》優秀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曾國藩傳》優秀讀後感(通用5篇)

《曾國藩傳》優秀讀後感1

近日讀《曾國藩傳》頗有感觸,特別是對曾國藩前半生的治學精神很是佩服,我覺得此種精神可用“呆子”哲學來形容。曾國藩前半生的治學可謂書呆子。此種精神我思之為當今中國少有之精神,因為雙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被認為是百無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認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後做聰明人。

一位日本老科學家講過這樣一個道理“要想成為一個科學家,必須要聰明。”在某種意義上,的確是這樣。所謂腦袋聰明的人可以說他們如同腿腳快的遊客,雖然他們可以捷足先登的到達他人尚未涉足之地。

可恐怕會遺漏路旁,腦袋笨的人猶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後,往往毫不費力的把珍寶捧在手中,腦袋聰明的人正是因為他們的推測,可以縱觀路上的所有難關險阻,至少也是有這種預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傷自己的進取的勇氣。

對於腦袋笨的人來說,別人的工作總是顯得卓越出色,同時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著自己的上進心。腦袋聰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為人之師卻難成大家難為大師。正如蘇東坡所說的難得糊塗。我覺得難得糊塗的境界就是一種呆子的處世哲學。

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確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壞來區分的。當遇到不能改變或者對自己無害而有損的事情的時候,能裝糊塗,扮呆子確實也是一種很高的境界的。

所謂的呆子哲學的精髓就是能對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你對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的時候,往往它卻向好的方向發展。

著也許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道理。這個道理在曾國藩身上很好的體現了出來。他能夠在後期的官場如魚得水就是因為把難得糊塗的呆子哲學發揮的淋漓盡致的結果。

在如今的物質世界裡人們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許任何人傷害自己的利益。這也無可厚非,但是過了就是淺視地表現了,糊塗一次也許更好。這就是我從曾國藩身上所瞭解到的“呆子”哲學。

《曾國藩傳》優秀讀後感2

在這個暑假中,我看過許多著名的圖書,但讓我記憶猶新的,還要數《曾國藩傳》這本敘述了清代時期著名軍事家、文學家曾國藩的國學之書。

這個故事發生在清代末年,原來的曾國藩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曾子誠,乳名則叫“寬一”。曾子誠出生在湖南的荷塘二十四都,從此一代忠臣來到了人世間。

此書主要講述了他在年輕之時發奮圖強、日日夜夜不停地讀書,最終成為了一代名臣。隨後又建立了湘軍,幫助咸豐皇帝抗擊太平天國,經過了無數次的艱難險阻。終於戰勝了太平軍隊。可是好景不長,因為英國的神教而引發了天津教案,在此期間,因為這事他被老百姓罵成了賣國賊。事件平息後,過了幾年他卻病死在總督衙門,終年六十二歲,他為了大清事業奉獻了一生。

我很敬仰這位為民造福的清朝忠臣,他從不離職。文學修養更是了不得,從小就能熟背《逍遙遊》、《史記》、《文選》等古今名作,從這一點看,我很是敬佩他的記憶和耐心,因為就拿史記這本書來說,這本書非常厚、非常難讀,如果換作是我,早就扔在一邊玩了。而他卻能堅持不懈、永不放棄。

更讓我敬佩的原因是他組建的湘軍在被太平軍打得落花流水、片甲不留的時候,他的意志卻沒有被打散,而是東山再起,重整軍隊,繼續抗擊。在曾國藩功成名就之時,前往恩師的墓前進行祭拜,讀到這兒你不禁要問了,為什麼這時他才想起他的`恩師,他的孝心在哪呢?我只能說忠孝兩難全。

這是一本記載歷史人物的力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讓我學到了做事不能太急太忙,不然有可能犯大錯。這本書很奈人尋味,還有很多道理有待你去發現。

《曾國藩傳》優秀讀後感3

《曾國藩傳》這本書,在上高中的時候已經讀過了,大一時又看了一遍。這本書論述了曾國藩一生的功與過.探究了其內心的負荷與無奈。

裡面詳細介紹了曾國藩的生平經歷和主要事蹟,重點記述其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捻軍起義和處理天津教案、發起洋務運動的過程;深刻透徹地分析了曾國藩政治和學術思想的形成、發展、演變及對後世的影響;深入歸納了曾國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國藩及其幕府為核心的政治集團的形成、發展、分化和主要特徵與作用;同時又歷史地科學地評價了曾國藩的歷史功過和作用。

在閱讀了《曾國藩傳》之後,我首先感覺他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中國人,他身上有著典型中國讀書人的特質,那就是修身,齊家和治國。

儘管他服務的是那個腐朽的滿清王朝,但是拋開歷史和階級的侷限性。他那份對國家、對民族、對家人的愛仍值得我們尊敬。曾國藩是個真正的學者,從他二十三歲考取秀才,到三十二歲致力於朱理學,再到三十八歲編成《曾氏家訓》,貫穿了其不斷拜師不斷學習各家流派的前半生。他後半生雖不斷征戰,且經歷坎坷,但是仍不忘自律與學習。

每日堅持寫讀書筆記,檢討自己的行為,並一直堅持到生命的最後。曾家雖屢次封侯,但曾國藩對子女要求很嚴,教育子女更是中國近現代的典範,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裡,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

曾國藩在教育上選拔和培養了一批人才。在其攻克金陵之後,首先組織修復江南貢院,招賢納士。他選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後提拔了趙烈文、黃翼開、薛福成等一批對日後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的幕僚。

不僅如此,曾國藩也是識才的伯樂。他的很多門徒如李鴻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後來鼎鼎大名的人物。他重新建立了金陵書局,不僅翻譯和出版國內經典典籍,還翻譯了一大批國外的科技著作以及文化、政治思想書籍,為中國近代科技發展奠定了基礎,為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奠定了基礎。

在攻打平天國之前,他深知,要打敗強大的太平軍,靠政府那些懶散無能的綠營、八旗兵是不行的。於是就立即另起爐灶,在湖南籌辦湘軍。他非常重視對軍隊的訓練,不惜重金加強軍備。由於湘軍在軍費上沒有政府來源,曾國藩便克服重重困難,四處籌款建軍。在軍還未訓練完畢時。

它不輕易出師作戰,這也為他贏得了充分的準備時間,為後來的勝利打下了堅定的基礎。後來與太平軍作戰時,他在軍情緊急時也毫無畏懼,數次抱定必死之心寫下遺囑。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國藩另一個可敬之處是,在國難當頭之時,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向西方學習的洋務運動,提出“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口號。他購買國外儀器裝置,僱傭外國專家進行科技研究,技術創新。雖然最終他發起的洋務運動沒能突破封建統治的重重障礙,沒有達到自強的目的,但也為對救國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經驗。

有這樣一句話,叫“當官要讀《曾國藩》,經商要讀《胡雪巖》”,中國有多少包括毛澤東、蔣介石在內的政治家、政客都把《曾國藩》作為官場的聖經,同時也把曾國藩本人當作中國官場的教父。的確,從一個普通的湘鄉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學士,曾國藩是一個仕途上的成功者。

他的挺,他的忠,他的嚴,他的謹,的確為中國封建社會官僚之極,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中國封建官位之極。縱觀他的一生,我覺得曾國藩是近代中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最後我想用四個詞來形容他:睿智,堅守,嚴謹,忠貞不渝。

《曾國藩傳》優秀讀後感4

古人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為一個人成長的遞進過程,可見修身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奠基和根本的作用,為此我想,修身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課。帶著這個問題,我去讀了《曾國藩傳》從中又一次受到深刻啟迪。在此談談自己的讀書體會,與大家共勉。

在讀《曾國藩傳》中我發現了為人處世的祕訣之一是——“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曾國藩,一個知人善用、廣培黨羽者,一把創立軍隊、運作官場的好手,一個讀書人統率軍隊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個軍事家,,一個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一個名垂青史的重量級人物!

曾國藩前半生的治學可謂書呆子。此種精神我覺得是當今社會少有的,因為雙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被認為是百無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認為只有先做呆子之後才能做聰明人。

當你對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糊塗”一點時,它往往卻向好的方向發展。這也許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道理吧。

這個道理在曾國藩身上很好的體現了出來。他能夠在後期的官場如魚得水就是因為把“難得糊塗”的呆子哲學發揮得淋漓盡致。事實上作為一代宰相就必修能夠忍辱負重,否則將不能成為真正的全國的管家。

著名錶演藝術家英若成小的時候,很想看看家人對他有多麼重視,吃飯的時候就躲到衣櫃裡,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找他的結果,然而讓他大失所望的是,誰也沒有注意到他的缺席,等大家吃完飯,他才從櫃子裡爬出來吃那些“殘羹剩飯”,從此他發誓: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則你會大失所望的。

這就是我從曾國藩身上所瞭解到的“呆子”哲學。

曾國藩,這位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中國士大夫的聖人標準,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個領域都達到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度,被封為近代最後一個聖人,在他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品質和修養。我從中發現了為人處世的祕訣之二是做事要“慎獨”。

“慎獨”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在一個人獨處時能夠真誠的面對自己的內心,去除內心的惡念,培養自己的善念,這樣就能問心無愧,對得住天地良心,飯能吃得香,覚睡得安穩,故能心安理得,心態平和,是可笑對蒼天,下可孝對父母,中可和對同事。對工作、對朋友、對親人只一個“誠”字,不欺暗室,不陽奉陰違,做到心口如一。其實我們為人處事要的不就是“以誠相待”嗎!

我從中發現了為人處世的祕訣之三是為人要“主敬”。

“主敬”就是外表整齊嚴肅,內心純淨專一,接待貴賓和參加活動,都是主敬的具體表現,古人常講君子應訥於言而敏於行,與主敬異曲同工,人在遇到危急生死存亡時刻都會高度集中精神,然後就會化險為夷。主敬是指一種厚重,專注,嚴肅認真的精神狀態,曾國藩經常要求他兒子曾紀澤說話要慢,走路要慢,舉止要莊重,通過這些日常瑣碎的行為習慣來培養“敬”功夫。這就要求人要有靜氣,少說話,話多傷神,注意養氣,控制自己的心情,氣若不動則心不動。心要靜,若不靜,則省身也不密,見理則不明,都是浮的。

人若心浮氣躁必然會影響對事物作出正確判斷,所以當人面對重大事情和各種突發情況時要有靜氣,要從容不迫,處變不驚,這樣才能對事情做出正確判斷,從而能夠作出正確決策。

這也是普通人向成功人發展的重要過程。當然這跟人的個性和成長環境有關,是可以通過後天的磨礪後獲得的,如果平時經常注意養精蓄銳,面對意外情況時儘量讓自己頭腦冷靜,做到謹言慎行,對事情不草率做決定,而是深思熟慮,時機不成熟時要學會先把事情先放一放,也許過段時間後事情會明瞭些,到時做決定會容易些。

這就是我讀《曾國藩傳》得到的感悟,希望喜歡的朋友有時間也可以去借來一讀!

《曾國藩傳》優秀讀後感5

這本書,我讀了很久,也深深的打動了我。對於曾國藩,一開始的認知是教科書裡面的壞人,現在,我知道他是多數人的信仰。對於個人明明就沒有徹底好的和徹底壞的之分。

他也是這樣的一個人,一生以聖賢自期,卻也不能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活一輩子。他的風雨飄搖的一生,浩浩蕩蕩,也給我帶來很多不一樣的感受,具體說不清是什麼,但是我覺得似乎離我們的理想很近,離我們的初心很近。

我們走的越來越遠的時候,需要關照自己的內心,儲存靈巧與可愛,也需要高瞻遠矚的目光以及對自己的一些要求和期待。聖人,完人本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並且我們的生存條件也不一樣,如何的要求自己,這是很難的。“君子慎獨”一直以來,我不知道自己信仰的是什麼,是教科書嗎?還是別的。

近來的日子我確有體會,似乎知道意識到,儒學理學文化以及現代科學對當代人的影響,那種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漸入我們的靈魂,長成我們的骨骼,成長為一個健康的人。一直以來我常常會追求完美,但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節奏,今天我知道那是自己的惰性,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要自我節制。

昨天看了白巖鬆的“對白”他說“自由即自律”在物慾橫流的時代,每個人更是要自律,形成自己的良好行為養成規範。未來的日子,我就試著做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