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

讀後感2.6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1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這本書為我們呈現了一個非常完整的曾國藩,前半部分展示了曾國藩的剛強與堅忍不拔,在身體的病痛中破繭成蝶,在官場的磨鍊中浴火重生。然而,被很多人認為是“千古完人”、“理學宗師”的曾國藩卻也有不為人知的一面,就比如他非常熱衷於風水、相面、算卦等事。那麼這些事又展現了一個怎樣的曾國藩呢?其背後又折射出曾國藩怎樣的心理狀態?

其實從宋代以後,風水之說就大興於民間,而且曾國藩是理學專家,談論風水鬼神本來就是理學家的本分之事,換句話說,“風水鬼神”是“理學”龐大體系之內的一個光明正大的分支,所以曾國藩相信鬼神本身就無可厚非,但即便如此他還是總把事在人為、人定勝天等激勵性的話語掛在嘴邊上,而且以此來勉勵子孫。

但另一方面,他還精通相面之術、會算卦、相信託夢、相信扶乩。這讓我們感到曾國藩貌似很矛盾,其實這並不矛盾,反而恰恰體現了一個人內心的平衡。因為雖然說事在人為,但世間有很多事讓我們感到無法左右,特別是曾國藩常年帶兵打仗更能體會到這一點。在戰場上,戰爭局面常常大起大落,忽而勢如破竹,忽而陷入絕境,忽而又絕處逢生,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人們很容易感覺到自己是被冥冥中一種更強大的神祕力量所捉弄。

所以,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他感到,人力其實非常的渺小。所以在這種大起大落、前途未卜的狀態之下,他需要讓自己的心靈有所寄託,安放好自己的內心,以便更加從容地投入到自己的事業中去,這個寄託,就是風水鬼神,就是扶乩,就是算卦。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讓自己整天沉淪在迷信之中,他更不想讓自己的子孫迷信從而消磨了鬥志。所以就一直用“志之所向,金石為開”等話語來勉勵自己和後人。所以,曾國藩實際上是用天命來排解心中的迷惑憤懣,用事在人為來讓自己繼續奮鬥。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多麼掙扎的曾國藩,又是一個多麼不屈的.曾國藩!

曾國藩整個家族的資質都非常平庸,別說左宗棠一向瞧不起他,就連他的學生李鴻章也當面說他太“儒緩”。但就是這麼一個愚笨之人,創造了很多別人都難以望其項背的奇蹟。

首先他是一個高明的軍事家、戰略家,太平軍蓬勃興起,從皇帝到大臣,或急於求成,或悲觀失望,滿朝如無頭蒼蠅,舉國束手無策,但只有曾國藩獨闢蹊徑,以超人之膽識創立了湘軍,讓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得以苟延殘喘。

其次他非常善於審時度勢,剿滅太平軍後,他的功名如日中天,但他毅然請求削去自己的大權,急流勇退,才得以一生出將入相,沒有大的蹉跌。

最後他還深通官場韜略,官場功夫如同太極高手,善於化解種種難題於無形之中。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曾國藩的“精明”已經到了非常高的層次,實非常人可比!

一個笨拙之人為何會如此精明呢?其實,正是他的笨拙才成就了他的精明,就像曾國藩自己所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因為笨拙的人只會一條道走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所以有超乎常人的勤奮、踏實、吃苦精神;另外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問題只會硬著頭皮去,因此不留死角;最後笨拙的人也知道自己不如別人,所以功夫下的深,基礎打得很紮實、牢固。所以,這樣的人成功也許會比別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當時中國式思維的最大弱點就是喜歡從整體上、巨集觀上去把握一切,但缺乏嚴密細緻的推理過程,所以就導致我國傳統一直沒有“邏輯學”,沒有精密科學。西方思維的最大特點是重視實證、重視邏輯、重視差別,而曾國藩的思維恰恰體現了這一點。每遇到一件事,他都要從正反兩方面去看,反覆琢磨,細細分析。正是這種“笨拙”思維方式,讓他能夠從萬物的細微差別之中找到統一的規律。所以,曾國藩不怕費心費力,總能對事物不留死角地分析,他比別人更吃苦,更紮實,更無情地鞭策自己的大腦。

曾國藩第二個“另類思維”是他對任何書籍都感興趣,在他眼中無處不是學問,他涉獵的書籍有傳統士大夫致力的經史、有別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案牘之文”、有地圖地理類的書籍,甚至我們前面所說的風水類的書籍。所以,曾國藩像一個敏銳的雷達,收集分析著他能接收到的一切資訊,從中提取有用的成分。

曾國藩第三個“另類思維”是他具有極強的試驗精神和開放態度,他凡事都要親身實踐,因此他也有資本去放言高論,甚至是直率地批評古人。當滿朝都認為外國人凶蠻詐狠,因此不需對他們講誠信時,曾國藩卻認為外國人也是人,有著與中國人一樣的心理結構,所以他主張與外國平等交往,在外交關係上舍去繁雜的禮儀,重視實利,最終收到了很高的成效。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正是這種與眾不同的“笨拙”精神,成就了曾國藩的渾厚、開闊、無所不包。實事求是的思維方式,使他的思維保持著流動、敏銳、積極的狀態。這本書中,刻畫出了一個正直又不乏圓通、清廉卻也有掙扎、智慧但又有點笨拙的學習型人才,著實能讓我們感觸良多,受益匪淺!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2

這段時間一直在讀張巨集傑編著的《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這本書剛開始讀的時候確實有些費心費時,因為書中引用了大量曾國藩的日記、家書、書信,這些文言文難度比較大,晦澀難懂,而且時不時還會冒出幾個生僻字,這些都需要去查它的讀音或意思。但真正讀進去之後才發現,這本書寫得確實很好,讀者很容易被曾國藩的經歷所吸引,更會被他的精神所折服。

曾國藩的一生非常坎坷,首先他的資質較差,無論是智商還是身體狀況,與常人相比都處於弱勢。這估計是和基因與環境有關,曾國藩的家鄉至今還是個交通不便、訊息閉塞的地帶,那個地方的人自然也不怎麼聰慧。曾國藩的父親在家教十分嚴厲的條件下,仍然連考了十七次秀才均以失敗而告終,曾國藩本人也如此,十六年寒窗苦讀,六次考試均落榜,還受到了考官的當眾諷刺。然而也正是這次恥辱,如當頭棒喝、醍醐灌頂,曾國藩竟咬牙發奮,第七次終於成功,從此開啟了自己飛黃騰達之路。

曾國藩一生經歷過五次恥辱,分別是:剛才所說的參加秀才考試被考官公開批責;金鑾殿中向皇帝奏摺,為解釋清楚畫了一張圖表,但“畫圖甚醜”遭同事譏笑;因不滿官場的惡俗風氣及皇帝的渾渾噩噩,公開批評皇帝並被“京師權貴唾罵”;由於治軍手段太過強硬,在長沙“打脫牙和血吞”;還有最後的,由於觸及了當地官員的利益而引發的江西之困。

曾國藩為什麼會遭受這麼多挫折?其實他的心確實是好的,一直想維護大清朝的長久統治,一直想為百姓謀福利,但在真正做事時卻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蠻幹、一味剛強,也就是咱們今天常說的“憤青”。而且總感覺,自己是聖人那麼別人也要有聖人的品質,自己是忠誠的,那麼反對自己的人必定是不忠於大清王朝的,這個邏輯就很危險。俗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鋒芒畢露,人必非之”,這很可能會觸犯到很多人,或損害到很多人的利益。

曾國藩後來也反思到了自己的這些問題,並開始轉變。其實很多人認為,曾國藩經歷過官場的磨鍊,由正直變得圓滑了,由潔身自好變得阿諛奉承了。其實並不然,雖然他的行為方式轉變了,但忠於大清、造福人民的心絲毫沒變,他的這些轉變只是為了能在官場上生存下去,而只有生存下去,才是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首要前提。

除此之外,真的很佩服曾國藩忍辱負重的大心臟,這麼多屈辱和艱難險阻,放在其它人身上估計精神早已崩塌,但曾國藩硬是挺了下來,因為通過早期讀書受過經典文化的薰陶,曾國藩始終以“聖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他是一個有信仰、有理想、有精神力量的偉人,而這種精神,絕不容許他遇難而退!

曾國藩的治軍之道完全符合他的性格特點。他雖然天生愚笨,但時刻督促自己持之以恆,再難的事也要以強硬的態度和毅力去攻克它,肯下笨功夫,治軍也是如此。曾國藩從不選有官場經驗的軍官,也從不選有作戰經驗的戰士,而是“選士人,領山農”,專用沒有打仗經驗的讀書人做將領,專用長時間在山間勞作的農民做士兵。其實這裡面有兩點需要注意:首先這些將領雖然都是文人,但都經歷過理學思想的薰陶,從而對自己對國家有堅定不移的信仰,而有精神力量的軍隊,往往更加勇敢,更能把生死置之度外;其次沒有官場經歷的人更樸實,更容易改造和教化,這也符合曾國藩十二個字的選人標準“有操守、沒官氣、多條理、少大言”,這也是為何湘軍總能保持高效率的原因。

曾國藩的作戰手段也很獨特,他的做法是“結硬寨、打呆仗”,就是要攻城時,先把自己的營寨扎得十分牢固,這樣先讓自己處於不敗之地,然後再進攻對方。攻城的方式更別具一格,先在城外挖兩道長壕,以阻斷城中的糧草接濟和城外的援軍攻擊,然後再把城池團團包圍,硬是讓裡面的人糧盡彈絕,困死在城中,所以曾國藩的作戰方式也是相當笨拙,等戰爭結束,城外的地形地貌都被湘軍改變了。所以,當時天下為什麼大亂,因為聰明人太多了,相互欺詐。湘軍最後成功,靠的'就是兩個字,一個是拙,一個是誠。

曾國藩的身體素質確實很差,一是因為天生身體底子就不好,二是後期對自己要求過於嚴格,又事務纏身,所以身體狀況更加惡化,還沒到三十五歲,曾國藩就已經出現了早衰的徵兆。在曾國藩的日記和家書中,我們能經常看到他被疾病折磨的苦狀。

首先是耳鳴,非常影響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其次稍一用腦就會頭昏,影響他的工作效率;然後是身上大面積長癬,奇癢異常,經常讓他癢得徹夜難眠,抓撓得滿身是血;然後是失眠,經常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還有眼睛漸漸失明,曾國藩36歲時就已經開始戴老花鏡,到了46歲,老花鏡也不起作用了;另外還有血壓高、眩暈、經常腰疼、脾胃不好經常腹瀉腹痛、得過疝氣、經常牙疼、出汗很多等等,所以我們發現曾國藩幾乎全身是病。

我真的無法想象,疾病纏身的曾國藩是如何熬得過度日如年的病痛,在身體如此惡劣的情況下,又如何經受了那麼多恥辱,頂得住那麼大的精神壓力。曾國藩靠的是兩個字,一個是“強”,一個是“勤”,即便是有重重困難也要頑強拼搏,人的一生不應該順著自己的本性來,隨波逐流,而應該逆著自己的本性,這樣才能增長才幹,成就事業;其次一定要勤,一勤天下無難事,用心天下無難事,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在讀書過程中,無時無刻不被曾國藩的艱苦卓絕而感動,無時無刻不被他的砥礪向前所折服,他靠著頑強的精神,把自己的精力和體力逼到了極限,越過了極限,每天承擔著超過普通人十倍的工作量,發揮出超過上天賦予的十倍能力。僅從這個意義上講,曾國藩絕對算得上是一個英雄!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3

張巨集傑所著的《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講述了曾國藩跌宕起伏的一生,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正直、清廉、智慧的“聖人”形象。

我們從書中瞭解到,三十之前是“庸人”三十之後是“聖人”,三十以前的曾國藩在官場處處碰壁,三十以後在官場左右逢源。那麼是什麼使曾國藩在官場發生如此改變?我認為關鍵就是在於他情商的轉變。今天,我想以情商為主線,談談自己的感受。

百度對於情商的解釋是:情商EQ又稱情緒智力,是近年來心理學家們提出的與智力和智商相對應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總的來講,人與人之間的情商並無明顯的先天差別,更多與後天的培養息息相關。我認為,情商是一個似褒似貶的詞彙,因為說別人情商低明顯帶有諷刺的意味,但情商也不是判斷人唯一的衡量因素,不可能什麼事都只談感情,而大多數情況下,並不需要知道對方是什麼人,只要別人能夠提供自己想要的東西,那麼交易就可以達成。毋庸置疑我們都喜歡和相處更舒服的人作,可是不管一個人多麼難交往,只要能夠真正的創造價值,那麼就總會有人願意付出更多的‘交流成本’與其取得合作。社會的現實是人們更願意與牛人或是強者交往,因為他們能解決具體問題,提供實質性的幫助。往往只要能獲得物質上的絕對利益,人們寧願放棄心理和情感上的滿足。情商只是整體價值鏈中的一小環。

關於智商還是情商更重要一直都是人們議論的話題,有的人對於情商不屑一顧,甚至覺得其壓根就沒有必要,因為如果智商不夠,也就是同別人共事的資格都沒有,那麼‘情商’也就無從談起。而我認為,智商固然重要,情商也很重要。等到自己成為某一個階層的一員,大家的智商都相差不多,也各自有著明確的分工,此時若想要與人產生合作,處理好與周圍人的關係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情商只是智商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前一階段,智商用來解決事務問題,後一階段,工作能力已經得到認可,智商則需要用來解決關係問題,換了場景,處在不同的位置,智商所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也就不一樣。

後期的曾國藩可謂是‘高情商’的代表。關於他為人處事的心法至今也仍舊為大多數人所推崇。可是曾國藩的‘通達’離不開前期底層的摸爬滾打和官場浮沉的經驗。曾國藩在中了進士之後,獨自去拜訪商家大戶,籌集進京的開支,因為進士之身,所以曾國藩拜訪的主家往往大擺筵席,同時也樂的支助他一定的錢財。可是在這之前,曾國藩一家只是普通的小地主,並不會引起人們多大的關注,可是一中進士,身價百倍。曾國藩升遷的同時也帶動了曾氏一族的地位。曾國藩的父祖和兄弟因此也搖身一變成為處理地方事務的.領頭鄉紳,大小事宜只要曾家出面往往都能得到解決。這就證明了一個人是什麼身份,也就決定了別人對待他的方式。乞丐縱使情商再高,人們也不會抱著結交的心態去和他交往,皇帝縱使情商再低,世人也會爭相諂媚迎合,高情商的表現莫過於能夠清楚的知道自己在一段關係中所處的位置,然後做出合適的反應。清楚自己的身份,便會知道自己在一段關係中所處的位置,如此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自然也就能夠接受,同時自己也能知道對方的邊界和需求在哪裡。承認現實認清自我的同時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可以說這就是知己知彼。曾國藩知道如何應對各色人物,能處理好魚龍混雜的關係,所以後續無論是上級、同事、下屬還是家人,他都能以極高明的手段與別人處在一個恰到好處的度。然而曾國藩一族與其同輩的人物即便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卻也終究沒能達到曾國藩的高度。

情商就是處理人與人的關係,究其本質所要達到的效果就是能把事做好,同時能滿足對方的需求,也能滿足自己的需求。而首要第一點便是知道自己要什麼以及別人要什麼,找到自己的所處位置便是重中之重。

今天結合我自身的角色,作為一名機關幹部,我認為情商尤為重要。在機關工作十年,我也見證了自己情商一步步的轉變。剛才加工作的時候,不太懂情商為何物,說話直來直去,不太估計他人感受,喜怒形於色,很像年輕時愚鈍的“曾國藩”,因為情商不高也經常碰壁,不但影響自己和他人的心情,還影響到工作的效率。經過幾年的工作和他人的指點,我漸漸瞭解到情商的重要性,學會如何找到自身的定位,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共事,後來我發現,情商的轉變給自己和他人甚至單位帶來的益處都是很大的,不僅能讓自己舒坦,讓他人覺得和你相處舒服,也能更好地開展工作,最終達到促進工作的目的。正如大清王朝的許多事一樣,機關單位的為人處世也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清楚,每個人對情商高的定義也不一樣,但究其根本,我認為所謂的情商高實際上就是自身修養和格局的不斷提高,正如曾國藩三十歲後給自己立下的聖人標準:所謂聖人,就是達到完美境界的人,聖人通過自己的勤學苦修體悟了天理,掌握了萬物執行的規律。因此可以“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明並日月,化行若行”。通過“聖人”修行,改掉了性格的弊端、人性的缺點,他的一舉一動,無不合宜,對內可以問心無愧、不逾規矩,對外可以經邦治國。當然,我們沒有必要用聖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但在人生道路上一定要不斷的完善和修正自己,要忍得了一時之氣,要剎得住口舌之快、容得下厭惡之人、要認得清自身之短。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對於情商的修煉貫穿我們生命的始終,人生的和諧與開心是我始終的追求。最後分享一句我很贊同的話:我要步步站得穩,須知他人也要站得穩。所謂立也。我要處處行得通,須知他人也要行得通。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4

那一篇《年少不讀曾國藩,讀懂時已不再少年》,看了以後,我真的很想了解曾國藩。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對他的記憶還停留在國中歷史書上那個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人物,除此之外,我一概不知。

我用了兩天的時間來讀這本《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感受頗多。我懂得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會讀曾國藩。曾國藩資質平庸,湘鄉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說是曾國藩在家讀書,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誦了多少遍還背不下來。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後偷竊。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他睡。小偷都會了他還是不會,然後小偷忍無可忍,跳出來大叫:“這種笨腦袋,讀什麼書?”

曾國藩本人從十四歲起參加縣試,前後考了七次,到二十三歲才考上秀才,而且還是個倒數第二名。

他是一個平庸的人,但是這一生卻不平凡。他一生做事從來不繞彎子,不走捷徑,總是按最笨拙、最踏實的方式去做,我覺得他就是靠著自身的這股笨勁,才成為了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

咸豐年間,太平軍興起,朝廷大亂,當時的朝廷,完全沒有一支軍隊可以跟太平軍與之抗衡。曾國藩認為,想要拯救這個國家,必須得練出一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軍隊。這太難了,他一個文人,沒有經驗,完全赤手空拳啊,他說,“打掉牙和血吞”,為了國家,在種種困難下,他終於練成了湘軍,讓這個即將衰亡的國家有了一絲希望。

曾國藩打仗靠的是笨拙精神。曾國藩一生善打愚戰、笨戰,不善打巧戰。他打仗不貪小利,不求奇謀,踏踏實實,穩紮穩打。

曾國藩一生清廉。他不貪圖小恩小惠,甚至把自己的收入的一部分都用在了軍隊上。他穿衣節儉,他對家裡人也比較嚴苛,堂堂一個總督府,過的生活跟鄉下的人差不多,他說,人窮才會懂得努力,他不想讓兒女們覺得他們富有,不用努力就可以擁有一切,所以他一直都是要求家人勤儉節約。

他最大的優點就是堅守原則,當大官,從京城翰林當到直隸總督,他不肯收禮。搬家的時候,有知府給他送去家居用品,他只收下七張草蓆。又有軍官給他帶去十六包大禮,他只收一頂小帽子。到最後,堂堂直隸總督,連家裡喝點黃酒,都要上街去打。仔細想想,這事不容易做到啊,他就這樣了一輩子。

他待人誠懇,別人有時候算計他,他卻從不對別人耍滑頭。

“既生左何生曾”,曾國藩和左宗棠一生的恩恩怨怨令人唏噓不已。

兩人初見,曾國藩對左宗棠讚歎不已,左宗棠討論起事情滔滔不絕,氣概不凡,而左宗棠卻對曾國藩沒有那麼好的印象。曾國藩給人的感覺不像是一位總督和將領,他更像是一位普通的`親民,肥肥胖胖,還有點笨頭笨腦的樣子。左宗棠天性驕傲,他有自己的小心思,左宗棠平生以諸葛自命,每與友人書,自署老亮,在他心裡他會認為,在同一時代,怎麼能有兩個諸葛亮?他曾國藩天性愚笨,而我天資聰明,憑什麼他步步高昇,而我處處不如他?

兩人的交往顯而易見,左宗棠處處看不起曾國藩,總是在背後說他壞話,而曾國藩對於左宗棠卻總是忍讓,因為左宗棠給予曾國藩的幫助很多,在鎮壓太平軍時,曾國藩幾經崩潰,自殺幾次未遂,如果當時沒有左宗棠的輔佐,湘軍必潰。

左宗棠在曾國藩的提拔下,職位高升。左宗棠似乎並沒有感激曾國藩的好意。在他心裡一直糾結的“瑜亮情結”並沒有在他心裡淡去。兩人的決裂在於左宗棠向朝廷上報奏摺,貶損曾國藩的戰功,曾國藩這一次也沒有再容忍,兩人自相殘殺,至此決裂!

同治十一年,曾國藩因腦出血去世,一時間,天下大震。左宗棠覺得很震驚,沒想到左曾這麼多年的恩恩怨怨終於結束了。他給曾國藩寫了輓聯。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

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這讓我覺得感動,輓聯裡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這樣謙卑的左宗棠,也許他心裡早就想要跟曾國藩和解了,可是卻不知道這一天卻是在曾國藩去世後,然而這一切都晚了……

對於左、曾的恩恩怨怨,王船山說,聖賢一定是豪傑,而豪傑不一定是聖賢。在郭嵩燾看來,曾國藩是聖賢,而左宗棠僅止於豪傑,這就是二人的根本區別。

曾國藩真的是庸人裡的楷模,他身上所有的閃光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慶幸自己沒有那麼晚認識到曾國藩,他帶給我很多力量,你可以說你資質平庸,但是平庸不是你不努力的藉口,你完全可以有曾國藩的精神,像他一樣踏實努力,總會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