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論語讀後感[精選15篇]

讀後感2.65W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論語讀後感[精選15篇]

論語讀後感1

《論語》一部集結孔子及其門徒智慧結晶的大書,蘊涵亙古以來不變的生活道理,給予我們無盡的啟發。

國小時,每天上課前,老師都要我們念一段《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琅琅的讀書聲中,還摻雜著一些吵鬧聲、笑聲,偶爾還有紙飛機飛過,在這樣的`情形下,每天不斷重複的念著。那時,我還不懂《論語》裡的任何一句道理,只知道這是每天例行的公事。

直到五年級,老師開始在早修抽空解釋《論語》蘊含的道理,每天講解一小段,而我聽得似懂非懂,只知道這是至聖先師孔子所說的人生道理,總覺得需要親自體會才較能瞭解。直到有一天,我把上學期的課本拿出來,重新看了一遍,突然覺得其中一篇當時不求甚解的課文,我已忘了作者真正的意涵,另一篇我曾用心思索、體會的文章,現在又有了新的體悟。這時,腦中浮現了小時候朗朗上口的──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句又一句,我現在都瞭解了。

《論語》不再只是書裡的一字一句,對我來說,在生活中常常可以找到它的蹤跡,比如說:交朋友時就會想到孔子曾說過的:“益者三友,損者三友。”我會注意朋友的個性,選擇興趣相投、志同道合的朋友;要出門時,我會記得“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說好去哪裡,幾點回家,不讓父母擔心。

就這樣,我讀《論語》,從生活中。

論語讀後感2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這一段,是我學的最好的,接下來,我為你們解釋一下:

子貢說:“貧困而不對人阿諛奉承,富貴而不驕傲自大,這怎麼樣?”孔子說:“這樣也可以,但還不如貧困而樂道,貴富貴而好禮的人。”

子貢說:“《詩經》中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就是說明這個道理吧?”孔子說:“賜啊,現在可以與你談論《詩經》了,因為我告訴你這一層意思,你能進一步領會到那層意思了。”

現在,我們社會中,也有這樣的人:

有些人家庭貧困,卻沒有對人阿諛奉承,卻在那裡歡樂,一人一種對生命,對生活樂觀的.激情。有些人富貴,但並沒有驕傲自大,而對別人實施好禮的人。之後,我們社會的小朋友們都在背《詩經》,《詩經》這本書給我們很多道理,教導我們怎樣做人,怎樣面對生活,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們只要領會了這個一個意思,以後的路,我們就會領悟更多道理,在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

在學校裡,老師也給我們教做人的道理,不要阿諛奉承,也不要驕傲自大,這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所以這句話值得我深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論語讀後感3

“閉上眼用自己的道德與良心來感知這個世界,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夢想,做品德高尚的人。”

青春,是與七個自己相遇,一個明媚,一個憂傷,一個華麗,一個冒險,一個倔強,一個柔軟,最後那個,正在成長。《論語》就如我成長路上的明燈,給在黑暗中徘徊的我一點光亮,給心靈一點開闊。

我總是憂慮、困惑、不安,於那複雜的人性、交際,於那社會的黑暗與光明,於那前途的未知渺茫,我在尋找一種真理,抑或是信仰,為了一種不流於俗的人生。這太詩意。物慾橫飛的年代,普遍趨同的價值觀,追求效益的生活方式,金錢至上的成功學,人們的精神家園荒蕪一片。我未踏入社會,身在校園也深感這一趨勢之猛,覺得也終將不會免於隨波逐流。因為不安,獨樹一幟就有危險感,本就沒有安全感可言,因此獨步之日艱難又漫漫。

儘管現實險峻,但還是不想放棄,就像孔子面臨當時道德世風同樣不好的社會,即使各國都不接納、認可自己的政治主張,他還是以一顆海納百川的心去包容這個世界,用愛和這個世界和解,不管他人怎樣,以一身正氣去做一名正人君子。“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從開始學習論語到最後,我一直深有感觸: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自己的心太狹小。孔子對待一切不仁不義之人之事,縱然生氣,但都不至於將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淵,而是用寬容的心,仁厚的愛去和他們和解,這也就是為什麼他是教化無數人的先聖的原因。

論語讀後感4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論語》開篇的第一章,宋代大儒朱熹對此評價極高,說孔子的這幾句話“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縱觀人的一生也不外乎三樣事情最重要,即:自我學習、人際交往、提高道德修養。

在開篇,孔子首先提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教育理念。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是學習很重要,二是在學習中要講究方法,即時常溫習和實踐,帶著快樂的情緒去學習。人生有涯,而學無止境,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學習永遠是人一生中的頭等大事。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強調的.是人際交往。人是群居動物,任何人都不能脫離群體而孤立存在。朋友是性格相仿、志趣相投、文化層次相近、心靈相通的人。好的朋友,既是益友,又是良師,所以,任何人如果沒有良好的社交就不能有長遠的發展和進步。

“人不知,而不慍”強調的則是人的道德修養和自我人格的塑造。對於別人的不理解不去惱怒和怪罪,體現的是君子寬以待人的大度風範,也是儒家所要求的作為君子的最基本的要求。成為別人眼中的焦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顆謙恭的心和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你若芳香,蝴蝶自來,是金子終會發光。

論語讀後感5

今天,我讀了一本名叫《論語》的書,就彷彿回到了古代,裡面一句一句含有精華的句子,似乎都在告訴我在生活中做人的道理

論語裡裡面蘊含的道理實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華。我的理解雖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就是說,光讀書不思考,你是不會體會到其中的精華;光思考而不去學習,也體會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們吃東西一樣,如果我們不去細細品味,就不會嚐到它的精華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嘗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沒用。兩全其美,那才叫好。,還有一句,我非常喜歡: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說學習後在再溫習一下,不是很好嗎?如果不去溫習,那麼你就會把所學的一切全部都忘光的,所以每次學習到的知識再溫習一下,那麼這些知識就會留在大腦裡,不會忘記了。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中的道理就是:見到品德高尚的熱愛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像那種人學習;見到品德低下,不熱衷於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問問自己有沒有像那種人那樣。有時,我的看拼音寫詞語考了一百分,自我感覺不錯,因為有許多同學在我後面呢,後來看了《論語》這本書後,,想想這也是不對的',要虛心學習,不能驕傲。因為有句話:“只有更好,沒有最好。所以我要努力把它做到更好。如果還保持這種心態,那麼我就沒有前途了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沒想到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有這麼深奧的道理了,在我們這麼發達的社會都需要它。

論語的內容實在太深奧了。一時是理解不過來的。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我會慢慢的體會到它的精髓。

論語讀後感6

“學而”句提出了“學”的本質,“學”之道;緊接著就是知己之樂;然後是君子的概念,理想的人格。

而君子想要做“仁人”、行“仁道”,最重要的是要樹立起其根本,這個根本就是“孝弟”,就是“孝順父母,愛敬兄長”。

但並不是人人都具備有“仁”,比如“巧言令色”之流基本上無“仁”可言。當然,有一種情況是例外的。在面對父母時,無論再怎麼“巧言令色”也不為過。

可是,要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做到“仁”呢?“吾日三省吾身”。通過反省,實時檢視自己的行為,以此修身,使之符合“仁”之道。概括起來,反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答應別人的事,是否有盡心竭力去完成;與朋友往來,是否有做到誠實守信;恩師所傳之學問,是否有學以致用?

個人修身、齊家到一定境界了,那便可以出來治理國家了。治理千乘之國,有五點要素:敬慎於事而不荒嬉;取信於人而不相欺;節儉而不奢靡;愛民而不輕用民力;必不得已而需用民力,當在農閒之時,以不誤稼穡。

而後生晚輩求學者,與君子“為仁人”、“行仁道”一樣的道理,當先樹立起根本。那根本是什麼呢?根本為“德”。“德”包括“入”和“出”兩部分。讀後感。“入”是根本中的根本,“孝悌”。“出”,包括行為做事有章法,與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而後由“入”的推己及人“愛眾人”,並且親近“仁人”,習“仁”之道。當根本豎立起來之後,還尚且有餘力的話,那就可以去學習詩書文章了。

後生晚輩所求之學,未必一定就得是詩書文章。倘若他能夠誠心誠意做到:見到賢人,能夠恭敬相待;侍奉父母,事事能夠竭盡全力;為保家衛國,甘願獻出生命;對待朋友,能夠做到言而有信;那麼,即便不曾學習聖賢之書,那他也必定是一個有學問的人。

論語讀後感7

近期,我認真閱讀了孔夫子的名著——《論語》。其中,我對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朋友交而有信乎?傳不習乎?”感觸頗深。

這句話的含義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呢?

我認為曾子說得非常正確!的確,既然是為別人做事,那麼我們就要一心一意做好,不能偷工減料,否則就會失去別人對你的尊重;朋友之間要講誠信,不能搞陰謀詭計;老師傳授的知識要及時複習,如果不復習的話,會前記後忘,這樣是學不好的。

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出現了許多著名的人物,他們以上面的做人、做事的標準時時刻刻要求自己,一直被人們傳誦。三國時期,蜀國戰敗,劉備病逝,劉備在臨終前,把自己的兒子託付給諸葛亮,請諸葛亮來輔佐他的兒子。諸葛亮不負劉備的重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光復漢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秦末的季布,他一向說話算數,從不反悔,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著名的作家巴金爺爺溫故而知新。他讀書的方法有點奇怪,他將過去讀過的書拿出來一點一點地咀嚼,就如同老牛反芻一樣,能進一步消化吸收。每回憶一次,總會有新的'觸悟,新的理解,新的收穫,新的認識。

三省吾身,是古人對自己的要求,特別是在做人和做學問上面。只要按三省吾身的要求去做,都會得到別人的稱讚,取得成功的。我們應該多多學習古人的優點,傳承他們的思想和智慧,使我們的言行永遠不敗於古人。

論語讀後感8

今天,我終於讀到論語的第8篇了,回想著原來讀的辛苦。有許多字不會讀,都要一個字一個字的查,字典翻都翻得想吐。雖然前面很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嘛。孔子的仁和禮都在我的心底紮下了深根。正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從課前導讀上也讀到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貴賤,每個人都應有受教育的機會。

我讀論語時發現了一句話:子曰: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以為並沒有什麼大的含義便直接看譯文了。譯文上是這樣寫的: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做學問;三十歲時說話辦事的有把握;四十歲時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時凡聽到的都能辨別是非;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我從這句子中隱約體會到一個含義。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悟的階段;

五十,六十歲是安身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

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進過長時間的鍛鍊和學習,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的遵說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論語》是一本好書大家好好讀吧,我相信大家。

論語讀後感9

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用精短的語言告訴我們為人處世和終身學習的道理,是一部儒家經典著作。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讀了這部書,去感受裡面無窮的智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事先做好了應有的準備工作,自然得心應手,事半功倍。這使我想起了最近吉他考級的事。雖然我學的時間不長,但我堅持每天彈奏練習,即使手皮磨破了,我也從不放棄。考級前的一個月,我把樂理知識從頭到尾認認真真地複習,該背的背,該記的記,做了充分的準備。在考場上我輕鬆應對,最終以優秀的成績順利通過了考級。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六一舞團組織表演活動,導師給我們每個人發了一套表演服,我發現我的衣服上面有個黑色的汙垢,看上去影響美觀,我就想,何不趁沒人注意的.時候換一件好的過來?但轉念一想,我自己不喜歡穿的,別人也不喜歡穿啊!我要站在別人的角度上考慮問題,這就是將心比心。於是,我決定把這件衣服留下來自己穿。即使己所欲,亦勿施於人。這應該是我們終身奉行的做人的原則吧!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在生活中,某些人看到比自己優秀的人,往往會表現出嫉妒或厭惡,而看到不如自己的人,就會嘲笑或輕視,這都是不好的處世觀念。我們要朝好的行為看齊,學習他人的優點。倘若看到別人身上不足的地方,要引以為戒,不要犯下同樣的錯誤。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完善自己,超越自己,讓自己更趨於完美。

《論語》字字珠璣,句句在理。朋友們,讓我們都來讀一讀《論語》吧!學習前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人生!

論語讀後感10

五年級下學期,老師給我們每一個人發了一本《論語》。拿到論語的同學都很高興,並且大家也趕緊拿起書來閱讀故事和《論語》的內容。《論語》的封面配的是一幅山水畫。寫的還有‘經典必讀’四個大字。翻看書後,認真閱讀和明白了許許多多的道理。

《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經典書籍,也是人類語言文化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他言行的結晶。這本書教給我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從書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寬厚人愛、在朝廷和宗廟能夠便便言,唯謹爾。書中教導我們做人要寬厚仁愛,做事要認真細心,學習要刻苦上進等等。其中一些充滿智慧魅力的妙語到現在仍有著深刻的`啟迪作用。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他是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這也是他的最高政治標準和道德標準。

《論語》中闡述學習與思考的關係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孔子個人認為對學習要有濃厚的興趣,學起來才會輕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陽貨篇主要講了配臣專恣之事,孔子對女子小人的看法等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意思是古代的學生為自己而學,今天的學者是為人而學,並不是為自己而學習的。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更多的事情的話,請你去書中翻一翻,去領悟一下高尚的情操、崇高的品德吧!

論語讀後感11

假期,我讀過許多的書有:《孟子》、《三國演義》、《窗邊的小豆豆》、《論語》等等。其中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那本《論語》。

孔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學的創始人。《論語》就是記載了孔子告訴弟子們做人的道理和學習治理國家的方法。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今我讀完了一整部《論語》,知道了許多平時我不知道的做人的'道理和一個人想成就大事必須具備的品格,《論語》這本對我來說是人生進步的一大階梯。這可是儒家創始人,聞名中外的孔子。教育弟子說的話。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釋文》孔子說:“不仁的人不可以長久地居於貧困之中。也不可以長久地居於安樂中。有仁德的人安於仁。聰明的人利用仁。”這句就是講了一個做人的道理。

我還記得一開始我讀《論語》的時候。沒讀兩天就沒有興趣了,不愛讀。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知道了論語中記載的做人的道理是多麼的重要,才開始慢慢的閱讀《論語》開始還是覺得沒什麼意思。後來堅持每天閱讀,感覺其中每句話都有很深傲的意思,從讀完《論語》之後,我的言行舉止都有了很大的改變,變得有條有理也喜歡和人交往了,結交了許多正直的朋友。

《論語》這本書裡邊講的道理一直刻在我心裡,永遠不會忘記,他對我人生的重要作用。

論語讀後感12

于丹老師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裡。

“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裡供著一個花崗岩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論語讀後感13

我想,像佛教一樣,每一部經典,每一種思想,它之所以能流傳千古,不是因為他有多麼高深,一定是它抓住了人性的某種弱點,從長遠來看,人是很沒有記性的一種動物。論語講的主要是兩部分,做人和治學,但是做人和治學不同於科學知識的積累,知識可以通過媒介傳承積澱,但是對於人,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即使是有關於做人的知識,他也要自己親身的實踐與體悟才能真正有所收穫與進步。而從另外一個方面,人對於自己的認識與控制往往並不像科學知識那麼客觀和理性,或者說,要想幹點實事兒並能有所成就就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什麼是自己的性子,就是人性的一些弱點,自私,貪婪,慾望,懶惰。孔子告訴我們的,就是要克服弱點,終有所成。因為人性的弱點是永恆的,所以論語二十篇,雖經千年歲月,卻仍歷久彌新。要克服這些本性,走向克己復禮,走向仁義禮智則必須要付出一些努力,所謂“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就很好的說明了這個道理。

無論現今的`人如何推崇或批評孔子,或是他的思想被政客們如何的百般蹂躪,不可否認的是,以《論語》為代表的孔子思想已經作為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中國人的心靈中,體現在人們的舉止行為中。但在現實社會中,隨著社會的轉型和思維的改變,在數千年不斷拉大的歷史差距下,孔子的思想被淡化似乎是必然趨勢。

論語給我的啟示太多太多,關於交友,關於養身…… 論語中的人文精神,是我們永恆的追求。希望大家多關注國學。對一些著作多一些見解,讓我們共同提高自身的修養。

論語讀後感14

泡一杯香茗,手捧一卷論語,輕坐於窗前。悄然翻看,彷彿那哲理底蘊隨熱氣在空中嫋嫋升騰,氤氳了空氣,舒適了心靈。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意思是“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我們生活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不如意的事情,但為何總感覺童真和快樂離自己越來越遠。一旦想起過去的種。種不愉快和遺憾悔恨便久久不能釋懷,深陷在痛苦的泥沼中,總覺得內心壓抑著覺得活得很累。但孔子老先生早在幾千年前便看透了人生,留給了後世一條人生的真諦,他告訴了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正確的面對過去的一切,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讀完《論語》這部書,我從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

論語讀後感15

相信同學們都喜歡讀書吧!確實,讀書能陶冶人的情操,給人知識與智慧,所以,我們應該多讀書,讀好書,為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著名的哲學家笛卡兒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我愛看書,愛細細品味書中深刻的道理,尤其是那百看不厭的《論語》。

談到《論語》,大家並不陌生,雖然年代久遠,但如果仔細品味,我們並不難發現,書中所說的內容就在我們身邊,就像同學們親切的問候,就像老師們的循循善誘……

《論語》是我們中學生必看之書。如果說一本好書專指堆砌許多華麗的詞句,或者風花雪月的文字,那麼,它算不得一本高檔的書。但它的樸質、嚴肅、友善是無可替代的。它像我們的友人,更像一名和藹的教師。她教會了我“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凌雲壯志,教給“我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的君子氣概。繼續品味《論語》,彷彿把我帶入一個世外桃源。

《論語》規範著我的學習方法。記得剛步入國中時,我急於求成,忽略對概念的理解,這使我學得不紮實,各種輔導書上的`方法更使我眼花繚亂。後來,我反覆咀嚼了《論語》其中“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嚴謹的學習方法及學習態度比任何一種方法都行之有效。

讀《論語》,如同那清涼的智慧之水緩緩流進我的心田,給予我精神上的支援,情感上的薰陶及品格上的啟示。我徜徉在《論語》中,欣賞著書中的每個字,每個大大小小的哲理……

至今讀《論語》將近九年了,這並不算漫長吧!因為它是如此的博大精深。我想,一生研讀都時不為長,如今我把她放在我的床頭,每晚睡前品一番,她將伴我一生。在這裡,我希望同學們也該讀這樣的好書,她會讓我們受益終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