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讀者》讀後感通用15篇

讀後感6.51K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者》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者》讀後感通用15篇

《讀者》讀後感1

前天,我仔細讀了冰心奶奶的《再寄小讀者》這篇文章,收益匪淺。

冰心奶奶在《再寄小讀者》這篇文章裡,著重告訴我們如何提高寫作能力,勉勵我們認真學好語這門基礎課,要廣泛地閱讀,不斷地練筆,掌握語言文字這一工具。

說實在的,我初學作文時碰到不少困難,正如冰心奶奶所說:“無話可說,有話寫不出來,有話可說,卻寫不生動。”作文沒有豐富的內容,像記流水帳,乾巴巴的,缺乏真情實感。冰心奶奶說:“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學好語文,才能讀書看報,才能寫信寫日記寫好文章。”怎樣才能學好語文呢?我認為:首先,上課要專心聽講,善於鑽研,勤于思考,記好筆記,做好作業。其次,多閱讀有益的書籍,積累好知識。社會生活是浩瀚的.海洋,是作文取之不盡的源泉,但一個人即使有三頭六臂,也難做到事事躬行,人的知識百分之八十以上還是要從書籍報刊中間接獲取。

宋代朱熹的《觀書有感》寫道:“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他把讀書比作寫作的源頭活水,雖不全面,但可見讀書的重要。閱讀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一環。應創造條件多讀書。比如選訂一份好的報刊;多閱讀一些課外閱讀書籍。無論是觀察生活,還是閱讀,都要用個“小本本”,把所蒐集的材料記下來,把優美的詞句摘錄下來。記,就是積累、就是儲存。在積累材料的同時,還要掌握語言表達規律。對於那些好文章,就要認真閱讀,在讀的過程中學語言、學思維,在頭腦中積累材料、積累知識,在多讀中求理解、在多讀中學表達。眼睛看、心裡想,口中念,從讀書中積蓄詞語,揣摩寫作方法,開拓思路。正如古人所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再說,一邊讀,一邊品嚐、玩味,就會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其中的語言美、形象美,從而產生喜愛好文章的情趣,增強積蓄知識的熱情。再次,仔細觀察。觀察對寫作尤其重要,是跨進寫作大門的第一道臺階,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有著取之不勁用之不完的材料,通過參觀、訪問、興趣小組、社會實踐、課外閱讀等活動,放開五官,感受生活,開拓視野,廣開思路,增長見識,養成勤於練習的習慣。我這樣做了,還真見效,我的習作在習作苗圃裡泛起了一片新綠,有5篇作文在《優秀學作文選》、《語文週刊》、《新作文》等報刊上發表。

我堅信,只要堅持不懈練習寫作,寫作水平就會不斷提高。

《讀者》讀後感2

很早的時候我們在國中學過冰心奶奶的散文《小桔燈》,文章中的那個“鎮定、勇敢、樂觀”的小姑娘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近一個偶然的機會又和孩子一起拜讀了冰心奶奶的散文集《寄小讀者》。

整篇文集採取和小朋友談天的親切口氣,語言靈動委婉、文筆細膩,感情濃厚,童心、稚趣躍然紙上,處處洋溢著冰心女士對孩子們的喜愛和關懷,以及她對祖國、生活和生命的熱愛。

作為一個年過四十的父親通讀完整篇文集後,不禁感慨萬千。看似一本寫給孩子的通訊錄,實際上更是一本詮釋“愛”的哲學教育書。

用現在的話來講,冰心是一個充滿“愛和正能量”的人,在她的眼睛裡,一花、一草、一事、一物、一景,皆有生命之美,自然之趣,這正是我們今天所提倡的用“正能量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

從她的多篇文章來看,“愛”的主題一直貫穿始終,這種愛從根本上是源於父母從小點滴的教育和影響。文章中有兩件小事讓我很是觸動:

一件是冰心很小的時候,頭髮很短,為了讓母親給自己扎鞭子,父親每次都拿著照相機匣子,假裝照相。而年幼的冰心卻不知道跟父親要照片。

另一件事是:一隻小老鼠出來尋食,冰心的父母看到後並未驚亂和驅趕,而是注視著它,在冰心用書本蓋住它的時候,她的母親連忙阻止,在被小狗叼走後,母親也並未斥責冰心,只是緩緩地說:“它實在小的很……,它的母親在窩裡,不知怎樣的想望呢。”

冰心的父母是一對充滿愛心和智慧的`父母,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言行為女兒做出了表率:每一個生命都有存在於世上的理由,我們要關愛世上的每一個弱小的生命,關愛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想想如果在今天是我們的家中闖進一隻幼小的老鼠,我們又該是如何的表現呢?即使我們今天看過這篇文章,我們就一定能做得到嗎?

不由得想起在孩子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我開車不小心壓死了一隻小狗,當時孩子很冷漠,有點無動於衷,讓我很是生氣。這件事情讓我意識到對孩子愛的教育的缺失,尤其是現在的獨生子女,更是缺乏愛的教育環境。

隨著成長和我們對愛心教育的重視,有一次我出差到了賓館後,孩子打電話說他在行李箱裡偷偷地放了一個小糖罐子給我,那是老師獎勵給他的,當時我的眼睛不禁溼潤,有愛有一切……

感謝老師給予的機會,讓我們和孩子共同接受了一次愛的教育和精神的洗禮。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愛”是需要我們終身學習的功課。

《讀者》讀後感3

今天,我細細品讀了冰心奶奶寫的《寄小讀者》這本書,我才知道冰心奶奶多麼喜歡小朋友。

冰心奶奶原名謝婉瑩,出生於一個愛國的海軍軍官家庭,1999年去世,享年99歲,人稱百歲“世紀老人”。

母愛、童真、親情,是冰心奶奶小說的主打;清新婉麗、以情感人,是冰心奶奶散文的主要特點。《寄小讀者》分為三大類,小說、小詩、散文。其中描寫母愛的一篇文章,我特別感動,那就是《紙船》這首詩,詩人格外思念母親,思念母親的感情,說自己在海上不肯妄棄一張紙,留著它摺疊紙船,從舟上運到海里,紙船去向不明,但詩人仍然不灰心地每一天都疊著,當然白紙船是不可能流到母親懷抱,但她仍然祈求著自己含著淚疊成的紙船,能夠載著她的愛和因遠離母親而產生的悲哀情懷,進入母親夢境。

冰心奶奶描寫她兒時幼稚的歡樂和天真的淚水,盡情歌頌母愛、童真,大自然和祖國。

冰心奶奶以童心未泯的'孩子口氣寫的,通過疊紙船,寄託對母親的思念。用兒童單純地心靈,單一希望包容了孩子對母親最深厚的情感。

我喜歡這首詩,因為很多書上寫的都是母親對孩子的感情,但她卻是寫孩子對母親的感情。在5.12汶川大地震,有位母親為了讓幾個月大的一個孩子活下來,她雙腿跪地,雙手與身子為孩子撐起了一塊空間,孩子得救了,母親卻永遠的離開了他。母親用無聲的形體表達方式表達了偉大的母愛,平凡真摯的表達了愛,催人淚下。

我們與母親感情應是很好的,母親為我們付出,我們也應該回報。騰訊有一條訊息,一個植物人媽媽生下孩子,孩子兩歲後用嘴嚼碎食物喂媽媽,多麼感人,我熱淚盈眶。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一定要愛自己的母親,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

冰心奶奶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充滿愛的天地,讓我們受益匪淺啊!

讀了這本書以後,對我最大的啟迪是母愛的偉大,我一定要更愛自己的媽媽,媽媽每天為我們做可口的飯菜,洗髒衣服,365天從不間斷,而我們有時還覺得很煩,現在,我讀了這首詩,覺得自己太不懂事,一點也不體諒媽媽,一點也不懂得感恩。我們要學會愛,學會感恩,懂得感恩,才有一顆感恩的心,擁有了感恩的心,才擁有最高尚的品質。我一定要像冰心奶奶那樣讀各種各樣的書,因為在各種書中,會了解到不同的知識,從而豐富我的視野,擴充套件我的知識面。

《讀者》讀後感4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寒假裡,我又讀了《中華上下五千年》,《寄小讀者》等等書。我對《寄小讀者》這本書留下了深刻的映像。

通訊二: 我極不願在第二次的通訊裡,便劈頭告訴你們一件傷心的事情。然而這件事,從去年起,使我的靈魂受了隱痛,直到現在,不容我不在純潔的小朋友面前懺悔。

去年的一個春夜——很清閒的一夜,已過了九點鐘了,弟弟們都已去睡覺,只我的父親和母親對坐在圓桌旁邊,看書,吃果點,談話。我自己也拿著一本書,倚在椅背上站著看。那時一切都很和柔,很安靜的`。

一隻小鼠,悄悄地從桌子底下出來,慢慢的吃著地上的餅屑。這鼠小得很,它無猜的,坦然的,一邊吃著,一邊抬頭看看我——我驚悅的喚起來,母親和父親都向下注視了。四面眼光之中,它仍是怡然的不走,燈影下照見它很小很小,淺灰色的嫩毛,靈便的小身體,一雙閃爍的明亮的小眼睛。

小朋友們,請容我懺悔!一剎那頃我神經錯亂的俯將下去,拿著手裡的書,輕輕地將它蓋上。——上帝!它竟然不走。隔著書頁,我覺得它柔軟的小身體,無抵抗的蜷伏在地上。

這完全出於我意料之外了!我按著它的手,方在微顫——母親已連忙說:“何苦來!這麼馴良有趣的一個小活物……” 話猶未了,小狗虎兒從簾外跳將進來。父親也連忙說:“快放手,虎兒要得著它了!”我又神經錯亂的拿起書來,可恨呵!它仍是怡然的不動。——一聲喜悅的微吼,虎兒已撲著它,不容我喚住,已銜著它從簾隙裡又鑽了出去。出到門外,只聽得它在虎兒口裡微弱悽苦的啾啾的叫了幾聲,此後便沒有了聲息。——前後不到一分鐘,這溫柔的小活物,使我心上颼的著了一箭!

從這麼一個短短的事件中,我們便可以感受到冰心內心的糾結以及悔恨。但是,她卻在這本書裡坦白了,大家都知道,承認一件自己做的錯事是十分不容易,但是,冰心卻有這種勇氣,我們應該像他學習。

這本書裡不僅僅只有這一個故事,他一共有二十九個通訊,每個通訊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因為這點,我愛上了它!

《讀者》讀後感5

情不知所起,則一往情深;惡不知所起,則罪孽深重。

——題記

建國時期,日光清洗了大地,月光潔淨了天空,光擊碎了無盡的黑暗。但光不能同時照耀這片萬里神州的每一個角落,不能完全誅滅那些陰暗邪祟,因而殘存的汙濁安了家,留了根。它們躲在混沌之地,伴隨著滄海桑田,進化並混進了空氣中,走進了人們的體內,開始附身於人,易亂思維,蠶食人性,毀滅靈魂,並滋生了根——罪惡。

這份根紮根於內心深處,藉助惡念,茁壯成長,最後破體而出,成為披著人皮的鬼,成為吸血的`劊子手,成為行走的病源體。

罪惡由何起?起自於邪念,起自於不雅,起自於貪婪,終止於敗亡。人們在生活中,會情不自禁地去產生一些不合格的想法,會因為看見美女,帥哥而起淫念,此為邪念,為嗔罪;會因為自己的想法而付出行動,不依不饒,不達目的絕不回頭,不擇手段,開始違背道德和法律,此為不雅,為痴罪;為因為第一次的得手,而有了後續,嚐到了甜頭,又沒有承擔後果,就會更加慾求不滿,更加放縱併為所欲為,不顧一切,徹底淪喪在道理的歧路,且不回頭,此為貪婪,為貪罪。

佛法講緣,訴因果,則三罪為因,敗亡為果。緣之一事,妙不可言;惡之一事,不可溯源。

惡無形而罪有形。西方分罪為七大宗:傲慢、嫉妒、憤怒、懶惰、貪婪、淫慾和暴食,但有形之罪更傷人心魄。亞歷山大冕下掌握著地跨三大洲的帝國,卻因犯了象徵著墮落天使路西法的傲慢,而使自己慘遭流放,帝國危在旦夕。本是天縱之才,奈何惡念橫生;本是威望如山,奈何知不悔改。國民黨初衷為善,攜天下大勢,救亡圖存、愛護民生,卻不慎被蔣介石奪權,蔣介石犯了象徵著邪神瑪門的貪婪,欲復辟稱王,致使愛民愛國的黨被按照黑暗的汙泥侵染,開始自上而下剝削民生,黨本良臣,奈何孫先生犯了一個錯誤,傳位給了心思不正之人。

奈罪何?佛祖在那敲木魚,道祖要斷七情六慾,西方神國在傳道護教,唯信虛無縹緲之神。儒家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墨家曰:“兼愛非攻。”法家曰:“以法治,斷邪念,以大懲而治小人。”

凡惡起,則罪生;凡罪生,則禍矣;天下禍,萬恨生。

《讀者》讀後感6

一本讀者,一篇首卷語,一頁頁精彩的文章,將身心浸入其中,你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看見一個全新的世界。

我喜歡《讀者》是因為它似乎包羅永珍,展現了許多“別人的生活”。而我堅信人交往的意義就是一個世界與另一個世界的碰撞,當兩個世界碰撞融合交匯就會產生新的物質與思想。最近這幾期很多都是關於環保與科技的,畢竟是熱點話題,大家都很敢興趣我也不例外。在很多篇文章裡,我都感受到這樣一個詞“變化”。就拿鄉村來說,十年前的鄉村是那樣的欣欣向榮、詩情畫意,而十年後的鄉村,有的作者把它比作“吞噬人心的地方”“充滿迷霧的世界”。我彷彿能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悲哀。是怎樣的深情與憤怒才能寫下“祖國大好河山豈敢欺”這樣的激昂之語?我不禁想問,十年有多長,有多可怕?那湛藍的天空竟然變成了陰沉的.霧霾!那天真無知的少年竟然成了勾心鬥角的奸商!那野百合竟然變成了拔地而起的工廠!雖然科技進步帶給我們便利,但這是人類的進步還是退步?如果100年後機器代替了人類的勞作,那麼還需要人類幹什麼?是不是所有人都不用努力沒有目標等待死亡?也許有人說我偏激憤青,但當你看見作者筆下那千瘡百孔的“家”與“鄉”,你會作何感想?會不會有他的那種“撲面而來的空寂感”?也許還會有人說我不知好歹,拿著手機發著簡訊還在吐槽手機多不好!我和作者一樣,我們並沒有否定科技,我們是想說,當人類在為科技凱旋高歌的時候不要忽視了那些被某些陰謀家所淡化的負能量。

《讀者》上說“發展是一個永遠不會停止的機器,那麼操作它的人就是試試呆呆的人類”所以我想說,人類也是發展的一個犧牲品,為未來而犧牲,為後代而犧牲,偉人總是帶有悲劇色彩的不是麼?我覺得我一個17歲的中學生在這裡大談科技,大談人類的意義也是很靠譜,我們的狀態是正在緩衝,緩衝的動力就是聽說讀寫,最重要的是思考,畢竟紙上談兵人人都會,聽你吹的天花亂墜,圖片僅供參考,生活需要大腦。很喜歡《讀者》上的一句話“是人就要活出自己,讓你的名字不要只是一個代號而成為一種標誌”。而我想說的是“親愛的,不管你是秋香還是如花你就是你,你是一個單獨的完整的個體,也許你不能改變世界,但憑著自己的力量你一定可以改變自己!讀者是很好的閱讀伴侶,你值得擁有。”

《讀者》讀後感7

其實這是一篇寫給自己的警示書,與對本書的評價幾乎沒有任何關係。

很久沒有寫讀書筆記,直到閨蜜問我最近讀了什麼好書,我竟一時答不上來。好像讀過的書就像吃掉的東西,隨著新陳代謝走掉了,除了徒長几斤肉,什麼都沒留下。這和《讀者》中提到的那個老教授的故事——一個人讀過的書構成了這個人的世界——實在有點相悖。所以逼著自己把讀過的內容回憶起來,希望它至少成為一部分的我。

《讀者》中最讓我感動的故事,就是那個老教授的故事了。他去世了,他的世界卻依然留在那裡。正如書中所說,達官貴人都不願意展示自家的藏書,因為那樣會暴露了隱遁的自己。也因為這個故事,我理解了歷史上的`書痴,憑什麼要用那樣的精力,修建藏書閣,豢養書官,其實在保護這些書的同時,他們也在保護自己的靈魂。

讀什麼,就是什麼。

這句很像是森馬的廣告詞,但深究起來,卻比廣告詞更有深意。特意查了一下古代的秀才都讀什麼書,大多回答是四書五經之類的。我估摸著也是如此,讀同樣的書,他們才有了公共語言,才建立起以知識為技術壁壘的清高範兒。而現在,遇到相見恨晚的人,深入討論,也許我們也會發現,這樣的氣場相合,其實正是讀了相似的書的結果。一個朋友說美國文化,“你不是native speaker,永遠都融不到人家的文化裡去”。這評價讓人絕望,但究其原因又發現不無道理:大家從小讀的書看的字兒都不同,兩種靈魂當然是越大越難互相理解了。

關於讀書的無底洞。

這一點,我和幾個朋友都有感覺。正如樑兄所說,讀到一些東西,就好像看到了冰上浮出水面的一角,要想了解得通透,就會發現越刨越深,沒有盡頭。而讀書人,大多是在這樣的好奇驅使下,溺死了自己。但世上總有沒有答案的問題,所以會驅使我們不斷地追尋下去,即使在追尋的半道上翹翹了,也不枉這一路越走越明白的旅程。所以勸自己,還是好好挖吧,即使知道是個無底洞。

最後,給自己一點建議。讀書還是記筆記吧~否則,剛剛充盈起來的自己,又被時間掏空了,一點一點漏氣。

《讀者》讀後感8

於我自己,中國小時代是寧願做100張數學卷子也不願意寫一篇作文,語文已經成了我的一個夢魘,不管是難,還是不喜歡,還是其他。我的對閱讀,也是在工作八年後因為工作的關係慢慢開始了管理書和工具書的閱讀,進而帶動了我的休閒書籍和人文書籍的閱讀,我的閱讀之門是到了工作十年的時候才算是真正開啟,想想我的悲催的學生時代,到底我的歷程奇葩,還是這個環境確實不利於培養閱讀?我肯定有我的原因,因為還是有很多人語文很好,並且從小喜歡閱讀的,不過同時,我們的教育體制的問題,貌似也是大家公認的。就是考的文化是絕對主流,也許就如同《越讀者》郝明義先生所言,或許是以前的科舉制度的遺患產生了深遠影響,現在的臺灣和大陸都有一樣的'問題,就是考試為主的教育氛圍。郝先生也將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改成了“我考故我在”。一方面是大環境的原因,一方面,那句“我們的父母自己沒體會過教科書之外的閱讀的樂趣與啟發,談何來教育和影響孩子的”確實精彩,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也不必在埋怨這個時代和環境。如果從我們這一代開始,充分享受了課外閱讀的樂趣,並傳染給我們的後代,就很好。

從書中提及臺灣和美國的教育差異,在高中和大學階段的幾乎順序相反的做法,讓人眼前一亮。臺灣是高中階段指定閱讀較多,大學則很自由或散漫;美國教育反過來,高中階段可以自由閱讀,而大學階段則有龐大的指定的閱讀量。我們總會有股看別人家的好的心態來看大陸之外的教育,總容易貶低自家的。然而如同畢淑敏在航海遊記裡提到的,不出去看看這個世界,哪裡來的世界觀。《越讀者》裡郝先生對於臺灣和美國的中學大學教育的反差的對比,較為客觀中肯的對比了差異,各有好壞,而這個細節處對閱讀的深遠影響,是郝先生的思考點。對我們而言,也是一種警示,閱讀者有思想、懂得批判是好事,然而那還很膚淺,如何有自己的獨立的觀察和思考、以及思考出路和行動等,才更是閱讀者的境界。而郝先生的境界就是孵化出一個概念,用七年時間,——“越讀者”。

《讀者》讀後感9

《讀者》就象一朵花,悄悄地開放,不需要別人去觀賞或者讚美;《讀者》又或者小巷裡的女人,幽雅地立在那裡,安靜地做著自己的事情。總之,沒有《讀者》的日子,我不想她,她也不想我,就象兩條平行的流水線。有一天,不經意間,又碰到了《讀者》,娓娓讀來,或清新淡雅、或奔放熱烈;或陽春白雪、或下里巴人。《讀者》包羅永珍,既有大家、專家之雅,也有小民、百姓之俗;既有科學經典,也有小品隨筆。總之,《讀者》是一本真正的打破了精英與草根,打破了雅俗的界限的雜誌。後來,我每個月都會按時買回最新的《讀者》,彌補自己因為上網過多,落下的閱讀功課。

最近的《讀者》對我的思考有很大的啟發,譬如對於中國大學教育擴招的思考,譬如對於全球氣候變暖的凶手追究,譬如看待生活垃圾的角度等等,《讀者》是一本比較適合這個時代的人們補充知識與精神財富的雜誌。《讀者》雜誌與網際網路也有莫大的關聯。

首先,《讀者》採用的讀者推薦機制,很類似於今天網際網路的dig機制,從這一點來說,《讀者》的讀者不僅僅是資訊的消費者,也是資訊的搜尋者,不僅僅是消費,也有勞動付出。其次,《讀者》是一本符合部落格精神的.雜誌,真正地做到了共享的理念,《讀者》分享的是知識,是情感、是希望。再者,今天Chinabbs、Qihoo、Bolaa等聚合型網站之所以流行,與《讀者》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就是對廣袤無垠的知識或者資訊中,為網民或者讀者尋找到最能滿足讀者(網民)需要的資訊。很喜歡《讀者》,沒有太多的理由,就是喜歡。

我愛流淚,不過極少是傷心的淚,更多的,是因為感動。曾經把讀者裡一個少年自強,又擔負著照料單親媽媽的故事讀給學生聽。學生還睜著大眼專心地聽著我讀下去,我卻哽咽著無法出聲了。懂事的孩子馬上有人站起來自告奮勇地幫我往下讀。那節課,整個教室教被一種感動所包圍。有人說,《每一個感動都值得流淚》。文章中,有朋友聚會,要求每一個人說一件能感動他人的事,誰能讓大家感動哭了,其他的人就要喝酒。於是,一個又一個故事講完了,酒也一次次地一干而荊暢快!是的,所有的感動都緣於心靈深處的震撼,所有的感動都來自於靈魂深處,沒有真情,哪兒來的感動?就這樣,在無數個與《讀者》相識的日子裡,每一瞬間,那真,那善,那美,在心底裡昇華成了一輪明月,一盞香茗。

《讀者》讀後感10

每當閒著隨手翻閱,細讀,總會無數個靈光一現的瞬間。於是,對於親情,對於人生,對於生活,在那一個個一瞬間,都會有種種新的理解。它像長者,指引年輕人走好人生的旅途。它像哲學家,在侃侃而談中給人以啟迪,讓人從中得到些許人生感悟。在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它像一股清泉,淨化著人們的心靈,它讓你引發對大自然、對社會以及對人生的思考。讓你懂得去關注親情、珍惜友情。那一篇篇睿智的文章,給你鼓勵,看那一些漫畫或幽默故事,讓你開心,啟迪心靈,給人以愛心、正義、睿智、純真的引導和薰陶,使我們充滿了一顆感恩的心。

在《讀者》中,我讀了畢淑敏《錢的極點》上面說我們現在是站在錢的極點上,但我們很快就會離開它,人們在新一輪物質需要滿足之後回過頭來仍然需要皈依精神,精神是人類最大的財富,在沒有金錢之前,人類就有了精神求索,也許有一天人們會不在追求金錢,但是,人類的精神將永存。

《你的需要其實很簡單》虛懷謙仔細想一想,其實我們需要的.真的很少很少,自由的閱讀、思考、寫作,把文明的繁瑣盡數剝去,如果一個人信心十足地朝著他的夢想走去,並且努力照著他想象中的方式過活,便能達成他的目標,他的內心和周圍會建立起新的,更具普遍性、更不受限制的法則,或者舊的法則會增益開闊,使他置身於生命的更高的秩序裡。他的生活愈簡單化,宇宙的定律就變得愈,孤獨不再是孤獨,困境不再是困境,柔弱不再是柔弱。財富大多隻是身外之物,是對自由之身的一種拖累與妨礙,預保自由之身,就應該最大限度地遠離物質誘惑,家財萬貫,一日不過三餐,廣廈萬間,夜眠不過三尺。欲壑難平,把慾望轉移到精神性的東西上去,靜靜看一會書。

每一瞬間,那真、善、美,在我的心底裡昇華成了一輪明月,一盞香茗。《讀者》它就有一種神奇的、潛移默化的力量。在與《讀者》交往久了的過程中,我發現:是它讓我體會到“送人玫瑰,手留餘香”的精神力量。同時,它也像一位熱心的鄰居,為我端來暖暖的紅茶,鼓勵我:“上帝關上了一扇門,同時也會開啟一扇窗。”開啟《讀者》,我真的有一種遠離了浮躁和喧囂世界的感覺,到了陶翁筆下的世外桃源,這裡有的是一片淨土、陽光和乾淨的空氣,它成了我舒展心境時的去處,僅小小一篇文章就足夠美好和使我快樂。

《讀者》是本感人至深的雜誌,也是給人深刻教訓的雜誌。

《讀者》讀後感11

每天下班回宿舍,閒來無事都會捧著一本《讀者》細細品味。

每次,當我買回一本《讀者》,我都會認真看“卷首語”,我覺得,一本書的“卷首語”是很重要的,《讀者》的每一篇“卷首語”都會告訴人們一個深深的道理,讓人印象深刻。

深夜,靜靜的躺在床上,手捧著一本《讀者》,當我讀完幾篇故事時,心中有感而發,寫下了這篇讀後感。

其中有一則寓言給我印象深刻故事是這樣的:光滑的牆壁上,一隻螞蟻在艱難的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滾落下來,這是它的第七次失敗。然而過了一會兒,它又沿著牆角,一步步往上爬了……

第一個人注視著這隻螞蟻,禁不住說:“一隻小小的螞蟻,這樣執著頑強,真是百折不回啊!我現在遭到一點挫折,能氣餒退縮嗎?”他覺得自己應該振奮起來,來勇敢地面對他在生活中的那些困難。

第二個人注視著這隻螞蟻,也禁不住說:“可憐的螞蟻,只要稍微改變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肯看一看,想一想……唉,可悲的螞蟻!我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地失利,我該學得聰明一點,不能再蠻幹一氣了——我是個人,是個有頭腦的人。”果然,他變得理智了,他果斷地放棄了原先錯誤的決定,走上了新的道路……

當我看完這一篇故事後,我陷入沉思,想想,一隻小小的螞蟻的體積與我們一個人來相比是一個多大的`天壤之別啊!但現在的我們與螞蟻也有一種天壤之別的地方,那就是——精神。

一隻小小的螞蟻途徑了7次失敗都還不放棄,而現在的我們呢?也許1次小小的挫折有可能會讓我們放棄了以及整個人生,也許你會笑我說,一隻螞蟻怎能和一個人相提並論呢?但是的確是這樣的,就比如一些感情失敗的人!他有可能會因為人生中的這一次挫折而放棄了整個人生,也許會天天呆在家裡上網啊,玩礙…跟甚者連自己的生命都要放棄,一點也不想想家人,讓我覺得這種人真是白活了這麼多年啊!

我覺得這種事沒什麼不可能的,因為我堅信挫折能鍛鍊一個人的心,也能就此毀了一個人,也許因為這樣,很多人都想遠離挫折,甚至逃避挫折,當是人人心理都應該明白那是不可能的。

螞蟻的這種精神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應該像螞蟻那樣不要輕易被挫折而打敗,即使命運將自己避進死角,只要心中有盞不滅的燈,生活就會展開新的出路和生機。

《讀者》讀後感12

秦文君阿姨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她有許多熱衷於她的小讀者給她寫信。“親愛的小讀者,在我心裡,你們就是最美好的奇蹟”這是秦文君阿姨說的,也是她所信仰的。因為這些小讀者,才誕生了這本書——《你好,小讀者》。

讓我記憶最深的是一個有關孩子與父母之間有“代溝”的故事。有一個男生,在這裡稱他為X。X的父親是一位醫術高明的醫生,X的家中很有錢,他很敬愛他的父親,與父親的感情特別好,就像一對親兄弟。X的同學都很羨慕這對父子的感情。可就是這對親密的父子,中間也有了隔閡。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X與父母正在看電視,忽然從門外傳來一陣敲門聲。開啟門一看,原來是一個面容憔悴的農民,是他父親醫院的病號。他提著一隻肥敦敦的母雞,對他父親說:“醫生,我很久以前就住進了您的`醫院,準備動手術,可到現在也沒有輪到我。住在醫院又花錢,病還治不好,這隻雞我送您,麻煩您儘快為我動手術!”說著,張羅著準備殺雞。X的父親忙勸住他說:“不行,我們醫院有規定,不能收禮!”說著,硬是把農民送走了。X雖然在看電視,卻也暗暗敬佩他的父親,認為他講原則。可誰知,農民剛走,X就聽見父親暗地裡對媽媽說:“鄉下人真摳門,一隻雞就想讓我提前給他動手術?喏,2號病房的病人送的,日本原裝膝上型電腦!貴著呢!”說著,從皮包裡取出一臺嶄新的膝上型電腦,對X說:“兒子,犒勞你了!”X狠狠瞪了父親一眼,走進了房間。他父親也悻悻地收起電腦,接著看電視。從這以後,X就認為父親是一個不講原則的“小人”,原本親密的父子,變成了一對路人。

讀到這個故事後,我的心就像波濤洶湧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靜。我也曾與父母發生過爭執。記得有一天,我考試得了98分,而班上有幾個100分。媽媽很生氣,不斷地指責我。我不滿地想:如果只憑分數斷定學生的好壞,豈不是太荒唐了!

事後,我對我的想法十分後悔,媽媽畢竟是愛我的,但是,她的表達方式使我不堪重負,使我那顆又強又脆的自尊心受到了打擊,感到媽媽的希望是一種束縛,使我那片脆弱的翅膀努力想掙脫媽媽溫暖的懷抱,同時又感到大千世界的我多麼像滄海中的一滴水。連線上下兩代人的,不僅是血緣,還有愛。少了前者,人類將無法繁衍生息;少了後者,世界將變得支離破碎。我們這些孩子要學會體諒父母,父母要學會理解孩子,這樣,才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變成坦途。

《讀者》讀後感13

在《讀者》20xx-24期刊物第51頁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篇名是《賞識》。字數不多僅469個字,故事也沒有跌巖起伏,平淡中折射出了一個道理。內容是這樣的:

韓國一家大型公司某晚保險箱遭竊,與竊賊展開殊死搏鬥的,竟是一名清潔工。

作為公司最沒地位、最不起眼的的角色,作為可以置身事外,或者可以採取其他更為安全措施的人,為了維護公司的利益,願意拿生命去冒險,於是這家公司的凝聚力成為其他大公司羨慕和猜測的謎。

在給清潔工舉辦的慶功宴上,當然有人要問他動機何在,他回答說:“總經理每次走過我身邊的時候,總會說‘你的地掃得真乾淨。’”

答案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但是就這“俘獲”人心的一句話,有多少日理萬機、位高權重的管理者想不到去說、不屑去說?慣常的思維是:我付給你錢,你是公司大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就該好好打掃衛生,這是你的本職。我該做我做到的,你做你該做到的,從交易和管理的邏輯角度來講,這無懈可擊,可是,總讓人覺得少了點什麼。

以人相許易,以心相許難,難怪古今帝王的重要一課都是“得人心者得天下”

人情,是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會需要和應於珍視的東西。

由此我提煉出瞭如下關鍵詞:人情、賞識、珍視。

我對賞識感觸頗深。記得去年東方紅學校取經回來,應校領導的安排,為部分中層和語文教師做一“問題導學模式”的講座。面對新領導、教研員、各位同仁,作為一名普通教師要解讀一個模式,心裡的忐忑可想而知。儘管我做了充分的準備,中途的互動環節-----解答郭校長的提問還是著實讓我心有餘悸,沒想到的是郭校長總是微笑著邊聽邊頻頻點頭,我漸漸放鬆起來。如果說說此次的講座還算成功,那要歸功於郭校長頻頻傳遞出的賞識的資訊激勵了我。至今清楚的記得郭校長總結的第一句話:“小南坑國小真是藏龍臥虎之地”莫高的評價,真誠的賞識,我知道我離“龍、虎”這些佼佼者甚遠,但我有了目標:要做小南坑國小最好的老師,無愧於校長的`期望。年過半百的我一名老教師能升騰起如此的願景,真的源於一股巨大的力量-------賞識。其實得到郭校長賞識的豈止我一個,小南坑國小的許多教師也都在郭校長的賞識中發生著悄然變化……

賞識是“俘獲”人心的一把利劍,好好地利用這把利劍,賞識的看待你的下屬、你的愛人、你的孩子、你身邊的人吧,哪怕他只是把地掃的乾淨。不要吝惜讚美和微笑,帶著真誠和尊重,你會發現,回饋你的是你付出的平方、立方……

《讀者》讀後感14

《寄小讀者》這一本書是冰心奶奶寫給自己讀者的信,反映出了冰心奶奶的童心、真心、和愛心。這還是一部優秀的現代兒童作品。

這裡面的故事內容主要講的是:回報祖國,團結友誼,和報答父母,這三個方面。

這給我的印象都很深,都是教我們怎樣去懂得感恩。先從回報社會說起。我們在祖國的懷抱里長大,祖國也就是我們的家,讓我們成長成人,我們怎麼能不報效祖國呢?長大後我們應該成為祖國的棟樑,要為祖國做出貢獻,而不是做出一些不好的事讓祖國抹黑。

團結友誼,是教我們對待別人要客氣一點,不要用不好的態度去跟別人說話,這樣別人會覺得你不友好自然就不會接近你跟你做朋友了。。“朋友是不分國籍、不限年齡、不拘性別的,只要理想相同、興趣相近、情感相恰、意氣相投的人,都可以很堅固地聯結在一起。”這就是冰心奶奶的一句關於友誼的名言。友誼能在你困難的時候幫助你向前走,友誼也能在你受傷的時候幫你止痛,由此看來友誼是多麼的珍貴啊!如果一個人他(她)失去了友誼,那麼他(她)的`日子會很難過的。

報答父母,父母是生我們養我們的人,如果沒有他們,我們也就不能活到那麼大,也許早就餓死了。而有些孩子喜歡跟父母頂嘴,父母說一句,他頂好幾句。有時候父母看你做錯了就打了你,罵了你幾下,有的人又是跟父母吵又是鬧的,這樣父母會很傷心的,辛辛苦苦把你養這麼大,卻只知道頂嘴,你說父母傷不傷心。所以我們長大後一定要好好的報答我們的父母,還有的人不自己長大後有能力了,就把父母丟下不管了,這樣的人連生你養你的父母都不管了,他(她)就肯定是一個沒責任心的人。

父母把我們養大的這十幾年裡,父母是多麼的不容易啊!

冰心奶奶的這部《寄小讀者》堪稱這類散文,她以豐富的知識、純樸的感情、創新的形式、清麗的語言,贏得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兒童的喜愛。孩子們從這裡興致勃勃地吸取營養,潛移默化的受到教育。

冰心奶奶的散文以抒情為主。情在景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這篇散文的主要特色。在作者筆下無論寫海還是寫湖,自然景色總是姿態萬千,變化無窮,美不勝收。冰心善於吸收融化中國古典文學和西方文學詞彙,豐富自己富於表現力的口語,她的散文語言既有白話文流早曉暢的特點,又有文言文凝練雋永的長處。

我愛冰心奶奶的作品,她教會我們如何去做“真人”。

《讀者》讀後感15

有一天,我象往常一樣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有一隻小鳥從天而降,落在了我的頭上。我嚇了一大跳,仔細一看,小鳥的翅膀受傷了。我本來不想管這隻小鳥的,可是小鳥卻用哀求的目光看著我,彷彿在說:“救救我,救救我。”這也是一條生命啊!我怎能見死不就?我小心翼翼地拾起小鳥,希望一切還來得及。

回到家,我從房間裡拿出紅藥水和紗布,把小鳥的傷口包好,然後拿出一個紙盒子,用剪刀剪了一些小洞透氣,剪了一個大洞做門,然後塗上了漂亮的顏色。我把小鳥放進了新家,一有空,我就把小鳥翅膀上的紗布開啟,看一看小鳥的'傷口好了沒有;每天,我都從花園裡找一些東西給小鳥吃;有時,我還把小鳥放出來讓它練習飛行。

我和小鳥的感情越來越深,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小鳥的翅膀完全好了,我雖然捨不得讓小鳥離開,但是大自然才是它的家,小鳥在那裡生活才最快樂。何況小鳥好久沒有回家,鳥媽媽一定焦急萬分。我依依不捨地把小鳥放走了,小鳥在我的頭頂盤旋著,發出“喳、喳、喳”的叫聲,好象在說:“謝謝你,謝謝你!”

望著小鳥飛走的身影,我想起了一位作家的一段話:“我小時曾為一頭折足的蟋蟀流淚,為一隻受傷的黃雀嗚咽;我小時明白一切生命,在造物者眼中是一般大小的;我小時未曾做過不仁愛的事情,但如今卻墮落了……”

她也曾象我一樣在小時候救過小鳥,可是她長大以後卻因一次無心的過錯,讓自家的小狗將一隻初次出來覓食的小鼠給吃了。事情已經過去了一年多,她仍覺憂愧,總想著那隻小鼠的母親,含著傷心之淚,夜夜出來找它,要帶它回家。靈魂隱隱作痛,直到把整個事情毫無保留地寫了出來,接受小朋友的嚴正裁判。

或許在別人的眼中這只是針尖大的事情,可是在作家冰心的眼裡,她覺得自己已經開始墮落了。

我認為冰心沒有墮落,勇於承認錯誤的人是不會墮落的,珍愛每一條生命的人也不會墮落,能終身與小孩子做朋友的人更不會墮落。

通過品味一篇篇充滿情感的文章,讓我感受到了冰心的童貞,冰心的勇敢,冰心的博愛。愛一個人很容易,愛大家卻很困難,而冰心小時就明白,一切生命,在造物者眼中是一般大小的。正是因為冰心有一顆仁愛的心,才能寫出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小朋友的詩歌和文章,才會將愛的種子播撒在一代又一代的小朋友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