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讀後感(精選8篇)

讀後感2.91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讀後感(精選8篇)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讀後感 篇1

閒時無聊,隨意的開啟電視,無目的的轉檯,不經意間看到了一則瀏陽河藍色經典的廣告,碩大的“捨得”二字蒼勁有力,在藍色背景的襯托下顯得格外醒目,內涵深遠。回想起剛剛看完的《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似乎瞬間被打通了奇經八脈,內觀其心感受頗豐,在此淺談一二與眾家分享:

一、認同的觀點:

要學習放手,學習信賴,你才會輕鬆地得到你真正渴望的東西。如果你認為,你要的東西非到手不可,其實你是在推開這個東西。我們在接受的階段,採取了相應行動之後,就應該放下,讓事情自然發生。

二、聯絡實際:

假期已過半,由於夏日酷熱難耐,基本上的時間都是窩在家中與家人為伴共享天倫,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看著兒子一天天成長,其實小孩子不斷的在大人身上學習他未知的世界,同時,也在教我們這些大人一些平時想不到或者不注意的事情。一日,在商場給兒子買了一套大號的城堡積木,看他興高采烈的坐在地上搭建他的城堡,屢屢倒塌仍樂此不疲,我忍不住也加入其中。一遍又一遍的按照圖示教他先搭什麼再搭什麼,最終搭成圖示中的那個美麗的城堡。不料兒子看著我一手搭建成的完美城堡絲毫沒有興趣,一腳就把我的.成果踢的七零八落。然後仍舊是按照他自己的想法一塊一塊的搭建,終於搭上去了,積木沒有倒塌,兒子高興的上躥下跳,再簡單不過的疊加就能高興成這樣,讓我非常不解。妻子的一句話點醒了我,她說“因為這是他自己努力按自己的想法完成的任務,雖然不如照搬照抄別人的成果來的華麗,但卻讓他得到了滿滿的成就感和自我肯定!”是啊,想想看,在教育學生的時候不也總是會走進這樣的誤區嗎,正如我們平時總是說的太多,教的太多,結果教出來的學生是什麼樣的呢,不說就不做,說一點做一點,怎麼說就怎麼做,哪怕是說錯了也沒有人提出質疑,把一群活生生的人教成了一個個呆頭呆腦的木頭人,看起來很聽話,辦事能力一點都沒有,那就是教育的失敗。曾經的我就是這樣一個“儈子手”,我的強勢“鎮壓”緊緊的束縛了學生們的思想和創造力,結果學生敢怒不敢言,我也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要管到底活的很累。有時還在心底抱怨學生沒用幫不上忙。直到有一次,我外出開會幾天,恰巧學校在這幾日中組織了疏散演練,接到訊息的我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擔心不要出什麼狀況才好,到了晚上打電話到寢室,學生們驕傲說“老師你放心吧,我們表現的很好!”聽著學生們的聲音我仍舊半信半疑,直到回校後查看了班級日記,打聽了其他老師確定沒出任何亂子後心中的大石才真正落了地。

三、反思重構:

看著學生們自信的表情,我開始懷疑我一直追崇的教學理念,也許我該試著放手,當然也不是說當個甩手掌櫃,只要在關鍵的時候給學生指明大方向和注意點,然後靜觀其變,在需要時進行指點。讓學生們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創造力,完成一個又一個任務,將來才能靠他們自己接受現實生活給他們的一次又一次挑戰。畢竟人生的路是要他們自己走的,我們只能是在旁扶持,但決不能大包大攬甚至取而代之。也許結果不夠完美,也許收穫差強人意,但我們得到了學生的自信和創造力的提升以及工作能力和責任感的無限擴大,這樣比起來我們失去的所謂的“完美”又算的了什麼呢。我終於明白,何謂捨得?不捨不得,有舍必有得。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讀後感 篇2

看到那個封面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一個妙齡少女,穿著一襲白裙,就那麼自然的站在澄黃的田野中,任由那調皮的秋風吹拂著那一頭飄逸、烏黑的長髮,那麼自由的享受自然的撫弄。

本書由臺灣註明女作家張德芬編撰,生動形象的用山城國23歲的一個普通農夫阿南,在招親會上對貌美的月葉公主一見傾心。併為她去神祕國尋找寶物,在神祕國卻偶遇神祕國太后並得知了公主不同尋常的身世,於是阿南答應太后進入神祕學院學習,在學成之後回山城國帶回月葉公主。最後阿南完成了神祕學院的課程,卻也遇到了自己的真愛。從此真的心想事成過上了幸福美滿的日子。

全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部分第六章——《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其實不外乎一句話:有了明確的目標,人生才有前進的動力。

縱觀古今,這句話已經在無形中成了真理。宋代大文學家蘇軾以前說過:“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做一求之。”明確的目標,是叩響成功大門的敲門磚,這也是有大智慧的體現。正如法國註明的思想家、散文家蒙田所說:“沒有必須的目標,智慧就會喪失。”所以:要想成功,就務必要有堅定不移的目標和追求。找到方向,才能春暖花開。

羅斯福總統夫人在本寧頓學院唸書時,要在電訊業找一份工作,他的父親為她約好了他的一個朋友——當時單人美國無線電公司董事長的薩爾洛夫將軍。羅斯福夫人回憶說:“將軍問我想做那個工作,我說,隨便吧。將軍卻對我說,沒有哪一類工作叫隨便。他目光逼人的提醒我說:“成才的道路是目標鋪成的。”羅斯福夫人之後就是沿著目標鋪成的道路走下去的。歷史上,她是以社會活動家,而不是以總統夫人著稱於世的,這就是目標的力量

詩人汪國真說:“有了目標,容易產生奮鬥的力量,沒有目標的'人常會感到生活的空虛茫然。”成功屬於有目標的人,一步一步不斷提升自己的目標,才能不斷進步。

唐太宗貞觀年間,長安城的一見磨坊裡,有一匹馬和一匹騾子,他們是好朋友。馬在外面拉東西,騾子在裡面拉磨。貞觀三年,這匹馬被玄奘法師選中,出發經西域前往印度取真經。17年後,這匹馬馱著佛經回到了長安。他重到磨坊會見騾子朋友,老馬大談起這次旅途的經歷:浩瀚無邊的沙漠,高入雲霄的山嶺,凌峰的冰雪,熱海的波瀾,那些神話般的世界,使騾子聽了大為震驚,騾子驚歎道:“你又多麼豐富的見聞阿!那麼遙遠的道路,我連想都不敢想。”“其實,”老馬說,“我們跨過的距離都是相等的。當我們向西域前進的時候,你一步也沒停止。不同的是,我同玄奘法師有一個遙遠的目標,按照始終如一的方向前進所以我們打開了一個廣闊的世界。而你卻被矇住了眼睛,一生就圍著磨盤打轉,所以永久也走不出這個狹隘的小天地。

正是目標,造就了馬和騾子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其實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歌德說:“人生最重要的是樹立遠大的目標,並不斷的追求使其轉成現實。”是的,目標是人生努力的方向,是人奮鬥的燈塔,為生活確立一個目標,朝著目標努力追求,生活就會變得充實而有好處。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讀後感 篇3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書中通過一個神話故事,給我們講述關於心想事成的提示、探索、引導等。故事大致內容是關於一個農夫阿南為迎娶公主踏上了一段尋求“祕密”的旅程,在一個神祕學院學成“心想事成”,之後又遇見了“心想事成”的創始人“王子”,在“王子“的指引下,他最終學會了心想事成的真正的祕密,而他也明白了,其實他真正所愛的人其實並非公主,而是那個對他無微不至的宮女。

心想事成,我想是每個人的願望吧。要如何使人相信,真的可以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呢?我帶著這個問題看完了全書以後才知道,這個心想事成的方法,是不能轉讓的,要本人親自去實踐。一邊看,我一邊將這本書與我自己所有的知識(包括宗教、哲學,甚至武學等知識)融合貫通在一起,用多個不同的角度去聯想和分析,嘗試以自己最易接受的`途徑去理解這裡所闡述的觀點。

一、認同的觀點:

書中從科學的角度講到萬物之間頻率共振和宇宙中正負能量的吸引原理,這是很容易理解的:有形的世界也受到無形的世界的掌控,這個無形的世界,有其內在的運作規律。因為宇宙萬物都有各自不同的頻率,頻率相近的事物就會產生共振,正面的能量能聚集吸引過來,負面的能量也互相吸引,所以掌握了這個規律,我們就可以“趨吉避凶”了。

對於張德芬老師的這一觀點我很贊同。

二、聯絡實際:

我們的思想影響我們的行為,行為影響我們的結果,所以心想事成就要先改變我們的思想,更深刻地說應該是先形成我們強烈的信念。這個信念必須是正面的積極的,正面的東西才能產生正面的能量,向宇宙不斷地發放這個強烈的資訊,將美好的事物吸引過來,通往心想事成之路。

凡是我們所關注的,一定會因我們所聚焦的能量而擴大、增強,凡是我們所抗拒的,亦會更加地持續,因為抗拒而賦予了它能量,它的能量會因我們的抗拒而增強,形成一個像鉤子一樣的東西,從周圍招引這些事物來到我們的生命中。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明明很不喜歡某種負面情緒,但卻一直在生活中招惹到它的原因。嫉妒、怨恨、怒氣等都是負面的能量,當我們升起負面能量時,其實會讓我們想要的東西離自己更遠。消極負面的思想只會吸引到不良的人和事到我們的身邊,我們身上積壓的情緒是一種堵塞的能量,它們會阻礙宇宙的能量流向自己,因此,我們要關注所有正面的事物,時刻保持積極的思想。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讀後感 篇4

一、認同觀點

很多人年輕的時候都有過很多偉大的想法,但真正使這些偉大的想法成為現實的人只是少數。原因很簡單,他們沒有立刻行動,他們一直都在等條件成熟的那一天,或者等自己'有空'的那一天。

阿南在鍊金師的指導下學習了怎樣實現自己的目標,首先就是要專心自己的思想,制定了目標,就必須付諸實踐。再美好的目標、再容易實現的目標,如果不從現在開始努力,那麼它決不可能變成現實。

書中說:"我們的一生,其實是由每個當下組成的,所以,試著在每個當下,保持喜悅的心!…那麼你心所向往的東西,就會更不費力地來到你的生命中。"我深以為然。

二、聯絡實際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有太多的努力和付出,然而有些人付出後能得到好的收穫;有些人卻不盡人意,嚐到了失敗和辛酸。究竟為什麼我們付出後,會得到各種不同的結果呢,我覺得就如書中所說的那樣,人在付出之前,首先要幫助別人,你想要什麼就給別人什麼。也就是以自己的誠換別人的真心實意,這是我們人生準則中的一條不變的法則。

當人年少的'時候,都會有美好的夢想,這也是每個人奮勇向前百折不撓的精神動力。因此,我們必須清楚:夢想的實現是建立在當前的一點一滴努力基礎之上的,抓住當下,才能心想事成。作為教師,我更應牢牢把握住今天,保持喜悅的心和積極的工作態度,努力學習理論知識,錘鍊技能,關心學生,塑造師德,成為教學名家和教育大家,順利實現價值。教師的言行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甚至可能決定學生模仿的標準。我深知其利害關係,所以在教育學生過程中我始終做到身正為範,以身作則,以陽光的心態去影響學生,以積極的人生觀去感染學生…無需過多的言語,無需華麗的辭藻,學生們會從你忙碌的身影、期待的眼神中看到希望,得到鼓勵,獲得啟發,進而激發積極向上的鬥志,形成卓越的"當下",成就美好未來。

三、重構反思

書中還提到要學會靜坐思考,把所有的情緒都是放出來,結合我自己的經歷,我似乎能夠做到這一點,想想你自己做到了嗎?原來我也開始過這個心想事成的遊戲!就像是生活給了什麼我就接受什麼,這並不是感傷也不是抱怨,書裡還提到要改變受害者的想法,做不好的事情不能怨天憂人,要擺脫這種障礙,才能得到昇華!我們要做到身正為範,以自己的積極言行去影響學生,既要教給學生理論知識和動手能力更要教給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些職校生在國中就缺少老師的關注,缺乏家庭的溫暖,有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尤其需要我們以負責的態度去教育感化他,不輕易放棄,引導學生步入人生的正確軌道。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讀後感 篇5

一、認同觀點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圓滿,都希望遇到好機會。但好機會千載難逢,萬劫難遇,所以不能夠等待機會,而要創造機會。機會在每個人的手中,在眼前,在腳下。把握好機會,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最後還是要靠自己。那麼,機會在哪裡呢?機會在信心裡,機會在能力裡,機會在理想裡,機會在結緣裡。世界很大,而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不斷的充實自己做個有準備的人,機會總會來臨,機會來了才能好好的把握!

二、聯絡實際有一位修士信奉上帝,十分虔誠。有一天,他不小心跌入了水流湍急的河裡。修士不會游泳,但他並不著急,因為他相信上帝是不會遺棄他這個虔誠的子民的,上帝一定會救他上去的。這時,正好有人從岸邊經過,如果他喊救命,就能夠得救。但他相信上帝救他的,於是他沒有喊,那個人走了。當河水把他衝到河流中心時,他發現前面有一根浮木,如果他用力掙扎幾下,就有可以把它抓住,但他相信上帝會救他的,於是他又放棄了浮木,最後他被淹死了。修士死後,他的靈魂氣憤地質問上帝:”我是如此虔誠的信徒,可你為什麼不救我呢?”上帝反問他道:”我還感到奇怪呢?我給了你兩次機會,為什麼你都沒有抓住呢?”一個人的成功,雖然要靠自身的能力,但也離不開機遇。那麼,怎樣才能抓住機遇呢?先要有充分的`準備,機遇來了才能抓住啊!只有機遇但沒有實力和能力,同樣不會成功!如今的社會要求我們必須要學會奮鬥,去把握住屬於我們的成功的機遇,幫助我們躍上成功的頂峰。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命運。要改變命運,就要先改變行為;而要改變行為,先要改變思想。改變自己要從思想開始,要想改變思想就必須知道為什麼學習。隨著人的年齡增長,人們對學習的認識逐漸加強。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有一位中學生跟隨家長買地板,店主用小刀在地板上劃出深度不同的劃痕,說劃痕淺的地板質量好。這位中學生剛剛學完了控制變數法,從而指出了店主兩次劃痕的用力大小不一定是一樣的。父親高興說:”兒子,你可給老爸省錢了,看來學習真有用。”這只是一個簡單的例子,卻說明了物理知識無處不在的應用。所以沒有人可以不通過學習而生存。尤其是我們現在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要想在當今社會生存就更需要學習。當今時代,惟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一是變化快,一日千里;二是變化多,千變萬化。一個現代人必須瞭解時代、把握時代,只有真正把握了時代的走向,你才能不被時代所拋棄。

三、反思與重構有句俗話叫:天上不會掉餡餅。甚至百分之百的努力,才有百分之一的收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些諺語的哲理是非常通俗,有非常深奧的。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唯有不斷進取,腳踏實地,努力工作,才能實現自己和學校的雙贏發展。機遇會閃電而過,機遇是不多的,機遇只給有準備人以幫助,我們在短暫的人生旅途中,只有抓住機遇,才能不枉一生。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讀後感 篇6

培根先生說過:"知識就是力量。"不錯,多讀書,增長了課外知識,可以讓你感到渾身充滿了一股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激勵著你不斷地前進,不斷地成長。從書中,你往往可以發現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使你不斷地改正錯誤,擺正自己前進的方向。

一、學到什麼這本書道理淺顯易懂,其中讓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你要的東西非到手不可,其實你是在推開這個東西;要學習防守,學習信賴,你才會輕鬆得到你真正渴望的東西。這兩句也存在相同之處,說的是一個道理,在做了自己所有該做的之後,就該等待本應順其自然的結果。

二、聯絡實際

剛上面提到的兩個觀點,有的人會誤解為放棄。放手和放棄是有本質的區別的。放棄是犧牲本來屬於你的,放手是放下那些不該屬於你的東西。說道這裡也許又有迷糊了,既然前面都一直在努力的實現自己的願景,怎麼到這裡又是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了。其實是忽略了神祕學院裡鍊金師的解釋,他說了,當做了該做的一切之後,宇宙只要接收了你的訊號,接下來就是宇宙的事情,你只要保持好自己的正確態度,而不是強求,急於求成,這隻能增強了負面的能量。類似於這樣句子其實還有很多。比如,凡是一切都如同沙子一般,握得越緊就越容易失去他。當這樣的情緒特別強烈的時候,我們把自己的整顆心都撲在這個結果上,而不是全心全意地對待實現心想事成的路程中。我們往往說過程是最美的,因為其中包含了太多看得見看不見的東西,內在與外在的,思想與行動的,而結果只能代表著我們最後獲得的東西。

三、重構反思

往往當某個東西被賦予力量時,我們就會特別緊張,特別在意這個結果,反而沒法把這個事情做好。最鬱悶的時候變成越在意一件事情就越事與願違。在"心想事成"的嘗試過程中,我漸漸發現一個規律:當你有兩個願望想要實現時,如果你選擇實現你認為最重要的而放棄另一個,往往這個對你來說最重要的願望會某種程度的實現。一個人應以什麼樣的'心態生活:以一種樂觀向上,懂得接納和放手,並且時常感恩自己身邊的每一件事情,全心全意相信這個目標能夠實現,時常讓自己處於這樣的狀態,目標的實現就不會離自己太遠。人的一生其實也就這兩種狀態,只是我們每個人賦予了它不同的意義和價值,才會有了各自精彩的人生。堅定自己的信念,尊重自己的感覺,把希望變成一種習慣,最後就能品嚐到心想事成的幸福!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讀後感 篇7

一:認同的觀點:

當你向宇宙宣佈你的願望時,你必須要非常相信你會得到它,甚至已經得到了。所以,你要散發出去的,應該是已經得到了你想要的東西的感覺。因此,你的思想應該是:我已經有個溫柔美麗的老婆了。"在這個章節中,張德芬老師告訴我們,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也就是自己的信念,在追求的過程中,不斷地檢驗和審視,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尊重自己的感覺,最後就能體會到心想事成的幸福!我贊同她的這個觀點,相信她的這一觀點與我們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市息息相關的。

二:聯絡實際:

尊重自己,我們生命中的每一步,經歷過的每一件事以及此刻或即將流轉於指間的事,都似乎可以與"尊重你自己"牽手,而我們需要做的是重新審視自己,屬於你的那些"牽手"是否正確了方向"成功是做一件事,別人死活不相信你能做到,但你確實做到了,這就是成功。"也許這句話帶有"絕對"色彩,管中窺豹。然而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實際上是一個個對自己的證明,從小到大,以少見多。證明自己的每一步,你一正在尋找著一個有一個"被別人尊重"的理由。這樣看來,似乎是當你成功之後,才找到了那個讓別人尊重的理由,而我固執的認為,當你找到了那個讓別人尊重的'理由之後,你才真正的接近成功。以退為進,要學會忍耐,一直忍耐到有一天你的"敵人"不敢再抬頭看你的眼睛。一個人的眼鏡會說話,有時候"無言以對"勝過"百感交集",只需要一個堅定的眼神,所有人便都知道你已經找到了那個讓別人尊重的理由。尊重有時候並不對等,因為表面的尊重與內心的折服根本無法同時放在一個天平上。只有你比別人強很多事,別人才有可能來適應你。尊重自己的人,才有被別人尊重的可能,而將可能變為"確實"這才是我們真正尋找的答案。"背後的故事"是一個著名電視欄目的名稱,而這五個簡單的文字卻組成了一個如此發人深思的詞語。"尊重"的背後一定有故事,而且是一個個獨家記憶。

三:重構:

在教學過程中,曾經的汗水和淚水,流過,流出一道道記憶的痕跡,留下更加堅定的步伐和心態。曾經的不解和嘲笑,忍過,忍出一步步前行的力量,懂得了忍者無敵的內涵和真諦。曾經的打擊和挫折,爬起來過,跌倒冷靜出方法,起來找到到達終點信心。一個人奮鬥,便要耐得住寂寞,放得下慾望,捨得下享樂。尊重自己,更懂得尊重別人,尊重自己,更尊重自己的學生!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讀後感 篇8

我用三天的時間就看完了《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主要是因為想和書中的主人公阿南一樣,儘早找到心想事成的祕密,可以早日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吧。

全書以對自己的能力有了懷疑的阿南為線索,因為見到美如天人的月葉公主,一心想得到她而走上了尋找可以讓人得到永恆幸福的鎮國祕密為引線。

德芬老師依次安排了各個人物出場,逐漸引導阿南找到心想事成的法則。無論《遇見未知的自己》還是《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德芬老師想闡述的理論條理清晰地逐步鋪展在我們眼前,讓我們更好地瞭解自己,看清小我,進而在生活中練習,讓自己活得更加自在、快樂。勿容贅敘,書中充滿了睿智,充滿著正能量,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好好閱讀、認真思索的兩本書。

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由能量組合而成,我們的思想、意念也一樣是有能量的,當它們發生振動的時候,根據吸引力法則:振動頻率相同的東西,會互相吸引引起共鳴。我們的正能量振動頻率很高,當我們把它散發到宇宙之後,就會吸引振動頻率相同的充滿正能量的人、事、物來到身邊,反之亦然。

因此,我們所思所想這些無形的東西就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日常的情緒,以致於進一步影響我們採取的`行動,最後導致了結果。但我們不應該糾結於結果,而是讓一切自然而然地發生,所做的只要感恩就好。

但在看完之後,回過頭去看第二遍的時候,卻變得越來越混亂,有時候甚至像亂麻一樣,沒有半點頭緒。難道真的因為心想事成的後面藏著祕密的祕密嗎?

我覺得不是,而是因為人生有許多的無奈,並不是因為你努力了,你做得有多麼好,就會有成功有收穫,也因此才會說不應該糾結於結果,讓一切自然而然地發生吧!

我理解的是真正讓自己得到心想事成的結果就是做最好的自己,然後把成敗都付與笑談中,成亦感恩,敗亦感恩。只有經過不同的結果我們才能真正地成長起來,堅強起來,睿智起來,我們的人生才會像陳年的醇酒一樣發出醉人的芬芳。

看過漁夫的心想事成,就覺得很費人思量,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像漁夫一樣活著,我也一樣。漁夫原本很滿意他的生活,每天早上在湖邊和朋友聊天、打漁;中午回家吃飯,和老婆睡個午覺,晒晒太陽,做做家裡的事;傍晚孩子放學回來,全家享受天倫之樂。但卻因陌生人的一番展望而動了心,求教於王子,王子問:“那樣的生活和現在的生活有什麼區別呢?你辛苦了半天,兜了一個大圈,還不是回到原點。”於是就把他打回了原形,依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這樣滿足於現狀就算達成心想事成了嗎?

但在若干年後,當他老了,回過頭來不會因為年輕時沒有奮鬥卻甘於平庸而留下遺憾嗎?

如果陌生人點燃了他的夢想,並且付諸於行動,雖然會辛苦,而且也不一定會成功。但我卻認為他若成功,生活環境會得到質的變化,最重要的是孩子可以到更好的教育,實是可喜可賀;但若沒成功,身為父親,已經盡力,儘管事與願違,畢竟努力過,奮鬥過,也給孩子做了榜樣。

確實,心想事成必須腳踏實地,而不應該好高騖遠,異想天開,否則也不會有“不配得的情結”,但也不該緊抓不放原有的人生模式,必須重新設定自己的信念。無論如何,社會都是因為一群“不滿足於現狀的人”而在飛速發展中。

既然心想事成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為什麼我們不去努力達成呢?雖然真正能夠達到的又有幾人?

確實,很多人都困在自己設定的陷阱中。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我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外界各種各樣的思想、言行的影響,經年累月的集聚,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的反應和行為,從而形成很多錯誤的人生模式。我們應該從迷霧般的思緒中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才能找到真心想要的,從而付諸於行動。

很多時候,失敗和平庸也不過是一種習慣,常常會制約著我們,讓我們甘於平庸,屢遭失敗。因此要想達到心想事成的彼岸,必須破繭而出,重新審視,塑造新的人生模式,建立新的信念,這是尋求心想事成的第一步,其實這也是最痛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