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讀《彎腰》有感

讀後感5.78K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彎腰》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彎腰》有感

讀《彎腰》有感1

曾在《讀者》這本書上看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我”每次在郵局取了稿費後,總要給在門口老乞丐一元錢。有一次我給他投錢的時候不小心把身份證一起投了進去。當我發現身份證不見後,就轉身向郵局走去,我的身份證果然就在那老乞丐手裡,我走過去後他埋怨我說:“叫你多少聲你怎麼連頭都不回?”“我”一直行色匆匆,怎麼會留心身後乞丐的吶喊呢?“我”剛想從他手裡拿過身份證,他卻把手向後揚了揚,說道:“你是個好人,每次都給我錢,可是你在給錢的時候,從來不彎腰,錢往碗裡一扔,哐地一聲,有時候還蹦出來了,那“哐”的一聲讓人聽了心裡很不舒服。”“我”說我很忙,再說我不喜歡彎腰,從來也不曾向誰彎過腰。而他卻說“我”剛才就在馬路的對面向一個人彎了腰。“我”仔細一想,剛才在馬路對面停了一輛小車,下來的是一位領導,他對我有恩,他在車裡看見了我,並把車停下來,和我打招呼。估計我當時確實有點受寵若驚的意思,我想也許,我潛意識地彎了腰。也許,在潛意識裡,對誰彎腰對誰不彎腰,已成定勢。

我想,這麼一個故事,告訴我們講了一個莫大的道理。無論是誰,尊嚴是一定有的。像文中的“我”一樣,對老乞丐的做法實在不對,最重要的是“我”沒有把這個老乞丐的尊嚴放在心上。為什麼“我”不能夠向老乞丐彎腰而向領導彎腰呢?然而“我”卻沒有發覺,這又說明了什麼?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我們沒有發覺的事情,而這些事情,也許就在某個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是傷心,對你的人品、言行等一舉一動都懷有另一種認識。

一個人的'成就,不單單體現在物質基礎上,生活中的言行、品質處處都可以體現。現在的社會,就像文中的“我”一樣,擺脫不了世俗的觀念。為了建立新的社會,讓我們擺脫世俗的看法,去營造一個和諧美滿的社會吧!

讀《彎腰》有感2

有一次,在弟弟的書上無意中看到一篇故事,那個故事讓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故事名字叫:《18顆櫻桃,18次彎腰》看到這兒題目,也許有些人非常熟悉。

我剛看到這個故事名時,也很感興趣!故事的內容是這樣的:

歌德在他的《敘事謠曲》中講了這麼一則小故事:耶穌帶著門徒彼得遠行,路上看到一塊小小的馬蹄鐵,便讓彼得撿起來,但彼得懶得彎腰,假裝沒聽見。耶穌沒說什麼,自己撿起馬蹄鐵。路過城鎮時到鐵匠鋪換了三文錢,又用這錢買了18顆櫻桃。兩人繼續前行,經過全是茫茫的荒野,耶穌知道彼得又渴又餓,就讓藏於袖中的櫻桃掉出一顆,彼得慌忙撿起來吃掉。耶穌邊走邊丟,彼得也就狼狽不堪地彎了18次腰。

耶穌笑了,對彼得說:“如果當初你彎一次腰,就不會在後來沒完沒了地彎腰了。小事不幹,將來就會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勞。”

耶穌的最後一句話讓我很受啟發:彎一次腰感覺彎的沒價值,彎十八次腰彎的是生存,人往往就是這樣忽略感覺沒價值的東西,不知道日後會創造出更大的價值,這就是做人的悲哀!

第一次彼得懶得彎腰,貪圖享受,不願意付出。最後他卻因為18顆櫻桃彎了18次腰。付出的往往比以前多幾倍,這就是懶惰的.懲罰!其實這是一個小道理:小時候懶惰,以後會付出的更多!

希望大家看了之後能明白這個道理,做一件事的時候,不要老想著懶惰,不做。這樣以後就會像彼得那樣:付出的比以前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