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鼠疫讀後感

讀後感2.91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鼠疫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鼠疫讀後感

鼠疫讀後感1

很多時候,我覺得書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了現實,多讀書可以更多維瞭解世界。讀這本書的理由很簡單,把現實和小說對比碰撞一下。近幾個月爆發的新冠疫情讓我們重新認清了這個世界,認識了自我。於是我翻看了這部經典小說《鼠疫》,簡單談一下自己的感想。

書中出現的那些人物在現實中有了完整的印證,而現實甚至更加有血有肉。裡厄醫生,每天忙碌奔波到深夜和鼠疫做鬥爭。帕納魯神甫,疫情期間大肆佈道,宣揚疫情是不信宗教導致的懲罰。塔魯,四處奔走,積極發動志願者組建隊伍協助抗擊疫情。朗貝爾記者,被困城中,到處打點關係想逃出封鎖的奧蘭城。還有人藉著交通中斷,倒賣物資,發著災難財,大賺一筆。而那些市民惶惶不可終日,在疫情初期仍然尋歡作樂,後期也是精神空虛消磨度日。這些人物,有沒有讓你對照到現實中的那些人物身上?

這本是一本虛構小說,現在卻成了現實主義寫照。作者對人性的洞察可以說是入木三分,有理有據。但是現實永遠比小說更荒誕,現實中存在著那些更加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連小說都不敢寫,寫了也會被遮蔽。所幸,這個社會上裡厄醫生、塔魯志願者這樣的人還是佔大多數。

發生的那些荒誕事件,也只是些讓人震驚的個例。世界本就是荒誕的,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現實本身沒有什麼可預測性。在這種不可預測性下,最重要的就是接受這一現實,然後想辦法去解決問題。沉著冷靜,腳踏實地去對抗這荒誕的世界,對抗疫情。我們的國家正是如此去做的.,我們的人民也是如此去做的。

《鼠疫》故事的最後,奧蘭城的人民戰勝了鼠疫,迎來了親人的相聚。但是,也有些人,面對已經走得空空蕩蕩的火車站臺,沒有等來想見的那個人,忍受著生離死別的痛苦。痛苦、焦慮、絕望、鬥爭之後,戰勝疫情,或許會成為這一個時代的精神印記。

鼠疫最終只是一個象徵,人類歷史上面對的各種災難數不勝數,戰爭、疾病、地震等等。需要看清的是,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而生活不止,鬥爭不止。

鼠疫讀後感2

首先貧窮對我來說從來不是一種痛苦。為糾正自然產生的麻木不仁,我把自己置於貧窮與陽光之間,貧窮使我不得不相信在陽光底下、在歷史的長河中一切都是美好的,而陽光使我知道歷史並非一切。這是加繆在諾獎上的感言。

加繆的一生,我們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從阿爾及利亞到巴黎這樣的一生,加繆是在阿爾及利亞出生的'法國人,是集小說家、哲學家和劇作家於一身的偉大作家。

《鼠疫》講述的是阿爾及利亞小城阿赫蘭的故事,從幾隻老鼠莫名其妙地死亡到爆發全城瘟疫、再到瘟疫逐漸退卻,在災難面前,各色人等各種表現:有隻是想做好一個人卻始終恪盡職守盡職盡責的裡厄醫生、有追尋聖人之路為瘟疫畢獻經歷最後卻倒在戰勝瘟疫路上的志願者塔魯、有想盡辦法出城尋找愛情最後卻留下來做志願者的記者朗貝爾、有信仰矛盾的帕納魯神甫、有一直耿耿於懷於如何描寫那位女騎士的小職員格朗以及在瘟疫中投機倒把一夜暴富最終瘋癲的罪犯柯塔爾等等。

大多數人從最初的恐慌焦慮、痛苦憤懣、孤單寂寞,漸漸呈現出一種冷漠平淡、沮喪認同、逆來順受,他們已經完全適應了親人的離世、朋友的離別,甚至可以平靜地談論瘟疫的各項統計數字,彷彿與己無關,鼠疫已經奪走了大多數人正常感情生活的能力,已經感覺不到那種撕心裂肺地離別或久別重逢的喜悅,整個城市呈現出一種麻木不仁的狀態...而以裡厄和塔魯為代表的一直戰鬥在瘟疫最前線的那些人從沒有放棄希望,他們內心深處也埋藏著思戀,也有困惑和不安,雖然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對愛的追尋,但大難當頭卻毅然拋卻了心中的那份羈絆,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拯救每一個病號身上,做好最簡單最需要做的就是他的追求。

加繆寫這本書時正值法西斯侵略法國之際,法西斯侵略者如同瘟疫一樣,從悄悄侵入到群魔亂舞再到最後的失敗,裡厄他們雖然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在絕望中蘊含希望、在苦難中尋找快樂、在荒誕中追尋真理,而他們又知道這種荒誕如同瘟疫桿菌潛伏在黑暗角落中,還會再次萌生、再罹禍患......

鼠疫讀後感3

鼠疫爆發前,裡厄與妻子告別。他對她說“你回家時,一切都會好些。我們需要從頭開始。”現在鼠疫過去了,這正是從頭開始的時候。但第二天他就收到了妻子的死訊。

城門開啟時,無數離人瘋狂地擁抱親吻彼此。人們總對重聚之後的情狀浮想聯翩,但當風波帶來的激情遠走,他們迎來的不是重新開始,而是復歸原狀。

“真正體驗愛情”的時刻或許並不存在於世。轟轟烈烈的重逢,瘟疫後感情迎來嶄新的開端,可能只是言情小說裡泡沫般的幻想。血溶於水的情感總是默默的,也只是默默的,隨著時間而理所當然地順延,直到某一方離開人世,倖存的一方獲得默默回憶的權利。

解放之夜,萬人空巷,火樹銀花,狂歡一下子沖淡了故人逝去的悲傷,洗去了面對死亡的屈辱和流放感。歡呼聲經久不息,好像人們只需把記錄歷史的.職責推給一座紀念碑,自己的創口就能自動復原。記憶被倖存的庸人美化成經歷,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人永遠是一個樣,不變的是他們的精力和他們的無辜。”

裡厄大夫正是在一刻下決心編寫這個故事。

鼠疫來臨時,即絕境和死亡逼近時,人們被迫直面生命的意義,無法不靠反抗荒謬來儲存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荒謬本身以及對荒謬的思考是令人不適的,因此,當鼠疫離去而人們被鬆綁後,他們立刻拒絕反思,選擇遺忘,選擇哲學自殺。他們所逃向的看似合理的平靜的生活,本質上也還是荒謬的:人終有一死,就像鼠疫會再次喚醒它的鼠群,使人們再度罹難。

因而,在死亡的脅迫過後遺忘和美化悲痛的記憶是愚蠢的,只有覆盤和記錄,銘記,警覺,和思考,才能一貫保持自覺,一貫堅持反抗,唯有此,鼠疫、死亡和荒謬才得以被征服。

加繆憑藉《鼠疫》榮獲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下面一段話摘自他的獲獎演說,表達了他對作家這一職業的認識,不妨當做裡厄作為倖存者寫作《鼠疫》的動機。

寫作之所以光榮,是因為它有所承擔,它承擔的不僅僅是寫作。它迫使我以自己的方式、憑自己的力量、和這個時代所有的人一起,承擔我們共有的不幸和希望。

或許,每一代人都自負能重構這個世界。而我們這一代人卻明白這是痴人說夢。但我們的使命也許更偉大,那就是要防止這個世界分崩離析。

鼠疫讀後感4

習慣絕望比絕望本身更令人灰心喪氣。——加繆

瘟疫肆虐,隨之而來的,不是救助,而是令人絕望到發瘋的——封城。此時,你會怎麼做?當鼠疫的陰影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每一處避無可避時,你是默然等待死亡的來臨,還是奮起做些毫無用處的反抗?加繆在《鼠疫》中談到的,正是這樣一個命題。

“於是,在這些高峰和低谷間他們選擇了一條中間路線。他們在生活中漂過而不是生活其中,在沒有目標的時光和毫無結果的回憶裡,像本可以獲得實質的遊蕩的影子一樣,選擇了立足在他們不幸的土壤裡。”當等待中的人們終於認識到這座城市在也不可能響起車輪碾過鐵軌時響起的“咔咔”聲響,終於意識到遠行的親友再不可能踏入城門時,有的人妥協了。他們疲憊地認為他們再也沒了除與未來寂寞的時光和死亡的陰影相妥協之外的選擇,放棄了想象,放棄了回憶,也放棄了救贖的機會。

也有人,在鼠疫壓倒性的勝利優勢面前負隅頑抗。他們正如周國平所說的那樣:“我們不倒下,僅僅是因為我們不肯讓自己倒下。我們以此維護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後的尊嚴——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嚴。”然而儘管如此,這些勇士們卻仍產生了“從和幽靈般的記憶漫長而無聲的交流中,突然被拉進永恆的寂靜,不再有任何痛苦。這是幸運,還是不幸?”漫長而無盡的等待,毫無勝算的鬥爭,以及不得不保持十二萬分的精神來和鼠疫鬥智鬥勇最終還是打敗了他們。這座小城幾乎成了一座精神的死城。

就算是鼠疫終於結束的時候,人們的.內心也還有一種深切的不安定感,這種不安定將困擾他們的一生。當他們午夜夢迴,汗涔涔地從床上驚坐而起,他們的靈魂仍然處於那片鼠疫的陰影之中,隨時感受著死神鐮刀的冰冷質感。倖存下來的人們,鼠疫沒有摧毀他們的肉體,卻以一種更可怖的方式摧毀的他們的精神,他們的靈魂。

由此便可以得出了,苦難的力量,從不在於物質上的毀滅,而更在於它對精神世界的破壞。

海明威說: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會被打敗。肉體的消亡不算什麼,只有精神的麻木,靈魂的終日惴惴不安戰戰兢兢不敢再直面生活,才算是真正摧毀了一個人,從肉體到靈魂,無一倖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