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精華】三國演義讀後感14篇

讀後感2.79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華】三國演義讀後感14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

談到《三國演義》恐怕是盡人皆知,我談不上通曉全書,可其中一些經典性的故事還是知道的,像火燒赤壁、三顧茅廬、割須挨袍等等可以說是滾瓜爛熟,可大多人關注的只是故事的情節,究竟又有多少人看到這些故事背後反映的事情呢?

以我的淺見,從全書看來,其中反映出的都是人前人後的兩張臉。有人認為劉備應當稱王,而魏吳二國,都認為孫權是犯上作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卑鄙,可我們為何不仔細想一劉備究竟好在哪兒?

他仁慈,的確我認可,可是除此以外呢?還有什麼?他是虛偽的.,打著復興漢室的旗號招兵買馬廣收人才,利用他的仁慈使天下人認為他是一個值得投靠的明主,可實際上在他的西蜀之後便進位為漢中王,然後皆是打著滅曹旗幟向當時的北部發兵,挑起戰事,你劉備既然仁慈為何不為天下蒼生著想,戰亂一起遭殃的便是百姓。可你劉備還是北伐了。在臨終時他還是顯出他原本的嘴臉,以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來讓諸葛亮死心塌地的替他輔佐劉禪,也就是那位扶不起的阿斗。他的目有不就是要讓他的基業不落入他人之手嗎?為何臨終前還是不肯現出他的本色直接表明呢?因為他虛偽、因為他已經慣於用他的第二張臉面對世人,不願顯示出你本來的面貌罷了!

還有我們一向崇敬的諸葛武候,他同樣也有兩張臉,他既然決定要隱居於南陽臥龍岡上,為何後來又出世了。我看不一定全是因為劉備的誠意吧!恐怕還因為他想要藉此機會一展才能從而名垂青史吧,可他諸葛亮這樣想並不錯,畢竟諸葛這不是聖人,可在後來他就沒有醒過嗎?或許他在火燒藤甲兵時感嘆過必會損陰壽。可後來呢,恐怕沒有了吧!當他利用山勢風勢燒死曹操追兵的時候,當他告訴周瑜必有東風,當他五次北閥時就沒有想為此付出的代價將是成千上萬的士兵的生命嗎?難道不知道一將功成萬骨枯嗎?在他諸葛亮身後不知又有多少枯骨呢?他難道就不能放棄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去替千萬的士兵著想嗎?替那士兵的家屬著想嗎?你知道那喪父之痛喪夫之痛喪子之痛嗎?恐怕不是真不知道罷。諸葛先生,不要用將士的生命作為你名垂青史的代價了,拿掉那張臉你照樣夠名垂青史!因為他早有臥龍之稱號了。

反觀大家所謂的奸雄——曹操,他都一直以真面目示人,儘管世人唾罵他,可他卻從不掩藏自己的真實面目,終究成就非凡的霸業,我說曹操是位大英雄大人物!

在三國之中擁有兩張臉的遠不止劉備、諸葛亮二人,在現實世界中同樣有,但關鍵的問題就在於你露出的第二張臉與你藏在下面的面目是否相同,拿掉那張臉後的真面目是否還是那樣,在那張臉下面的心是否是一顆真誠善良美麗的心。只要擁有這一顆心,那你儘管有“兩張臉”但還是會被世人所認可認同。

總而言之,擁有或擁第二張臉並沒有差別,關鍵是你那顆跳動著的心是否是那樣真誠、純潔、善良。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其將歷史事實與藝術虛構合理統一的創作手法,在我國小說發展史上佔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

掩卷凝思,用“亂世出英雄”一詞來形容這個時代再好不過了,在這個年代裡,烽火連天,餓殍遍野,戰事頻繁,民不聊生。借用魯迅的話說,就是“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然而,越是滄海橫流,越能顯出英雄本色。因此,這既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又是一個既有英雄氣概又有浪漫情懷的時代,不知多少人物在這裡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不知多少蓋世英雄在這裡大顯身手叱吒風雲,正所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開啟三國風雲人物榜,曹操則是首要人物,他可能是歷史上性格最複雜,形象最多樣的人了,他聰明絕頂,又愚不可及;奸詐狡猾,又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又疑心多慮;寬巨集大量,又心胸狹窄。一句“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已盡顯其奸詐,但他逐鹿中原時,挾天子以令諸侯,平袁紹,滅呂布,戰張繡,擒韓遂那份氣魄和膽識卻是常人所不能及的,因此用“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形容他再好不過了。

做為蜀國的開國之君劉備當然也屬英雄人物,劉備原是中山靖王之後,黃巾之亂時,組織民兵反抗過,但其在中原大戰中,屢戰屢敗先後投奔過呂布,袁紹,曹操,劉表等,可能有人會問,劉備總是寄人籬下,為什麼還稱作英雄呢?答案很簡單,劉備有英雄之才,大丈夫能屈能伸,寄人籬下也只是暫時的,當他有了真正的軍事力量時,必當盡顯其英雄本色。在曹操與其青梅煮酒論英雄時,劉備“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更展現出劉備的英雄能力,後來劉備“牧兼二州”,從一個當初連根據地都沒有的人到現在成為“三國鼎立”之一的君主,這樣的人能不稱作英雄嗎?

然而《三國演義》中忠與智的化身當推諸葛亮。諸葛亮字孔明,他無疑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他的出山使命運的天平開始向劉備傾斜,諸葛亮自隆中出山後,為報劉備知遇之恩,施展自己的才華,竭忠盡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火燒新野,決戰赤壁,智取荊襄,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劉備去世後,他盡心輔佐這位扶不起的`阿斗,最終病死於五丈原。諸葛亮的一生讓我們看到了他所代表的古代知識份子最寶貴的一面。

下面一位則是吳國開國君主孫權,孫權接手東吳年僅十八歲,在周瑜,魯肅的輔佐下統一了江東之地,孫權是在三國之中最後稱帝的,也是最後滅亡的,這就說明了他沉得住氣,這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必需的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克敵致勝,而孫權正是明白這一點,才開創出吳國的基業。

千年之後,每每重溫當年英雄豪傑磊落江湖鏖戰沙場的悲壯情景,便不由湧起一股衝動,我想,三國文化以其氣貫長虹之勢將永遠迴盪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給人以不盡的回味和思考。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3

《三國演義》這本書是四大名著之一,是羅貫中寫的。這本書裡面的每一章,每一節都十分的精彩,比如:王允用義女貂禪獻了“美人計”,使呂布殺死了義父董卓。諸葛亮用自我的智慧分別使用了“借東風”和“草船借箭”以及各種謀略把周逾活活的給氣死了。還有《三英戰呂布》以及《周逾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都是一些十分經典的章節,可是,我最喜歡的是《關羽溫酒斬華雄》這一章節,下頭就讓我給大家講解這一章節的主要資料以及我讀完這一章節後的深刻感受吧!

這一章節的主要資料是:孫權的部隊大戰華雄之後,敗落而歸,但孫權並沒有善罷甘休,而是又派了許多人馬,去打華雄,但都被華雄一刀砍於馬下。正在孫權萬分火急的時候,關羽突然站出來請求前往,孫權因關羽官小而拒絕了關羽,但因曹操力薦而又正缺少人馬,所以答應了。曹操讓關羽喝杯熱酒再走,關羽把酒放在桌上就去了。回來後,關羽拎著華雄首級走了進來,孫權一摸,酒還是熱的,十分佩服關羽,所以,這一章節便成了《三國演義》裡面的典故。

讀完《三國演義》這本書裡的《關於溫酒斬華雄》這一章節之後,我對關羽的印象十分深刻:我覺得關羽是一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勇敢的人,孫權手下所有的勇士都被華雄一刀砍於馬下,而關羽這時還只是一個小小的養馬官,但他明白自我有殺掉華雄的本事,所以,他並沒有因為怕別人嘲笑自我官小而不敢站出來,而是勇敢的站了出來,向孫權請求前往,關羽的這種不怕別人嘲笑,敢於承認自我的本事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而孫權這事就做的不對了,他因為關於的官職小而不想讓關羽前往,那豈不是用關羽的官職辱沒了關羽的本事了麼難道官職小的`人就必須沒有本事麼要讓孫權明白並永遠記住一個道理:官職小的人並不代表是沒有本事的人。

溫酒斬華雄讀後感(三):

曹操招兵買馬,會合袁紹、公孫瓚、孫堅等十七路兵馬,攻打董卓。劉備、關羽和張飛追隨公孫瓚一同前往。董卓大將華雄打敗了十八路兵馬的先鋒孫堅,又在陣前殺了兩員大將,十分得意。十八路諸侯都很驚慌,束手無策,袁紹說:“可惜我的大將顏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華雄了。”話音剛落,關羽高聲叫道:“小將願意去砍下華雄的腦袋!”

袁紹認為關羽可是是個馬弓手,就生氣地說:“我們十八路諸侯大將幾百員,卻要派一個馬弓手出戰,豈不讓華雄笑話。”關羽大聲說:“我如果殺不了華雄,就請砍下我的腦袋。”曹操聽了,十分欣賞。於是,就倒了一杯熱酒,遞給關羽說:“將軍喝了這杯酒,再前去殺敵。”關羽接過酒杯,又放在桌上說:“等我殺了華雄再回來喝吧!”說完,提著大刀上馬去了。

關羽武藝高強,沒一會兒,就砍下了華雄的腦袋。他回到軍營,曹操連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遞給他,此時,杯中的酒還是熱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4

在上一篇讀書筆記裡面,我是通過五常――仁、義、禮、智、信五個方面當中的“義”的眼光和觀點看了四大名著中的《水滸傳》。而這次我有感而發的書籍,是集“五常”――仁義禮智信為一統的集大成之作。如果說《水滸傳》是一道菜,那它則是一大鍋火辣的火鍋――雖然只有一個“義”這一個味道,卻也是濃墨重彩,讓人慾罷不能,大呼過癮。而《三國演義》,則更像是一桌子的盛宴,五常俱在,五味齊全。對了!這本書就是四大名著中的另一部巨集篇鉅作――《三國演義》。

說到《三國演義》,還是要從他的故事背景開始說起。東漢末年,昏君無能,宦官當道,逆行倒施,天怒人怨。正所謂是“時代造就豪傑”,和水滸傳一樣,各地紛紛揭竿而起,反抗暴政。只不過這次,是連東漢王朝也一起反了。而本篇故事,正是講述了從黃巾起義,到三國一統,司馬立晉這段時間中的傳奇人物和傳奇故事所共同繪製的演繹的一篇可歌可泣的巨集篇長卷。

前面說到,《三國演義》是集君子五常精神的大成之作,那麼它到底“大集”在哪兒呢?

首先,是仁。整篇《三國演義》,都瀰漫著“褒劉貶曹”的味道。這個“劉”當然就是劉備。而所褒獎的,就是劉備的仁義的王者之道。他愛民如子,恐治下民眾受曹操屠戮,攜民逃亡;愛惜將領,甚至一怒摔子。這,就是一個仁者的風範。論兵數戰力,蜀國不及曹魏;論糧草後勤,蜀國不及東吳。可就是因為劉備的.仁,才使得蜀國具有其他二國所不及的一個優點,就是人才。正所謂仁者,天下向也。

再者,是義。關羽,不失為其中的佼佼者。讓我記憶猶新的一幕是:關羽被曹操所俘虜,但曹操對關羽禮賢下士。他看關羽身上的粗布綠袍已舊,故讓人縫製錦緞翠袍一件,並讓人給關羽送去。關羽卻言“舊恩不忘”,把劉備送給他的粗布綠袍穿在裡面,貼身而著。從這些小事,我們也能看出,什麼是義。

還有,禮。劉備三顧茅廬,對諸葛亮以禮相待。張飛嚷著要將“諸葛小兒”“捆綁來見”,劉備阻止了他,並以禮數征服了諸葛亮的心,使得臥龍出山,幫劉備達成三分天下之巨集圖帝業。這就是待人以禮的魅力吧!

第四,智。魯迅先生曾經評價諸葛亮:諸葛之智近乎妖。火燒博望,草船借箭,華容道設伏,七擒孟獲。乃至到死,還設計了一次“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妙計。還有在整個故事中的各個謀士,不管是連環計的鳳雛龐統,還是毒計滿腹的賈詡,又或者是曹

操敗走赤壁而大哭曰“奉孝在世不至於此”的郭嘉,都是智的代表,體現了古人的高超智謀。

最後,便是信了。最講信用的,還是要提到關羽。關羽被曹操俘虜之後,提出幾條苛刻要求,其中有一條:一旦得知哥哥下落,便要領兩位嫂嫂投奔大哥而去――這是兄弟的信義。後來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投哥哥而去, 曹操也講了信用,放他而走。待到日後,關羽在華容道念曹操之恩,放其一命,這些不都是古人間的信之美麼?

綜上所述,《三國演義》,五常俱在。這就是中華傳統的美啊!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5

我們生活在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文明國度,華夏子孫用他們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多少令人折腰的勝景與鉅作。輝煌燦爛的敦煌壁畫,巧壓天工的蘇洲園林;凝聚著人類高度智慧的古長長城使我們流連忘返;然而這只是美麗的大中國的一部分,它也造就了文學史上的“奇葩”,其中三國演義是我最鍾愛的一朵。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明代四川人楊慎的詞作,清人毛宗崗將它加進小說《三國演義》,作為卷頭詞。電視劇《三國演義》又以此作為片頭曲的歌詞,使之家喻戶曉。

剛開始讀《三國演義》時,只是囫圇吞棗,只瞭解三個國家的興衰歷。小說以魏、蜀、吳三國鬥爭為中心,曹、劉矛盾為主線,出色描繪了三國時期大規模的政治、軍事鬥爭,勾畫出東漢末年到西晉統一的時代風雲,寄託著希望國家從分裂走向統一的理想。再一次細緻地閱讀《三國演義》,進一步瞭解人物和情景。

通過這本書,很多人認為曹操是奸詐之人,但我卻不以為然。這或許有點作者的情感,也或許是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華的人,他愛惜人才,有很高的軍事才能。在幾十年的征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面積土地,使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是他使晉國成為三國中最強盛的國家,為後來晉統一天下奠定基礎。

很多人也對曹操的我“寧教天下人負,勿讓天下人負我”這句慷慨激昂的.話心存厭惡。但拿破崙不是有一句“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好兵”的嘛!人要有理想才有前進的動力。他很重視人才,對人才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自古以來的君王都是靠賢臣幫忙治理天下的,但人才難覓,所以曹操“唯才是舉”不考慮出身只要是有才能的都重用,即使身上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他也不在乎。經過一番努力,曹操身邊的謀臣不勝列舉,曾經得罪過他的,他也不計前嫌。

還有曹操的樂觀、豁達,這正是我所需要的。赤壁戰敗後,他並沒有愁眉苦臉,而是笑著說“今北方仍有我掌控”,他並沒因此一蹶不振。我們也學過他的好幾首詩,我都很喜歡。

再說另外一個人,此人身長八尺,頭戴綸巾,面如冠玉,手執鵝毛羽扇,被劉備“三顧茅廬”請下山之人——諸葛亮。有多少人敬佩他,是他令周瑜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但劉備死後,為了輔佐扶不起的阿斗——劉袢,他因過度勞累而死。

諸葛亮也是人,他也有擔驚受怕的時候,人們似乎忽略了空城計裡的細節。在城牆上,木案上清煙縈繞,香燭靜靜的燃著,輕輕搖羽扇顯得自信從容,殊不知也遮掩著孔明流著虛汗的臉,額頭的隱隱汗珠,城門口揮舞著掃帚軍士的荒亂,他司馬懿也沒注意到,如果換作曹操,諸葛亮這次就難光一劫。

因為諸葛亮幫助劉備橫插一手,中原大地才會征戰多年,民不聊生,他們可否顧及百姓感受,最後也落了個不好的下場。如果他幫助有實力的一方統一天下,那就會國泰民安。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6

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歡看的就是《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一部家喻戶曉的著名的歷史名著,也是作家羅貫中智慧的結晶。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三國期間發生的故事。有人喜歡裡面驚心動魄的激烈的戰鬥故事,《三國演義》這本書中介紹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戰爭,其中最著名的戰役要數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這三大戰役。有人喜歡裡面栩栩如生的人物,書中的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有重情重義的關羽;有奸詐狡猾的曹操;有求賢若渴的劉備。而《三國演義》吸引我的正是這些富有人格魅力的英雄豪傑。

我最崇拜的人就是諸葛亮。他不僅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還有過人的機智和才幹,正因為如此才受到周瑜的刁難。可是諸葛亮不僅完成了這些不可能的'任務,還讓周瑜撲了個空,使周瑜不得不佩服他。他不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烈之臣的典範。自諸葛亮初出茅廬之始,便立刻成為蜀漢劉備集團中的核心人物。劉備曾說,得到諸葛亮是“如魚得水”,他把幾乎全部的軍中大事都交給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實際上成為蜀國的最高決策人。諸葛亮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給我們後人樹立起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榜樣。

我還十分佩服劉備。他從一個賣草蓆的,一步一步艱難的奮鬥才有了今天這等輝煌的成就,才能在亂世中取得一席之地。劉備之所以能夠成為漢中王,與他手下忠心耿耿的文官、武官是密切相關的,沒有這些得力的手下,劉備也不能走到現在。而他之所以有這麼多人為他四處征戰,就是因為他為人謙和。他的身份高貴,卻還能做到三顧茅廬,實在是難得!功夫不負有心人,臥龍先生諸葛亮被他的誠意打動了,一心一意為他謀劃。

再來說說關羽,他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豪氣沖天、一身正氣。身長九尺三寸,髯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脣若抹朱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他一出場便顯出英姿勃勃、豪氣沖天之威。他之所以逃難江湖,是因為仗義為民除害,殺了倚勢欺人的豪霸。他是五虎將之首,他的勇猛深受曹操賞識,曹操不惜使盡千方百計想把他招至門下。劉關張三兄弟情同手足,關羽始終追隨劉備,忠於蜀國。即使兵敗被曹操俘虜,受盡恩惠,仍然心繫蜀國,無一日不思尋兄,身在曹營心在漢。

另外還有一個最令我印象深刻人就是周瑜。他本是一位難得的人才,他對孫權,對吳國忠心不二,曾經多次為吳國立下汗馬功勞。可惜,周瑜後來被自己的狹窄的心胸拖累了,竟然被諸葛亮活活氣死,實在是可惜。

讀《三國演義》讓我受益匪淺,每一個人物,都是那麼令人印象深刻:我要學習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忠貞不渝;劉備的仁愛;關羽的大義凜然;周瑜的萬人之英。 有人說:“每一本書,都象一盞奇特的燈,不過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靈。”我感覺《三國演義》裡面的每一個人物也是一盞燈,一盞盞明亮而永不熄滅的寶蓮燈,不僅照亮了我的心靈,也讓我從中學到了很多為人處世之道。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開闊,做事要顧全大局,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還要刻苦學習,立志做一個學識淵博、智勇雙全的人,成為國家的棟樑!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7

從小,總聽哥哥姐姐們提起中外名著《三國演義》,於是便纏著家人為我講《三國演義》。無奈當時年紀尚小,歪著個腦袋傻呆呆地聽家人費力地跟我解釋每一句話的意思。當到了國小二年級時,終於把這本我思念已久的書勉勉強強讀完。可是一個剛步入學習的殿堂的國小生,怎能深刻地理解到書中的含義呢?到了現在,我才漸漸讀懂魏國、蜀國、吳國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

三國時代,戰火紛飛,英雄輩出,但——誰是英雄?

劉備是英雄嗎?有人會說,他當然是英雄!劉備知道沒有一個足智多謀的人和自己一起打拼江山,自己是不可能做出一番大事業的。於是他三顧茅廬,找諸葛亮來共謀大事,前兩次拜訪諸葛亮不在家,當劉備第三次找他時,諸葛亮卻在午睡。劉備當時雖不算很有名氣,卻也是一個將軍呀。而這位將軍,卻花好幾個小時的時間等諸葛亮睡醒。這件小事,足以看出劉備的謙虛和明智。況且曹操曾對劉備說過:“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看人達到入木三分的曹操都這麼說,劉備怎麼會不是英雄?不過,我卻有自己的一些不同的看法。且不說劉備沒有強大的軍隊;且不說劉備沒有穩固的地盤;且不說劉備沒有太大的名氣,劉備的人品也有點問題,呂布之死足以證明。

想當初,呂布曾在劉備危難之時救過他,使他避免了一場註定就不可能成功的敗仗。可當呂布被曹操捉住,曹操問劉備該不該留下呂布時,劉備卻忘恩負義地說了句:“別忘了董卓是怎麼死的!”於是,呂布就這樣被自己恩惠過的人的一句話給斃命了。

這時,大家可能就想到了另一位很有軍事謀略的人——諸葛亮。那麼,諸葛亮是英雄嗎?不錯,諸葛亮在赤壁之戰期間,曾促成劉備與孫權軍事集團的聯合,以及在劉備去世前,為劉備定下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大家可能還會想起很著名的空城計。但是,《三國志》裡對此事卻予以駁斥,說當時在陽平這個地方根本不可能發生這種事。因為當時的'司馬懿官居荊州都督,駐紮在宛城,不在陽平戰場,不可能發生空城計。而且,像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借東風等事情都是編出來的。如果《三國演義》裡沒有出現這些事情,恐怕人們也不會對他那麼崇拜了吧。

那麼曹操呢,他算是英雄嗎?我看他也不是英雄。有一次,曹操住在朋友呂伯奢家裡,聽見門外傳來磨刀聲,他起了疑心,把那家人全給殺了,還說了一句令人氣憤的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誤殺人還這麼理直氣壯,此人不奸,何人奸?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裡精彩的人物,使我百讀不厭。但是,這其中有的人物愚不可及;有的人物狡猾奸詐;有的人物疑神疑鬼;有的人物心胸狹窄。如果用我的標準來評價《三國演義》中各具特點的人物,恐怕沒有一個算得上英雄。

我心目中的真正的英雄應該聰明透頂、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寬巨集大量、與人為善。他們就在我們身邊,如孔繁森、劉玉儒、任長霞,他們都是我們的時代楷模,民族英雄。因為有了這些英雄,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色彩。我們應該在生活中學習他們默默奉獻的精神,為家長、老師、同學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人人都有為他人著想的精神,祖國的明天會變的更美好!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8

暑期中我又重讀了《三國演義》。又有了些新想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是那個年代的一個旋律,戰火連天,硝煙瀰漫。《三國演義》為我們生動活現地演繹了一個歷史故事。

小說離不開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先說說曹操給我的印象。小時候看《三國演義》的時候,總是覺得作者有意識的貶低這位亂世梟雄,一看到曹操敗走了,無論是字裡行間,還是電視銀屏,都給人一種歡快的感覺;同樣的,每當劉備取得勝利時,那些聽評書的觀眾也情不自禁的拍手叫好。

顯然,無論是觀眾還是作者,都對裡面的人物有偏向性,那是因為,正統思想的觀念在當時已深入人心,所以會對那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代奸雄一再的貶低。

可我覺得,曹操的出現在那時是具有很重要意義的,平定了北方,當時中國最為繁華的地方,某種意義上也對統一中國出了一份力。當然,曹操還有他的其它過人之處,出眾的文采,豪邁的詩篇,是我認識了一個更為獨特文人形象。

是的,他的詩篇在我們的課本上也可以見到,可見他的文采也得到了後人的認可。再例如,他的軍事才能、政治才能,在當時也是天下皆知。事實上,曹操也很懂得籠絡人心,在軍師的幫助下,前來投奔的不計其數,由此更加壯大了實力。當然,來投奔的人不僅看到曹操的雄厚實力,當然在平定北方的時候,袁紹的實力要比曹操更加強大。

這裡有一個故事,宛城的張繡,就是差一點將曹操擺平的那個,他的軍師賈詡同時收到了來自袁紹和曹操的結盟請求,但是張繡並不在,是賈詡做主接受了曹操的'使者,而趕走了袁紹的使者。張繡知道此事後,疑惑地問:“賈詡,你是怎麼想的?我並沒有說要趕走袁紹的使者啊!況且袁紹的實力比曹操要強大啊?”

賈詡說:“現在看是袁紹強大沒錯,但以後呢,年年呢,如果以長遠眼光來看,就要選曹操!他一定會超過袁紹!當然,曹操還說,以前的仇恨都一起消散了,光憑這樣的度量,袁紹就比不上,所以我才會如此決定!”可見,很多的有識之士之所以相信未來曹操能成就大業,無論是他的才能還是他對人才的重用,都是他成功的重要基石。

《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於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為什麼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說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在這個季節,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

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說敵人如果用火攻怎麼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後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著事情的最終成敗。

《三國演義》中,還可以學到許許多多的東西,比如研究歷史的規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成敗原因。毛澤東就曾經讀了五次三國演義,原因大致也在這吧。名著是經得起反覆閱讀,反覆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長。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9

曹操是《三國志》中一個刻畫得最精彩的配角。作者姜昆將其評價為“亂世狗熊”,還刻意總與劉備打架,渲染暴力思想。對此,我不敢苟同: 在“亂世狗熊”的背後,曹操其實是“國寶熊貓”。

曹操,字懵人,人送錯號大忽悠,是清代末年三國時期的管家、發明家、黃人。或以一言蔽之,曹操是一個擁有色膽包天的全才。

曹操在打架方面的才能是無容置疑的。大老爺們打小孩的事情常常發生,削黃巾、踹呂布、陰袁術、騙袁紹、冤枉馬騰,最終統一北方。人稱孩子王曹曹。從最低層摸爬打滾開始,以其真才實幹縱橫大半個鐵嶺,風頭一時堪比趙本山。特別是“官肚之戰”至今仍作為“以大欺小”的經典戰例而為人所津津樂道。

曹操在文壇上的成就則是劉備兒、孫權兒等小兒望塵莫及的。身為蓮花溝子七子之一的曹操,引領鐵嶺的文風,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罵人佳句!其中《觀娼海》《龜毛瘦》《偉歌行》尤為著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佳句更體現了曹操對事業盡心盡力執著追求的精神,並且千百年來激勵著人們!

曹操忽悠了董卓後,本來可以依附董卓狐假虎威,但是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敢為人所不敢為,持七星寶棍削董卓,讀後感《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我認為,這是曹操富有被打精神的體現,打人者先被打也。他深知董賊手比熊寬,打人下死手,村裡人皆怕之,這樣的劣勢是沒有勝算的——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也,曹操深明此道。

曹操日後在村中崛起,走出赤水溝子,陷害他人是他非常重要的一招。在官肚之戰僵持之際,曹操被打態勢表露無遺。對手跟班許攸來觀戰,曹操被削的連衣履都來不及整理好,就趕忙和許攸相迎握手,使許攸被削的莫名其妙,用曹操的話來說,這叫做“人要不多,勁沒人大。一個也是打,好事成一雙。” 這也正說明曹操不同凡響之處。還有,曹操在處理潘金蓮和夏侯敦的矛盾時,沒有偏袒父系的親屬夏侯氏,而是以大局為重,鐵面無私地支援潘金蓮。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既得美人歸,又威脅了老丈爺,所以曹操才能在三分鐵嶺中穩佔一席之地。然而有些人認為劉備兒長大比曹操更勝一籌,我對此不以為然。劉備,雖然也是損人不利己,甚至擁有諸葛亮這樣魁梧的哥們,但卻又小家子氣、出手不大方的陋習。然而關羽公然表示中立“議和曹操”,卻不被所問;張飛喝酒玩命,被呂布灌醉狠削,奪走錢財,這種小事全當視而不見。把桃源結義的`“哥們情結”全然忘記,以至最後竟然發展到個人復仇主義,違背了“劉吳和削曹操”這一重大而正確的策略,被後大悶棍削吳,遭到了曹操的半死式暴打,使劉備元氣大傷而走向沒落。

曹操畢竟是農村人,在常常打架的同時,也充分表露出敏感、脆弱、孤傲、甚至善妒、多疑的人性弱點。因此評價曹操這樣的多元性格的人物,我們必須倍加註意。曹操忽悠董卓,事敗後投奔其父之義兄呂伯奢,疑其出賣自己,扎其全家,並說:“寧叫我騙天下人,休叫天下人騙我。”此言一出,曹操從此舉目無親。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0

個人來說,我不喜歡三國時代打打殺殺的場面,更不喜歡三國霸主為了吞併對方的那一塊土地而互相殘殺,有時是為了那微乎其微的一寸土地,有時是為了爭權奪位,甚至有時只是為了一位女子而逞一時英雄之風。這些所有可能的原因在我看來只是因為一個詞:慾望。

慾望,它窮凶惡極得很,它無時無刻無處不在,所有的人都懼怕它,但所有的人又都喜愛它,妄想得到它。但是,也許它可以將目光落在在任何一個人身上,指使這個人去幹他一直想做卻遲遲不敢動手的事情,但只要它糾纏上了你,你就會終日生活在醉生夢死中,你也許會把慾望誤認為希望,願望,但它並不僅僅像願望,希望那樣簡單,讓你有一種向上的動力,慾望更多的是像西楚霸王項羽那樣,想擁有自己的江山,自己的後宮,自己的一切。一切,所有,全部,整個世界,整個宇宙,人們都想得到它們。當你的脣瓣微啟,緩緩吐出“想要”這個詞並且眼神中帶著一種狂熱的慾望時,很抱歉,你和慾望的PK,你失敗了。

《三國演義》不僅僅是像它的書名那樣讓人感覺是一部武俠小說,更多的是讓世人看到劉備與關羽張飛真摯的友情,孫權周瑜曹操的胸懷大志,劉備諸葛亮的禮敬如賓,劉備完全信任諸葛亮,甚至在彌留之際將國家和儲君阿斗完全放手交給諸葛亮,諸葛亮待劉備忠心耿耿,這位讓敵人聞風喪膽的臥龍先生,為了保住自己為之奮鬥了一生的國家,在彌留之際還設計了他這一生最後的一場計謀,讓將軍推著他的屍身來到山崖上,敵軍看諸葛亮神色安然,被他算計過許多次的士兵們都以為諸葛亮又有什麼陰謀詭計,紛紛驚慌逃竄。就這樣,諸葛孔明,這位偉大的發明家,軍事家,文學家,贏了他這一生的最後一場戰爭,也贏了他去世後的`第一場戰爭。

也許很多人都會不屑一顧的說這有什麼了不起,數數中國上下五千多年曆史長河,遠古至炎黃二帝寸土相爭,秦皇漢武鐵騎颯爽威風,唐宗宋祖揮筆寫畫山河,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努爾哈赤,彎弓射鵰,建立霸業,近至孫中山國父,宋慶齡國母,為祖國做出巨大犧牲和貢獻,毛澤東主席帶領紅軍艱苦長征,葉劍英、朱德等開國十大元帥在戰場上灑汗水拋血水,一心只為國家而奮鬥,三國裡的人物是一個時代的象徵,不是嗎?每個人物,都有他存在的意義,不是嗎?我們何必去褒揚歌頌一部分人,而對另一部分人棄之不顧呢?他們都是英雄,我們所崇敬的人物,不管虛擬與否,他展示在我們面前,我們要去接納他們。古代常常有招賢納士之說,在如今看來,現代仍需如此。

三國,魏蜀吳,缺一不可。在我看來,他們不僅僅是敵人,更是三胞胎,連理成枝,即使有時互相殘殺,但他們仍是誰也離不開誰,就如一個三角凳,缺了一條腿,就再也立不起來,誰說他們天生就是敵人呢?他們明明是一對好兄弟,三國中常常有的打鬥,在我看來只不過是兄弟間的嬉笑玩耍罷了。

三足鼎立,方能叱吒風雲;同胞兄弟,何必骨肉相殘!都是炎黃子孫,都是黃面板黑眼珠的中國人,都有一個母親名叫中國,為什麼不能對自己的血肉至親寬容一些,為什麼容不得自己的兄弟在母親寬廣的胸懷中盡情歡愉呢?

只是因為,一山不容二虎,更容不得第三者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1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題記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豪邁壯闊的語句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開篇語,這寫盡了多少英雄淚啊!不由得感慨萬千……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明代小說家羅貫中,《三國演義》藝術的再現了從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到西晉重新統一的歷史程序,從中塑造了一大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其中,我最欣賞的便是關羽。

關羽字雲長,東漢末年著名將領。與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後追隨劉備征戰,建寵五年,劉備為曹操所破,關羽為就嫂子而戰敗被俘,後張遼勸其降曹,關羽思考再三,但有三個條件:一,只降漢朝,不降曹操;二,用劉備的俸祿供養他的嫂子;三,一旦知道劉備下落,便要去尋他……後又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回到劉備身邊。

看到這,我不禁問。那時,曹操的實力比劉備強多了,為什麼關羽死心塌地的跟隨劉備呢?哦,因為他忠誠,身在曹營,心在漢。因為他講義氣,知道自己對他人,對集體有著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在生活中,我們也應如此。

有報子來報:“華雄引鐵騎下關,末賽前大罵。”袁紹曰:“誰敢應戰。”俞涉自告奮勇,但不到三回合,被華雄斬了,眾人大驚,然後潘鳳應戰,又被斬了,眾人皆失驚,議論紛紛。最後關羽請求應戰,袁紹擔憂,關羽喝熱酒一杯,上了馬,回道:“酒且湛下,我去便來。”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憾三崩,眾人失驚,互摁探聽,只見關羽提華雄人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後有人詩讚曰:

威震乾坤第一功,轅以畫鼓響鼕鼕。

雲長停盞施英勇,酒尚溫時斬華雄。

多麼驚心動魄的一面啊。在大敵來臨,關羽挺身而出,是屬勇也;是啊,我們都會遇到困難,只要敢於挑戰,就會看見勝利的曙光。

還記得譚嗣同嗎?那個在生與死之間毅然選擇後者時,“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表達了他為國捐軀、忠誠祖國的英雄氣概,“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這難道留給我們的`僅是深恩。

還記得文天祥嗎?那個永不降服,甘受監獄之苦的偉大人物,他一生忠於國,甘為正義而死,真乃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風。

義是《三國演義》的思想精髓和靈魂,俄國學者稱其是一部“真正具有豐富人格的傑作。”我認為忠、勇也是必要的,在生活中我們應做到忠、義、勇。所謂忠,即忠於國,熱愛祖國;所謂義,及公正、公理、公益;所謂勇,即勇於向困難發出挑戰,迎難而上。

漢末才無敵,雲長獨出群。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

天目心如鏡,《春秋》義薄雲。

昭然垂萬古,不止三冠分。

一首神采悠揚的詩篇,是關羽忠、義、勇的見證,我知道,我心震撼永無止,只因梟雄關羽也……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2

在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歡的便是《三國演義》了。這本書描繪出了一個精彩絕倫的世界,塑造了近兩百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義薄雲天的關羽,愛民如子的劉備,狡黠奸詐的曹操……在這些叱吒風雲的人物中我最欣賞、最崇敬的還是臥龍先生——諸葛亮。

我敬佩諸葛亮之才。他淡泊明志、布衣粗茶、耕讀山中,卻從未忘卻憂國憂民。草廬一對,未出茅廬便已知三分天下。他一燒博望,二燒新野,三燒赤壁,三把火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礎。借風、借火、借箭,輕搖羽扇,決勝千里之外。他在江東舌戰群儒,鼓動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之時;在危機時刻臨危不亂,鎮定自若地想出條條妙計之時;在中軍帳中從容地調兵遣將,運籌帷幄之時,我都由衷地崇敬與敬佩。單從智謀才幹而論,諸葛亮稱得上是“三國第一人”。

我悲哀憐諸葛亮之遇。他一生志在興復漢室,但他的遠見卓識並沒有被完全採納實施,這就為後來蜀漢政權的悲慘結局埋下了禍根。劉備去世,臨終託孤,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少主劉禪年幼無能,蜀國的一切重擔,榮辱興亡,都壓在了他身上,但他卻“力挽狂瀾於既倒”。平定五路大軍、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前後《出師表》慷慨陳詞,痛表一顆憂國憂民心。他用自己的身軀撐起了整個蜀漢政權,是何等雄壯而又悲涼!

諸葛亮鞠躬盡瘁,愛民如子。就連臨終之前,還念念不忘軍中之事,用最後力量保護大軍安然撤退。當得知他故去的訊息時,百姓人人涕泣,至有哭死者。

讀過《三國演義》後,我為諸葛亮凜然正氣所感召,為他的忠義之舉而激動,為他的淡泊之志所淨化,為他的聰明才智所傾倒。而我們要學習他的淡泊明志,百折不撓,忠心愛國的品質,做一個對社會,對時代有用的人。

在閱讀過《三國演義》、學習過《出師表》後,該學生能對諸葛亮這位歷史人物進行用心用情的評價難能可貴。建議能結合諸葛亮的《誡子書》再寫一段,從而使文章內容更為豐滿,結構更穩定。國小三年級:讀《三國演義》有感

我讀了《三國演義》之後,那是感嘆萬千啊!特別是對人物,各種人物有各種不同性格,有的會引人發笑,有的'會讓人忍不住破口大罵,有的會讓人不得不打心底佩服。

好了,不多說了。我們就直接飛奔進入主題!看看,我對這些人物有什麼不同的感想吧!

首先,我就先講最喜歡的人吧,他是諸葛亮,字孔明,全稱諸葛孔明。是劉備的軍師,他足智多謀,隨機應變。可算得上幫了劉備許多大忙,還把周瑜氣死了。可所謂真是神機妙算,人傑地靈!

其次是我最佩服的人,他就是關羽,字雲長,全稱關雲長,也有人叫關公,他是劉備的結拜兄弟之一,他英勇善戰,是軍中猛虎,他手持青龍偃月刀,可謂是血性男兒,鐵血精英,義字當頭啊!

接下來,是我覺得最好玩的人物,他是張飛。說起長相也好玩,胖胖的,粗鬍子,大臉,居然還睜著眼睛睡覺。張飛他字翼德,全稱張翼德。

最後,我講講我最討厭的人物,劉備字玄德,全稱劉玄德,我最討厭他嘛,有三個點。長相醜,克主,不講義氣,背棄了結拜誓言。

好了,我的感言發表完了,不知道你對我的觀點同意嗎?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3

最近我讀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他就是《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寫的是東漢未年的群雄割據混戰,魏、吳、漢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後司馬炎統一三國的故事。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作家,羅貫中。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的小故事就要數《草船借箭》了。故事的大概內容是: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因為諸葛亮比他有才華,無論怎樣都想要諸葛亮出醜,於是他就讓諸葛亮來負責打造10萬支箭,表面上是和諸葛亮商議軍事,內地裡故意不把材料給他準備齊全,讓三天後懲罰諸葛亮。

可令周瑜沒有想到的是,諸葛亮早就想到了一個更好的辦法。他找魯肅借了20條船。讓他別告訴周瑜。因為他知道周瑜是故意讓他造箭的。就是為了想讓他出醜,所以不能告訴周瑜,如果告訴周瑜了,周瑜一定會想方設法的阻止諸葛亮。諸葛亮精通天文。還知道很多將軍的性格。他算出了三天後必有大霧。也算出了曹操多疑。加上大霧一定不敢派兵出來。只會朝我們射箭。我們只需要,在船上插上草把子。然後逼近曹軍水寨。曹操向我們射箭時,箭自然的就插在了草把子上。

到了第三天,諸葛亮逼近曹軍水寨,派二三十個士兵擂鼓吶喊。曹操知道了怕有埋伏,果然只朝諸葛亮他們射箭,到了六更時霧己經散開了,諸葛亮吩咐士兵們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了當正要去追。可是諸葛亮那邊船輕水急早就駛出20裡,要追也來不及了。於是諸葛亮成功借到了箭

《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要屬諸葛亮了,他的原名名叫孔明,我喜歡他的機智,每次戰鬥總能想出很多好辦法,就比如說《空城計》因為城裡剩下的士兵已經不多了,所以諸葛亮想到一計,用幾個人假裝居民在外面打掃。司馬懿看了,心想一定有埋伏,就帶著它的.10萬大軍離去了。諸葛亮早就算到司馬懿一定會走小路,已經派人埋伏在那裡了,但是周瑜可不這麼看諸葛亮。他認為諸葛亮比他有才華就是不對,只有自己才能當最有才華的,於是經常想方設法的陷害諸葛亮,想讓諸葛亮出醜就像我剛剛提到的草船借箭,可是諸葛亮一眼就可以識破周瑜的詭計,並且馬上就可以想到如何應對他。

我讀三國懂得了很多大道理,例如我讀《桃園三結義》我懂得了不管我們的境遇的區別有多大,不管我們的性別怎麼樣,不管別人怎麼看待我們 ,只要我們真心我們願意我們就可以做真正的兄弟。

再比如讀《草船借箭》等一系列關於諸葛亮的小故事。我懂得了想要戰鬥。不一定需要堅強身體,強大的力氣如果考慮用用智慧來解決問題,說不定會更加方便。

《三國演義》。告訴了我們社會是殘酷的,沒有殘酷就沒有社會。《三國演義》還隱藏了很多道理,只要我們仔細去讀我們就可以發現。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4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諸葛亮。

只要提到諸葛亮,每個人心中便會出現那個一個手搖鵝毛扇,似神非神的站在那邊指點江山、運籌帷幄的形象。不錯,這就是諸葛亮帶給我們的經典形象。諸葛亮在我們心目中是一個擁有大智慧,能夠躬耕於南陽但是卻能把握天下格局,善於制定正確的策略的智者。

千百年來,諸葛亮始終被作為智慧的化身和忠義的典範廣受世人的傳頌與讚揚。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一句千古名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把諸葛亮永遠定格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義之士;而經過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的加工以及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諸葛亮成為了忠義與智慧的結合體,仙風道骨,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幾乎是神一樣的存在。

有許多關於諸葛亮的書籍,包括陳壽的《三國志》,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這些資料都詳細的記錄了諸葛亮的一生。尤其是《三國演義》,將諸葛亮完全塑造成一位似神非神的大人物,不僅能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能夠呼風喚雨。不僅在軍事上能夠運籌帷幄,在文學上更是如魚得水。不僅能夠在朝堂之外淡然的隱居,出山後,更是能夠為了漢室大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然而,諸葛亮給我們帶來的並不僅僅是他的優秀,他更讓我們看到了如何去做一位優秀的人才。首先,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才請下山的,在此之前,諸葛亮都“躬耕於南陽”,是個隱居之人,能夠“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在閒暇時間喝喝茶,彈彈琴,好不愜意,但是並不代表諸葛亮就完全沒有關注天下之事——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便拿出《隆中對》,巧妙的分析了當時的局勢。所以,現在的我們更是要做到,心中有大局,但是又能夠置身事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個“快活”的人。

對於我們來說,諸葛亮身上需要我們學習的有很多點,最重要的就是,諸葛亮能夠知恩圖報,鞠躬盡瘁。自從劉備三顧茅廬把諸葛亮請下山之後,諸葛亮接下來的人生便圍繞著“忠心”、“責任”、“使命”來展開。諸葛亮一生不圖什麼名利,始終能夠與先帝保持忠誠。在面對劉後主劉禪這麼一位不是太精明的君主的時候,諸葛亮也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他輔佐他,這是諸葛亮身上最重要的地方,也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面對自己的工作生活的時候,要時常保持勤勞奮鬥的狀態,做一位有責任的人。

在諸葛亮出山之後,便真正的用心在為劉備負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並且,諸葛亮兩袖清風,戎馬半生,那精彩卓絕的戰績,是很多人都比不上的。所以,我們後人更要做到,勤苦奮鬥,清廉節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