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通用15篇)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 篇1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師生角色的變換,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老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一味地“聽”,而是自主地“學”,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理解了語言文字;通過展開豐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優美;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抒發了自己的情感。總的來說,這段的教學有兩個特點:

一、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討論。

這一段是通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月光曲》的內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調、節奏到底是什麼呢?這是需要學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覆地讀,讀完以後,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啟發,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說”,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也學會了合作。最後,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採用分層讀、賽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

二、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去說,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它所蘊涵的內容很豐富、很深刻的,這就給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創造了空間。教師及時抓住了這個契機,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播放音樂讓學生閉目欣賞《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隨著和諧優美的曲子,學生很快進入了愉悅其耳目、激動其心靈、開發其智力的境界。這時,教師又不失時機地讓學生說說聽了樂曲後彷彿看到了什麼,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情趣高漲,各抒己見。有的說,看到了調皮的孩子;有的說,看到了跳舞的小魚;有的說,看到了漲潮;有的說,看到了出海的探險家……在這一“想”一“說”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發展。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 篇2

《月光曲》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課文內容意境雋永、文質兼美,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因素。無論是樂曲、語言、情感,都能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教學時,我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引導學生感悟體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從鮮明的形象中領略人格美

課文塑造了貝多芬、窮兄妹倆兩種人物形象。教學時,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靈美,能使學生受到人格力量的薰陶。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鋼琴家,理解這一人物形象時,我著重向學生介紹他的生平事蹟,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從貝多芬為窮兄妹倆彈奏樂曲這一故事中,讓學生感受到貝多芬不辭勞苦、一心為民作曲彈琴的精神。窮兄妹倆作為勞苦大眾的代表,他們生活很困苦,但十分愛音樂,對生活充滿了樂觀的態度。通過指導學生充分朗讀兄妹倆的對話,能深切體會到窮兄妹倆相互關心、相互體貼、相依為命的善良品性。

二、從生動的語句中感受文章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聽再聽,而文中的詞句更值得反覆誦讀體會,以幫助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例如,在朗讀第九自然段時,我指導學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時間”“一縷一縷”“波濤洶湧”等詞句,讓學生想象並練說:“通過這些詞句,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而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體會海面由平靜到波濤洶湧、樂曲由舒緩流暢到高亢激昂的變幻。此時,學生雖然沒有親耳聆聽《月光曲》,也能通過充溢著優美意境的語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三、從優美的樂曲中品味藝術美

《月光曲》是貝多芬創作的經典樂曲之一,其優美的旋律傾倒了無數音樂愛好者。課文中,美妙的琴聲讓兄妹倆深深“陶醉”,“等他們甦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這些都體現了音樂藝術的巨大感染力。教學中,在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型會了課文的意境之後,我運用多媒體播放《月光曲》的音樂,讓學生配樂誦讀,從而切身體會《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藝術的魅力。

不足之處:

本篇課文景美情深,朗讀時應該是徐緩、抒情的基調,只有個別地方,如描寫風起浪湧的語句,語調是激昂的。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把人物思想感情變化的層次表現出來。比如盲姑娘想聽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買不起入場券的隱隱痛楚,貝多芬說明來意時的誠懇、熱情,盲姑娘聽完一曲後的讚美、驚喜等,都應該讀出其中蘊含的感情。課堂上,由於急於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學生個別地方朗讀不夠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將不斷改進提高,以達到理想效果。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 篇3

《月光曲》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同情窮鞋匠兄妹倆,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月光曲》的傳說故事。課文融傳說美、語言美、樂曲美、意境美、情感美於一體,都能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教學設計成功之處如下:

蘇霍姆林斯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這一環節旨在調動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熱情,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改變學生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的狀況,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促使學生主動探索。

一是抓住人物三次對話,引導學生研讀關鍵語句和短語,採用多種朗讀方式,以讀代講,如,默讀,圈點、批註感受,組內有感情地讀出自己的體會,動作表演讀,變式朗讀,創造改編表演讀人物對話,讓學生在個性化朗讀中,走進人物內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心靈美。

二是引導學生圍繞第9自然段描寫《月光曲》旋律變化的語句,運用多種朗讀形式,在讀中想象三幅瑰麗的畫面: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颳風捲浪;月照浪花,風捲巨浪……體驗樂曲旋律的美妙:悠揚舒緩→氣勢漸強→高昂激越。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走進文字,走進《月光曲》,真切感受語言美、品味意境美、享受藝術美。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 篇4

《月光曲》既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也是一篇富有傳奇色彩的國小語文課文。教學中,我以貝多芬和盲姑娘的兩次對話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感受了貝多芬的內心世界。這兩次對話在課文的資料上,正是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一曲又彈一曲的關鍵處,把這兩個片段讀好,就能感受貝多芬豐富的內心世界。

讓學生從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洶湧澎湃的意境,而這正是課文教學的難點。我在教學在利用課件讓學生在聆聽《月光曲》的同時,觀看課文中所相對應的.動畫,讓學生能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讓他們在腦海中構成畫面與之前所見的畫面相比較,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然後,讓學生劃出描述兄妹倆在聆聽《月光曲》時所幻想出來的畫面的句子,再比較一下自己在課件中所看到的畫面是否一致,再劃出表示“想象”的詞語:好像,彷彿。就這樣,透過指導閱讀把人物的“感情線”和音樂的“樂曲線”有機地交織起來,巧妙地化難為易,變無形為有形,使學生既理解了樂曲的發展層次,又弄清了貝多芬感情波瀾的推進,完成了學習語文與欣賞藝術的完美結合。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 篇5

《月光曲》是部編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型會藝術之美。我班在上週已講過此課,到回想起來總有囫圇吞棗之感。

一、人性之美體會不夠

貝多芬曾一生追求公平、自由、博愛,他曾說:“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在課文中,盲姑娘痴迷音樂,奈何家境貧寒,無力支付昂貴的音樂會入場券費用,只能靠著記憶來彈奏樂曲。偶然機遇的貝多芬被盲姑娘熱愛音樂,以及高超的欣賞水平所打動,親自為她彈奏一首又一首的樂曲,由此把產生靈感即興創作出來的《月光曲》記錄下來,這就是名震世界的經典之作。

在教學中我只傾心於讓學生抓住裡邊人物的三次對話,體會盲姑娘的善解人意,對音樂的痴迷熱愛,哥哥對妹妹的精心照料,缺忽視了貝多芬的傾囊相彈,對普通百姓的同情。雖然音樂的有曲調負責抑揚頓挫,但是真正賦予音樂靈魂的應該是裡邊的人文素養,人文精神,更是裡邊的人性之美。《月光曲》之所以能名震世界,我想更多的是裡邊閃耀著的熠熠生輝的人性之光。這點需要在教學中給予足夠的重視。

二、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對第九段給予充分的學習,但依然感覺效果不是很理想。雖然對於國小生來說欣賞古典音樂的水平的確參差不齊。本文通過人物想象畫面的描寫來感受樂曲之美,更是讓學生感到困難重重,雖然裡邊有明顯的表現樂曲起伏的詞語,但是依然體會感悟有障礙。應先梳理課文所寫故事的'脈絡,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給講解第九段以充分的鋪墊,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在欣賞文中畫面時也要先從巨集觀出發,通過文中盲姑娘和哥哥的神態表現激發學生對於樂曲的欣賞,行程學生學習期待,再來由句子分畫面,猜曲調,這樣本段的學習會一氣呵成,減少學習難度。

反思有些遲到,也有些單薄。我想走著思索著,撒下種子總會有些收穫!走過的路已經走過了,未來的路還有很長,行動的力量永不遲到!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 篇6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充滿著挑戰和機遇的資訊時代,是立足現代、走向未來,立足中國、走向世界的教育創新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的價值追求必須反映新時代的價值觀念。在追求教育價值的過程中,教師的觀念更新是關鍵。

《月光曲》這篇課文,記敘了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這首著名鋼琴曲的傳說。那天,貝多芬來到一個小鎮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來到小茅屋被盲姑娘懂音樂、愛音樂的談話所感動,即興為盲姑娘演奏,表現了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執教《月光曲》一課,如果拘泥於“同情勞動人民”這一主題,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圍繞老師的意圖轉,學生就很可能眾口一辭說“同情”,落人教師的窠臼,歸根結底還是回到了傳統教育的軌道上。而追求教育價值的'創新教育則要求教師必須敢於打破教參的束縛,樹立適應現代社會和未來社會的時空觀,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學《月光曲》在確立情感目標的基礎上,要著眼於學生髮展,建立開放式的目標意識:

1、公德意識:

貝多芬樂意為窮人盲姑娘演奏,這是藝術家良好素質的體現,要引導學生領會其高尚的首先情操。

2、創新意識:

藝術的創新源於生活,藝術的真諦在於為全人類服務,要培養我們“地球村”小村民的藝術追求和創新精神。

3、挫折意識:

盲姑娘又目失明,卻酷愛音樂,要引導學生體會盲姑娘對生活的信心和對人生的執著追求。

以《月光曲》的目標定位轉變為例,可見,不能滿足於已有的教育模式。追求教育價值的創新教育,無論何時都應成為學生和教師的共同追求。對學生來說,要善於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悟出真知灼見;克服依賴心理,養成主動的探索精神。對教師來說,教學創新要適應服務現實的需要,適應中國現代化、迎接知識經濟挑戰的需要,它不能停留在操作層面上,停留在方法、手段上。教師必須擴大素質教育視野,著眼於現代型、未來型、國際型人才的培養,以全新的觀念、全方位的視野,構建閱讀教學開方式的發展性目標體系。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 篇7

今天,終於完成了為時大半個月的公開課教學,整堂課基本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

一、找準學段教學目標

我瀏覽了人教版語文六上八個單元的單元導讀,發現第一單元和第八單元兩個單元都以學習聯想作為單元的學習要求。我想一冊書中兩個單元出現了這一個學習任務,聯想這一種寫作方式應該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教學點。同時,既然第一單元已經讓學生學習過聯想,那麼這一單元的聯想教學應該有更深的突破,所以確定瞭如下的教學設計:

1.感受聯想,他能夠過朗讀,想象等方式學習皮鞋匠聯想的片段。

2.通過比較,認識純聯想。

3.聽音樂,學寫純聯想。

通過教學,學生基本能感受到這段聯想表達的旋律,同時也能聽著音樂寫下自己的想象,基本達成了教學目標。

二、以生為本,將課堂還給學生

本堂課,我時刻秉著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感悟,所有板書上的內容也以學生的話語和感想為主。語文的課堂應該是生成性的'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產生智慧的碰撞,而不是老師為了完成所謂的教學目標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

然而,語文教學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這一堂課的教學上,朗讀方面的提高還不夠明顯,讓學生讀出月光曲旋律變化時,未能很好地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另外,在語文課堂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這一點上,可能這堂課更注重了語文的工具性,課堂的人文性稍微有點欠缺。

語文教學之路是一條漫長而艱鉅的道路,希望未來的日子常教常新,能帶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 篇8

《月光曲》記敘的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貝多芬被一對窮苦的兄妹的境遇感到而觸發了靈感,即興創作了月光曲。30分鐘的時間,要把所有的教學目標都完成是不現實的。我就對教學內容大膽的進行了取捨。重點就放在對兄妹倆聯想出來的情景的朗讀,感受音樂的旋律,體會貝多芬情感的變化。

在匯入時,我選擇了兩首旋律不同的樂曲,讓學生初步感受音樂旋律的不同,表達作者不同的心理感受。瞭解音樂旋律:舒緩、高亢。為下文學習做鋪墊。學生很投入的欣賞樂曲,也說出了喜歡的理由。由於我初次參加區級賽課活動,內心十分緊張,導致語言表達不夠流利,影響了教學效果。這也體現了自己缺乏鍛鍊,課前心理準備不充分,對自己的訓練不足。

緊接著,讀課文階段。我設計了3次通讀課文環節,分別是初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喜歡的`地方多讀幾遍。默讀:思考問題,本文寫了什麼事?快速瀏覽課文:找句子。通過3次朗讀基本做到了正確、流利。可當教學實施時,出現了漏洞,學生在自由朗讀的時候,不是隻讀一遍就結束,而是迴圈讀。這是我沒有預料到的,自己在巡視指導時也沒有注意。當發現時時間已經用去七分鐘。我只好改變了教學設計,取消了第二次通讀全文。從這個失誤感受到自己教學經驗不足,朗讀巡視時,只注重了形式,沒有及時發現問題。

重點閱讀階段。在教學當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及聲音高低、面部表情來調動學生的激情,讓學生感染到自己情感,從而融入自己的激情當中,創設出良好的教學環境。而學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漸地理解《月光曲》。在教學完成後,通過了解自己的聲音還是不夠巨集亮,下次應提高自己的音量。由於時間的關係,設計的師生配合朗讀沒有實現,比較遺憾。

總之,這節課上完了,給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這樣的反覆錘鍊中,我的教學水平也會逐漸提高吧!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 篇9

《月光曲》是人教版語文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記敘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即興譜寫《月光曲》的經過。文章短小精悍,無論是樂曲本身還是語言文字、人物情感都優美生動、感人至深,是一篇對學生實施審美教育的好教材。

一、創設情境,聆聽曲之美。

《月光曲》是貝多芬創作的經典樂曲之一,其優美的旋律傾倒了無數音樂愛好者。所以,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曾三次讓學生聆聽此曲,覺得對幫忙他們理解課文資料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一次聽《月光曲》是在揭題之前,我這樣匯入新課:“同學們,這天這節課先讓我們來聽一首樂曲,請你們來猜一猜這是一首什麼曲子?”聽曲子學課文,這樣愉悅的學習氛圍是不多見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倍增;二聽《月光曲》,是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重點段第九自然段時(“皮鞋匠靜靜地聽著……波濤洶湧的大海”),此時,讓學生配以時而徐緩抒情時而高昂激越的樂曲誦讀,使學生如見其景、如臨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輪圓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了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繼而海面上颳起大風,捲起巨浪,波濤洶湧的大海格外壯觀……這樣,學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讀時也就真正到達了聲情並茂的效果;三聽《月光曲》是在即將結束這篇課文時,我邊播放樂曲邊對學生說:“同學們,最終讓我們再次聆聽《月光曲》,並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優美流暢的旋律中結束本課吧。”

二、精讀課文,領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聽再聽,而文中的詞句更值得反覆誦讀體會,以幫忙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優美。如在朗讀第九自然段時,能夠指導學生抓住“水田相接”、“波光粼粼”、“霎時間”、“一縷一縷”、“波濤洶湧”等詞句,讓學生想象並練說:“透過這些詞句,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而引導學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體會到海面由平靜――波濤洶湧,體會到樂曲由舒緩流暢――高亢激昂。此時,即使學生從沒親耳聆聽《月光曲》,可是透過這充溢著優美意境的字裡行間,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三、細細品味,感悟情之美。

細細品讀《月光曲》這篇課文,我們也不難感悟到作者在字裡行間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如:當貝多芬聽到盲姑娘兄妹倆的對話而推門進屋時,當盲姑娘激動地認出貝多芬,貝多芬再次為她彈曲時,我都讓學生想象:“當時貝多芬是怎樣想的,是什麼驅使他進屋並再次為盲姑娘彈曲?”當課文最終講到兄妹倆久久地被曲聲陶醉時,我又藉此讓學生練說:“假如你就是兄妹倆中的一個,當你從陶醉中回過神來時,你會對著貝多芬遠去的身影激動地說些什麼呢?”透過以上的.幾次想象練說,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貝多芬悄然而來,又悄然而去,給兄妹倆帶來的是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和一片溫馨的人間之愛,更讓學生感受到了這位大音樂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懷。

聽曲、品文、悟情,《月光曲》這篇課文不僅僅讓學生感受到樂曲之美,領悟到語言之美,更讓學生體會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學生從中獲得了愉快的審美教育。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 篇10

閱讀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同時也應該對學生進行寫作的基本功訓練,這一點對於中高年級的教師來說顯得尤其重要。講讀課文是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及寫作基本功訓練的主要憑藉,我們在教學一篇篇講讀課文時,都應當突出重點訓練專案,教給學生有關的寫作方法,做到讀寫結合,以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月光曲》這篇課文的重點訓練專案是分辨事物和聯想。文中八、九自然段就是讀寫結合的最好訓練點,以下便是我在教學《月光曲》八、九自然段注意讀寫結合的幾點做法:

一、讀課文,分辨事物與聯想

在學生熟讀八、九自然段後,讓學生齊讀第八自然段前兩句,問:茅屋裡真的披上了銀紗嗎?

生答:不是,是把月光比作銀紗。

於是我就順水推舟說:對,這是由眼前看到的月光而引起的聯想。

接著,我要求學生默讀第九自然段,把描寫皮鞋匠聽著鋼琴曲時面前出現的景象的句子劃下來,通過“好像”一詞讓學生知道這景象並不是事實,而是皮鞋匠的聯想,並引導學生從“靜靜地聽著”瞭解到這個聯想是由貝多芬彈的曲子而引發的。

二、聽樂曲,有感情地朗讀

播放《月光曲》,讓學生閉上眼睛靜靜地聽,聽後讓學生自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在聽過樂曲後,學生討論得出第九自然段應該這樣讀: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輕柔、舒緩地)。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漸趨緊促、漸漸轉高)。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激情、高昂地)。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湧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突出“從來沒有”,“波濤洶湧”)。

三、比較讀,明白聯想的好處

師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讀八、九自然段。師:聽了剛才的音樂,聽了同學們剛才聲情並茂的朗讀,那真是一種享受,但是,如果去掉這些聯想的句子,只要實實在在的事物,這段文字就失去了一大半的美。請同學們比較讀讀看,去掉聯想後的文字美不美?學生在比較讀後得出:去掉聯想部分的文字不美。於是我便做出總結:寫文章的時候,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寫得具體,並能恰當地加上自己的聯想,文章的內容就會更充實,表達的感情就會更深刻!

我們在閱讀文章時要注意分辨事物和聯想,這樣就能按照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內容。平時觀察時也應該注意從實實在在的事物中產生聯想,這樣可以鍛鍊我們的想像能力,寫起作文來更具體、更豐富。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 篇11

《月光曲》一課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這篇課文在知識、思想感情、意境等方面同當前六年級學生都有必須的距離,理解起來有必須困難。

我在教學時是這樣設計教案的:首先播放月光曲,讓學生猜想這首曲子的名字,有的學生以前聽過,能明白它是月光曲,並自然的引到課題上來,接下來讓學生交流課前蒐集有關貝多芬的資料,進一步瞭解貝多芬及其作品,為下文的學習做鋪墊。

在品讀體驗環節,我抓住了“是什麼打動了貝多芬的心?”這一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學習的。反覆體會盲姑娘和哥哥對話:“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哥哥,你別難過,我可是隨便說說罷了。”把自己的體會說出來,在帶著這種感情讀這幾句。在這地方學生都不大用心,僅有極少的學生說出自己的體會。可能我引導的不夠,活力不夠,沒有把這種氛圍渲染好,所以才導致這樣了。

最終拓展延伸時間有點緊,處理的很倉促。

以後要加強自身的修養,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努力做一個合格的教師。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 篇12

這節課我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作了取捨:一條主線兩個“點”,使教學脈絡清晰。在深入閱讀階段,著重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中人物對話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想通過多次有感情地朗讀,逐步感受貝多芬觸動——感動——激動的心理變化,走進貝多芬的內心世界,感受一個博大而慈愛的音樂家的靈魂,感受藝術的魅力。最後通過隨文練筆來提升學生的認識,發展學生的語言,鞏固後拓展本節課的教學效果。課末播放的《月光曲》片段,配上了優美的畫面和朗讀,讓課堂教學進入美的境界。具體做法如下:

(一)認詞串文,輕叩心扉

《月光曲》一課,我從聽寫詞語開始,是想對學生的基礎知識落實及基本能力的提高的一次訓練。上課安排的聽寫是具體記憶中的複合型聽寫,力求認識字形、規範意順、理解同義一舉多得。然後以這些詞語為線索,幫助學生抓住課文內容,使全文內容有整體的把握。

聽寫之後,我提出本節課的中心問題:“是什麼打動了貝多芬的心,讓他創作出傳世名曲《月光曲》?”這個問題沒有再去重複課文的故事情節,而是需要學生深入課文的字裡行間,有一定的思考價值;這個問題也使得本節課保持了主體部分線索清晰,脈絡分明,這個問題從貝多芬的角度提出,引導學生走進貝多芬的內心世界。

(二)一番對話,聆聽心聲

總計課要主線清晰,但又不能只有根“筋”而沒有血肉。好的做法是選幾個“點”,讓學生通過朗讀,思考、體驗、感悟、表達等多種活動,深入閱讀文字,在語言、思維、情感認識等獲得多方面的發展。

選什麼“點”大有講究。我在這節課選的教學“點”其實只有兩個:一個是盲姑娘兄妹倆之間的對話,另外一個是貝多芬與盲姑娘之間的對話。這兩段對話文辭簡潔,意蘊豐富,反覆閱讀、體會,可以悟出很多做人的道理,同時養成聽出弦外之音、意外之意的閱讀能力,是兩個具有人文內涵和語言因素教育價值的語段。

在閱讀過程中,我著重啟發學生交流“貝多芬會從這句話裡聽出什麼?”通過文章的字裡行間,學生讀出了自己的體會,再通過與同學、老師的交流,逐步形成比較完整、豐富的認識。我在“對話”中的作用主要是引導、點撥,在學生們認識已經水到渠成時適當小結。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個環節的教學讓我們對閱讀教學的“對話“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三)兩次對話,心靈互通。

一節課的兩個“點”,如果教法相同,難免讓人有重複之感。我因文而異,採用不同的方法展開對這兩個“點”的`教學。前一“點”以情境體驗為核心,以朗讀指導為重點,引導學生細讀文字,自讀自悟。後一“點”讓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學生抓住終點進行研討,以探究性學習為主,對學生的質疑,我是有估計的,所以能迅速把學生的問題歸納起來,分步探究。

(四)釋放心情,曲終意猶。

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進行“隨文練氣”或是對文字的“空白”作補充,或是讓學生寫下閱讀後的感受,如果組織得好,既有利於深學生對課文人文價值的認識,也有利於學生語言的發展,我安排的寫法訓練,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再次走進貝多芬的內心世界,體會一位偉大音樂家博大的情懷,同時也是本節課學習成果的總結和提升。

不過,這個環節還可以做得更好。在學生交流寫話時,我不僅要在內容方面及時迴應,使交流充盈而豐富,還要對語言文字的運用加以點撥和指導。這節課的講評中我對學生語言的發展關注得不多,如果能在交流精彩發言的同時,也關注有代表性的缺陷,具體地給予指導,學生的表達能力得以更切實地得到提高。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 篇13

呂淑湘先生曾說:“語言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既然一半是藝術,那麼語文教學就離不開一個“美”字,語言文字的本質和靈魂就是情感,就是美。而本課,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傳說、美景、深情於一體。如何喚起學生的美感,使學生能從語言文字中感悟自然美、意境美、情感美,我主要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

1、創設情境氛圍,激發學生情感。講課伊始出示貝多芬的名言,以濃郁的氛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既激發了學生情感,又暗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引出了課題。

2、直奔重點,體會樂曲意境美。本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領悟《月光曲》所表現的景象,文章並沒有直接描寫《月光曲》的`琴聲、節奏及旋律,而是通過皮鞋匠聽音樂時的聯想表現出來的。為此,在匯入課文後,直接進入重點,引導學生讀、勾、畫、概括、感悟、品讀,從而感悟語言語言文字美和意境美。

3、追溯創作根源,感悟人物情感美。

主要通過引導學生體會樂曲變化是由於貝多芬心情變化,而心情變化是與兄妹認識逐步加深相關,讓學生明白兄妹貧窮的現狀與貝多芬同情窮苦人民的心情,特別是貝多芬對愛音樂又懂音樂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對她熱愛音樂、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滲透美育。講究趣味性,在樂中求美;求形象性,在賞中求美;激發情感美,在情中求美;啟迪思想性,在品中求美;使學生的學習活動體現出:反覆打敲,口味語言美;正確朗讀,表達聲韻美。拓展深入,敢於創造美。教學喚起了學生的美感,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豐富了他們的情感世界,使課堂教學能從不同的角度表現“教學活動的美”、“教學內容的美”、“教學方式的美”,真正使教學成為了一種藝術。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 篇14

讓孩子們自由讀,一邊讀一邊思考樂曲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感悟課文資料。緊之後讓孩子們試著把這樣的變化給讀出來,品悟語言文字,並安排了孩子們分層讀出這種曲調的變化,讓孩子們悟出這種變化實際上也正是貝多芬情感的變化。最終在孩子們水到渠成到達感情朗讀後,我又有了進一步的要求,那就是配樂讓孩子們把這幾句皮鞋匠聯想的話再讀一讀,進一步體會樂曲的變化,如果課堂上還有時間的.話還能夠安排學生及時背誦這部分資料,這樣文中的語言就變成了孩子們的語言積累。

就這樣,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一層一層,循序漸進在讀書的“讀”上頭做文章,讀的不空洞,不單調,讀出質量,讀出韻味總體來說是比較成功的。整節課是貼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注重了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構成良好的語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我的精神世界。”在讀書的過程中,比較注重語言感悟和運用,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

還有最終這部分聽音樂寫話,事先我準備了那首《苗嶺的早晨》,我認為這首曲子比較容易聽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給學生限制一下想象的範圍,介紹一下這首曲子的背景,但之後我想既然要聽音樂聯想就讓學生天馬行空,自由發揮,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可是可能是缺乏引導,學生的想象還是比較侷限於森林動物的聯歡上了。

在上這節課前我十分自信,因為我精心準備這節課,付出了許多的心血,心裡比較有底,可是課堂效果卻並不象我預期的那樣精彩。我太想把每一步走紮實,到位,卻因為太過了,反而顯得比較煩瑣、迂迴、浪費一些不必要的時間。如在解決學生提出的那三個問題時,三個問題是互相關聯的,但我卻沒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將三個問題結合起來解決。另外,我自我感覺在教學設計上比較均衡用力,缺乏側重點,個性是學生在突破教學難點: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貝多芬的情感變化與樂曲和窮兄妹倆的聯想之間的關係引導得可是深入透徹,估計有些學生還是一知半解。

總之,這節課上完了,給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這樣的反覆錘鍊中,我的教學水平也會逐漸提高吧!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 篇15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期望自我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異常強烈。”調動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熱情,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改變學生等待教師傳授知識的狀況,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靠心理,促使學生主動探索一向是我教學的主旨。

在教學《月光曲》一文,我十分注意引導學生在體會領悟課文資料的基礎上,讀出心中的感受來,讀出音樂所蘊涵的深情來,所以在匯入課文時,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鋼琴音樂,使學生先對這段音樂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師生主角的變換,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一味地“聽”,而是自主地“學”,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經過自讀、自悟,理解了語言文字;經過展開豐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優美;經過有感情的朗讀,抒發了自我的情感。

文中是經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月光曲》的資料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調、節奏到底是什麼呢這是需要學生自我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覆地讀,讀完以後,把自我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啟發,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說”,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最終,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採用分層讀、表演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只是作為教師的我,情感的融入還不是十分到位。

《月光曲》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它所蘊涵的資料很豐富、很深刻的,這就給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創造了空間。我及時抓住了這個契機,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播放音樂讓學生閉目欣賞《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隨著和諧優美的曲子,學生很快進入了愉悅其耳目、激動其心靈、開發其智力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