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通用23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通用23篇)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

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問題擴動意識是發展學生創造能力的前提條件,這個環節應該說是一個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深入學習知識的“興奮點”,因為學貴有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教學就其本質而言就是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由疑而問,也是一個自主探究,不斷創造的過程,學生若能大膽質疑,主動思考,敢於提出不同的問題,便能開啟創造思維的大門,產生創造探究的能力,在實踐中,筆者充分運用質疑教學,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善於質疑,樂於質疑。

現代教育注重創造思維的培養,更注重學生創造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這也是為什麼現代教育提倡重在探究質疑,培養學生多渠道獲取知識的能力,我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與學生們結為知心朋友,激發學生的熱情,給學生營造一種寬鬆、和諧、民主的氣氛,鼓勵他們大膽質疑。如在教《月亮的心願》一課時,教師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再由教師讀課文,要求同學們一邊聽,一邊想像,然後說說有什麼問題要提?開始大家不敢提問,教室裡頓時變得鴉雀無聲,教師在這種情形下,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勇於質疑,通過教師的循循善誘,深入淺出的精心引導,教室裡立刻沸騰了,大家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月亮的心願是什麼?”有的問“小姑娘的心願是什麼?”也有的問“月亮為什麼要跟太陽商量,讓明天的天氣好起來”,還有的提出“月亮為什麼又希望明天下雨”,看到了天真可愛的學生能提出這些教師預料之外的既生動,又有趣的問題,我感到由衷的高興,首先就肯定了同學們的聰明,能幹,之後馬上組織大家自主學習,合作交流,通過小組討論、彙報、交流,加上教師適當的點撥指導,學生既讀懂了課文內容,同時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閱讀能力等多方面得到了培養。

通過一堂閱讀指導課文的教學,我深深感觸到,閱讀是一種對話,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閱讀教學強調了對話中學生閱讀自主性、獨立性、質疑也是基於這一理念,憑藉語言文字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學會學習,並使學生在與課文的對話中發現自己想要知道的問題,這樣才有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涵詠體會,思考感悟,才能使他們真正有所收穫。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

這個學期我擔任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很快的,一個學期將要過去,回首過去的日子,反思一學期的教學經歷,也有一些收穫和問題。一年級教材編寫的意圖在於注重人的發展,用生活的情景呈現學習內容,讓學生感受知識與生活的聯絡,體會學知識的目的在於用知識解決問題,這就對以往沒用的內容進行刪除,所學的全是對以後步入社會有所幫助的,教材中的生活場景自然就很多,內容看似簡單,實施起來卻很難。

在教學方面,我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現行教學的總體思路,它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了語文教學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反覆研讀《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穫。

1、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在新課程中的是角色的變化,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新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而教師的工作就在於幫助孩子們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定和協調達到目標的途徑;知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

2、結合多元智慧更好理解文字。智力作為一個整體,是認識活動的綜合能力。通常人們的認識活動並非一種而是幾種智力在相互作用。學生的學習也是各種智力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不能只用認識智力去衡量學生的能力,而要切切實實地去培養和開發學生的多元智力,使教育教學真正地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3、把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融合起來。《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標準》中明確地指出:提倡跨學科教學,與其他課程相融合。這是因為要培養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生僅靠語文教材內容和傳統教學方法,已遠遠不夠。而需要各學科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思維方式、知識背景等方面相互滲透,再通過有創新地教學才能達到培養目標。如把作文教學與各學科融合起來。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3

今天在學校上了一節《詠華山》的校內公開課,整節課下來,感覺還可以。

課上,我緊扣“高”字,幫助學生朗讀、理解課文。先讀第二段,說說華山給你什麼印象;再讀這一段,找出哪幾句話來寫華山的高。邊理解邊指導朗讀,效果很好!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上我還畫了簡筆畫,播放課件,課件的內容主要是展現華山高、美的圖片,這些勝過教師的語言講解。

學生一看到圖片,立即感受到了華山的高。當他們看到登上華山後欣賞到的美景,都情不自禁地發出了讚歎,又及時幫助學生理解了“情不自禁”!當然,語文教學還不能忘記對學生的語言訓練。課堂上,我多次啟發學生想象、說話。如用“()真()!”說話;欣賞完圖片,你想說什麼;寇準七歲就能寫出這麼好的詩,你想對他說什麼……這些教學環節,都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和說話能力。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4

她用兒童最自然的狀態來體驗、感受這個世界,用最接近兒童的語言表達簡單的內心世界。詩歌共4節,前三節格式相似,每節共3句話:第一句講孩子被成人世界驚擾後的不開心,第二句是孩子的希望,第三句是孩子轉念之後的喜悅。每一節的第一句連線著上一節的結尾,內容環環相扣,與題目“一個接一個”相契合。

最後一節詩中孩子天真的發問,使詩歌更富有童趣,引發小讀者們的情感共鳴。本首兒童詩內容貼近學生的世界,通過與生活的對接,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引起學生的共鳴。

這首兒童詩需要兩節課來完成講授,我上的是第一課時。第一課時講授的重難點是識字、寫字、正確地讀文、簡單地理解課文內容。在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可能是有老師們在後面聽課,部分學生放不開,稍有些緊張。但是課堂整體的學習氣氛還是不錯的,作為講課的教師——我,可以說是內心澎湃,不自覺地跟打了雞血似的,整節課下來還算順利,但還是與我上課之前所設想的課堂有些出入,尤其是課後,聽了其它語文老師對我這節課的評價,我才發現了一些之前沒有意識到的問題。

第一點:作為教師,一定要注重自己的穿著打扮。課堂上,我穿的大衣沒有釦子,這很影響教師乾脆利落的形象。

第二點:雖然識字寫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難點,但是作為一節公開課,就應該整體把握。這節課,我在識字上花費的時間過多,導致最後課文的讀不夠,對課文的理解更是我在牽著學生走,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課文中找答案。

第三點:這節課,我重點講了兩個生字:各、這。對於已經上過一學期的孩子來說,教師完全可以重點講解一個生字,另外一個生字交給學生自己來學習。對於學生生字的書寫,我沒有及時地評價、反饋,只是交由同桌來互相檢查評價。

第四點:整節課,學生對課文的朗讀不夠,形式單一,教師也無法真正瞭解學生的課文朗讀情況。我對課文的朗讀把握不到位,作為語文教師的我真的是急需提高自己的朗讀水平。

第五點:整節課時間的分配不合理。在識字上用時過多,生字書寫上抓了兩個字重點來講,學生的讀很少,這就跟語文課堂應該是充滿讀書聲、學生應該站在課堂中央相違背的。

最後在課文的理解上我非常匆促地結束了,學生只能跟著我走,最終,又變成了教師講,學生聽這種機械式的課堂。雖然這節課已經講過很長時間了,但老師們對我這節課的評價,我還是記憶猶新。

我們都習慣了自己的教學模式,同時也發現不了問題所在,但是當別人說出來之後,便有一種醍醐灌頂之感。課堂是教師與學生、文字三者對話的陣地,作為陣地整體方向的掌舵者,我們需要不斷地用知識來提高自己,並深入學生真正地瞭解學情,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真正地上好每一節課。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5

《月亮的心願》這篇童話故事以月亮的內心變化為線索,先寫月亮為了孩子們的郊遊,希望太陽公公讓明天的天氣好起來;接著寫月亮為了讓珍珍照顧病中的媽媽,又建議雷公公讓明天下雨;兩天後,是一個豔陽天,所有的孩子都參加了郊遊。本文借小女孩珍珍為了照顧生病的媽媽放棄郊遊的事,讚揚了關心父母、體貼長輩的美好品質,既有童趣,又極富人情味,寓孝敬父母、體貼長輩的教育於生動感人的故事之中,進一步深化了本組關愛家中每一個人的主題。本課的教學目標除了認字寫字外,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課文蘊含的思想感情上。我是抓住以下幾點開展教學的:

一、激趣匯入,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本課時,我是這樣匯入的:先板書課題,讓學生讀課題,引導學生大意地理解“心願”是什麼意思,然後問學生:“小朋友們,你們有什麼心願呢?”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心願,最後問他們:“月亮有什麼心願呢?”讓學生帶著這個疑問進行對課文的學習。

二、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到要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感悟。

在教學中,我以“心願”為主線,首先提出“月亮有什麼心願呢?”,激發了學生學習慾望,為學習課文作了鋪墊。然後我範讀課文,讓學生齊讀課文,再讓他們思考“為什麼月亮會有這樣的心願的?”這個問題。接著就提問,讓學生回答,我就理出重點詞語、難讀詞語,並指導學生讀詞語,理解詞語。在齊讀、指名朗讀,對於難理解的詞作重點講解,使學生加深印象。

二、教學中,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

以讀代講,設計多種形式的朗讀方式。先教師範讀,然後,採用自由讀、小組讀、開火車讀等形式指導學生練讀,讓他們把課文的句子讀通順、流利,還要指導他們讀出應該有的感情。我覺得閱讀教學就要以讀為主,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採取不同方法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地、逐漸深入下去地讀書。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進行這樣的閱讀訓練,我們的學生就能做到理解地讀,有體驗地讀,傳情達意地讀。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6

《春曉》是語文版教材一年級下第三單元的開篇課文。對於這首詩每一個學生,每一個成人都不陌生,它甚至成了很多成人童年記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記得我的小時候,我們會惡搞這首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也來大狗熊,誰也跑不了。”還是蠻合轍押韻的,那時讀起來朗朗上口,更是帶有一片歡笑。今日以教師身份觀之,如此熟悉的一首詩卻讓我覺得陌生之極,遲遲不敢動筆去寫教案,無從下手……

想來想去,這首詩唯一的落腳點就是讓熟悉的故事變得有新鮮感。這是我這節課的著手點。

於是,認真地觀看了竇桂梅老師的《遊園不值》教學視訊,期待從中受到些許啟發。最後反覆琢磨了好久,課上下來,自己還是非常滿意的:

一、平平仄仄中找到了吟誦之感。

一直認為,古詩是最接近中國人性靈的一種文學形式,在幾千年的歷史滄桑中,有些古詩湮沒在洪流裡,有些古詩雖保留卻面目全非,徒有其表。所以,在我的課上,我要從孩童抓起,讓學生進入古詩,還原古詩的本來面目。所以,我選擇了帶領孩子畫分平仄,再依據平仄而吟誦。看著孩子們時而皺眉標註,時而放聲開唱。我不得不承認,這和朗誦相比,不甚好聽。但我也不得不直言,這越聽越有味道,“難聽,是因為你不懂它。”

二、覺與不覺、知與不知中的品讀。

孩童對於古詩的理解是有很大限制的,所以並不打算把古詩拆分了投給學生,而是打算,萃取古詩的氣味,揉碎在學生的記憶裡。說起來很浪漫,實際上就是從高度去理解,給學生的不是古詩的文字,而是古詩的感覺。所以在課上,重點帶領學生理解了,詩中的“覺與不覺”“知與不知”。

孟浩然在這樣的一個春日清早,感受到了什麼?沒有感受到什麼?

孟浩然在風雨交加的夜晚,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

特別是最後一句中的“花落知多少”,我們討論了孟浩然到底知不知道花落多少。孩子們出現了兩種觀點:

不知道,因為他問了一句“多少”?

知道,因為他看見了滿地落花,很心疼,所以慨嘆了一句“多少”!

大家各抒己見,好不熱鬧。最後我們達成觀點:他不知道具體落了多少,但他知道很多,所以這裡既有疑問又有疼惜。

古詩是我鍾情的東西,我希望能夠讓我的孩子們含英咀華,吟誦作詩,這節只是一次小小的嘗試,算不上成功,也不能說是失敗,總之,古詩教學,我們在路上!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7

飽含激情的語言可以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發新的光彩。

今天的識字課是上午第三節。我和孩子們在間操時間玩了老鷹捉小雞的遊戲,很是開心。孩子們很興奮,我也很開心。接下來的語文識字課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中開始的:“同學們,我們這間教室裡有一()老師,有一()學生,窗外有一()柳樹,天上有一()雲”說到這裡,一陣涼風徐徐吹來。教室裡安靜極了。我突然改口問道:“孩子們,我們的生活幸福麼?”同學們高聲回答:“幸福!”“你感到了怎樣的幸福呢?”我緊緊追問。孩子們先是愣了一下,接著舉起小手大聲說了起來。孩子們的思維是跳躍的。我任由孩子們隨意去說。(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為切入本單元教學主題而設計的)幾分鐘後,我的教學繼續進行。

我的語言飽含著幸福,快樂。孩子們學習的熱情非常之高。由此我想到:自開學以來,我上了很多次識字課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穫。但這一次的效果最好。看來上語文課的情緒很重要啊!飽含激情的語言可以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發新的光彩。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8

通過這段時間的語文遠端平臺培訓,使我感受很深。我不禁回想到我的一年級語文課,不由而然地想談談自己心裡的一些看法:

一、一年級語文教學童趣的語言是抓住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菜園裡》是一節識字課,本節課教師本著一年級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受感染的心裡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吸引。以圖片的形式引出了蔬菜的各種的實物圖片,教師以富有童趣的語言吸引學生注意力,揭示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愉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二、教學源於生活,只有讓教學回到生活才能獲得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突破。

在識字教學中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生活場景——菜園。色澤鮮亮的蔬菜,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豐富的生活情景,激起學生探索生活的興趣和慾望,激活了學生思維,讓學生回想家裡的彩園,為學生開創了一個愉悅的識字空間,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識字、記字的過程。在課中還涉及了蔬菜小寶寶、拼音寶寶跟小朋友捉迷藏等有趣的環節,引導著學生由帶拼音讀生字詞到讀生字卡,逐步加深生字識字的難度,整個識字過程,在老師有意識的引導下,學生在無意識的學,在寬鬆愉悅的氛圍中學會了生字、()學會了合作。由原來枯燥無味的機械及以變為學生願學願記的行為。

三、及時評價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本節課教師始終都用鼓勵的口吻,以多種形式獎勵學生,學生在讀過兒歌后互評,合作學習,再加上我的激勵性語言的運用,使學生樂學,達到了學習目標,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學習充滿自信、有了成功的體驗,調動了學生自主識字的積極性。

不足之處:

1、教師應該立足學生現有的知識出發。

對於農村學生對蔬菜經常見,但又不理解這個詞,在介紹時候可以介紹一下。

2、教會學生在興趣中模仿。

教學生字在田字格里書寫時,教師應該呈現的是清楚的田字格。教師範寫,學生再寫。

3、在讓學生完成任務的時候,教師的語言應該明白具體,泛指不能太大,否則學生不能明白老師的意指。

四、恰當的色彩對比能夠增強兒童的分析和識記能力。

在本節課中老師既然運用了多媒體進行了教學,在進行生字教學和偏旁部首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把偏旁部首與字型的其餘部分用上鮮明的對比色彩,我想這樣效果應該更好一些。因為低年級的學生由於他們的身心發展特點,對鮮明色彩的呈現會勝過教師反覆提醒他們要好得多。教師有意地引導生進行無意識而自覺的觀察,然後自己去獲得知識,這就更好了。

總之,我認為一年級語文的教學,從生活出發,從學生現有的知識出發,精心設計教案,適合兒童的心理成為兒童中的一員走人課堂,以他們所喜愛的形式和他們一起互動,才會實現新的課標理念,才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獲得好的教學效果。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9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世界,都有各自解讀世界的視角和語言。敢於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視角看事物,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事物,就是老師發掘孩子自信的前提。

在設計這一案例時,我把教學目標主要定位於語文課上學生多種智慧的培養和開發。匯入環節歷來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看成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步驟。在匯入中,我用自己擅長的言語智慧,將學生的愛好和學習內容聯絡起來,將實際生活和課堂聯絡起來,試圖從言語智慧、身體智慧、人際智慧等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一開始便充滿了樂趣。在深入感悟教材的過程中,我沒有像傳統的教學那樣強調劃一性,即:問題的答案是惟一的、學生對課文的感受也是惟一的……把重點放在多元智慧理論的"多元"上:讀書時學生感受的多元、表現形式的多元、課堂教學內容的多元……如:在理解"爭論"這個詞時,我沒有機械地解釋,而是採取聯絡學生生活實際、藉助多媒體、分角色朗讀……多種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表達。

比僅用語言描述這一詞語,體驗與理解要更豐富和深刻。課文朗讀的細節,也是發展學生個性和智慧的場所,評論、繪畫、表演、唱歌……多元的、適合學生個性的學習方式意味著多元智慧理論的精髓已深深融入語文課堂教學,學生就在這樣一個快樂、愉悅的環境中熟悉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春雨給大地帶來的神奇變化,感受五彩春天,受到美的薰陶。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紀念》是以“愛護”為主題主體課文,這篇課文借動物給自己造小亭子留什麼紀念為故事,告訴學生:最珍貴紀念不是刻上什麼字,而應像小刺蝟那樣在亭子周圍種上花草,愛護它、美化它。讓學生從小樹立愛護公物、愛護建築物的良好習慣,同時掌握課文中優美的詞語和認讀部分生字。本篇課文有兩幅插圖,圖文並茂,生動形象,為了達到教學目的,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利用教師談話和觀察圖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觀圖中很有興趣進入課文的學習。在觀察中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在聽、看、認、貼的活動中,借圖認識部分生字,滲透看圖識字,並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為學生熟讀課文和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2.在識字遊戲中,充分利用動物卡、鮮花識字卡,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讓學生在享受中體會識字的樂趣,從內心激起自主識字是願望,達到識字是目的。

3.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在互讀、互學、互評中,進行互相幫助,互相評價。在互讀、互評中發現別人的優點,指出不對的地方,使學生在評價他人的過程中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技巧。

4.在課後拓展中讓學生收集有關動物、植物的圖片製作剪貼報,目的是讓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瞭解有關動物、植物的知識,滲透環境保護的教育,培養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收集資料的能力。

5.在參觀公園,為公園的動物、植物防寫的標語,是結合實際教育學生,保護環境,要從我們身邊的小事做起。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課文用生動的語句和細膩的語言描寫了小鳥和小樹由孤單到快樂的生活經歷。告訴孩子們有了鄰居,有了朋友,大家一同玩耍,一同遊戲,才能享受快樂的生活。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以歌曲匯入,隨著一首《小烏鴉愛媽媽》的歌曲,創設與課文相符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利用教師範讀課文,讓學生體會文章的內涵,在聽讀的基礎上自讀課文,這樣就排除了再讀文與識字上的過關難的障礙。藉機讓他們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哪些地方最讓你難忘?

同時,多種形式識記生字的方法,調動學生識記生字的興趣,把枯燥的生字學習變得生動有趣,並加深了學生的記憶交給學生評價的方法,通過學生對學生的評價來提高朗讀水平。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認真傾聽他人意見的好習慣,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這為理解課文內容,流利的讀文奠定了基礎。

二、採取學生喜歡的多種方式理解課文

由於這篇課文,學生可能會對有些詞彙不太瞭解,要通過做動作、聯絡上下文猜測、教師講解等方式讓學生理解。所以多種形式的朗讀對於他們在理解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同桌互相傾聽對方朗讀課文,然後相互幫助和指導。說說同學讀的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學習,還有哪些地方自己讀得比較好,再互相說說自己朗讀時的體會。利用範讀,創設情景。

2.同學間互相講一講這個故事,同桌或小組同學互相補充,然後推舉一名同學在全班講故事。在朗讀或講故事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傾聽和觀察,瞭解學生對課文的哪些地方理解較好,還有哪些地方在理解上有困難,要抓住時機及時指導。

三、課外擴充套件,引向生活

和爸爸、媽媽一起讀。學生帶著對課文的理解,課下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閱讀討論這個故事,然後同學間交流和爸爸、媽媽一起讀的體會。

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在與父母閱讀的過程中更加深了父母與兒女之間的情感。教育學生以實際行動孝敬父母,尊敬父母。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好兒女。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到昨天,和孩子們一起學完了第二單元的內容,合上書本一直縈繞在我心頭的就一個字“愛”。

長期以來,人們總認為“愛”是個沉甸甸的字眼,可是在本組文章中,關於愛的話題是在一組輕鬆愉悅的小故事和小詩歌中緩緩潤澤的。《識字2》是借鑑傳統的“三字經”的語言形式將愛的教育編成了新“三字經”,孩子們讀起來朗朗上口;《看電視》中球迷爸爸放棄球賽,把電視換成奶奶愛看的京劇,而戲迷奶奶也關掉京劇,換成足球頻道;《胖乎乎的小手》不僅為爸爸拿拖鞋、為媽媽洗手絹,還給姥姥撓癢癢;《棉鞋裡的陽光》中賢淑的媳婦給婆婆晒棉被,美好的品質濡染了小峰那幼小的心靈,他也給奶奶晒起了棉鞋,想讓奶奶更暖和;《月亮的心願》中為了照顧生病的媽媽,幼小的珍珍把盼望已久的郊遊也放棄了……我這教者讀這組課文能讓親情和愛在心中流淌,可怎樣讓“愛”在學生身上繁衍這是我本組教學重點研究的課題。反思本單元的導學方法和學生的反饋結果,我覺得在高效課堂探究的思想指導下,“愛”得到了繁衍。

反思一:學生會的不教。由於我班上學期的經典誦讀積累了《三字經》,已經知道三字經的文字形式和朗讀形式,所以在教學《識字2》時,孩子們根本不用老師教讀,他們拿起兒歌就朗朗上口地讀得很生動。《看電視》貼近學生實際,換頻道、看精彩的球賽......這些動作學生再熟悉不過,學生只要一讀文字就會浮現在眼前,所以在學這些文章時我講的很少,大量的時間是讓學生去朗讀,如小組內練讀、小組長推選組員展示讀、小組開火車讀、你讀我來賽......這多種形式的讀,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增強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這樣我教的輕鬆,學生讀得愉悅而且理解透徹,不用我講他們對文中的關鍵詞“心裡裝著的祕密”也有了答案,那就是──“愛”(對他人的關愛)。“我”的家人互敬互愛,為了他人的快樂,放棄自己的喜好。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畫家鄉》是一篇十分能激起孩子學習慾望的課文,浩瀚的大海,美麗的山裡,寬廣的平原,遼闊的草原,繁華的城市,這一處處風景給了我們美的感受。

“畫家鄉”是本課的課題,雖然課題比較簡單明瞭,但存在著一個難點:什麼叫做“家鄉”?這個概念比較抽象模糊,一年級的孩子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安排了一個對話:什麼是家鄉?從而讓學生明白,“家鄉”就是這個概念,並通過師生談話,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家鄉在哪兒,有些什麼東西,為第2課時的拓展學習做一個鋪墊。

作為第一課時,字詞句教學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初讀課文後,反覆多次的讀生字、讀詞語。由於課文中出現了許多長句子,我把這些難讀的句子出示,安排了一些時間讓學生來讀句子,希望為後面的課文教學做一個鋪墊。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但每一個自然段都可以獨立成文,所以在學習時,我採用圖文結合的方式進行第二自然段的學習。但是遺憾的事,由於時間安排的不是很恰當,“那麼……那麼……”的句式訓練和生字鞏固認讀環節未能完成。另一個遺憾之處就是沒有課件向學生展示無邊的大海等這些生動的畫面。如果有這些畫面,學生一能更深刻地理解課文。

一年級的學生的特點是不穩定的,集中注意的時間短,永續性較差,注意範圍也有侷限性。在課堂進行到快要結束時,有些學生開始注意力分散,學習狀態不佳。為了抓緊時間,我沒有很好地調整學生的學習情緒,這樣的學習效果反而不理想。在今後我一定注意這一點,及時關注學生學習情緒,及時調整。我覺得遊戲教學應該是最有效的方式,能調動學生的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激發學生人人想參與,人人想表現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課堂教學越有效。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春芽國小的陳老師是一位年輕的女教師,咋一看年紀和自己差不多,但是一聽她的課,給我的感覺卻是有一種與她年齡不符合的沉穩,老道。下面談我對她的課的幾點看法:

一、巧妙利用合作平臺

課堂合作的主體是教師,學生與文字。怎麼樣使三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這就需要一個良好的媒介:合作平臺。在《快樂的節日》的匯入部分,教師利用了“小鳥””和“花兒”這兩個道具,讓學生與他們打招呼。再把本課要學的生字都寫在花朵上,貼在黑板上讓學生去認讀。。小鳥象徵著自由,花兒象徵著美麗,他們成為了本堂課的合作平臺。因為,孩子們的原生態的快樂就來自於自由與美麗。而這兩樣東西又都是代表了文字,所以當教師出示了這兩個道具是孩子們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住了,能幫助教師成功匯入進文字。

二、教師角色的靈活安置

讓我一直苦惱的是教師在課堂上如何與學生進行正面交流。我總覺得自己把握不好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語。搞不好就會說出一些“不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話,所以到後來就有點不敢隨便開口了。但陳老師在這個方面似乎把握的很好,她十分靈活地在課堂上轉換自己的角色。比如在小朋友與小鳥和花兒打招呼的環節,一個小朋友說:“小鳥你好!”老師馬上角色轉換成小鳥回答說:“你好,小朋友”。

當另一個小朋友說“小鳥姐姐好!”時,她馬上回答說“小妹妹,你好”她與學生之間的一問一答的問候,一下子就拉進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而當她讓學生自由初讀課文時,她的角色又轉換成了一位嚴厲的老師,她說:“聽清楚,我是有要求的:自己讀通課文,遇到不會讀的字多讀幾遍。”這麼一字一頓的提出要求,學生的注意力又被集中到了一起,開始認真地按要求讀課文。從可愛的小鳥到親切的花兒姐姐再到嚴厲的老師,陳老師就是通過一次又一次巧妙的角色轉換達到她的教學目的的。看來教師角色的轉換對課堂的生成有很大的幫助。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5

本節教研課,課後感到諸多不足。對文字的挖掘和解讀還不夠深,導課、引課還不夠順暢。課堂教學過於拘緊、緊張。對學生放手學習和合作學習做得還不夠,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對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揮重視不夠。

教學中對學生領讀、多讀重視不足,課堂氣氛過於呆板,沒有讓學生放下包袱輕鬆學習。語言表達不夠精準到位,對學生的引導不夠好。面對聰明活潑的孩子,微笑和激勵就是一種最好的方法,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既是對他們潛能的開發,又是對他們個性的張揚,運用得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能,這一點本節課作的不夠好。另外,板書不夠規整,有待於今後教學中注意改正和規範。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6

《語文園地一》認識與天氣有關的常見詞語。能主動在生活中識字。認識字母表,能有順序地正確認讀,能將大小寫字母相對應,熟記字母表。能正確認讀“見、萬”等8個生字,將它們按照韻母“an、ang”準確分類並書寫。能借助拼音正確朗讀詩歌,大致讀懂詩歌的內容,激發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瞭解全包圍結構的字“先外後內再封口”的筆順規則。藉助拼音,正確認讀8個四字詞語,並熟讀成誦。通過“和大人一起讀”,搞懂詩歌的內容,感受閱讀的樂趣。

一、教學效果:

《語文園地》恰恰是每個單元最重要的版塊。在本課的設計中我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通過新老知識的銜接,學生的自主探究、同桌或四人小組的合作等教學方法,讓學生髮現漢字的構字規律,在提高學生自我發現能力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在鞏固識字的過程中,通過一首自編的兒歌複習,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複習鞏固了7個生字,朗朗上口的兒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次活動旨在引導學生自主識字,發現漢字的結構特點,進一步感悟漢字的形體結構美。這三組字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和天氣有關的詞語。學生在整體認讀中,增加識字量。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在探究和發現中學會學習,體會發現的快樂,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

二、成功之處:

本課教學時,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法進行教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和諧、安全的情境,學生在自主的空間裡,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維和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課教學設計有梯度性,先抓課本上,再向課外和生活中延伸。如在完成第一題時,老師設定了《祖國多麼廣大》的情景,讓學生練習說話;在完成第二課時,要求學生充分的抓住《日積月累》文字的特點,通過朗讀討論的形式,來理解文字的意思,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比如“春回大地”、“柳綠花紅”能體會詩人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心情,並且能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充分的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在實施開放式教學的過程中,《和大人一起讀》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培養學會主動探索,敢於實踐,善於發現的科學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創新意識。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7

那是一節語文課,課題是《小壁虎借尾巴》。課前,我讓學生通過自己聽錄音、三思語文網、問長輩等方法去預習。一上課,戴著小魚、小燕子、老黃牛頭飾的3位小朋友上臺,當他們正在炫耀自己的尾巴的時候,垂頭喪氣沒了尾巴的“小壁虎”上來了,說自己的尾巴被蛇咬斷了。小壁虎沒了尾巴,該怎窗炷?教師因勢利導,引導學生研讀課文,要求把自己知道的答案告訴別人。學生們很認真地研讀課文後,人人把小手舉得高高的,爭著把自己知道的告訴大家。一時間,有站起來的,有把雙手舉起來的,全班學生情緒十分高漲。在把答案告訴別人的同時,文章的大意也就明白了。接著,教師要求學生選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或詞語讀給大家聽,可以加上動作用表演的形式讀,也可以單純表情朗讀。不過,要把為什麼這樣讀的原因告訴大家。學生們小聲自讀了一陣之後,紛紛搶著在全班表演朗讀。“他讀得好,我會讀得比他更好。”“我認為這一句應該這樣讀!”“因為是老黃牛,所以讀的時候聲音要粗一點,沉一點。”這是小朋友們的聲音。“你讀得真好!”“你的表演動作真棒!”這是教師鼓勵的話語。這些聲音伴隨著聲情並茂的朗讀不斷把課堂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

通過學生反覆的表情朗讀(其中也有教師適當的指導),生字會讀了,詞義理解了,文中各種動物尾巴的功能也瞭解了(對文中的生字,教師有意識地抽出來,讓學生討論記字的方法)。在表情朗讀過程中,小魚細柔的聲音、燕子清脆而略帶尖聲的語調、老黃牛蒼老剛勁的話語,被小朋友學得惟妙惟肖。再加上小朋友們情不自禁表演的自創動作,使整個課堂充滿了童趣。課堂上,學生還向教師提出了很多種動物尾巴的功能問題,直到下課,學生們仍意猶未盡,還在討論蛇為什麼沒有腳、它的尾巴到身體的哪一部分?如果小魚的尾巴斷了,會不會再長出來?等問題。

這節課,摒棄了過去呆板的教法,學生學習興趣濃。學生在一系列自主學習活動中學到了應學的知識,同時,這節課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挖掘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反映了生本教育理念。生本教育是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像上述那節語文課,通過創設情景讓兒童自主學習,主動發現探究;課堂上,學生可以朗讀自己最喜歡的語句,可以表演,可以發表議論,可以和別人討論,它適合兒童的天性,使兒童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於是,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潛能得到激發,天性得到發展。

在今天的資訊時代裡,學生從各種渠道獲得過去所不能比擬的極其豐富的資訊,教師作為惟一資訊源的地位已經被改變。況且知識經濟社會需要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學生的個性發展已經成為社會的迫切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教育只有真正為了兒童,為兒童而設計,才會找到自己正確的出發點和歸宿,才能通過激發學生髮展和創造的能量,使教育質量和效率出現新的飛躍。所以,我們應把為教者的設計轉變為為學生而設計。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8

一年級語文文下冊第一單元是關於春天的,識字一有八個四字成語:春回大地、萬物複數……一開始我覺得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根本沒有認真的觀察春天,這些詞語是很難理解的。當我從百度上開啟一個課件,課堂思路一下子明朗了。課件中有一幅春姑娘的畫面,我由她匯入了本課的教學。

春姑娘沉睡了一個冬天,她帶著禮物來和我們玩耍了。誰知道她都帶來了些什麼呢?同學們的積極性一下子提起來了。有的說是溫暖的陽光,有的說是漂亮的花兒,有的說是春雨……孩子的回答五花八門,精彩極了。同時,我們又回顧了上冊的《陽光》《雨點兒》,既與前面的內容相聯絡,又學習到新的詞語,在相機出示精美的畫面,這樣一來對這八個詞語的理解就非常到位,且興致勃勃。

不過,課堂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讓同學們提到春天開的花,居然說出有菊花,這是孩子們經常犯的常識性錯誤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生活實際,因此我們應多引導孩子注意觀察生活。

《哪座房子最漂亮》本課認識一個偏旁“草字頭”,學會7個生字和會認9個字。在7個生字中,要重點指導讀準“青、前、香”的字音。9個認讀字要讀準“座、哪、房、最、亮、窗”的音,在記字形方面,可以利用熟字,筆畫筆順記字形。

1、用比較的方法,觀察圖畫,讓學生說說哪座房子最漂亮?再讓學生指指哪是國小堂。

2、讓學生觀看過去農村破舊房屋、矮窄門、小低窗、房前房後樹少草多的錄相。讓學生在比較中明白國小堂為什麼最漂亮。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9

我在《所見》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是這樣做的:

在學習生字的環節中,我請同學們看“蟬”字。讓學生理解蟬是一種昆蟲,所以有蟲字旁。

由於《所見》這首古詩比較淺顯,所以我告訴學生們說:“這首古詩給我們講了一則有趣的小故事,誰能試著把它用自己的語言講給大家聽聽呢?”

學生們大都能理解,在圍繞“意欲”一詞的商討後,就用自己的語言把《所見》的意思快速地講述了出來。而且發現經過學生自己的理解後再記憶,學生背誦古詩的勁頭更大了,速度也快了很多。

學生的感受是通過朗讀來實現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所見》的教學片斷中,我充分信任學生,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相信學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讀懂課文,鼓勵學生不斷探索,尋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讀的樂趣,這種教學方式符合新課程提倡的教學理念,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0

《夜色》是一首優美的兒童詩歌,本文以小朋友對夜色的情感變化貫穿全文。教學這篇課文時,我以學生為主體,依據學生的學情特點,儘可能給學生創設豐富的情境,把學生帶入美麗的夜色中。

教學時,由於是第二課時,我先讓學生朗讀,然後指名學生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接著我讓孩子們自讀第一小節,並抓住重點句子讓學生體會感悟自己對夜晚的感受,並仿寫句子,同時指導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課文,讀出害怕的語氣。然後,我讓學生們讀第二小節,引導學生在自由讀,指名讀等形式的讀來感悟理解課文內容,看看課文中的我有什麼變化,理解“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於是在爸爸的幫助下,我戰勝了對黑的恐懼,發現了夜晚也很美麗。“從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見小鳥怎樣在月光下睡覺……”是一幅多麼寧靜的圖畫呀!小鳥在潔白柔和的月光下靜靜地睡著,好像還做了個美夢呢!多麼美麗的世界啊!然後小組合作交流自己所看到的夜景,並通過課件播放“美麗的夜景”圖片讓學生體會夜晚的美麗。接著指導學生抓住這些主要句子通過讀來體會夜晚的美,最後,我讓學生並帶著自己對夜色的理解齊讀課文,讀出我的膽子由小到大的原因。同時,使學生感受到了夜晚的美麗,懂得黑夜也是自然界一道獨特的風景,要做一個勇敢的孩子,從而培養學生親近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不足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時間安排的不妥,在教學第二小節時,學生沒有充分讀的時間,所以對第二節的感悟理解不夠到位。另外資訊科技運用比較單一,沒有真正發揮資訊科技的巨大力量。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能力,努力學習資訊科技並運用於教學中,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1

在本內容第一課時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對看圖說話學拼音的模式開始失去新鮮感了,自我感覺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同一個方法用久了會讓學生感覺“疲勞感”,沒有新意。所以在第二課時學習認字的環節中,我就改變了以往生字卡片出示的形式,而採用遊戲“摘果子”。方法很簡單,在黑板上畫一棵大樹,再在上面畫幾個果子。把生字的拼音寫在果子裡,讓學生來拼讀,讀對了,這個果子就被摘走了。

為了加強學生的興趣,我還把“摘”走果子的小朋友的名字寫在果子上面。這樣一來,學生可來勁了,都想摘到果子,課堂非常活躍。等到學生音節拼讀得熟練了以後,我再出示字型,讓音節和字一一對應。然後去掉音節,讓學生看著字型來叫出果子的名字。這樣從音——音形結合——形,學生幾個回合下來掌握的情況就比較好。當然在“摘果子”的遊戲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雖然在遊戲過程中整個課堂氣氛好,學生積極性高。但是沒有被叫到“摘果子”的小朋友卻似乎表現得和不高興,有幾個甚至拍打桌子。應該要讓學生明白即使你沒有被請到發言,你也要禮貌、文明地聽或者看著其他小朋友的發言。想想自己的答案和他一樣嗎?如果有不一樣的再舉手補充。而不是隻看到自己沒有被邀請到就表現出很生氣的樣子,這是不尊重別人的表現,也是不文明的表現。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2

在這次課內比教學的年級組初賽賽中,我參賽的課題是《比賽場次》,通過先說課後講課再評課這一系列比賽,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有許多值得我反思的地方。

《比賽場次》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藉助“比賽場次”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列表、畫圖發現規律,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在課堂中,應給學生創造充分探索解決問題的空間,採用對比、小組合作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

1、創設情境匯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充分利用利用學生都喜歡看動畫片,我在匯入中引用了學生最熟悉的動畫片人物:大力水手、大頭兒子、大耳朵圖圖和淘氣為慶祝奧運會而舉行扳手比賽,進而引出單迴圈比賽,進而匯入比賽場次。這些動畫片人物對學生很有吸引力,但作為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這些人物和他們的年齡有些不太相符,課後我覺得應該用一些他們現在比較關注的動畫人物可能對他們更有吸引力。

2、以我們所在班級為引例,提出素要解決的問題。

全世界的運動員都在積極準備著,我們學校的同學們也響應全民健身的活動,選同學進行乒乓球比賽,我們六年級(2)班8名同學進行乒乓球比賽,每2名同學之間都要賽一場,一共要賽多少場?”問題一提出,學生迫不及待的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探索開來。就連平時注意力一向不集中的同學也都一樣迅速的用自己的方法探究起來。課堂狀態一下子就進入了正題。

3、鼓勵探索方式多樣化。

在課堂教學中,為了給學生創造充分探索解決策略的空間,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寬鬆、和諧、民主的氛圍。為了解決比賽中一共要進行多少場比賽這個問題,為學生提供了遊戲、圖例、表格等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髮現答案,有的學生還能運用自己獨特的方法去解決問題。課前為學生製作好探索規律的圖表,課堂教學中有利於學生分組探究,既可以節省時間,又可以使學生知道怎樣設計圖例和表格。

4、本節課還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

一是教學時間控制的不好,在引導學生探索規律時花的時間較多,學生練習時間較少,後面沒有時間拓展延伸。二是在教學中電子白板的使用中還出現了一點瑕疵,主要表現在對電子白板的操作還不夠熟練,特別是用手寫筆書寫時不流利。三是教學效果不是特別明顯,部分學生任然對不同比賽賽制區分不開,這樣就無法利用探索的規律來解決問題。

在同組教師的棒組合指導下,我相信如果再上這節課效果一定會不一樣了。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3

《紀念》是以“愛護”為主題主體課文,這篇課文借動物給自己造小亭子留什麼紀念為故事,告訴學生:最珍貴紀念不是刻上什麼字,而應像小刺蝟那樣在亭子周圍種上花草,愛護它、美化它。讓學生從小樹立愛護公物、愛護建築物的良好習慣,同時掌握課文中優美的詞語和認讀部分生字。本篇課文有兩幅插圖,圖文並茂,生動形象,為了達到教學目的,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利用教師談話和觀察圖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觀圖中很有興趣進入課文的學習。在觀察中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在聽、看、認、貼的活動中,借圖認識部分生字,滲透看圖識字,並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為學生熟讀課文和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2.在識字遊戲中,充分利用動物卡、鮮花識字卡,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讓學生在享受中體會識字的樂趣,從內心激起自主識字是願望,達到識字是目的。

3.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在互讀、互學、互評中,進行互相幫助,互相評價。在互讀、互評中發現別人的優點,指出不對的地方,使學生在評價他人的過程中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技巧。

4.在課後拓展中讓學生收集有關動物、植物的圖片製作剪貼報,目的是讓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瞭解有關動物、植物的知識,滲透環境保護的教育,培養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收集資料的能力。

5.在參觀公園,為公園的動物、植物防寫的標語,是結合實際教育學生,保護環境,要從我們身邊的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