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文具》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具》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具》教學反思

《文具》教學反思1

課改後的數學課堂很注重學習情境的創設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我想如果說問題是學習的先導,那麼情境就是問題的外衣。而計算教學相對其他學習的內容而言,通常會顯得枯燥乏味一些,那麼如何使計算教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呢?我認為,情境的創設就很重要,而這一課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就是一個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並且富有現實意義的情境。所以一開課,我就通過購物這樣一個環節,一方面讓學生感知數學就在生活中,使學生體會到小數與我們的生活是密切聯絡的,另一方面讓學生髮現缺少單價這一條件,也為下面列出乘法算式做一個鋪墊。在這樣的情境中,自然的引出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那就是購物要付多少元?

其次,《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因此,在探究建模的這個環節中,我留給學生比較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每個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去和其他同學交流和探討不同的演算法,體現演算法多樣化。同時通過鼓勵學生髮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儘可能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另外,新的教學評價觀還認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和態度的形成和發展,關注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教學中,我儘可能用積極的語言去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如在闖關活動中,我讓學生用微笑和給自己鼓掌的方式,來對自己進行評價,既能達到一個反饋的目的,又能讓孩子在學習中不斷的進行自我肯定,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和保持一種學習數學的熱情。

教學中,我沒能及時把握課堂資源的生成,如果能及時抓住個別學生的回答和學生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解決辦法,進行有效的引導,會讓全體學生對小數乘法的意義有更深刻的認識。另外在時間的安排和分配上也不夠合理,在計算上花的時間比較多,在緊扣乘法意義解釋算理的方面花的時間不足,如果在學生解釋自己想法的過程中,教師適時的把孩子們的關注點牽引到小數乘法的意義上,學生對這一知識重點的理解會更到位。

《文具》教學反思2

《買文具》一課是學生在三年級學過“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這一基礎上學習的“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

本課教學中我首先通過“買文具”的具體情境,從學生熟悉的現實題材中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接著多種方法解決問題,不僅充分利用了學生原有知識、經驗這一寶貴的學習資源,而且表明了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然後將問題集中到用“豎式計算”,突出本節課的知識重點,掌握基本的筆算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先估商,再計算;最後通過適當的練習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筆算技能。因此,我在教學設計時分為了以下兩個層次來進行:

1、80÷20與140÷20,整十數除以整十數。學生在解決時通過以前學過的口算來完成,老師主要在於幫助其解決商的定位問題。並通過比較80÷20與140÷20的相同與不同,讓學生感知除法豎式的算理與法則,從而完成從口算到豎式的遷移。

2、通過具體情境呈現90÷30與165÷30,讓學生通過嘗試計算,比較兩個算式在計算過程中的異同來進一步的掌握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豎式的計演算法則和算理,並且會進行運用。

在小結中,老師讓學生自己說在列豎式做題時需要注意的.地方和本節課學習的知識以及做的方法。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有遺憾的地方:一是個別學生在板書豎式計算出現的計算錯誤,忽視了糾正。二是三位數除兩位數(整十數),商是一位數到商的個位為什麼要補“0”轉彎有些過急。

《文具》教學反思3

本節課僅僅是對小數的一個初步認識,結合“買文具”這樣一個具體的情境,以現實生活用錢(“元、角、分”)為基礎,使學生初步建立小數的概念,理解小數的意義,體會小數的特徵。而理解小數的意義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本節的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聯絡生活情境買文具,認識商品的標價牌,幫助學生認識小數,理解小數的意義。

“買東西”是學生都有的`生活經歷,讀懂商品的標價牌又是購物所必須的一項技能。教學中我創設生活情境買文具,通過看懂商品的標價,在付錢給商人的過程中,幫助學生認識小數,理解小數的意義。讓學生知道我們通常用幾元幾角幾分來表示一定數量的人民幣,現在還可以用小數來表示,建立元角分與小數一一對應的聯絡。

2、設計同桌遊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人說小數,另一人說是幾元幾角幾分,然後再交換進行,這 樣既鞏固了小數與元角分的互相轉化,也加深了對小數意義的認識和理解。

3、初步認識小數後再與整數進行比較,建立小數的概念。什麼樣的數是小數?讓學生觀察標價牌上的小數與以前學的整數有什麼不同?學生說多了一個點,教師此時說明這個點叫做小數點,小數點把小數分成兩部分,左邊是整數部分,右邊是小數部分接著探討小數與元角分的關係,從形式上來講,小數都有小數點,從理論上小數由三部分組成“整數部分、小數點、小數部分”。認識了這些就可以來判斷一個數是不是小數。比如後來的“5.0”是小數還是整數。由於5.0有小數點,因此5.0應該就是小數。

3、讀、寫小數。通過“買文具”這一具體情境,先讓學生們自己讀一讀,然後老師講解,,整數部分的讀法與整數讀法一樣,小數部分的讀法象電話號碼那樣讀,是幾讀幾,小數點讀作點,。

4、加強以元為單位的小數與帶有元角分的數的相互改寫。本環節利用主題圖讓學生試寫,然後引導學生歸納方法。

5、重視對學生的評價,儘量鼓勵學生,增強學生的信心,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總之,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自我感覺程式較為清晰,一環扣一環,每一步教學目標明確,極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從學生反饋的情況來看,效果還不錯。

《文具》教學反思4

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根據教材特點和同學的認知水平、積累的生活經驗,緊緊圍繞重點、難點,注重聯絡生活實際,引導同學主動參與課堂學習。

通過小淘氣買文具的情境引發同學學習的熱情,從觀察文具的'種類價格遷移到人民幣的使用,要合理使用人民幣,必需認識人民幣。這一環節的設計考慮到了同學的經驗,從同學的知識起點動身,合理地利用教材。

關注同學的生活經驗,開展各種同學熟悉、興趣的數學活動。注重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絡。解決一些對他們來說較難理解的數學問題。如對“1元=10角”這個關係,不少同學不是都能很好地理解。對於這個問題,設計“1元錢兌換10張1角”的師生活動是很有必要的。同學在動手操作中感知“1元=10角”這個進率,、遵循一年級同學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的特點,本節課設計了把各種小面額的人民幣和換算關係這些知識有機地融合活動中。讓同學在一種興奮、積極的心態下學習數學,充沛調動同學的主觀能動性,把同學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上,激發同學的探索、創新的慾望。

當然,在教學中還有很多的缺乏,希望各教師多提珍貴意見,使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有更大的進步。

《文具》教學反思5

教學目標:

1、以紙才為主,運用多種材料、多種手法設計製作漂亮又實用的文具小管家。

2、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增進學生因材施藝的設計造型能力。

3、利用身邊的廢舊物品,感受創造美的樂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1、選用適合的材料進行製作精美的“文具小管家”。

2、體驗參與美化生活的樂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檢查學生帶工具情況

二、匯入課題:

(將各類學具無序的堆放在桌面引導學生上臺進行有序的擺放在“文具小管家”裡,瞭解文具小管家的作用、特點,加深印象,引出課題。)

師:大家看看老師的桌面,各種各樣的文具,有書、筆、尺子、剪刀、雙面膠等等……怎麼樣?豐富吧?可我怎麼覺得看起來這麼亂糟糟的呢?怎麼辦呢?誰來幫幫我?

請一學生上臺幫助整理進文具組合紙盒裡。

實物投影儀:整理好的文具組合

你們看看,現在我要拿文具的時候就方便多了,桌面也乾淨整潔了!這多虧我有了“文具小管家“!

三、交流評析

1、請同學欣賞書上的文具小管家,選出一個你最喜歡的來分析它的製作方法。

2、集體交流文具小管家的製作方法。

3、“我們還可以用哪些材料來制作文具小管家?”

四、活動體驗

1、“請你利用帶的材料構思並製作出自己的文具小管家。

2、教師巡迴指導。

五、欣賞拓展

1、請學生把文具放入製作好的文具小管家裡。

2、師生共評(引導學生從設計的合理性、造型的精美度、製作的精緻程度等方面評價)

3、出示一些用其他材料製作的文具小管家作品,激發學生課餘再創造的熱情,將課內的創作學習延至課外,鼓勵學生用自己的雙手打扮生活。

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內容應屬於“設計、應用’’的學習領域,但我引用的這些環節,是在學生動手製作之前的引導與欣賞部分:從這裡可以看出,以教師引導為主的美術欣賞教學有一定規律可循。在此,我反思如下:

1、創設美的情境。主要是引導學生不知不覺的在教師創意的情境引導與啟發之下進入角色。在這裡我們的教師要真正的做好這一點,就需要我們的教者用心去尋找一個最佳欣賞的情境切入點,如:一段與教學內容息息相關的音樂、視訊,或者一首優美的童謠、兒歌、詩詞,或者一組有趣的律動遊戲等等。總之,應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教學的內容,又有價值的情節來創設美的有趣情境來,為欣賞教學鋪設一個良好開端。

2、現場精彩示範。主要是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找準示範的切入點(媒體示範、現場示範、啟發示範、簡略示範等)。即,找準能令學生折服的示範點,這時學生內心欽佩的外在表現。用範作的直觀的展示,啟發與引導的.價值遠遠勝於滔滔不絕的說明。

3、語言情感激勵。在教學的過程中,語言情感激勵是教師教學的法寶,是啟迪學生的心靈,品質、思維想象形成的載體,而更為主要的是要讓學生懂得掌握和運用語言情感能力的表達與培養的重要性。

總之,強調掌握必需的經典知識及靈活運用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旺盛的求知慾和積極的探索精神,要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使教學內容既進一步提升有學生的共同基礎,同時更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奠定不同基礎。

《文具》教學反思6

《文具的家》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通過媽媽與貝貝的對話,教會學生要整理、保管好自己的文具。全文共6個自然段,第1、2自然段交代故事的起因,第3、4、5自然段運用對話的形式,通過媽媽的教導,貝貝知道了文具也有自己的“家”。第6自然段寫貝貝逐漸養成了整理文具的好習慣。課文敘事完整,結構清晰,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滲透在淺顯的故事中。

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教學生的朗讀方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感悟貝貝和媽媽的對話,引導學生藉助課文插圖和句子中的提示語學習朗讀,如:圈出描寫貝貝說話時表情的文字“眨著一雙大眼睛”,再觀察插圖,加上貝貝的動作、表情,讀好“我也不知道”這句話。引導學生模仿插圖中的人物表情,練習朗讀。通過朗讀,引導學生想一想,貝貝為什麼每天都弄丟文具。在學習第5、6自然段時,引導學生畫畫詞語和句子,說說從哪裡看出貝貝現在對文具的愛護。體會貝貝變化的過程。使學生既學習了語言,又受了教育。同時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說說身邊的同學誰最會保管好自己的文具。這樣,學生的話匣子被開啟,這時,我進行適當點拔,讓學生學他們身上的優點,養成愛護文具的好習慣,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

在學生的朗讀指導上還不夠精,在讀“呀、哇”這兩個語氣詞時,語氣不到位沒有及時的進行指導,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

《文具》教學反思7

本課我用思維拓展教學匯入,提高學生思維的平臺;再結合上可愛的動畫,豐富的教學資源、動聽的歌曲,為學生的創作做一個良好的鋪墊,使學生始終在一種輕鬆愉快的`藝術氛圍中學習。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學有所思,學有所得,得到了藝術課的點滴經驗和成果。

這節課我在不同的學校上過很多次,從學生的作品情況來看,總體來說效果都不錯,大部分孩子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有著不一樣的創意與想法,很多都是我們成人所想不到的。有孩子做了一個大的機器人,在機器人的頭和手裡面放橡皮、身體裡放鉛筆、尺子等等;有的孩子將廢紙筒塞進紙盒做鼻子,用來裝膠棒,在“鼻子”上方掛上兩個彩色的透明膠,看起來就是個有意思的頭部;還有很多非常好玩的作品。只是,某些很好的想法,卻製作不出來,成了“空想”。

我想,只要能堅持將創意帶進課堂,若干年後,學生在對待同一事物上都會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那麼,我們溫總理說的“學生不僅學到知識,還要學會動手,學會動腦,學會做事,學會思考,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就會實現的。

《文具》教學反思8

《買文具》第二單元《購物》的第一課時,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購物活動中認識小面額的人民幣,體會元、角、分之間的關係,會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於人民幣的認識並非是一張白紙,因為這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大部分學生都有過隨家長或單獨購物的經歷。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這一概念的學習設計成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認識人民幣,學會簡單的購物,並瞭解元與角、分之間的.進率關係。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他人合作的態度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並進行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教育。

匯入時我首先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幫老師買文具,充分利用教材提供文具種類和價格,讓學生知道買文具需要錢,明白認識人民幣的重要性,再次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小組內拿出之前準備好的人民幣學具,先認識不同面值的人民幣,通過交流解決買1支鋼筆應該怎樣付錢,然後老師再此基礎上通過認一認的活動,利用課件強化學生對人民幣的認知,並歸納出人民幣的單位。

本節課的難點是元、角、分之間的進率。因為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對分的應用幾乎為0,學生有的根本沒有見過面值是分的錢,因此在換算單位的時候就成為了本節課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各種學生熟悉、感興趣的數學活動。安排兌換不同面值人民幣的遊戲。尤其是在用一元錢換零錢時,學生更是積極的參與其中,答案異彩紛呈,有換10張1角的;2張5角的; 5張2角的; 1張5角、2張2角、1張1角;1張5角、1張2角、3張1角。通過學生的拿、數、想、比等手段,使學生體會到兌換方案的多樣性,富有趣味地得出元、角、分之間的關係:1元=10角,並推出:1角=10分。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因為本學期開始我們實施的是靈動課堂,所以在課堂上我主要是學生髮現問題,然後解決自己的問題。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購物活動,學生在組內討論,互相付錢,每一個人都能參與到發現與解決問題中去,此時學生興趣高漲,在一種興奮、積極的心態下學習數學,學生在買賣之中互幫互學,在付幣、找幣中體驗購物過程,積累經驗,加深了知識的實際應用,也有助於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文具》教學反思9

這一課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這個單元的主要內容有小數的初步認識、小數比較大小、簡單的小數加減計算。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元、角、分的認識,10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萬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在後繼的學習中,學生還會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小數的加減法和小數的乘除法。

文具店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是新課標教材中數與代數的內容,教材利用學生對已有商品標價的瞭解和實際經驗,從辨認文具的價格來開始小數的初步認識。本課教材在編寫上,原教材是三下的第一單元呈現,現教材調整到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知識進行了前移,課題由原來的買文具調整為文具店。更為突出的是教材內容更為豐富,思路更為清晰。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去體驗小數和意義,在對學生的前測中發現,90%的學生在生活中都見過小數,對小數並不陌生,但學生對於小數的名稱和小數的讀法都不知道,3.15元表示多少錢也只是一小部分的學生知道。

本著以學定教的原則,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在文具店的情境中,通過“填一填,說一說”,藉助元、角、分體會小數和的意義,正確說出以元為單位的小數表示幾元幾角幾分。

2.通過自己的試讀和小組的互讀、交流,會快速準確的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3.在“猜一猜”活動中,能把幾元幾角幾分的人民幣的幣值改寫為以元為單元的小數,知道1角=0.1元。

4.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這四個目標的落實放在了四個環節中。

第一環節,情境中提出問題,用數學課本的單價引入新課,讓學生感受自己知識的不足,產生學習的慾望,同時感受到學習小數的必要性。

課前有一個教學設想,是在課的一開始就出示一些數,讓學生去分類,再引到新課的教學上,但總感覺這樣教的痕跡太過於明顯。於是,在課的一開始就讓孩子們說印象中的小數,找身邊的小數,得出要研究的素材,這樣一開始孩子們就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他們必須去搜索知識庫中與本課知識有關的所有認知,為學習做好了必要的知識準備,同時能讓他們很深切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學生找出了生活中的小數,再讓學生找一找數學課本封底的小數,學生一眼就發現了課本的定價也是一個小數,就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再提問學生這個小數表示什麼意思,把學生帶到了下一個環節。

第二環節,探究中解惑質疑,在這一環節中分為三步進行:體會——讀寫——改寫。在獨立思考、交流碰撞中,能說出表示價格的小數表示幾元幾角幾分;讀、寫,在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中,知道小數和小數點,能正確的讀出小數;改寫,在獨立思考,反饋交流中,能把幾元幾角幾分的人民幣改寫成小數。

課前對於如何教學表示錢數的小數意義這一環節頗有困惑,因為這部分知識並無什麼探究的價值,人民幣是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學過的知識,不是本課的重點,而把分數寫成小數是一種規定,不需要學生去探究。那麼是否就直截了當地用課件來幫助講解算了呢?規定類的知識一般並不需要學生探究,不能探究意味著只能接受學習。接受學習只能是學生被動的聽嗎?我反覆思考這一問題,最終決定學生先自學,再講解,一方面可以從小培養孩子們的自學能力,充分利用教材,另一方面可以照顧不同層次的孩子,讓優生自主地去學習,再讓他們來幫助一些學困生。此外,因為有了教材這一老師的教學之後,教師在講解的時候就輕鬆許多,很多問題可以讓孩子們來回答,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而不是教師獨角戲式的自問自答,讓課堂顯得缺乏變化,毫無生氣。

對於學生的自學,我課前既猶豫又擔心:因為有些學生的閱讀能力真的讓我很不放心。但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絕大部分學生都讀懂了小數分為三個部分(整數部分、小數部分、小數點),部分學生知道了小數的讀法,在這一部分學生的帶領下,不會讀的學生也“意會”到了小數的讀法。

在學生利用人民幣認識了小數的.基礎上,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了小數和“元、角、分”之間的關係。學生明白了在小數中整數部分表示元,十分位表示角,百分位表示分,釐清了二者的關係。在一小部分學生的帶領和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還學會了諸如“小數點後面第一位”、“小數點後面第二位”等語句,增強了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語言表達能力。

第三環節,練習中鞏固新知。引入教材中森林食品店的問題情境,增加練習的趣味性,在練習中引導學生不斷進行思考,使學生在課堂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森林醫生”這一環節,學生通過找出小數和人民幣互化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進一步加深了對小數的認識,理解了小數的意義。同時也糾正了學生在小數認識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

第四環節,生活中尋找小數。通過讀一讀生活中的小數,拓寬學生對小數的認識,並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跟數學有關的問題,感受數學的魅力,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把課堂交給學生,老師在其中穿針引線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就如本節課教學,如果教師不找一些生活中的小數和表示長度、表示重量的的小數出來,孩子們就會認為小數只表示價格;如果老師不教孩子們正確地讀小數的方法,孩子們就會用以前的讀法來讀小數;如果孩子們自學後不作必要的講解,就有一部分學生不能真正理解小數和元角分的關係,不能真正理解小數的意義。所以在課堂上老師的引導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我在課堂上問學生“小數與我們以前學過的數讀起來有什麼不一樣”,使學生在思考中完善自己對小數的認知,完善小數的讀法。

以前都是聽別人的課,這次第一次聽自己的課,發現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及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是在課堂上最主要的問題是自己在語言方面不到位。主要表現在語句不流暢,出現了很多次說話嗑嗑巴巴的情況,環節的過渡階段語言的組織欠佳,顯得過渡很不自然。這樣最容易出現的後果是學生如果稍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就會跟不上課堂的節奏,導致學生聽得一知半解。

二是在課堂上隨機應變的能力還要進一步提高。比如在導課階段,讓學生找一找數學課本封底的小數,這時已經有一部分學生讀出了這個小數(六點四二元),但是為了完成自已心目中的課堂,故意對這一情況“乎略”,而是讓學生在學完了本節課後再讀出來,沒有進一步對學生引導,錯失一次教學機會。

三是多媒體課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如課件第九頁中,本來應該先出現“你能讀出下面的小數嗎?”,再出現“小數和元、角、分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 ”,但是課件中把兩句話的次序顛倒了,出現了不應該出現的課堂小事故。

四是和其他教師相比,自己對本節課的理解和教學設計,對課堂的把控,時間的掌握等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和講過這節課的比較成功的課例比,自己在教學理念、教材理解、環節設計、學生引導等方面還要進一步琢磨,進一步提高自己。

《文具》教學反思10

今天是開學的第一節數學課,新年過去了,孩子們都長大了一歲,聽課狀態出乎我的意料,個個學習勁頭很足,今天學習的新課是《買文具》,這節課是學生第一次認識小數,是對小數意義最初步的瞭解。教學時我結合買文具的生活情境,在購物的活動中,讓學生通過觀察標價牌上用小數表示的價格,自然引入小數;再經歷把這些表示價格的'小數改寫為幾元幾角幾分的形式,和把幾元幾角幾分改寫為小數表示的過程,初步理解小數的具體意義,認識小數的特徵,並會認、讀、寫簡單的小數,同時讓學生充分地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由於大部分學生都有購物的經歷,因此他們對於標價所表示的幾元幾角幾分能夠很清楚地知道,我及時地抓住這個時機,趁熱打鐵,研究這些價格的組成部分,讓他們小組討論這些數的共同特點,從而瞭解小數的意義:當我們不能用整數表示一個數的時候就可以用小數來表示,如5角是1元的一半,不能用1元來表示,我們就可以用0。50元來表示。像0。50、8。00、3。50、16。85、1。06等這些數我們就叫做小數。

鞏固練習時我發現有不少學生對於“貳圓、貳角、壹角、壹分、貳分”小面額的人民幣不認識,其原因:一是因為學生對漢字的“壹、貳、叄……”不認識,二是因為有些小面額的人民幣目前已經很少見了,有的已經不流通了,學生不認識。發現問題後,我及時把“壹、貳、伍、拾”這幾個漢字寫在黑板上,並在字上註上了拼音,讓學生讀一讀,這樣學生在完成第三頁“練一練”第一題:用小數寫出具體的幾張錢幣為幾點幾元時錯誤就少多了。我還要求學生這樣表述:“幾個幾元幾個幾角幾個幾分合起來是幾元幾角幾分,寫成幾點幾元。”這樣不但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用“合起來”的回答方式可以幫助他們今後理解小數加法的算理。

總之,全課圍繞著價錢的兩種表示形式認識小數及小數表示的意義,較好的達成了本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掌握了新的知識。雖然是開學第一天上課,但是孩子們的學習狀態比我想象中的好多了,我感到心中也有說不出的喜悅。

《文具》教學反思11

活動目標:

1、參與超市購買遊戲,通過解決購買中“一共用去多少錢?”或“還剩下多少錢”的問題,掌握10以內的加減運算。

2、喜歡數學活動,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用處。

3、激發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交流的興趣。

4、教幼兒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態度。

活動準備:

1、課件《文具小超市》。

2、佈置場景“文具小超市”,在架子上擺放各種文具,貼上1-10元的價格標籤。(標籤在課件“列印材料”中)

3、自制錢幣若干:1元、5元、10元。(課件“列印材料”中)

活動過程:

一、欣賞圖片。

1、教師播放課件【圖片欣賞】,請幼兒欣賞。

提問:畫面中有什麼?這些文具都是用來做什麼的?

2、我們馬上就要成為國小生了,在上國小之前,我們要為自己準備一些文具。今天老師要請你們去文具小超市購買兩件自己喜歡的文具!

二、遊戲:挑選文具,運用加法理解“一共用去多少錢”。

1、教師播放課件【挑選文具】,請幼兒參與課件遊戲。

2、玩法:隨意挑選兩樣文具(加起來價格不超過10元),點選“完成”按鈕並通過加法計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錢?”

3.教師小結:要知道“一共用了多少錢“,可以用加法,將兩件文具所需的金額數相加,所得的總數就是“一共用去的錢”。

1、教師播放課件【挑選文具】,請幼兒參與課件遊戲。

2、玩法:隨意挑選兩樣文具(加起來價格不超過10元),點選“完成”按鈕並通過加法計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錢?”

3.教師小結:要知道“一共用了多少錢“,可以用加法,將兩件文具所需的金額數相加,所得的總數就是“一共用去的錢”。

三、第一次實物購買遊戲,幫助幼兒掌握10以內的加法。

1、介紹課前佈置好的“文具小超市”,出示若干商品,引導幼兒學會看價格牌(1-10元)。

(價格標籤在課前貼上好,在課件“列印材料”中)

2、介紹玩法:請每個幼兒進入超市,自由選購兩件文具。

3、幼兒自主購買。

4、計算所需錢幣。

①每位小朋友都購買了自己喜歡的兩件文具,你們知道自己“一共用去了多少錢嗎”?,請幼兒說說自己用了多少錢。收銀處結賬。可設立兩個收銀處,由兩位老師當“營業員”,給幼兒找錢。

2、幼兒自主購買。

3、計算剩下的錢

①你們都非常順利地買回來文具,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還剩多少錢”。

請幼兒自由講述購買和找錢的過程,看看手裡還省下多少錢。

②請每個幼兒說說是怎樣運用減法計算自己“還剩多少錢”。

活動延伸:

1、將“文具超市”設定在班級區域,請幼兒在自發遊戲中繼續遊戲。

2、提供課件【加加減減】,請幼兒用手中的數字卡進行9和10的加減法。

3、請幼兒與父母同去超市購買商品,可請家長規定購買金額,請幼兒自行挑選商品。

時間 : 20xx-06-05 來源:扶娃網 瀏覽量:397

大班數學教案《文具小超市》含反思適用於大班的數學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通過討論知道有些文具是一年級國小生必備的,而有些文具是今後才會用到的,複習10以內數的加減運算,會用算式列題,能大膽的發表自己的見解。

活動目標:

1,複習10以內數的加減運算,會用算式列題。

2,通過討論知道有些文具是一年級國小生必備的,而有些文具是今後才會用到的。

3,能大膽的發表自己的見解。

4,有興趣參加數學活動。

5,體驗數學集體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用幼兒和老師共同收集的文具佈置“小小文具超市”。

幼兒每人一份錢。(錢的數目從5~10)、每組一個塑料框

計算用的紙和筆。

有關“文具”的文字卡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超市買文具

1,教師:“再過不久,我們小朋友即將讀國小一年級,上學時需要文具,今天,請小朋友到”文具小超市“買你們需要的文具。”

2,每位小朋友從塑料框那那一份錢,請你用手中的`錢去買文具,要求買的文具的總價格就是你手中的錢的數字。

3,幼兒根據各自不同的數字購買文具,並用算式列出所購買的文具式題。

4,請個別幼兒說說:我買了……文具,算題是……。

二,討論:哪些文具是一年級所必須準備的?

1,每組小朋友把買來的文具都集中在一起,大家看一看,這些文具是不是一位一年級國小生必須準備的。

2,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討論,並能做出適當調整。

鼓勵幼兒把重複或者不需要的文具放回超市,並重新拿回一些大家認為是必須的的文具。

3,集體討論

請個別小組展示所購買的文具。

(1),請大家看看,哪些文具是一年級國小生必須準備的?說說你們的理由?

(2),幼兒邊說老師邊出示相應的文字卡片。

(3),除了這些還有什麼文具是一年級國小生必須準備的?

(4),師生共同總結。

4,被排除的這些文具,在我們今後的學習中還是會用到,除了這些,你們還知道有哪些文具嗎?

課後反思:

1、重視對數學學習興趣和情感的培養。

幼兒園的數學不象國小一定要掌握多少知識,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習數學活動的興趣,所以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老師為某一個數學活動準備了豐富多彩的材料,甚至會結合故事、情景進行數學活動。

2、將數學活動生活化。

生活中的數學比較零散,大班進行10以內加減運算總會結合角色遊戲。例如在數學活動“小兔文具小超市”的情境展開:小豬有一張一次性消費的9元券,它想去小兔超市買牙膏,店裡有2元、3元、4元、5元等不同價格的牙膏,小豬想了想,買了2支4元的牙膏。

這時老師提問:“小豬券上的錢用完了嗎?你覺得怎樣買才更加合理?”

出現了3種不同的答案:

1.券上還剩1元錢,小豬這樣買就浪費了。

2.小豬應該買2支4元的和1支1元的牙膏,這樣正好是9元。

3.買1支4元和1支5元。

3、讓幼兒與材料互動。

給幼兒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讓幼兒是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有關數學經驗的。例如,在進行10以內的數的組成時,都是通過動手操作獲得數的組成,經過老師的點撥掌握10以內數的組成。

《文具》教學反思12

40分鐘的課堂,學生擁有一半以上時間進行遊戲、討論、交流、展示、點評等活動,妙處橫生。學生能說的學生說,學生能演的學生演,學生能評的學生評。教師在課堂上只是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和點撥者。

本課的教學內容應屬於“設計、應用’’的學習領域,但筆者引用的這些環節,是在學生動手製作之前的引導與欣賞部分:從這裡可以看出,以教師引導為主的美術欣賞教學有一定規律可循。在此,筆者反思如下:

1、創設美的情境。主要是引導學生不知不覺的在教師創意的情境引導與啟發之下進入角色。在這裡我們的教師要真正的做好這一點,就需要我們的教者用心去尋找一個最佳欣賞的情境切入點,如:一段與教學內容息息相關的音樂、視訊,或者一首優美的童謠、兒歌、詩詞,或者一組有趣的律動遊戲等等。總之,應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教學的內容,又有價值的情節來創設美的有趣情境來,為欣賞教學鋪設一個良好開端。

2、現場精彩示範。主要是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找準示範的切入點(媒體示範、現場示範、啟發示範、簡略示範等) 。即,找準能令學生折服的示範點,這時學生內心欽佩的外在表現。用範作的直觀的展示,啟發與引導的價值遠遠勝於滔滔不絕的說明。

3、語言情感激勵。在教學的過程中,語言情感激勵是教師教學的法寶,是啟迪學生的心靈,品質、思維想象形成的載體,而更為主要的是要讓學生懂得掌握和運用語言情感能力的表達與培養的重要性。

4、製造衝突,問題激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是創新之源,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要讓學生提出問題,讓“疑”使學生在認知上感到困惑,產生認知衝突,引導學生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這種反射,思維也就應運而生。在思維火花的碰撞中,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快樂,感受成功的樂趣。

①質疑材質的造型。面對收集好的各式各樣的材質,老師要鼓勵孩子們質疑,多進行交流與點撥,讓孩子們說一說自己收集的材料的特點,適合做文具的哪一個部分,適合裝何種文具等,使每一個孩子都能提出不同的見解。我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鼓勵他們說一說、玩一玩、想一想這些材料的用途,通過開展對材質的討論與交流,使他們的思維方式更加活躍。這對於他們語言表達水平的提高,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② 激起思維的火花。學生通過質疑對材質產生了好奇心,經過交流,豐富了自身的創意,也有學生把他人好的設想,吸收、借鑑為自己的創作構思。此時,思維的火花在孩子們中間碰撞著,激起了孩子們對問題的興趣,同時感受到了想象所帶來的樂趣。

③激發想象創作。激發與想象是本課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本課的閃光之點,更是學生是否學到知識的關鍵。所以在這一環節之中,更要求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實際,要做到細中有細、活中有活、趣中有趣。總之,要在實踐中不斷的總結、創新和完善,才能達成教師的最佳教學特色。

④科學評價引伸。絕大部分教師都知道科學評價的重要性,但在實際的教學中總是隻把它作為裝飾,或者玩一玩花架子就算完成了任務。大多沒有真正地運用到我們的常規教學之中,把它作為一個研究的課題來進行研究,把它落實到每堂課的教學目標之中。如果這樣長期發展下去,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們需要的是每堂課中的評價應該既有概括,又有具體、細化有效的價值性評價方式。(評價方式有:教師評價、師生評價、學生評價、分組評價、相互評價、命題評價等。)

總之,評價應更注重學科的基礎性,強調掌握必需的經典知識及靈活運用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旺盛的求知慾和積極的探索精神,要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使教學內容既進一步提升所有學生的共同基礎,同時更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奠定不同基礎。當然評價方式沒有一個固定模式,更需要的是要求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發現與總結科學的評價方式。

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在此案例中將其概括為五個環節。在以引導為主的美術欣賞教學,處理好以上五個環節,應比單一的教師解說的舊模式具有更大優勢。我想,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努力探索,美術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與學生能力的整體構建的效果就一定會水到渠成,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教學藝術就一定會爐火純青!

《文具》教學反思13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在全冊書及單元的地位: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四年級上第五單元除法第一課時。它在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分兩個層次:一、教學兩位數除以整十數,商是一位數。理解算理,確定商的位置。二、教學三位數除以整十數,商是一位數,歸納計算方法。在解決第一個層次上教材安排一個教學情景,解決80 元可以買幾個書包?給出處理不同層次的計算方法:減法、乘法、擺一擺、豎式。對於這幾種方法,可以這樣理解的:第一種減法其實就是除法的含義;乘法是為了後面的試商作準備;擺人民幣重點是幫助學生理解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的算理。

學情分析

在二三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表內除法的豎式計算、有餘數除法和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相關內容,基本掌握了除法計算的試商方法。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其基本方法與前面的相同,不同的是商的數值可能較大,在試商時又涉及商的定位。教材這裡安排豎式計算是為了分散難點,理解算理,確定商的位置為後續的學習除數是任意的兩位數及三位數打下伏筆。

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所處的地位以及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①在擺一擺、算一算、說一說的過程中掌握除數是整十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②在歸納除數是整十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上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在陳述算理上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用數學語言與他人交流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和操作,讓學生體會數學。

②在具體的情景中,引導學生髮現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並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3、情感與態度:

①通過本節知識的學習,向學生滲透“未知”轉化“已知”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以及事物間是有“聯絡的”,是可“變化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②通過買文具送給希望工程的情景,使學生分享到關愛他人快樂,與別人共享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算理掌握方法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2.“除數是整十數的計算方法”也是本節課重點。

《文具》教學反思14

一、教材分析

《買文具》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瞭解小括號意義,會用小括號進行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買文具”問題解決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四則混合運算順序的合理性,體會中括號的意義,掌握帶有中、小括號運算的運算順序,並能正確計算。在計算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認真看題,耐心細緻計算的良好習慣。教學重難點,主要是認識中括號和掌握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提高運算能力。

二、學情分析

《買文具》這節課既要注重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又要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重點是讓學生熟練的認識並會運用中括號。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過小括號的基礎上學習的,知識內容上並不難。但對於已經學過小括號的四年級學生而言,他們會在情緒上牴觸學學過的知識,所以我在開課以新增括號這個小遊戲開始,讓他們自己發現小括號“不夠用”然後覺得有必要用新的符號,從被學到要學這一情感上的轉變。

四年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新知識有較強的求知慾望,喜歡在活動中學習;並且每個同學都有一些動手操作的經驗和合作學習的基礎,這對他們學好《中括號》一課的內容有很大幫助。但仍有個別學生對脫小括號的計算過程仍有書寫上的不規範,還需在書寫上強調。

三、設計理念: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新課改的開始,正是全國上下都在追求數學問題生活化的時候。無論什麼樣的數學問題,都要給它找一個生活原型。這種做法其實是另一個誤區。我個人認為,學生學習的數學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生活數學,這類數學往往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當然容易找到生活原型了。另一類是數學的數學,這類數學立足於數學內部的的研究,是為進一步學習數學打基礎的,這類數學就不容易找到生活原型。這兩類數學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內容規律化”這兩種數學研究方式。

中括號這一內容恐怕就屬於很難找到生活原型的型別,在這裡我們就是正視了這一現實,沒有生搬硬套地去找生活原型,去創設問題情境,而是從學生的數學現實出發,在添括號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發明(學習)中括號的必要性。

這堂課我就想以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針對具體課堂及學生,從實際需要出發來設計和組織教學,整節課,沒有任何一件多媒體教具,就是想給各位老師呈現一堂最基層的老師最普通的,卻又是最實際,最科學的一節課.

四、教學策略

1、教學方式:

為了突破“中括號”在學生頭腦中的抽象性,我們充分運用體驗式教學方式,通過遊戲互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愉悅的學習過程中深刻體驗“中括號”的意義.

2學習方式:

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是新課改的顯著特徵,本節課我們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進行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

五、評價方式

新理念強調對數學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和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在學生探究學習活動中,評價伴隨著學習活動的始終,使學生在自我評價、生生互評、師生互評中,互相學習,共同成長。

六、教學流程

本節課的設計與實施,是一段艱難的過程,同時更是一段充滿創造與激情的過程,針對本節課,設計了四個教學流程。

(一)猜想中創造

授課伊始,通過三個算式9÷10+5-2引出四則混合運算,猜想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並板書課題,然後提問在同樣的算式裡如果要先算5-2該怎麼辦?加小括號變成9÷10+(5-2)以調動起學生的好奇心,算出結果,接著再追問如果還想要先算加法又該怎麼辦?通過小括號引出本節課的中括號算式9÷〔10+(5-2)〕,這一情節巧妙地,不流痕跡的引入新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熱情,激發了學習興趣,為順利傳授新課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二)討論中理解

通過學生對三個算式的計算比較,發現了相同的數字,相同的符號,因為有了小括號和中括號,所以運算順序不一樣了,計算的結果也就不一樣了.在學生動手動腦親自體驗的過程中,理解了中括號的在運算過程中的作用.

(三)嘗試中規範

我們有時在計算中會遇到比較大的數,有的計算比較複雜,那就需要我們有步驟、有層次地把它算出來,怎麼辦?如42×[169-(78+35)]脫式計算怎麼做?學生自己動手試一試!在教師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學生錯誤和學生一起改正錯誤,規範中括號在混合運算時的解答過程。學生之間通過合作交流,相互補充,相互糾正,使認識逐漸完善,深化。並進一步規範,理解中括號的作用。

(四)質疑中發展

36+65÷5-20=100÷5-20,320÷[(24-16)×4]=320÷8×4,480-(30+350÷5)=480-(30+7)通過學生觀察,討論三道算式,看看每道題的問題在哪裡,哪些括號可以去掉?哪些不可以,除了計算的這一步,其他不算的都要落下來,在這個環節中告訴學生簡潔是數學永遠的追求!

課堂是學生和教師生命的歷程,師生本是相依為命的'。相得益彰當是理想境界。如果教師能促成這種理想境界的達成,那麼教師當然是成功的、能幹的、快樂的。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課堂上,師生不就在共同創造和欣賞著風景嗎?我們的人生不就都是為了創造和欣賞美麗的風景嗎?

這節課學生整體學習氣氛很濃,能積極的去思考和應用。特別是劉依彤、劉亦非、孔妍、周鑫鈺等同學在展講、回答問題時思路清晰,標書清楚,值得繼續發揚。但在出現應用題時,一些學生還是會採用分步計算,還應多聯絡讓學生體會混合運算列式的便捷。在最後一道題中個別學生不懂要是去掉小括號後能不能直接用大括號如果不能該怎麼辦。這一點完全符合學生現學現用的心理,在以後再教這節課時,還應強調先有小括號在“不夠用”時,才有中括號,中括號不能獨立出現。

在探究完我在這方面知識上花費的時間較多,導致這節課後半部分對中括號這個重點突破的不是很好,沒有講出中括號和小括號的意義,練習量較少;其次,評價鼓勵學生方面做的欠缺,俗話說“不會表揚學生的老師不是好老師”,的確,老師不能吝嗇自己的語言,要多鼓勵和表揚學生,在學生說出中括號時沒有給學生及時的表揚和鼓勵。

最後,在課前準備方面做得不夠細緻,導致課堂時間分配不均,沒有完成課堂作業。針對以上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多

教學反思

本節課上完之後最大的感觸是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為學生提供數學活動的機會,感受數學的樂趣。詳細來說,我針對課堂上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反思:

1、學生對商的定位很容易錯。原因何在哪裡?我認為學生剛剛接觸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沒有注意到商表示的意義或者只是知道不夠重視。所以當學生的練習中出現商的位置不對時,讓其他的同學即使幫忙指出,學生很快就領悟了。

2、學生對豎式中商和乘數相乘的積不理解,有一個同學居然說是把上面的被除數移下來。老師即時指出:已經有了,為什麼重複要移下來呢?是沒有道理的。這裡的數表示商和乘數相乘的積,只是有時候和被除數相同,有時候和被除數不相同。

3、當學習例1和例2之後,讓學生對比:除數都是20被除數一個是兩位數,一個是三位數商怎麼都是一位數?它應該是兩位數才對啊?使學生理解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計算方法:從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數的前兩位,如果前兩位一個商都沒有,就看被除數的前三位。出道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上面。

《文具》教學反思15

在本課教學中,我充分給學生創造了觀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在數學活動中不能讓學生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由於本課內容相對較固定、較枯燥,教師通過創設情境、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及時給予鼓勵等手段化解了這一問題。合作學習是一項很重要的學習能力,而小組合作對於剛剛入學的一年級國小生來說有一定困難,因此,教師在活動中儘量提供兩個人之間交流合作的機會,給小組合作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沒上這節課前,學生對這節課的知識已經掌握得很熟悉了,為了讓學生在掌握的基礎上還能認真上好這節課,通過創設小小文具店這一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同時進一步認識到物體的個數是幾就用幾表示,體會數的產生,加強數與形的聯絡,發展學生的數感。把學習的內容變成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在有趣的數一數、寫一寫的相互合作中完成教學任務。這一環節安排了兩個小實踐活動,其目的首先在於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身邊的事物,加深對10以內數的認識;其二在活動中加強交流的意識,善於向同伴表達自己的想法並及時激發學生嘗試書寫的慾望,在學生已掌握了書寫格式的基礎上,著重指導各數書寫要點。通過想像、兒歌幫助學生記憶610各數的特徵,教師的`示範使學生掌握數字的筆順方向和佈局,並通過小比賽、小評價激勵學生的上進心,力圖把數字寫得整齊美觀,教會學生正確的書寫方法。整節課在一種愉快的氛圍中完成,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體會到了學數學的樂趣。

課覺得不足在於:這節課的內容還稍微少了些,如何把這節課上的飽滿而又趣,是值得我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