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1

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有“視覺語言”之稱,其造字法規有象形、形聲、會意、指事四種,故漢字的產生及演化有其內部的規律可尋,獨特的漢字造字法則和字形決定了在上識字課時應採取相應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在執教《獨坐敬亭山》一課時,對於本課出現的“馬、牛、羊、鳥、魚、蟲”這六個字,都是象形文字,因為,我緊緊圍繞一幅主題情境圖及六幅小圖進行教學,通過看圖,猜字、講故事,學字等幾個步驟,激發了孩子學習漢字的興趣,並感受到祖國文字詩情畫意的獨特魅力。在教學中,我利用漢字形與義的潛在規律,據形釋義。並辨析的把握字的本義,瞭解掌握字的引申義。對於規範的簡化字,藉助繁體字形進行教學,如“馬”字,它的繁體字型更像馬的外形。看到這個字更容易聯想記憶。如“魚”,它本身就像魚的外形,那麼就可以引導學生對字形進行合理想象。

因為有圖的幫助,象形字的教學顯得生動、有趣。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2

《獨坐敬亭山》這首詩歌,是一首簡單易懂的詩歌。詩人通過對敬亭山景象的描寫,抒發因懷才不遇而產生孤獨寂寞的感情

今天第一次正式給四年級的孩子上課,由於以前我沒有教過四年級。再加上我是新來的老師,所以我對這些孩子比較陌生。所以這一節課我只上了第一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課前我利用了一節課的時間給學生做了《課堂作業》。我沒有上過課就把《課堂作業》發下去給學生做,我有兩點用意。一,我想了解這些學生能不能自己預習課文,並做一些簡單的題目。第二點是這些學生在遇到難題的時候會不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儘管不一定對)讓我很高興的是,這些學生做題的時候都很認真。儘管遇到難題仍然能保持安靜並想辦法解決。整個班的紀律很好,這跟以往老師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有了一節課的預習了之後,我就開始上課了,我以提問的方式開始匯入新課“李白在寫《獨坐敬亭山》時的心情是怎麼樣的呢?”有的學生說是寂寞,有些說是高興。我先不急著回答,讓學生自己朗讀詩歌,並找出答案。讀過一次課文了之後,學生都能體會到李白的心情是悲傷的了。現在想來我犯了一個錯誤,因為我讓學生找出可以表現出作者孤獨的心情的詞語。課後我一直在反思,這個問題我是不是提錯了呢?或者是多餘了。因為從題目中的“獨”就很容易看出來了。提問題真是一門很大的藝術。

在翻譯詩歌的意思的時候,我採取了讓學生自己組織語言的方法。在解釋完重點詞語了之後,我讓學生組成四個小組或三人小組進行翻譯。小組討論的方法在以前我教二年級的時候非常有效。學生都很喜歡討論學習效果較好。但當我讓這個班的學生討論的時候,他們中有大部分的人卻拿出了筆和紙,自己一個人埋頭想。想好了就把自己的寫下來。我馬上鼓勵他們“這個方法非常好,等一會兒,哪個同學寫好了,讀出來給大家聽聽,我們評價看看,對不對,好不好”我檢查了一部分學生寫的,覺得他們寫的大致相同。但意思與原文的解釋還是有些出入。課上我也猶豫過到底應不應該把標準的答案寫下來,讓大家抄下來?但我此時一個詞語——“原創”在我腦海中閃過。我知道如果我把標準答案寫出來,學生肯定會把自己的剛剛寫的檫掉,把我的標準答案寫下來。這對他們的自信心會有一些打擊這樣好嗎?我一直在反思。我鼓勵自己和學生。“屬於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學生掌握的情況如何呢?我想我會通過《課堂作業》和《》進行檢查。並且進行知識點的查漏補缺。

通過這一節課我發現自己還是有很多不足。第一說話聲音太小。第二沒有突出課文的知識點。這些不足我一定會通過以後的努力慢慢改正。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3

獨坐敬亭山

【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吟誦這首詩,彷佛自己已然來到安徽宣州獨坐於敬亭山看眾鳥飛盡孤雲去閒,彷彿自己已然成為一千二百多年前恰逢失意而胸懷萬里的居士青蓮,彷彿自己已然與天為兄與地為友與山水做伴對酌成三人歌舞相盡歡……

站在三尺講臺上,在新學期的第一課教自己的學生學習這首詩並領悟箇中的玄機與美妙,這倒是我樂此不疲的。其實說實話,有時我覺得我上課並不像是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而是我將他們引領到語文這個大舞臺上,讓他們看著我在裡面翩翩起舞近而使他們按捺不住自己內心深處對舞臺中央的歡愉最終小心翼翼或大大方方地開始他們的探求。

在看北京海淀區“國家特級教師”袁x老師的一個段子,他曾經說,現在教學工作的不易在於如何把學生帶入你所創設的教學環境中去並且讓他積極發揮出他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他還列舉了幾個教學方法的例項,並解釋教學效果的程度。聽後,受益匪淺。對於我們這些剛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教學工作者來說,到處求取真經是多麼的重要。

在講這首詩時,我給學生們渲染了詩人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及詩人當時的心境。當眾鳥高高飛盡,哪怕是最後一片雲也悠閒自在的獨自離去,這個時候,天地之間雖廣袤無垠,卻只有詩人及敬亭山在深情地相互對望。雖然當時的詩人在孤獨地忍受著眾叛親離,但他的心中還是那樣樂觀——世人皆醉我獨醒,去日之去不可留,我自仰天大笑出門去。

讓學生抓住詩人的心境,也就抓住了全詩的詩眼。瞭解了詩文的環境,也就理解了詩人的心聲。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4

這幾個學期都要上古詩的課文,在教材的理解和課後的反思中,時常感覺到古詩詞中的這些意象是值得我們去推敲的,很多教材理解的突破口和關鍵就在這些意象中。

這個學期開篇第一課就是《古詩詞三首》,在備課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去思考了一下《獨坐敬亭山》中的意象所承載的含義。在教學《獨坐敬亭山》這首古詩時,我在學生介紹完李白的相關資料後,又補充介紹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詩人通過對敬亭山景象的描寫,抒發了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寂寞的感情。這是理解本詩的一個背景基礎。在此基礎之上,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詩中所寫的那種“孤獨、寂寞”的感情。也是在這種理解的基礎之上,在分析詩句時,通常是把“眾鳥、孤雲、敬亭山”這三處意象,歸為體現了李白孤獨的心情的載體。進一步深入理解,很多人(教參)是把“眾鳥”和“孤雲”的“動”和“敬亭山”的“靜”加以比較,以此認為李白寫此詩的心情是去“動”入“靜”,在孤獨之中享受這一份的靜”。

為了理解本詩,很容易就能提取“眾鳥、孤雲、敬亭山”三個意象。在教學上,用“敬亭山的風景很美,為什麼李白開頭不寫美麗的樹木花草,而是選擇寫了‘眾鳥’和‘孤雲’?”作為大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兩種意象的不同。有學生比較敏銳地說出了兩種意象的動靜之差,和在數量上與樹木花草的比較上多少之差。進而抓住第二行“孤雲獨去閒”的“孤、獨”和詩題中的“獨坐”來理解作者的心情比較孤獨。應該到這裡的理解是很常規的一種理解。

可是這裡的“孤、獨”真的就是寫出李白內心的孤獨嗎?如果是這樣,李白為什麼用“閒”來形容孤雲飄動的形態,悠閒自在地飄動的雲即使是孤雲也是看不出孤獨的。有人理解為“鳥盡雲去”之後周圍很安靜了,體現了李白一個人的孤獨。也有人認為這裡的“眾鳥高飛”和“孤雲閒去”是用來反襯李白的孤獨,因為“眾鳥”和“孤雲”不會看李白,更不會和李白“相看兩不厭”。

往深處想,鳥和雲甚至連同山,自然是不會看人的,只有人選擇自己喜歡的來看。李白選擇敬亭山,是一種人生態度和價值觀的體現。這些稍縱即逝的、高高在上的鳥和雲,李白是不喜歡的,他看重的是自己的才學和敬亭山的美景一樣能得人欣賞,流芳百世。李白從骨子裡透出來的是一股“傲氣”,細細品來,李白的《獨坐敬亭山》透露出來的是一種“孤傲”!獨坐敬亭山,也不僅僅只是一個人孤獨地坐在敬亭山上,而是飽含了一種“獨獨地認定”在裡面。

在教學中,雖然學生未必能體會到這麼深,但是,抓住古詩的意象來理解全詩,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5

為了讓學生理解李白的孤獨寂寞,我讓倆個學生分別扮作李白、敬亭山,講臺擁抱,對話,引導李白傾訴歡樂、自由自在的鳥兒及雲朵離他而去的孤獨寂寞,更顯示出敬亭山對他的厚愛,並想像敬亭山看著他會說些什麼!也許他會說,李白呀,你不要憂傷,也不要寂寞,更不要為懷才不遇而難過,你可知道你的詩篇會成為後世的寶貴文化財富,中國會因你而驕傲!你的詩篇將穿越千年的風雨,為後世子孫所喜愛和傳揚,這就夠了!李白聞聽此言,熱淚盈眶,激動的手舞足蹈,大喊著罷罷罷!從此不再一蹶不振,而是用大半生去遊歷祖國的大好河山,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祖國的山山水水,有時候在特定的環境中,會變得有生命力,激發著李白的詩情猶如那飛流直下的瀑布,滔滔不絕,千古不息。

引導方法:設想敬亭山預知千年以後的現實,運用超越時空的告白,讓學生理解山是李白的知己,李白的才華橫溢卻懷才不遇,而自己的安慰讓他的心靈得到了寧靜,這種心的寧靜與山中的寂靜達成了完美的和諧統一。愛山之情就油然而生!

不足:對於學生簡單的發言有點惱火,他們組織不起語句來,總是單崩一個字、一個詞、或幾個詞,也有一些思想火花,但是發言不流暢,而我今天鼓勵性評價較少。中途接手這個差班,很是費勁!孩子們是可愛的,他們也想表現好點,以前的差也就

算了,至少現在要努力,絕對不能懶散自卑。哎,明天注意不要發火,再耐心一點,多鼓勵,多等幾分,應該會更好一點。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6

《獨坐敬亭山》一詩是李白於天寶十二年秋遊安徽時所作。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世態炎涼,孤寂之感倍生。詩人通過對敬亭山景象的描寫,抒發了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寂寞之情。也正因如此,把握這首詩的感情基調,體會詩中的思想內涵,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上課伊始,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幅李白坐在敬亭山上、與山相對而望的的畫,帶領學生從圖畫入手,結合咀嚼語言,使學生很快進入到詩歌的意境當中。但由於我的點撥不夠到位、深入,學生品味詩歌意境略顯得不夠深,造成後面學生體會李白的孤獨之感時味不濃;再到後面體會“相看兩不厭”這句詩的意蘊時,由於我引領學生體會過深,學生很難接受。

這節課讓自己滿意的是讓學生作畫,讓學生自畫自悟,去體會“去”和“盡”的意味;通過聯絡生活感受為何“兩不厭”。

課後,老教師的點評,一下子讓我對這一課的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許老師為我指出這樣一條道,那就是要從這首詩找出一個詩眼來。抓住“獨”這個詩眼,先從題目感受“獨”,再從前兩句深入體會李白的孤獨。而後兩句要帶領學生去細細品味李白的不孤獨,在一般的教學中,學生能停留在“因為和山成為知己,所以李白不孤獨”的理解層次上,但怎麼往深裡挖掘,感受李白的不孤獨,這就要引導學生在語文知識當中做文章了。讓學生理解“厭”意思上的古今差異,並讓學生用現代語言來解釋,由此把“不厭”講深、講透;再通過我們現如今在不斷地吟誦著李白流傳千古的詩文,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認識了李白,李白有何孤獨。這樣層層深入,對“從獨到不獨”的理解一下子就上升了一個新的境界。

這次公開課的備課、上課、到課後反思,讓我收穫頗多,尤其是老教師的點評,使我受益匪淺。點評使我對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那就是無論怎樣教,首先要做到不斷地用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更新自己的頭腦,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蘊;其次教學要不斷地聯絡生活,教會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

讓我們能真正做到智慧地教語文,而學生能智慧地學語文吧!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7

古詩是主觀性最強的藝術,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浸泡在情緒的流波里,是詩人自己獨特的情感宣洩。因此,學習古詩不能脫離作者與時代去憑空解讀作品本身。每講一首古詩,總是讓學生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包括時代特徵,風俗等。或是讓學生上網查詢相關資料,或是上課時老師對作品、作者進行簡單的介紹,這對學生理解古詩的含義,感悟詩情有很大的幫助。

教學《獨坐敬亭山》這首詩 時,因學生學習條件有限無法讓學生查詢有關這首詩的資料。因此,上課時,我只能直接介紹此詩的時代背景,包括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同時也告訴了學生。說完之後,我就覺得不對勁,不應該先讓學生知道作者的情感,可一言既出,無法更改,只好按計劃進行。學習古詩,首先讓學生對古詩有一個整體的印象和感覺,獲得初步感受,才能更好地為理解古詩的意思打下好基礎。然後,通讀古詩,要求學生流利地朗讀全詩,做到不漏字,不讀錯字。通讀古詩之後,學生對古詩有了大致的瞭解,接著讓學生藉助註釋或字典理解古詩的意思。由於這首詩的詩意比較容易理解,所以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詩的大意。按照學習古詩的方法,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學生感悟詩情,也就是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可剛上課時,已告訴學生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情感,怎樣讓學生感悟詩情呢?一時慌了神,想不出好的方法,最後,我直接說:“這首詩既然表達作者孤獨之情,那麼從詩中的哪些詞可以看出來呢?”學生再讀詩,找。學生很快發現題目中的“獨”,詩句中“孤,相看,只有”這些詞中都能體現出作者孤寂的心情。這樣學習也能讓學生有比較深的感悟。

課下與老師交流時,一位教過這首詩的老師把的方法告訴了我,她是把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放在感悟詩情中介紹,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我覺得她這樣的安排可謂妙些,更有效些。與他人相比,自己在安排資料時有些操之過急。雖然自己的方法笨拙,但也受到了成效,不免對自己的教學有些慶幸。對於古詩的教學,我們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方法進行,只要有效都可以去試試。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8

本學期只有短短的三個半月,而在這緊迫的開學第一課裡,我遇到的就是一篇古詩教學——《獨坐敬亭山》,《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於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秋遊安徽省宣州時所作,當年李白被迫離開長安已達十年,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由此寄情山水,抒發自己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寂寞的感情。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這短的時間裡讓四年級的孩子迅速理解詩意,並由此產生對詩歌的興趣呢?這無疑是值得探究的課堂教學智慧。

我決定從詩人入手,首先讓學生回憶李白背一背李白的詩,使學生多角度、重新認識了李白。使學生知道李白是個非常豐滿的人物:鄉愁滿懷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有情有義的李白,既而非常自然地帶領學生去認識更豐滿的李白,去了解李白的內心深處。這樣開課,既鞏固了所學,又豐富了對李白的認識,也為學習李白的新詩《獨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調。

接著我準備從詩題開始,通過抓“詩眼”的方法,帶領學生緊緊抓住“獨”字,先行體會詩人那份孤獨寂寞之情。

然後又通過在詩中找“詩眼”的方法讓學生交流詩中能體現“孤獨寂寞之情”的“字眼”。學生很快通過“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這兩句詩中的“盡”和“閒”字,體會出鳥飛雲去只有李白孤獨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對比中越發顯出作者的“獨”。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此時李白的眼裡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時能懂李白,我設計了一個寫話練習,“1、李白深情地看著敬亭山,彷彿在對他說:——”讓學生在本子上寫,然後全班交流,學生在寫話中把體會到的作者孤獨之情用文字表現出來。

《獨坐敬亭山》這首詩表達詩人遭貶流放後的孤寂、愁楚。但課堂教學中也充滿了遺憾,由於時間的關係,學生朗讀不夠充分,詩文朗讀韻味不是很足,節奏不夠清晰,語速快了一點。我注重了詩意的體會,卻缺失了讓學生通過品讀詞句感受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的薰陶。我想,如聽錄音,多示範,讓學生在意境之美的薰陶中去感悟詩歌的韻律美,應該是我以後教學詩文注意的地方。

反觀全課,情感的基調奠定的是不錯,學生的課堂表現也很積極,如果說就學生本節課的發言來說,應該是有不少很精彩的,但畢竟這是日常課,我覺得這節課在面向全體時做得不夠,有部分學生始終參與不到課堂學習中來,對詩的情感體會也不到位,這也是我的日常課堂經常出現的問題。

總之,詩路漫長,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堅實的去實踐!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9

這是一首李白的詩,課前讓學生了解寫作背景,知道這首詩所要表達的是李白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為了讓學生理解李白的孤獨寂寞,我在吟誦前先讓學生根據吟誦規則做好的標記來進行誦讀,一遍一遍的誦讀讓孩子們漸漸在腦海中浮現出畫面,讓孩子們體會到歡樂、自由自在的鳥兒及雲朵離他而去的孤獨寂寞,更顯示出敬亭山對他的厚愛,並想像敬亭山看著他會說些什麼!祖國的山山水水,有時候在特定的環境中,會變得有生命力,激發著李白的詩情猶如那飛流直下的瀑布,滔滔不絕,千古不息。然後通過各種形式的吟誦,讓孩子們學會吟誦這首詩,更深入感受李白的情懷。

由於我教學吟誦的經驗不足,這節課也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之處:1、學生的熱情不是很高,由於年齡的關係,對詩詞飛感悟能力不是很強,因此我講解的比較多,顯得課堂比較沉悶。2、因為佈置了孩子們預習,所以大部分的孩子都吟誦得很熟練了,反而在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出了倦怠,此時我應該更具學情靈活處理,多教授一首等辦法。3、在對詩的體會環節,應該邊結合理解和想象邊吟誦,讓學生漸漸地吟誦出詩歌的意境美。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10

《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於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秋遊安徽省宣州時所作,當年李白被迫離開長安已達十年,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由此寄情山水,抒發自己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寂寞的感情。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怎麼樣幫助上課的學生不膽怯,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又為下面的教學服務?這無疑是值得探究的課堂教學智慧。所以,在開課之初,我沒有過多的語言渲染,繁瑣的匯入設計,師生間的對話一直緊緊地圍繞著“李白”。老師從作者入手,讓學生回憶李白背一背李白的詩,使學生多角度、重新認識了李白。使學生知道李白是個非常豐滿的人物:鄉愁滿懷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有情有義的李白,既而非常自然地帶領學生去認識更豐滿的李白,去了解李白的內心深處。這樣開課,既鞏固了所學,又豐富了對李白的認識,也為學習李白的新詩《獨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調。

學習這首古詩,我帶領學生緊緊抓住“獨”字,從而一步一步去深入體會作者那份孤獨寂寞之情。

首先通過交流大概瞭解敬亭山的知識,接著我請同學讀詩題,強調敬亭山前有兩個字“獨坐”,讓學生用“獨”組一個詞,學生組了很多,如“獨自”、“單獨”、“孤獨”等等,從而理解詩題的意思。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這兩句詩中寫鳥飛雲去只有李白孤獨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對比中越發顯出作者的.“獨”。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此時李白的眼裡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時能懂李白,我設計了一個寫話練習,“1、李白深情地看著敬亭山,輕輕地說:——;2(轉載於: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敬亭山深情地看著李白,輕輕地說:——”讓學生在本子上寫,然後全班交流,學生在寫話中把體會到的作者孤獨之情用文字表現出來,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語文學習中情感的體會用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吧。

《獨坐敬亭山》這首詩表達詩人遭貶流放後的孤寂、愁楚。在教學結束時,補充李白晚年的作品《秋浦歌》,以詩解詩,引領學生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孤寂心情。這裡運用對比的教學方法:同一詩人,同一主題對比。以李白詩匯入教學,又以李白詩結束教學,首尾呼應,結構精緻,給課堂教學畫上完整的句號。

課堂教學是遺憾的。在課堂上,學生朗讀的充分,但詩文韻味不是很足,節奏不夠清晰,語速快了一點。我覺得學生通過品讀詞句感受到了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但對漢語言的音律之美領悟不夠,當然朗讀詩文有技巧,這也與學生的年齡有關。我想,聽錄音,師示範,讓學生感知古詩文的朗讀技巧,此時是比較有效的吧;或通過課堂朗讀評價,有針對性地指導,以點帶面,讀出個性,也不錯吧。

反觀全課,情感的基調奠定的是不錯,學生的課堂表現也很積極,讀得也很好,如果說就學生本節課的發言來說,應該是有不少很精彩的,但畢竟這是日常課,我覺得這節課在面向全體時做得不夠,有部分學生始終參與不到課堂學習中來,對詩的情感體會也不到位。這也是我的日常課堂經常出現的問題,總是被好生的表現迷惑了我的雙眼,以為歌舞昇平,一切大好,但細想之下,還有一部分學生我拽了他他也只是在原地踏步踏了幾下,並沒有前行。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11

今天是開學第一堂語文課,和孩子一起學習了李白的詩《獨坐敬亭山》,頗有感觸。課上嘗試了王自文老師的教學思路,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詩人李白的瞭解,而且體會到了他當時的心情。

一、讀詩知大意

讓學生把整首詩讀正確讀通順之後,就讓學生感受李白當時的心情,孩子們都能一語道破——李白孤單寂寞。

二、提問知處境

理解一二句詩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鳥兒飛走了,雲兒飄走了,這些都是正常的自然現象,為什麼會讓李白倍感孤單呢?

一個孩子說:“可能跟他當時的處境有關。”感嘆孩子的聰明,會思考會聯想。

順著孩子的思路,我出示了李白當時正值被貶官離開長安十年之際,瞭解李白的遭遇及處境,助推了學生對全詩的理解。

三、想象知內心

最後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讓學生想象:李白深情地望著敬亭山,他會輕輕地對敬亭山說些什麼?(生:敬亭山呀敬亭山,只有你還陪伴在我身邊)敬亭山深情地望著李白,它又會輕輕地對李白說什麼?(生:李白,你放心吧!我會永遠陪著你,其實還有許多朋友在你身邊。)通過想象說話,孩子們進一步瞭解了李白的孤單與寂寞以及他對敬亭山的喜愛。

四、回憶促感悟

最後,讓學生回憶曾經學過的李白的詩來勸導李白,讓他把心開啟,讓陽光灑滿內心。

還記得《靜夜思》(生背),李白,請你不要孤單,當你在思念親人的時候,你的親人也在思念著你。

還記得《贈汪倫》(生背),李白,請你不要孤單,不僅汪倫在想著你,還有更多的朋友在想著你。

還記得《望廬山瀑布》(生背),李白,請不要孤單,你一生遊歷這麼多的高山大川,它們都會記著你。

通過三次排比背誦,語言引導,也保護了學生的情感世界。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12

《獨坐敬亭山》這首詩歌,詩人通過對敬亭山景象的描寫,抒發因懷才不遇而產生孤獨寂寞的感情。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怎麼樣幫助學生拉近與文字之間的距離,又為下面的教學服務,這無疑是值得探究的課堂教學智慧。所以,在開課之初,我沒有過多的語言渲染,繁瑣的匯入設計,師生間的對話一直緊緊地圍繞著“李白”。

一、激情匯入

1、我們以前學過哪些李白的詩句,誰來背一背?

2、介紹本詩的寫作背景:李白少年時就博覽群書,以才聞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寫這首詩時正被權貴迫害,被迫離開長安整整十年,長期流落他鄉,讓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世態的炎涼。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寫下了這首詩。

3、板書課題,指導“亭”的寫法:下面是丁,不是子。

4、指名讀題,說說從這個題目,你瞭解了什麼?

過渡:詩人獨自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到底看到了什麼呢?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活動方案:

活動一:初讀詩歌,感知孤獨

助學提示:自由讀這首詩,讀準生字詞,讀通順讀流利,用“/”畫出詩的節奏。

活動二:探究詩意,理解孤獨

1、複習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

藉助書下注釋,理解詩意。

2、觀察圖片,體會心境

(1)“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盡:沒有了,完。閒:悠閒。

詩句中意思相近的詞是:孤——獨

詩句中意思相反的詞是:眾——孤

連起來解釋整句話:仰望天空,只見眾多的鳥兒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蹤影;連僅有的一片孤雲也不肯稍駐片刻,獨自遠遠地飄走了,四周一片寂靜。

這句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盡、孤、獨、閒”表現了詩人的孤獨和寂寞)

(2)“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厭:滿足。

詩意: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著,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總是看不夠。

這句詩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擬人)

“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呢?(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互為知己的感情,“只有”突出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

活動三:展開想象

1、假如你是李白,就這麼久久地坐著,靜靜地看著敬亭山,此時你會對敬亭山說些什麼?面對孤獨的李白,假如你是敬亭山,你又會對李白說什麼呢?

2、生練筆,把想說的話寫在書上留白處。

當堂達標: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教學反思:

1、“七分詩三分讀”,朗讀是國小古詩教學的靈魂。本節課朗讀著力於體現學生的朗讀發展。學生在經歷初讀、理解感受、想象繪畫的基礎上,再指導朗讀技巧,通過對停頓、重音、蘊含感情的指導,讓學生在一節課內的朗讀有層次地發展。

2、圖文並茂,觀察書上插圖,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學生想象、理解的基礎上給以直觀感受,學生通過對環境描寫的認知,進而體會詩人情感更深刻。

3、預設課堂中的缺失。基本能按設計思路進行,但還有細節的缺失。比如:學生讀古詩之後,說說畫中有什麼?為什麼這樣畫?從畫面中感受到的李白的心境如何?這首詩的前兩句和後兩句通過圖畫表現,應該是一幅環境漸變的圖畫,在圖畫渲染的環境中,提煉李白的情感,迴歸詩題詩眼“獨”所表達的中心思想。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13

在教學《獨坐敬亭山》這首古詩時,我在學生介紹完李白的相關資料後,又補充介紹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詩人通過對敬亭山景象的描寫,抒發了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寂寞的感情。有了這個知識,學生對於整首詩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彙報完一二句的詩意後,我追問道:“你從哪些詞上能體會出詩人孤寂的心情?”學生馬上答出:“眾鳥高飛盡”的“盡”字,“孤雲獨去閒”的“孤”和“獨”字,都能體會出詩人的孤寂。因為詩人的孤獨,他看到鳥兒和白雲似乎也不願陪他,都離他而去了。我微笑著表揚了發言的同學,班級的同學也表示贊同。這時,趙習雯同學舉起手來,說:“老師,我還有不同的理解。”我讓她說說看。她說:“我覺得從‘眾鳥’和‘閒’可以看出鳥兒雖然是要飛向遠方,但是也有自己的夥伴陪著。天空中雖然只有一片雲但是它也是悠閒自在地飄走的。而這就與詩人的孤寂形成了對比,顯得詩人更加孤獨和寂寞了。”聽了她的發言,我首先予以肯定,並鼓勵其他同學今後和要這樣發言。同時我也感到這個孩子真的很有想法,並且她還能夠把自己的見解清晰得表述了出來。如果課堂上,其他的學生也能如此,我們的語文課不就上出“語文味”來了嗎?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14

古詩是主觀性最強的藝術,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浸泡在情緒的流波里,是詩人自己獨特的情感宣洩。因此,學習古詩不能脫離作者與時代去憑空解讀作品本身。每講一首古詩,總是讓學生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包括時代特徵,風俗等。或是讓學生上網查詢相關資料,或是上課時老師對作品、作者進行簡單的介紹,這對學生理解古詩的含義,感悟詩情有很大的幫助。

教學《獨坐敬亭山》這首詩 時,由於課前沒有讓學生查詢有關這首詩的資料。因此,上課時,我直接介紹此詩的時代背景,包括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也告訴了學生。說完之後,我就覺得不對勁,不應該先讓學生知道作者的情感,可一言既出,無法更改,只好按計劃進行。學習古詩,首先讓學生對古詩有一個整體的印象和感覺,只有獲得初步感受,才能更好地為理解古詩的意思打下好基礎。然後,通讀古詩,要求學生流利地朗讀全詩,做到不漏字,不讀錯字。通讀古詩之後,學生對古詩有了大致的瞭解,接著讓學生藉助註釋或字典理解古詩的意思。由於這首詩的詩意比較容易理解,所以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詩 的大意。按照學習古詩的方法,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學生感悟詩情,也就是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可剛上課時,已告訴學生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情感,怎樣讓學生感悟詩情呢?一時慌了神,想不出好的方法,最後,我直接說:“這首詩既然表達作者孤獨之情,那麼從詩中的哪些詞可以看出來呢?”學生再讀詩,找。學生很快發現題目中的“獨”,詩句中“孤,相看,只有”這些詞中都能體現出作者孤寂的心情。這樣學習也能讓學生有比較深的感悟。

課下與同級老師交流時,一位同級的老師說,她把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放在感悟詩情中介紹,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她的一句話驚醒了我,這樣的安排可謂妙些 ,更有效些。與他人相比,自己在安排資料時有些操之過急。雖然自己的方法笨拙,但也受到了成效,不免對自己的教學有些慶幸。對於古詩的教學,我們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方法進行,只要有效都可以去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