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北師大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北師大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北師大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北師大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楊震暮夜卻金》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楊震“暮夜”拒賄的故事。故事雖小,其教育意義卻不小。句句看似淺顯易懂,細讀起來,卻又能體會出另一種感情,要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必須創設美的課堂。

首先在這節課中我注重充分利用文字,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加深理解,昇華情感。粗度課文,整體感知。細讀課文,讀中感悟。

針對張文敏老師“提出在本冊的教學中,出現了很多文言文,而文言文一般都是要求背誦的。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讓六年級的學生快速準確的背誦文言文?”我採用一下方法效果很好!

1.讓學生熟讀譯文,大致瞭解文言文的意思。

2.抓住文字的意思,我引導學生把它編成一個小故事,激起學生學文言文的興趣。

3。熟讀成誦,激勵表揚先會背誦的學生,利用樹榜樣去激勵其他同學。

《楊震暮夜卻金》是北師大版第十一冊第一單元的拓展閱讀課文,講述了楊震“暮夜”拒賄的故事。這是一篇文言文,講的是在夜深人靜之時,在沒有第三者知道的情況下,楊震作為王密的上司,同時又是他的恩師,堅決拒收重金,並且錚錚鐵言,其“慎獨”的精神可嘉,堪稱歷代師表。

教學這篇課文,我緊緊圍繞古文教學的三大任務來展開。

一、理解重點字詞

上課一開始,我首先讓學生瀏覽課文,試讀課文。然後簡要地解題,交流課前查詢的有關楊震的資料。接著,我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提出疑難字詞,大家一起交流。如:遷、故、謁見、子、君不知故人、何謂等。

二、讀出古文韻味

國小安排了古文的學習,重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瞭解祖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初步感悟古文簡約、精練的特點。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採取多樣的朗讀形式,引導學生感悟古文的韻味。如:自讀、互讀、細讀、分角色讀等。教師範背範讀也能起到很好的榜樣作用。老師範讀時,語速適當放慢些,讓學生仔細聽,聽清楚老師朗讀時的語氣、停頓、重音等,並在課文上做好記號。接著,讓基礎較好的同學來朗讀,師生一起評議。最後,讓大家根據自己的筆記和理解自由朗讀,同桌互讀或小組讀,上臺示範讀。

學生在反覆吟誦中基本能理解課文的意思,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感悟到古文琅琅上口用句簡約含義豐富的特點。

三、感悟人文內涵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反覆的朗讀,學生在朗讀中基本明確課文的主旨,並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大意。這時,引導學生探究課文的`人文內涵顯得水到渠成。我設計了這樣的兩個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內發表自己的看法。其一,課文中哪些句子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楊震的高尚行為表現在哪裡?其二,結合現實生活,說說今天閱讀此文的意義。

通過小組討論,代表彙報,老師點撥,同學們很快達成了一致的看法:誠信是一個人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惟有誠信才能立足於社會,惟有誠信之人才能常保安寧。無論是為官還是做人,以誠對己,以誠待人,慎微慎獨,時刻記住“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的古訓,時刻記住“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道理,決不可以因別人不知道就寬容和放縱自己。特別是為官者,更應該自省、自警、自戒。

同學們的認識在對話中提升,師生的心靈在對話中得到洗滌,並不斷清澈起來。最後,引導同學們對照課後的譯文,再次閱讀,整體感悟古文的簡約和精練。

北師大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執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我遇到了以下問題:

1.教學應當是“預設與生成相益得彰”的:

但在教學中,我只顧著講教學設計步步為營地進行實施,對教學現場學生提出的一些疑問,以及產生的認識和感悟,沒有做到及時捕捉,只是輕描淡寫、蜻蜓點水地點到,甚至忽略不計,沒有使之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更沒有被用作新的`生成資源。

2.“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由於學生基礎的差異,知識水平和思考角度不同,對於這個問題的感悟也就處在不同的層次上,但是,我拘泥於尋求惟一的答案——魯迅先生是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缺乏敏銳的洞察和不失時機地充分利用,沒有真正把“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落實到教學行動中去。

因為上述原因,本課的教學顯得教條而不靈動。

其實,課堂上即時呈現的動態生成資源是格外可貴的,因為它反映了學生學習的需要。在以上的生成資源面前,倘若能及時調整教學預設,根據學生的不同感悟,組織教學,學生不才能不但讀懂、悟透,而且更有興趣,課堂也會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氣息。

教學是一門藝術,它永遠需要教師不斷提高應變能力,鍛鍊教學智慧,增強教學技藝和魅力。

北師大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此次參加校級教學比武,受益匪淺。我執教的古詩《別董大》,雖然精心準備,但有些地方效果卻不很理想。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更讓我理解了“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情了。

此次的教學比武,我從以下兩方面進行總結:

(一)優點:

1.按照古詩教學七步法進行教學

瀏覽資訊知詩人------自讀課文知大意------查閱資訊細理解-------合作交流再探究------表情朗讀悟情感------活學活用顯效益-------課外拓展重積累

2.充分挖掘古詩本身的內涵

通過多媒體畫面,逐步引導想象,讓學生隨時都有濃厚的'興趣,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將古詩中言已盡而意猶存的豐富內涵展現在學生面前,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此次教學活動,也讓我陷入了沉思

1.在教學中課件的使用。本次教學活動,不少教師課件精美,而我的卻略顯寒酸。主要是總結雖精心設計了文稿,卻沒什麼動畫。本人認為這可體現自己樸實的風格。課前校長講了這麼一個觀點:教學中,課件可以用,但不用或少用就能達到教學目的更好。我深為贊同,但現在陷入困惑,怎樣才是一個度。

2.我認為開頭的導課應讓學生多參與,用學過的《送別》詩匯入,教師儘量不要包辦代替。導課有流於形式之嫌。

3.通過這次的教學活動,我發現了一個現象,學生思維雖活躍,但上課發言欠積極,特別在公開課上尤為明顯,許多老師亦有同感。雖然這與學生心理有一定關係,但是否有其他原因呢?這是我的困惑。

北師大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生字詞教學是整個國小階段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六年級雖然是高年級,生字詞的教學不像低年級那樣繁瑣,但是,我們教師應當把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作為語文教學的頭等大事來看待。

在平日教學中,每講一篇課文之前,都要求學生預習課文,預習時學生要將所預習的本課生字每字寫五遍上交,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看學生到底能把生字寫到什麼什麼程度,出錯錯在哪裡,這樣老師就掌握了學生書寫生字的第一手資料,講新課的時候就可以針對出錯多的生字重點指導書寫。

這樣就把對問題的發現提前,為解決問題留足了時間,世間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自身的`規律,語文生字詞教學活動也不例外,根據艾賓浩斯遺忘規律,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取決於複習的次數及每次複習所間隔的時間的長短,所以我在每教完一課都對學生進行聽寫,記錄學生出錯多的生字,每課過關,這次聽寫沒有過關的在此聽寫,直至所有學生過關為止。單元結束後以每單元為單位進行聽寫,也是直到所有學生過關為止。單元過關以後再把每一課聽寫時出錯多的生字聽寫一遍,加強鞏固,加深記憶。練的次數多了,學生自然而然也就熟了,考試的時候就會像平時老師聽寫一樣輕鬆應對了。

北師大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花臉》這堂課要通過四十分鐘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對花臉的熱愛是對英雄的熱愛,也是對民族文化的熱愛。這是教學目標之一。同時,如何引領學生,走哪條路是設計教學環節的關鍵,也是課文的切入點。這堂課的第二教學目標從這點入手:抓文眼體會紅線串珠的寫作方法。既隨文滲透隱性的學習習慣與方法,又體現讀寫結合的教學理念。

實現教學目標的課堂教學就是組織學生沉浸於文字,與文字、作者對話的過程,也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帶著這些理念,整堂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教學環節是匯入——演一演,展示花臉。一般來講,匯入以激發興趣,創設情境為主。我在課前,讓學生在網上找花臉,願意的還可以做花臉,體驗了戴花臉的感受。所以,匯入中更有為課文學習鋪設的情感準備。

第二個教學環節是理思路,使學生對文章的大致內容瞭然於心。“大抵觀書先需熟讀,使其言皆出於吾之口”,熟讀是閱讀感悟過程的第一步。我採用了默讀和交流的方式,讓學生靜下心來真讀書。

第三個教學環節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即研讀課文。這個環節也是引領學生走向文章的精神實質的過程——先讓學生找出文眼“喜歡”,再和學生們一起分析感悟作者如何圍繞文眼表達對花臉感情的發展變化。於是,在這個環節設定了兩個大問題,貫穿於整個環節:每一段是如何表現“喜歡”的?每一段的“喜歡”有何不同?學生扣住了課文中精彩的語言,表達了個性化的體驗,有共識,也有異見。讀、品、悟,再讀、再品、再悟。師生在文字中前行,隨著課文內容從一般的花臉——特別的花臉——關公的花臉——關公花臉的深層內涵的展現逐步挖掘出作者情感的發展軌跡:由喜歡——崇敬——自豪——孩子的炫耀,知之越深,愛之越切。

學生是主體,老師必須要關注學生的需求,第四個環節更是為他們設計的,那便是主題之外的多元解讀。“童真”、“童趣”、“對過年的渴望”、“傳統民俗”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們讀出的,豐富多彩又各圓其說,這正是語文學習的魅力所在。

北師大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說實話,在教學此篇課文之前,我對“白鶴梁”是一無所知。粗看課題時,眼冒出一串串的問號:白鶴梁是什麼?白鶴梁是怎樣沉浮的?它有什麼作用?......帶著許多的問號肅然地讀起文章來,哦,原來,白鶴梁是一座天然石樑,位於靠近涪陵長江南岸的大江中,是一個長約1600米、寬約15米的袖珍小島,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長江水枯的時候,才露出水面。古人認為,冬天長江的水位回落到一定位置時,第二年一定是個風調雨順的豐收年,於是人們就用“刻石魚”的方法記錄長江枯水水位。這一做法從唐朝延續至近代,每當石魚露出,就成為一件盛事,人們在長江上聚會,在白鶴梁上刻石記載,文人墨客也賦詩題詞。因此,白鶴梁題刻是世界上江河水文的最早記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儲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石樑上還刻有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白鶴、彌勒佛以及風格不同、甚為寶貴的文人詩文、書法和繪畫作品,因此,白鶴梁又被稱為“中國書法繪畫藝術的水下博物館”。1988年國務院將它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峽水庫的修建關係到白鶴梁的命運。教學前,以對學生的瞭解,也應該沒有人去看過白鶴梁,教學起來一定會吃力,特別是圍繞白鶴梁的保護,科技工作者所提出的幾個保護方案,尤其是第四個方案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雖然這不是重要的內容,但如果不瞭解的話對領悟文章的主題有影響)哎,怎麼辦呢?這怎樣才能讓學生既讀得懂又能領悟文章的情感呢?苦思冥想後,我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讀課題質疑:

1、白鶴梁是什麼?

2、它有什麼作用?它的沉浮是指什麼?接著讓他們帶著思考題讀課文的1—4節,要求他們邊讀邊畫句子,然後彙報交流,沒想到學生很快就解決了所提出的'問題,這讓我喜出望外。然後,我說:“白鶴梁是一塊會說話的石頭,三峽水庫又是造福子孫萬代的偉業,魚和熊掌能兼得嗎?科技工作者提出了哪些保護方案呢?行不行呢?”再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課文的6—20節,學生的學習勁頭十足,最後帶領他們一起簡要的理解方案(1)、(2)、(3),在教學過程中,我還風趣地把方案歸納為“加罩保護法”“複製貼上岸邊法”“複製貼上高處法”,就這個說法使學生豁然開朗起來,對這三個方案的利弊他們竟然分析的有條有理、像模像樣的。(表揚一下自己的小幽默哦,哈哈)由於較順利地理解了前面的內容,為第二節課的學習做好了較好的鋪墊。

北師大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黃河——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我以“文字為主,資料為輔”與“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原則,在教學中注重了以下幾點:

1;教學思路對文字的重構。以“搖籃”為切入口,直接學習文章“養育中華民族,孕育華夏文明”部分,首先解決重難點。然後,學生帶著對母親河的親切感認識它的全貌,學習“流域廣闊”部分。最後,通過朗讀最後一自然段,表達對黃河的讚美之情。文字重構之後,課堂顯得流暢自然。

2.注重文字對現實的意義。本文安排在“母親河”單元,除了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還有其現實意義,即孩子應熱愛母親河,怎麼愛?現在最緊迫的`就是環境的保護。如果不讓孩子瞭解黃河的現狀,僅僅停留在對歷史的陶醉中,這是不負責任的。因此,在課外拓展中,我安排了“倡議書”環節。

3.發揮網路資源輔助作用。作為一篇事理說明文,為了讓學生明理,本課準備了豐富的網路資源,讓學生在讀文後加強認知,以感官認識促進文字的理解,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4.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與學生自讀相結合。整堂課避擴音太多太細的問題,以核心問題為主線,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己讀文,自己獲取文字資訊,學習效果較好。

北師大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我們國小教師特別是六年級的教師肩負著學校領導的厚望,承載著家長對學生寄予的無限期望,託付著學生對未來的美好願望,更重要的'是我們培育的是祖國明天的未來與希望。可謂是眾“望”所歸。如何讓學生在這即將畢業的一年中,尤其是在語文學習方面學有所取學有所獲呢?

國小語文教材的編排特點是全冊課文分成若干組,而且也體現了一組課文的訓練重點。這樣編排對我們掌握教材,把握文章的重點也是十分有利的。一篇課文,要講的東西往往很多,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做到,學生的收穫也是甚微,抓住重點訓練專案,從一組教材整體出發,以訓練重點為主線,就可以把教學重點凝聚到每篇課文,集中體現重點訓練專案,抓住了這一點,也就抓住了教材所要教的精華。

北師大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一、學生的表現

1、在自主理解句子交流中,學生普遍出現的問題在於表達的語句上很單一,無論是詞彙量、句式,學生只是模仿老師的引語進行再複述,不能給老師一種新鮮亮眼的感受。

2、表達題抓不住重點。在課練捲上有一題:19年後蘇武抱著旌節回到祖國,當時會有哪些人來歡迎他?他們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對於這道題目的理解,學生只停留在把句子補充完整上,做到了最基本的語通句順,但所填寫的內容則不是很符合課文所要表達的含義。

二、老師的反思

1、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每一個年級段都有說話要求,從能說完整清楚的話,到能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很明顯要求是一步步提高和深入的。 但表達能力非一朝一夕能搓就,所以利用每堂課做好表達能力的訓練,讓學生有條理有感受地說好每一句話,日積月累,養成會讀會理解會思考會表達的.學習習慣。

2、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後,都要求學生能聯絡已知,包括聯絡課文,聯絡已有的積累,進行聯想,而不是就事論事,單一地看問題。我想這個習慣不僅對於學習,在將來的處事中都有很好的幫助。

北師大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有的人》這篇課文是1949年為紀念魯迅逝世13週年而寫的,因此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但是這首詩不只是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對比,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統治者和壓迫者,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能用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詩歌。

2、通過朗讀,感受能詩中運用的對比手法,並理解其好處。

3、學習魯迅先生的偉大精神,樹立高尚的人生觀。

教學之前我有些疑慮,如何讓學生領悟到課文的深刻內涵,感情受到觸動。最後我決定通過對比朗讀去讓學生感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為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最後引導孩子們說說什麼樣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使學生在交流中明確為人民服務的.人將永生。

教學中,簡單的教學程式很快幫學生突破了難點,他們懂得了為人民服務的人將永生,與人民為敵必然滅亡。

語文課堂上也要進行德育滲透,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比品德課上一味地道德傳授的效果要好。如果語文課堂上只傳授知識而忽視了德育,或者丟掉了教育最佳時機而盲目地空洞說教,則顯得蒼白而無力。教師就應該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進行必要的引導,因此,教師應該時時關注孩子而設計教學。

北師大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本組課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回憶革命先烈的文章,有詩,有詞,還有毛澤東的著名演講。認真閱讀,可以受到革命傳統教育,懂得為人民服務的道理。在教學時間中,教師必須著眼於語文素養的形成,以語言實踐活動為憑藉,在滲透人文性,讓學生在感悟、理解、欣賞、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的同時,受到情感和薰陶和美的陶冶。

本學期是國小階段的最後一個學期。經過前幾年的學習,學生們已經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學習本組課文,要儘可能獨立閱讀思考,並把自己的理解與感受和同學交流,有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同學討論。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收集資料。閱讀文章的時候注意收集有關的資料,就能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例如,《詹天佑》這篇課文,收集一下詹天佑主持修築京張鐵路時,清朝政府腐敗無能,中國遭受許多帝國主義國家侵略和欺負的有關資料,就能對詹天佑的愛國之情,對京張鐵路勝利竣工的偉大意義加深理解。學習課文以後,進一步收集詹天佑的其它事蹟,收集祖國鐵路建設成就方面的資料,又能使我們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受到更多的啟發和教育。

閱讀時為了加深理解,需要收集資料;寫文章、進行口語交際一致解決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也需要收集有關的資料。《為人民服務》這篇課文是開頭就鮮明地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的宗旨▁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首先放手讓學生自學課文,把握文章的中心,然後通過自學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弄清全文圍繞“為人民服務”講了哪幾方面的意思;最後,通過對課文重點詞句的理解,加深領會文中所講的道理.使學生體會到課文所講的五個問題,都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標準,從不同側面說明怎樣才能做到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引導學生聯絡戰爭年代的英雄人物和和平年代湧現出來的模範,讓學生談一談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什.

任何一篇讀物所提供的資訊,有必要資訊,次要資訊,和多餘資訊之分,而人們閱讀總帶有一定的目的去進行選擇性閱讀,所關注的重點,所獲得的體驗也不盡相同,我們應注意語意的疏通,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注意分配的能力,引導學生快速捕捉課文內容梗概,敏銳地覺察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課文時,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中心詞加以分析,領會文章的主旨.幫助學生品析人物語言,體味人物神態,感悟人物的思想.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通過小組討論合作研討,引導學生感受李大釗的精神及品質.可以讓學生結合手裡的資料,談一談對李大釗的瞭解,然後教師適當加以補充.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為調節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思考,提高課堂和教學效果而經常採用的一種有力的手段,一個設計精巧的提問會使課堂氣氛立刻被調動起來,將學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充分開動起學生的大腦,使學生圍繞著問題而積極思考,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學習和教學效果.

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收集有關資料的練習,讓學生在長期的學習、生活實踐中提高收集資料的能力,逐步養成收集資料的習慣.

最近的大學聯考改革訊息透露:作文中的錯字一字扣一分。這讓我們看到了基礎教育的重要性。生字教學貫穿國小語文階段,到了六年級也是不可忽視的。我班的學生語文學習基礎薄弱,生字字形的掌握尤其讓我操心。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掌握有效的記字方法。我利用小組合作的力量,在第二單元的複習中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聽寫比賽”。比賽前一天,我佈置了學生回家複習,提示了明天將要進行比賽,學生紛紛詢問比賽的`細則,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比賽開始了,十五個小組緊張待命。第一輪,我指定學習小組的某一位置同學上臺,進行本單元中一部分生字的隨機聽寫。三十個詞語後,第二位同學上臺,如此類推。其他同學則需安靜地在臺下,可以複習,可以隨老師的聽寫內容進行檢驗。我還特地來個“突然襲擊”:默寫第一單元的一首詞。學生人人嚴陣以待,個個全神貫注。

比賽結束後,我與學生進行了溝通,大家紛紛表示內心緊張的情緒,這不但是個人的榮譽,還是集體的榮譽。尤其是臺下的學生不約而同反思:要是我寫這個字我該怎樣寫?,從而進一步明確了課前預習、上課聽講、課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 後複習的重要性。大家都積極發言,還想出了不少熟記生字的好辦法。十一張成績但很快出來了。大家在關注自己小組的成績的同時,組長髮揮了帶頭的作用,帶領組員進行改錯,尤其針對組內學習能力較差的同學進行復習,逐個過關。課室裡的學習氣氛讓我感到十分欣慰。小組合作的效果的令人驚喜的,因為全員參與,所以人人都有體現價值的一刻;因為互相幫助,所以有共同進步的可喜成績。學生都是有可塑性的,我堅信: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北師大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在畢業考試中,語文課外閱讀所佔的比重是相當大的,憑空拿幾篇學生從未學過的文章來讓學生做,實際上這是對學生平日學習能力的考察。所以,我們在上課的時候應當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平日上課或課後練習時,不只是把一篇文章或某篇閱讀講完了就完事了,還要教給孩子做某一類題目的方法,比如在講解一篇課外閱讀時,看這篇文章是寫人的還是狀物的?

寫人的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狀物的文章又是抓住了事物的哪些特點來寫的'?這兩類文章在考試的時候一般會怎樣考?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這一類題目怎麼做?概括段意要怎樣概括?不同類的文章概括段意又有怎樣的區分?……凡是在我們平日上課和做練習時能夠遇到的文章或是題目型別,我們老師可以給學生歸類整理,把這些學習方法都教給孩子,讓學生在閱讀和練習中學到好的做題方法,久而久之轉變成他們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能力。相信學習成績也會有明顯的提高。

北師大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學步》以父母的口吻描述了兒子學步時的情景。文章從看到兒子蹣跚學步,聯想到學步只是人生旅途的開始,希望孩子腳踏實地地不畏艱險勇往直前,順利地踏上人生之路,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父輩對孩子的一片深情和良苦用心。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例如:“生命的過程,大概就是學步和尋路的過程。”等。為了突破難點,將學生引進文字,一個個的成為文中的學步者,再現兒時的這個平凡而偉大的經歷,那麼就不難理解文中所講的“你的生活從此開始有了全新的內容和意義”這句話的含義了,也能體會到父母的深情厚意。我是從這幾點入手的:

1、讓學生再現自己的情感體驗

首先,理清文章脈絡,由“居然會走路、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入手,讓學生找到學步的艱難。學生需精心閱讀文字,體會父母的心情。

其次,讓學生抓住某一片段精心閱讀,歸納出有關描寫心理感受的詞語,諸如“膽怯”、“自豪”、“勇敢”、“新奇”、“堅持不懈”等。這就是一個感悟的過程。在此基礎上的.朗讀訓練,應該定位於朗誦。

2、體會父母的情感

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這些環節的設計是本節課的亮點。最大的成功就在於很自然地讓學生走進了一種能夠共鳴、能夠感悟的狀態,而我又利用各種契機進行了大量的語文能力的訓練。例如,閱讀文字時的劃句做眉批的“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讀書習慣的訓練,積累句子併合理運用的說話訓練,大規模的朗讀訓練,從具體到抽象的概括能力的訓練……

3、提升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

學生已經知道,人生只有學步,才能邁步,直至成長。在作者眼中,兒子學步的意義就在於他開始邁上了漫長的人生之旅。因此,父母會驚喜與興奮,會讚美和欣賞,還會擔憂和焦慮,更會有期望與忠告,將學生的情感提升至懂得感恩,並懂得勇敢地走好人生的坎坷路。

北師大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今天是十一長假返校的第一天,我準備和學生讀顧拜旦的《體育頌》,這篇文章不算長,但是要讓六年級的孩子讀懂並不是容易——我是這麼認為的。作者寫的可是自己對體育的內心感受。我們學校的班級人多,場地少,家長給學生安排的興趣班那麼多,能夠真正體會過體育的歡娛和精神的孩子有多少呀?至少我的前一屆學生在讀它的時候就覺得困難不少。

課前,我讓學生上網瞭解“奧林匹克”。並把自己感興趣的資料收集起來閱讀。這篇文章很感性,沒有實際的生活體驗作為鋪墊不好讀懂,要適當引導在課前進行積累相關體育的資料,加強閱讀主體對體育的瞭解。

進行閱讀教學時,我是這樣引導的:

一讓學生通過抓每段的中心句讀懂課文的內容——顧拜旦在歌頌體育的什麼。

二讓學生涵詠課文,體會這些激情滿懷的話語。我首先向學生展示了我體會第一自然段的方法,第二句,讓我回想起的是奧林匹克運動的起源,“猝然降臨在林中的空地”,還讓我聯想到到了遠古時代那茂密的叢林,就在那裡,奧林匹克誕生了。“灰濛濛”“灰暗”,讓我感受到了那久遠的人們的玉自然抗爭的苦難生活,體育就是一縷生命的'晨曦,著涼人們的心房……我在向學生展示我被這些話語激盪內心的過程。我問學生,你覺得我是在用什麼方法體會的?學生總結我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用上了結合資料理解體會,想象體育競賽活動的畫面理解體會,抓住重點詞語理解體會的方法。

最後我給學生留了今天的家庭作業:讀課文,哪段話語你能讀出自己的理解,進行批註,並練習通過朗讀表現你的理解。

我期待著明天聽到他們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很期待!

北師大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蘇武牧羊》是一首歌,作為一堂課而言,在設計思路時,教學理念提倡學科綜合。在實施中,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通過具體材料構建起與歷史學科的聯絡,為學生講西漢之時的“牧羊故事”。當然,學科綜合的理念要恰倒好處,決不能喧賓奪主。通過師生的互動學習,我發現學生對音樂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有著極其微妙的變化:學生明白了對歌曲的情感處理。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集體主義精神。

《蘇武牧羊》是一首具有古典藝術性與感染力頗強的歌曲。它體現了人類的基本素質。對於教學的課程標準,從基本理念上看,提倡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課程標準表述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體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評價機制。

在教育教學中新理念是如何體現的?應該承認,我們老師和學生不只是課程的接受者,同時也是課程的創造者。在師生相互交往的動態過程中,不斷創新,構建意義,同時也建立自己的認識結構。

對教材的分析把握與運用,還是以《蘇武牧羊》為例,在演唱的時候,使用悲?還是用喜?當學生明白了蘇武牧羊十九年的事情,我想他們是不會用唱《娃哈哈》的情緒去演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