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北師大版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北師大版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北師大版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北師大版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數學來源於生活,紮根於生活,應用於生活。《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應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以往的知識體驗有密切的關係,是對他們有吸引力,能使他們產生興趣的內容。一節課下來,面對學生接二連三的出呼意料的精彩的對話,我不由得為他們喝彩。愛因斯坦說過:“教育應當使所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課堂上,學生學得輕鬆愉快、積極主動,而且思維靈活多樣,富有創造性,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我心裡有一種深刻的感受越來越鮮明——這不就是我們新課標所追求的嗎?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在於:

一、巧改教材,使學習的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

國小生學習的有價值的數學應與他們的生活存在最近連線點、是思維最近發展區的數學。

二、廣挖素材,讓數學從生活中來。

眾所周知,現實世界是數學的豐富源泉,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源於生活。尤其是國小數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因此,數學教學應廣泛挖掘各類生活素材,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是從活生生的生活中來的。

感興趣的學習自然充滿激情,讓整個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

三、巧設題材,讓數學到生活中去。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從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反思本課的教學,我覺得理解什麼、掌握什麼、運用什麼都不應該是本課教學的最終目標,本課教學的最終目標應該是:讓學生通過上這樣一節實踐活動課,使他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數學知識無處不在,數學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激發他們“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

總之,面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的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加強“課標”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能在不斷的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成長中創新!

北師大版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接觸到的活生生的知識,學生在原有的生活中就時時能看到,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就可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理解數學的真實。課中我適當地放手,讓學生多去探索,討論,通過小組合作活動,學生去總結出線的特點出來。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去為一些線編字母,然後讀出來,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符號感。教學中利用生動的課件,具體的生活例項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歸納出線段、射線和直線的特徵,並且利用表格的方式,很直觀地把線段、射線和直線的特點比較出來,增加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我利用情境圖讓學生根據圖試著畫一畫,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實現了“學生體驗知識與形成技能的過程”。

但美中不足的.是臨時運用了一些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如用平板展示學生的作業。因操作不熟練沖淡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干擾了學生學生的思路。所以說應用不熟的教學手段要謹慎拿到課堂上來用。

北師大版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本節課充分體現了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教學設計獨具匠心,注意面向全體學生,把講變成學。教學中教師既能放心的退出去,又能適時地站出來,引導質疑,點撥難點,教會學生學習,讓學生正正經經地經歷了學習的全過程。教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縱觀整節課,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一、教法得當,優化了課堂教學。

本節課,我們以“教學目標”為主線,按照目標導學的教學流程出示目標運用目標導學,使教師教得清楚,學生學得輕鬆。清楚較好地完成了我們課前預設的教學目標。縱觀整個課堂教學,其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運用目標導學,關注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本節課,我們以“學習目標”為主線,按照目標導學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本節課的重難點,站在學生的角度,將教學目標轉換成3個學習目標之後。教師制定了相應的學法指導,例如,在教學“初步瞭解平行線特徵”這一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觀察、猜想、測量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按照“提出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的探索步驟去學習一些特徵,為學生學會學習奠定基礎。

二、本節課,注重設計數學活動,促使學生理性思考,給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

例如,在“認識平行線”這一環節中,教師通過移一移,擺一擺,說一說等活動,為正確掌握平行線概念提供了形象條件。促使學生對平行線的認識由模糊到清晰。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問題。

三、本節課,教師給學生提供了充分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參與知識探索,發現與形成的全過程。

通過體驗與感受建構屬於自己的認知體系。例如,在教學“畫平行線”這一過程中,教師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孩子們試畫平行線,使學生第一次體驗畫平行線的`方法,然後對比各種畫法的優缺點,引導學生第二次體驗,尋找畫平行線的尺規方法,學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親身體驗中,掌握了方法,提高了他們的創造能力。

當然,這節課同樣也存在著需要反思的地方。比如說,教師在組織學生尋找,小魚平移前後的圖形中,哪些線段是互相平行這一環節,教師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探索空間,我認為,如果教師讓學生用不同顏色的筆,描出互相平行的線段,這樣,不僅加強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還會使不同學生的思維差異得以顯現。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評意見,現在由請說課教師樊雪梅,做課教師李曉明。我們誠懇的希望各位評委,同行們留下寶貴意見,促進我們團隊更好的發展。謝謝大家!

北師大版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教學目標:結合實際情境,發現小數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並應用這一規律計算有關的乘除法。

教學重點難點:發現小數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並應用這一規律計算有關的乘除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呈現三種商品的單價,通過比較三個小數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髮現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的大小就不同。從而展開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如何變化的研究。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小組討論: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的大小如何變化?

2、彙報:鼓勵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

如:把三個小數都轉化為以分為單位的數進行比較;也可以把三個小數寫在數位表內,通過數字“8”在不同的數位上,發現它們之間的關係。從而得出結論。

3、遷移推理。

根據前面小數點向右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由學生來推測小數點向左移動,小數的大小如何變化,並通過例項加以驗證。

三、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1、小組討論: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的大小如何變化?

2、彙報:鼓勵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

如:把三個小數都轉化為以分為單位的數進行比較;也可以把三個小數寫在數位表內,通過數字“8”在不同的數位上,發現它們之間的關係。從而得出結論。

1、說一說:應用發現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來比較它們的大小。

2、算一算:應用發現的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計算除數是10,100,1000的小數除法。

四、練一練:

第1題:綜合運用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計算有關的小數乘除法。

第2題:運用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解決生活中有關的實際問題。

板書設計:

有趣的小數點(一)

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兩位,三位….這個數將擴大到原來的------倍。

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兩位,三位….這個數將縮小到原來的------ 倍。

教學反思:

本課內容應放手,讓學生在充分思考、探索的基礎上得出結論,教師只需恰當地點撥即可。

北師大版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小數乘法的意義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元、角、分與小數、小數的意義、小數的加減法和掌握了整數乘法的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通過文具店情境,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然後對買4塊橡皮多少元展開討論,列出算式。再讓學生探索0.24等於多少,學生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教材呈現的方法都是利用了乘法的意義,分別運用了連加、元角分的轉化和藉助直觀模型得出了結果,然後引導學生對這三種方法展開討論從而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首先創設了貼近學生生活的具體情境,拉近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體會到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學生對到商店購物並不陌生,所以創設一個新開張的文具店的情境讓學生模擬購物,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根據生活經驗提出有關數學問題。另外,注重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創設開放性的課堂教學,構建生生互動的開放式教學空間,教學中要密切關注課堂中生成 和開發 ,不拘泥於教材中的'例題與形式,放開讓學生大膽的探索和表達,努力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說說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然後用以前學習的知識解決小數乘整數這個問題。最後,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0.24的結果,體現演算法多樣化的思想。本節課中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他們不僅運用了已有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而且運用了類推遷移的思想列出了小數乘法豎式,用轉化的方法把小數化成整數進行計算。

北師大版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衛星執行時間》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乘法的內容。本課通過“有關人造衛星的知識”引入一些有關人造衛星執行的資料,讓學生學會能對較大的數進行估計,並在具體活動情境中探索並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

這節課可以說是單純的計算課,枯燥無味少不了,而且書中出示的主題圖情景離我們的生活很遠,學生對於衛星的瞭解也是少之甚少,但是通過課前瞭解我發現學生對衛星都非常感興趣,所以備課時我找了一些關於人造地球衛星的圖片和資料,把學生一步步帶進情境中,在合適的機會出示衛星執行時間的資訊從而匯入新課。根據新課程理念,為了避免學生機械地操練計算,在教學時,要讓學生多體會一些數學的思維方式,多讓他們嘗試探索,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理解運算的'意義,並能用運算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這節課是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課,我將重點主要放在計算方法的探究上,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然後再小組合作具體討論交流;從而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

反思:1、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有關人造衛星資料資料收集過程,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2、學會估算:對於一些學生來講,估算較為困難。所以讓那些掌握較好的同學交流下自己的估算方法,對於其他同學來講,能起到示範作用。使他們在別人的幫助下慢慢的學會。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具體計算時,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嘗試用自己的計算方法探索。對於學生多種不同的演算法,只要他們講得出理由,都應加以肯定。不要求學生掌握幾種不同的計算方法,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用。把重點放在討論豎式的計算方法上,並讓學生說一說每一步計算的算理。4、鞏固練習:根據學生在練習中所出現的問題,拿出來讓學生集體議一議,以鞏固學生對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避免出現類似的錯誤。

從這節課上讓我明白了舊知和新知同等重要,沒有相關舊知的充分儲備,新知進行時就會很不順利。對於估算教學只要學生有估算的意識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把它複雜化。

再就是在我的課堂上,個人評價應該選擇一種更好的方式,做到對學生及時評價,從而調動所有同學的積極性。要注意提問問題的技巧,應該把大問題分散開,把握教學推進的節奏。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我改進和學習提高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

北師大版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精打細算》是北師大版國小四年級下冊數學第5單元的第一課。本節課教學重在讓學生藉助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通過自主探索與交流,發現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並在實際情境中體會感受小數除法的意義。在教學中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一、課前複習除法和小數的相關知識雖然學生經歷過整數除法的學習過程,但由於時間相隔太久,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知識上的遺忘;而通過複習小數的意義,有利於學生對小數除法的算理和演算法的探究。因此,從課堂上學生學習過程來看,新課前的複習是很有必要的。

二、注重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絡現實生活既是計算教學的源頭,更是計算教學的歸宿。通過創設去學生所熟悉的百佳超市和供銷商場購買牛奶的場景,由此引出哪家商店的牛奶便宜,突出精打細算的的主題,自然的引入小數除法,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體會小數除法的意義,激發學生探究小數除法的興趣。

三、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新課標要求學生應當經歷數學的學習過程,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當中學習知識,掌握數學的學習方法。在學習算理,掌握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應對齊以及小數部分有餘數添零再除的過程中,將課堂充分的交給學生,而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和組織者,讓學生自己探索,組織學生相互質疑,合作討論。但學生經過努力後,依然對小數除法算理的理解有障礙。這時候,教師就應該轉變角色,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通過“元角分”知識和小數意義的提示,學生看到了前進的路標,快要停滯的航船再次展開風帆,破浪而行。老師此時就悄悄退居後臺,欣賞學生的智慧的碰撞。

四、迴歸生活,鞏固提高本課設計了2個練習題,第一個是果醬題,緊扣精打細算的主題,鞏固剛學的知識。第二個是關於今年旱災的開放題,既能拓展學生的思維又能夠達到愛心教育的目的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當中。

我還有很多的不足。特別在調控課堂和深挖學生的思想方面,還需要更多的提高。

北師大版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本課不論是寫秋景還是秋遊,都是以“秋”字入手的。現在正值秋節,所以我用三個有關“秋”的詞語,引導學生進入秋天的世界。在教學的環節中,我讓孩子們閉上眼睛聽朗讀帶,並且讓他們在腦海中浮現所聽到的景物,這不僅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更容易把他們帶入課文。在字、詞、句的練讀中,我設計了讓學生“說話”,是為了鍛鍊孩子們的`模仿與口語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練就孩子的膽量和思維的靈活度。

再讀課文,就給學生提出更高一層的要求:秋天的美具體從哪些方面體現出來的?要求學生對課文內容非常熟悉,引導並培養學生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內容,比如:天空美、農田美、歡樂美……。我設計本課教學環節的最終目的:把孩子對秋景的喜愛上升到對秋天大自然的讚美。不足之處在於:由於本課時的內容比較多,課堂上沒有給學生留過多討論的時間,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儘量安排一定的時間給孩子充分地各抒已見,增加課堂上的多元化知識。

北師大版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對於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有以下幾個精彩之處:

一、有效利用學生的思維矛盾,為學生良好的求知環境。

本節課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主線,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有意地為學生的學習活動設定障礙,從學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入手,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在學生認識了數對在實踐中應用數對時,我採用師生問答的方式,提出(2,5)(5,2)表示的位置一樣嗎?引起了學生的一場爭論,最終明確了數對中的兩個數各自的意義,這樣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的同時,使學生逐步突破難點,接著我又說出“—5”不完整的數對,導致學生無法確定位置,從而引發了學生的認知衝突,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引發他們探究確定位置的求知慾。使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維矛盾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始終是帶著問題探索、研究知識,層層深入、步步推進,使教學結構緊湊而且環環相扣。

二、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身邊找到數學。

新課標明確提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數學學習的過程”。“座位”是一個學生感興趣且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因此,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入手,提出讓學生幫我“找班長的位置”的問題,但我要求學生不能用嘴說,不能用手指,而是簡單的寫或畫在答題紙上,讓他們初步感受到:要確定位置首先要弄清確定位置的`方法,同時再通過與學生交流、感悟等自主學習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自主發現、探究,獲取有關確定位置的知識,體會到確定位置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加深了學生對數學來源於生活,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印象。在學習了數對之後,我又回到生活中,讓他們用數對說出同學、自己的位置,用數對找同學,使數對又回到了生活中,而且練習題選取的學校周圍的地圖、遊樂場的場景等,都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增強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展。

整節課以活動為主線,既有學生的觀察與思考,又有學生的操作與表述,既有小組的合作交流,又有學生的自主探究,還有老師的恰當點撥,使整個教學活動形成了一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組組之間的立體式交叉網,實現了教學的靈活高效,也達到了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展”的目的。

回顧這節課,學生在有意創設的來源於生活又富有活動性的學習情境中,學得積極主動,趣味盎然,在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絡,也體會到了數學學習的有用性,重要性,真正做到了學有所用。

北師大版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數學課程標準》總體目標中指出:學生通過學習數學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絡,瞭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我們認為:複習課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某一階段,以鞏固、梳理已學知識、技能,促進知識系統化,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主要任務的一種課型。它是國小數學教學中的重要課型之一,在國小數學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複習從面向每一個學生出發,能為特殊才能和愛好數學的學生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同時特別關注在學習上暫時困難的學生,不讓一個學生掉隊,使他們掌握最基礎的知識。複習中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數學需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智慧潛能。為了使學生在複習時有新鮮感,我們經常改變複習形式和營造問題情境來啟用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積極投入到複習中去。

經過長時間的組內研究,我們初步形成了複習課的教學方式:創設問題情境——探索解決問題方法——再現和整理所學知識——提高、發展、創新。這類模式的最大優點是教學素材現實又生動,應用性強,學生學習的勁頭高,較好地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數學的價值得到了極大的體現,促進學生學好數學的積極情感體驗。

下面以《走進鄉村》為例談複習課的教學形式:

一、創設情景,引出課題

過去的課堂教學學生一般都是通過教材、教師的講授和板書獲取知識資訊。學生的學習處於被動的狀態而且所接受的資訊單一、貧乏,無形中拉開了“小課堂”、“大社會”的距離。《走進鄉村》一課我們是這樣引入的: 淘氣和笑笑是城裡的孩子,他們有個手拉手的好朋友小華,小華住在一個美麗的小山村,平時他們只能通訊來往,淘氣和笑笑很想知道小華的家鄉是什麼樣子,很想到小山鄉村去玩一天,於是,小華就寫信邀請他們去她的家鄉,那就讓我們和淘氣、笑笑一起走進小華的家鄉去看看吧!(板書課題)下面,我們就去鄉村看一看,體驗一下鄉村的樂趣。我國鄉村的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環境也越來越優美。(出示課件)看,這就是小華的家鄉!一個綠樹成蔭、鮮花盛開的小村莊。良田萬頃,稻葉草香。綠樹環繞著一座座農家小院,潺潺的河水靜靜地流淌,村姑在江邊洗衣,兒童在河中戲水。行走在樹林間的小道上,聽鳥兒鳴叫,聽風兒吹過樹梢。田野裡,稻子成熟了,風兒吹過,好像金色的海浪,果園裡碩果累累,展現了一派濃濃的鄉土風情。這樣的設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喚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投入到整理與複習中去。我們善於將這些潛在的課程資源融入課堂,設計出具有特色的課堂情景,更好的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接著教師利用情境的模擬,讓學生在“看一看”、“說一說”、“走一走”等活動中,運用已學的方向和路線的知識解決問題,發展了他們的空間觀念。整個課堂處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愉悅氛圍中,學生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最後的模擬遊覽,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學生們在“遊覽”過程中,不但提高了辨別自己所處環境的八個方向的能力,還發展了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意識。避免了複習課的單調乏味。

二、培養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的數學能力不僅僅在於其掌握數學知識的多少,而更在於其能否運用數學的知識、數學思維去解決實際問題,以及形成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和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所以複習課練習的設計必須聯絡實際,具有綜合性、靈活性、發展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比如“果園豐收”這個環節,我們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①一棵果樹大約結100多個蘋果,10棵果樹大約結1000多個,果園共種植90多棵蘋果樹,我們估計共結9000多個蘋果。 ②我們發現20個蘋果裝一箱,一棵樹大約裝5箱,那麼10棵樹大約裝50箱,一輛平板拖拉機最多能拉9箱。用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就能解決這個實際問題。一方面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數學就自己身邊。並不陌生和抽象,另一方面還能使學生感受數學能具體、鮮明地反映一些實際問題,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交流資訊的手段和工具。在這部分的教學課件設計上,我們注意增強課件的互動性及其介面的人性化,使課件內容能根據教學需要而隨意排程。學生喜歡先到哪裡去幫忙,我們就展示那裡所存在的數學問題。在這部分教學中,我們感到:問題的解決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學生這部分知識存在的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己梳理知識,在不知不覺中感知梳理知識的方法。在解決問題時老師注意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同一問題,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三、知識的拓展、創新。

整理與複習要重溫學過的知識,強化技能。但更重要的是應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體現提高、發展。所以知識要向外延伸拓展,發展學生思維,加強創新意識的培養。我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800多畝的苗圃裡,種著各種苗木200多個品種共有900餘萬株。小華家的鄰居王爺爺要種樹苗,現在我們幫王爺爺選一下樹苗。 ①每棵樹苗6元,3棵樹苗15元,哪種樹苗便宜些?(在紙上算一算)說說你用什麼方法比較的?還有別的比較方法嗎?學生通過比較得出結論,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認識得到了深化。

複習課中練習的設計由淺入深,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數學技能的形成是由低階到高階,有生疏到熟練的過程。國小生的模仿性很強,基礎練習正是結合這個特點來設計的。基礎題是模仿例題的形式,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能做到舉一反三。運蘋果這部分練習是針對大多數學生設計的。複習課上的練習沒有一定的難度,就不容易喚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出一些靈活題,使練習的難度進一步提高,逐漸喚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使他們養成積極思考的好習慣。學生或者通過獨立思考,或者通過小組討論,正確解答出問題,這樣成功的喜悅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學生能親自體驗到思考的樂趣。提高題又進一步提高了難度,挖掘學生的潛力,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著。使問題更有思考價值,長期堅持能養成學生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總之,數學複習課要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從傳統教學強調知識的傳授和關注技能的掌握,轉向側重於促進學習者的發展,更多地關注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培養、習慣和態度的形成、學習者的價值觀念與情感態度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它的教學目標更注重認知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的有機整合,著眼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在複習課上,我們利用多媒體創設的教學情景,問題要真實,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知識梳理的過程,學會整理知識的方法。

北師大版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本節課是北師大第四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4 課,教材的第一個問題:買包裝只需要多少元?有了前三節課的基礎,學生能夠準確計算出結果。

這個環節的重點是,計算後要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乘法和整數乘法之間的關係,兩者之間如何相互轉化,理解算理。第二問題:買綵帶需要多少元?這個問題在第一個問題理解小數乘法的算理後,強調如何用豎式計算。這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在以前的小數加減法計算中,我們採用的`是小數點對齊。所以在計算小數乘法時學生還會出現小數點對齊的方法。這種方法我們在教研時認為這也是對的,但並不是最優的方法。所以這個環節應該善於抓住生成點,展示學生的“小數點對齊”和“末位對齊”這兩種計算方法,讓學生自己對比,從而優化演算法。第三問題:嘗試算一算。這個環節就脫離了情境,給學生呈現了抽象的算式,讓學生獨立計算,並在交流想法時,歸納出小數乘小數的豎式計算方法。尤其要強調積的小數點位置的缺點。

這三個問題是層層遞進的,學生通過問題串,可以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一種是“標準”的末位對齊,另一種就是“錯誤”的小數點對齊。我並不急於告訴學生應該怎樣計算,而是讓學生思考“你認為這兩種方法哪種更合適?”這就引起了學生思維的碰撞,你一言我一語的,就探討出了“末位對齊”的計算。教學效果較好。

北師大版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幾乎每個同學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我放在:證實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以及運用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解決基本的實際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我依然重視學生之間和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讓學生們都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自己動手感受三個角拼在一起可以形成一個平角,進而證實任何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這個過程非常重要,學生們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可以進一步加深對三角形內角和180°的理解和認知。讓學生自主的實驗、探索,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參與到數學的`活動中去!

並且,在剪的過程中,我演示了三種不同三角形的拼湊結果,進一步證實,無論任何的三角形,部分形狀和大小,內角和都是180°。

現在反思一下,課堂中自然有很多好的地方,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很高,但是也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比如在剪一剪的過程中,有的同學因為沒有剪刀,沒有真誠的去操作,還有一兩個個別的學生在演示的時候沒有演示好。

還有的同學,在剪之前,沒有做好標記,導致剪完之後,找不到哪個是原來三角形的角,這個是我沒有預見到的,因此我在第二個班級上課的時候,就提前讓學生們在三個角上面做了標註,這樣就不會再出現那樣的混亂。

另外,學生在反饋學習效果時,沒有做到我想象中那樣好的順序,以及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不過,我做到了不慌不忙,讓學生對學生進行糾正和幫助,課堂的氣氛和交流還是很好的。

因為學生基本的互相交流、討論和總結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接下來,我會進一步的放手,把課堂一步步的再去還給學生,給學生更多的獨立學習和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的調動學生自學的能動性!

北師大版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8:19:25《線的認識》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線與角”單元的起始課。本節課主要結合生活例項,認識線段、射線和直線,會用字母表示線段、射線和直線,知道它們之間的聯絡與區別。進一步認識線段的基本性質與兩點間的距離。

1、注重聯絡生活。

課的匯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開始,讓學生從實物原型抽象出“線”,感受圖形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斜拉橋、樓梯欄杆下的柱子抽象出“線段”,鐳射、手電筒光線、太陽光等抽象出“射線”,地平線抽象出直線。

2、仔細觀察,主動發現。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線的認識》第一學期教學反思

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發現三種圖形的區別和聯絡。聯絡是它們的形狀都是直直的,線段是射線和直線的'一部分。區別在於它們是否有端點,有限長還是無限長,是否可測量等。

3、動手驗證猜想。

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學生都知道,並能用自己的話解釋,但我仍然讓學生動手量一量驗證自己的猜想,最終證明直直的線段最短。

同樣,課後練習中,讓學生觀察兩條線段哪個長。好多學生都知道結論是兩條線一樣長,但“口說無憑”,讓學生親自量一量,驗證自己的猜想。

北師大版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11月21日,我有幸參加石練國小與金岸國小數學教研聯誼活動,並在此次活動中上了《確定位置》一課。

本節課既是認識圖形知識的繼續,又是後面學習直角座標系等知識的基礎。這節課要求學生體驗確定位置的重要性,理解數對的意義和表示方法,能在具體情境中用數對來表示位置,並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數對”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教學時我沒有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數對的表示方法,而是直接告訴他們,然後圍繞“這個數對第一個數表示什麼?”“數對中第二個數表示什麼?” “寫數對的時候要注意什麼?”這幾個問題展開,讓學生體會數對的含義和書寫,並使學生初步理解用數對錶示物體位置的方法。再通過確定小青班同學的位置幫助學生熟悉這一規則。之後讓學生嘗試用數對來描述其他事物的位置,加深了對數對含義的理解。

反思這節課,從設計準備到試教,到最後上完這節課,需要我反思的地方還有很多。

1、關於在實際教室裡用數對錶示學生的座位時,在數第幾組的時候,我沒有說明要站在觀察者的角度從左往右數,而從學生的角度想則是從右往左來確定,這樣就會導致有的學生對“列”和“行”的規定迷迷糊糊,現在反思才明白關鍵是我在教學時沒有突出以觀察者的角度來規定第一列和第一行。

2、對於課堂生成問題不能及時的處理。在課堂上讓學生根據座位卡找自己的新座位時,出現了兩張相同的'座位卡(4,1),其實可以先讓學生去判斷一下是誰坐錯位置了,那麼她的座位卡應該怎麼改?但在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意外”時,我並沒有把它很好的利用起來,在這方面還有待我在教學中去實踐去探索!課堂教學是可以預設的,教師只有積極主動地把握臨時生成的環節,及時反思和調整教學內容,才能更有效的來調控課堂。

一節課已經結束了,但我的思考卻沒有終止,考慮著我教學的得與失。每節課都會存在不足,我們要在不斷的反思中不斷提高。

北師大版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本單元教材圍繞以下幾個知識點展開:會用字母表示數、常用的運算規律、公式和簡單的數量關係;根據簡單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列出方程;會解簡單的方程,會利用方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通過猜數遊戲等活動,探索用等式性質解“ax+b=c”這樣較複雜的方程。讓學生初步接觸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和思路,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用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同時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

在單元前3個課時中,學生初步感知了用字母表示數,並學習了用“加減、乘除等式性質”解類似“ax=b”和“x+a=b”的簡單方程。通過猜數遊戲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找出等量關係後,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有新的瞭解:設未知數。並自主根據等量關係列出方程。進而發現方程並非已學的簡單方程。在教師引導下,先運用加減等式性質求出“ax=c”,再運用乘除等式性質求出未知數。對學生而言,重要的是找到2種等式性質的綜合運用方法。

整堂課目標設定合理,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能運用2種等式性質解“ax+b=c”這樣較複雜的方程,能在教師的示範下簡化解方程的步驟,基本建立起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的概念。

1、在對教材的把握上,應該由教師給予的知識性問題,如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和簡化解方程的過程,是由教師直接教給學生的,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自己又對單元教材進行了系列化的研究,有助於對教材的進一步理解。

2、同時,課中給學生提供了主動探索的時間、空間。比如,在探索如何解教複雜的方程時,在“2X”的處理上給予了足夠的觀察思考的空間,拓展了學生研究角的空間。這裡揭示出隱藏在數學教材背後的數學概念,有助於學生對以後知識的自然溝通。

3、在處理“2X”的問題時,通過學生觀察課件,去感悟“2X”作為一個未知數,同時又是一個加數的雙重身份,實現了學生運用兩種等式性質解方程的一個蛻變。這也是新基礎教育數學教學中所一直倡導的。

這節課還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1、在讓學生用兩種等式性質解方程時,對“幾X”在等式中的角色強調過多,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如果淡化角色的強調,學生更能接受。2、缺少對學生回答的一種判斷、強化、比較、組合。對課堂中學生所產生的一些資源捕捉能力不夠。3、教師問題的提出不清楚,影響學生的思維。主要表現在教師把的太牢,問題提得太小,太細,使學生的思維空間變的很小,學生思維空間小了,思維的差異性呈現不夠,資源生成也變得很少。其中也表現出我的數學語言的準確性還不夠。教師是憑藉語言傳遞資訊來進行教學活動的,所以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提高資訊載體——語言的功率。提高數學教師自身的語言修養,使用標準的數學語言就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