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石頭書》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石頭書》教學反思 ,歡迎閱讀與收藏。

《石頭書》教學反思

《石頭書》教學反思 1

《石頭書》是一篇科學小品文。通過川川和磊磊這兩個小朋友與勘探隊員的對話,介紹了許多有關岩石的科學知識,告訴我們石頭就像一本書,裡面蘊含著許多學問,並讚揚了這兩個小朋友愛“刨根究底”的科學探索精神。這篇課文,以兩個孩子提問、勘探隊員解答的方式,給學生呈現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也鼓勵學生大膽提問,並且自己自學從課文中找答案。

一、針對課題,激發提問。

本文課題比較有趣,我從課題入手,問學生:“在還未讀書之前,看到這題目,你有什麼想知道的?”學生的學習興趣頓時被吸引上來了,有的說:“石頭怎麼能做書呢?”有的說:“石頭書的作者是誰?”還有的說:“石頭書上有些啥東西?為啥叫石頭書?”……提了不少問題。我對學生說:“你們都是聰明的孩子,能提那麼多問題,真不錯。如果把自己提的問題自己解決了,就更了不起了。現在就試著從課文中找答案吧。”學生們有了學習的.興趣,後面的學習效率也不會低。

二、根據問題,自主探究。

課文中川川和磊磊提了不少問題,答案也由勘探隊員一一作了回答,我讓學生根據問題,自主探究,尋找答案,而且要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通過小組合作,通過指名交流討論,最好的答案呈現了出來。

在此處的學習中,我重點做了兩件事:

1、分角色朗讀小朋友和勘探隊員的對話。在反覆的朗讀中,學生自然瞭解石頭書的特點。

2、抓住“刨根問底”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志趣。兩個小朋友都問了哪些問題?叔叔又是怎麼回答的?這就是打破沙鍋問到底,刨根問底。在生活中,你們有這樣的經歷嗎?刨根問底才能得到我們想知道的答案。

《石頭書》教學反思 2

《石頭書》是一篇科學小品文。課文通過川川和磊磊這兩個小朋友與勘探隊員的對話,介紹了許多有關岩石的科學知識,告訴我們石頭就像一本書,裡面蘊含著許多學問,並讚揚了這兩個小朋友愛“刨根問底”的科學探索精神。

在新課匯入環節,我提問學生:平時生活中接觸到的書基本都是哪些材料製成的?學生有的說紙,有的說竹子,有的說絹布,這時我就對學生說:“今天要學的課文是石頭書,你對這個課題有什麼疑問嗎?”學生有的問石頭書是寫在石頭上嗎?有的問石頭書重不重?還有的問石頭書的作者是誰?通過這些質疑,將他們引領到陌生的新的知識領域中去,接下來,我就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讀書,從文中將答案找出來,整體地把握課文。

課文中的一個詞“刨根問底”是關鍵詞,所以我就圍繞著這個關鍵詞展開我的教學。首先讓學生知道刨根問底的意思,然後提問:川川和磊磊都問了哪些問題,刨到了哪些知識?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之後,找到問題和相應的答案。在各種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學生知道了為什麼把石頭叫作石頭書:石頭書一層一層的`,上面有字有畫,而且通過它我們能知道很多東西。課文中的一句反問句也是教學的重點,因為在之前的考試題目中涉及到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的題型,所以課上又進行了重點講解和訓練,使學生知道反問句能加強說話的語氣,這裡叔叔想加強肯定的語氣,肯定石頭就是一冊厚厚的書。

由於這篇課文是科學小品文,所以適當的補充一些知識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所以我在課堂上給學生看了雨痕、波痕和礦物的圖片以及一個科普小視訊:化石是如何形成的。通過觀看圖片和視訊,學生覺得石頭書非常奇妙,果然如川川和磊磊說的一樣:石頭書裡的學問還真不少呢!當然,課堂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留給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夠多,其次是板書設計得還不夠簡潔。

《石頭書》教學反思 3

一、探究試閱讀是一種問題質疑式學習,從學生的“問”開始,逐步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能力。

當我出示課題後,我抓住機會順學而導:“好,咱們今天就研究一下石頭書(板書:17石頭書)。你想了解石頭書的什麼?請告訴大家,咱們共同研究。”唰!許多隻小手舉起來,像春雨之後的新筍!個個眼睛裡閃爍著渴望。有的搖著小手,巴望老師讓他先說。孩子們想探究的問題可真多:石頭書是什麼樣子?石頭書上有字嗎?石頭書上有畫嗎?石頭書是誰寫的?石頭書是哪裡出版的?石頭書有什麼作用?石頭書能買得到嗎?我邊聽邊扼要而鄭重其事地板書著:樣子?字?畫?作者?出版?作用?買?……啊!多麼可愛的孩子!課文題目《石頭書》已把他們深深地吸引住了……。把“聰明”的機會讓給學生,反襯了教師智慧可愛的一面、親和的一面、感性的一面,放大了教師的教學智慧。

二、引導學生感受岩石這本大書的神奇趣味,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趣和探索精神。培養利用多種渠道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

《石頭書》以對話的形式向我們介紹了化石的作用,其中認識化石上的字和畫是本文的難點。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先讀,找出字和畫,並隨機進行解釋,用形象的畫面和專業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效果較好。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在積極情感的驅動下自主地、能動地閱讀,實現語文再創造。但是最後在瞭解了化石的作用,讓他們根據收集的資料介紹時,未處理好,效果欠佳。象這類知識性的課文中,如果讓學生充當科學家來介紹自己學到的知識,引導學生投入問題情境中進行探究,一定會處於最佳狀態,探究的慾望很強。

課文讀完後,我告訴學生:“化石就像是地球的日記,裡面有很多奧祕還等待你們去探索,例如地球是如何形成的等等。”讓學生帶著一個更大的問題走出課堂,進一步查詢資料,去調查、實驗,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在綜合實踐中,學生要為解決新問題而對獲取的資訊進行取捨、加工、重組等,可以充分釋放學生的探究潛能。

三、現代科技手段輔助學習。

課堂上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輔助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培養學生處理資訊的能力,通過朗讀深入感悟課文,瞭解“岩石”這本大書中的自然科學知識,使學生有感“趣”、知“趣”到探“趣”,並拓展視野,自覺的探索大自然,開發初步的探究精神。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使整個過程體現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

四、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分角色讀、表演讀、示範讀、小組合作讀等方式從正確流利達到有感情。在讀中落實重點詞句,在讀中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初步的探究精神,形成獨特的情感體驗。重視學生的表達能力訓練,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石頭書》教學反思 4

為期兩天的縣教育教學常規視導已經結束,評估組老師已對我的課堂進行了客觀的點評,現在,該自己反思一下自己的課堂了。

自以為是:

1、教師關注學生的基礎(預設)和學生在課堂中的動態應變(生成)。備課時,我估計“貝殼、地殼”是學生容易讀錯的',我也覺得課文的一、七小節是難讀的,課堂中,學生在預習後確實存在以上的問題,這兩個方面解決了,讀通課文就成功了一半。然後,讓學生小組輪讀課文,相互糾正小組成員讀錯的地方,學生的訓練面廣,合作意識強,興趣濃厚。

本節課的重點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石頭書”的特點。為此,我是以“石頭哪裡像書?”為切入口推進課文的初讀,重點引導學生讀書,讀正確、讀流利、會讀標點符號——“?”(根據提示語讀、聯絡人物身份讀)

2、重視班級“差生”自信心的培養。班級楊某、許某舉手發言的勇氣小,對自己不夠自信,課堂中,教師一再的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平時也多關注他們)讓其樹立信心,真正把信心留給自己。

引以為鑑:

1、課堂的節奏把握的不準。課堂中,檢查預習情況的節奏慢了,後面安排的生字描紅沒有時間了,遺憾!!

2、學生在交流“石頭哪裡像書?”時,果然沒有按文章的順序說,教師應該在學生交流完後,順著文章的思路讀一讀(個人愚見),可惜,時間不允許,又一大遺憾!!

《石頭書》教學反思 5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通過川川和磊磊兩個孩子與勘探隊員的交談,介紹了許多有關岩石的知識,也表現了兩個孩子熱愛科學,探求知識的強烈願望。

學貴有疑,在教學時,從課題入手,設疑匯入。學生對這個課題確實是疑惑多多,迫切地想要知道說的是什麼。在質疑的時候,每一問都能夠切入要點,非常妥切。不是為了質疑而質疑。

在讀書的時候,學生的評價更是讓我收益不少。大多時候學生總是帶著一雙挑剔的眼睛去看別人。但是最近,學生總是能用發現別人,欣賞別人的眼光去看待任何一個問題了。在評價別人讀書時,我就有體會。孩子們總是說:他這個~~地方讀得很有感情,把川川那好奇的樣子給表現出來了,但是,表現的還不夠強烈。可以這樣讀。她自己就示範開來了。呵呵,這讓我這個當老師的真是太開心了,孩子能用這樣的方式去評價別人,無論在心理上還是語言上還是在態度上,都是一種很大的進步。

再就是在品讀課文內容時,學生對這兩個孩子提出的.三個問題,都能在文中把課文內容打亂以後,再去梳理出頭緒,尋找到答案來。這就運用了課文中的刨根問底來展開教學。如:

1,石頭書上有字嗎?有哪些字?你從這些字裡讀懂了什麼?

2,石頭書上有畫嗎?有那些畫?你從這些畫裡又讀懂了什麼?

3,看懂了這些化石有什麼用呢?

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即讓學生明白了刨根問底這個詞語的真正含義,又讓學生知道了刨根問底能得到什麼。相信孩子們熱愛科學,探求知識的強烈願望也在這裡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以激發和培養孩子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石頭書》教學反思 6

《石頭書》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的主要教學目標是憑藉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鼓勵學生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刨根問底,樂於探究,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第一課時重點掌握生字詞,瞭解第一至五自然段的內容,理解川川和磊磊由好奇到奇怪的原因,瞭解石頭之所以是書的原因之一是因為石頭是一層層的如同一冊冊厚厚的書。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將我文章根據石頭書的字、畫、知識、作用劃分為四部分講解。由學生劃分出各有哪些自然段分別描寫了石頭書的字、畫、知識和作用。

在講解石頭書的字這一部分時,重點讓學生根據課件展示的圖片對雨痕、波痕以及礦石有直觀的瞭解。同時通過礦石色彩繁多的特點,讓學生說出描寫顏色的四字詞語,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最後通過朗讀進一步加深理解。在“畫”的部分,主要是通過短片輔助理解課文。課前讓同學們都查找了資料,學生對於化石這個概念已經不陌生了,看過短片後自己說一說化石的概念。最後由老師總結概念並進行相應的講解輔助理解。

石頭書的.知識和作用是相互關聯的。在這兩部分的教學中,主要通過讀後填空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進而過度到對石頭書作用的理解。最後通過反問學生“川川和磊磊是怎麼懂得這麼多知識的?”來理解“刨根問底”這個詞語並鼓勵學生在學習中也要具備這種學習的精神。

最後和學生一起開啟一本“石頭書”。這一環節的設計在於鞏固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和激發學生對於科學的探索和思考。通過一張張圖片讓學生理解這些動植物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性等情況。最後以課文中的圖片作為結束,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於圖片的看法,最後要求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寫出一篇小練筆。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主要有三部分:學生課前蒐集資料、老師製作課件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課堂上的朗讀和講解。總的說來,這節課激發了學生愛科學,勇於探索的精神使學生對文章有了透徹的理解。整個課堂層次分明,條理清晰,課件也起到了應有的作用。但還有一些地方還需要在今後的課堂中改進,例如:課堂語言要更加精煉、板書要更加規範。

我想:準備一節課的過程就是一個提高的過程和對以往教學方式的反思過程。每一次準備就是一次提高,雖然很有壓力卻也別有一番滋味在其中。認真對待,就會從中得到很多!

《石頭書》教學反思 7

《石頭書》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的主要教學目標是憑藉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鼓勵學生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刨根問底,樂於探究,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石頭書》是一篇科普文,這類文章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本文共有14個自然段,通過人物間的6次對話,寫出了石頭像書的原因:

1、外形:石頭一層一層的就像書一頁一頁的。

2、石頭上的雨痕、波痕、礦物就像書上的字。

3、石頭上的樹葉、貝殼、小魚等化石就像書上的畫。

4、人們通過石頭上的化石能知道許多知識,就像書本能告訴人們知識一樣。

在教學時,我以課題為突破口,引導學生質疑,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首先,讓學生結合平時見過的書說說。其次當學生齊讀課題後,讓學生開始質疑:石頭書上有字嗎?石頭書和我們現在的書一樣嗎?石頭書上也有畫嗎?石頭書的作者是誰?石頭書重不重?石頭書有什麼作用……此時孩子們一個個非常激動,眼裡是對新知的強烈渴求。這樣的匯入一下抓住了孩子們的心,將他們引領到陌生的新的知識領域中去。接著,我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讀書,從文中將答案找出來,整體把握課文。

因為是第一課時,生字詞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課裡有一個“殼”字是多音字,我便結合圖片進行講解。學習課文內容我以六次對話為中心,將石頭書與現在的書進行比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講解石頭書的字這一部分時,重點讓學生根據課件展示的圖片對雨痕、波痕以及礦石有直觀的瞭解。

在本課的`教學中, 我讓學生通過觀察後再回到課文中去找找,給學生觀察思考的空間,並聯系生活中的書來回答“為什麼石頭像書?”讓學生在比較中,慢慢體會為什麼稱為石頭書的原因,由觀到思到悟,讓學生會學習。還有在講授“礦物”時,對於礦物裡面的小不點兒,有各種各樣的顏色,我讓學生想象這些紅的、黃的、閃光的、透明的像我們生活中見過的哪些東西,如鑽石、紅寶石、煤炭—————把課堂與生活銜接起來。同時通過礦石色彩繁多的特點,讓學生說出描寫顏色的四字詞語,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

關鍵是朗讀的處理,現在的孩子已經是三年級了,朗讀已經學了2年,但是對於這篇全是對話的課文,還是接觸的很少,所以這篇文章的朗讀指導非常關鍵。在課堂中,我注意了這個問題,要求孩子先找到提示語,看看提示語中有沒有語氣的指導,如果有,只要讀出這種語氣就可以了,如果沒有,那就再看看標點符號,有沒有特殊的符號,如問號、感嘆號、省略號等,讀出相應的語氣就行了。孩子們做得還不錯。

在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不足的地方,因為是第一課時,生字詞教學還不紮實,我在處理教學語言時,以後還要格外注意,儘量避免多餘的零碎語言。對於整篇課文讀還是不夠,這也提醒自己早今後的教學中,教案的設計更要精練化,對於學生的預設還要更詳細全面。

《石頭書》教學反思 8

《石頭書》是一篇科學小品文,課文通過川川和磊磊兩個孩子與勘探隊員的交談,介紹了許多有關岩石的知識,也表現了兩個孩子熱愛科學,探求知識的強烈願望。

這種課文在以往的教學中我覺得不容易上好,找不到一種好的方法,而正是在那次學習過後,準備好好上一次《石頭書》。課件仔細地研究文字,充分的利用文字,挖掘文字,讓學生立足文字,學習文字。從中我領悟到了這種課文也有他自身的特點,就《石頭書》這篇課文我抓住二條線進行教學:

一、通過人物間的.6次對話,寫出了石頭像書的原因。

首先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問句,然後列出來。指導學生讀好這些問句?自然引出這一個一個的問題要弄明白,探個究竟,就是“刨根問底”於是,在教學時我就是通過這6個問題去引導學生理解“刨根問底”這個詞,這樣抓住文中的主線,一層一層地進行理解、朗讀、再感悟。

1、外形:石頭一層一層的就像書一頁一頁的。

2、石頭上的雨痕、波痕、礦物就像書上的字。

3、石頭上的樹葉、貝殼、小魚等化石就像書上的畫。

4、人們通過石頭上的化石能知道許多知識,就像書本能告訴人們知識一樣。而再歸根到底到一個詞,那就是,弄明白石頭書上的每個字和每幅畫,都有它特殊的含義。

二、抓住“刨根問底”和“好奇”,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圍繞問題質疑,通過朗讀深入感悟課文,瞭解“岩石”這本大書中的自然科學知識,讓學生拓展視野,自覺的探索大自然,初步開發的探究精神。由於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所以,課堂上,我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引導他們讀出文字背後的動作、神態、情感,並給予合理的評價,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他們提出問題,引導他們將“刨根問底”的習慣真正內化,成為伴隨他們一生的良好習慣。

《石頭書》教學反思 9

這是一篇科學小品文。課文通過川川和磊磊這兩個小朋友與勘探隊員的對話,介紹了許多有關岩石的科學知識,告訴我們石頭就像一本書,裡面蘊含著許多學問,並讚揚了這兩個小朋友愛“刨根究底”的科學探索精神。

在教學時,我以課題為突破口,引導學生質疑,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當學生齊讀課題後,我故作驚訝地問:“石頭書?還有石頭書?你見過嗎?老師真是有太多的問題想問了,你能把老師此時心中的`問題都問出來嗎?”讓學生開始質疑:石頭書上有字嗎?石頭書和我們現在的書一樣嗎?石頭書上也有畫嗎?石頭書的作者是誰?石頭書重不重?石頭書有什麼作用……此時孩子們一個個非常激動,眼裡是對新知的強烈渴求。這樣的匯入一下抓住了孩子們的心,將他們引領到陌生的新的知識領域中去。接著,我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讀書,從文中將答案找出來,整體把握課文。

其實同學們剛才提了那麼多的問題,就是想弄明白“石頭書”到底是怎麼樣的一本書。這就是課文中的一個詞:刨根問底。那麼這兩個孩子都問了哪些問題呢?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之後,找到問題。這樣抓住文中的主線,一層一層地進行理解、朗讀、再感悟。弄明白石頭書上的每個字和每幅畫,都有它特殊的含義。

為理解“石頭書裡的學問還真不少呢?”這句,先進行一下拓展,讓學生把收集到的資料進行交流,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課文中的“用處可大了。”到底有多大!我佈置學生回家尋找相關資料進行拓展延伸,使教科書成為課外學習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基礎和依據,這樣就把這兩個孩子的“高興”,變成班上所有的孩子的“高興”。

《石頭書》教學反思 10

當學生齊讀課題後,我明知故問“什麼書?”彷彿在懷疑自己的耳朵,以突出書之稀奇。當學生重複課題之後,我又故作驚訝:“有這樣的書嗎?太奇怪了!你見過嗎?你對石頭書感興趣嗎?”

學生異口同聲:“感興趣!”我抓住機會順學而導:“好,咱們今天就研究一下石頭書(板書:石頭書)。你想了解石頭書的什麼?請告訴大家,咱們共同研究。”唰!許多隻小手舉起來,像春雨之後的新筍!個個眼睛裡閃爍著渴望。有的搖著小手,巴望老師讓他先說。孩子們想探究的`問題可真多:石頭書是什麼樣子?石頭書上有字嗎?石頭書上有畫嗎?石頭書是誰寫的?石頭書是哪裡出版的?石頭書有什麼作用?石頭書能買得到嗎?我邊聽邊扼要而鄭重其事地板書著:樣子?字?畫?作者?出版?作用?買?……啊!多麼可愛的孩子!課文題目《石頭書》已把他們深深地吸引住了……。把“聰明”的機會讓給學生,也反襯了老師智慧、可愛、親和的一面。

《石頭書》教學反思 11

《石頭書》是一篇以對話形式組成的,它的語言生動風趣,特別適合分角色朗讀。所以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就主要採用多種形式的分角色朗讀來理解這篇課文。

比如理解“刨根問底”一詞時,我即沒有像以往一樣讓學生查字典,也沒有讓他們聯絡生活的無字詞典,而是採用邊分角色朗讀邊提問題的`方式來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效果非常好,達到了水到渠成的目的。在學生讀過幾次課文後,我讓他們數一數川川、磊磊和勘探隊員共有幾次問答,他們分別說了什麼?學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此時我加以引導:川川、磊磊的問題是一個接一個,打破沙鍋問到底,不弄清楚不罷休,這種認真學習的態度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書上已經有答案,哪位同學能快速告訴我?班上一片小手林立,而嘴裡已經情不自禁地喊出來:“刨根問底!”再告訴他們,學習上要向川川、磊磊那樣有刨根問底的精神。

這篇課文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對話的提示語形式多樣。我認為學習了這篇課文後,也應該讓學生知道提示語的幾種不同形式。我首先用舉例說明的辦法,告訴學生提示語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後,還可以不出現,還有一種是在中間。然後讓學生自己到課文中找到具體的句子,做上相應的記號。經過了幾分鐘的時間,他們告訴了我提示語在前的,中有五處;提示語在後的,中有四處;沒有出現提示語的,中有四處。接著讓學生說說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嗎?有的同學挺會動腦筋,認為這樣使有所變化,答得真不錯。

《石頭書》教學反思 12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通過川川和磊磊兩個孩子與勘探隊員的交談,介紹了許多有關岩石的知識,也表現了兩個孩子熱愛科學,探求知識的強烈願望.

學貴有疑,在教學時,從課題入手,設疑匯入.學生對這個課題確實是疑惑多多,迫切地想要知道說的是什麼.在質疑的時候,每一問都能夠切入要點,非常妥切.不是為了質疑而質疑.

在讀書的時候,學生的評價更是讓我收益不少.大多時候學生總是帶著一雙挑剔的眼睛去看別人.但是最近,學生總是能用發現別人,欣賞別人的眼光去看待任何一個問題了.在評價別人讀書時,我就有體會.孩子們總是說:他這個~~地方讀得很有感情,把川川那好奇的樣子給表現出來了,但是,表現的還不夠強烈.可以這樣讀.她自己就示範開來了.呵呵,這讓我這個當老師的真是太開心了,孩子能用這樣的方式去評價別人,無論在心理上還是語言上還是在態度上,都是一種很大的進步.

再就是在品讀課文內容時,學生對這兩個孩子提出的三個問題,都能在文中把課文內容打亂以後,再去梳理出頭緒,尋找到答案來.這就運用了課文中的.刨根問底來展開教學.如:1,石頭書上有字嗎?有哪些字?你從這些字裡讀懂了什麼?2,石頭書上有畫嗎?有那些畫?你從這些畫裡又讀懂了什麼?3,看懂了這些化石有什麼用呢?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即讓學生明白了刨根問底這個詞語的真正含義,又讓學生知道了刨根問底能得到什麼.相信孩子們熱愛科學,探求知識的強烈願望也在這裡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以激發和培養孩子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石頭書》教學反思 13

在教學中學習,在教學中反思,在教學中收穫。本次的評優課活動為我們提供了交流學習的平臺。在這次活動中,我借三(4)班上了《石頭書》這一課,本沒教過三年級,又是借班上課,對教材對學生這兩大元素,更多了一分陌生感。為此,利用一週短暫的時間,細讀教材並藉助一些輔助教案,制定自己上課的教案課件。

《石頭書》是一篇科普文,這類文章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本文共有14個自然段,通過人物間的6次對話,寫出了石頭像書的原因:

1、外形:石頭一層一層的就像書一頁一頁的。

2、石頭上的雨痕、波痕、礦物就像書上的字。

3、石頭上的樹葉、貝殼、小魚等化石就像書上的畫。

4、人們通過石頭上的化石能知道許多知識,就像書本能告訴人們知識一樣。緊緊抓住“刨根問底”一詞,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探求知識的意識。在教學中,我存在著很多不足,課後經過師傅的指導和自我反思,有幾下幾點:

1、教學時,插圖和文字的出示,要講究配合,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先在學生學習了文字再看圖片,欠缺合理性。 因讓學生通過觀察後再回到課文中去找找,給學生觀察思考的空間,並聯系生活中的書來回答“為什麼石頭想書?”讓學生在比較中,慢慢體會為什麼稱為石頭書的原因,由觀到思到悟,讓學生會學習。還有在講授“礦物”時,我思考得不夠詳細,沒有兩位師姐處理得好全面,對於礦物裡面的小不點兒,有各種各樣的顏色,這時可以讓學生想象這些紅的、黃的、閃光的、透明的像我們生活中見過的哪些東西,如鑽石、紅寶石、煤炭-----把課堂與生活銜接起來。

2、在授課一開始,我特地讓學生回憶上節課初學的內容,川川和磊磊提了哪幾個問題,他們一個勁提這麼多問題就是想弄懂“為什麼叫石頭書?”而他們一個勁的問問題,問清楚,弄明白,就是書上說的哪的詞語,讓學生回答到“刨根問底”,再以這個詞語為出發點,為整課的中心詞,讓學生走進石頭書中去刨個究竟。並貫穿兩個孩子一開始,由“好奇到奇怪最後的高興”這條情感線索來教學。可是上下來,並不像自己想象預設的效果好,讓學生從書上找問題,你一個我一個翻著書找,比較得不整齊,師傅給我的建議是,川川和磊磊要問的問題,可能也就是學生所想問的,索性把它拋給學生,以學生為主角來問問,效果會更好,自己思索了一下,這到也是,後來有幸聽了俞老師的課,她就是這麼處理的,在教學設計上她思考得很細緻,這點還得向“俞師姐”學習一翻。

3、教學語文也需規範化,真是當局著迷,旁觀者清,一節課下來,我的口頭語“呀”實在太多,真是自己不覺得,以後在處理教學語言時,還要格外注意,儘量避免多餘的語氣詞。抓緊把握好時間,由於借班上課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原本在結束時設計的幾個問題也因時間關係,沒能來得及好好提問,這也提醒自己早今後的教學中,教案的設計更要精練化,對於學生的預設還要更詳細全面。

以上是我對這次上課的一點反思,如有不當,還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建議。

《石頭書》教學反思 14

這篇課文,我緊緊圍繞“刨根問底”這個詞語進行教學:

在課的一開始,出示課題後,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自己的問題,告訴學生,你們這種針對自己的疑惑不斷提問的精神就是刨根問底,好多學生臉上露出了微笑,沒想到自己的好問就可以用文章中的.一個詞來形容。

今天第二課時教學時,我圍繞預習作業,讓他們數一數川川、磊磊和勘探隊員共有幾次問答,他們分別說了什麼?學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此時我加以引導:川川、磊磊的問題是一個接一個,打破沙鍋問到底,不弄清楚不罷休,這種認真學習的態度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還沒說完,班上一片小手林立,嘴裡卻情不自禁地喊出來:“刨根問底!”同時告訴他們,學習上要向川川、磊磊那樣有刨根問底的精神。

有了這兩次的親密接觸,學生對“刨根問底”都理解得比較深刻。因此,在課快要結束的時候,我讓學生結合實際說說自己刨根問底的經歷,很多學生都能舉例一二。

《石頭書》教學反思 15

《石頭書》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章。這是一篇介紹科普知識的文章。其實以我自己的個人愛好,我喜歡情感類的文章,但我想挑戰自我,於是在本次的課堂教學大賽中便選取了這篇課文。通過研讀教材,我覺得這篇課文的主要教學目標應該是憑藉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鼓勵學生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刨根問底,樂於探究,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挖掘本文在語言表達方面的特色,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將本文從石頭書的樣子、字、畫、作用劃分為四部分講解。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以小組合作學習為途徑,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以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易懂、樂學;同時關注學生讀書、表達等語文素養的培養。總的說來,這節課激發了學生愛科學,勇於探索的精神使學生對文章有了透徹的理解。整個課堂層次分明,條理清晰,課件也起到了應有的作用。但還有一些地方還需要在今後的課堂中改進,例如:課堂語言要更加精煉、板書要更加規範、寫作方面的的指導還有更仔細……。

我想:準備一節課的過程就是一個提高的過程和對以往教學方式的反思過程。每一次準備就是一次提高,雖然有壓力卻也別有一番滋味在其中。認真對待,就會從中得到很多!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學生給了我太多的驚喜,他們積極踴躍,暢所欲言,理解到位。沒想到選了一篇與自己以往風格截然不同的文字,卻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想只要做生活和工作的有心人,敢於挑戰,自己會更加成熟和老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