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三年級《面積》課後教學反思(通用8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面積》課後教學反思(通用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面積》課後教學反思(通用8篇)

三年級《面積》課後教學反思1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這一單元真的是難學的不得了嗎?對於我們班的大部分孩子來說真的是比登天都難。

線上學習這一單元時,每節課我都會以直播名校課堂教學視訊的形式帶領孩子們一起學習,20多分鐘的視訊課都至少在40分鐘以上才能完成,不好理解的,我都會一一講解,練習題都會讓孩子們先做再看視訊講解;每天下午都會通過直播作業講評把每一道習題分析透、講透,還通過連麥的方式找部分孩子講解,感覺已經講的夠慢夠細了。

復學後,我沒有急著往後講新課而是複習已學知識,結果發現複習《面積》這一單元時,孩子們好像沒學過,他們把面積和周長完全搞混了。這可怎麼辦?只能重新學了。

我把這一單元分成三節課來複習,《面積的意義》和《常用的面積單位》做為第一課時,通過舉例的方法讓孩子們明白什麼是面積,然後讓孩子們舉出身邊例項並正確表述什麼是它們的面積,通過反覆動手摸一摸、說一說,孩子們理解了面積的含義,然後結合邊長1米、1分米、1釐米的正方形,讓孩子們知道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並結合身邊例項讓孩子們感知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大約有多大。通過鞏固練習讓孩子們會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會通過數方格的方法求圖形的面積。感覺講的很細,孩子回答問題也很積極,回答的很好,可是通過課堂測試讓我大失所望,有部分孩子該填面積單位的卻仍填成長度單位,該填長度單位的卻寫面積單位,只好耐心的再次解釋長度與面積的不同,讓孩子們明白麵積要帶面積單位,長度要帶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做為一課時,通過在長方形中鋪滿小正方形,通過數一數的方法得到長方形的面積,然後通過擺一行、擺一列的簡便方法,使孩子們明白長方形的面積等於一行小正方形的個數乘一列小正方形的個數,通過觀察的方法孩子們理解長方形的長就是一行小正方形的個數,長方形的寬就是一列小正方形的個數,很容易得出“長方形的面積=長ⅹ寬”,順理成章的推匯出“正方形的面積=邊長ⅹ邊長”,有了這些公式做保障,開始鞏固練習,最基礎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孩子們能正確計算,但是還是少數孩子單位頻頻帶錯,總是把面積單位寫成長度單位,還有極少數孩子計算面積時算成了周長。我又開始一點一點強調,逐個過關,發現問題逐個擊破。從最簡單的計算面積,到面積、周長都要計算,然後上升到在長方形中剪一個最大的正方形,求最大正方形的面積和剩餘圖形的面積,一點一點分析,放手讓孩子們獨立完成,真正體驗了舉步維艱,如大浪淘沙一個一個輔導,最終還是有幾個頑固不化的孩子,著實令我頭痛。學習《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和《用面積解決實際問題——鋪地磚問題》做為一課時學習,從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引出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孩子們很輕鬆的學會,但是在進行單位換算時,一部分孩子有點迷,不知道應該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我先讓孩子們比較單位,哪個是高階單位、哪個是低階單位,然後分析是該乘進率還是該除以進率,在理解的基礎上孩子們能輕鬆的掌握。鋪地磚問題是個難點,好多孩子學不會,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孩子們不理解題意,複習這個知識點是,我花費精力在教孩子們讀題、分析題意,讓孩子們頭腦中逐漸形成:先求總面積,在求一塊方磚的面積(如果一塊方磚的面積已經給出就不用求了),再把單位變相同,最後用總面積除以每塊方磚的面積就得出所需方磚的塊數。多數孩子學會了這種方法,但是當給出方磚的面積,還是有部分孩子仍盲目求方磚的面積。

我花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給孩子們複習講解這單元內容,但孩子們還是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搞得我很無語,但是又不能撒手不管,只能把孩子們容易犯的錯誤強調強調再強調,節節小測試,堅持周測,發現問題及時指出,把功夫下在平時,希望孩子們快點走出《面積》的迷宮,能認真審題,細心分析,冷靜做題,真正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三年級《面積》課後教學反思2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是面積,主要包括面積的有關概念、面積的涵義;涉及的面積是學生初次接觸的基礎知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已經對面積有了初步的體驗,而且學習了基本圖形的周長,但是對面積並沒有轉化到知識的層次上;另外,通過以前的學習,學生已經體會了如何更好地掌握一種新的概念,並且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和自我探索的能力,也體會了解決數學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展了自己的數學空間觀念和數感。因此,在教學中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教學重點。

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熟悉的例項,認識圖形面積的涵義,讓學生充分體驗每一種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學會根據物體的大小選擇不同的面積單位,學會估計圖形的面積。一定不要只偏重面積的計算和單位換算而忽略了空間觀念的培養和發展。

2、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測量、操作等實踐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

發展空間觀念必須以學生自身的空間知覺和體驗為基礎,所以在教學中要加強學生的實踐活動,給學生充分知覺和體驗的實踐機會。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活動,另外教師還應該努力創設更多的實踐活動,給學生以更多機會。

3、重視估測活動的過程,鼓勵估測方法的多樣性。

估測是數學中解決數學問題的一個主要方法,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主要途徑之一。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體驗教材提供的多種估測方法,在交流中體會估測的多樣性,在學習中發展應用估測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4、重視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將知識應用於實際,解決實際問題,學習數學更是如此。本單元的教學中面積公式的應用是一個重點,為了防止學生對面積公式的機械記憶,要注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發展、發現過程,真正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年級《面積》課後教學反思3

引入新課內容後,學生的第一個活動就是摸身邊的物體的表面——摸自己的臉面。初步感知什麼是物體的表面,然後請學生到臺上摸長方體、正方體及硬幣的表面,在引導學生評價的基礎上,讓學生清楚地理解,物體的表面是指一個物體露在外面的每一個面。第二個活動中,讓學比較三個平面圖形誰的表面大,誰大誰小?數學書的封面與課桌面誰大誰小,……在這些比較活動中讓學生感知到,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此時,老師適時告訴學生,物體的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引出面積的一部分意義。

接著,老師舉例說,比如:這塊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這塊黑板面的面積。並讓學生照樣子說一說,進一步理解面積的這一意義。接下來,讓學生在觀察、傾聽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封閉圖形”的`意義,然後通過比一比、說一說等活動,讓學生理解封閉圖形也有大有小,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接著教師又提出一個物體到底有多大?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進行描述,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物體來說明,這樣就出現了單位統一的必要性,接著教學面積的有關單位。整節課條理清楚,在需要的前提下出示一個個概念,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能動性。最後讓學生歸納概括及看書得出面積的準確意義,到此時,學生通過大量的活動,充分地理解了面積的意義,並理解面積的有關單位。

三年級《面積》課後教學反思4

昨天,我們學習了三個面積單位,分別是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學生對這三個面積單位所表示的實際大小有了一定的感知,並能用手勢表示出來。為這節課(研究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之間的進率)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我考慮到:“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這百進位制關係學生肯定難以理解。因此,我決定把這一抽象的知識要化為學生直觀的、容易接受、理解的知識。於是,我就藉助“動手操作”---這把能撬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

我提前讓學生每人準備兩個正方形,(分別是邊長1釐米的正方形、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處理“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的進率時,我採取引導、半扶半放的方法。我先讓學生拿出已準備好圖形,仔細觀察它們的實際大小。藉助學具,想一想、猜一猜,1平方分米=?平方釐米,然後同桌交流想法和結果。這時,只見學生紛紛參與,有的學生用兩個學具比劃著量;有的學生用直尺進行平均分;有的學生在對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

操作五分鐘後,只見有學生把小手高高的舉起,並用一種很期待發言的目光看著我,我知道他們一定想出了方法並探討出了結果。這時,我說:“孩子們,想好的同學再想想你的想法是否正確,沒想好的同學快一點兒”。2分鐘過去了,大部分學生都舉起了小手,我開始指名彙報操作的.過程和結果。趙怡萌說:“我先把這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對摺後再對摺,這樣就把它平均分成了4分,每份是16平方釐米,16再乘4就等於64平方釐米。”這時,我並沒有及時給出結果的正確與否,而是引領學生分

析怡萌的思路是否正確,通過我的引領指導、學生的動腦思考,不但能正確判斷出怡萌的思路是正確的,結果是錯誤的,還能得出正確的結果,可謂是一箭三雕。

“誰還有不同的思路?”這句話剛開口,學生又紛紛舉起小手。黨皓的思路是:把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橫著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長1釐米;豎著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長1釐米。這樣,10乘10等於100.因此,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李兆恆的思路是:把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橫著放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再把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豎著放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10乘10等於100。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李亞文的思路是:直接計算,1分米=10釐米,10釐米乘10釐米等於100平方釐米。

聽到同學們的回答,我很高興。說實話,學生能想出這麼多的想法,這令我出乎意料。

在處理“1平方米=?平方分米”時,學生的頭腦中已經有了怎樣去思考、怎樣去動手操作的方法。因此,我只在黑板上畫出了1平方米的正方形,讓學生自己去想辦法解決的,在這次的彙報過程和結果中,除了上述的4種方法外,又有一種方法:他是把這個正方形對摺,看一看這個正方形的一半中有幾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後再乘2。

通過學生彙報的過程和結果,讓我深深的感到:學生的創新思維具有很大的“爆發力”。只要你引導到位、啟發到位,他們就能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以前,我總是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動手操作,惟恐課堂秩序亂,造成難以收拾的局面,看來,我這種顧慮是多餘的。這時我想起一句話:“水到底有多深,只有自己親自去試一試”。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學生”這一活的資源。

三年級《面積》課後教學反思5

面積的認識應該是學生整個認識過程中的一個重點,正確認識面積的概念對學生以後學好相關知識有著相當關鍵的作用,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建立面積的概念,同時理解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因此:

1、充分進行感知和體驗,變機械學習為有意義的學習。

概念化的教學、機械式的學習只能使學生知起表而不知其理。本節課的教學建立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學生通過有意義的學習,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

在教學面積的意義時,組織讓學生“邊摸邊體會”,“邊摸邊想象”,“邊摸邊描述”,在這一系列的感知活動中,使學生真正理解面積的意義。

2、靈活使用教材,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認識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是本節課的難點。教材設計讓學生比較兩個長方形面積的大小,併為學生提供了多種平面圖形,讓學生利用這些平面圖形進行拼擺。這樣展開教學的優勢重在體驗和感悟,但卻少了學生的探究活動,所以我在此環節中,嘗試著用了開放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合作探究比較兩個長方形面積大小的方法,把學生推到學習的前沿。在經歷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一顰一笑,成功或失敗,無一不飽含著學生辛苦。“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親身經歷了探究過程,才能真正體驗到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三年級《面積》課後教學反思6

本節課是該單元的第一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初步掌握它們周長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也是學習和探索其他平面圖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重要基礎。

一、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面積的含義,教材安排了三個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

1、結合具體例項,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通過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實踐操作,

3、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

在教學中,我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例項,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出面積的含義,知道物體的面積有大小,並會運用不同的方法比較物體面積的大小。

二、觀察老師演示課件讓學生理解其中的含義。

在整堂課中,我的課件做的比較多,因為我認為,三年級的學生年齡還小,理解能力也不是太好,老師說的.再多,也無濟於事,但他們的形象思維還是挺不錯的,所以讓學生在觀察老師演示課件的過程中理解什麼是面積,學生雖然說的不是太準確,但我知道,他們已經理解其中的含義了。

三、師生彼此互動合作交流。

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積極性很高,運用數格子的方法比較圖形的面積,簡便而又準確。

三年級《面積》課後教學反思7

本節課是第一次嘗試使用導學案上課,整體感覺沒有預想效果好。不論是從學生自主學習還是從師生配合方面均不理想。

導學案的設計是將預習放在了課前,課堂上重點是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新知,並進行整理和測評。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找到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進率的規律,建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關係。本節課的教學分為三個層次,先讓學生重點研究“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之間的關係,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推匯出“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間的進率,最後再拓展出“平方米”和“平方釐米”之間的關係。

在重點探究“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之間的進率是,我主要讓學生結合剛剛學習的正方形的面積進行“做數學”——讓學生將1平方分米平均分成100個1平方釐米,從而發現它們之間的關係。有了這個先畫、再分最後想的`過程,學生深刻理解了之間的進率。在這一過程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合作意識不強,即使是在小組合作中進行的,學生個體表現的意識也較強,沒有體現出團結合作精神。

本節課雖然教學內容完成了,但很明顯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還有待繼續加強。

三年級《面積》課後教學反思8

《面積》這單元的概念比抽象,備課時,我分析了教材的邏輯關係,理順了教學內容間的關係,從大處上做文章,在小處中潤色,在教學中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數學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創造的機會”。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交流的雙邊活動過程。師生以什麼樣的心境進入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並取得教學效果的前提。面積這一概念對於三年級的國小生來說可能聽說過,但是要透徹地理解什麼是面積卻不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在課前我就以拍手歌的形式匯入,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接觸本節課的知識,將“面”在生活中的應用有趣化,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課的引入是比較成功的。另外,在教學中我關注到學生的情緒狀態,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維持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環節設計張弛有度。

(二)直觀操作,理解含義。

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面、課桌面、藥盒面等出發,引導學生“選擇身邊的一個物體,邊摸邊說說這個物體的一個面”感知“物體的表面”隨處可見;“藉助身邊的物體,選擇其中的一個面,來感受它的大小”感知“物體的表面是有大小的;”“選擇身邊的一個物體舉例子說說它一個面的面積”感知“物體表面的面積”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物體表面的的面積”這一概念。從實物紙板自然過渡到“封閉圖形”,從而觀察、比較出封閉圖形也是有大小的。這兩個基本概念的教學是本節課的重中之重,也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我在“物體表面的面積”一部分教學中花了大功夫,為後來教學“封閉圖形的面積”做好了鋪墊。我在引出和講解面積的概念和含義時,給學生在理解上留了很多個比較容易的思維臺階,讓學生能慢慢的拾級而上,理解並基本說出面積的含義和概念。

(三)合作探究,啟用思維。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認知過程,又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任務驅動的設定,可以使學生迅速的由抑制到興奮,而且還會使學生把知識的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引發學生內部認知矛盾的衝突,使學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斷激起學生的'慾望。“比一比”中,前兩組都非常容易比較,而第三組學具學生在觀察後卻不能統一意見,從而產生了矛盾,老師及時引導並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同學們小組合作,動腦筋,想辦法。通過他們的實踐探索活動,經歷兩個圖形的面積的大小比較過程,從中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四)遊戲設計,拓展延伸。

我覺得本課設計的遊戲環節比較成功,學生在第一個“比一比”遊戲中鞏固了面積的概念,而且介紹了“觀察法”和“比較法”;在第二個遊戲“猜猜看”中男女生分組看誰猜得準。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前一個練習中數方格時總結出了,方格越多面積越大,很自然的這個練習中學生會認為女生看到的16個格的面積大。不但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漲,而且還自然引出來“面積單位”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了鋪墊。我想這與符合學生個性和心理的教學設計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