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

這是一節實際應用的活動課,本來這節課我以前教實驗班時講過,並且真的是實實在在的活動課,課前我設計好了表格,準備了捲尺,標杆,米尺,鏡子等測量工具,然後將學生分成了十個小組,每6人一個小組,然後事先告訴學生用不同方案的小組測量順序,以防各組之間衝突,再就是期待充足的陽光,將課換成上午三四節或下等一二節上,在測量過程中,學生還是很用心的.,每個小組都至少用了三種方案測量了旗杆的高度,並設計了測量方案與圖形,計算出了結果,整節課有序進行,效果很好。直到畢業,學生還記憶猶新,因為學生平常都沒有上過這樣的課,而我在學校裡開了先河,但沒有人“重蹈舊轍”,倒成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這節課卻沒有按上面的計劃進行,後來找到了原因,一個是沒有充分準備這個活動,另一個就是不相信學生的秩序,怕影響其他班級上課,畢竟是在教學樓前進行,其實這樣想法是錯誤的。

所以這節課,就針對課本上的三個方案進行了理論分析,然後結合點撥上的例題進行了訓練,讓學生學一種方案練習一個題目,學生能理解,也會用。

後來又用了基礎訓練上的一個題目,也就是第四種方案,利用了對應高的比等於相似比,因為前面幾節課學習過,所以這個也較容易理解。

這節課主要是對相似的判定與性質的一個應用,讓學生靈活運用性質與判定解決實際問題,並沒有難度較大的題目,所以學生比較容易理解,有一種題目是影子落到牆上的問題,對一部分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可將牆拆掉,看到全部的影子後再解題,也就是新增輔助線,利用A型圖來解決問題。

再一個就是物理常識:1.同一時刻,物高與影長成比例;2.光的反射:入射角等於反射角。這些也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

讓學生感到數理化都是理科,在以後的學習中,這些知識都要用到,這樣的題目也是學科綜合。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2

教學反思:

今天的數學課在學生自學課本的基礎上,重點引導學生看懂書上的內容。學生對“找圓心”的問題能夠用較準確的語言敘述,並能積極思考其他“找圓心”的方法。在對已學過的'軸對稱圖形進行整理的時候,對於圖形的名稱及對稱軸的條數大部分學生能夠準確的回答,做到了沒有遺漏。練一練1的填表,對多數學生來說沒有難度,效果很好。

當然課堂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其一:在說明圓是軸對稱圖形時,很多學生錯誤地認為直徑就是圓的對稱軸。這裡學生首先是被自己的眼睛騙了,因為學生在折圓的過程中,他們看到的那個摺痕就是直徑。其次學生忽略了對稱軸的本質:對稱軸是一條直線;而直徑是一條線段,在這一點上他們是不能等同的。課堂上我及時引導學生回憶軸對稱圖形的意義,使學生在對比對稱軸和直徑的過程中,明白了直徑所在的直線才是圓的對稱軸這一難點。但在後面的練習中仍有學生出現一些問題。這將成為今後練習中的一個重點問題。

其二:在完成練一練2中的填一填時,大部分學生能夠準確讀圖,也能說明自己的想法,但在填寫時很多學生忽略了單位名稱。這也是學生常常出現的問題,需要加強糾正。

其三,很多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較濃,回答時齊答的情況較多,很多學生不願意單獨回答。這樣不利於及時瞭解學生,尤其是學困生的學習情況。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3

11月11日早上聽了《圓的認識》這一堂課使我感受良多。

學生在低年級雖然也認識了圓,但只是直觀的,對於掌握圓的特徵還是有難度的。由認識直線圖形到認識曲線圖形,是認識發展的一次飛躍。所以這堂課重點難點是讓學生學會用圓規畫標準圓,並一步認識深刻體會圓的特徵及其內在聯絡。

上課伊始,吳老師首先出示了一個用各種平面圖形組成的各種圖案。讓學生找出這些圖案都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成的,接著讓學生說說在這些平面圖形中,哪個圖形最特殊,為什麼?讓學生總結出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然後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吳老師在事先也準備一部分圖片讓同學們瞭解在自然現象,建築物,運動領域都能找到圓的足跡。然後通過摸圓活動認識圓,通過學生的想象與驗證、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到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畫圓,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在這一環節的教學,教材上是在認識圓的`特徵之後進行教學的,但吳如美老師卻把它提前了,從學生第一次試畫圓,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再次畫圓時當然會取得成功的喜悅,在這過程中學生的信心增強了,同時在這一環節還通過設定關鍵問題為什麼同一圓規卻畫出二個不同的圓?巧妙地引導學生看書並理解圓心和半徑的作用。操作和觀察是學習數學知識的二種好方法,這個環節通過讓學生操作和觀察摺痕的特徵,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出直徑。學貴有疑,因此吳老師在上課時,以一個個問題為導火線,學生在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了知識探究的過程,並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相互補充,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後還讓學生自己歸納概括出圓半徑和直徑的特徵。

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關於在同一個圓裡直徑、半徑的特徵以及兩者間關係的教學。這是本課的重點,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使學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幫助其提升思維水平。如:在同一個圓中有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在同一個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通過畫、量、折、比等操作活動中;怎樣證明直徑和半徑的關係的討論過程中。這裡的教學還不夠細緻,不夠緊湊,學生的練習時間不夠!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4

總複習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在數與代數這部分內容中,主要是讓學生複習有關百分數和分數的異同,比的概念與應用,分數、除法和比之間的關係,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等知識。在圖形與幾何中,主要讓學生整理學過的平面圖形,瞭解圓的特點及在生活中的應用;掌握圓的周長和麵積公式並能利用它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觀察用小正方體搭成的立體圖形,能夠畫出從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形狀。統計與概率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複習學過的三種統計圖,掌握三種統計圖各自的.特點,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來表示。另外還要會讀統計圖,從中獲取有用的資訊。

作為總複習,我們主要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就是對本學期所學習的知識進行“查缺補漏”。因此,教師在複習之前要先對學生平時的易錯、易混點進行梳理,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要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相繼提問並加以補充,引導學生對這類知識進行再認識。所以,教學中,我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與談話、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習,同時應注意體現知識之間的聯絡和區別,在對比、分析中總結、概括知識的特點,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5

今天,我教學分數乘法的第一課時,分數和整數相乘。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使我深刻地感到預設與生成的重要關係。在教學乘法的意義以後接下來首先想通過從意義上理解分數乘法的方法,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我指著板書:3*2/15=2/15*3=2/15+2/15+2/15,要算3*2/15或2/15*3就是算什麼?(算3個2/15的.和)接著完成板書:3*2/15=2/15*3=2/15+2/15+2/15=2*3/15=6/15=2/5(公頃)到這裡,老師以為學生很明白,接著就按照預設走下去。

出示:1/8*2 1/8*3 1/8*4師:下面這些算式各表示什麼?能像老師這樣算出結果嗎?生板演:1/8*2=1/4.........。 一直都用整數和分母約分。我一看就不知所措了,如果說著三個同學已經事先學會了,那並不代表所有的同學都會啊!也可以說他們能理解為什麼用整數和分母約分嗎?其他同學如果機械模仿那怎麼能真正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我原本的目的關鍵在於先通過掌握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在此基礎上追問:80000*1/8難道還要用80000個1/8來求和嗎?從而來激發學生觀察整數乘分數的方法,即通過寫出相同加數來求和還不是個簡便的辦法這一教學思路。下課以後心理很不是滋味,決定到六(3)班再上一次,這次我對以上環節作出了調整。師:1/8*2表示什麼?生:表示求2個1/8的和。師板書:1/8*2=1/8+1/8=1*2/8=2/8=1/4,追問:1/8*3呢?1/8*4還能這樣算嗎?(生說老師板書)此時板書的過程很清晰了。突然出示:80000*1/8問:還能這樣寫下去嗎?此時學生都搖頭說不能,很麻煩!師:那也就是說通過寫出幾個相同加數來求和的方法計算整數乘分數還是有一定侷限的是嗎?學生都表示肯定。接下來教師擦去以上的求和過程直接引導學生觀察計算中的特徵,引發學生思考,達到了引導、質疑的學習氛圍。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6

在設計本節課的時候,教師首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發,展示了一組洪災肆掠的圖片,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會發現有警戒水位線,然後教師再呈現某市8月1日至7日的水位記錄表,讓學生說說表中的資訊,學生通過觀察發現8月2日至5日的水位都達到或者超過了警戒水位線,其餘幾日的水位都低於警戒水位線;細心的學生還發現只有8月2日的水位高於歷史最高水位。此時教師再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對警戒水位和歷史最高水位的理解,學生的體會和感受已經比較深刻,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說出來,再鼓勵學生以0米為0點,用折線統計圖來表示水位變化情況並標出警戒水位就不是什麼難事。

然後教師出示8月1日至7日的水位統計表,讓學生用正負數來記錄每天的水位變化情況,並以8月1日和2日的水位作範例嘗試填一填,學生很快得出8月1日的水位是41.80米,記作高出警戒水位-0.20米, 8月2日的水位是42.60m米,記作高出警戒水位+0.60米,再讓學生說說每個正負數表示什麼意思,學生結合表中的資料理解:把警戒水位看作0米,-0.20米表示比警戒水位低0.20米;+0.60米表示比警戒水位高0.60米,然後再填其他值,學生通過填和說,體會到了“0”的相對性。接著教師鼓勵學生以警戒水位為0米,畫出折現統計圖,學生在製圖的過程中初步感受到兩幅圖的形狀是一樣的。

有了以上的鋪墊,再讓學生以歷史最高水位為0米記錄每天的水位變化,畫出折現統計圖,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再次體會到“0”的相對性,然後教師鼓勵學生將三幅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談談有什麼想法或者發現。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現三幅折線統計圖的形狀(即水位變化趨勢)是完全一樣的,不同點是每幅圖的參照標準不一樣,第一幅折線統計圖是以0米為標準,第二幅是把警戒水位看作0米畫的折現統計圖,第三幅是把歷史最高水位看作0米作的統計圖。學生通過資料的`比較還發現,雖然每次的0點不同,但數的相對大小關係不變,因此折現統計圖的形狀是不變的。

整節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掌握如何用正負數表示不同參照標準下的水位變化情況,能說說每個數實際表示的意義,體會“0”的相對性,感受到在研究問題時,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人為規定0點。難點在於比較三幅折線統計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畫了三幅折線統計圖,學生會感到困惑,為什麼每次都要用折線統計圖來表示,它的意義在哪裡?通過觀察、比較和討論,學生的困惑終於解開了,明白了畫折線統計圖的意義就是要體會不同參照標準下畫出的圖變化趨勢一樣,是因為每個數的相對大小沒有發生變化,只是0點不同而已,從而深化學生對“0”的相對性的理解。

整堂課的設計比較清晰有條理,每個環節的過渡比較自然流暢,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了“0”的相對性,會用正負數記錄生活中的一些資料,能說出實際表示的意義;課堂氛圍融洽,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和討論,感受深刻。可是整堂課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學生在比較過程中只知道了三幅折線統計圖的變化趨勢一樣,卻沒有深入細緻討論不一樣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雖然教參建議這個討論不作為基本要求,但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會遇到類似問題,由於在課堂上沒有將此部分深入處理,學生在練習時就說不出深層原因,回答比較淺顯,有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外在課堂時間的把握上也要多注意,課堂節奏的掌握還要教師多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訓練提高,本節課也正是因為時間上處理得不是很準,才使得最後環節的討論沒有時間深入滲透。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多學習多思考多請教,爭取有更大的提高!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7

教學前,我首先對教材進行了認真的分析,《認識比》是在學生已學過 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以及相關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這個單元的的起始課。教材安排了牛奶杯數與果汁杯數的比 洗潔液配比路程與時間的比三個生活情境去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並在此基礎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介紹比的各部分名稱,使學生認識比。備課時我反覆斟酌:學生初次接觸比,難免會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要學習比,比在生活中有什麼應用。在1、2兩個例題中,比的必要性不容易體現出來,學生可能感覺沒必要用到比。其次對學生也進行了思考: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學習基礎以及學習方式方法我發現,他們喜歡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喜歡探究式、合作式的學習方式;六年級的學生也具備了一定的的閱讀、理解和自學能力。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有意識設計自學、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在豐富、有趣的學習情境中逐步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應該改進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要善於調動課堂學習氣氛,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持之以恆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不僅是課堂教學的需要,更能對學生今後的發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2)對所設計的教學問題和有關知識點沒有深入地思考和預設,有時顯得空間過大,使學生的思考失去針對性、方向性;有時又因為沒有提得很到位或明確,使得學生在思維的影響下,回答和思考的問題背離本課的教學目標和要求。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8

本單元教學的成功之處與存在的問題

在教授《圓的認識》一部分內容時,學生對圓規比較感興趣,我便利用學生的興趣鼓勵他們做了很多個大小不同的圓的平面圖形,並在課堂上通過摺疊、比較等方法使學生明確了圓中各部分的名稱。並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半徑和直徑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圓的周長》這一部分的知識內容引進了圓周率的內容,我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測量手中圓形物體的周長,並對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列表比較,使學生在比較觀察過程中發現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比值總是3倍多一點。在此情況下我告訴學生,圓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就叫做圓周率。並針對圓周率的取值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平面圖形的計算公式對學生來說可能意味著一堆混亂不清的字母,尤其是在引入了《圓的面積》這部分知識後,在對圓進行剪下、拼接長方形的過程中,我不斷的強調圓的周長相當於長方形的兩個長,半徑相當於長方形的寬。但是學生仍舊在對公式的計算上存在著誤差。在計算過程中時常把半徑的平方寫成半徑乘以二。鑑於這種情況,我課下經過對個別同學的提問才發現,所有學生都知道一個r的平方等於r × r,但是一遇到具體的計算,學生們往往忽略了平方,而用r × 2來計算。在計算元的周長和麵積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不僅僅是學生對以往知識掌握不紮實的情況,更嚴重的.是學生把知識學死了,不會用來解決實際遇到的數學問題。部分學生計算能力的薄弱也為解決實際問題帶來很大的障礙,由於在計算圓周長和圓面積時,圓周率取近似值3.14,所以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不斷出現某數與三位數相乘,除數出現三位數的除法。遇到這樣的情況時,部分同學就表現出計算能力的薄弱,往往一道題目的計算要經過反覆的訂正才能正確,大大影響到解決問題的效率。

改進措施:

1、針對學生實際情況,解決問題已經不僅僅是從他們理解的角度出發,還要通過外力手段強化他們的記憶,通過比較大量的練習來鞏固所學知識。

2、加強對學生進行計算訓練,提高學生計算技能。如口算訓練,熟記2∏——9 ∏的結果等等訓練。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缺乏回顧反思的學習習慣。因此,對於自己解題的思路是否正確,解題的結果是否符合事實都不在乎,只有等老師反問時才會恍然大悟。今後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9

比的應用是在學習了比的意義後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能運用比的意義解決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實際問題.我是這樣來組織教學的.

1.深入體會比的意義

準備題的第一題是根據兩個數量的比(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的比是5:4),說說你能想到哪些分率?(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男生人數是全班人數的,女生人數是全班人數的-----)目的在於看到比就想到分率,把比的應用轉化成分數應用題來解決.

2.給學生充分操作的空間

每個小組都利用小棒來分一分,在分的過程中學生產生了不同的分法,有的`小組按部就班一直按3根、2根分;有的小組按3根、2根分了後,及時做了調整,按6根、4根分;有的小組大膽地按30根、20根分,不夠了又再做調整。不同的分法都代表了學生對比的理解和數感,也為進一步尋求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積累了經驗。

3.分完後引導學生進行反思

鼓勵學生說出在分的過程中的發現和自己的體會。有的學生髮現無論怎麼分都是按3:2分,這正是理解這類問題的關鍵;有的學生髮現了6:4、30:20、15:10、9:6的結果都是3:2,這不僅鞏固了化簡比的內容,同時為以後學習正比例積累了經驗;有的學生聯想到了以前學過的平均分,在老師的引導下將前後的知識聯絡起來。

4.講清解題的思路和方法

無論是是例題,練習題、還是拓展題,每道題的每種方法都要求講清解題的思路和方法。比較不同解法的異同,哪種解法更具有普遍性。練習題1和例題比較,只是兩個數量的比變成了三個數量的比,解題的方法是相同的。練習題2和例題比較,已知量由單位“1”,變成了部分量,難度增加。已知果汁質量,求水的質量,最需要的分率是水是果汁的幾倍或果汁是水的幾分之幾,這兩個分率都可以由果汁與水的比是3:7得到。還可以先求出果汁和水的總質量,再求水的質量。練習題3和例題比較,已知量由單位:1“變成了兩個部分量的差,最需要的分率是兩個數量所佔分率的差,由男女生人數的比3:5,可以得到男生佔總人數的,女生佔總人數的,女生比男生多佔總人數的

5.在比較中歸納比的應用的解題題方法

從上述練習題中,可以明白:看到幾個數量的比,就要把比轉化成分數。更要弄清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之間的分率,把比的應用轉化成分數應用題來解決。

需要改進的地方有:

1.例題的講解中應畫出相應的線段圖,這樣數量關係更加一目瞭然,中下生也會更好理解。

2.拓展題與例題的跳躍過大,有部分學生會有認知上的困難。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是一節概念課,是陳述性知識,放在這個單元是起到了承上啟下作用,是為了銜接分數乘法和分數除法計演算法則。其目的就是為除以一個數等於乘這個數的倒數做鋪墊,在這個問題上我一直認為:為什麼要乘這個數的倒數這個問題要說清楚,否則分數除法的計演算法則不好理解。

教學從尋找乘積是1的兩個分數開始。在給出的8個分數中,學生能夠找到三對乘積是1的分數。這項貌似遊戲的活動凸顯了“倒數”是乘積為1的兩個數之間的關係,這正是建立倒數概念必須充分注意的內涵。教材在三對乘積是1的分數基礎上,指出“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學生準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不僅要知道互成“倒數”的兩個數的乘積是1,還要明白兩個數是“互為倒數”的。教材裡三個卡通的交流,說的都是兩個分數的乘積是1。下面的文字敘述強調兩個數“互為倒數”,還以3/8和8/3為例,引導學生體會“甲數是乙數的倒數,乙數也是甲數的倒數”。

求已知數的倒數分三個層次教學:先求3/5、2/3等分數的倒數,然後求5、1等整數的倒數,最後是0沒有倒數。在第一個層次裡,要求學生觀察互為倒數的兩個分數,發現它們的分子、分母剛好互換位置,一方面進一步體會互為倒數的兩個數的乘積是1,另一方面找到了寫出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第二個層次寫出整數的倒數。可以從概念出發,尋找與這個整數相乘等於1的數。如果把整數看成分母是1的分數,就能像分數那樣直接寫出它的倒數。第三個層次理解0沒有倒數,並要求作出相應的解釋。這是因為0和任何數相乘的積都是0,不存在與0相乘能夠得到1的數。

倒數的意義就是一句話: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但是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是有著比較豐富的內涵的,這也就是概念內涵的體現。這節課的教學流程分為這樣幾個基本塊面:首先通過例題7提出的問題——給出倒數的含義——分層突擊理解倒數含義——出示形式上的經典錯例(特別是小數的倒數)——處理1和0的問題(這是本節課的難點)。

本文所談的不是教學流程上的問題,而是通過倒數這個概念,談一談對概念教學的理解,從拆句的角度,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拆為:乘積是1、兩個數、互為倒數。

針對倒數這個概念,我認為:內涵是指向正例的,外延是指向反例的。比如:書上出示乘積是1的正例,我們需要出示商、和、差是1的反例;書上說的是兩個數互為倒數,沒有出示3個數的反例。這兩個反例是針對倒數概念本身的。

學生在倒數的答案呈現上,習慣於用等號表示“的倒數是”這樣的錯誤,比如2=1/2,從數學表示式上說這是非常明顯的錯誤,學生確實犯了,而且每屆都有這樣的情況,在今年的教學中我已經強調並且糾正了這樣的錯誤,這說明教學方式對於不同學生是不一樣的,學生本身的理解和態度的端正與否也是重要的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本節課需要重視的第二個問題就是1和0的問題,這兩個問題實際上牽涉到其他的概念:假分數、整數、自然數。假分數分為1和大於1的假分數;整數和自然數裡都有0,在這個問題上需要處理好,學生的理解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來體現。

單獨的概念教學,或者說倒數概念本身不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有關倒數的知識主要包括兩點:一點是倒數的意義,另一點是求倒數的方法。學生建立倒數的概念以後,求一個數的倒數就容易了。因此,例7十分重視概念的形成以及對概念的準確把握。

相同的教學內容,幾年的教學實踐下來,發現:同樣的教學內容,同樣的知識點,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差別?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我們需要關注概念結構出現的次序,比如:整數的概念是複習、假分數的概念是辨析。

皮亞傑理論中認知發展的.三個基本過程——同化、順應、平衡,對於倒數概念來說,學生之前毫無經驗,是屬於順應,其實順應更類似一個質變的過程,有對於知識結構的擴充套件和修正,會形成一個新的認知圖式。

但是本節課的教學難度不大,原因是這個知識點本身是不難的,從形式到本質,需要考慮的問題主要就是0,所以我在教學的時候特別關注了數字0的問題,然後在書本上39頁第19題的處理上特別強調了數字1的問題。

從整個概念系統來說,同化和順應是相互依存的,如:本節課中倒數的概念是順應,而用到的外圍概念是整數、自然數、假分數,我在學習的時候注重對概念本身的解讀,數包括自然數和整數,倒數的形式是分數,但不是分數的整數和小數需要先轉化為最簡分數之後再處理。

在概念的形式實現之後的環節就是對倒數概念的辨析,如:題目a都有倒數,這句話本身是有問題的,但是我們關注的點應該是a這個數的取值範圍,是取正整數?負整數?0?非正整數?非負整數?自然數?這裡都是學生需要考慮的問題,其實有沒有倒數的核心概念就是:0沒有倒數,但是對於具體的表現形式是我們需要花時間去思量的問題。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1

由於圓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學生隨時都可以在身邊的物體上找到圓。

首先,我分別出示教材中套圈遊戲的前兩幅圖,讓學生觀察這種站法是否公平,從而引出第三幅圖以及圓這個概念,並通過讓學生比較圓與直線、正方形的不同之處進而得出圓的特徵。此環節的設計鍛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其次,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去畫圓,然後我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講解圓以及各部分名稱的概念、特點,比較形象、直觀,讓學生一目瞭然。新課程的理念注重小組合作、探究體驗,我又讓學生通過自己畫的圓,小組討論圓的位置和大小分別與什麼有關係。

再次,學完新知識後,我出示判斷、選擇等多樣的練習題來鞏固和檢驗所學的知識,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當堂消化、吸收。

最後,我讓同學們自己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這樣能調動每個同學的積極性,每個同學都進行回憶、總結,有的同學總結的很全面,有的同學不是很全面,只是說出其中的幾點,然後我在進行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們在已認識圓的基礎上,深入的瞭解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學生對圓心與圓的半徑的作用能夠理解,掌握了本課的重點內容,實現了教學目標。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足之處:首先,在課堂上我講的內容過多,而學生自主探究的略少,以後應該更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其次,在講圓心、半徑、直徑的概念時,應該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摺一折所畫的圓,深入的感知,然後在出示課件講解。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2

《比的應用》與前面學的比的知識,尤其是分數應用題密切相關。所以我在設計教學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多從學生實際出發,以下就是我針對著課上做的教學反思:

一、喚起與生成

在喚起與生成環節,我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所以在新課的匯入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複習比的意義,多讓學生說說兩個數之間的關係,然後引出媽媽在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即:出示例2,學生對比中兩個數之間的'關係已經能夠比較熟練的把握,所以對出示的例題不會感覺到陌生,同時還可以引起學生的知識衝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和求知慾。

二.探究與解決

在本環節中我本著課程標準中的新理念,目的就是要改變學生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充分調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的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在小組內自行解決,教師在全班交流的時候可以適時點評,達到方法的總結,真正實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每一個問題的提出,我都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親自交流合作,然後再觀察比較,最後得出結論。整個過程,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3

一、以學生操作探究為主線,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將學生的認知活動統整在一個綜合性、探究性的數學研究活動中。通過自學教材,領悟到圓心、半徑、直徑的特徵;通過動手摺一折,明白“在同圓中半徑、直徑都有無數條”;有了學生折一折、畫一畫、說一說、比一比、數一數等學生動手“做數學”的實踐活動,把“教師講授新知,教師操作演示活動”變成“教師設計活動,學生操作活動,領悟新知”的以學生操作探究為主線的`開放式過程。使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和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學生的情感、智力、等方面得到有效的發展。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二、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在圓的畫法教學中,如果按照教材中的編排順序來教學,學生先用準備好的瓶蓋、透明膠、水彩筆、光碟片、硬幣等工具畫圓,然後學習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性,最後學習用圓規畫圓及畫規定條件的圓。對教材大膽進行了重組,把圓形畫圓工具和圓規同時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選擇畫圓工具自主學習畫圓,感悟畫圓方法的多樣性,再讓學生比較用圓形工具和用圓規畫圓的特點及區別,使學生明白用圓規畫圓既準確又方便,從而引導到用圓規畫圓的這一教學環節上來,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總結畫圓的步驟、方法和要領等。這樣設計既體現了因人而異,又體現了學生探究學習的主體性。使知識傳授更具連貫性和探索性。這個改變,讓我認識到,教師教學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應樹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學思想。

數學教學沒有十全十美,總會留下些遺憾,在教學圓的直徑和半徑的關係時,應該讓學生通過量同圓中的半徑和直徑的長度,讓他們發現“同圓中的半徑相等,直徑也相等、直徑是半徑的2倍”。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4

對於周長,孩子們並不陌生。為此,我在匯入新課時直接佈置任務:你會量圓的周長嗎?用你手邊的工具,想辦法量出圓的周長。孩子們躍躍欲試:有的用自帶的軟尺饒著圓周量;有的用繩子饒著圓周量了,展開再用米尺量繩子的長;有的拿圓在直尺上滾動一週;還有的量出圓周的一半來乘2……看到孩子們有這麼多的量圓的經驗,我感到很欣慰。隨即提問:要想量得準確些,操作中應該注意什麼?有的說用繩子量的時候要記好起點和終點的位置、滾動時也要記好記號……在第二環節自主嘗試中,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剛才的經驗和方法,測量指定大小的'圓的周長,並猜想圓的周長和什麼有關,小組長做好記錄。第三環節,交流彙報:小組代表發言,其他組的代表做好補充和評價。得到的結論是:圓的周長和圓的直徑有關,有的小組用表格的形式反映了操作的結果。第四環節,啟發點撥:圓的直徑越大,這個圓的周長越長,圓的直徑越小,這個圓的周長也越短。那麼他們的關係有怎樣的規律呢?比較得出結論: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我們的這個結論和專家的結論一樣,同學們開啟書看看書上的說法。

一節課就在孩子們的探究和經歷中進行著,雖然坎坎坷坷,但畢竟經歷了、感受了、體驗了。我想孩子們對於圓周率的認識就不僅僅是停留在結論之上了。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5

《折扣》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百分數的知識基礎上教學的。本節課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絡非常緊密,大多數同學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新聞媒體、交往、購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觸、瞭解。但學生的這種認識還只是憑藉生活經驗產生的感性認識。如打折,學生都能想到是便宜了,比原價少了,但問其所以然,能解釋清楚的並不多。所以對摺扣知識概念學生並未真正理解。另外,學生很少會將這種生活中的商業折扣與數學、與課本上的百分數數學知識相聯絡,欠缺知識間溝通互化的意識。所以,需要教師規範、指導形成系統的概念,聯絡生活實踐來展開教學。但是在農村生活中,打折的現象比城市少見一些。所以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儘量考慮到我們農村學生的現狀。

數學本身來源於生活。所以我在新課匯入時,就由學生們經常接觸到的自行車為切入點,農村的學生很多都是騎自行車上學的,對自行車學生們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就創設了為女兒買自行車的情境。通過猜測我買的自行車多少錢,與原價對比,從而引出了打折。然後再進一步探究,打折究竟是怎麼回事,並用所瞭解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強調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好的數學問題,是啟用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教學中我適時地結合生活情境,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正確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不斷地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很好地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如在發現問題環節,在學生掌握髮現折數與百分比的相互關係的前提下,分層提出了“原價相同折率不同、原價不同折率也不同、原價不同折率相同”等一系列問題,使學生不斷解折率表示的是現價與原價的關係這一核心內容。

2、注意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情景的設計貼近生活,把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絡起來,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學習數學、應用數學,豐富學生的解題策略。如拓展提高環節,習題的設計使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多種促銷方式、不同的解決方案,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為學生創設了展示智慧、發揮潛能的空間。

3、突出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

事物往往包含兩面性,促銷的背後同時也包含著正常的商業競爭與虛假欺騙的兩種情況,如請你策劃環節,使學生在理解其實際意義的同時,學會多角度地分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