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我們的小纜車》教學反思

《我們的小纜車》教學反思1

本課在設計上對教材進行了比較大的改動,這是基於對學生的學情分析。從學生的目標達成效果來看,本課的設計還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的,活動是指向核心概念的。對比四個班四次設計改進,本次設計具有以下優點:

《我們的小纜車》教學反思

1. 設定任務驅動,自主領取材料

為了讓學生有探究的興趣,我設定了三個難度遞進的任務,分別放置在三個任務盒中,置於講臺上,學生完成任務後自主上臺領取下一任務單和材料,也解放了老師,讓老師有更多的時間進小組觀察和指導。同時,我設定了材料區,沒有限制學生領取的材料和數量,當學生產生新的想法要探究時,可以自由領取材料,給了學生自主研究的空間,體現了以生為本的學本課堂。

2. 提供研討支架,把握彙報節奏

在之前的設計中,原來是不限制研討的問題,由學生自由說發現的,但上完一個班後發現,學生在組內研討時沒有目的,無話可說,我在巡視時看到很多學生的記錄單上“我的發現”一欄是空著的,學生普遍反饋“不知道”“沒想法”,所以在第二次設計時,我就給學生提供了幾張提示卡,當學生沒有想法的時候可以參考,後來就直接把提示卡上的問題呈現在螢幕上,學生在研討的時候有意識地按照我給定的研討方向前進,在進行全班交流的時候就不會出現偏差。

3. 提升問題層次,促進思維捲入

活動任務中研討問題是經過認真設計的,具有一定的層次性。任務一的問題是聚斂性問題,聚斂性問題的答案是固定的,且都很簡短,考察的是低層次思維。而任務二、任務三中的問題是發散性問題,引發學生開展較深入的討論,有助於促進高層次思維和問題解決技能。從課堂效果來看,在回答低層次思維時,班裡的後進生也能參與進來,獲得一定的成就感。而隨著任務難度的升級,問題層次的逐步提升,學生的研討是一步一步深入的,思維也是跟著一步步捲入的。在五(1)班教學時,有小組在完成所有任務後,產生了繼續探究的慾望,在小車的兩邊各掛上不同重量的鉤碼,發現小車會往鉤碼多的一邊運動,這個時候他們已經有了比較力的大小的概念。五(3)班有學生提出如果把輪子卡住,就需要更多的鉤碼才能使小車動起來,這裡體現了學生有關滾動摩擦和滑動摩擦的前概念,我們看到,其實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研究權,學生的思維會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更大的發散。

然而本課的設計還有很多的不足,在交流的時候不要讓學生自由選擇問題彙報,因為問題的設定是遞進關係,所以最好是按順序交流。其次,要把控研討的節奏,在五(3)班教學時,由於研討氛圍很好,導致研討環節時間過長,沒有時間整理學生存在的疑問。另外,彙報的方式可以再多樣化,要防止優生的“一言堂”現象。

《我們的小纜車》教學反思2

《我的小纜車》是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學習內容。本課主要是引導學生探究小纜車拉力大小與小纜車運動的關係,活動重點是引導學生研究發現拉力大小與運動快慢關係,活動的難點是實驗設計和實驗過程。

我看了陳鋒老師執教的這節課,收穫甚多,陳老師為我州《科學》教學提供了一節成功的課例。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一、從學生身心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精心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

喚醒學生學習拉力與小車運動關係的“前概念”,使學生重新組合“力”的概念。

1、充分運用學生比較熟悉的材料,喚起學生的科學探究慾望,激發學習科學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科學思維的積極性。

課堂引入自然,從學生已有的生活認識基礎入手,引導學生列舉親身感受的事例,如老師問“你們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車嗎?”同學們回答說有“馬車”、“自行車”、“摩托車”、“磁懸浮列車”……,老師繼續追問“你們在什麼地方坐過纜車?”同學們回答說“我是在廣州坐的。”、“我是在重慶坐的”……

2、藉助課件,激勵沒坐過纜車的同學學習製作“小纜車”的慾望,學生自主經歷建構概略的過程。

3、師生的示範符合國小生年齡心理特徵。如教師用學生熟悉的玩具車作示範,激發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思考“它是以什麼作為動力的?”使學生建立了初步“動力”概念,學生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的狀態。

二、引導學生全心體驗探究過程,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整個探究過程把握了學生“愛玩”的心理,通過小組合作,挖掘對重力的初始概念,運用學生比較熟悉的材料,對安裝小纜車的問題和改進方法進行探究,形成對小纜車運動更深刻地認識,以提高學生對重力概念更進一步的認識。學生在猜想、實驗、對比等活動中,培養了學生髮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科學素養。

1、重視了全員參與,指導不同層次學生的探究方法、步驟,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給學生足夠多的探究時間和空間。實驗過程,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教師深入到學生中間耐心地指導研究,圍繞“如何設計安裝小纜車”、“大小不同的拉力使小車的速度變化怎樣?”、“如何知道小車運動的速度快慢情況?”、“實驗中的注意事項有哪些?”、“為什麼要多次進行實驗?”、“如何使小車自己運動起來?”等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通過組裝,利用鐵墊圈產生的拉力,認識了重力;再通過探究拉力大小和小車運動快慢的關係。使學生明白:一定的拉力能夠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拉力越大,物體運動得越快。

2、在探究中,引導學生用資料事實來分析、交流、描述、驗證“運動和力”的關係。學生多種感觀參與到“推測——實驗驗證——對比討論——得出結論”的活動裡,利用實驗中記錄的資料來分析描述事實,運用真實的資料,體驗通過控制變數來進行驗證的方法,探究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係,使學生對“運動和力”概念認識得到提升,產生全新的、科學的認識。

3、注重了課堂生成的把握。學生提出的一些有價值、值得探究和研討的'問題,教師及時應變,適時點撥。如學生在實驗中記尋時不準確、變數控制不科學等問題,儘可能讓學生自己充實、修正原有的感性經驗,形成對運動和力的正確認識。在此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強科學探究能力,提升原有的科學概念,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三、注重了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1、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平等、和諧,老師的鼓勵是語言、是眼神、是表情、是行動,構建了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探究“科學”的意識。

2、教師充分信任學生,放手讓他們去合作、去操作、去探究,大大地激發了學習科學知識的自信心,初步培養學生探究科學的意識和意志。

3、教師耐心傾聽不同層次學生的見解,培養了學生傾聽他人發言、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做人素質。

4、培養了學生不怕困難、勤于思考、不斷修正自我認知、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我們的小纜車》教學反思3

《我們的小纜車》是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教材有兩個主要活動:

1.安裝一個小纜車,引出重力的概念。

2.研究拉力大小與小車的運動之間的關係。通過這課學習,使學生理解重力的產生,小車又是如何運動起來的,以及拉力大小和小車運動快慢的關係,為後面深入研究彈力、反衝力、摩擦力等奠定一定的基礎。

對運動和力,學生其實並不陌生,他們在生活中有著許多自己的感性經驗。但他們並沒有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實驗手段來研究過小車運動與力之間的關係。因此,在教學時,我始終把握一條主線,就是如何引導學生對研究的問題產生興趣,提出問題,繼而設計實驗,知道如何去研究,最後在研究活動中有真正屬於自己的發現。只有把這條主線把握住了,我們才能避免上出跑環節、跑流程,以完成實驗為教學為目的的科學課。這些都是我的親身體驗。

本課為了幫助學生建構起“要使小車運動起來,必須要有一定的拉力;拉力越大,小車運動得越快”這一科學概念,設計了兩個貫穿教學始終的探究活動,即,製作一輛小纜車,並嘗試讓它運動起來和探究小纜車運動的快慢和拉力大小的關係。

因為是借班上課,所以我採用談話交流的方式引入主題。這樣能很好地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在上課開始部分,我和學生交流怎樣到學校裡來,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引到今天要研究的內容:車子。接著追問誰知道這些車子是靠什麼動力使它運動起來的?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很多學生都知道汽車是靠發動機、電瓶車靠電國、自行車靠人力等等。在此基礎上再出示各種纜車的圖片,讓學生認識纜車是靠纜繩的拉力來運動的。這樣逐層深入,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研究車子的興趣。

為了便於課堂組織,我將本課的第二個活動分為兩個小活動:用實驗方法找出使小車運動起來的最少的力(由墊圈個數表示);探究拉力大小(由墊圈個數表示)與小車運動快慢關係的實驗。這樣一來,本課就有了三個活動,考慮到時間有限,教學內容又相對較多,讓學生安裝小纜車這個活動,全班簡單地交流後,我投影出示了書上的圖片,並提出了組裝要求,給學生扶了一大把,是為了節省更多的時間,為學生後面的實驗騰出時間。十個小組的同學根據所給的材料,很快地讓小纜車運動起來。

雖然課前我進行了試上,但因為時間關係(用了較多的時間指導學生使用秒錶)所以都沒有上完整,但已經暴露了我教學設計中的不少問題,所以這些問題在正式執教時大多有了改正和提高。比如:對時間和節奏的把握;教師語言精練準確;對學生的關注和互動等。

其實課前試教次數再多,新的學生、新的課堂仍然存在許多未知和變數。學生的前概念水平、知識基礎、課堂生成的不同。動態生成是新課程倡導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理念。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既包括教師在備課時對教學情況的全盤設計,也包括在課堂實際教學場景中,即興生成的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問題、新情況以及教師的處理。

《我們的小纜車》教學反思4

本節課是“力”單元的第一課時。本人通過對五上《我們的小纜車》這一課的幾次教學,體會到要上一堂“精彩”的科學課確實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首先,在上課前,我們要精心準備實驗器材,認真備課。

在這一課教學中,我們需要學生製作一輛小纜車,需要研究小車的運動速度與拉力大小的關係。因此,上課前,起碼得準備小車和鐵墊圈,可是學具袋裡只有小車,沒有鐵墊圈,怎麼辦?我只好請人幫忙,好不容易找齊了100個鐵墊圈,卻發現實驗並非我想象中那麼簡單,只要在繩子上掛上一個鐵墊圈,小車就飛一般往前跑。我就在小車上加了一個鉤碼,一試,不行,還是一直往前衝?怎麼辦?後來,終於想到可以用回形針代替鐵墊圈,可是,在小車不加鉤碼的情況下,還是不能順利完成實驗。經過多次改進,實驗終於可以開展了。

然而緊跟其後的是教學過程如何設計、課堂如何開展又是擺在面前的一個難題。“我們不能將科學教材當作聖經一樣去教學,應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句話我時刻記在心中,但教學時我們又必須理解編者這樣設計的意圖,如果連編者的意圖都沒有理解,而隨意去更改教材,去追求創新,那也是不適當的。經過初步的思索,我把本課時安排了三個實驗:一是安裝小纜車;二是研究用幾個回形針剛好可以拉動小車;三是研究小車運動速度與拉力大小關係的實驗。可是,這樣的設計在試教時就被否定了,因為本課中要考慮的細節實在太多,再加上三次活動,時間根本來不及,於是,在葉校指導下,我將三個實驗併成了兩個實驗,這樣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其次,在課堂上,教師得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

本課以“實驗探究”為主,讓學生親自經歷這樣一個過程:根據問題猜想---設計實驗方案----小組合作實驗----交流得出結論等一系列探究活動,使他們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一開始我是通過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車圖片引入的,一方面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了解纜車的運動原理,引出“我們的小纜車”,提高製作小纜車的願望;接著安排的是設計並安裝小纜車的活動,當然,在試開小纜車的活動中同時安排了挑戰性的任務:研究掛幾個回形針剛好可以拉動小車?另外,在實驗後引出了重力的教學,這也是本課時必須達到的一個知識目標。最後的一個實驗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即設計並通過實驗證明:拉力越大,小車運動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車運動速度越慢。

以上是我在一次次試教的過程中逐步改進而最終訂下的教學設計方案。應該說,它能為我在課堂上成為一名出色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提供很大幫助。但在一次次的教學之後,我發現,科學課堂教學需要講求藝術,我不是一名最好的藝術家。

1、在幾次課堂教學中,我總是在不經意中給學生太多的限制:讓學生介紹實驗方案及注意點,我總是擔心學生不會答而自己把實驗要求講得儘量詳細清楚,沒有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時間;讓學生彙報,我總是盡攬對結論有效的資訊等等。其實,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應該簡潔科學,如果簡潔性不強,對問題的重複敘述較多,實際上就是佔用了學生的探究時間,因此,只有“無言”或“少言”才能換得學生自主實驗後的“多言”,從而使學生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才能用自己的思維、想法指導行動。

2、在幾次課堂教學中,我較關注的是教學任務能否完成、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是否在我的預設之中,而對學生的問題似乎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在課堂上,學生經常會提出一些有價值、值得探究和研討的問題,但由於我的“功底”不厚,變得措手不及。在這課上,有一個小組得出的答案是“用三個回形針就可以讓小車運動起來”,在分析資料為什麼會有那麼大差距時,他們小組中有一個學生就提出了“可能是我們小組操作不當造成的”,這個問題其實很有價值,遺憾的是我怕時間不夠,沒有及時“抓彩”,使學生思維的火花熄滅了。如果我在教學中善於隨機應變、及時“抓彩”,適時的點撥“那你說說你們哪兒操作不當?”那麼在下面的環節中,學生就不會犯同樣的錯,科學實驗操作就會更加規犯,科學課堂氣氛就會更加活躍,學生的思維就會得到更好的發展。因此,在進行科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關注課堂生成,因為這些預設外的隨機生成的問題和目標才有助於學生深層次理解科學知識,才能讓科學課堂上出“意外”,上出“精彩”。

文學家卡樂·薩根曾經說過:“每個人在他們幼年的時候都是科學家,因為每個孩子都和科學家一樣,對自然界的奇觀滿懷著好奇和敬畏。”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是天生存在的,身為一名科學教師,我們應該做的還有許多許多。

《我們的小纜車》教學反思5

這次我執教的《我們的小纜車》是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上冊《運動與力》單元的起始課。對於本課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的制定,主要參考了教參的建議。但在試教過後,我將“認識重力”增加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而將“瞭解墊圈的重力轉化為小車拉力的過程”增加為本課的教學難點。依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與重難點,我這節課主要設計了以下六個部分:

1、首先通過對不同車子是以什麼為動力運動的這一問題的討論引入新課教學,同時使學生意識到車子的運動都需要動力。

2、組裝小纜車並使用墊圈拉動小車。使學生認識到要使小車運動起來不僅需要力而且必須要有足夠大的力。

3、研究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快慢的關係。對於這個問題學生有著豐富的經驗,但是卻從來沒用實驗的方法有目的去研究過。因此,通過這一活動將學生的這些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4、通過模擬實驗解決到底是誰拉動小車的問題。在備課和試教的過程中發現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很費勁,而且大部分學生脫口而出的就是墊圈,因此設計了這樣一個模擬實驗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認識。

5、結合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學生親身的感受,認識重力。學生知道物體有重量,部分學生在課外的閱讀中已經接觸到萬有引力或者重力等名詞,但對於重力的認識還是比較模糊的,因此設計這一活動以幫助學生建立重力的概念。最後,作為單元起始課,還設計了一個“對於還有什麼辦法可以驅動小車”的討論活動,以期待可以為本單元后面幾課的教學獲取一些學生對於其他力的認識的資訊。

當初確定課題是我們幾個人通過抽籤決定的,我抽到這一課的時候還是蠻高興的。一是怡靜老師上這一課的時候已經準備好了材料,我不需要為材料費心。二是當初王老師準備這一課的時候,我們組內已經對這一課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因此我覺得上這一課應該沒有那麼大的難度。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卻發現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去注意去思考。

一、教學語言過於繁瑣以及課堂提問有效性不夠。

對於課堂中的某個問題,往往是學生回答一次、我自己再說一次,最後還要用PPT展示一次,因此浪費大量的時間而效果卻很一般。而對於提問,有些問題缺乏必要性,有些指向不明確,導致學生不知怎麼回答。因此,在試教過程中,結合組內各位老師的建議,我也對自己的語言與問題設計進行了多次的修改,力求簡潔明瞭,指向明確,但效果似乎還是不怎麼好。而實驗指導環節面面俱到,太過詳細,總是希望在試驗前把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都解決掉,但結果卻是耗費大量時間,而學生的實驗操作還是出現一些問題。這也讓我認識到實驗指導應該是抓住重點指導,而不是全面指導,否則不僅費時,而且會使學生由探究者淪為操作者

二、教學過程中未能很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在課堂上,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自主地去探討問題,總是越殂代皰,替學生了說了許多,這並不利於學生開放思維。在課堂上,我較關注的還是教學任務能否完成、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是否在我的預設之中。而對學生的前概念,我還是關注的太少。

三、對於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未充分重視。

本節課在探究“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快慢關係”的實驗中,要求學生測量小車每次運動的時間,通過資料分析從而建立起對運動與力的理性認識。但在這一活動的彙報環節中,我沒有引導學生利用自己得到的資料去說明問題。在開始設計本節課時,曾經思考過是否該讓學生出示自己的資料進行彙報,但考慮到資料較多,還需對學生進行資料處理方法的指導,可能佔用較多的時間,因此捨棄了對資料的分析。但這一設計不利於對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結果是得不償失的。

四、概念的教學不夠深入,未充分應用科學概念。

在教授重力概念的過程中,我是通過引導學生說說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相關現象以及親身的體驗來建構概念,但卻未明確將重力分解為大小與方向兩個方面來進行引導教學,也未教授如何用箭頭表示“力”的大小與方向。作為單元起始課,如果在這節課使學生明確力有大小與方向,並學會用箭頭表示力,將更加有利於學生在本單元后面幾課對於力的學習。而在學習了重力概念後,再引導學生利用重力概念去解釋小車的運動,將有助於學生理解不同力之間的轉化,同時進一步明確運動與力之間的關係。但在本節課上,我對這一部分的設計是缺失的。

通過這次活動,讓我看到了自己教學方面的很多問題,這些都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改進的。但有失必有得,我相信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問題肯定有助於自己進一步提高。

《我們的小纜車》教學反思6

雙修日我已經開始了準備,找了一塊自己演示用的長條板,裝上了固定位置用的扣子,組裝好12輛小車,選擇並買好大小合適的墊圈。

我對這堂課的實際操作略做了些改變:

因為是一單元第一課,開始做了些單元的介紹,並以各種各樣的車的交流引入到《我們的小纜車》。

接著,以課本小纜車插圖為例,分析小車的動力從何而來,進而認識墊圈的重力、物體的重力。(有意識的把時間控制在5、6分鐘左右,想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後面的探究環節。)

然後,課堂的重點就此展開。提出:到底幾個墊圈才能讓小車剛剛動起來呢?墊圈越來越多的時候,小車的運動會怎樣?然後針對性的討論測試的方法,展開測試。

課堂實施下來,感到課堂時間還是很緊張的。因為這個實驗挺花費時間,學生考慮並調節繩子、確定起始點和終點等都需要很長的時間。(第二個班級因為前面的班級已經調節好了繩子,時間相對充裕一點。)

雖然課本提示用秒錶和目測都可以,但實際測試的時候,用秒錶記時遠比目測效率高且準確。所以還是事先提示學生借調好帶秒錶的手錶比較好,有利於提高課堂的效率。

雙修日我已經開始了準備,找了一塊自己演示用的長條板,裝上了固定位置用的扣子,組裝好12輛小車,選擇並買好大小合適的墊圈。

我對這堂課的實際操作略做了些改變:

因為是一單元第一課,開始做了些單元的介紹,並以各種各樣的車的交流引入到《我們的小纜車》。

接著,以課本小纜車插圖為例,分析小車的動力從何而來,進而認識墊圈的重力、物體的重力。(有意識的把時間控制在5、6分鐘左右,想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後面的探究環節。)

然後,課堂的重點就此展開。提出:到底幾個墊圈才能讓小車剛剛動起來呢?墊圈越來越多的時候,小車的運動會怎樣?然後針對性的討論測試的方法,展開測試。

課堂實施下來,感到課堂時間還是很緊張的。因為這個實驗挺花費時間,學生考慮並調節繩子、確定起始點和終點等都需要很長的時間。(第二個班級因為前面的班級已經調節好了繩子,時間相對充裕一點。)

雖然課本提示用秒錶和目測都可以,但實際測試的時候,用秒錶記時遠比目測效率高且準確。所以還是事先提示學生借調好帶秒錶的手錶比較好,有利於提高課堂的效率。

《我們的小纜車》教學反思7

選擇這一課作為課題論證課,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一、這一課的主要內容就是學生蒐集資料,分析資料,然後從資料中得出正確的結果。是一課典型的具有實證意識的課。

二、玩具小車的新玩法,即是投進了學生的喜好,又對學生提出了新的挑戰。小車不僅可以玩,還可以用來做實驗,得出可以的結論。

三、本課的內容原理上理解方便,操作上也相對比較簡單。是學生可以掌握的知識水平。

在這一課裡,我們的重點是在引導學生自主的設計實驗,並且從實驗中獲取有用的資料,然後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把資料轉化為圖形,用圖形來分析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那麼在以往的教學中,可能會因為知識的簡單性,因為重力大,小車運動的快,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所以很容易就會把分析資料的過程簡化,注重在資料的得出的過程。而我自己在試教時,也同樣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但是這與我們的課題是不相應的。經過潘老師,林老師的指導之後,我們把重心放在對資料的分析和整理,對異常資料的分析,通過學生之間的質疑,解答,求證和實驗重現來分析每一個數據和實驗猜想的相關性。這所有的分析都是由學生在教師的簡略引導下自主分析的。體現學生自主分析的能力。應該說這樣的分析對學生也是一種新的考驗和挑戰。因為往往學生心裡知道,但不知如果表達,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恰當的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