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關於八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編七篇

說課稿6.27K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數學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八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編七篇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環節一】複習回顧,匯入新課

1、在本上畫一個任意三角形。

2、和同桌交流你前面學習了哪些三角形中的線段?三角形的角有怎樣的性質?

設計意圖:設計操作活動回顧舊知識,並將操作活動與學生的思維活動、語言表達有機結合,實現數學思考的內化,避免了傳統的問答式回顧、參與人數少、顧及不到各層面學生、用時較多等問題。

【環節二】猜想發現

1、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度?

2、你能用實驗的方法來驗證你的猜想嗎?

拼圖實驗,分兩步完成。

第一步:我先示範圖(1)的拼法,分析拼圖,發現三角形內角和;

第二步:每個學生把課前準備好的`三角形紙片的兩個內角剪下,和第三個內角拼在一起。學生展示自己的拼法。

在拼角時,如果讓學生剪下三角形的內角,學生很可能會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都剪下,把這個三角形分成四塊,雖然三個角拼在一起構成了平角,但從這種拼法中尋找證明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方法有一定難度。於是,我採取了先示範圖(1)的拼法(即剪下三角形兩個內角的拼在第三個內角的兩旁),然後讓學生動手操作:剪下兩個角,拼在第三個角的一旁。

在本環節中,我還有一點困惑:如果在圖(1)把∠B拼在∠A的右邊,把∠C拼在∠A的左邊;或者在圖(2)中把∠B拼在中間,能找到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證明方法嗎?

【環節三】邏輯證明

從剛才的操作過程中,你能發現證明的思路嗎?

小組活動流程:

1.先獨立思考;

2.組內交流你的證明思路;

3.選出小組代表發言。

設計意圖:第一,通過作平行線“搬兩個角”,運用平行線的性質和平角的定義證明。啟發學生過△ABC的頂點A作直線∥BC,指導學生寫出已知、求證、證明過程,規範證明格式;第二,在證明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可以“搬兩個角”來說理。如果只“搬一個角”行嗎?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本課在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式的加減》這節課是代數運算的基礎,分兩課時完成,我所設計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主要內容是同 分母的分式相加減及簡單的異分母的分式相加減。學生已掌握了分數的加減法運算,同時也學習過分式的基本性質, 這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而掌握好本節課的知識,將為《分式的加減》第二課時以及《分式方程》的學習做好 必備的知識儲備。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會進行簡單的分式加減運算,具有一定的代數化歸能力,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②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探索分式加減運演算法則的過程,理解其算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大膽猜想,積極探究的學習態度,發展學生有條理思考及代數表達能力,體會其價值。

(3)重點、難點

①重點:掌握分式的加減運算

②難點:異分母的分式加減運算及簡單的分式混合運算

二、說教法

本課我主要以“創設情景——引導探究——類比歸納——拓展延伸”為主線,啟發和引導貫穿教學始終, 通過師生共同研究探討,體現以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練為主線的教學過程。

三、說學法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歸納和鞏固提高”四個層次的學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知

第一環節:提出問題

問題 1: 甲工程隊完成一項工程需 n 天,乙工程隊要比甲隊多用 3 天才能完成這項工程,兩隊共同工作一天完 成這項工程的幾分之幾?

問題 2:20xx 年,20xx 年,20xx 年某地的森林面積(單位:公頃)分別是 S1,S2,S3,20xx 年與 20xx 年相比, 森林面積增長率提高了多少?

老師活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再共同研究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探究、發言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這兩個問題情境,引入分式的加減運算,既體現了分式加減運算的意義,又讓學生經 歷從實際問題建立分式模型的過程,並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環節:同分母分式相加減

想一想:(1)同分母的.分數如何加減?如:2/3+5/3=(2+5)/3,:2/3—5/3=(2—5)/3; (2)思考:類比分數的加減法則,你能歸納出分式的加減法則嗎? 老師活動:鼓勵學生通過類比、探究並大膽猜想分式的加減運演算法則 學生活動:分組進行討論、交流,並多舉類似例子進行類比,而後,小組發表意見,說明自己的推測。 在學生通過交流得到猜想的基礎上出示做一做: 做一做:(1)1/a+2/a=_____________ 2 (2)x /(x—2) – 4/(x—2)=___________ (3)(x+2)/(x+1) –(x—1)/(x+1)+(x—3)/(x+1)=___________ 教師通過讓學生練習“做一做”的題目,加以驗證和領悟,法則的形成打下基礎,並匯出分式加減運演算法 則:同分母的分式相加減,分母不變,把分子相加減 老師活動:引入習題“做一做”,適當糾正學生的語言,並板書法則 學生活動:通過個體練習,領悟規律,再小組交流,形成法則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類比分數運算方法,大膽猜想分式的加減法則

(二)主動探究,拓展延伸

第三環節:異分母的分式相加減 想一想:(1)異分母的分數如何相加減?如:1/2+2/3=?:1/2—2/3=?。 (2)你認為異分母的分式應該如何加減?如:1/a+2/b=? 老師活動:提出問題,引導、啟發學生通過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方法類比得到異分母分式相加減的方法 學生活動:參與交流、討論、歸納異分母分式加減的方法 設計意圖:進一步鍛鍊學生的類比思想;同時通過討論解決分式的通分,使學生掌握異分母分式轉化為同 分母分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轉化思想,為下節課做好準備

(三)例題教學

第四環節:解決問題

(1)回到開始提出的兩個問題: s3 ? s 2 s 2 ? s1 1 1 ? 問題一: ( ? ) s2 s1 n n ?3 問題二:

(2)例題 1:計算(課本 P81 頁) 老師活動:出示習題,巡視、引導、糾正 學生活動:自主完成

設計意圖: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異分母分式的加減運算能力

(四)隨堂練習

第五環節:鞏固深化

老師活動:巡視、引導 學生活動:個體練習、板演 設計意圖:檢驗學生是否掌握分式的加減運算方法 (五)課堂小結 第六環節:提高認識 老師活動:本節課我們學了哪些知識?在運用過程中需要注意些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活動

歸納總結

(1)同分母分式加減法則

(2)簡單異分母分式的加減 設計意圖:鍛鍊學生及時總結的良好習慣和歸納能力 (六)作業佈置 第七環節:反思提煉 課本 P27 第 1、2 題 五、板書設計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1、八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平分線的性質_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在七年級學習了角平分線的概念和前面剛學完證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內容包括角平分線的作法、角平分線的性質及初步應用。作角的平分線是基本作圖,角平分線的性質為證明線段或角相等開闢了新的途徑,體現了數學的.簡潔美,同時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識的延續,又為後面角平分線的判定定理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數學知識體系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教材的安排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知識結構合理,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

2、八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平分線的性質_學生分析

剛進入八年級的學生觀察、操作、猜想能力較強,但歸納、運用數學意識的思想比較薄弱,思維的廣闊性、敏捷性、靈活性比較欠缺,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進一步加強引導。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接受水平,我把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定為:掌握角平分線的畫法及會用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解題,同時為下節判定定理的學習打好基礎。

3、八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平分線的性質_教學環境分析

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方便地創設、改變和探索某種數學情境,在這種情境下,通過思考和操作活動,研究數學現象的本質和發現數學規律。

4、八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平分線的性質_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掌握角平分線的尺規作圖,理解角的平分線的性質並能初步運用。教學難點是:1、對角平分線性質定理中點到角兩邊的距離的正確理解;2、對於性質定理的運用。

教學難點突破方法:(1)利用多媒體動態顯示角平分線性質的本質內容,在學生腦海中加深印象,從而對性質定理正確使用;(2)通過對比教學讓學生選擇簡單的方法解決問題;(3)通過多媒體創設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狀態中進行學習。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

(一)、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節,是在上節“勾股定理”之後,繼續學習的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判斷定理,它是前面知識的繼續和深化,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國中幾何學習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今後判斷某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以後的解題中,將有十分廣泛的應用,同時在應用中滲透了利用代數計算的方法證明幾何問題的思想,為將來學習解析幾何埋下了伏筆,所以本節也是本章的重要內容之一。課標要求學生必須掌握。

(二)、教學目標:根據數學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知識技能: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證明方法並能證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並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個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與形成的過程

2、通過用三角形三邊的數量關係來判斷三角形的形狀,體驗數與形結合方法的應用

3、通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證明,體會數與形結合方法在問題解決中的作用,並能運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決相關問題。

情感態度:

1、通過用三角形三邊的數量關係來判斷三角形的形狀,體驗數與形的內在聯絡,感受定理與逆定理之間的和諧及辯證統一的關係

2、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活動中,通過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問題,滲透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探究精神 (三)、學情分析: 儘管已到八年級下學期學生知識增多,能力增強,但思維的侷限性還很大,能力也有差距,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證明方法學生第一次見到,它要求根據已知條件構造一個直角三角形,根據學生的智慧狀況,學生不容易想到,因此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證明又是本節的難點,這樣如何添輔助線就是解決它的關鍵,這樣就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重點: 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應用 難點: 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證明

關鍵: 輔助線的添法探索

二、教學過程 :

本節課的設計原則是: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和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圍中,通過巧妙而自然地在學生的認識結構與幾何知識結構之間築了一個資訊流通渠道,進而達到完善學生的數學認識結構的目的。

(一)、複習回顧: 複習回顧與勾股定理有關的內容,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

(二)、創設問題情境

一開課我就提出了與本節課關係密切、學生用現有的知識可探索卻又解決不好的問題,去提示本節課的探究宗旨。(演示)古代埃及人把一根長繩打上等距離的13個結,然後用樁釘如圖那樣的三角形,便得到一個直角三角形。這是為什麼?……。這個問題一出現馬上激起學生已有知識與待研究知識的認識衝突,引起了學生的重視,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創造了我要學的氣氛,同時也說明了幾何知識來源於實踐,不失時機地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

(三)、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解決問題,總結規律(包括難點突破)

因為幾何來源於現實生活,對八年級學生來說選擇適當的時機,讓他們從個體實踐經驗中開始學習,可以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所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不是由教師直接給出的,而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摺紙在具體的實踐中觀察滿足條件的三角形直觀感覺上是什麼三角形,再用直角三角形插入去驗證猜想。

這樣設計是因為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證明方法是學生第一次見到,它要求按照已知條件作一個直角三角形,根據學生的智慧狀況學生是不容易想到的,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讓學生動手裁出了一個兩直角邊與所折三角形兩條較小邊相等的直角三角形,通過操作驗證兩三角形全等,從而不僅顯示了符合條件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還孕育了輔助線的添法,為後面進行邏輯推理論證提供了直觀的數學模型。

接下來就是利用這個數學模型,從理論上證明這個定理。從動手操作到證明,學生自然地聯想到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質,證明它與一個直角三角形全等,順利作出了輔助直角三角形,整個證明過程自然、無神祕感,實現了從生動直觀向抽象思維的轉化,同時學生親身體會了動手操作——觀察——猜測——探索——論證的全過程,這樣學生不是被動接受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因而使學生感到自然、親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有所提高。使學生確實在學習過程中享受到自我創造的快樂。

在同學們完成證明之後,可讓他們對照課本把證明過程嚴格的閱讀一遍,充分發揮教課書的作用,養成學生看書的習慣,這也是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組織變式訓練

本著由淺入深的原則,安排了三個題目。(演示)第一題比較簡單,讓學生口答,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第二題則進了一層,字母代替了數字,繞了一個彎,既可以檢查本課知識,又可以提高靈活運用以往知識的能力。第三題則要求更高,要求學生能夠推出可能的結論,這些作法培養了學生靈活轉換、舉一反三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和利用率。在變式訓練中我還採用講、說、練結合的方法,教師通過觀察、提問、巡視、談話等活動、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過程,隨時反饋,調節教法,同時注意加強有針對性的個別指導,把發展學生的思維和隨時把握學生的學習效果結合起來。

(五)、歸納小結,納入知識體系

本節課小結先讓學生歸納本節知識和技能,然後教師作必要的補充,尤其是注意總結思想方法,培養能力方面,比如輔助線的添法,數形結合的思想,並告訴同學今天的.勾股定理逆定理是同學們通過自己親手實踐發現並證明的,這種討論問題的方法是培養我們發現問題認識問題的好方法,希望同學在課外練習時注意用這種方法,這都是教給學習方法。

(六)、作業佈置

由於學生的思維素質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學要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為此我安排了兩組作業。A組是基本的思維訓練專案,全體都要做,這樣有利於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及提高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B組題適當加大難度,拓寬知識,供有能力又有興趣的學生做,日積月累,對訓練和培養他們的思維素質,發展學生的個性有積極作用。

三、說教法、學法與教學手段

為貫徹實施素質教育提出的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的精神和培養創新活動的要求,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以及八年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認知水平,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了以學生為主體,引導發現、操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即不違反科學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則,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展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培養學生動手、觀察、分析、猜想、驗證、推理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利於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利於突破難點和突出重點。

此外,本節課我還採用了理論聯絡實際的教學原則,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通過聯絡學生現有的經驗和感性認識,由最鄰近的知識去向本節課遷移,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獨立探討、主動獲取知識。

總之,本節課遵循從生動直觀到抽象思維的認識規律,力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力爭把教師教的過程轉化為學生親自探索、發現知識的過程;力爭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得到能力的培養。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全等三角形的定義、性質,對全等三角形有了一定的瞭解,這為過渡到本節的深入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在本章內容中,佔據重要的的地位。以及為其他學科和今後的幾何學習打下基礎。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對全等、對頂角、對應邊、對應角的定義,能夠熟練掌握,並達到更深一層的理解。

②能夠利用尺規畫出全等的三角形,學生具有一定的作圖能力。

③掌握並理解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中的sss和sAs。

④能夠運用sss和sAs判定定理判定三角形是否全等,利用三角形全等解決一些實際問題。⑤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讀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的師生共同摸索判斷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重點難點:①掌握並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②運用定理判定三角形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解決實際的問題和幾何題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

1、教學手段: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判定定理,突破難點,我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兩探究引出定理,兩個運用定理的例子,來進行教學。探究中主要用尺規作全等三角形的方法中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條件,進而得出定理。這樣學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定理。在用兩個練習鞏固知識。

2、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體現課堂教學的主體性,我採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引導學生運用觀察、分析、概括的方法學習這部分內容,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貫穿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充分鼓勵和表揚同學。

3、學情分析:(說學法)

1、八年級學生的思維已逐步從直觀的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而且具備一定的.資訊收集的能力。

2、學生自主探索,思考問題,獲取知識,掌握方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3、學生在在討論學習中體驗學習的快樂。討論交流的友好氛圍,讓學生更有機會體驗自己與他人的想法,從而掌握知識,發展技能,獲得愉快的心理體驗。

4、教學程式:

(1)複習回顧上節課內容:

定義:能夠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重合的邊叫對應邊,重合的角叫對應角

性質:全等三角形對應邊和對應角相等

三角形全等的性質讓我們知道AB=A’B’Bc=B’c’Ac=A’c’∠A=∠A’∠B=∠B’∠c=∠c’,滿足六個條件中這一部分,能確定△ABc≌△A’B’c’,先讓學生畫出△ABD,再讓學生在畫△A’B’c’過程中明白,確定一個條件或兩個條件下不能確定兩個三角形全等,通過適當時間的引導探究得出得出,當AB=A’B’Bc=B’c’Ac=A’c’時,只能畫出一個A’B’c’滿足條件,於是得出定理:三個對應邊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簡寫成sss。

(3)得出定理,我通過講解簡單的例題,讓學生懂得定理sss定理的運用。

(4)探究2:

得出:定理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簡寫成sAs

(5)通過解決生活例項,講解三角形全等的運用。

(6)練習:在適當的時間過後給出參考答案,並進行簡單的講解。

(7)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8)我的板書:我會把複習內容和這節課的定理用紅色粉筆標明在左邊,中間板書探究和例題的內容,右邊板書練習的參考答案。

(9)佈置作業:P37,第1,3題。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各位專家評委,您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八年級下冊第十九章《四邊形》第三節的第一課時《梯形(一)》.下面我就從教學背景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手段及方法、教學程式設計、教學評價設計這五個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認識作一個說明.

一、教學背景分析:

(一)關於教學內容和要求的分析:我們所使用的教材是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新版人教教材,本章的內容分為四節:平行四邊形;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梯形;課題學習:重心.梯形這一節分為兩課時,第一課時介紹的主要內容是梯形的相關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質及應用;第二課時介紹的主要內容是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及其應用.在本節學習過程中滲透了數學轉化思想和數學建模思想.本節課通過對梯形相關概念及性質的學習,尤其重點研究了等腰梯形的性質和應用,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新知,還幫助學生加深對平行四邊形及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相關知識的理解,從而使四邊形知識點及研究方法系統化,還為繼續學習等腰梯形的判定等知識打下基礎,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學生情況分析:日壇中學是一所市級示範校,學生的基礎較好,求知慾強,思維活躍,有較好的動手操作能力,八年級的學生能夠較為有條理的思考.學生在國小時初步學習了梯形的定義,認識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會求梯形面積.通過本章前面兩節的學習,學生對於研究四邊形的基本思路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對梯形與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間的內在聯絡認識還需提高,因此這也成為這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目標設計:

(一)教學目標的制定: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的要求和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⑴探索並掌握梯形的相關概念⑵瞭解等腰梯形的性質⑶能夠運用梯形有關概念和性質進行證明和計算

⑷探索解決梯形問題的基本方法:如何正確新增輔助線

2.思維與方法:⑴在探索相關概念、性質的過程中,經歷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猜想,並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幾何直覺⑵通過梯形與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之間的動態轉化,使學生認識知識間的內在聯絡.⑶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⑴在探索、應用過程中感受數學美⑵在證明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思維習慣,以及不畏困難的鑽研精神⑶使學生形成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二)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重點:等腰梯形的性質及其應用.難點:是解決梯形問題的基本方法——通過新增適當的輔助線,將梯形問題轉化為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問題來解決富有趣味的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環節設定、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在課堂上師生雙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多角度的教學評價設計,都將為明確體現本節課重點、突破難點服務.

三、教學手段及方法:

(一)教學媒體設計:本節課注重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特別是幾何畫板的運用,更加直觀的展示圖形的運動變化過程,向學生提供了一個數學實驗的平臺,使學生清晰的感受數學之美,幾何之妙.把現代資訊科技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有利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願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發自內心的願意和老師一起探究本節課的數學知識、方法,我採用了啟發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老師的引領關注下,學生能夠適時適量的進行自主探究,從而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體結構上力求突出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猜想、論證、小結等環節,這也正是數學發現的過程,並且把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邏輯思維的`訓練與培養結合起來.

四、教學程式設計:

(一)課堂結構設計

下面我給大家一個三角形,你能將三角形變成一個梯形嗎?學生可能會說切掉一個角,這時教師用幾何畫板進行演示(如圖),並詢問“這樣切行不行?”,學生會說不行,“那應該怎樣切?”必須使上下底平行.還有沒有其他方法?下面我們一起看螢幕,(用幾何畫板演示)平移一般三角形一邊得到的是一個梯形;如果給一個等腰三角形,用同樣方法平移一腰得到什麼圖形?等腰梯形.它的特點是什麼,兩腰相等,從而得到等腰梯形定義;如果給的是一個直角三角形又會得到什麼圖形呢?直角梯形,它的特點是有一個角是直角,從而得到直角梯形定義.上述探究過程,即動態演示了梯形的形成過程,還使學生明確梯形可由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構成,從而為後面學習新增輔助線解決相關問題埋下伏筆.

第二階段:探究新知階段

1.觀察與實驗:在掌握上述概念的基礎上,下面我們主要研究等腰梯形的性質.讓學生拿出一張事先準備好的矩形紙片,提出問題:你能用一剪刀剪出一個等腰梯形嗎?通過探究學生將這樣摺疊,剪裁.學生在剪裁的過程中會發現:等腰梯形是軸對稱圖形;對稱軸是等腰梯形上下底中點的連線;同時還會發現等腰梯形邊、角之間的一些數量關係.將猜想結論用文字語言表述,即得到命題1:等腰梯形同一底邊上的兩個角相等.通過對本章前兩節的學習,學生對研究四邊形性質的程式較為熟悉,知道從四邊形的邊、角、對角線、對稱性這幾方面入手.通過觀察等腰梯形,猜想其對角線間的數量關係,學生會說相等,教師用幾何畫板進行驗證,發現剛剛的猜想是正確的.將猜想結論用文字語言表述,即得到命題2: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在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質時,學生容易遺漏其對稱性,在這裡要著重強調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2.探索與證明:命題1、2是我們經過實驗歸納的猜想結果,為了使學生認識知識之間的聯絡以及培養學生的推理和邏輯思維能力,要對兩個性質進行論證.雖然學生不是第一次接觸命題證明,但掌握得並不熟練,因此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將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

等腰梯形同一底邊上的兩個角相等

已知:如圖,在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證:∠B=∠C;∠A=∠D.

下面是學生活動,剛才經過三角形邊的平移生成了梯形,那麼反過來也可以將梯形轉化為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問題解決.由學生總結出證明等腰梯形的命題1的新增輔助線的2種方法:平移腰、作高.之後教師帶領學生完成這個命題的證明過程,從而得到等腰梯形性質1.

證:方法一(平移腰)過點D作DE∥AB交BC於E,

∵AD∥BC,∴四邊形ABED是平行四邊形.∴DE=AB,∠B=∠DEC.

∵AB=DC,∴DE=DC.∴∠C=∠DEC.∴∠B=∠C.∴∠A=∠D.

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

已知:如圖,在梯形ABCD中,AD∥BC,AB=CD,連線AC、BD.求證:AC=BD.

在證明了性質1後,可以直接將其作為結論應用於命題2的證明,只需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即可.證明過程由學生獨立完成.從而得到等腰梯形性質2.

證:∵AD∥BC,AB=CD,∴∠ABC=∠DCB.在△ABC和△DBC中

AB=CD,

∠ABC=∠DCB,

BC=BC, ∴△ABC≌△DBC(SAS).∴AC=BD.

等腰梯形性質2:等腰梯形同一底邊上的兩個角相等.

其應用格式為:∵AD∥BC,AB=CD,∴AC=BD.

等腰梯形的性質,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證明線段相等、角相等的方法.

第三階段:例題與練習

(一)例題

例1、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AB=CD,AD=4,BC=12,∠C=60°,求AB的長.

本道例題的設計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探究解決梯形問題的方法,並練習應用等腰梯形的性質解題,從而進一步掌握本節課新知,體會其簡潔性.

首先讓學生仔細審題,接著引導學生分析:求AB的長要把它放在三角形或平行四邊形中解決,再結合已知中∠C=60°的條件,可以利用等邊三角形、或有一個角是60°的直角三角形的相關結論解題.下面是學生活動,由學生自行寫出解題過程,再請學生代表進行展示,教師規範格式.

解:方法一(平移腰)過點D作DE∥AB交BC於E,∵AD∥BC,∴四邊形ABED是平行四邊形.

∴AD=BE=4.∴EC=BC-BE=8.∵AB=CD,∴DE=DC.∴∠C=60°.∴EC=DE=DE=8.∴AB=8.

方法二(延腰)延長BA、CD交於點E,∵AD∥BC,AB=CD,∠C=60°,∴∠B=∠C=60°

∴Rt△ABE≌Rt△DFC(HL).∴BE=FC.∴2CF=BC-EF=12-4=8.

∴CF=4.∵∠C=60°,∴∠CDF=30°.在Rt△DFC中,DC=2CF=8.∴AB=8.

(二)練習

1.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B=50o,∠C=80o,AD=5cm,BC=8cm,則DC=.

2.直角梯形的高是6cm,有一個角是30o,則這個梯形的兩腰分別是和.

在例題之後我配備了兩道填空題作為課堂練習,由學生獨立完成,在學生解題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其將數學語言轉化為圖形語言的能力.通過這兩道題目的練習,使學生體會梯形輔助線的新增不僅侷限於等腰梯形,還適用於任意梯形,進一步熟練梯形性質在解題過程中的應用.

第四階段:歸納小結、回顧反思例題和練習之後,師生共同對本節課進行教學總結.

知識與能力:1.梯形的定義: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

2.等腰梯形的性質:⑴邊: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兩腰相等⑵角: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兩個角相等⑶對角線:等腰梯形對角線相等⑷對稱性:是軸對稱圖形,對稱軸是等腰梯形上下底中點的連線

3.解決梯形問題中新增輔助線的方法(教師用幾何畫板演示,使學生更加直觀生動地認識輔助線新增的作用):

⑴平移腰:作梯形一腰的平行線,可以把梯形分為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

⑵延長兩腰交於一點:延長兩腰可將梯形問題轉化為三角形問題

⑶作高:作底邊的兩條高可以構造直角三角形

這幾種輔助線只是解決梯形問題方法中的一部分,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們將陸續介紹其他的新增方法.

思維與方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進一步認識體驗數學建模思想、轉化思想等數學思想方法,並在解題過程中提高了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增強了幾何直覺.通過對本節課學習的回顧小結,可以使學生的知識體系系統化,有助於學生數學學習方法和習慣的養成,有利於日後學習.

第五階段:課後鞏固練習最後從不同層次佈置了3項作業:1.看書:P117——118.(目的:讓學生養成複習的好習慣).

五、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對學生的評價是多角度的,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學習積極性、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數學素養、克服困難的鑽研精神等多方面對其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評價;課後通過作業練習將這種評價延續.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程度發現閃光點,及時予以肯定,同時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給與指導和幫助,從而為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也是激發學生學習潛能的有效手段.同伴間的互動可以使學生虛心求學、互相促進.以上是我對《梯形(一)》這節課的一些設想,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懇請各位專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二章《實數》的第六節內容。在本節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平方根、立方根,認識了無理數,瞭解了無理數是客觀存在的,從而將有理數擴充到實數範圍,使學生對數認識進一步深入。中學階段有關數的問題多是在實數範圍內進行討論的,同時實數內容也是今後學習一元二次方程、函式的基礎。

2、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教材的特點,以及八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制定如下目標)。

知識技能:(1)瞭解無理數和實數的概念以及實數的分類。

(2)知道實數與數軸上的點具有一一對應關係。

數學思考:(1) 經歷對實數進行分類的過程,發展學生的分類意識。

(2) 經歷從有理數逐步擴充到實數的過程,瞭解人類對數的認識是不斷髮展的。

解決問題:通過無理數的引入,使學生對數的認識由有理數擴充到實數。

情感態度:(1) 通過了解數系擴充體會數系擴充對人類發展的作用。

(2) 敢於面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並能有意識地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實數意義,能對實數進行分類,明確數軸上的點與實數一一對應並能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無理數。

難點: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無理數。

二、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前,學生已掌握對一個非負數開平方和對一個數開立方運算。課本對學生掌握實數要求不高。只要求學生了解無理數和實數的意義。但實數的知識卻貫穿中學數學始終,所以我們只能逐步加深學生對實數的認識。本節主要引導學生熟知實數的概念和意義,為後面學習打下基礎。

三、教法學法分析:

教法分析: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我採用的是引導發現法、類比法和多媒體輔助教學。

(1)在教學中通過設定疑問,創設出思維情境,然後引導學生動腦、動手,使學生在開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促進思維的發展。

(2) 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大教學的容量和直觀性,增強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目的。

(3)教具:三角板、圓規、多媒體。

學法分析:我們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必須教給他們好的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享受學習。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引導學生“仔細看、動腦想、多交流、勤練習”的學習,增強參與意識,讓他們體驗獲取知識的歷程,掌握思考問題的方法,逐漸培養他們“會觀察”、 “會類比”、“會分析”、“會歸納”的能力。

四、教程分析:

針對本節教材的特點,我把教學過程設計為以下五個環節:

一、創設問題情景,引出實數的概念

內容:問題:(1)什麼是有理數?有理數怎樣分類?

(2)什麼是無理數?帶根號的數都是無理數嗎?

意圖:回顧以前學習過的內容,為進一步學習引入無理數後數的範圍的擴充作準備.

學生回答:無理數是無限不迴圈小數.

帶根號的數不一定是無理數.

3、把下列各數分別填入相應的集合內。有理數集合、無理數集合

, , , , , , , , , ,0,0.3737737773……(相鄰兩個3之間7的個數逐次增加1)

意圖:通過將以上各數填入有理數集合和無理數集合,建立實數概念.

教師引導學生得出實數概述並板書:有理數和無理數統稱實數(real number)。教師點明:實數可分為有理數與無理數。最後多媒體展示具體分類,並對有理數和無理數從小數的角度進行說明。

二、議一議,

1、在實數概念基礎上對實數進行不同分類。

無理數與有理數一樣,也有正負之分,如 是正的, 是負的。

教師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

(1)你能把 , , , , , , , , , ,0,0.3737737773……(相鄰兩個3之間7的個數逐次增加1)等各數填入下面相應的集合中?

正數集合:

負數集合:

(2)0屬於正數嗎?0屬於負數嗎?

(3)實數除了可以分為有理數與無理數外,實數還可怎樣分?

意圖:在實數概念形成的基礎上對實數進行不同的分類.上面的數中有0,0不能放入上面的任何一個集合中,學生容易遺漏,強調0也是實數,但它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應單獨作一類.提醒學生分類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要按同一標準不重不漏.

讓學生討論回答後,教師引導學生形成共識:實數也可以分為正實數、0、負實數。

2、瞭解實數範圍內相反數、倒數、絕對值的意義:

在有理數中,有理數a的的相反數是什麼,不為0的數a的倒數是什麼。在實數範圍內,相反數、倒數、絕對值的意義和有理數範圍內的相反數、倒數、絕對值的意義完全一樣。

例如, 和 是互為相反數, 和 互為倒數。

三、想一想

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a是一個實數,它的相反數為 ,絕對值為 ;

2、如果 ,那麼它的倒數為 。

意圖:從複習入手,類比有理數中的相關概念,建立實數的相反數、倒數和絕對值等概念,它們的意義和有理數範圍內的意義是一致的

讓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並板書:實數a的相反數為 ,絕對值為 ,若 它的倒數為 (教師指明:0沒有倒數)

增加練習:(多媒體展示)第一組1. 的絕對值是

2、 a是一個實數,它的絕對值是

第二組:1、 的相反數是 ,絕對值是

2、絕對值等於 的數是 , 3、 的絕對值是

4、正實數的絕對值是 ,0的絕對值是 ,負實數的絕對值是

例題:求下列各數的相反數、倒數、絕對值

(1) (2) (3) 學生上黑板完成,教師巡視學生如何書寫,對發現的問題及時處理,最後與學生共同糾正。

明晰:實數和有理數一樣,可以進行加、減、乘、除、乘方運算,而且有理數的運演算法則與運算律對實數仍然適用。(媒體展示兩個舉例)

四、議一議。

探索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無理數

1、每個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表示,那麼無理數是否也可以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呢?你能在數軸上找到表示 、 和 這樣的無理數的點嗎?

2、多媒體展示 的做法和 和 的做法

如圖OA=OB,數軸上A點對應的數是多少?

讓學生充分思考交流後,引導學生達成以下共識:

探討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實數,將數和圖形聯絡在一起,讓學生進一步領會數形結合的思想,利用數軸也可以直觀地比較兩個實數的大小.

(1)A點對應的數等於 ,它介於1與2之間。

(2)每一個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表示

(3)每一個無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

(4)每個實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每一個實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反過來數軸上的每一個點都表示一個實數。即實數和數軸上的點是一一對應的。

(4)和有理數一樣,在數軸上,右邊的點比左邊的點表示的數大。

五、隨堂練習(多媒體展示)

第一組:判斷題:

①實數不是有理數就是無理數、②無理數都是無限不迴圈小數. ③無理數都是無限小數④帶根號的數都是無理數. ⑤無理數一定都帶根號. ⑥兩個無理數之積不一定是無理數. ⑦兩個無理數之和一定是無理數. ⑧數軸上的任何一點都可以表示實數.

第二組:

1.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1)無限小數都是無理數;(2)無理數都是無限小數;(3)帶根號的數都是無理數。

2、求下列各數的相反數、倒數和絕對值:

(1) (2) (3)

3、在數軸上作出 對應的點。

意圖:通過以上練習,檢測學生對實數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

六、小結

1、實數的概念

2、實數可以怎樣分類

3、實數a的相反數為 ,絕對值 ,若 ,它的倒數為 。

4、數軸上的點和實數一一對應。

七、作業

課本習題2. 8 1、2、3題

結束語:多媒體展示:

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爾斯泰

八、板書設計:

實數

1、實數的概念 4、實數與數軸上的點的關係

2、實數的分類 5、例題

3、實數a的相反數為 , 6、學生練習

絕對值 ,若 ,它的倒數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