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關於五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合七篇

說課稿8.27K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五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合七篇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分數的意義》是在三年級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並且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不僅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會對後續建構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內容奠定堅定的基礎。

(一)教學目標

縱觀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以及我對教材的理解,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知識目標:

1.藉助直觀操作和展示,在說說、分分、畫畫、寫寫、折折、塗塗等活動中經歷“分數意義”的建構過程,理解單位”1”,溝通分數和整數之間的聯絡和區別。

2.認識分數各部分名稱及分子、分母表示的意義,理解分數單位的含義,經歷豐富的現實情境,通過具體的數量感知分數的豐富內涵。

能力目標:

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分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新能力,促進其思維的發展;通過同學間的合作,進而促進學生的傾聽、質疑等優秀學習習慣的養成。

情感目標:

瞭解到分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悅感和成功感。

(二)教學重點

分數意義的歸納與單位“1”的抽象。

(三)教學難點

把多個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看作單位“1”。

二、說教法:

學生認識事物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生雖然在前面的學習中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但要使學生理解單位“1”的概念,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必須遵循他們的認知規律。因此,本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採用創設情景、啟發誘導、自主探究、動手操作等教學法,並穿插直觀演示。通過動手操作、直觀演示,讓學生充分感知,再經過比較、歸納,突破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可以看作單位“1”這一難點,層層推進、步步深入,並在此基礎上理解分數的意義,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

三、說學法:

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都離不開學法。在本課的教學中學法的指導寓於教學過程的始終。

1、教給學生探索知識的方法。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動手的材料,

圓餅模型、正方形紙、四個蘋果、一米長的繩子,讓學生用這些學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將他們分一分、畫一畫、折一折、剪一剪表示四分之一。然後觀察、比較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領悟出單位“1”不僅僅可以是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達到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昇華。

2、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對事物本質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學生在在動手操作、比較之後歸納出了單位“1”也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讓學生進行2次操作體會由於分的份數不同,取的份數不同,產生的分數也不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概括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四、說教學程式:

根據學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即把問、說、講、做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力圖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一) 創設情景,匯入新知:

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一天,行至途中,都感到又飢又渴,師傅吩咐悟空找些吃的東西。不一會兒,悟空抱回一個大西瓜。師傅吩咐悟空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分吃一份。剛一分好,豬八戒就迫不及待地抓了一塊。這時,師傅問:“八戒,你能說出你手中的西瓜是多少個嗎?你能用一個數把它表示出來嗎?”八戒抓耳撓腮,怎麼想也想不出來該怎麼表示。

聰明的同學,你們能幫八戒說出他手中的西瓜該用什麼數來表示嗎?該是多少個嗎?

通過創設情景引入,不僅對分數有了再現,同時也使學生明白分數產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使學生在故事中產生滿足感,產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從而自然而然的點題。

揭示課題:分數的產生和意義

(二) 瞭解分數的產生史:

分數起源於分。在原始社會,人們集體勞動要平均分配果實和獵物,逐漸有了分數的概念。以後在土地計算、土木建築、水利工程等測量過程中,當得不到一個整數的結果時,便產生了分數。

這一環節的設計,展現了分數的發展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積極傳播了數學文化。

(三) 動手操作

操作分數

1、 感知單位“1”

(1)畫一畫,塗一塗,塗畫出圓餅模型的四分之一。

(2)折一折,將正方形紙折成相等的四份,並把其中的一份上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

(3)分一分,四個蘋果分給四個同學。

(4)剪一剪,1米長的繩子平均剪成四份,表示出它的一份。

學生動手操作完之後,丟擲問題,讓生展示激烈的討論:

在表示四分之一的過程中,有什麼發現?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以看作一個整體),通過知識經驗的遷移,明白許多物體也可以看作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叫做單位“1”,從而突顯單位“1”的豐富含義。

1、理解意義和分數單位。

此環節的設計,是在學生充分感知單位“1”的含義的基礎上,讓學生再次動手操作,形象地感知分數的意義和分數單位。同時通過具體的操作明白由於分的份數不相同,因而分數單位也不相同,分母是幾,分數單位就是幾分之一的數學結論。同時積極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概念的理解。

(四) 學以致用: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資訊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達到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為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基礎知識練習:目的是: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2、說生活中的分數:此題設計旨在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五)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於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

五、板書設計:

板書的設計是一個整體,從而彰顯本節課的重難點:“單位1”,其實旨在向學生說明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東西皆可被看作一個整體,即單位“1”。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課題:三角形的面積

二、說教材:

“三角形的面積”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第九冊中“多邊形的面積”這一單元中的第二課時內容,新課標中把這一知識作為國小階段學習幾何圖形的重要內容,是在認識了三角形的特徵,掌握了正方形,長方形及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併為以後學習圓形面積與複合圖形面積計算起到鋪墊的作用。

三、說教學目標:

我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及新課標中數學課程要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的教學理念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使學生理解並掌握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應用公式熟練正確地進行計算。

能力目標:通過圖形的拼擺,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滲透轉化的思想,培養學生積極動腦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四、說教學重難點及關鍵:

教學重點:新課標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我把讓學生經歷探索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能正確進行計算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讓學生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

教學關鍵:教學關鍵在於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義。

五、課前準備:

為了能夠更好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使學生人人蔘與其中,我讓學生課前準備形狀,大小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各兩個。

六、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中指出在新理念的數學教學活動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而進行教學,所以本節課中由老師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向學生提供充分參與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與空間,然後再從旁輔助與點撥,而由學生去主動探索發現,合作交流。且在這個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數學知識與技能。真正做到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做學習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七、說教學過程: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所以我為本節課安排瞭如下教學流程:

(1)匯入新課,揭示課題

新課的匯入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進入學習狀態,那麼我在開課時首先複習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為接下來的新課做好鋪墊。接著給出學生最常見的一種三角形的物品---紅領巾,提出疑問:如果我想知道這條紅領巾的面積該怎麼辦呢?設疑並引出課題:,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如何計算(板書課題:三角形的面積)

(2)合作探究,推導公式

公式的推導過程也是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此過程我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有目的,有步驟的進行分組合作,通過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口講述來推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① 操作過程中我引導學生以不同的三角形去拼擺,怎樣才能把三角轉化成我們已知的能夠求出面積的圖形呢?在學生的分組合作過程中,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

②小組合作拼擺過後,請小組內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③請同學來回答我提出的問題,通過拼擺你發現了什麼?可能有學生會這樣回答:我用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拼成了一個平四邊形。(這時教師給予鼓勵,真棒!)。然後就會有學生說:老師,老師,我用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學生一下子變得熱情高漲)(我接著鼓勵他們:拼得太好了,做的真不錯等等)。那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呢?

④讓學生通過這種拼擺形式,以不同的三角形拼擺得出相同的結論: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們都知道了是底×高,你覺得三角形應該如何計算呢?

⑤讓學生總結得出:三角形的面積是與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所以應該這樣計算:三角形的面積=低×高÷2。用字母表示為s=ah÷2。

(3)實際應用,拓展延伸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徑。

⒈這裡我首先讓學生迴歸實踐應用,解決最初提出的疑問,求紅領巾的面積。

⒉然後給出下面的判斷題強化學生對公式的理解。

⒊求下列三角形的面積,既考驗了學生動手測量能力又鞏固了新知。

⒋這兩題一題是鍛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一題是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的理念。

數學課堂中發散學生思維是必不可少的一項,為了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鍛鍊我還設計了一道拓展延伸的思考題。同學們現在你們知道怎樣計算三角形的面積了嗎?都知道了,你們真棒!那你想知道我國古時候的人是怎麼樣計算三角形的面積的嗎?讓學生開啟課本,閱讀下面的內容,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使情感目標得到昇華。

(4)全課小結

請同學們相互交流一下今天你有那些收穫?在選出小組代表說一說。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抓住要點內容,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

這節課,我通過讓學生擺一擺,說一說,量一量,看一看等試驗,猜想,驗證,鞏固的方式使整節課善始善終。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用計算器探索規律的內容教材通過例10先讓學生利用計算器獨立探索,發現規律,再利用規律來完成計算。在探索規律時,有時要根據計算結果尋找規律,但有的計算過程比較複雜,如小數除法,小數位數比較多的乘法等,如果用計算器計算省時省力又很準確,這樣可以減輕學生的計算負擔,便於把主要精力用於尋找規律。因此教材結合小數除法的學習,專門安排了用計算器探索規律的內容,讓學生感受發現規律的樂趣,同時體會計算器的工具性作用。

2、說教學目標:

1、能借助計算器探求簡單的數學規律。

2、培養學生觀察、歸納、概括、推理的數學能力。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探索的意識,形成初步的探索能力。

3、說教學重難點:

發現規律並運用規律進行計算。

二、說教法:

1、開課激趣,老師利用“缺8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積極性。如老師出示一個很有趣的數,讓學生想辦法很快地記住它?(板書:12345679)然後讓學生利用計算器計算這個數乘9得多少?乘18得多少?最後讓學生探索規律,體會發現的樂趣。

2、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學生對規律的發現要經歷一個觀察、對比、分析等過程,所以教學中給學生留足發現規律的時間,先讓學生獨立發現,再小組交流的方式組織教學。這樣既給學生一個獨立思考的機會,又能借鑑同伴的發現結果,還能從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把發現的規律都說出來,使學生在發現規律的同時獲得成功的體驗。

3、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注重探索過程的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被動聽為自主學,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通過計算、猜測、驗證、總結歸納,體驗探索規律的過程,突破難點,提高效率。

三、說學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本節課主要讓學生能借助計算器觀察、歸納、概括、推理、探索和數字想象等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被動學會”自主轉變成“主動會學”。在引導學生探索數學規律的同時,力圖讓他們體驗到類推的數學思想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這一課的內容,我安排的教學程式:提供材料,開課激趣—自主探索——總結歸納——獨立練習。

(一)開課激趣。

談話匯入:老師這裡有一個很有趣的數,你有什麼辦法很快地記住它?(板書:12345679)我們把它叫“缺8數”。

1、用這個數乘9得多少?12345679×9=(用計算器計算)

2、你能再算一算:12345679×18=

3、你發現了什麼?(同桌討論)

4、考考你,下面的題你能不用計算器直接寫出答案嗎?

根據教師的引導,讓學生用計算器解決問題。通過這個流程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體會到發現規律的.樂趣,提高學習的興趣。

然後老師揭示課題:我們可以利用計算器的這種優點探索規律。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1÷11=2÷11=3÷11=4÷11=………

例10的教學,我是這樣安排的:“用計算器計算——觀察發現規律——用規律寫商”三部分。我先讓學生獨立操作,你發現了什麼?然後小組交流,說出你發現的規律,最後用發現的規律寫出下面一組題的商。其中商的規律都是迴圈小數;迴圈節都是被除數的9倍。

1÷11=0.090909……的迴圈節是09;2÷11=0.1818&

hellip;…的迴圈節18;

3÷11=0.2727……的迴圈節是27。根據這一規律就可以直接填出下面一組題的商。學生用發現的規律寫出商後,再通過“你是根據什麼來寫這些商”,使學生說出自己應用規律的思維過程,加深對規律的理解。

(三)鞏固拓展,內化規律。

1、獨立完成“做一做”,讓學生用計算器計算出前4題,並觀察這一組算式的規律,寫出其他答案,在集體交流發現的規律。

2、課堂練習,讓學生用計算器探索規律,讓學生感受發現規律的樂趣。

3、這樣通過大量的感知表象的融合,學生的感性認識舊會產生一個飛躍,藉助於數學語言,便能總結歸納出規律。並能體會到藉助於規律,不用計算器也能很快得出得數。

(四)總結歸納

讓學生談談收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應該體會到藉助於規律,不用計算器也能很快得出得數。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小數乘法第四框題《連乘乘加乘減》是本冊教學重點之一。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的四則運算,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又為後面學習小數四則混合運算以及更復雜計算做準備。為此,要求學生必須紮紮實實地掌握這部分知識。

我教學本節課的主導思想是: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等實際狀況,重視過程教學和整體性教學。引導學生從原有知識出發,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加深理解新知識。有目的地組織安排教學活動,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

教學理念: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充分相信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看、找、想、算的過程中學習本課的知識點,達到教學的目標,具體體現以下幾點:

1、聯絡實際,從生活中切入;

2、主動探究,在活動中感悟;

3、合作交流,在練習中昇華。

二、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編寫意圖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通過自主探究,理解《連乘乘加乘減》的意義,理解掌握《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

2、能力目標:能正確進行口算和筆算,使學生認識小數連乘與整數連乘之間的聯絡和區別。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參與意識,主動探究的.精神,遷移類推能力,發展學生思維。

根據教材編排特點,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小數《連乘乘加乘減》的意義,掌握小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

教材難點是積的小數點位置的確定。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根據國小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我在教學中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嘗試法,操作法,發現法,討論法等。

學法指導:學生探索學習的過程中始終離不開學法。我重視觀察,比較,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應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在開放的時間和空間裡,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的形成過程。

三、說教學環節:在新課標的倡導下,結合我校實際情況,本節課的教學我分為六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鋪路搭橋,興趣引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我讓學生填寫書中的表格

因數1.0002

因數

誰能說說,在表中你能發現什麼規律?讓學生在各抒己見中充分感知”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變化,積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一規律。

第二環節,明確目標,巧妙設疑。

同學們請看15×4×2=多少老師現在把這道題改成1.5×0.4×0.2,你會做嗎?通過變式,創設問題情境,從學生熟悉的問題入手,從而順利進入新課的學習。然後交待本課的學習目標。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要通過自主探究,來理解小數連乘的意義,理解掌握小數連乘的計算方法,並能熟練地進行口算和筆算。

第三環節,操作觀察,發現規律。

1、出示例六,1.3×0.2×1.1

學生根據題意列出算式:1.3×0.2=0.260.26×1.1=0.286這個乘法算式有什麼特點?根據這一特點,還可以用別的方法計算嗎?1.3乘以0.2再乘以1.1表示什麼意思呢?

你能說出下列算式表示什麼?

2.7×1.5×0.1 5.8×0.4×1.2 3.1×1.2×0.3 1.6×1.1×0.5

小結:

小數連乘的意義是什麼?

小數連乘的意義與什麼算式的意義相同?(小數連乘的意義與整數連乘的意義相同。)

說明整數乘法的意義也適用於小數乘法。

通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採用發現法來組織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的能力。

2、讓學生通過自學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中。

3、填空,並講出道理。

4、小結,引導學生得出計算方法。

①觀察以上題,你發現積的小數位數與什麼有關?有什麼關係?為什麼?(積的小數位數與被乘數和乘數的小數位數有關,被乘數和乘數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②小數乘以小數的計算方法是什麼?(積的小數位數是被乘數和乘數的小數位數之和)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用通過帶有思考性的問題,引導(ben文由wuyanrenji

a收集整理)學生思考,並大膽讓學生嘗試、講解、討論,把學生引導到算理的探究過程之中。在學生理解算理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比較總結出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閱讀書本,質疑問難:

質疑是人的思維走向深刻的開始,為了加深理解所學知識,由部分理解到整體回顧,形成體系,我讓學生閱讀9頁的內容,提出尚存的疑慮,做到及時反饋。

五、巧設練習,發展智慧:

練是數學課的重要特徵,我通過有層次的練習,培養學生的能力,發揮學生的智慧。

1.說出下面各算式中積應有幾位小數

25.4×3.6×1.2 2.37×1.02×0.12 0.15×0.3×3.1

1.032×2.4×1.013.506×2.03×0.1 0.017×2.1×0.001

2.在積的適當位置上添上小數點

觀察:積的小數位數是多少位?為什麼?

3.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25×4×1= 18×5×1= 2.5×0.4×2=

0.25×0.4×0.1= 0.18×0.5×0.1= 0.025×0.4×2= 注意:計算的結果,小數部分的位數.列出乘法算式,再算出來。

練習的設計由易到難,思維過程既有展開,又有壓縮,突出重點和難點,有助於學生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六、梳理概括,形成體系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這節課你們都有哪些收穫呢?

此環節的設計目的在於啟發學生動腦思考,歸納總結所學知識,使所學知識歸結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從而培養了學生語言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以上是我的說課全部內容。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XX大公因數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因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為學習約分做準備。按照《標準》的要求,教材中只出現求兩個數的XX大公因數。

2、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所處的地位和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理解公因數和XX大公因數的意義,探索找公因數的方法,會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與XX大公因數。

能力目標:能根據兩個數的不同關係靈活地求兩個數的XX大公因數。滲透集合思想,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情感目標:讓孩子在生活經驗中體會成功的快樂,體會數學與人類的密切聯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關係。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的理念。

3、教學重、難點:據以上的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理解公因數和XX大公因數的意義,探索找公因數的方法,會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與XX大公因數。

二、設計理念

在概念教學中,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充分地發揮情境的作用。由“求”轉變為“找”兩個數的公因數,體現方法多樣化。

三、說教學流程

結合教材、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按照“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要求我設計了下面五環節:

1、複習匯入:本節課的教學是學生掌握了因數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我出示兩個數讓學生說出它的所有因數。(16、12)

2、交代目標:只有明確了學習目的,學生才能更好的去自主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因而在學習新課之前我首先把學習目標出示給學生,讓他們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3、出示自學提示: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自學,在給出目標後,我又幫助學生擬定了兩個學習的.提示,讓學生學有所依,學而得法,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4、自主探究,彙報交流:

在學習“公因數,XX大公因數”的概念,探究求兩個數的XX大公因數的方法時,讓學生自己學,並在遇到困難時在小組群體中自由自在地交流,無拘無束地討論,獨立思考、相互學習。在討論與交流中,思維呈開放的態勢,不同見解、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相互引發、相互點燃,在彙報交流中強化對比,選出合適方法,從而實現個人與他人、小組與全班的全程對話。

5、教師的教:教師在引導學生彙報時結合本節課的特點進行相機教學。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教材內容:

首先我對教材進行一些分析:《摺紙》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分數加減法》中的第一節“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內容。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在學生已學會同分母數加減法和通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了讓學生直觀地認識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必要性,教材安排摺紙的活動,通過兩個小朋友摺紙的所用紙數量,提出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法的必要性。對於異分母分數的減法,教材則直接呈現了計算的方法,主要是讓學生運用知識遷移的方法,能直接進行減法的計算。在“試一試”的練習後,教材安排對異分母分數加減計算方法的歸納,以便學生能用簡單的算理直接進行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最直接的知識起點,本節課的內容是進一步學習分數加減法混合運算的基礎,又是本單元的重點。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直觀的操作活動,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能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2)技能目標:使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絡,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體驗數學知識的探索性,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教學重點:

探索並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先通分,再加減的算理。

教學關鍵:

理解只有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的原理。

教法學法:

1、教法: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採用參與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讓學生探究體驗、參與合作、互動討論。

2、學法:鑑於學生已經掌握了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通分等知識,為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做足了鋪墊,所以本節課在學生直觀操作的基礎上,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通過合作交流, 尋找概括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在參與中培養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教學過程:

基於以上分析,本節課的教學流程預設為:創設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構——鞏固應用,內化提高——回顧總結,完善認知。接下來我重點說一說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師生談話:同學們喜歡摺紙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摺紙中的數學問題。(板書:摺紙)

師:老師今天給大家請來了兩位新朋友,看看他們在幹什麼?出示課本上的情境圖(小明和小紅在手工課上摺紙)讓學生觀察。

師:你能從小明和小紅的摺紙中得到哪些數學資訊?提出哪些數學問題?教師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板書:小明和小紅一共用了這張紙的幾分之幾?小紅比小明多用了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師:要解答這些問題,你會怎樣列出算式呢?

生說算式,師板書:1/2+1/4= 1/2-1/4=

師:這兩個算式與我們以前學過的算式比較,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揭示課題:我們把分母不同的分數稱為“異分母分數”,異分母分數的加減究竟該怎樣計算呢?今天我們就來探索這個問題。 (板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此環節抓住切入點生成本節課的問題,用比較新舊算式的方法揭示課題,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使原本較為單調的計算課生動有趣起來,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創造了充足條件,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探究素材。讓學生體會異分母分數加減計算的必要性,從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構。

1、初步感知,猜測結果。

師:首先我們來研究1/2 與1/4的和,請你估計一下,它們的和大概有多大?

猜想是進行探究學習的起步,安排學生先初步感知,直覺猜測結果,把他們的這種起始認知放大,然後在質疑中,讓他們驚現這時不能直接相加,接著進行深層的'體驗探究。

2、自主探索,揭示算理。

(1)獨立思考:在學生猜測1/2+1/4得多少後,讓他們獨立思考,再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畫圖、摺紙等不同的方法探索計算的演算法。

(2)合作交流:算完後在小組內說一說自己的想法,並展示自己的操作過程。

(3)彙報交流:小組說完後,哪組的同學起來彙報一下你們小組的想法?還有別的不同想法嗎?

引導學生說出計算方法,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情況

1/2+1/4=1/6

1/2+1/4=2/6 1/2+1/4=2/4+1/4=3/4

不管是哪種想法,我都不會急於表態,而是把問題拋回去:請同學們想想,你同意那種意見?為什麼?

重點引導學生不僅說出得多少,更應結合圖形、畫圖說明為什麼先通分的道理,進一步加深對算理的理解。

3、直觀演示,驗證算理。

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使學生直觀、準確看到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過程,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突破難點。在這一過程中,進一步驗證了1/2+1/4=2/4+1/4=3/4的全過程,學生看到了“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減,必須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數”的事實,有利於學生清晰地理解算理,真正體會到通分的意義和作用。

4、知識遷移,探索減法。

學生掌握異分母分數的加法後,教師出示第二個問題:你能計算小紅比小明多用了這張紙的幾分之幾嗎?讓學生運用知識遷移的方法,進行獨立探索。在嘗試計算後展開交流,並用圖說明自己的思考過程,幫助學困生形象地理解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然後出示試一試兩題,讓學生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5、觀察思考,歸納演算法

觀察算式,小組討論,怎樣計算分母不同的分數加減法?

讓學生思考、交流、彙報,師生共同小結優化,重點引導學生說出演算法——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再加減。

此環節抓住問題的的著力點討論,讓學生探究有實效,探索異分母分數加減的計算方法,彙報交流時抓住知識的突破點,以求達到由“投石問路——曲徑通幽——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針對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兩個層次的練習。

1、基本練習:第1題“看圖填一填”這一層練習,旨在展示計算過程,使學生結合圖形來完成計算,給學困生提供“拐仗”。

第2題“小小神算手”的練習不僅要用到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演算法則,而且要綜合運用“通分、約分”等知識點,目的在於強化算理,提高計算技能。

第3題“火眼金睛判對錯”使學生進一步鞏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中的重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綜合練習:五年級(1)班全體同學參加大掃除勞動,2/5的同學打掃教室,1/3的同學打掃室外衛生區,其餘的同學去打掃閱覽室,打掃教室和衛生區的同學佔全班同學的幾分之幾?打掃閱覽室的同學佔全班同學的幾分之幾?

讓學生先看清題意,再獨立思考,自主計算,完成後集體訂正,訂正時關注有什麼不一樣的或是不對的?此環節抓住盲點練習,讓學生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四、回顧總結,完善認知

經歷知識的建構後,讓學生談收穫,在彙報、交流中對知識進行回顧和總結,形成條理。“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你是怎麼學會的?你想告訴大家在計算的時候要注意什麼?”,這不僅使學生主動總結學到的知識和學習方法,而且適時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絡,這一環節使課堂有始有終,渾然一體。

板書設計:

最後說一下我的板書設計,我力爭體現數學的簡潔美,又使板書設計能突出本課重點、提示方法過程。

摺紙——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1/2+1/4=2/4+1/4=3/4

1/2-1/4=2/4-1/4=1/4

先通分,再加減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內容

《找次品》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現實生活生產中的“次品”有許多種不同的情況,有的是外觀與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標準等。這節課的學習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觀與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質量有所差異,且事先已經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輕(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測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個次品。

二、說教材

“找次品”的教學,旨在通過“找次品”滲透優化思想。優化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運用它可迅速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此前學習過的“沏茶”,“田忌賽馬”等都運用了簡單的優化思想方法,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優化意識。本節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的基礎上,再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仔細閱讀教材後,發現教材的編排結構比較重視數學知識的邏輯順序。例1安排了從5個物品中找次品,僅要求學生說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進行規律的總結,讓學生感受到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例2安排了9個待測物品,要求學生歸納出解決問題的最優策略,讓學生經歷多樣化過渡到優化的.思維過程。教材這樣安排,考慮了學生的思維過程,但是對於剛經歷找次品的學生來說,為什麼要找次品?5個次品是否難度過大?找次品平均分成三份是學生在觀察9個待測物品的測量過程中,比較得出的,“為什麼平均分成三份是最優方案”教材沒有涉及,學生的疑惑是否會更多呢?

基於上述考慮,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讓學生初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的基本解決手段和方法。2.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推理等活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3.通過觀察多個待測物品時,讓學生體會到最優化策論的成因。

三、說教法

在教材中,非常突出的一點是教材比較重視新課程背景下學生之間的小組討論和探究。確實經過小組討論,學生之間可以互相補充,迅速達到多種策略的有效補充。但是同時存在的問題是,該教材內容偏難,如果僅通過交流,勢必優秀生言之灼灼,而後進生聽之糟糟。因此我在執教時選用了學生安靜思考,人人動手的形式,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再視情況交流。在反饋中逐步得到提高。

四、說設計

(一)課前遊戲。課前遊戲主要是讓學生明白至少需要多少次的含義,為新課教學掃清學生認知上的障礙,出現不必要的過多的糾纏。

(二)、情景匯入,激發興趣。

(設計意圖:“美國挑戰者號失事”作為引入,讓學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個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讓學生從血的教訓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領悟到嚴格檢驗的必要性,同時把人文教育滲透在教學中。)

(三)、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安排了3個層次)

首先安排了從3個正品中找出一個次品來,就是從3瓶菠蘿片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這樣設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學生喜聞樂見,也為下面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鋪墊,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表現欲。增加課前準備題三瓶中找次品,利於學生進入研究狀態,也考慮照顧到中下層次學生。)

緊接著我刻意安排了4這個環節(設計意圖:多了4這一環節,它的作用就是為後面研究5和9中找次品打基礎,看似渺小,其實起奠基作用,讓學生感悟從4箇中找就要比3箇中找多了1次。為接下去體現劃歸的數學思想做準備。也為最佳策略的成因探索埋下伏筆)

最後安排5箇中找次品,僅要求學生說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進行規律的總結,讓學生感受到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

(四)、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尋找最優方法。

首先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嘗試稱出從9箇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發現最佳方法。教師引領學生如果是3的倍數的數,為什麼要分成3份,以及為什麼而且要平均分成3份對最佳策略的成因作出推理和解釋。接著用12去驗證發現的規律的正確性。最後運用規律解決27、81、243個…中去找次品。讓學生感悟這裡其實有規律可尋。

(五)、留與懸念,課餘激發探索興趣。

這裡主要探索非3倍數的最佳策略並且完善找次品的規律,即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儘量平均分成3份,保證有兩份數量相同,並且只和第三組差1個,所用的次數是最少的。這是否是最優的方法

(六)、學習反思:

對全課進行輸理,回顧找次品的方法和最佳策略。

五、說體會

教完以後,體會最深的就是這個難度的教材,教到什麼度是合適的?對於最佳策略的成因還有沒有更好的、更有說服力的相通的解釋方法?教師的反饋怎麼樣能更有層次一些?課上下來還是覺得問題多多,但自己覺得還是在雲裡霧裡。很希望能得到專家和同行們的幫助和指點。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