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說課稿2.92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預知,即確定現象;有些事件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無法事先預知,即隨機現象(不確定現象)。為了幫助學生認識現實生活中的確定現象和隨機現象,《課程標準》第一學段新增了屬於概率知識範疇的內容《可能性》。旨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現象,認識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教材選取了“新年聯歡會上抽籤表演節目”的現實情境,引入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通過主題圖及例1、例2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設計思路:

1.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興趣的遊戲活動作為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體驗生活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2.學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義,能夠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現象;

3.學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教學重難點:

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確的隨機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元旦節快到了,東方超市為了吸引顧客,準備舉行一次摸獎活動。摸獎的規則是:在一個盒子裡放一些球,凡是一次購物滿50元的顧客,都有一次摸獎機會。摸到紅球有獎,摸到白球沒有獎。如果請你設計,你能想出幾種放球的方案?

板書學生的方案:全放紅球全放白球既放紅球又放白球

[設計意圖]把教材中呈現的“新年聯歡會上抽籤表演節目”的情境改變為更貼近學生、學生更熟悉、更現實的摸獎的情境,為更好的引導學生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作好心理上的準備。

二、第一次摸球活動,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一)學生小組合作摸球,感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提問:根據你們的方案,會出現什麼結果呢?

小組合作,用老師提供的學習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個紅球、5個白球、試驗結果記錄單)依次進行摸球試驗,並把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

小組合作要求:1.小組長組織,確定記錄人和彙報人;2.摸前攪和一下,摸時不能看,按一定順序來摸,次數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結果記錄下來;4.摸完後,觀察記錄單,能發現什麼。

試驗結果記錄單:

⑴全放紅球

摸球次數

球的顏色

⑵全放白球

摸球次數

球的顏色

⑶既放紅球又放白球

摸球次數

球的顏色

(二)組織學生交流,認識“一定”、“不可能”、“可能”。

學生彙報試驗結論,並說一說你們是怎樣試驗的。如,彙報全放紅球試驗時,說一說放了幾個紅球,摸了幾次,每次摸到的是什麼顏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顏色的球嗎?為什麼?

根據學生的彙報完成板書:

可能性

一定

結果確定{

不可能

結果不一定─可能

(三)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

[設計意圖]為學生創設了開放的學習空間,學生沒有老師的限制,只有根據學習目標的自主學習活動,盒子裡放多少個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學生做主。教師的作用發揮在彙報過程中的引導學生反思上,讓學生通過第一次摸球活動,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裡放幾個球,也不管摸幾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紅球,就一定只能摸到紅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顏色的球;如果既放紅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紅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對比中更好地體會確定事件和不確定事件。

三、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僅可以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還可以描述現實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會現象。出示P105圖,想一想,這些事件的發生是“一定”、“不可能”,還是“可能”?

組織彙報,說說判斷的理由。

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現象的結果是確定的,哪些現象的結果是不確定的。

[設計意圖]藉助現實世界中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判斷和列舉哪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哪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在描述、思考、討論和交流的活動過程中進一步豐富學生對確定和不確定事件的認識。

四、第二次摸球,進一步認識可能性,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一)認識前一次摸球的結果不影響後一次摸球。

出示摸球的盒子,放入2個紅球和2個白球,說一說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能確定嗎?為什麼?

學生猜一猜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請猜的同學摸一摸

再猜一猜,摸一摸……當學生前一次摸到紅球后,下一次可能猜會摸到白球,這時讓學生親自摸一摸,想一想為什麼不能如人所願,感悟到前一次摸球的結果不影響後一次摸球;

(二)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繼續猜一猜,摸一摸,當學生摸出一個球后,把這個球拿出,讓學生再猜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並摸一摸;當學生摸出一個球后,把這個球又拿出,讓學生再猜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再摸一摸……讓學生感悟到在條件變化的情況下,“可能”也會變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會變成“可能”。

[設計意圖]可能性作為一種隨機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觀願望控制的。但許多學生有這樣的錯誤認識,即第一次摸到紅球,第二次就該摸到白球。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隨機的概念,我設計了第二次摸球活動,讓學生先猜再摸,暴露學生的認識,並讓學生親自動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對於某一次摸球來說,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事先是無法確定的,並且前一次摸球的結果不會對後一次摸球產生影響。通過逐步拿出球,讓學生感悟到在條件變化的情況下,“可能”也會變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會變成“可能”。

五、學習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六、組織練習,深化對確定和可能性的認識

(一)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現實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會現象。

(二)根據結果設計放球方案,,說一說怎麼想的,並摸一摸。

1.一定能摸到紅球;

2.可能會摸到紅球;

3.不可能摸到紅球。

(三)猜一猜:東方超市的老闆會怎樣放球?為什麼?每種顏色的球放多少?

[設計意圖]設計第三次摸球和猜一猜的練習,讓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又有新的認識,學生的思維能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並且為下一節課學習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筆。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教學內容:可能性

教學目標:

1、通過“猜測——試驗——分析試驗資料”,經歷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培養學生的猜測、實驗和觀察能力。

3、在活動交流中發展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體驗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

教學難點:

通過活動能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教學準備:

課件、棋子(兩種顏色)、小球(三種顏色)、大盒子、反饋練習、統計表格。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實物投影展示轉盤,讓學生親自體驗一下轉盤得獎活動,初步感知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知

看來像轉盤的獎、抽獎等等許多事情發生的結果是不確定的,有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這節課我們進一步研究可能性問題。(板書: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獲取新知

1、創設情景,激發探究慾望

師:通過剛才的轉盤得獎活動,你有什麼想法?

生:獲得一等獎的可能性小,獲得紀念獎的可能性大。

師:為什麼呢?

生:因為一等獎佔的面積大,紀念獎佔的面積小。

師:是這樣嗎?下面通過大家的試驗,驗證一下是不是有這種規律存在。

2、設計摸棋子抽獎活動

師:我們共同設計摸棋子抽獎活動。袋子裡只放入黑白兩種顏色的棋子共10枚,其中黑棋子表示一等獎,白棋子表示紀念獎,根據你的生活經驗,你打算怎樣設計這次摸獎活動?

師:自己想一想,同桌兩個人相互說一說。

3、彙報自己組的想法

生:黑棋子放1個,白棋子放9個,讓中一等獎的人少一些。

生:黑棋子放3個,白棋子放7個,讓中一等獎的人多一些。

師:按兩人一組的想法,把棋子又輕又快的放入袋中。

4、小組合作實驗

明確要求:

1、每人各摸10次,一人摸另一人記錄,不能看,摸完一次後放回去,要一要再摸。

2、把每次摸得的結果用畫“正”字的方法進行統計並把結果填入表中,同時思考你發現了什麼?

5、展示、彙報、交流

(1) 把記錄單按照黑棋子的多少依次貼在黑板上。

(2) 師:黑棋子少,摸到黑棋子的可能性就小,白棋子多,摸到白棋子的可能性就大。

(3) 解決反例問題

師:為什麼黑棋子少,摸出黑棋子的次數卻多呢?說一說這是這麼回事?

生再次實驗(黑棋子1個白棋子9個或黑棋子2個白棋子8個)

師:通過我們的再次實驗,看來黑棋子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白棋子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板書:小 大)

6、 師:可能性大小於什麼有關呢?

生:可能性大小與數量有關。、

師:與在總數量中所佔數量的多少有關。在總數中佔的數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佔的數量越小,莫大的可能性就越小。(板書:數量 多 少)

7、師:橫著觀察一下,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生:隨著黑棋子數量的逐漸增加,摸出黑棋子的可能性逐漸增大了。

8、師:放5個黑棋子和5個白棋子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觀察摸到的結果)

生:有的摸出的黑棋子的多,也有的摸出的`白棋子的多。

師:如果繼續摸下去會怎樣呢?猜一猜。

生:摸到的黑白棋子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

師:正如你們的猜想,在很久以前科學家們就做了此項實驗(介紹貝努力實驗)

9、小結

通過剛才我們摸棋子的實驗發現,袋中放幾種顏色的棋子,就可能摸出幾種顏色的棋子,但可能性的大小是有變化的。

三、拓展聯絡,深化新知

1、(出示一個盒子,上面標有共14個球,白球8個,黃球4個紅球2個)

師:如果老師只摸出1個球,可能是什麼顏色的球,為什麼?

生:因為盒子中只裝有3種顏色的球,所以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黃球或者是紅球。

師:摸出什麼顏色球的可能性大?什麼顏色球的可能性小?

2、數學書第85頁1題:連一連

3、通過遊戲,再次體驗可能性大小

8個分別標有1、2、3、4、5、6、7、8的球

要求:1、甲乙二人,輪流從口袋中摸球,每次摸出一球。

2、摸出球的號碼大於4,甲得到1分。

摸出球的號碼小於3,乙得到1分。

3、甲乙各摸10次後,得分高的獲勝。

問:如果你來參加這個遊戲,你將怎樣選擇?

(1)當甲 (2)當乙 (3)甲或乙都可以

4、師小結:這節課過得愉快嗎?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是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第77、78頁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面積和麵積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是根據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的有關知識,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量一量,擺一擺,初步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與長和寬之間的關係,然後再進一步推廣到任意長方形的面積都可用長×寬=面積的方法計算。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編排特點以及考慮到我班學生的學習能力等情況,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初步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2)會運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正確地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3)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歸納、推理、解決問題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推理等活動,滲透實驗——發現——驗證的學習方法,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間存在著聯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實驗—發現—驗證”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和科學探究精神。

根據教材的要求,確定本節課教學重點是使學生經歷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並會應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面積。教學難點是讓學生學會自行探索,概括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並理解長方形所含的平方釐米數正好等於長方形所含的釐米數與寬所含的釐米數的乘積。

本節課教學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後面正方形面積的教學,以至關係到整個國小階段平面圖形面積的教學。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面積等。這些平面圖形面積的求法都是在計算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推導的。所以,這節課又是國小階段平面圖形知識的重點。

二、教法與學法: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儘量運用直觀教具、學具和操作手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手、眼、腦)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教法的選擇以直觀教學法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為輔。

教具和學具:邊長1釐米的方格紙、兩個長方形紙片、表格等。

在學法上可歸納為:

1、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好學。

2、創設操作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會學,在學習過程中有意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

3、運用直觀教學等多種手段,以便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學。

三、教學程式:

(一)課前談話,複習匯入

通過複習面積和麵積單位,用面積單位密鋪的方法可以知道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面積的談話來匯入課題。使學生明白要學什麼,知道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新的問題。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為了讓學生有目的、有重點地學習新知識,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特點,讓學生在回憶常用面積單位的基礎上,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時,採取以下的方式進行:

1、讓學生動手操作,先是讓學生利用學具擺一擺,從而引出探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什麼,再通過學生動手操作並完成表格。並將長方形的長,寬,以及面積的資料統計出來。

2、在探究活動過程中,讓學生交流發現計算長方形面積與長方形長和寬之間的關係,並引導學生初步發現了長方形的長所含釐米數×寬所含釐米數=長方形所含的平方釐米數。初步得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3、運用結論,抽象歸納。問:是不是所有的長方形面積都可用它的長乘以寬來計算呢?讓我們來驗證一下好不好?以此提問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要求學生通過現有的材料,小組操作、探討、驗證。這一部分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獨立去探索、去發現,驗證、推匯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這樣既加強了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進一步的驗證,讓學生歸納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即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一結論。

(三)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教學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我沒有把它作為例題來教學,而是通過出示下面幾個圖形,讓學生計算每個圖形的面積。長3釐米、寬2釐米;長5釐米、寬3釐米;長4米、寬3米;長3米、寬3米(實際上是邊長3米的正方形)指著最後的圖形:這個長方形特別在哪裡?正方形的面積,可以怎樣計算呢?

學生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遷移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即長和寬相等時,就變成了邊長×邊長,從而總結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邊長×邊長。發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觀念。

(四)鞏固應用。

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掌握知識情況,讓學生完成如下練習:

1、P79練習十九第1題:計算黑板的面積?

2、P79練習十九第3題:計算籃球場的面積?半場的面積?

(五)、提高延伸

李小林要從下面的長方形紙上剪下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是什麼圖形?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通過這一基礎練習,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長方形面積公式來解決一般問題。

(六)、總結評價,促進發展

師: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把你的收穫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

(設計意圖: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也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把自己的收穫與同學交流,既是對一節課自己掌握情況的回顧,也是對自己行為的評價。)

最後,教師以提問,學生自行小結的方式結束:這節課你們學了哪些知識?這一部分在學生小結的基礎上我在進行補充,使這一節課的內容在學生大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為了讓學生學好《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這課知識,我儘量多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去探索、去發現、去歸納,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只是啟發者、引路人,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導者。這樣,學生才真正學到了知識。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不進位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它主要突出乘的順序及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幫助學生理解筆算的算理。它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因為學生掌握了不進位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以後,進位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就迎刃而解了,還為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因數是更多位數的乘法問題打下了基礎。

教學目標:

1、學生經歷演算法多樣化,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

2、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習新知,培養學生表達自己意見的能力和參與的能力。

3、通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獲的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重點:理解算理,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

難點:理解乘的順序及第二部分積的書寫方法。

二、說教法:

1、情景教學法:創設學生熟悉和喜愛的情景,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迫不及待獲取新知的慾望,發現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絡,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

2、遊戲教學法:在練習的時候加入遊戲環節使學生愉快的學習。

三、說學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實踐”是新課標特別提倡的學生學習的方法。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經歷演算法多樣化,將其所學新知不斷內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當中去。

四、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引出新知

我結合學生積極進行少科院研究,引出買書這一話題,引導學生解決買書中的數學問題:24×2,24×10,24×12並引導學生解決,既複習鞏固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及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做準備。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自主嘗試,演算法多樣

學生獨立嘗試計算,不規定演算法,給予他們充裕的思考空間,培養他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2、小組合作,全班交流

為緩解學生的表現欲,讓他們先在小組裡講一講,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然後由學生代表講講演算法。(轉化為加、拆數——連乘、乘加、乘減、筆算這幾種)

3、呈現演算法,突破難點

學生的方式多樣為建立與筆算乘法的聯絡我首選了這樣的演算法,它有利於知識的遷移。

三)聯絡實際,理解算理

結合複習匯入部分的買書,讓學生理解算理。第一步用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因數是舊知,我就一筆帶過;第二步用十位上的()數去乘得到是幾個十,所以要寫在十位上,從而突破難點。第三次聯絡匯入部分的買書,讓學生理解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然後通過個別說,同桌互說逐步掌握計算方法。

四)鞏固練習,拓展創新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重要手段,也起到了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作用。

考慮到學生在45分鐘學習中難以始終集中注意力,我在練習中特別加進闖關遊戲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關:填空我能行

第二關:計算我能贏

第三關:錯題我來改

第四關:問題我來解

第五關:拓展我最行

練習設計由淺入深,有扶到放,讓學生逐步掌握並應用,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小結反思,回顧新知。

這節課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引導學生從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兩方面進行回顧,讓學生在收穫知識的同時受到數學思想與方法的薰陶。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說課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課題是千米的認識。

說教材分析:

學生對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和毫米有了較深的認識,並能夠準確地進行米、分米、釐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之間一些簡單的換算,這些都是學習本節課的基礎,它們不僅為本課教學作了知識的鋪墊,同時為本課千米與米的化聚作了思路孕伏、遷移。認識千米不僅是學生今後學習和生活的需要,也是長度單位形成完整知識體系的需要。教材例3通過到某地還有多少千米的情境圖,引出千米,同時告知 400米的跑道2圈半就是1000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例4是要學生量出100米,走10個100米來感受1千米的長度,做一做,讓學生舉例校門口到哪裡是1千米,並且要求學生和老師一起體驗一下1千米有多遠。這個過程在課堂上操作不利於教學,我要求學生在課前做,但這個例題啟迪我們教學千米時要注意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例5是利用剛才所學的1千米=1000米進行千米與米的.有關化聚,化聚對學生來說並不難,可以從已學的單位間化聚得到正遷移。學習好這課是今後學習土地丈量、平方千米等知識的基礎。

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並能進行千米與米間的簡單換算。

2.通過估計生活熟悉路段距離,在觀察、比較、猜測和推理等活動,培養學生估測意識和能力,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估計較長距離時,培養學生養成利用生活經驗,通過合理推理進行估計的習慣,發展學生空間觀念,並養成在不要求精確值時能自覺進行估計的習慣。

由於利用千米和米的進率進行化聚在今後學習中經常遇到,1千米是比較大的長度單位,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需要通過反覆體驗和想象、推理來建立觀念,而新課程提倡建立單位觀念。因此我確定本課教學重點是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會用它進行簡單的化聚。教學難點是通過推算想象和體驗建立1千米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