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每逢佳節倍思親說課稿

說課稿2.97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每逢佳節倍思親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每逢佳節倍思親說課稿

每逢佳節倍思親說課稿1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五冊第23課,它是一篇文包詩。文章主要講述了王維在重陽節這天,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課文文詩對照,內容淺顯易懂,不管是故事還是詩句,都蘊含著濃濃的思念之情,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思念之情並非難事,而要讓他們體會詩中“獨”“異”“倍”三字的妙處,則要花一番功夫。

葉聖陶曾經說過:“老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三年級是學習的轉折期,這個階段的孩子閱讀時容易浮於表面,不能很好地抓住關鍵詞句,對課文進行品讀,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時相機點撥。根據中年級學生的閱讀特點,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詩句,並進行背誦。2、抓住重點詞句,詩文結合,理解課文的內涵、品讀古詩的意境,重點理解“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的含義。在這其中,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課文內涵、品讀古詩的意境。教學的難點是,詩文結合,理清文包詩的特點

第斯多惠曾經說過:“只教給學生最本質、最主要的東西,才能使教材切切實實的、不可磨滅地記在學生的心裡。”生態課堂也指出: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學中,我儘量做到自然、真切,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空間去體會、去感悟、去品讀,從而達到教師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目的,教師是引導,而不是指導。

語文閱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想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本課的教學設計,我著力體現“開發課程資源,優化課堂教學;尊重學生主體,著眼學生髮展”的理念,立足於學生自主讀書,自主發展。

第一部分:瞭解王維,激發探究的興趣。

我先出示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請同學讀一讀。隨即指明這首詩的作者,是大詩人王維。請學生根據事先收集的資料講述王維的生平。並提問:讀了這首古詩,你覺得詩人在表達一種怎樣的感情?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學生肯定會回答:思念,從“倍思親”看出來的,這樣整堂課的主題一下就凸顯出來了。那麼詩人為什麼會在九月九日這天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呢?這樣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第二部分:自讀課文,感悟文包詩的特點。

這一部分,我打算通過兩個問題展開教學:一、王維為什麼在九月九日這天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二、他思念親人時,想到了什麼?對於第一個問題,學生通過自學,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因為王維15歲就離開了家整整兩年,獨自在外,且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家家戶戶團聚,所以他非常思念家鄉的親人。在學生交流的時候,我相機點撥:你是從哪個詞看出他是獨自一人在外的?讓學生體會“獨”字蘊含的意思。再引導:“是呀,獨自在外地,一個人,沒有家的感覺,所以是‘異客’。”由此,他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讓學生理解“倍”意思,從而理解“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的意思。學生充分交流後,我小結:“是呀,這真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啊!”從而提出文包詩的特點:詩文結合,這就是文包詩的特點,因此以後遇到此類文章時,即使老師不講解,你也能通過自己對課文的研讀,理解古詩的意思。第二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學生在理解了文包詩的特點後,很容易就能理解古詩第二句的意思。結合對第三自然段的誦讀,我相機引導,山東並不是指現在的山東,而是指長安和王維的家鄉之間隔了一座華山,兄弟們在華山的東面,而王維在華山的西面。如果兄弟們也在重陽節這天寫詩思念王維的話,可以取什麼詩題呢?【許多教育專家認為,將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沒有學會如何獲取知識,不會自己鑽研問題,沒有預見力的人。這就要求我們學生不僅要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必須學會如何學習。科學的方法是點金術,是通向成功的橋樑。尤其是在知識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顯得特別重要。一個只能被動學習,不會主動探求知識的學生,在他們日後的工作、學習中必將遇到許多麻煩,甚至完全無法適應周圍的環境。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尤為重要。】

第三部分:拓展延伸

請學生用“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給在外地的親人打電話。【我們偉大的領袖毛澤東曾經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麼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想了解學生是否對知識真正地掌握,讓他們進行運用是最好的方法。】

第四部分:總結

在學生充分誦讀體會的基礎上,我進行總結:“是呀,‘每逢佳節倍思親’表達了我們每個人的心聲,是我們在美好節日時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柏拉圖說過:“強迫記憶的知識是不會留在心裡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只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採用適合他們興趣的方法和手段,並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那麼學生必定樂學、原學,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板書設計

23、每逢佳節倍思親

獨自在外 心緒不寧

倍思親

觸景生情 提筆寫詩

每逢佳節倍思親說課稿2

一、教材簡析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國標本國小語文第五冊的課文,這是一篇以“文包詩”特殊形式出現的文章。在課文中不僅呈現了王維的曠世之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而且通過一個故事的形式來形象地解釋王維的這首詩,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離鄉,適逢重陽,遙想親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膾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為題,透出了濃濃的思鄉之情。課文情感真摯,有相依相伴的故鄉情,有望眼欲穿的離別情。讀起來饒有趣味。

二、教學目標:

由於故事發生在作者回憶年少時的事,所以學生理解起來困難不大,容易把握對文字的情感理解。特別是文章中明白如話的語言,貼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距離,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感情意境、體驗情感。為此,我在第一課時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大體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這其中,學會生字,流利地朗讀課文是重點,體驗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三、教學流程:

如何讓三年級的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既學會生字,流利地朗讀課文,又能大體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呢?我試著努力創設一種與課文相吻合的情境,以情為基點,以讀為主線,以悟為手段,真正走進王維的內心,在步步推移的說一說、讀一讀、聽一聽、評一評等學習活動中,體會詩人重陽佳節,身居外地,對親人濃濃的思念之情。主要預設了以下幾個學習活動:

一、感情調動,匯入課題

1、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傳統佳節,(板書:佳節)“佳節”什麼意思?(美好的節日)像這樣美好的節日有哪些?你喜歡這些佳節嗎?選擇一個說說。

2、每當佳節來臨,我們總會和自己的親朋好友相聚一堂,度過令人難忘的快樂時光。

在大家看來,過節總是開開心心的,可有一位著名的詩人:王維。卻在重陽佳節的時候,發出了這樣的感嘆:(板書:“每逢佳節倍思親”)(引讀課題)

3、對於王維,你們瞭解嗎?(補充:他的“山水田園”詩尤其出色。九歲時開始寫作,被稱為“神童”,15歲便離開家鄉,離開親人,到長安求學。)

(從“佳節”入手,回憶學生歡度佳節的情景,然後,筆鋒一轉,揭示王維在重陽佳節的感嘆,引出課題,激發學生閱讀文字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今天就讓我們乘坐歷史的列車,跨越時空,一起走進王維少年時的故事。請同學們輕輕地開啟語文書,自由朗讀課文,給每個自然段寫上序號,注意生字詞的讀音,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在旁邊打個小問號。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巡視。

3、出示詞語: 單獨 異鄉 回憶

思念 兄弟 挽著

扶老攜幼 興高采烈

頭插茱萸 登高遠眺

天各一方 思緒萬千 (文中理解)

開火車讀:每人讀一個、一行、齊讀(適時正音:興,在這指“高興”,所以讀第四聲。)

黑板上的這些詞語中有沒有你剛才打小問號的?(對於生字詞的理解,主要引導

學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詞語。如:興高采烈:喜笑顏開、欣喜若狂、興致勃勃 頭插茱萸“偏旁、插圖” 眺:從高處往遠處看,然後拓展舉出表示看的詞語:“俯視、注視、仰望、緊盯、瞧”)

4、把這些詞語放到課文裡,相信你們也能把它讀好,誰願意來試試,其

他同學的任務也很艱鉅,老師想請你們當小評委。

(指導朗讀古詩:指名讀、讀出節奏、讀出韻味)

5、一首飽含深情的古詩道出了離家兩年的王維的心聲,千言萬語匯成這樣一句詩: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在這指什麼節?(重陽節)現在,你理解課題的意思了嗎?(每當遇到美好的節日就會更加思念自己的親人)

(學生帶著自己的疑問走進課本,自由、充分地朗讀課文、自主學習。以讀為主,通過個別讀、評讀、想象讀等不同的形式不斷激發學生情感,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詞語,在讀中積累詞語和句子,並在讀中加深體驗,受到美的薰陶。掃清閱讀障礙,為接下來的精讀課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精讀課文,情感湧現

王維為什麼會在重陽佳節如此思念親人呢?讀讀課文1—3小節,你可以抓住一些關鍵詞,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

2、組織交流。

(第一自然段)

A: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15歲”說明王維很小便離開了家鄉,離開了親人。(你們幾歲了?15歲,正需要父母的關心與照顧。而王維卻遠離了家鄉,而且這一走就是兩年。)你們從兩年,又有何感受?

你離開過你爸爸媽媽一段日子嗎?心情如何?(是啊!與親人分離,哪怕是幾天都會很思念,王維小小年紀就遠離家鄉到外求學,它的家鄉在華山東邊的太原,長安在華山西面,他這一別就有兩年了。七百多個日日夜夜,叫王維怎能不思念親人呢?)讓我們齊讀第1小節。

(此環節,抓住兩個具體數字,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感受王維小小年紀,離家兩年,思鄉情切。)

第2自然段

過渡:小小年紀,離家兩年,思鄉情切。還有原因嗎?

B: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遊玩。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生: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到了。

(1)、重陽佳節、閤家團聚的日子,王維漫步街頭,看到了什麼?(人們扶老攜幼,……)王維還可能會看到什麼呢?

重陽佳節的大街上可真熱鬧呀,誰能通過朗讀把咱們也帶到熱鬧的大街上去?(出示句子)誰來讀?(指名讀)

(2)別人歡度重陽都喜氣洋洋,非常熱鬧,而王維卻獨自一人,當他看著(引讀下一句)

平時常想家的王維,此時更加思念親人,誰來把王維此時的心情讀出來(再讀)

觸景生情,怎能不思念親人呢?誰再讀?

你情真意切的朗讀打動了我們,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齊讀)

(3)重陽佳節,家家戶戶歡度節日,而王維此刻卻孤身一人,獨在異鄉,怎能不思念家鄉、親人呢?讓我們齊讀第2自然段。

(此環節,由文字拓展到生活,感受重陽佳節的熱鬧情景,正好與詩人的孤獨形成對照,觸景生情,睹景思人。)

C:第三自然段

看著別人歡歡喜喜地過重陽,此時此刻,他在想些什麼呢?

(預設:想起了以前在家鄉時和親人過重陽節的快樂情景;由過去的快樂想到了現在的天各一方;既想到了自己對兄弟們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們對自己的思念。)

面對此情此景,王維浮想聯翩,以前的一幕幕情景浮現在眼前:(引讀第1、2句)而如今(引讀第3句)王維思念著他的親人,他的兄弟們一定也在思念著他。(引讀第4句)

文中的……,更讓我們知道王維還想了很多很多,文中有個詞語就是這個意思,是哪個詞?(思緒萬千)你理解了思緒萬千,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個詞。

思緒萬千時,就將這濃濃的思念融進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讀

(此環節,啟發學生想象以前和兄弟們登高遠眺的情景,聯絡生活的實際,深切體會到現在的遺憾,感受詩人內心的激情與神往。)

下節課就讓我們繼續走進王維的古詩,體驗他的內心,去感受他對家鄉、親人濃濃的思念之情。

四、擺正姿勢,指導寫字

指導寫字“重”

每逢佳節倍思親說課稿3

教材分析: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第五冊第八單元第23課,它是一篇文包詩。

文章主要講述了大詩人王維在重陽佳節這天,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了他對家鄉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課文文詩對照,內容淺顯易懂,不管是故事還是詩句,都蘊含著濃濃的思念之情。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思念之情並非難事,而要讓他們體會詩中“獨”“異”“倍”三字的妙處,則要花一番功夫。

本文特被安排在最後一單元,即情感體驗單元,意在通過對前幾個單元的學習,即在“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的基礎上,讓學生感悟作者內心的深切感受,從而使自己的內心情感得到提高與昇華。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詩句,並進行背誦。

2、抓住重點詞句,詩文結合,理解課文的內涵、品讀古詩的意境,重點理解“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的含義,

3、詩文結合,理清文包詩的特點。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涵、品讀古詩的意境及“獨、異、倍”三字的妙處。

教學難點:

詩文結合,理清文包詩的特點。

教法學法:

教法:語文教學,教無定法,教學之功,貴在導學。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根據本課教學內容豐富,情節生動,三年級的學生一般無法一下子體會感悟出本文的主旨思想這一特點。特制訂了以“問難質疑法”為主、朗讀品味法、情景陶冶法為輔的教學方法來進行輔助教學。朗讀訓練是情感交流和體驗的過程,是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思想的主要方法。在教學時,通過讓學生多次反覆朗讀課文,來熟悉課文並體會詩人在重陽佳節獨在異鄉思念遠方的親人的思想感情。

學法:我制定了以合作探究法為主幹線索貫穿全文,討論交流法和超越文字法為輔的學法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年齡的認知水平,本課教學我將採用兩課時進行教學,這裡我將採用多媒體著重介紹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

一、揭課題,悟詩題。

詩題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靈的窗戶”。因此,對詩題質疑問難往往是開啟理解課文的“窗戶”。因此我從詩題入手,請同學們談談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關於什麼主題的故事,以此來檢視學生對課文的掌握成度和為下面學習解剖課文打下良好的鋪墊基礎。

二、讀文字,解詩意。

“孤獨”和“思念”是理解全文,體會詩人思想感情的關鍵,具有“牽動”全文的作用。只有抓住這兩個關鍵詞,才能順利地開展本課的閱讀教學,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因此每一句的理解我都緊緊圍繞“孤獨”和“思念”展開渲染、指導、理解。

三、括全文,延思念。

通過介紹其它詩人因為想念家鄉而寫下的詩句,藉此激發學生的情感。把對課文的理解融入進朗讀中。

板書設計:

23、每逢佳節倍思親

對 更加孤獨

比 更加思念

每逢佳節倍思親說課稿4

【緊扣特點說教材】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五冊第23課,這是一篇以“文包詩”形式出現的文章。通過一個故事形象地解釋王維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離鄉,適逢重陽,遙想親人的深深情思。故事是古詩的擴充套件和闡釋,古詩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課文情感真摯,有相依相伴的故鄉情,有望眼欲穿的離別情,讀起來回味無窮。

【依據課標說理念】

“注重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在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啟用學生的內心體驗,激起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與文字進行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引領學生去感受體驗詩句背後的那份思親之情、那顆思鄉之心。

【瞭解學生說學情】

由於我校一直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我們班的學生基本已經會背這首詩了,但是僅僅停留在背誦和明白這是一首思鄉詩的層次上,學生並不能很好地感受到詩中字裡行間融入的思親之情。因此教學時,教師重在幫助學生準確理解詩句,透過詩句走進詩人內心,體驗詩人的內心情感。

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和課文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

2、藉助課文內容,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3、通過讀文悟詩,培養學生的朗讀、想象、表達的能力。

教學重點:在讀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通過語言文字型會詩人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的情感。

【靈活多樣說教法】

根據文包詩課文的特點,我採用詩文對照,情景同現的教學方法。我以詩為核心,以文為對照,以情為串聯,以讀為本,以悟促讀。同時我還採用情境教學法,用畫面再現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用語言描繪情境,達到景與情的同意,情與景的交融。

【主動參與說學法】

學生用想像法,想象詩人王維複雜的內心世界;用朗讀感悟法,感悟詩人的思親之情;用聯絡生活法,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與詩人王維達到心靈的共鳴,從而透徹理解詩句背後的意思。

【情感互動說流程】

板塊一:感情調動,抓住題眼匯入新課

首先讓學生說說什麼是佳節?我國有哪些傳統佳節?過節時你的心情如何?揭示唐朝的詩人王維在重陽佳節這天,卻道出了這樣的感嘆“每逢佳節倍思親”。(板書課題)讓學生說說課題是圍繞哪個詞來寫的?(思親)

[設計意圖:節日是這首詩的一根血脈,從“佳節”入手,引出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板塊二:初讀古詩,激發學生走入文字的慾望

出示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引導學生讀準每一個字,每一句詩。

[設計意圖:課文是圍繞著古詩來寫的,引導學生讀準、讀通古詩,激發學生走入文字的.慾望,為下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板塊三:詩文對照,引領學生走入文字世界

(一)瞭解為何“思親”

通過讀文讓學生說說王維為什麼思念親人?引導學生抓住15歲和兩年,聯絡自己生活實際,體會王維離家時年齡小,離家久。教師板畫,讓學生直觀形象的明確家鄉與長安的地理位置,體會離家之遠,朗讀表示孤獨的詞串,引出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讓學生更深切地體會到詩人王維孤獨一人作客他鄉的寂寞心境。

(二)體會為何而“倍思親”

那是什麼讓王維“倍”思親?通過品讀文中的詞句,重點抓住“興高采烈”、“扶老攜幼”引導學生感受人們歡度重陽佳節時的熱鬧快樂。再創設情境,進行換位思考,從而襯托出王維此時的孤苦伶仃,寂寞冷清,引導學生理解體會什麼是每逢佳節倍思親。

(三)品悟“思親”之情

引導學生入文入境,感受王維的兄弟情深和往日相聚的快樂。抓住“天各一方”、“不能相會”和文中的省略號,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說說兄弟們會對王維說些什麼,去感受王維無法和家人團聚的遺憾以及對親人深深的思念,從而更好地理解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感受“思親”之心

採用教師引讀、指名讀、配樂讀、齊讀等形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讓教學回歸整體,使學生的感情得以昇華。

[設計意圖:結合課文中兩種情景的對比,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地朗讀,讓學生情不自禁地走進文字,拉近與詩人心靈的距離,將“文意”與“詩境”對應起來,使學生在讀文悟詩中逐步去理解詩意,感悟文字背後的那份深深的思親之情。]

板塊四:拓展延伸,感受古詩文無窮魅力

讓學生說說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人在什麼時候,深深地體會著“每逢佳節倍思親”呢?你還知道哪些與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有關的詩嗎?

[設計意圖:拓展詩句的內涵,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涵義。課後延伸,將課堂內外的知識溝通,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

【彰顯重點說板書】

在板書設計上,我採用簡潔、凝練、美觀的圖文結合的形式,突出本課的重點,起到了輔助教學,啟迪學生的思維的作用。

每逢佳節倍思親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第五冊第八單元第23課,它是一篇文包詩。

文章主要講述了大詩人王維在重陽佳節這天,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了他對家鄉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課文文詩對照,內容淺顯易懂,不管是故事還是詩句,都蘊含著濃濃的思念之情。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思念之情並非難事,而要讓他們體會詩中“獨”“異”“倍”三字的妙處,則要花一番功夫。

本文特被安排在最後一單元,即情感體驗單元,意在通過對前幾個單元的學習,即在“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的基礎上,讓學生感悟作者內心的深切感受,從而使自己的內心情感得到提高與昇華。

二、教學目標重難點

葉老曾經說過:“老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三年級是學生學習的轉折期,這個階段的孩子閱讀時容易浮於表面,不能很好地抓住關鍵詞句對課文進行品讀,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時相機點撥。因此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中年級學生的閱讀特點,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詩句,並進行背誦。

2、抓住重點詞句,詩文結合,理解課文的內涵、品讀古詩的意境,重點理解“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的含義,

3、詩文結合,理清文包詩的特點。在這其中,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課文內涵、品讀古詩的意境及“獨、異、倍”三字的妙處。教學的難點是:詩文結合,理清文包詩的特點。

三、教法和學法

首先是教法:語文教學,教無定法,教學之功,貴在導學。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根據本課教學內容豐富,情節生動,三年級的學生一般無法一下子體會感悟出本文的.主旨思想這一特點。特制訂了以“問難質疑法”為主、朗讀品味法、情景陶冶法為輔的教學方法來進行輔助教學。新課標指出朗讀訓練有助於學生更加真切的感受作品,因聲解意;有助於增強語感,因聲傳情。因此朗讀訓練是情感交流和體驗的過程,是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思想的主要方法。在教學時,通過讓學生多次反覆朗讀課文,來熟悉課文並體會詩人在重陽佳節獨在異鄉思念遠方的親人的思想感情。

其次是學法:俗話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此我根據國小生的心理髮展特點和應新課標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學習方式。”的要求制定了以合作探究法為主幹線索貫穿全文,討論交流法和超越文字法為輔的學法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年齡的認知水平,本課教學我將採用兩課時進行教學,這裡我將採用多媒體著重介紹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

第一部分複習匯入、理清文章脈絡。

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在這一部分我主要是通過對舊知的回顧即先請同學們談談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關於什麼主題的故事,然後請同學們自己複述一下?以此來檢視學生對課文的掌握成度和為下面學習解剖課文打下良好的鋪墊基礎。

第二部分:繞題質疑、激發探究興趣。

課題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靈的窗戶”。因此,對課文題目質疑問難往往是開啟理解課文的“窗戶”。抓住課題中重點詞語—“思親”質疑問難,是訓練學生見題思考的能力,通過對“思親”的質疑,學生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結構形式,同時也抓住了這篇文章的中心內容。

“為什麼思親?”和“怎樣思親?”是理解全文,體會詩人思想感情的關鍵,具有“牽動”全文的作用。只有抓住這兩個問題,才能順利地開展本課的閱讀教學,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第三部分:精讀課文,感悟文章特點。

這一部分,我打算通過兩個問題來展開教學:1、王維為什麼在九月九日這天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2、他思念親人時,想到了什麼?待探究問題定向後,我會用信任而又帶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反覆閱讀課文,然後在自主探究或分小組交流找出問題答案,對於第一個問題,學生通過自學,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因為王維15歲就離開了家整整兩年,獨自在外,且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家家戶戶團聚,所以他非常思念家鄉的親人。在學生交流的時候,我相機點撥:你是從哪個詞看出他是獨自一人在外的?讓學生體會“獨”字蘊含的意思。再引導:“是呀,獨自在外地,一個人,沒有家的感覺,所以是‘異客’。”由此,他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讓學生理解“倍”意思,從而理解“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的意思。(這是教學重點)學生充分交流後,我在引導學生指出文包詩的特點(即教學難點)是:詩文結合,相互對照。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在學生理解了文包詩的特點後,很容易就能理解出古詩第二句的意思。結合對第三自然段的誦讀,我再相機引導,山東並不是指現在的山東,而是指長安和王維的家鄉之間隔了一座華山,兄弟們在華山的東面,而王維在華山的西面。之後我在提問“如果兄弟們也在重陽節這天寫詩思念王維的話,可以取什麼詩題呢?”著名作家蕭伯納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所以在這時我會先請學生們通過自主思考得出答案然後在小組進行合作交流。

第四部分:超越文字、拓寬想象空間

偉大領袖毛主席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想了解學生是否對知識真正地掌握,讓他們進行運用是最好的方法。所以這一部分我會請同學們結合本課教學特點進一步體會前面我們學過的第一單元第3課的《古詩兩首》所描繪的深秋楓林美景及楓橋環境的淒寒、幽靜,來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及旅途中孤獨、寂靜的心情,並展開合理想象,試模仿本課編寫一個小故事在班級或小組內交流。

第五部分:總結感悟

在學生充分誦讀體會的基礎上,我進行總結:“是呀,‘每逢佳節倍思親’表達了我們每個人的心聲,是我們在美好節日時內心最真實的寫照。那麼,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下心來聆聽一曲優美的音樂,與作者一同去體會一下‘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濃濃思鄉之情。”新課標指出創設一定的情景氛圍,可以給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天地,使學生產生一種學習的內驅力,一種學習的激情,產生主動參與的願望,從而增強自我的學習意識。因此用音樂來感染學生,誘發學生的情感,才能使學生與詩人共鳴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