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必備】說課稿模板集合7篇

說課稿9.86K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必備】說課稿模板集合7篇

說課稿 篇1

說課是反思教師教學能力,提高教師教學元認知能力的重要環節。此次說課可歸為課前說課,是對教學設計實施以後可能出現的結果進行預測。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我說的課題是“拉薩的天空”,本課是蘇教版國標本(送審稿)第五冊的一篇閱讀課文。文章以清新凝練的語言描繪了拉薩天空藍的特點。總課時安排為2課時,本課為第二課時,是一節精讀感悟課。

一、教學背景分析

1、學習需要

(1)學生起點分析

作為三年級的學生就語文學習已有了這樣的知識能力的儲備:在工具書的幫助下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能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學會了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等等。但不同的學生的學習起點不一樣,學習個性和風格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未知和神祕吸引人們去探索事物,而“拉薩”對於學生異是好奇嚮往的物件,由此學習關注程度值得期待。學生通過上網瀏覽、圖書閱讀蒐集有關的拉薩資料,在第一課時交流相關資訊,瞭解到拉薩位於號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拉薩因日照時間長而成為日光城;他們知道了布達拉宮是松贊干布始建,是舉行佛事慶典的場所,是拉薩、乃至整個西藏的象徵;等等。這一切說明他們已經對拉薩有了初步整體的認識,具備一定的心理接受度。

(2)學習目標分析

a、知識和能力目標:在音樂、圖片及相關說明的幫助下,學生對拉薩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認識。

b、過程和方法目標: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以同桌議讀的形式交流感受;在集體精讀、賞讀中積累語彙,獲得言語美感

c、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體驗與感悟中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起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感情。

2、教學任務

《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寫到: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以利於他們積累、體驗、培養語感。所以語文課上最動聽的聲音是琅琅書聲。作為寫景美文,只有讓學生以聲如文、讀中賞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朗讀是本課的重點。拉薩對學生是抽象的概念,而描繪拉薩天空的詞語又是雋永深刻的。如何讓學生建立起感性認識,理解課文語言中的意蘊和情感是本課的難點。

3、教學環境

從教室的選擇到師生關係以及學生的學習心理和教師的教學心理狀態,都是教學環境的組成部分。其中師生關係是教學環境中的一種重要的軟環境,所以教師是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進入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情境中。在現代化教育技術的輔助下,學生很快進入情境,有效地體驗與感悟。

二、教學策略分析

課前播放富有濃郁西藏風情的音樂,使學生潛移默化地進入情境。讓學生觀看一組電子幻燈片,並配以詩化的語言加以說明,引領他們去簡單瞭解有關拉薩的地理、歷史及文化背景,喚起他們學習的情趣。

揭題後便是教師範讀課文,希望以自身的情緒狀態能感染學生,讓學生頓覺“拉薩的天空真藍、真美”讓他們帶著這樣的體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讓心靈與文字發生碰撞,並通過語言來抒發感受。

接下來學生先畫出有關描寫天空藍的句子,仔細閱讀後與同桌交流感受和想法。集體欣賞圖片,更好地理解課文描繪的意境,通過交流補充和朗讀感知語言,在讀中解疑,又在讀中獲得言語美感。這種美感包含在言語所指的內容上,即拉薩的天空本身就是美的;其次還包含在言語的形式上。具體表現為課文遣詞造句在風格上有質樸的美,“那裡的天空總是那麼湛藍、透亮,好象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貫穿全文;在節奏上有整齊對仗的美,如“有貼著山頂的白雲映襯,湛藍的天空顯得越發純淨;有拉薩河畔草地的對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明潔。”在手法上又用“布達拉宮的上空總是藍晶晶的,這湛藍的天空就是聖地的窗簾”勾勒出簡潔的美。

學生在反覆吟讀,解疑中,藉助形象發揮想象,把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學生口唸心誦,感受清新優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圖景,體悟作者的情感。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讀,期待學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課文的語言,也悅納這種語言,課文語言蘊涵的情感與學生的情感相通、共鳴。

最後欣賞一組不同時候的拉薩天空的圖片,讓學生得到完整的認識,自然而然流露出“太美了,我要去那兒,我要珍惜保護她!”

三、結束語:

上這堂課有個美好的願望:在琅琅書聲中,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不僅能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還能感受和再現文章的情思美感。學生在思維與情感的強烈震顫中體驗美!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拉薩對於學生來說,一切都顯得陌生而遙遠。它的天空藍得如何獨特,學生沒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開始利用多媒體充分地向學生展示各種拉薩藍天的圖片,把學生引領進遼闊、純淨、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薩的藍天在學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時讓孩子們用一個詞來形容拉薩的天時,他們異口同聲從心中喊出了“藍!”。情境的創設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在品味文中描述藍天的語句時,他們憑藉多媒體畫面與自己既有的生活經驗,在心中湧起了對這美麗的天空的無限遐想,產生了獨特而到位的體驗。“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維度的思維和情感都在對話中碰撞、交流,最後達到交融的境界。但對話的中心始終必須是學生。因為文字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我們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在本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直接面對文字,充分地去讀書,與文字對話。在朗讀中直面內容,展開聯想,學生不僅吸收了文字內容所負載的資訊,而且在對話中實現了文字意義與閱讀主體之間的互相交流、雙向互動。在對話中學生把自己對文字的解讀創造性地進行了表達,在這種酣暢淋漓的表達中,我們感受到了學生對拉薩的嚮往和熱愛。

說課稿 篇2

各位領導,評委老師:大家晚上好!

我是來自文學與新聞學院20xx級漢教二班的王年傑,斑羚飛渡說課稿。今天很高興也很榮幸能夠和這麼多師兄師姐一起參加此次說課比賽。這對我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挑戰,更是一次經驗的積累。今天我給大家說課的內容 是《斑羚飛渡》教學物件是七年級學生,課時為一課時。

一 、說教材

《斑羚飛渡》選自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二課,本文描寫了一群斑羚被逼上絕境,為了種族得以延續,老斑羚義無反顧的選擇死亡,捨生取義的壯舉。本文通過驚險動人的鏡頭描寫,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也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斑羚們在危機時刻的那種團結精神和協作能力。這既是對本單元關注動物世界的延伸,又啟示人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根據新課標教學理念,以培學生勤動手,勤思考為核心,將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學習的體驗放在首位,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廣泛的興趣和愛好,所以我確立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瞭解本課的大概內容,能夠複述斑羚飛渡時的主要情節。

2.能力目標:通過品味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理會文中借景渲染的手法,提高鑑賞能力。

3.情感目標:領會斑羚在危機關頭的協作能力和自我犧牲的精神。培養團結協作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品味文中優美生動的語言,領會動物之間的互助友愛、老斑羚們那種勇於自我犧牲的悲壯的美,啟發學生領會文章的深刻主旨

難點: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探究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激發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關愛自然的意識

三、說學法

七年級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好的理解能力和朗讀、口頭表達等能力,教學反思《斑羚飛渡說課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口頭複述,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討論法、交流法等,讓學生親身感受、體驗、主動去掌握運用知識。

四,說教法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是為了教,而是幫助學生學,教學就是要教給學生藉助自己已有的知識在獲得知識。”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把課堂教學變成師生交流、合作、體驗、創造、表現和享受美的過程;注重學生的發展,創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空間;鼓勵學生創造,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基於此,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匯入法、直觀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探究法、對比法、討論法、歸納總結法。並運用:“引—激—拓”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線,學生為主體,學生成為課堂主人”的教學原則,發展學生思維和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從以下方面來完成:

首先.以愛為話題,以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為線索,再談到動物世界,以此匯入課題。

這一環節主要採用創設情景和啟發式教學,很自然的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氣氛,啟發了他們的思維,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

接下來我將對作者進行簡單的介紹,這一環節主要採用直觀教學法,讓學生對作者有所初步瞭解。

然後我將請同學對課文進行簡要的複述,這一環節主要應用自主學習法,通過課前的自主預習,對課文內容熟悉,有利於課堂的教學進展。集中所有同學的精力,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

下一環節將對課文精彩畫面進行分析與深度講解,這一環節主要採用討論法,讓課堂氣氛達到高潮,讓每個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感受那驚險而悲壯的一幕。

然後就是反思與探究。反思人類的行為和探索斑羚的精神,引起同學們對保護動物的慾望以及學習他們的精神。........

下一環節就是對課文進行總結,主要採用歸納總結法,呼籲同學們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自然,愛護自然,學習斑羚的那種團結,互助的精神。

最後一環節就是課後作業,以如果<我是..>為題寫段話,主要採取練習法,主要談談學生對生命的感悟,對生命的理解,以及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本課設計力求體現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為中心,從目標的提出、到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學習成果的呈現,都讓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實踐性、更濃的創造性!當然,教學研究永無止境如有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雨的四季》是部編教材國中語文第一單元第三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擁抱自然,熱愛生活,這篇寫景抒情散文十分契合主題,文質兼美,無論從思想內容上還是語言文字上都堪稱典範。寫景散文的鑑賞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本文又是一篇自讀課文,需要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在教師的點撥下去閱讀,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說學情:

經過前兩篇課文《春》和《濟南的冬天》的學習,學生對寫景散文有了初步的認識,掌握了一些寫景的手法,但對於多角度的賞析以及散文的表現手法,還需要教師進一步指導和訓練。

說教法學法:

誦讀法:配樂朗誦、師生共讀、學生自讀、仿讀、齊讀,多種朗讀形式並駕齊驅

小組合作探究法、圈點勾畫法

預習準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疏通字詞義

2、課前蒐集關於雨的成語、古詩句

說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多角度品味文中精彩語句

2、學會從側面描寫出景物特徵

3、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流程:

一、 情境匯入

教師和學生齊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江南寒意少,冬月雨仍飛”。(由學生耳熟能詳的寫雨的古詩匯入,喚起他們對一年四季不同季節的雨的感受,同時幫助他們積累鞏固古詩詞

二、 整體感知

1、配樂誦讀

安排四個朗讀好的同學分別讀2、3、4、5段,教師讀1、6、7段,師生共讀,要求其他學生聽時注意朗讀的語氣、節奏。

2、學生自讀課文後完成

①圈劃春夏秋冬雨的各自特點(用四字詞語概括)(此環節是培養學生快速進入文字,從整體把握文字,提取有用資訊的能力。這些特點文中都能找到,春雨美麗嬌媚,夏雨熱烈粗獷,秋雨端正沉靜,冬雨自然平靜)

②請用一些詞語、成語或古詩來描述各個季節的雨,如夏雨:大雨傾盆(此環節是調動學生的舊知和情感體驗,使其與文字更大程度產生共鳴)

三、 合作探究

以小組為單位,每人挑選一個雨季,讀一讀,賞一賞,評一評,然後小組推舉代表彙報,教師適時參與探討,彙報安排如下:

1、小組代表先朗讀,其他同學評價朗讀,仿讀

2、品味精彩語句(提示:可以從修辭,準確用詞等角度說明)(此環節主要檢測學生已有的賞析能力,學生通過國小六年的學習以及前兩課的學習,對一些常見的修辭,如比喻、擬人手法已具備了一定的賞析能力,教師不必多講,大可讓學生展示,但一些動詞、形容詞的精當使用,需要教師點撥,如第3節中的“澆灌”“鼓著”,教師可以通過比較來揣摩體會,將“澆灌”與“洗淋”比較,“鼓著”與“浸著”比較。此外,感官描寫如果學生說不到,教師也可點撥,可以結合朱自清《春》中寫春風時候調動各種感官來寫。總之,此環節主要是小組合作展示,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性,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備課時要充分預設,才能迴應學生回答中的疏漏和不足,這是生成的課堂,需要教師更多的教學機智。)

四、 質疑解難

課文旁邊的思考題是本課的難點所在,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試著解決,不會或不到位的由教師指導,此環節更多發揮教師主導性。教師著重講解兩個問題

1、第2段,作者沒有直接描繪春雨,而是寫了萬物經雨淋後的情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教師引導時可以和朱自清《春》中的春雨描寫比較,“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通過比較,讓學生理解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區別,並讓學生感受到,寫景散文中運用側面描寫可以全方位地表現景物特徵,如這裡就從側面寫出了春雨滋潤了萬物,給大地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然後指導學生從第3段和第五段中找出側面描寫的句子。

2、第6段,上文寫雨,多用“她”或“它”指稱,為何這一段改稱“你”?(教師可以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並引導這裡採用呼告的修辭,便於更直接表情達意和抒情,這是作者情感達到了高潮。)教師追問:哪裡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昇華了?分別從第1段和第6段找情感的詞。從“喜歡”到“愛戀”可以看出作者對雨的情感越來越濃。只有對生活充滿熱愛,才能有如此這般對自然的愛戀。

五、 拓展延伸

請同學學習劉湛秋,把對雨的情感融入到文字中,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雨季,運用側面描寫,仿寫幾句,教師給出示例:如夏雨那段,地上,喝飽了水的茄子皺紋漸漸舒展,洗了澡的青椒肌膚光澤透亮。(教師提供示例給學生一個臺階,降低了難度,對於七年級學生而言,寫出整段或整篇雨的文章有一定難度,但在老師引導下仿寫幾句還是能達到的。讀寫共生,閱讀是為寫作服務的,仿寫就是逐漸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最後,讓學生大聲朗讀仿寫的句子和文章第6節,將自己和作者對雨的情感達到高度統一。

說課稿 篇4

《一諾千金》全文是圍繞著做人要講誠信來展開的。要知道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講究誠信的故事,格言比比皆是,當今誠信又是社會呼籲的熱點問題,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誠信在人們心目中佔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們所向往的是一個人人講誠信的社會。

本課的教學我們預想分兩課時完成,糜老師所執教的第一課時的主要教學內容是書中的歷史坊(一諾千金的故事),七色光(承諾的形式),金點子以及身邊講誠信的例項,我們期望在本課時教學中能達成

“1、知道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理解誠信的重要意義,知道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3、瞭解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誠信形式,願意做誠信的小公民。”這三個目標。誠信格言的交流,生活中不講誠信的事例,誠信所牽涉到的法律責任等內容,我們將放在第二課時重點學習。

今天,糜老師的課將帶給我們幾個亮點: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學生所做的一個說出真心話的承諾。高年級學生已經能對現象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形成自己的觀點,但是往往在教學中不善於說,不敢說,因此,教學一開始教師就會針對此提出要求,相信大多數學生會願意許下承諾,當教學結束之時,教師會讓他們對於自己是否履行承諾給於一個評價,這樣一個教學設計看似不起眼,其實它不但保證了在課堂上孩子們能吐露真實的心聲,展示真實的想法,更是緊緊圍繞著教學內容,讓學生們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說到要做到的過程。

教學事例來源於學生生活,指導學生生活也是一個亮點。充分挖掘現實生活和社會真實事件的教育價值,把社會基礎知識教學與真實的社會生活實際聯絡起來,是《品德與社會》課程內容構建的重要原則,我們也力圖在這堂課上能有所體現。在各行各業都大力提倡誠信之風的今天,誠信的事例也越來越多,但是其中很多的事例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較遠,這樣既不利於學生的理解,對於學生實際生活的指導性也不強。於是,我們從小處著手,找到學生身邊鮮活的事例為教學的內容。教學之初教師將會組織一個模擬的情景辨析,從學生的心態出發要不要還車錢展開辯論,讓學生感受到講誠信是一種做人的基本準則。生活中信守承諾的事例是學生感受最深的,也是受益良多的。在講故事後設計一個學生交流的板塊,把時空的距離在與學生生活拉近,學生可以在說一說的過程中,把生活中的真實事例再現,激發起心中對誠信的嚮往。在指導踐行時,將會出現了一些學生生活中常會面臨的情景,請孩子們出出金點子,並且演一演,說一說補救的辦法,這就是對學生的實際行為進行指導,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明確可以怎麼做。

關注學生的年紀特點,採用適當的活動方式也是我們在備課之時特別關注的地方。我想四年級的學生形成了一定的思維習慣,思考往往也能達到一定的深度,他們在教學中也更向往與教師的平等地位。在這堂課教學中,我們的活動從激發學習興趣開始,通過學生的全員自主參與,在談一談、看一看、議一議、演一演等多樣活動中,暢所欲言,達到知情行的統一。教學開始就會有一個辯論,辯論是一個判斷——思考——說服對方的過程,四年級學生是有了這樣一個系統思考的能力,因此糜老師將會把自己處於一箇中立的地位,讓學生就自己的想法展開思辨的過程來說服對方,而不是牽引著孩子朝她的方向走。承諾的形式學生生活中接觸的很多,但是系統化的交流可能會存在一些難度,既然是高年級的學生,糜老師就會讓他們靜下心來看一看書瞭解其形式,然後再引導他們拓展思考,補充其他的承諾形式。當然根據各老師的特點,我們也可以把這節課的形式改成一個談話類的節目,或是一場辯論賽,那樣老師在課堂上起的牽引作用可能更小。但是不管用什麼樣的形式,我們力求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繼承好的教學方法,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可以從活動體驗中收穫道德的薰陶。

當然,備課中肯定也會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希望在糜老師的課後,能聽到專家老師對此提出的精闢見解。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矩形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應用最廣泛的幾何圖形之一,本節課選自冀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數學(下冊)第22章第4節《矩形》第一課時,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平行線、三角形中位線以及平行四邊形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來學習的。教科書力求突出矩形性質的探索過程,讓學生通過圖形變換和簡單推理等方法,自主地探索出矩形的有關性質和識別條件,再現圖形性質豐富多彩的探究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說理的基本方法。

基於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圍繞著矩形的性質與識別條件而展開的,矩形的性質與判定方法在本節課中處於核心地位,所以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矩形的性質與識別條件,難點是矩形性質和識別條件的探究和應用。

二、說學生

八年級第二學期的學生已經學習了國中階段包括全等三角形的性質、識別在內的絕大多數幾何概念及定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八年級的同學,活潑好動,有較強的理解和模仿能力,對於新鮮的知識也充滿著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慾望,而在矩形的性質和識別條件中,又有許多頗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因此,我在組織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矩形的性質和識別條件,這不僅使學生學到科學的探究方法,而且體驗到探究的樂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矩形的概念和性質,理解並掌握矩形的識別方法,會初步運用矩形的概念和性質來解決有關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探索矩形性質和識別條件的過程,在直觀操作活動和簡單的說理過程中發展學生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增進主動探究的意識,逐步掌握說理的基本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嚴謹的推理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體會邏輯推理的思維價值。

四、說教法

沒有學生參與的教學活動幾乎是無效的教學活動,本節課的難度不大,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自己得出並總結出結論,這樣做不僅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學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因此,我採用以“激—導—探—結”為主線的教學方法。

五、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分析學生是教師實施教學行為的關鍵,所以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增長主體意識,達到預期的目的,學生自主參與整堂課的知識構建,從定理的得出到證明,從參與問題的發生,發展到問題的解決,讓學生積累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我主要採用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新課引入(3`)

1、首先進行復習提問:什麼叫平行四邊形?它和四邊形有什麼區別?

(這主要是和上節課有一個很好的銜接,另外為學習矩形做一個鋪墊,創造學生參與並展示自我的活躍的課堂氣氛)

2、觀察與思考:展示生活中一些平行四邊形的實際應用圖片(如:國旗,顯示器,門、紙張等),讓學生想一想:這裡面應用了平行四邊形的什麼性質?它們有什麼特殊之處?

3、教師演示:用活動的平行四邊形教具,做演示平行四邊形的移動過程實驗,提問:它還是一個平行四邊形嗎?為什麼?然後,當移動到一個角是直角時停止,讓學生觀察這是什麼圖形?

(通過例項和教具演示,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變,並使其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緊密聯絡的,然後,引出矩形定義)

第二、課件展示:矩形的定義,讓學生舉出身邊的矩形的例項,學生不難說出書桌面、教科書的封面等矩形實物。

(通過這個課件展示和例項可以使學生深刻的認識到矩形是角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第三、探究活動一(10`):讓學生畫出一個矩形ABCD:

①你認為矩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如果是,它有幾條對稱軸?試著畫出來,並用對摺的方法進行驗證。

②連續對角線AC、BD,它們的交點O在矩形ABCD的對稱軸上嗎?

③OA,OB,OC,OD之間有什麼數量關係?

在教師指導下采用自主探究、分組討論的形式完成,引導學生探究四邊形的性質應該從邊、角、對角線、對稱性等幾個方面去研究,這裡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這樣做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同時也考查了小組之間的合作能力,讓做的快的同學也享受其它組的同學成功的幸福感,等學生完成以後,教師一一點評,並給以鼓勵。

學生通過操作,思考、交流、歸納後得到矩形的性質。

待學生掌握了矩形的性質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例1,展示課件。然後教師給以點撥和評價,並鼓勵學生:你能行!很聰明!

第四、探究活動二(10`)

設定問題情境:怎樣識別矩形呢?我採用分組討論,自主探究的方法,注意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學生討論後,各組分別展示討論結果,教師給予積極評價和鼓勵。繼續提問:矩形識別條件還有哪些呢?

{教師補充:對角線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

這個環節教師應該大膽放開手腳,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對個別有疑問的學生可適當點拔。

矩形的識別方法口訣(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

第五、隨堂練習(10`):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考查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程度。二是作為教師,也瞭解學生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查漏補缺。

第六、課堂小結(5`):這個環節是讓學生來完成,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養成及時總結、善於總結的習慣,讓這種習慣以後變為一種能力並終生受用。

第七、作業佈置:P72習題 第1、2題 (祝你成功)

七、板書設計:

八、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設計主要是針對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主要採用是利用小組學習、討論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學方式,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既開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個性也得到了發展,把主動權也交給了學生,培養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和管理者,學生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出現在教學過程中,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自然而然地學生知識和技能就得到了提高,我希望讓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烏鴉喝水》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九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文是一篇經典有趣的童話故事。通俗易懂,以“喝水”為線索,採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烏鴉機靈智慧的形象,說明任何事情只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就能克服困難,課文語言簡潔,淺顯易懂,生動活潑,貼近兒童生活,學生不難理解。文中插圖形象鮮豔,有助於學生觀察想象。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對第一學段閱讀的要求,要讓孩子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我設計了目標:

1、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培養自主閱讀的願望,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因此我制定的教學目標。

2、是認識8個生字,會寫4個。閱讀目標要求孩子能讀一些童話,感興趣的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因此我設計了教學目標。

3:理解課文內容,明白遇到困難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會想辦法,樂於與同學交流。

三、說教學重難點:

一年級的孩子剛進入國小,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因此,我將“識字、寫字,朗讀理解課文”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本文賦以烏鴉人的思維,因此在一、二自然段中,抓住“到處”一詞來理解烏鴉非常口渴,找到水不容易,卻喝不到水的焦急。三、四自然段抓住烏鴉想辦法來解決問題,體會喝到了水的喜悅。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理解課文,明白遇到問題要自己動腦筋辦法來解決,也就成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四、說學生

一年級上期的孩子,識字、朗讀能力都較弱,落實識字、寫字,才能為閱讀打下基礎,孩子已初步具備了拼拼音識字的能力,但識字水平不高,因此,老師在引導孩子識記時,要鼓勵他們自己想辦法,閱讀後孩子對課文已經有自己的一些問題和想法引導他們動腦想,動手做,動口說來解決問題,逐步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五、說教學方法

根據學齡初期,兒童感性認識較強,理性思維較弱,而且活潑,好動,富於想象,喜歡嘗試的心理特徵,依據教材特點,我擬定以下教學方法:

(一)直觀教學法: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直觀的東西,表情動作來記住字形,理解字義。

(二)體驗法:通過對烏鴉的動作心情的體驗,使學生的朗讀更有感情

(三)以讀代講法:在課堂中充分體驗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程理念,以學生的朗讀,代替教師的講解分析,讓學生在讀中感,在讀中悟。

(四) 探究法:引導學生去比較和發現,積極探討嘗試想出另外的解決辦法,讓學生懂得去觀察思考、學習。

六、說教學流程:

主要分為(一)激趣匯入(二)初讀課文識字寫字(三)解疑讀文感悟,(四)指導朗讀深化探究。

(一)激趣匯入

一堂新課的導語設計是至關重要的所謂“萬事開頭難”。富有情趣的導語,就像在師生之間駕起一座溝通心靈的橋。通過橋樑,師生的心拉近了。

1、《烏鴉喝水》開課時,我採用了謎語激趣匯入:“身空黑袍子,長個醜樣子,懂得愛媽媽,是個好孩子。——打一種鳥。”

如此激趣匯入新課,學生的聽覺、思維與想象都被調動起來,“多頻道”地運作,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也更使孩子在輕鬆的猜謎活動中感受到老師更像一個共同學習的夥伴。

2、出示“烏鴉”問,誰能有禮貌地跟烏鴉打個招呼?

通過打招呼拉近孩子與烏鴉的距離,彷彿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同時也使孩子學著禮貌、熱情地與人打招呼。

3、然後揭示題目《烏鴉喝水》,讓學生想辦法記住“烏”字。思考:你有什麼問題想問問烏鴉的嗎?

通過前面的鋪墊,孩子們覺得烏鴉就在我們的當中,又通過剛才的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的興趣被激發,問題匣子打開了,從提問中也可看出孩子對烏鴉的關心,通過激發,孩子就能積極、主動地投入自學。

(二)初讀課文,識字寫字

1、由於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些篇幅短小、有趣的課文了,因此學生已有了許多對不認識的字,讀不通課文的解決辦法,所以在自學要求時,只要教師稍作點撥就可以了,而在識字、認字方面學生也已懂得這個字象什麼或加一加、減一減,合一合等許多方法來解決生字。

首先自學要求:A、藉助拼音讀通課文B、自學生字、讀準字音,記住字形C、尋找答案,深入思考

2、在反饋中分三步走:

A、生字學習中我採用認——帶——考三步。認:拿出生字卡片與大家一起再認生字;帶:你是用什麼好辦法記住這個字的?一個學生的方法變為大家共享的方法;考:老師設計活動讓學生準備字謎,如:烏鴉的”烏”和”鳥”字的區別,邊做以遊戲讓學生尋找到手裡的生字卡片舉起來,“烏”和“鳥”是形近字,難記,也可讓同桌一起合作自由編順口溜的方法加強記憶:烏少一點,鳥多一點。

B、讀課文時,抽三個小朋友分段朗讀,並讓聽的同學與朗讀的同學互提要求與建議,使孩子明確自己在讀或聽時該注意些什麼。

C、學生評價。學生之間正確、公正、激勵性的評價與建議可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

3、寫字教學是本課的重點,寫字是要重視對學生寫字姿勢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指導書寫“麼、什、升、只“四個字,要先讓學生觀察說說你想怎麼記?再引導觀察要把字寫得漂亮哪些筆畫很關鍵?特別指出“升”字橫要長,撇要平,,“只”字左點不同於右點,同時注重寫字的姿勢。

(三)解疑讀文感悟

1、解答疑惑,繼續質疑。通過剛才的自學,你已解決了哪些問題?學生交流。通過這一環節讓孩子懂得自主、探究式地去解決遇到的困難。再問:那麼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或者你又新產生了哪些問題呢?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創新和進取的精神,對課文的質疑可以使學生懂得在思考中學習,在問題中學習。

2、朗讀課文第一段,思考:烏鴉是怎麼找水喝的?這一環節中可抓住“到處”這一關鍵詞統領本段。

(出示課件:烏鴉找水的動畫)先可讓學生欣賞,再做做動作,烏鴉飛到哪裡?找了哪些地方?又是怎樣東找找,西找找的找水的?再體會心情,剛開始找不到水心情如何?後來好不容易找到了一瓶水,心情又怎樣?集體、個別地讀這兩個句子體會,特別指導好“到處”一詞的朗讀。

3、正當烏鴉高興的時候,它又碰到了什麼困難呢?(接著出示課件:喝不到水)引導學生從文章中找到這個句子劃出來,對照文字旁邊鮮豔、生動的插圖來進行討論、分析,得出“水不多,口小,嘴大”等原因。(課件出示:怎麼辦?)

面對這些困難,這時教師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了。

可採用激將法:算了,算了,喝不著,還是走吧!

這時激起了學生許多智慧與情感的火花。“不行,不行,烏鴉已經很渴了。”“烏鴉到處都找遍了,才發現的。”“你瞧圖上的烏鴉多累啊!”“小烏鴉還要去照顧媽媽呢!”這時孩子和文中烏鴉一樣處於兩難的境地,再讓孩子反覆朗讀:怎麼辦呢?這裡的感情激發,就十分的水到渠成了,教師隨便什麼講解都顯得多餘了。

孩子們通過矛盾的鬥爭,也很自然的想到幫助烏鴉,用麥管吸,加石子,請大象幫忙等十分多的辦法也就產生了。這一環節既激發了學生熱心關愛,幫助別人,又發展了思維,訓練了表達。也為體會烏鴉的善於觀察與聰明作了鋪墊。

4、孩子們幫烏鴉想了這麼多的辦法,那聰明的烏鴉是怎麼做的呢?課件出示,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銜起來,放進瓶子裡,水升高了,烏鴉喝到水的動畫。孩子一下子就興奮起來了,為烏鴉感到高興,相機出示字幕,讓學生讀一讀,體會烏鴉的聰明,為它高興。

(四)、指導朗讀,深化探究

由於有了前面的情感體驗,孩子的朗讀更有感情、更自然了,而且還可個別、集體加上動作、表情,等多種形式朗讀,體會烏鴉的聰明,善於觀察,會想辦法,引導孩子也來想想另外的辦法,讓烏鴉能喝到水,再和同學交流。這一環節的設計即迴應的學生開始為烏鴉想的辦法,同是地讓孩子主動去探究,去思考什麼樣的辦法是有用的,可行的,必須要善於觀察,思考。

七、板書說明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課文是精華的體現,好的板書更應具有深刻的啟發性。我的板書力求顯示這些。設計時按照故事的發展順序,既體現了文章的思路,又能突破教學重難點,讓孩子感受到遇到問題要善於觀察,動腦筋想辦法,才能解決。

烏鴉喝水

到處找水 喝不著水

(著急)

喝到水

八、說教學效果

通過教學,學生已經掌握了本課所要認識的生字和要寫的生字,並能正確,流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通過看圖觀察,課件展示,以及自己的探究,表演,交流,感受到了烏鴉的聰明,善於觀察和思考,明白了遇到問題要動腦筋想辦法,同時也感受到了自己解決問題的快樂。感受到了閱讀的樂趣。進而喜歡閱讀。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文是一篇講演稿,屬於記敘文,偏重於記述講演的過程,突出講演者的形象。教授時,必須注重人物形象的分析,看作者到底給我們刻畫出怎樣一個名人畫像。

文章開篇介紹梁啟超,結尾評論梁啟超,中間按梁啟超講演的先後順序進行敘述,還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評論。結構層次清晰,語言風趣而又帶感情,可根據這些教學內容,設計小問題,加以瞭解和體會。

梁啟超的名氣在於戊戌變法,可文章並未從政治活動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現梁啟超,而是從他的學者身份,通過外貌,尤其是他講演時的神態語言表現其學識淵博、自由灑脫的真性情。

2、教學目標:

⑴知識目標:

①學習敘事中表現人物的方法,重點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②適當補充《箜篌引》《桃花扇》等課外資料,激發學生的想象,體會人物講演時的形象和性格。

③蒐集梁啟超事蹟,讓學生講述,以全面瞭解他的人格魅力。

⑵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蒐集與整理資訊的能力。

3、教學重點:

分析體會作者怎樣通過敘事來表現人物性情的。

4、學習難點:

學習記敘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評論和感受的寫法。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文語言風趣而又帶情感地刻畫出了梁任公的個性。要讓學生深切體會,必須抓住細節分析文章。可以先讓學生默讀感知人物形象,再圈點篩選主要段落語句,進行討論評析,瞭解梁啟超的講演特點及其性格特徵。最後讓學生表演性範讀,以淋漓盡致地表現人物的性情。最後讓學生展示交流自己所找的材料,以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教學過程中,教師起導讀和歸納總結的作用。

本文共安排兩課時。

三、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從政治的角度,請同學們介紹梁啟超在政壇上的功績?”

明確:戊戌變法、雲南起義、康梁

2、政界上叱吒風雲的梁啟超在文學界也是一位難得的才子。同學們要想看到一個真實而又活生生的梁任公,就要讀讀梁實秋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二)新課:

1、默讀,疏通字詞,瞭解本文記敘的主要內容。思考:文章主要記敘了梁啟超講演時的哪些情況?

2、梁啟超的這次講演給聽眾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回答:深刻的印象,感染影響了讀者。

追問:何以見得?

依據:第一段和第八、九段。讓學生讀出有關句子,並用線劃出。

明確:

a、“過去也有不少顯官,以及叱吒風雲的人物蒞校講話。但是他們沒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b、“他掏出手巾拭淚,聽講的人不知有幾多也淚下沾巾了。”

c、“不少人從此對於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

3、為什麼梁啟超的一次講演給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並筆而記之?

(提示:梁任公演講時有什麼特點?或問梁任公這個人怎麼樣?)

討論歸納:

演講特點:

開場白——獨特

聲音——沉著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內容——豐富而有趣

表情——成為表演,酣暢淋漓

人物特點: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穩健)氣質(風神瀟灑)眼神(光芒四射)

講演時的神態、語言、動作——生動有趣,旁徵博引,手舞足蹈,(自負、謙遜、博聞強識、自由灑脫)

總之,他是個有文采有學問的學者。

通過結尾段的“熱心腸”轉入對其人格的分析。

(三)補充材料:

過渡語:說梁任公是個熱心腸的人,你同意嗎?

1、一夫一妻少風流。

在才情恣肆的梁任公身上,風流情懷是可以遏制的。他對華僑小姐何蕙珍的斷然割愛便是明證。

他途經檀香山時,“學問見識皆甚好”的何蕙珍被他的文采與演講才華深深打動著。年僅20歲的蕙珍明知梁氏已家室在堂,便主動提出,只求以偏房身份走進他的生活空間,無怨無悔。任公為之感動,由敬重而生愛戀,終夕難寐;但一想到髮妻李蕙仙有恩於自己甚多,以及與摯友譚嗣同創設“一夫一妻世界會”,不能自食其言。再說,自己乃朝廷懸賞通緝之要犯,生死未卜,不能連累他人?於是,他謝絕了這份稀世真情。清朝垮臺後,梁啟超回國效力,蕙珍專程趕往北京,找到梁啟超,希望一還夙願,時任司法總長的梁啟超依然婉辭謝絕,使蕙珍掃興而歸。李蕙仙病逝後,蕙珍又專程從檀島趕來,舊話重提,梁啟超則痛悼亡妻,一無所動。

2、大義滅親,披麻戴孝。

為了報效國家,梁啟超走過風風雨雨的56個春秋,卻始終恪守一份書生本色,重視情誼,光明磊落。每當有人提起譚嗣同,他總是眼噙淚花。由於梁啟超頗有主見,對乃師並不完全惟命是從,康有為對他很惱火,尤其是梁啟超暗中與孫中山協商合作方案,康氏耿耿於懷。面對康有為違背歷史發展潮流,追隨張勳復辟帝制,為宣統帝草擬“詔書”,梁氏大義滅親,討伐復辟逆流,拿乃師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罵“樑賊”。梁氏身為弟子,事後依然心繫師門,胸無城府。康氏謝世時,他披麻戴孝,痛哭失聲,率清華國學研究院眾弟子在法源寺開弔3日。每當來人行禮,他始終站在孝子位置,答禮不疲。凡此種種,不勝列舉。

3、不同尋常的寬容。

1926年初,任公患有尿血癥,協和醫師診斷為右腎有腫瘤,建議割除。挨刀之後,方知右腎完好無損,割除之後,尿血依然未止。梁氏家屬為之氣憤,輿論矛頭直逼協和。任公認為醫師並非有意為之,醫療事故無法絕對避免,協和乃美國人創辦之醫院是科學的象徵,不能因為自己的手術失誤而使國人懷疑科學,讓守舊者找到口實。於是,他坦然忍受事故,勸慰家人,還以《我的病與協和醫院》為題撰文,站在協和一邊,使一場非同小可的醫療事故所引起的風波化解為零。他割掉了一個好腎,但留下了一方寧靜,托起一份寬容,讓生命個體由此超越和昇華。

手術3年後,梁啟超腎就逝世了。他走得如此匆忙,顯然與協和醫院的醫療事故有關,令人扼腕!

(四)教師總結:

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難歲月,梁任公的政治主張屢屢因時而變,但為人處世的原則始終未變。他重感情,輕名利,嚴於律己,坦誠待人。他明鏡似水,善解人意,在某些關鍵時刻,則以大手筆寫實愛的海洋。在風雲際會和星光燦爛的中國近代人才群體中,在做人的問題上,與梁啟超比試者是極其稀少的。

(五)作業:

記敘一位老師上課時的言談舉止等突出其人物風貌,要求注意細節描寫。

標籤:說課稿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