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選】八年級語文說課稿四篇

說課稿5.32K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八年級語文說課稿四篇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老王》。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程式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課文,這個單元的課文都是以“愛”為主題的課文,其中幾篇課文講訴的都是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老王》講述的就是一個普通車伕的故事。這個單元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情操。八年級學生的特點是思想活躍,敢想,善於模仿,外界的任何新鮮事都令他們感興趣,他們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因此,許多同學只知道一味的接受“愛”,而不懂得如何感謝“愛”,更別說去回報“愛”了。像老王這類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弱者,他們不瞭解,更別說去關心了。我認為,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到文學知識,更重要的還要讓學生體會文中的情感,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狀況,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及思想情感。

2、揣摩語言,深入領會語句的意味。

3、體會作者的善良,引導學生關愛弱者。

〖教學重點

1、全面把握課文,領會作者與人物的思想感情。

2、激發學生的同情心和愛心。

〖教學難點

領會從文章語言及人物刻畫中滲透出的愛的博大

二、說教法

新課改要求教師轉變角色,變知識的傳授者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在本課教學時,採取合作探究法、板書輔助法、質疑法、誦讀法、點撥法、表演法等,使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三、說學法

1、學生充分預習:

我認為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很重要,如果每一課都能把課前預習落實好,課堂效果就會事半功倍。要想達到這種效果,就要把預習要求明確,讓學生知道怎樣預習。因此我設計了以下的預習題:

⑴ 利用工具書疏通生字詞。

⑵ 熟讀課文。

⑶ 對課文質疑。

讓學生學會質疑,這是一個最重要的環節。因為“提出一個問題比回答一個問題更難得”。我們也知道,學生能對教材提出有價值的質疑,是學好語文的第一步。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圈記出來,以便課堂交流。做好了這些預習,就可以進入到高層次的師生平等對話了。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四、教學程式

本課安排一個課時,為了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有效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我把這堂課分為:懸念匯入、作者簡介、檢查預習、學生質疑、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六大版塊。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

1.單元及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題目是《蘆花蕩》,它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一單元第二課。這一單元收錄的五篇文章有三篇是新聞,一篇書信,一篇小說。雖然體裁不同但都是與戰爭有關的內容。可見編者是用戰爭題材的作品來讓學生了解過去的歷史,來了解正義戰爭的威力與非正義戰爭的罪惡。我所說的這篇文章是一篇小說,它通過塑造生動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當時特定歷史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勇氣與威力、信心與信念,揭示戰爭給受害國人民帶來無盡的傷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無情的殺戮。這看似殘酷,反映的卻是一個不屈民族的抗爭之魂,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氣,體現了“以其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勇武精神。高爾基說過“文學即人學”。學生通過對此文的閱讀,在享受審美愉悅中,認識自己,提升自己,從而激發起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那就是弱國無尊嚴,以此引出梁啟超說的“少年強則國強”的道理,來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操和發奮學習的強烈慾望,從而達到語文教學“文以載道”的目的。《蘆花蕩》是中學語文教材傳統篇目,是孫犁的“白洋澱紀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說《荷花澱》),此篇小說是他在延安時期的作品,“因其清新的藝術風格引起過文藝界的注意”①。小說通過“渾身沒有多少肉,乾瘦得像老了的魚鷹”一樣的年近六十的老頭子用船護送兩個女孩子(大菱、二菱)通過敵人封鎖的葦塘,由於他“過於自信和自尊”而被敵人發現,大菱負了傷,就此引發了老人在水中用鉤子鉤敵人的腿、用竹篙砸敵人腦袋的復仇過程,從而讓老人洩了民族之憤、找回了自尊。老頭子與侵略者之間的對立關係實際上是中華民族與侵略者之間不可調和的關係,是瘋狂的侵略與勇敢的反侵略的一個縮影。所以作者自己說,只有我們這個時代(抗戰),英雄“像是一種志向,和必要完成這種志向,死無反顧,從容不迫,卻是壯烈的千古一致的內容。”②如果我們為民族有如此的英雄“擊節而歌”的話,那蘆花蕩裡的老頭子便是高唱易水新曲的荊軻。作者借用這樣一個及不惹人注意卻很有個性的小人物,設定了一個簡單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情節,表現了一個在反侵略戰爭的偉大背景裡湧現出來的中華民族抗戰的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的主題。

2.教學設想

《蘆花蕩》是以白洋澱地區軍民抗日鬥爭為題材的小說。隊伍駐紮在葦塘內,裡外交通全靠“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子”來完成。我們可以試問一下,維繫整個葦塘內抗日隊伍生命的交通全由一個老頭子負責(他的工作範圍廣的很:裡外交通,運送糧草,護送幹部;而且不帶一枝槍)不覺得奇怪嗎?但我們從老頭子那雙“尖利明亮的眼睛”以及他的“過於自信和自尊”的性格便可知其身上早就賦予了愛與憎的情感、智與勇的靈氣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得緊緊把握住老頭子的性格特徵來分析,分析他愛與憎的價值取向、智與勇的執著表現,以此來揭示人物情感的附著點,找尋他能夠不負抗日軍民之厚望獨自一個人擔當交通員的深層原因,從而展示作者思想和寫作意圖,揭示小說主題。

3.教學目標 :

按照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m)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以及本單元編者的要求,我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認知能力目標、動作技能目標和情感取向目標。

1)認知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體會人物愛與憎的情感、智與勇的靈氣。這是本課的重點。啟發與鼓勵學生髮表獨特而新穎的見解。這是本課的難點。

2)動作技能目標:揣摩“老頭子”用竹篙砸敵人腦袋時的心理獨白並把它寫下來,字數300左右。

3)情感取向目標:樹立正確的愛憎意識,反對侵略、主張世界各國和平共處和諧友好的原則。

二.說學情及學法

1.說學情:

“高爾基說小說是‘時代的生活和情緒的歷史’。我們鑑賞小說,應仔細尋味一個特定的時代各種各樣的人物是怎樣生活、思考、憎愛和追求的”③坐在課堂裡的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從現有的八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上看,對小說的閱讀已有一定的感性認知和具備初淺的理性分析能力,這是教師引導學生尋味小說中人物生活、思考、憎愛和追求的依據與出發點。雖然班級學生語文素質良莠不齊,一部分學生底子薄,基礎差,但本文文字淺顯,通俗易懂,情節引人入勝,再加上有一部分學生對抗日戰爭題材的故事已相當熟悉或懷有深切的情感,所以課堂上應通過激趣促使學生保持濃厚的注意力。

2.說學法

1)自主學習法:自主學習是學生感性認知文字的實踐基礎,是學生個性化閱讀文字的漸進過程,也是教師發現學生聰明才智的不渴源泉,所以必須要求學生自主、獨立地預習,並收集有關抗日戰爭的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資訊篩選資訊的能力,為上課作好準備。

2)探究學習法:本文是一篇必修課文,語言淺顯易懂,故事性強,學生通過摘要性的預習可基本把握人物概貌與故事情節,但“老頭子”的核心性格“過於自信和自尊”的傳奇色彩是他功與過產生的淵源,值得我們仔細咀嚼品味與探究。如,對“丟人現眼”、“沒臉見人”等詞語就包含著一種強烈的自責,愧疚得無地自容的心理。所以就應引導學生好好的品味,進行重錘敲打,細細琢磨。這是釋惑的重點,也是學生個性化閱讀最易出彩的環節。

3)合作學習法:由於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之間的個性化發現進行交流、比較、補充,激發並牽引底子薄、基礎差的學生,從而“達到一同參與共享進步”的目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有必要進行小組內的合作學習。

三.說教法:

1.學生中心法:此課文由於語言淺顯易懂、故事性強,能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們就可以這樣設計:讓學生讀完課文後以合作小組為單位當堂用紙條的形式把問題告訴老師,老師整理、分類、篩選後把問題寫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組進行交換討論、解決。如果學生還有困難就再去引導他們生成知識與能力,這樣就充分體現了“學生中心觀”的新課標要求,也體現了探究性學習的特點。當然,學生所提的問題也許反映不了課文的重點與難點,這就需要老師敏銳感知有沒有補充問題的必要。如,學生往往會忽略的“老頭子為什麼一個人能承擔內外的交通重任?從老頭子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中華民族具有怎樣的精神品質?等等深層次的問題也許就需要教師及時提出來。

2.對話教學法: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認為,教育即對話,對話是一種創造活動。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過程。”④這種對話並非師生間一問一答的簡單操作過程,而是智慧火花的碰撞與融合、是愉悅氛圍的分享與共處、是精神陶醉的呈現與接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人格的平等與溝通!如,也許有學生會問:既然老頭子這麼厲害一個人能殺滅十幾個鬼子,那抗日隊伍怎麼會藏在葦塘裡不敢出來呢?這個問題在現有的任何參考書裡都找不到答案,如果有學生提到這樣的類似問題,表明學生真的讀出了個性、讀出自我對老頭子的看法,在此老師就必須說明這篇文章的體裁歸屬,是作者在宣揚一種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反侵略戰爭中呈現出來的一種旺盛的民族鬥志。以此來貼近與學生的對話。

四.說教學程式

第一步:匯入,展示背景圖片,理清故事概況:課件播放背景音樂《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及蘆花蕩的圖片,教師作適當的解說,讓學生感知故事發生的地點、環境和時代背景,感知作者在作品中藉助形象傾注的情感(哪兒是對大菱二菱的愛,哪兒是對敵人的恨)並口述故事情節。再找出本文的主角——老頭子的性格特徵:“老頭子過於自信與自尊”(約3分鐘,3—4個學生)

第二步:速讀,勾畫性格寫照,呈報疑難問題:哪些地方是老頭子性格的具體寫照呢? 這裡要說的是人物的性格寫照都散落在課文中,請學生圈點出並用“從這一句看出了 ┅┅”或“這一句表現 ┅┅”的句式獨自舉手發言。例如,從“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可以看出老頭子的自信。完了後學生還需把要解決的問題寫在字條上呈報上來,老師整理、分類、篩選後把問題寫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組進行交換討論、解決。學生自己找的問題一般都比較淺顯,這些問題在書裡大部分能直接找到,容易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但教師有必要對一些問題進行補充,以完善文字對學生的要求,從而引領學生進入下一個環節——合作探究。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意在檢查學生從自主預習到效果反饋過程(約6分鐘,全體學生參與)

第三步:研讀,走進人物內心,增強情感體驗:“好的小說總是把思想隱藏在形象深處的。小說形象的描寫的最基本的方面,往往是典型人物的塑造”⑤。這篇小說中的老頭子對大、小菱的拳拳愛心與對侵略者的切齒憎恨、在同敵周旋中的智慧與以少勝多的勇敢都寄存在這個形象中並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於是在此就有必要深入課文再次研讀相關語段:(注:由於教師對學生當堂呈報的問題有不可預知性,所以只能暫時用文字要求學生掌握的問題來表述教學過程,不過後面還留有機動的時間可作調整)

1.分析人物性格的作用,合作小組討論。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⑥。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不可越俎代皰。如果只有教師的侃侃而談或者只讓學生獨自思考,一部分學生可能會陷入罔然而一無所得,在此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創設學生對話氛圍,激揚學生閱讀思維,讓智慧在碰撞中產生,讓知識在交流中生成,讓能力在互惠中提升,這是設計這一環節的理論基礎。在此學生討論後可能會因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看法。如:具有象徵的作用——愛國抗日的勇毅,愛憎分明的正氣,自信自尊的嚴苛,智勇雙全的寫照;或者按教參的說法——貫穿全文的線索;甚至還有可能會說到是對二個小姑娘對老頭子抱懷疑態度的反襯等等,在此教師有必要給學生以相應的肯定和正確的引導。(約5分鐘,8-10個學生)

2.全體學生朗讀“這時那受傷的才痛苦地哼哼起來┅┅怎麼張嘴說話?我這老臉呀!”問題:此段屬於什麼描寫?有什麼表現力?此題讓學生獨自思考回答,以瞭解學生對重點語段的理解能力,考查一下學生的語文素養與天賦,為課後的面批面改、分層教學提供事實依據;如果學生回答不理想,教師可以適時扮演起課堂中首席的角色。(約3分鐘,3-4個學生)

3.你喜歡課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來讀一讀,並說明原因。本題將採用小組合作探討的形式學習,先由同學自己選擇喜歡或感受較深的句段在組內有感情地朗讀,然後和組內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再由組內派代表講出所選句段喜歡的原因並把該句段朗讀出來;教師可就學生的語氣、語速、音準、句逗、輕重等閱讀問題進行評價並作適當的調整,提高學生對自己所選語段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如,“過於”“毒蛇”即要讀得重又要讀得稍慢些才能品出該詞在語段中的作用。採用這種方法可以體現:①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確保個性化閱讀的時間;②培養合作探究的良好習慣,為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③啟發與鼓勵學生髮表獨特而新穎的見解,化解本課的難點。(約8分鐘,6-8個學生)

4.讀語段練筆:“一個鬼子尖叫了一聲,就蹲到水裡去。┅┅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問題:老頭子在用竹篙砸鬼子們的腦袋時,他心裡會產生怎樣的獨白?請同學們揣摩並寫出來,字數300左右。(寫作加交流約10分鐘,全體學生寫作,4-5個學生交流)設定這兩個問題就是要學生仔細品味揣摩老頭子愛與憎、智與勇的具體內容,增強學生們的情感體驗,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在閱讀與練筆中發現自己,融入作品創設的環境,從而達到在情感的體驗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第四步:反饋,鼓勵學生提問,創設對話環境

學生有可能會提到我在前面講到的問題,那就是:“既然老頭子這麼厲害一個人能滅殺十幾個鬼子,那抗日隊伍怎麼會藏在葦塘裡不敢出來呢?”等這樣富有創新思維的問題,在此我們就有必要進行預設給學生一個滿意的答案。設定這樣的環節為的是讓教師與學生在課堂裡擁有了真正平等對話的機會。(約2分鐘,3-4個學生)

第五步:延伸,摘引相關材料,拓展閱讀空間:課件展示《生死攸關的燭光》片斷:“一天晚上,屋裡闖進了三個德國軍官。┅┅蠟燭熄滅了。”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以課文為原點形成閱讀輻射,擴大學生閱讀視野,提高學生對語言材料外化資訊的鑑賞與內隱素養的結合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世界和平的意識。(約3分鐘,教師讀材料,2-3個學生回答問題)

第六步:小結,教師適時煽情,引發學生共鳴:用一些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罪行和中華民族英勇抗戰的圖片,配上背景音樂《九一八》來襯托小結,渲染中華民族在外敵入侵時那種誓死抗爭的悲壯歷史,以此表現“正是有許許多多象‘老頭子’一樣的英雄存在,才顯示了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⑦這一事實。設計這一環節是為了把課堂的氣氛推向高潮。(約2分鐘,教師準備小結稿約300字左右)以上共42分鐘,留約3分鐘時間作機動處理

五.說教學手段:

1.多媒體課件提供《蘆花蕩》相關的資料及簡略的作者介紹;用二首歌曲一前一後渲染時代氛圍;

2.在分析人物性格及相關的研讀內容時,多媒體同步顯示教學內容,外帶穿插些中國人民抗敵鬥爭的圖片或者編輯的視訊材料,與課文主題相扣;

3.拓展材料列印成課件隨時呼叫。運用多媒體,可以扣緊課文與課堂的環節,勾連課內與課外的脈絡,提高課堂結構的密度,保證課堂前後程序的流暢。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隨課堂進度而同步呈現(用手寫在黑板上)

蘆花蕩

“老頭子” 一切保險 (自信) 愛憎分明

(過於自信 過失(大菱負傷) 民族

與自尊) 我沒臉見人 (自尊) 英雄

復仇(竹篙砸鬼子) 智勇雙全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琦君的《下雨天,真好》是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抒情散文。寫的就是她從童年到青年的各種雨天情趣。讀這篇作品,尤其要品味那些飽含情感的故事、細節,諸如逃避功課、希望穀子黴變等“壞心思”的獨特趣味與美感。文章以“雨”為外線,以“思鄉”為內線,盡情傾訴真摯而熱烈的情感,記述了童年的夢痕,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也滲透著現實的況味,無不飽含著作者“水是故鄉甜”的懷舊思鄉之情。作者為什麼說《下雨天,真好》?因為下雨天總能把“我”帶到另一處所,遠離紛擾的世界,在寧靜中回憶自己充滿歡樂的童年生活,體味到人間真情的融恰,可以過得悠哉自在有情趣。下雨天也使“我”在驀然回首感到人事的變遷和遠離家鄉的悵然。作者從真善美的角度去寫童年時光,比如對父親、母親、阿榮伯的描寫都寫得親切美好。更深層次地體現了人之間的善和一種悵然的美。敘述平談樸實、明朗率真,富有深情,流溢著淡淡的詩韻。有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和文字功底。如文中對港詩的引用,風趣的語言的插入等。

二、說教學目標

學習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文眼,只要做到了這一點,那麼理解文章的主旨就容易多了,所以我將知識與技能目標確定為:

1、住文眼,梳理文章結構

2、理解雨天情趣的內涵,體悟主旨

3、體會理解文中表現出的人情美及傳統的中庸之美

在教學過程中,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要突破重難點,就需要師生合作與研討,所以我將過程與方法目標確立為:

1、鼓勵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讓學生在閱讀中感知內容要點,在合作中領悟文章主旨

3、強調學生與作者、與文字、與同學、與老師之間的對話,真正實現師生互動

這篇文章除了讚頌偉大的母愛外,更深層次地體現了人之間的善和一種悵然的美,這種美是中國傳統美學觀點中“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庸之美。因此我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確定為:

1、學習用母親慈善的心去對待身邊的人與物

2、體味作者懷舊抒懷中蘊涵的對真善美的謳歌

 三、說重難點

作者以“雨”為外線,以“思鄉”為內線,寫了她從童年到青年的各種雨天情趣。學習時尤其要品味那些飽含情感的故事、細節,諸如逃避功課、希望穀子黴變等“壞心思”的獨特趣味與美感,才能更深層次地把握作者在懷舊思鄉中體現的人之間的善和一種悵然的美。所以本節課的學習重難點是掌握文章結構特點;理解雨天情趣的內涵;體味作者懷舊抒懷中蘊涵的對真善美的謳歌。重難點的突破方法主要是讓學生運用“閱讀、賞析、討論、感悟”的形式,在學生個人速讀、賞析的基礎上自主學習和討論學習相結合,最後學生再聯絡實際生活談談體會,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懷舊思鄉背後的真善美。

 四、說教法及教

學生有對課文學習的主動權,因此課堂上教師應該把這一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教給學生一些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通過問題深入理解主旨,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歸納、整理自己所發現的問題,要注重學生和學生、學生與文字、學生與生活、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在學生充分接觸文字的基礎上,採用“啟發引導、合作討論、探究交流法”讓生生、師生之間進行深入的對話交流,在對話、交流中發現、構建課堂模式。教具注重了資源的整合,將圖片、文字及音視訊整合與一體,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二、導學達標

(一)課件展示學習目標

(二)學生介紹作者

(三)字詞檢測,落實基礎

三、研讀賞析,合作探究

(一)與課文對話——整體感知,自主學習

速讀課文,思考:

1、作者為什麼認為“下雨天,真好”?

2、作者說:“那些有趣的好時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鏈子把它串起來,繞在手腕上。”試從課文中找出“雨珠的鏈子”和那些“好時光”。

(學生先速讀課文,完成自主評估作業,然後各抒己見。)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找出蘊涵文章主旨,表現雨天情趣的句子,進而抓住文眼“好”來梳理文章結構。

(二)與同學對話——深入學習,合作探究

1、“我”和母親對下雨天的感覺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要把這些小孩子的“壞心思”(例如多次逃課、希望黴變的穀子越多越好)津津樂道寫進文章呢?

2、從文中所記述的哪些事情,可以看出作者的母親性情慈善?

3、作者對下雨天的感覺是不是始終不變呢?她為什麼會說“如果我一直不長大,就可以永遠沉浸在雨的歡樂中”?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理解逃避功課、希望穀子黴變等“壞心思”中的獨特童真童趣,母親身上體現出的善, “如果我一直不長大,就可以永遠沉浸在雨的歡樂中”流溢的人事的變遷和遠離家鄉的悵然美。

(三)走出課文——與生活對話

請說說你自己關於雨天的趣事。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聯絡生活,體驗生活

(四)跨越空間——與古今中外的文學家、藝術家對話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請學生積累有關“思鄉”的古詩名句或文學作品,拓展學生的文學視野,豐富文學底蘊。

四、請學生對照板書梳理文章結構,闡述文章主旨,談自己的學習收穫。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一、教學資源的分析

如果說生活是一首韻味無窮的情詩,那麼語文就是對它聲情並茂的吟誦;如果說生活是一篇雋永秀麗的散文,那麼語文就是對它翔實生動的鑑賞。可以說語文與生活有著脣齒相依的聯絡。沒有豐富多彩的生活與體驗,就難以有底蘊深厚的語文素養,更難以有深厚的文化素養。正因如此,在強調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教育理念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以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宗旨,在兼顧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大目標的基礎上,編寫了一套工具性和人文性極強的語文實驗教材,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和生活氣息。其中,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教讀課文《我的母親》,極為鮮明地體現了這一特點。本文是大學者胡適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後寫下的《四十自述》的選段,文章語言質樸,情感濃烈,充滿著濃郁的人文關懷,全篇被一種不加修飾的感人摯情所縈繞,向我們呈現了一位愛子無痕,潤物無聲的母親形象,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敬意與懷念。因此,本文不僅應當成為學生繼續瞭解敘事性作品的重要載體,而且也應當是對處於生理、心理急劇變化的八年級學生情感的洗禮,使之理解母愛的深沉含義,意識到小結人生是為了體悟出人生奮鬥的意義。與此同時,本文還是本單元綜合性學習獻給母親的歌的鋪墊之作。由此看來,本文不僅應通過師生平行的對話實現師生知識與能力的自然生成,更應通過師生互動交往的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最終走進母親的心靈底處,在一種感動中昇華對母愛的理解,使其成為天地間一股永恆的浩然眷戀,只有這樣才能讓一顆顆幼小的心靈找到靈魂的棲息之地,讓母親寬廣的胸懷成為兒女們心靈的精神家園。

教育是生命參與的事業。與每一位孩子共同成長應是每一位教師的座右銘,讓每一位學生都平等地參與到學習之中,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靈光與活力,應成為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本文內容淺顯易懂,學生在文章的淺層理解上應無大礙。但由於學生人生閱歷的不同,他們對母愛的詮釋也就因人而異,同時由於學生進入青春期的生理、心理變化,為師生課堂的交往和心靈的溝通帶來了難度,因此,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說出自己的閱讀體驗,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應是本文教學的重點,而調動學生情感,創設優良的教學環境,加深對母愛的理解則是本文教學的難點所在。在師生共同參與、討論的基礎上,確定如下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內容

知識與能力

①積累好詞佳句,感受文章情感;

②理清文章結構,體悟文章主題;

過程與方法

①藉助多媒體,創設優良的教學環境;

②通過自主(合作)學習,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

③通過比較閱讀,昇華文章主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體驗母愛的偉大無私,熱愛母親;

②提升自我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