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5篇

說課稿2.89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5篇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

教材分析

《認識圖形》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它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係引入教學,讓學生感知兩者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瞭解立體圖形各個表面的特徵;再從眾多不同的平面圖形中分類,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圖形的一般特徵,並能辨認、拼組。

教學目標

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能根據它們的特徵,並從具體的情景中辨別出這四種圖形,初步運用這些圖形進行拼圖。

培養操作、觀察、表達及思維能力,學會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發展空間觀念,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流程

一、活動一:借玩具小熊貓引入新知。

出示套在手上可以進行表演的玩具小熊貓,“小朋友們,我是誰呀?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來玩玩,好嗎?我還給大家帶來了許多的禮物,請你們從中挑選出自己最喜歡的拿在手裡,誰來告訴大家,你手裡拿的物體是什麼形狀的?”

學生自由回答。

讓學生觸控物體表面,初步感知“體、面”的不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覺。在此基礎上全班交流。生1:摸起來挺硬。生2:滑滑的。生3:有的面平平的,有的面彎彎的……

揭示課題:認識平面圖形。

【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這裡,教師將學生們喜歡的玩具動物小熊貓帶進了課堂,將教師的語言轉換成小熊貓的語言,讓學生感到十分親切有趣。再讓學生觸控物體的表面,感知其不同,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活動二:感知“面”是從“體”得到的。

出示長方體,讓學生試試能從長方體上找出什麼圖形;學生回答後,課件動態演示。再讓學生從桌面上的物體中找出長方形。

生答:從長方體上找到長方形;從三稜柱上找到長方形。

師啟發談話:“我們能從這些物體上找到長方形,那麼能從它們上面找到其他的圖形嗎?請大家4人一組,找找看。”讓學生自主活動,通過觀察、探索、合作、交流,從其他物體上找出其他圖形。

結合學生彙報小組活動結果進行課件演示:

①從正方體上分離出正方形,揭示名稱。

②從圓柱上分離出圓,揭示名稱。

③從三稜柱上分離出三角形,揭示名稱。

通過直觀演示,讓學生明白“體、面”之間的關係。

一起出示四種圖形,讓學生說出它們的名稱並板書在黑板上的四座房子裡。

【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已經認識了各種平面圖形,但對體和麵的關係理解得還不透徹,因此教師通過課件的動態演示揭示了體和麵的關係。教師同時設計了小組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索、合作、交流,進一步體會體和麵的關係。同時,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讓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進行互補、互學。教師拓展性的設問,也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提供了空間和時間。】

三、活動三:用“體”描“形”。

小熊貓說:“小朋友真能幹,已經能從不同的物體上找到不同的圖形了,那我們能不能自己想辦法用桌上的物體來描這些圖形呢?小朋友試試看。”放手讓學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尋找用“體”描“形”的方法。

在黑板上展示學生“作品”,並讓學生說說是用什麼物體描出來的,描出的是什麼。

師說:“小朋友們,這些圖形擠在一張紙上一點也不舒服,於是它們找到了四座房子,它們跳呀跳,跳到了我們的黑板上,想請小朋友幫它們分房子。小朋友願意嗎?”(小黑板出示各種平面圖形的卡片)點名請學生給圖形按“門牌”分房子。

讓學生評價結果。

【如何對學生的已有知識進行強化和鞏固呢?教師首先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用物體描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接著,分房子的遊戲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對圖形的認識更增進了一步。】

四、活動四:實踐運用。

師(出示課本第36頁第一題的圖)說:“圖形在房子里美美地睡了一覺。第二天,它們來到花園捉迷藏。小朋友找找這裡有我們認識的哪些圖形。”學生自由發言。

“你們看這些圖形都穿著白色的衣服,小朋友願不願意給它們穿上它們喜歡的衣服。”請學生給課本第36頁第一題的圖形塗色。

讓學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這些平面圖形,想起來的就站起來說。

【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課標精神的體現。教師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綜合性

的題目,對知識進行強化鞏固;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了尋找身邊圖形的活動,使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緊密相連。】

五、活動五:圖形拼組。

小熊貓:“小朋友玩得真不錯,你們還能設計出新的玩法嗎?”生1:用圖形拼各種物體。生2:用圖形畫各種物體……

放手讓學生分小組用圖形進行拼組:可以用各種圖形畫,也可以用現有圖形拼組,由學生自由選擇。

有的學生拼出了一輛車;有的畫出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有房子、有花草、有小雞,煙囪還冒著煙;有的拼出了挺奇怪的汽車,好長好長的車廂,他說,我要在這兒安我的家,我住這,小貓住這,等等,我們想到哪兒,馬上就可以出發……

拼好後,學生們離開座位互相參觀學習。有的學生看見了別人的作品,很快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修改自己的作品。可見學生的互相學習是多麼的有效。在學生廣泛參觀的基礎上,進行評價。

讓學生各自說說自己用什麼圖形拼成了什麼東西。

展示部分優秀作品,並說說用了什麼圖形拼成了什麼物體。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在設計上採用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自己設計活動,並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活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發展,創造慾望得到滿足。在學生的作品中,我們能充分感受到學生那極其豐富的想像和不受拘束的創造。而這,無不得益於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教學開放式的組織。教師讓學生離開座位參觀,給學生的互相學習提供了機會;再通過對作品的展示和評價,讓學生學會自我欣賞和互相欣賞,有利於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六、活動延伸。

小熊貓:我們今天認識了哪些新朋友?一起說說。想想和這些新朋友還有什麼新玩法,想到的小朋友別忘了告訴我。小朋友再見!生:小熊貓再見。

【簡單的課後練習,為學生提出了具有挑戰性的要求,有利於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

評析

這是一節充滿童趣的數學課。教師採用遊戲活動的方式將教學內容進行組織,提供給學生愉快的學習環境,體現了課標提出的採用不同的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實際操作活動、小組活動,體現了課標提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

本節課教師還注重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比如:指導學生在課前收集各種形狀的物體;在生活中尋找各種圖形,體現了數學的生活性。此外,教師也十分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開放性地尋找圖形活動和拼組圖形的活動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今天我上的是“義務教育階段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分類與整理”第一課時教材27頁的內容。

2、教材簡介《標準xxxx》將分類放在了“統計與概率”領域,突出了分類與統計的密切聯絡,這也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出現統計的內容。例1主要是讓學生理解分類的含義,掌握分類計數的方法,並會表達分類計數的結果,為以後學習統計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根據給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掌握分類的方法,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

(2)經歷簡單的資料收集和整理的過程,能過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圖畫、表格等)呈現收集的資料。

(3)在分類的過程中體驗分類結果在單一標準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4、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根據給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掌握分類的方法,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

5、教學難點經歷簡單的'資料收集和整理的過程,能過用自己的方式呈現收集的資料。

6、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氣球教具二、教法學法教學中通過具體的情境,組織學生進行充分地探究,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圖畫、表格等)呈現分類計數的結果,從而使學生經歷完整的分類和收集、整理、描述資料的過程,為後面的統計教學積累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為學生提供充分地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從中體會分類的意義。

三、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體會分類整理的意義課件出示兩個書架:整理前的書架整理後的書架問題:如果要看《365夜故事》,你更願意從哪個書架上找?說說你是怎麼想的。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

(二)分類計數認識象形統計圖

1、藉助情境進行分類出示例1

2、選定標準分類計數按形狀進行分類

3、動手操作表示結果引導學生進行資料收集和整理,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圖畫、表格等)呈現收集的資料

。4、認識象形統計圖讀圖回答問題引導學生分析資料回答哪種氣球最多,哪種氣球最少

5、研討其他標準再按顏色分類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出示教材習題

(四)小結

(五)佈置作業反思

教材,的,標準,說課稿,教學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圖形的拼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一年紀下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

教學重點與難點:平面圖形的特徵和轉化

教具學具準備:

2張長方形的紙、1把剪刀、1張正方形的紙、1根小木棍、1顆針.20根小棒

教學目的:

1:通過操作活動,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徵,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徵.

2: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係.

二、教法學法

舉例法、實驗法、講解法。

三、教學過程:

第一:引入

賞賜課我們所學的內容是20以內的退位減法,我們來複習一下。說算式讓學生搶答。

隨意的.說。

第二:先動手做一個折風車的活動

讓學生體會和理解平面圖形的特徵。(教材27頁第一題:沿虛線折一折)

教師用紙當場做給學生看,教學生一起來,邊做邊講。

最後讓學生明白:

長方形的特徵:對邊相等。正方形的特徵:四邊相等。

第三:用幾個平面圖形來拼組一個平面圖形。

使學生明白他們之間的轉換關係。(教材28頁做一做)

教師用紙當場做給學生看,教學生一起來,邊做邊講。

平面圖形之間的相互轉換:圓變正方形、正方形變長方形等等。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新教材更關注學生的經驗與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努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材料與環境。另外新教材以發展人文精神為宗旨,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為導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總把所要學習的知識滲透到特定的情境中,讓學生入境生情,在身臨其境的氛圍中學習數學。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認識人民幣”。人民幣是我國法定的貨幣,它是價值的一般代表,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讓一年級的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掌握的100以內數的知識,學習認識人民幣,一方面使學生初步知道人民幣的基本知識和如何使用人民幣,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100以內數的概念的理解,體會數概念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新教材對這部分內容的編排加強了對人民幣的整體認識,並結合具體操作幫助學生掌握各種面值的人民幣之間的關係。一年級兒童年齡雖小,但對於要用錢才能買到東西這一樸素的等價交換的商品意識是有的。為了突出人民幣的商品功能和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在這方面做了精心的安排。如主題圖出示了3幅逼真的購物、乘車、存錢的畫面,即只要進行商品交換,就要用到人民幣。同時,聯絡學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學生將平時的零花錢積攢起來,積少成多後,將這些錢用來辦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情,如買好書捐贈給貧困的同伴等等。另外,新教材還多處精心創設購物情境,讓學生在購物活動中認識人民幣。通過活動,使學生在買賣商品中掌握人民幣的有關知識,提高社會交往和社會實踐能力。

(一)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通過對人民幣的識別做系統的整理,使學生對全套人民幣能清晰地識別,以識別過程為載體,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歸納出1元=10角、1角=10分,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

3、在遊戲中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以及節約用錢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重點: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三)教學難點:人民幣的等價兌換。

二、說教法、學法。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也就是說,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給學生創設實踐的機會。這節課的設計我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動手實踐,自主地學會新知。另外,小組討論有利於全體學生主動性的發展,有利於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資訊交流,有利於不同思維的碰撞。

這節課的教學比較適合運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小組合作進行探究活動,既鼓勵學生獨立嘗試,又注重學生間的合作互助,給學生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機會。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學生在活動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觀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一)聯絡生活實際,引出課題。

師:同學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錢?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列舉自己使用人民幣的例子

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錢的示意圖。

師:誰能說一說零花錢可以用來幹什麼?

在這裡滲透德育:不亂花錢,積少成多,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獻愛心等。

師:我們國家的錢叫人民幣。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有關人民幣的知識。(板書:認識人民幣)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根據主題圖,聯絡生活實際列舉自己使用人民幣的例子,舉例不限於教材上的內容。這個回憶過程幫助教師瞭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水平,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同時讓學生感知人民幣的商品功能和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習興趣,突出知識生長點。

(二)認識人民幣。

師: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用過哪些人民幣?

學生自由發言。

師: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見過或者用過的人民幣有的是幾元的,有的是幾角的,還有的是幾分的,你們知道嗎?元、角、分就是人民幣的常用單位。(板書:元角分)

師:同學們已經認識了這麼多不同的人民幣,誰能說說你是怎樣認識它們的?

學生髮表不同意見。

師:同學們真不錯,用那麼多方法來認識人民幣,請把課桌上的人民幣中你認識的,給你的夥伴說一說。

學生活動,互相說認識的人民幣。

師:每個小組的同學能把你們課桌上的人民幣分分類嗎?

小組合作,共同完成。分完後彙報交流。

生l:我們把元的分成一類,角的分成一類,分的分成一類。

生2:我們把紙幣分一類,把分幣分一類。

生3:我們按數值來分類。

師:人民幣上的國徽,代表我們的祖國,我們愛護人民幣,就是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沒有對“怎樣認人民幣和人民幣的分類”進行傳統的“授予”,而是作為引導者,引導學生互相交流,在師生互動中完成對已有經驗的歸納與延伸。通過小組合作,互相交流,讓全體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注意觀察、細心觀察的良好習慣。

(三)探索元、角、分之間的關係。

師:老師這裡有一塊1元錢的橡皮,你能想到不同的付錢方法買到這塊橡皮嗎?小組的同學互相討論討論,然後把想好的方案說給大家聽聽。

彙報交流。

生1:我直接付l張1元的。

生2:我付2個5角的。

生3:我付5個2角的,還可以付10個1角的。

生4:我還可以付1個5角和5個1角。

師:同學們想出的.付錢方法還真多,哪位同學能說說元和角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生歸納,師板書:1元=10角。

師:你真了不起,同學們桌上還有一個標價l角的練習本,請你們想出不同的付錢方法來購買這個本,然後互相說一說角和分之間有什麼關係?

生討論後彙報,師板書:1角=10分。

換錢遊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

1個5分的可以換()個1分的;

1張1角的可以換()個2分的,還可以換()個5分的;

1張2角可以換()張1角;

1張5角可以換()張1角;

1張1元可以換()張5角的,還可以換()張2角;

……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在清晰識別人民幣,掌握元角十進關係、角分十進關係的基礎上,對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遊戲在師生之間或小組內進行,為每個學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時間和空間。

(四)模擬購物,實踐運用。

師:接下來我們開展一個“購物活動”,每組選出一名超市經理。請“經理”先介紹一下超市的商品。各組推選出的“經理”介紹商品。

師:請大家拿著自己的錢去購買自己喜愛的物品吧!

學生自由購物。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尊重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的原則。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在活動中激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學得生動、輕鬆、愉快,學到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絡的、有價值的數學。

(五)評價及小結。

師:同學們,這節課你們上得高興嗎?你認為這節課誰表現得比較好?你應該向他學習什麼?誰來說一說你有哪些收穫?

設計意圖:在熱烈的購物之後,師生小結,學生由此回顧整個學習過程,多方面進行小結,提升成功的意義,滿足學生成功慾望。

總之,讓整個教學過程融入學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聯絡,實現他們之間的有效溝通。那麼,學生將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無盡的教育財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學生最豐富的學習資源。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5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國小數學《100以內數的認識》

一、教材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在入學前,經過了學前教育,很多孩子在未學習這一課前,已能數出100以內數,而且在他們的生活體驗中,常常會接觸到100以內的數。但孩子們的頭腦中,還未有100以內數的概念,這一課教學就是要幫助孩子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為以後學習數學其他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

教材很注重學生數感的建立,主題圖給了學生100這個數有多大的概念,通過估計和比較建立數感。教材還十分重視讓學生實際操作,例題1、2、3的教學都是在學生的動手實踐中進行,通過操作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初步掌握數100以內數的方法。

經過對教材的理解的分析,確定以下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學會數100以內數,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能夠運用數進行表達和交流。

2、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初步體驗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精神。

3、與實際生活相聯絡,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建立100以內數概念,正確數出100以內數。

教學難點:數數時接近整十數到整十數的過渡。

二、教法和學法

1、動手操作學習,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各種感官協同活動,做到在觀察中思維,在思維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體到抽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合作學習,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貫穿教學全過程,注意學生之間的資訊交流,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營造平等、互助的學習氛圍。

三、教學過程

1、本課學習是建立在學生20以內數的認識和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的,

他們對100以內數看似瞭解,卻概念模糊,教師在引入時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給孩子們送來禮物,100顆星星,通過觀察、估計、比較逐步建立數感。

2、數植物的種子

首先向學生展示1粒種子的`大小,接著讓孩子抓一把進行估數,這時也是想通過操作建立數感,但這數感建立已進一步擴充套件到了視覺,觸覺,和空間的範圍,然後動手數一數,通過數數達到要驗證估計是否準確,學生主動探索數數方法的目的。最後以彙報的形式與全體進行交流。學生數數的方法多種多樣,有些是方便快捷,也有些是繁鎖緩慢,在這時,對於各種方法的優劣我不進行評論,而是讓各種方法得以展示,至於哪一種方法較好,孩子們在操作中是能夠體會到的。

3、數100

這一環節以學生的操作學具為主,要求就更進一步了,物品選擇,正好要數出100,還得讓人一眼看出有100。提出這些要求的目的在於引導孩子們選擇自己認為是方便、快捷的方法把任務完成得又快又好,並在操作中發現,10個十是100,100裡面有10個十這一知識點。通過數出數量是100的實物,讓孩子經歷數1到100的過程,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逐步突破本課的難點,數接近整十數到整十數的過渡。

在這插入課本36頁的練習題2這幅小皮球圖,我認為並不重在數出100,而在於用什麼方法來數,由於有格子,整齊排列,又有色彩間隔,學生可以較好的去思考以不同方法數出皮球的數量,可能會五個五個數,十個十個數,二十個二十個數,五十個五十個數,前面所學知識既得到鞏固,又得到發展。

4、數數

邊擺小棒邊數數,讓學生在操作中體會到十的形成,學會數100以內的數,通過操作突破本課難點,數數時接近整十數到整十數的過渡。

以競賽形式練習數數,使得課堂氣氛熱烈、愉快。孩子的學習興趣高漲。知識在有趣的活動中得到鞏固。

猜數遊戲的設計意圖在於培養孩子的數感。遊戲中部分孩子不斷提醒同伴“猜得太大了,大了,小了,很接近了……”另一部分孩子在幫助下所猜出的數不斷接近目標數,直到猜中。遊戲過程中學生的數感得到培養,對100以內數的認識越來越深刻。

5、生活中的數

100以內數生活中有很多,通過學生的說一說,讓孩子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是如此貼近,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6

我的說課稿內容是“九加幾”,這個內容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

一、說教材

九加幾這個內容是學生掌握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其他進位加法的基礎。根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學生已有的基礎和學習經驗,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認識目標:

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初步理解“湊十法”和“九加幾”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並能正確計算。

2、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3、情感目標

通過合作交流和動手操作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教學重點:滲透轉化思想,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九加幾的進位加法。

教學難點:“湊十法”的思考過程。

二、說教法、學法

為了完成上述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以直觀教具為主要教學手段,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中完成教學,併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富有情趣的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

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容易疲勞,因此,我以運動會為切入點,將數學知識融於他們感興趣的活動之中,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2、計算教學體現演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教學中,我不打算強調各種計算方法的優與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學生用哪種方法簡便,而是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因為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3、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題地位,在教學中我儘量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自主研究、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開放性的討論中架起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樑,去獲取新的知識,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探索方法的過程中,發現新舊知識的聯絡,發現不同於常規的思維方法和途徑。

三、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我首先以運動會為切入點,用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體育運動嗎?

生:喜歡。

師:大家都喜歡做運動,育才國小的同學們也很喜歡體育運動。他們學校舉行一次全校運動會。好的,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運動時熱鬧的畫面。(出示主題圖)從圖中你看到了什麼?(讓學生看圖同桌互相說說)運動會上,學校給運動員們準備一些飲料,已經喝了一些,現在還有多少盒?

這樣直接引出問題,並引導學生觀察為運動員準備的盒裝飲料,激起學生幫組別人解決問題的意識。

(二) 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這是獲取新知的過程,教學中我將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這個環節我將分為三個步驟:

1、談論交流,得出方法

在這一部分內容裡,我注意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組織學生談論“還有多少盒”的問題,讓學生通過互相交流說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讓學生議一議每種方法。在學生評議的基礎上,給予學生表揚和鼓勵,根據學生的發言,紙張逐一示出各種解決方法:

a、 依次一個一個得數1、2、3、4、······12、13;

b、 先數箱子裡的9盒,然後再接著10、11、12、13;

c、 先拿一盒放進箱子裡,湊成十,“10+3=13”

師:你們說的幾種方法都很好,這三種方法你最喜歡那一種?(讓學生自己選擇方法)

提問:要算剩下的飲料一共有多少盒?怎樣列式?

板書: 9 + 4

師:怎樣計算這個算式呢?現在請大家拿出小棒,自己動手擺一擺。(教師巡視學生動手操作後)

提問:盒子有9盒再加上幾盒就湊成十盒?(再加一盒)

這一盒從哪裡來?(從盒子外邊的四盒中取出一盒)外邊的四盒飲料拿走一盒後,還剩下多少盒?(還剩下三盒)十盒與剩下的三盒合起來是多少盒?(13盒)所以9+4=?(等於13)

2、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我利用主題圖讓小組成員互相提出加法計算的問題,看誰提的多,並給予表揚。運用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巧妙自然地將“九加幾”的問題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組合跳繩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踢毽組和跳遠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尋找要解決的問題,並探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教師只起引導作用。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以上三個式子的特點,從而引出課題的“九加幾”

3、歸納算理,鞏固記憶。

兒童的思維離不開動作,操作時智力的源泉,在引導學生歸納“湊十法”演算法時,我先讓學生動手操作,用擺小棒的方法計算9+3,左邊擺9根,右邊擺3根;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移動小棒,根據學生的.思路填寫思維圖。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a、 從3根裡拿出1根和9根湊成10根,10再加2等於12。

b、 從9根裡拿出7根和3根湊成10根,10再加2等於12。

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擺圓片,計算9+7,學生也可能出現兩種思路:

1、從7根裡拿出1根和9根湊成10根,10再加6等於16。

2、從9根裡拿出3根和7根湊成10根,10再加6等於16。

這裡我沒有強調“看大數,分小數”,而是讓學生自由地選擇“分小數”或“分大樹”,只要能湊成十都是可以的。

(三) 鞏固知識,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是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靈活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

1、練習課本P—98做一做的1、2兩題。練習時通過圖片,展示色彩鮮豔的菠蘿、蘋果、雞蛋圖,培養學生看圖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看圖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使學生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2、尋寶藏。尋寶藏要經過很多障礙,這些障礙物就是“九加幾的算式,能解決這些算式的同學就能找到寶藏。

3、搶桃子,我把“九加幾的算式寫在這些桃子上,讓學生搶答,看誰最先搶到桃子。

練習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鞏固新知。

(四) 拓展練習,尋找規律

一年級學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點難點之後,我運用直觀教學,展示一個砌房子的遊戲,將九加幾的算式有規律的排列,先讓學生髮現每個算式的第一個加數都是9,再讓學生計算結果。既調節了學生的注意力,有鞏固了九加幾的知識。讓學生算出九加幾的算式後,再觀察得數特點,發現規律,找尋又快有對的計算竅門。

9 + 1 = 10

9 + 2 = 11

9 + 3 = 12

9 + 4 = 13

9 + 5 = 14

9 + 6 = 15

9 + 7 =16

9 + 8 = 17

9 + 9 = 18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可以發現個位上的數都比第二個加數少1,那我繼續追問,這個1到哪去了?學生很自然地想到1和9湊成10了,從而對“湊十法”進一步加深了印象。

(五) 全課小結,完善新知

我先讓學生說說這節課裡學到了什麼?解答這些題你最喜歡用哪種方法?在評價時,我採用目標多元化、方法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來表揚和鼓勵學生,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師的認可,學習的興趣會更好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六) 課堂作業

課本上P—98做一做的第三題。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7

《課程標準》強調:“要引導學生聯絡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是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絡。”在教學“認識1----5”這節課中,依據課標精神,我把認數與生活相聯絡,進行了“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的嘗試。通過培養學生建立數的概念,使學生感到數字就在自己身邊,運用數可以簡單明瞭地表示許多現象。

本節課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根據小朋友喜愛小動物的特點,讓學生一起到動物園遊一遊。開課伊始,師生交談:“今天的課堂老師為大家請來了許多好朋友,看看有誰?”學生們聽後情緒高漲,學習興趣得以激發。在遊覽動物園過程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先讓學生說說喜歡的小動物,然後數一數喜歡的小動物的個數,最後用相同個數的小圓片表示出來。通過創設這個兒童喜歡的情景串,既激發起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又在操作過程中鞏固了“用圓片可以表示物體的個數”這一知識點,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數字的意義。

新授“認識1—5”各數,注重引導學生去動手操作、自主實踐和合作交流。主要通過下面四個環節來進行:

 1、擺一擺

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讓學生根據所擺圖片的個數從學具卡片裡找出相應的數字卡片。二是根據數字卡片擺出相應的圓片個數。通過兩部分的操作練習把數物體的個數與認數聯絡起來,使學生初步建立數感。擺一擺採用小組活動的形式,由組內同學相互評價擺的是否正確。

2、拔一拔

在引導學生認識計數器的基礎上,嘗試著自己在計數器上依次從1撥到5,每撥一次,珠子的個數就增加1個,實際也就滲透了1-5各數是由幾個一組成的。利用算珠直觀表示出1添上1是2,2添上1是3……在原來的數上添一得到一個新的數,可以使學生感知1—5各數的聯絡,體會這五個數的數序排列。最後在小組內開展拔珠的活動,由學生獨立的用計數器上的珠子表示數字卡片上的數,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加強對“1-5”各數的認識。

3、寫一寫

寫數字是學生初次接觸,先由學生觀察老師範寫,再讓學生自己試一試,把這些數字寫在自己的本子上,從1寫到5。寫完後小組內的小朋友相互評價,師生互評。教師重點指導寫5,注重培養學生認真寫數的習慣。

 4、說一說

“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字,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是師生共同研究、探討的重點。讓學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見到過1-5這幾個數字?學生找找周圍生活中1-5各數的應用,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經驗,舉出各種以一個數字為代表的例項。開始學生的思維並不活躍,侷限於僅有的幾個例子,於是我以“從今天起我們就是一年級的國小生了。”為例引導學生,為學生提供了思考的時間,想一想說什麼,怎樣說。在充分想的基礎上,學生的興致高漲,思維活躍,有了許多精彩發言:我們小組有4個人。我是一年級2班的學生。我家在XX路5號。……看到學生們積極參與的樣子;聽到學生們富有生活化的數學語言,我都不忍心打斷。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他們感受到了數學不像想像中那樣只是解答應用題,而是有趣得多,生動得多了。讓大家深深體會到數字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字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再現了數字的意義。

在學生進行回答問題或練習時,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運用激勵性語言,對學生的學習做出積極反饋。讓學生體會到只要在某個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獲得公正的、客觀評價。如學生觀察畫面時,依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課堂評價:“你觀察到的這麼多,真是一個會觀察的孩子!只要認真觀察就會有多的收穫!你在觀察時還做到了按一定的順序!”。在動手操作過程中,依據學生情況,進行課堂評價:“你的動手能力真強!把你想到的動手擺了出來,真了不起!”。通過及時、個性鮮明、特點突出的評價語,不僅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而且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總之,本節課重視了學生通過學具操作主動參與學習並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的過程。學生在觀察、操作、嘗試、交流、合作等數學活動中,感受了數的意義,初步建立了數感,同時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絡。但是從課堂學生掌握情況反饋來看,學生在“說一說”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難。反思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感覺此部分課學教學中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估計不足。因此,今後課堂教學中還應更深入地瞭解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有的放失的進行課堂教學。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可見,綜合實踐活動十分強調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以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多年的實踐經驗證明:當學習的材料來自於現實生活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倍加高漲;當數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此理念的主導下,我設計了《小小商店》這節實踐活動課。本節課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中的一節數學實踐活動課,也就是課本第86--87頁的內容。這部分內容只有一個知識點:就是通過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活動,在取幣、換幣、找幣的操作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進一步掌握人民幣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

教材藉助“小小商店”這一學生熟悉的背景,採用現場模擬的方式,展現了一個商店的真實情景,運用“角色扮演”這一生動有趣的活動形式,讓學生扮演售貨員與顧客,用對話形式提出數學問題,幫助學生複習鞏固前面幾個單元學過的一些數量關係。在商店的中間,教材設計了一些與活動有關的問題,其中前兩個問題是人民幣的計算的進一步提高,需要學生逆思考,第三個問題的開放性比較大,鼓勵學生開動腦筋,用多種方法解決。一方面加深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進一步掌握人民幣的換算及計算方法,另一方面,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此外,教材還鼓勵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意識。

(二)、說教材重點和難點:

根據教材特點,我認為“在活動中懂得不同面額人民幣之間的相互關係,體現付款方式的多樣性。”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又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我以張熊飛教授的"誘思探究教學論"為指導思想,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從知識、能力和品德三方面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活動,在取幣、換幣、找幣的操作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進一步掌握人民幣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

2、能力目標:培養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行數學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3、情感目標:在實踐活動中增強數學應用的意識,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和“用數學”的情感,並受到勤儉節約的教育。

三、說教法、學法:

從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要求出發,根據綜合學習活動課的課型特點,我採用角色扮演的活動形式,以學生為活動的主體,以滲透教育為原則,以訓練實踐能力為目的,力求做到把資訊科技運用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從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四、說教具、學具準備: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需要,我準備了:

1、媒體課件一套。

2、用實物把教室佈置成臨時的小小商店,讓學生扮演售貨員和顧客,現場進行交易活動。

3、回收站所需的牌子。

學生每人準備一個錢包(自制),學具人民幣若干。

五、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說一下整個教學過程設計,首先我先說一下整體設計。

國際教育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你聽了,但是你忘了;你看了,把它記住了;你做了,你理解了。”如何讓學生從學數學變為做數學,是我們教師面臨的新課題。在《新課程標準》理念的主導下,我們現在的課堂已不能象以前那樣傳統的一味的傳授知識,我們要讓學生從"學"數學變為"做"數學,讓課堂成為學生探索知識的樂園。因此,本節課,我將本著“讓學生在自主探究活動中貫穿於課的始終”的原則,以張熊飛教授的“誘思探究教學論”為指導思想,通過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啟發、誘導學生按照“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實踐操作,探索問題---聯絡實際,創新應用”的規律組織教學,整個活動過程分為四大環節:激趣引入、探討方法、模擬購物活動、交流評價。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感受體驗生活,學會把知識綜合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第一層: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約5分鐘)。

由電腦演示學生喜歡的卡通形象匯入新課,使他們愉快地進入購物情境,進入角色。

第二層:模擬表演,實踐體驗。(約20分鐘)

教師選定一部分學生扮演售貨員,一兩名學生扮演廢品回收員,其餘的扮演顧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人民幣卡片購買商品、廢品回收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要讓買賣雙方互相檢查對方在進行人民幣計算時有沒有發生錯誤。

第三層:活動彙報,體驗交流(約10分鐘)

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心理話,展示自己選購物品的自主性,以及合理安排零用錢的巧妙之處和購買物品的經驗方法。同時,教師正確引導,使學生懂得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珍惜每一分錢,把錢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和最適當的時候,做一個有主見、善理財巧安排的好學生。最後評選最佳消費者。

第四層:聯絡生活,滲透思想教育。(約5分鐘)。

(二)說區域性設計

下面我就以教學程式為框架,以"誘思探究教學論"為先導,以教學內容為載體,具體說說本節課的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長期的教學中,我們都能體會到:情境教學是低年級教學中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學生思維。因此。課一開始,我先給同學們創設這樣的情境:放一段熱鬧喜慶的音樂:今天是個喜慶的日子,我們的“小小商店”順利開張了。(出示課題)熊貓經理特別歡迎小朋友去“小小商店”逛一逛。這時,我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小朋友,從螢幕上你看到了什麼?你想對同學們說什麼?(鼓勵學生大膽自由發言),讓學生交流物品名稱和它們各自的價錢重點是說清楚畫面上每一種商品的名稱和價格。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及時作以小結,大家說得非常好!那麼,你們自己有零用錢嗎?父媽給你的零用錢,你平時怎樣使用的?分組交流如何使用零用錢。然後小組彙報交流。教師因勢利導,對使用比較合理的`學生給予肯定表揚,對花費不恰當的學生給予糾正引導。

我這樣設計,藉助“小小商店”這一情境,通過生動有趣的畫面,把學生帶入到快樂的學習情境之中,使課堂一開始就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每一個學生都會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學習情境之中。這樣就很自然地進入教學的第二個環節:

2、模擬表演,實踐體驗。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培養實踐能力”。鑑於此,我設計了此環節。具體的我是這樣設計的:

(1)進入角色,若干名售貨員進場。

(2)分發購物登記卡、現金記帳卡。讓學生把所購買的“商品”的名稱其金額、購買理由等記入《購物登記卡》和《現金記帳卡》上。

(3)分組合作進行模擬體驗。

活動要求:

1、顧客要檢查售貨員有沒有找錯零錢。

2、賣易拉罐和礦泉水瓶的同學要檢查廢品回收員有沒有算錯一共應該付多少錢。

3、售貨員要看清顧客付款對不對。

4、可以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可以合夥購買。

教師注意調控場面,諸如“顧客”進入“商場”的先後順序,購物的時間控制。

教師選定一部分學生扮演售貨員,一兩名學生扮演廢品回收員,其餘的扮演顧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人民幣卡片購買商品、廢品回收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要讓買賣雙方互相檢查對方在進行人民幣計算時有沒有發生錯誤。一方面要注意觀察學生提出了哪些問題,是怎樣解決的,另一方面要在學生碰到困難時給以適當的幫助和提示。

我這樣設計,除了複習鞏固已經學過的知識,也反映了在日常生活中用人民幣購買商品時經常出現的幾種情形。例如,計算買兩種商品一共要花多少錢,賣東西時怎樣找零,買東西時錢不夠怎麼辦,怎樣比較兩種商品的價格,等等。這些情形都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曾經遇到過或將來會遇到的,通過這種現實性和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可以使學生切身體會人民幣在商品經濟中的作用,充分感受到數學來自於生活,又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並學會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充分讓學生展示選購貨物的自主性,關注學生所購物品的趨向,鼓勵學生認真合理安排自己的“零用錢”,把錢正確合理的使用,並指導學生填好“兩卡”以便交流。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體驗自主的快樂,通過活動的形式,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我們大家都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這裡,在設計上我採用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的個性得到了發展,創造慾望得到了滿足。而這,無不得益於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教學開放式的組織。同時,很自然地進入到第三個教學環節:

3、分組交流,分享快樂。

1)、交流在活動中,各自購買哪些物品。(介紹購物登記卡)

2)、交流買東西過程應該注意什麼事項。

3)、談一談,在購物中,自己有哪些經驗。

4)、交流購買物品的意圖。

5)、交流買東西中應考慮到什麼?

6)、交流如何合理正確地使用零用錢。

這樣,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心理話,展示自己選購物品的自主性,以及合理安排零用錢的巧妙之處和購買物品的經驗方法。同時,教師正確引導,使學生懂得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珍惜每一分錢,把錢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和最適當的時候,做一個有主見、善理財巧安排的好學生。最後評選最佳消費者。

4、聯絡生活,滲透思想教育。

具體的我是這樣設計的:

同學們,平時你喝完了飲料之後會怎樣處理用完的易拉罐或礦泉水瓶呢?(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後,電腦播放好孩子源源的故事:源源是個非常勤儉的孩子,他經常將家裡用完以後的廢舊物品,如:易拉罐、礦泉水瓶等,送到回收站換錢,然後把這些錢攢起來捐給希望工程和貧困山區的小朋友們。

看到這些,你想說些什麼?讓學生各抒己見。

我這樣設計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愛護人民幣的教育。通過設立“回收站”,可以讓學生明白易拉罐和礦泉水瓶都是可回收的廢棄物,幫助小朋友從小樹立保護環境的思想和意識。

到此,整個教學過程全部結束。

六、說板書設計

由於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是組織學生具體的實踐操作活動嘗試,基本上不需要板書,所以此部分略寫。

七、在課改實驗中,如何運用"誘思探究"教學論進行教學

最後,我說一下,這節教學設計是如何體現新課改理念和"誘思探究"教學思想的。

總覽整節課,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力求較好地體現新課標理念,內容設計建立在學生生活經驗基礎之上,通過學生大量的實踐操作活動來完成。切實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使課堂真正做到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新課程標準》中特別提出了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目標,本節課的設計,我在這方面也做出了積極的嘗試。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於一體,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活動,在取幣、換幣、找幣的操作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進一步掌握人民幣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實踐過程中體驗到其中的樂趣,使學生愛學、樂學。整節課洋溢著愉快的學習氣氛。通過大量的生活例項,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再是"聽聽練練",而是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的去探索,去操作實踐,去體驗交流。在經歷了之後,學生獲取了知識,提高了能力,思維得到了鍛鍊,並獲得了成功的愉悅,探索的快樂,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今天我說課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統計》的內容。

教材分析:學生在一年級上冊已經學習了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收集、整理資料,初步認識了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本冊的統計,以整理資料為主要內容。讓學生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繼續探索收集、整理資料的方法。通過比較,引導學生用畫“√”的方法記錄,為以後學習用畫“正”的方法記錄打下基礎。教材在編排上有以下特點:

1)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收集和整理資料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直接關係統計的結果是否正確。收集和整理資料時,往往要把資料進行分類和計數。本單元教材沒有把收集和整理資料的方法灌輸給學生,而是讓他們在熟悉的問題情境中產生分一分、數一數的願望。收集資訊和計數往往可以採用不同的方式,教材沒有明確規定哪一種比較好,而是讓學生在整理資料的實踐中體會,在同學間的交流中比較和選擇。

2)讓學生到生活中去調查和收集資料。收集資料是統計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教材很重視收集資料,把它作為統計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要學生到小組裡收集鉛筆、橡皮、直尺的數量,到課程表中收集一些學科的周課時數等,讓學生邊調查、邊收集、邊分類、邊計數,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3)改變傳統的數學教材片面關注製作統計圖、表技能的現象,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教材重視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中產生統計需求,初步形成統計策略,在調查、收集資訊和整理資料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統計方法,利用整理後的資料作簡單的分析、判斷,在統計的全過程中培養初步的統計觀念。

2、教學目標:1)讓學生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初步學習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方法,會把整理出來的資料填在簡單的統計表裡,能利用統計表裡的資料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2)使學生在統計教學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2、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自己選擇記錄方法作記錄,並在合作交流中體會哪種記錄方法既清楚又方便。本節課突破重難點的關鍵是: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在老師的引導下及彼此的交流中選取最為恰當的統計方法。

二、說教法

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教學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為宗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是培養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將先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為背景,組織學生進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性學習,自己觀察、自己發現,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後進行廣泛交流,體現數學課堂的開放性。

說學生:

全班37名學生。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有一定合作交流學習的能力。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設計、組織學

生進行有價值的統計活動。

三、說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一是安排學習小組。二是每個學習小組準備學具,把5個正方形、7個三角形和4個圓混雜著放在一個盒子裡。

1、引入新課。出示雜亂地貼在黑板上的圖形,先讓學生說說有哪些圖形,然後讓學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分一分、排一排來知道每種圖形有多少個。

(以此來複習舊的統計方法來引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2、進行新課。

1) 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自己的方法來統計盒子裡各種圖形的個數,並把統計的結果的結果填在表內。

2) 交流統計方法。請學生說一說自己利用的什麼統計方法,如何操作的。如果教科書中的方法學生沒有想到,可以讓他們看看書上的插圖,說說圖中的學生是怎樣整理的,並讓他們照書上的方法再做一做。完成以後把學生的各種記法以及畫“√”的記法進行比較,說說各種記法的特點,比一比哪種記法既清楚又方便。

(在此我依照學生課堂的實際情況來操作,以學生的意願為統計的主要策略,但在交流中,我會引導學生在多種的統計方法中選取比較方便清楚的,讓學生自己交流比較,選擇出適合的統計方法。)

3) 分析資料。根據統計表裡填寫的內容回答書上的問題,並思考還能知道什麼?(培養學生充分利用統計資料的意識,不光要學會回答問題,還要能提出問題並解答。)

3、組織練習。

1) 統計小組裡的鉛筆、橡皮、直尺各有多少。小組同學互相合作收集整理資料,並填寫表格。

2) 請組長介紹統計方法和結果,並把結果填寫在黑板上預先畫好的表格裡,並回答課本上提出的問題。

3) 通過結果,你想說點什麼?如果我是文具店的經理,你們想對我說些什麼?

(作為老師,在此環節中充當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參與者,充分培養數學課堂中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反思:

1、統計是數學課程標準規定的四個領域之一。傳統上比較注重統計圖表等知識和根據統計圖表回答問題的教學,而課程標準則更加重視學生對資料統計過程的體驗,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的方法,

認識統計的作用和意義。這部分內容比較繁瑣,分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是有效的學習方式。

2、教師將教科書的盆花變各種圖形,努力為學生創設一些資料,使教材更具有實用性。

3、教師要善於捕捉課堂上學生的反饋資訊,創設輕鬆愉悅的課堂氣氛。

4、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統計,使他們的情感、態度在其中得到了充分體驗。

5、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善於把握課堂激勵機制,使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絡。

6、明確要求,才能“有的放矢”。課堂上的每一個環節,教師都應讓學生先明確要求,先做什麼,再做什麼,這樣,課堂上的討論、操作等活動才不會流於形式而落到實處。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0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有趣的圖形》的第一課時《認識圖形》。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與學法、說教學過程和說板書設計這四方面來談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想。

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對本教才進行簡單的分析,課程標準把空間與圖形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初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的學習內容。《認識圖行》是本冊教材《有趣的圖形》的起始課,是在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基礎上來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些平面圖形,體現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認識這幾種圖形不僅是今後學習他們的特徵、周長,還有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說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體會面在體上

2、能力目標:在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實踐、創新能力,建立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情感。

4、評價目標: 用評價來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讓學生學會評價他人,評價自己,建立自信。

說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會辨認這四種圖形;另外,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很容易將體和麵混淆,所以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定為:體會面在體上。

說教法、學法 教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完成上述四維目標呢?新課程標準指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之上。對於入學不久的一年級學生,它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且好動,愛說。針對這種情況,我綜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採用情景教學法,嘗試教學法,活動教學法來組織學生開展探索性的學習活動,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學習新知,經歷探索,獲得知識。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1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它位於新課標實驗教材人教版第二冊第六單元,先講單元分析,再就第一小結第一課時進行教學設計。

在說課之前,我覺得很有必要剖析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

①學生已經掌握了100以內數的讀法、寫法和數的組成;

②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

③連加、連減、加減混和計算順序的掌握。

這也正是本單元教材編排的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

本單元是本學期的重點單元之一,約佔教學總時數的25%,高質量、高效率完成本單元的教學工作將有利於順利達成學期育人目標,同時教材的編排凸顯以下四個特點:

①是以學生已經掌握的100以內數的讀法、寫法、數的組成及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作為本單元新知識的生長點。

②計算按難易程度分三段編排:整十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

③各小節教學內容的編排,分三個層次:以實際情景提供計算題,並呈現演算法的多樣化;讓學生動手操作、理解、掌握演算法;脫離直觀手段,讓學生思考演算法。

④“用數學”是結合計算出現的,讓學生體會怎樣發現、提出數學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問題,並且內容直接取材於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

總之,教材的編排是由直觀操作等依靠實物思考到脫離實物思考,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有利於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為進一步提高計算速度、培養計算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打基礎。

介於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生的認知基礎,我認為本單元教學重點是口算10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難點是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和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根據國家新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的數學學科育人要求,我擬定的單元目標是:①理解加減法的含義,會口算100以內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②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將採用的教學策略有二:①打破傳統教學計算時的“枯燥”、“機械重複”的缺陷,創設情景,把計算置入生動有趣的情景中,給枯燥的計算教學注入生命與活力;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情節貫穿練習中,培養計算能力。

以本單元第一小節“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第一課時為例談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教材第57頁例1,完成練習十的第1——4題。

二、教學目標:

通過直觀手段,讓學生理解、掌握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創設情景,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探究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

四、教學評價:

師評、互評、自評相結合。

五、教法、學法:

情景教學法、合作探究、操作法。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題卡、學生備小棒。

七、教學流程:

1、創設情景,激情引趣。(3分鐘)

2、合作學習、探究新知。(17分鐘)

3、實踐運用,發展能力。(15分鐘)

4、獨立思考、鞏固新知。(5分鐘)

(一)創設情景,激情引趣:

多媒體課件出示“公園花卉展”的主題圖,問:你看到了什麼?(有三種花,說出每種花的盆數)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擬分四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在“公園花卉展”的情景中,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全班學生交流後教師板書出問題)

第二環節:小組討論先解決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討論怎樣列式?怎樣計算?計算時是怎樣想的?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

第三環節:小組彙報討論的計算方法:一個一個地數、按數的組成計算、想減算加、用十做單位計算、擺小棒看出來的……小組互評。多媒體直觀演示,驗證計算結果,並且讓學生比較出那種方法最簡便。體現演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學生再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其餘的問題。

第四環節:增加如“工人叔叔搬走10盆紫花,還剩多少盆紫花”,“紅花和紫花的總數比黃花多多少盆”等整十數減整十數和加減混和計算的問題,學生思考計算並且說明理由。學生進行自評。

(三)實踐運用,發展能力:

(以一年級綜合實踐課“小豬爬山”的故事為題材設計闖關活動),小豬和夥伴們結伴去爬山,如果遇到困難該怎麼辦呢?進行德育滲透。

第一關:計算並說說 40+20 3+2 6—4 5+4—7> 40—20 30+20 60—40 50+40—70。

在計算方法上的聯絡。(促進知識遷移和加強知識間的聯絡)

第二關:看圖寫算式(旨在比較、對比整十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加整十數等的區別和聯絡,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如:40+3和40+30。

第三關:集體闖關,每個小組一張題卡,用時少、正確率高為優勝獎。號召學生髮揚團結協作精神。

對闖關活動進行小結,師評為主。

4、獨立思考、鞏固新知: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第1——4題。

創設情景,激情引趣:結合教材創設“公園花卉展”的真實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又對學生滲透愛護他人勞動成果的思想品德教育。

合作學習、探究新知:學生在“公園花卉展”的情景中,通過觀察,發現並提出了多種數學問題,然後組織學生思考計算方法,再相互交流,這種安排讓學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瞭解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留給學生探索、思考、動口、動手的時間和空間,開闊學生思路,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實踐運用,發展能力:運用多媒體把“小豬爬山”的動畫故事呈現給學生,通過連續的場景和生動的畫面引導學生的有意注意,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情感,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練習活動中運用計算知識,提高計算能力。

獨立思考、鞏固新知:讓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培養學生獨立思辯的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檢查了本課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2

教材分析

《認識鐘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教學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對整時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為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基礎。

學生分析

時間的知識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大部分學生在學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過一些關於時間的知識。一般來說,他們的活動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來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設計思路

本課從匯入到實踐活動,學生都是在以非常熟悉的“我的一天”來設計的。注重了學生學習學習方式的轉變,體現了有效教學的理論。進行這一知識的教學,體現以生活為依託,以實踐為第一。在教學中,學生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讓他們在玩中發現數學問題,找尋數學知識,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盡情的發展,個性得到盡情的張揚,使40分鐘的課堂變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應。

學生的學法:

時間的概念比較抽象,要結合大量的實踐活動來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體驗才能把這一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使其主動掌握時間的基礎知識,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也參與了有效學習的過程。

我的設計理念:

一、感受數學生活化的魅力。

由於時間在生活當中是無時無刻不在的,學生對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從每一個人日常生活的作息時間入手引入正題,再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去認識鐘錶,通過討論、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經驗上升到知識體系。

二、在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我讓學生應用這節課學到的知識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安排表,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促使學生把已獲得的知識、能力應用於生活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在實踐探究中,學生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和意見,課堂成了學生展示自己個性的舞臺。

三、感受數學中的情感。

數學並不是枯燥的,它其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情感生活,這也是在有效教學中“全人”發展的特徵體現。在本課中我通過讓學生了解自己媽媽的作息時間,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對學生來說也是一次心靈的震撼。雖然是短短的幾句話,也是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感恩教育。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鐘面和電子錶面,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正確地讀、寫整時時刻。

2.經歷操作、討論、交流等實踐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動口、動腦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合作精神,發展數感。

3.建立時間觀念,學會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教具、學具:教學課件、鐘錶和鐘錶模型

教學流程

本課我主要由五個教學環節來完成

一、激趣匯入。

1.創設情境。

(1)猜謎:小小駿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聲噠噠似戰鼓,提醒人們爭朝夕。(創設情景,有效的課堂提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根據出主題圖設題提問。

提問:你能說出你自己的作息時間嗎?你怎麼知道的呢?(看掛鐘或電子錶。)

2.揭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鐘錶”。(板書課題:認識鐘錶)

二、探究新知。

1.認識鐘面、電子錶面。

(1)觀察鐘面和電子錶面:學生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觀察的物件,可以觀察鐘面,也可以觀察電子錶面,互相討論、交流意見,教師參與共同研究。

(2)學生交流、反饋(得出以下幾種答案)。

鐘面:①有1~12個數字(點選閃爍)。②有2根指標,長針和短針。(身體又細又長的叫分針;身體又粗又短的叫時針。)

電子錶:①由數字表示時間。②中間有2個點會閃爍。

(開放式的課堂,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能力。學生自主、有效的獲取知識,學生掌握知識也就更加紮實。)

2.認識整時。

(1)課件依次出現“我的.一天的生活”。

觀察畫面,說一說我接下來的一天是怎樣安排的?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觀察、交流。

學生互相評價,教師引導學生體驗:描述任何事物時都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學生的評價客觀、真實。培養學生的自主評價能力。)

(2)認識鐘面上整時刻。

①觀察鐘面,你有什麼發現?學生充分交流

③引導學生小結:我們在看鐘面時不僅要看時針,

還要看分針,如果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④反饋練習。出示模型鍾:說說這是幾時?你是怎樣想的?

(設計此環節引導學生思考、觀察、探究中發現知識。)

(3)認識電子錶的整時刻。

1、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小組討論完成。

2、教師:說一說你是怎樣認識電子錶上的時刻的?

3、引導學生小結:在電子錶上,如果點的後面是2個0,前面的數字是幾就是幾時。

4、反饋練習。

出示模型鍾:這個時刻用電子錶的方式來表示,該怎樣寫呢?

(強調:電子錶表示的整時刻時,點的後面是2個0。)

5、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用兩種方法來表示整時刻。一種是文字表示,一種是電子錶的形式。(小結加深學生對時間兩種表現形式的理解)

三、知識延伸。

1、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我起床的時間是6時,看動畫片的時間也是6時呢?(得出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初步感知時針每天轉2圈。)

2.練習十六第3題。

(1)提問:①鐘面上現在是幾時?

②再過1小時是幾時呢?

(2)反饋(教師演示課件):分針轉一圈,時針走一格。(4時)

(3)學生獨立認識其餘鐘面時間。

3.實踐活動:小組合作設計一份合理的作息時間安排表。

(這個實踐活動體現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之一的關注發展和關注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四、情感體驗。

你能說出媽媽一天的作息時間嗎?她的作息時間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呢?為什麼會這樣呢?(體現有效教學的特徵,關注“全人”發展。)

五、小結。

師:學習了這節課後你有什麼收穫?懂得了什麼道理?希望通過這節課大家不僅能認識鐘錶,還要懂得珍惜時間,和時間一起賽跑!應用較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

(滲透有效教學的內涵,節時高效。相機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課後總結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作為一名剛剛踏上數學教學之路的我來說,整堂課的設計和實施免不了會有許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師能夠給我批評指正,我虛心接受,並將努力改善。謝謝大家!我的說課到此結束。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方程的意義及等式的性質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計算方法。學好本節課的內容不僅為以後學運用方程解決小數,分數的問題奠定基礎,而且有利於幫助學生更好的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2.教學目標

結合新課標對方程這一部分的要求,本節課的具體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結合實際情景,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法並正確的計算

(2)在探索中,培養學生用方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合作能力

3.教學重難點:依據本節課的具體情況和教學目標,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培養學生正確解方程,並能用方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教法

本課的教學以自主探究為主線,以發展創新為宗旨,主要採用談話法,引導探究法和觀察發現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全面,全程,全心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充分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具:多媒體課件

三、學法

根據《新課標》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本節課學生主要以嘗試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進行學習,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總體思路,我設計了激趣匯入約3’、探索新知約20’、鞏固應用約15’、課堂總結約2’,四個環節進行教學,具體過程如下:

1.激趣匯入

我是這樣匯入的:大螢幕出示情境圖,一天笑笑和淘氣在做猜數遊戲,笑笑:把你心裡想的數乘2,再加上20,等於多少?淘氣:等於80。笑笑:你想的數是30。淘氣:你是怎麼知道的?同學們你知道笑笑是怎麼知道的嗎?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猜數遊戲》問題(教師板書)這一環節,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發現問題,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培養學生用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

2.探索新知

這一環節我分三步進行教學

第一步自主探索方程的解法

同學們,在上面的情景中你能得出什麼樣的等量關係呢?你能用一個是子把它表示出來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彙報結果:在上面的情境中我發現了心裡想的數×2+20=80,如果我們把心裡想的數看

成是x這個使等式可以改寫成什麼?生:這一環節讓學生自己動腦思考和探索,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合作和探索的精神。

第二步學生彙報,師生交流

現在大家自己動腦試試看你能不能把這個方程解出來?教師提示:如果用等式的.性質來解該怎麼做呢?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彙報結果2x+20=80,我先在等式兩邊同事減去20就變成2x=60,再在等式兩邊同事除以2得出x=30(教師板書)非常好,剛才他說出瞭解方程的過程,在解方程中有些步驟是可以省略的,下面老師把這個方程完整的解給大家看:因為原題中沒有x,所以我們在列式前要先把x設出來,解:設這個數為x 2x+20=80 2x=60 x=30 答:這個數為30。

在解方程過程中,等號要對齊,計算完了不要忘記寫答。現在你知道笑笑是怎麼猜到了吧!這一環節讓學生從具體問題出發,主動參與有效的保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第三步驗證結果,鞏固知識

我們能不能驗證一下我們的結果是否正確呢?怎麼驗證呢?引導學生把x換成30進行驗證2×30+20=80,所以我們的結果是對的,現在同學們倆人一組也來做一下猜數遊戲吧!這一環節讓學生嘗試驗證計算結果使知識及時內化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

以上三步,引發學生帶著問題獨立思考,小組交流,教師適時點撥,小結,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

3.鞏固應用

練習是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徑,為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我設計了三種練習:

(1)基本練習:解方程6道題讓學生獨立思考,集體訂正,鞏固對知識的掌握

(2)變式練習:解決問題1.2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集體訂正,進一步鞏固對知識的掌握

(3)拓展練習:拓展題先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在全班交流經驗,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五、板書設計

這樣的板書設計,突出重點,使教學目標一目瞭然,便於學生觀察、比較。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4

尊敬的評委、在座老師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團隊課堂教學再現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認識物體和圖形》。我團隊在確定內容後首先理解教材:《認識物體和圖形》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課件出示結構圖)主要從形狀這一角度來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單元包括:立體圖形的初步認識和平面圖形的初步認識。這是教材的編排特點(課件出示)它體現了新課標的兩大理念: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絡;注重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掌握知識。

在理解了教材後我們進行了課前調查瞭解學生,據我們課前調查,學生大多是六歲,年齡偏小,處在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對形狀的知覺是通過視覺、觸覺、運動覺協同運動的。關於這節課內容學生學前班雖然也認識過這些圖形,但很多孩子將“長方體”說成“長方形”,將“正方體”說成“正方形”,也有將“圓柱”說成“長方形”的,將“球”說成“圓”的更多,所以教學目標不能定得太高

擬定目標

基於以上的認識,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將教學目標定為:(課件)

1、通過操作、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這是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觀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這是數學思考方面的目標);

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這是情感與態度方面的目標)

教學重點與難點是: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在教學資訊和感知材料的呈現上,我選用多媒體課件、各種立體模型、學具,等,來作為這節課的教具和學具。

學法與教法

接下來我來說一說本節課的教法與學法:新課標還強調:要讓學生從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親身經歷、體驗、探索,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體驗——就成為新課標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在教學中,我安排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玩一玩、這些活動中來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我綜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嘗試教學法、活動教學法等,來促進學生對新知的建構,在合理選擇教法的同時,我還注重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使學生不僅學會,還要會學,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融觀察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為一體,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基於以上的理解我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為五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激趣匯入

(課件播放匯入環節)

師:今天的數學課我請來一位朋友,瞧!它來了?(展示機器人)

師:是啊,這麼漂亮的玩具機器人就是由平時許多廢棄的物品拼成的,這就是變廢為寶,這不僅讓我們有了漂亮的.玩具,更做到了“廢物利用”。為環保貢獻了一份力量。不知不覺我們成了“環保小衛士”真是一舉多得。

這裡用拼裝機器人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還滲透環保知識,使學生有一種親切感,並能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第二個環節:組織活動,探索新知

這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三個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1、分一分

小組活動,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

(課件)師:叮叮要考考我們,他說:師強調: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請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動手吧!

2、揭示概念。

待學生分好類後,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直接把物體形狀抽象成圖形,並揭示各種圖形名稱,經過第一個活動,學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經驗,這時教師揭示名稱,出示一般模型,幫助學生將感性認識抽象化。

3、操作感知特徵。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這些實物,然後用自己話說一說各種圖形的樣子與同桌交流。

這裡我採取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再同桌交流的形式進行,我會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希望他們通過動腦、動手、動口來親身體驗,(2)在班上彙報交流。

學生在彙報時有的說了(播放視訊)

這裡,我想通過摸得活動,讓學生體驗這幾個面都是特點,(3)讓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中找到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一不同點;發現圓柱和球的共同點和區別點,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直觀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滾動、圓柱和球能滾動等特徵。

前面的小組活動學生以實物和模型為研究物件,,經過認真觀察,親自去摸一摸,玩一玩,對幾種立體圖形有了比較多的感性、直觀的認識然後和同學的交流即使學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補,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還培養、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有利於豐富對這些立體圖形的認識。

第三個環節:遊戲

讓學生在遊戲中體驗圖形特徵,加深對圖形特徵的記憶。

遊戲(1):找朋友

分別請4位同學手執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圖形嘴裡說兒歌:找啊找啊找朋友,我是長方體,我的朋友在那裡?其它學生拿出讓學生拿出相應的實物,彼此辨認誰拿錯形狀了。用遊戲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快樂地學習,對幾種立體圖形的特徵有更豐富的體驗。

兩人遊戲(2):你摸到的是什麼?

一人蒙上眼,摸一摸別人給出的一種實物,判斷它的形狀。

這一組活動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四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第四環節:聽故事感受圖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徵,我設計了故事欣賞讓學生邊欣賞邊感受圖形與生活的聯絡

笑笑、淘氣、機靈狗在山下游玩,山腳下有各種形狀的建築材料,他們一路高歌來到了山上,山上的風景太漂亮了,有野花,有蜜蜂,還有飛舞的蝴蝶,他們商量在山上建造一座小房子。回到山下,笑笑和淘氣找來了一隻長方體的箱子,往裡面堆放了磚塊,兩人抬著氣喘吁吁的往山上走,“哎喲!哎喲!”快抬不動了,他們只好放下來歇歇。機靈狗推著一隻球在旁邊滾來滾去,笑笑和淘氣看看機靈狗這麼輕鬆,決定想辦法,他們決定給箱子裝上輪子,淘氣拿來正方體一裝,推一推,推不動,好不容易推動了,箱子裡的東西都跳出來了。機靈狗把球送過來了,兩人把球裝上去,車子搖搖晃晃,方向不好控制。

淘氣和笑笑又在想辦法,找來了圓柱體的輪子裝上,推一推可輕鬆了。他們輕鬆的推著車子來到了山上。來到了山上,笑笑和淘氣開始建房子,他們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磚砌牆,用圓柱體的木材做房粱,很快一幢漂亮的房子建好了。智慧爺爺過來了,他誇淘氣和笑笑聰明能幹,大家盡情的玩著,享受著勞動的收穫和快樂。

1、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想說什麼?(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

2、說說下面物體的形狀

3、讓學生說一說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

安排這一環節是引導學生將知識與生活聯絡起來,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意識和能力。

第五個環節:總結反思,深化認識

今天我們學習認識那些形狀?(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它們分別有怎樣的特徵?我想通過這個環節來及時反饋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引導學生說出這幾個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還有一首好聽的兒歌,我們來念一念,回到家裡把這首好聽的兒歌念給你爸爸、媽媽聽聽。(課件)

②、唱兒歌

圓圓滾滾圓柱體,正正方方正方體,長長方方長方體,骨碌

骨碌是球體,誰最有用比一比。長方體,來做牆。正方體,來做窗。圓柱體,做屋樑。圓圓球體來裝飾。麵包房子真漂亮。

在課程結束時,把所學的圖形特點編寫成一首兒歌,讓學生在歌聲中結束課,這樣,不僅幫助記憶圖形特點,也增加的知識的趣味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5

今天我對我上的《“加法”第一課時》進行說課,有以下幾方面: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加法”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1~5各數,掌握了5以內數的順序及各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是要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加法並探究加法含義會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頭列式,在這個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初步的數學意識。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學習基礎,但他們年齡小,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集中,所以課程的設計就更應該充滿趣味,才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的認知提高一個水平。

三、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熟悉的情境和操作演示活動,體會加法的意義;經歷把兩部分合在一起抽象為加法運算的過程,初步體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要用加法來解決。

2.認識“+”號,會讀加法算式,會根據直觀圖計算5以內的加法。

3.通過學生操作、演示、表達,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及觀察運用數學語言的能力。

4.創設生動活潑的情境和遊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合作意識,激發學生學習計算的興趣和對數學的求知慾。

四、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初步認識加法,理解加法的`含義,通過動手實踐操作來突出重點。

難點:會用數的組成,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通過演算法多樣化的擇優來突破難點。

五、教學過程

(一)湊數遊戲,匯入新課

與上課準備做得最好玩對口令遊戲,複習數的組成,激發興趣,做好知識準備;

(二)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創設情境,這裡分兩個步驟進行。第一步,從以禮物送給今天表現最好的小朋友說起引出花朵,然後大家一起來研究花朵帶來的問題,然後讓同學們觀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第二步讓學生動手操作。學習小夥伴一起擺圓片,通過動手操作,讓同學們初步感受加法的意義,並領悟計算方法。這個環節中學生動手、動腦實踐,多種感官並用,學習的過程化靜為動、化難為易,思維水平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

提高。

2.認識加法

進一步強調把兩個數合起來用加法計算,認識加號,書空寫加號,完成算式,讀加法算式。從生活中發現加法。

3.理解加法含義。

第一層次,結合我們身邊發生的事例讓學生會說出加法算式。讓學生體會到身邊處處有數學,數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第二層次,深化練習,利用課本第24頁的主題圖和做一做進行深化聯絡,讓學生真正掌握加法及其意義。

(三)聯絡生活,豐富對加法的認識

課件播放,讓學生說題意、列式、口頭回答。拓展加法在生活中的應用,既可以鞏固加法含義,更可以讓學生對於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四)穿插“課中操”,放鬆心情,整頓紀律。

(五)全課小結,鼓勵學生說。

(六)佈置課堂練習,在練習中我發現了問題:學生會列算式,但是不理解大括號的意思,如果在前面環節中說說大括號表示的含義,學生在做題時就容易些。

本人在各方面存在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師指出我這堂課存在的問題,提出寶貴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