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關於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彙總七篇

說課稿3.13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數學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彙總七篇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各位專家領導:

早上好!

今天我將為大家講的課題是《整理書包》,首先我對本節教材做一些分析 。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內容是北師大版數學實驗教材第一冊的教學內容。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個新體系,這部分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絡緊密。它是本冊教材第四單元“分類”中第二部分的內容。這節課的教學是學生在學習了“整理房間”的基礎上學習的又一種分類活動。學生在通過“整理房間” 的活動後,已經感知和體驗了分類的含義及方法,學生能按指定的分類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並初步感受到分類在生活中的用途。這一內容的學習,是讓學生通過實際的分類活動,使學生體驗分類標準的多樣性,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由於這部分教材與學生的實際學習和生活聯絡緊密,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高。課本是以數學活動的形式呈現教材,體現數學學習是學生經歷數學活動過程的課程新理念。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在活動中,讓學生體會分類的思想方法,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學習數學的興趣。

2、在給事物分類的過程中,體驗活動的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標準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養成有條理地整理事物的習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全體學生經歷分類的過程,學會按一定標準或自定標準進行分類。

難點:使學生體驗分類標準的多樣性,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

關鍵:結合學生熟悉的事物,讓學生經歷分類的活動。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學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都處於一個引導者、組織者與合作者的位置,把學生當作是學習的主體,努力創設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經歷分類的活動,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與空間 進行學習,使學生在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中認識和體會到分類的`必要性。在給定標準對事物進行分類活動中,體驗活動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讓學生自主選擇某種標準對事物進行比較、分類活動,體驗活動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1、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學習,拓寬教學的時空。

(1)“分類”是一個學生實踐性的活動,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親自去整理房間,體會分類的方法,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用處,學會做一些事情。

(2)課後讓學生去觀察和尋找實際生活中運用到分類的一些現象,體會分類的必要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2、在課堂教學的設計當中努力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活動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原則,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利用比賽、猜想,分一分等多個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是學得輕鬆,學得愉快,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現,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 創設問題情境

一開課我就讓學生進行了一個小比賽,請同學們按老師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來,並讓每一位學生對結果進行猜想,為什麼有些同學拿得快。從而引入了這節課的內容。一下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進行思考與觀察,然後利用教材提供的內容,化靜為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 自主探究,構建模型

1、動手實踐,分類整理書包

首先教師請大家把書包裡所有的東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後提問:通過上節課的學習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麼?(學生會回答:給物體分類)接著就請同學們先分類整理,然後同桌兩人相互說一說,你是怎樣整理的。(學生動手實踐操作,教師對與學生的整理過程可以給予過程性。)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講講我對教材的理解:

《買鉛筆》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一冊第七單元(加減二)的第一課時。本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進位加,以及10以內加減法,初步感知了加減法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的。是今後學生學習10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基礎。

教材提供的主題圖是小白兔到袋鼠的文具商店買鉛筆情景。主題圖中已經出示了數學問題:“15支鉛筆,賣出9支,還剩多少支?”我認為本課的主題圖給出的數學問題太直接,學生沒有思維的空間。因此在教學時我把主題圖進行了改進。把主題圖中袋鼠提出的數學問題改為“有15支鉛筆”這一條件,這樣,讓學生自己去觀察主題圖,從圖中找出有用的數學資訊,再根據相應的資訊提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獲取資訊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從教材提供的例題和練習分析,本課應是學習十幾減9、8的退位減法。但我認為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運算方法應該是相通。只要掌握了十幾減9、8的退位減法的運算方法,學生就會自然地遷移到所有的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上來。因此,我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也作了調整,即20以內退位減法的運算。

二、談談我確立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人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說課稿買鉛筆:教學目標有三大來源:一是來自學生的學習需求。即要了解學生的一般特徵,瞭解學習者的學習風格;二是來自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蘊涵著豐富的科學原理,怎樣引導學生髮現並理解生活情景中蘊涵的科學原理,並確定體驗目標的要素構成與邏輯關聯,怎樣引導學生將學習成果運用於生活實際,並實現體驗性目標與結果性目標的統一,這是教師在制定目標是要重點考慮的。三是來自教材的學習素材。

從確定教學目標角度而言,教材的價值及其研究重點在於:

1、提供學習內容的知識結構和邏輯聯絡;

2、確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識結構和邏輯聯絡同學生認識特點的結合點;

3、確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識結構和邏輯聯絡同學生現實生活情景的結合點。“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為標準,教學目標可以分為知識技能,問題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四個方面。

依據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對目標制定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我是這樣確立的:

教學目標:

1、以“十幾減9”為切入點,在合作交流中學會20以內退位減法的運算方法。

2、掌握20以內退位減法,並運用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通過鼓勵演算法的多樣化,初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立性。

4、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以及善於交流,敢於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

學會20以內退位減法的運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探討“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三、說說本課的教法和學法:

(一)關於教法:

本節課屬於計算教學。傳統的計算教學往往只注重算理、演算法(單一)及技能訓練,比較枯燥。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本節課在教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為學生展現一幅幅帶有活動情節的畫面,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啟用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自覺地構建知識,學會計算方法。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演算法多樣化,使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裡要說明的一點是:多種方法中肯定有比較簡便的方法,但是並不是每個同學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師只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同時給他們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間,千萬不要強加給學生,應讓他們在逐步的體驗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從而選取更優的方法。

(二)關於學法: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在具體情景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初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

2、在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通過比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學習方法。

3、通過靈活、有趣的練習,鞏固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技能。

4、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聊聊我的教學設計與分析:

(一)觀察主題圖,提出數學問題。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獲取數學資訊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當前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而利用好教材中的主題圖正是培養學生上述能力的良好時機。對於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只有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逐步形成能力。因此,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

1、出示教材第78頁修改後的主題圖。(如何修改我在教材分析中已經說過。)

2、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主題圖,從中獲取有用的數學資訊。

3、根據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

我想,只有讓學生經過獨立觀察、獨立思考來獲取有用的數學資訊,從而提出數學問題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個性化理解才能充分暴露,主題圖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二)根據問題,列出式子。

學生經過10以內的加減法的學習以及20以內進位加法的學習和長時間的培養,已經具備了根據數學問題列出式子的能力。因此學生根據“15支鉛筆,賣出9支,還剩多少支?”這個問題,能很快的列出式子。

(三)討論15—9的演算法。

本環節的教學,我安排了4個小環節:

1、獨立思考15-9的演算法。

2、小組交流15-9的演算法,教師巡迴指導。

3、全班交流,教師整理板書。

4、嘗試練習(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

為什麼要安排4個小環節呢?我認為探究性學習必須要有獨立思考的時間。由於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對15-9的理解也就不同,只有讓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在後一環節小組交流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再則,由於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語言組織能力差,只有讓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好好的想一想應該怎樣表達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後一環節小組交流中有東西好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和“鼓勵演算法多樣化”的要求。不同的演算法展示了學生不同的認知方式。教學中,學生探討演算法環節的'設計,目的是使學生經歷一個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與再創造的過程。這種探究式思考的價值遠遠大於遵循某種方法的思考價值。教學中,學生的計算方法各異,教師不急於評價某種方法的優劣,而是讓學生介紹清楚各種方法的特點,引導學生“取其精華”,使演算法多樣化的過程成為一個探索與創新的過程。在教學中,安排小組交流環節,使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提倡演算法多樣化,並非要求學生一定要掌握多種計算方法;也並不是要求學生要生硬地去套出多種演算法。“演算法多樣化”應是學生在探索演算法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課標中所提及的演算法多樣化和優化,是指集體的多樣化,個體的優化。也就是說要求全體學生儘可能地多想出幾種不同的演算法,而不是要讓每個學生都能想到或掌握這些演算法。優化是學生個體的行為,教師不能把全班同學所有的演算法都優化成一個演算法,這有違新課標的精神。因此,在全班交流環節,教師有意識的把學生彙報的演算法板書出來,把算理大致相同的演算法整理在一起,讓學生在聽與說、議與思的過程中學會演算法,為以後的個體優化奠定基礎。

小組合作對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難度比較大,學生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很好地傾聽他人的意見,如何讓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都積極地參與又是一大難題。我認為,小組合作的重點是要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因此,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提出了一些具體明確的學習任務。(見教案)

(四)鞏固演算法

這環節,我安排了3個層面的練習。

第一層是基本練習。通過本題的練習,使學生鞏固十幾減9的算理,並遷移到十幾減8、十幾減7等20以內退位減法,使學生明確20以內退位減法的算理是相通。

第二層是解決問題,延伸演算法。計算教學如果只重

視計算技能的學習,往往比較枯燥。只有把計算教學至於問題解決中去,使學生感受到計算是有用的,是能幫助我們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生會更感興趣。同時,利用兩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也使學生感捂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第三層是摘蘋果遊戲。

遊戲是底年級兒童最喜歡的課堂學習形式。讓學生在遊戲中、玩樂中輕輕鬆鬆學知識,這不正是我們的追求。

(五)回顧反思,總結評價。

這節數學課你學地開心嗎?你有什麼收穫?你想提醒同伴們注意什麼?

對學生在知識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與發展方面的情況作全面的總結;讓學生結合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自評、互評,發揚優點,彌補不足,不斷進步。

以上是我對本課教學的一點認識,請各位同仁、專家批評指正。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50—51頁:例5、例6、例7。

二、教材分析:

簡單的計算這節課是認識人民幣這部分的第二課時,教材在認識了人民幣單位:元、角、分它們的十進位制關係的基礎上,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教學資源,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

三、教學目標:

1、知道人民幣單位間的換算,會進行一些簡單的計算。

2、知道物品價格的表達形式。

3、通過模擬購物活動,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作用。

說學情:

人民幣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國又有給孩子“壓歲錢”的習俗,許多家長喜歡帶孩子上超市並讓他們在一定範圍自由選購自己喜歡的商品,讓許多學生較早有了錢的概念,會看價格標籤,部分學生甚至有了實際購物經驗,因此,這節課設計中儘量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力,藉助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又好又快的進行學習。

說設計思路:

1、從學生實際經驗入手, 喚醒學生的思維,把生活中的經驗轉化為知識,輕鬆突破元和角之間的換算難點。

2、創設情景,直接出示商品及價格標籤,在學生回憶平時看到的商品價格的表示方法中,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同時,通過已經知道價格表示方法的學生來帶動其他學生學習,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3、人民幣的計算離不開購物,讓學生在模擬購物的過程中完成簡單的加法計算。通過選購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付錢方法,深刻體會進率的換算,讓知識在操作中得以內化,學生學了也不易忘記。

4、教學中所設計的遊戲和購物活動,都採用2人合作方式,可以讓學生合作學習,互相帶動。

5、最後一個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學會閱讀、利用教材,同時通過完成填空回憶整理本課所學知識。

說課前準備:

一、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具圖片、卡片。

二、學具準備:學生學具袋。(內裝各種面值的模擬人民幣)

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人民幣,你能說說人民幣的單位有那些嗎?按質地可以分為哪兩類?

二、新課教學。

(一)聯絡生活,經驗轉換知識。

小凡喜歡吃奶糖,小賣部裡1角可以買1顆,今天媽媽給了小凡1元2角,小凡可以買幾顆奶糖?(課件出示相關圖片)

你是怎麼想的?(1角1顆,1元=10角,1元2角=12角,買10顆,還有2角買2顆,一共可以買12顆)

小紅的奶奶給了她一些1角的零錢,她數一數一共有12角,小紅想換成整錢,可以換成幾元幾角?(課件出示相關圖片)

你是怎樣想的呢?(10角=1元,12角=1元2角,可以換成1元2角)

同學們真聰明!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換錢,現在我們就來做個換錢遊戲。

教師指名一名學生配合先示範:生:你好!我有3元8角,想換成角票。師:當然可以,給你38角。你算算對嗎?生:1元等於10角,3元就是30角,再加上8角就是28角,對了,謝謝你。

師:你好!我想把我的.26角零錢換成整錢可以嗎?生:沒問題。10角換1元,20角換2元,一共換2元6角。同座學生模仿做換錢遊戲。

(二)設境激趣,合作實踐學習。

談話過渡:學會換錢,老師帶大家一起去逛逛小朋友都喜歡的地方——東東超市

課件出示貨品圖片和價格標籤(例6),讓學生認一認,學生自由說自己認識的價格標籤,表示多少錢?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找到規律:小圓點左邊表示幾元,小圓點右邊第一位表示幾角,第二位表示幾分。現在一般情況下物品的價格都標到角。

遊戲鞏固:看看誰的反應快(完成50頁做一做)

把寫有價格的物品圖片和對應寫有幾元幾角的卡片發給不同的學生,拿物品圖片的學生先舉起來,拿對應的卡片的學生快速反應。全班一起訂正。

談話過渡:超市裡還有許多東西,課件出示物品及標價(例7,51頁及“做一做”內容)現在我們同座每2個同學為一組任意選購2件不同的物品,自己計算出應付的錢到“收銀臺”(老師處)結帳。

學生分小組購物,老師在“收銀臺”檢查每組學生的計算和拿出的錢數是否正確,對有問題的學生馬上輔導。

三、知識整理。

引導學生使用教材,複習本課學習內容。今天同學們學得真好!一節課可學了不少知識呢!同學們翻開書,看一看50頁和51頁的例5、例6和例7,你能把書上的空很快地填一填嗎?

學生看書填空後,課件出示書上50頁、51頁內容,師生一起逐空訂正,從而達到整理知識,總結全課的目的。

四、課後練習。

在家長的陪同下做一次實際購物體驗,要求自己看價格標籤,自己計算金額,自己付帳。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56頁主題圖及第57頁例1,完成“做一做”及第58頁練習十第1題、第2題、第3題。

2、教材分析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是在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是計數單位不同,這裡以十為計數單位。教學內容的編排,分三個層次:一、以實際情景——花卉展提供計算題,並呈現演算法的多樣化;二、讓學生動手操作(如擺小棒)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三、脫離直觀手段,讓學生思考演算法。通過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計算,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多種不同的演算法,進一步培養計算能力。這樣安排,有助於學生加深對相同單位的數可以直接相加、減的認識,為後面學習任意兩個數相加、減打基礎。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屬於計算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教材的編排是由直觀操作等依靠實物思考到脫離實物思考,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有利於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為進一步提高計算速度、培養計算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打基礎。

3、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三個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數加減的計算方法,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創設情境,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空間,使學生養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學習習慣。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整十數加減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整十數加減口算的算理。

二、說教法

1、計算常與“枯燥”、“機械重複”相連,在教學中藉助帶學生去看花的生動情境,把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口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節的探索中,使計算含有豐富、生動的具體內容。

2、在探索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時通過討論、交流、動手操作,讓學生自主探索,顯示不同演算法,體現了《課標》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的理念。

3、練習以動手擺一擺,請學生喝飲料,吃蘋果等形式進行,淡化“練”的痕跡,鞏固和實踐相關的知識技能,發展數學思考能力。

三、說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藉助教材看花的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情境中愉快地學習。課程標準認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看一看(看圖)、想一想(想問題、想演算法)、數一數、說一說、擺一擺(擺小棒)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激勵並引導學生思考計算方法,組織學生交流計算方法,使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演算法。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四、說教學過程

合理安排教學過程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根據教材內容的編排和低年級兒童的認知特點,在研究教材時,我以去花園賞花———參觀苗圃基地——提出數學問題並解決——動手擺一擺——獎勵喝飲料和吃蘋果等環節來展開教學,環環緊扣。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師:春天來了,花園裡開滿了五顏六色的鮮花,吸引了許多人們去觀看,大家想不想去湊湊熱鬧?(出示花園們賞花圖)

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的叔叔阿姨,小朋友們都在幹什麼?接著由“這麼美麗的鮮花是花農爺爺從苗圃基地裡運來的,現在咱們就去苗圃基地看看吧!”這一過渡語引出例1,進而引導學生觀察,獲得資訊,提出問題。

(由富有情趣的情境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獲取資訊並

提出數學問題,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有很多數學問題,增強了問題意識,激發瞭解決問題的慾望。)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1、師:要求“紅花和黃花一共多少盆?”該怎樣列式呢?

計算1020時你是怎樣想的?結合學生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逐一板書:

(1)十個十個地數。

(2)3個十加2個十得5個十,5個十是50。

(3)因為32=5,所以3020=50。

隨後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提升演算法,進行優化:如果沒有圖或小棒,看著算式你會怎麼想?請學生同桌說一說。

(為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嘗試解決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討論交流,很自然地形成了演算法多樣化的局面。這樣既留給學生探索、思考、動手的時間和空間,又開闊學生的思路,還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同時運用同桌討論、交流的方法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不同的計算方法。體現了《課標》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演算法多樣化”的理念。接著教師的及時板書有利於學生對自己的演算法進行確認、理解和修正,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演算法進行交流,併為下面的減法算式提供優化後的演算法,從而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演算法。)

(三)、綜合應用,拓展延伸

1、擺一擺,算一算。

師:通過剛才的表現,我發現大家不僅聽得認真,說得更棒,下面老師想考一考你們的動手能力,大家敢不敢接受老師的挑戰?(以充分讚揚的語言和激勵性的評價促使學生在接下來的練習中注意力集中,激發他們好勝的心理。)

2、看一看,填一填。

低年級的孩子還不會有序地觀察圖,所以教師先指導學生看圖,然後生再獨立完成。我在設計教案時將墨水改成了飲料,既吸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便於自己更好的串連教學。使學生主動學,樂於學,享受學習帶來的樂趣。

3、算一算,比一比。

教材呈現的是六道算式,我在設計教案時給算式穿上了“外衣”,加了大蘋果當背景,目的也是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又能更好地串連教學。讓學生在獨立算後彙報是如何算的,然後進行比較,抓每個大蘋果上下兩題之間的聯絡,進一步引導學生鞏固演算法。在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時實際上只算整十數上的幾加幾或幾減幾就行了。

4、填一填,算一算。

對於這道題的處理我先放手讓學生自己做,在學生做的時候老師下來巡視,肯定會發現某一個或某些同學的錯誤,進而讓學生彙報自己填的結果,對於錯誤進行剖析,重點說明3和30各表示什麼意思?讓學生明白計數單位不同不能進行相加或相減。整十數加一位數,一位數只能加在整十數的個位上;整十數加整十數就是幾個十加幾個十,只要整十數十位上的相加就可以了,個位不變,仍然是0。

以上的練習設計,既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又能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符合《課標》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總結

在全部練習完成後,我著重讓學生自己來談本節課的收穫,在親切的師生交流氛圍中慢慢陳述自己本節課學到了哪些新知識。最後教師再講本節課的重點難點進行總的闡述。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本課教學是在學生掌握100以內數數及數的組成的基礎了進行的,讀數和寫數是綜合應用本單元所學概念的過程。每讀、寫一個數,都要應用數的組成、數位意義來進行,是以後學習數的大小比較、100以內數的計算的重要基礎,教材的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說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物,、讓學生感受100以內數的意義,會用100以內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會進行簡單的估計與交流。

2、能正確地讀、寫出100以內的各數是本課的`重點。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法和學法

通過直觀和操作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藉助教具、實物等的演示和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增強感性認識。、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學會觀察、記憶、思維、想像、操作等的學習方法,統一教與學的過程,使每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四、教具準備:計數器等。

五、說教學程式

(一)、複習

十個一是()。

二十三裡面有()個十和()個一。

50裡有()個十,一百里有()個十。

(二)、新授

1、教學例4、

出示例4。

(1)這裡共有幾枝鉛筆?它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你能在計數器上把它表示出來嗎?

(2)請學生在計數器上撥珠表示24,邊撥邊說。

(3)請學生在計數器的相應的位置上寫出24,問:為什仏這麼寫?教師說明:寫數時,要先寫十位,再寫個位,十位上是幾,就寫幾,個位是幾,就寫幾,讀數時,先讀十位數,再讀個位數,十位是幾,就讀幾十,個位上是幾,就讀幾。

(設計意圖:由用鉛筆表示數到用計數器上的珠子表示數,使學生初步理解數位的意義,會利用計數器正確讀數、寫數。)

(4)、請學生在計數器上撥出42,同時寫出讀出42,問:42與24中的“2”、“4”的意義是否相同。

(設計意圖:通過42與24的對比,加深對不同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

2、教學例5、

出示例5。

(1)學生獨立寫數,相互讀一讀,聽一聽。

(2)引導學生觀察,個位上一個也沒有,該怎麼寫呢?學生回答後強調:個位上一個也沒有,就寫“0”。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白,當個位上一個也沒有時,應用“0”佔位。)

3、教學例6、

出示例6。

(1)讓學生利用計數器進行滿十進一撥珠練習。

(2)問:一共有幾捆小棒?幾個十?10個十是多少?請學生用計數器上的珠子表示一百。

(設計意圖:使學生進一步理解10個一是一十,10個十是一百的十進位制計數法的基本原理。)

問:100怎麼寫??引導學生說。

(3)觀察數位表,說一說從有邊起第一、二、三位各是什麼數位?然後在書上填空。

(4)讓學生回頭看例5、例6中自己寫的數,讀一讀,想一想:寫數和讀數是從哪邊開始的?引導學生概括出:讀數和寫數都應從高位起。

(6)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什麼內容?(板書課題)

(三)、鞏固練習、

1、第35頁“做一做”。

2、練習七4、8題。

(四)、板書設計

讀數寫數

例4、

例5、

例6、

讀數和寫數都從高位起。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分類思想是一種基本思想。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劃分和組織的過程。分類活動包含一系列複雜的思維過程,因此,分類能力的發展,反映了兒童的思維發展,特別是概括能力的發展水平。兒童分類能力的發展表現為以下趨勢:從根據事物的非本質的、表面的特徵(如顏色、形狀等)進行分類,發展到根據事物的功用(個別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的)進行分類,最後,能根據概念,即客觀事物抽象的、本質的特徵進行分類。分類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是兒童能夠自己提出分類依據。

所以,在評價兒童分類時,重點是觀察兒童能否獨自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而不是由教師提出分類依據。分類能力既是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方面,又對促進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進行分類時,首先要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綜合,通過比較,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絡與區別,並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點與本質屬性。而這一系列認識活動,都是思維的基本過程。

分類也是將零散的、個別的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從而形成有關客觀世界概念的過程,因此,分類的發展對於將來理解、接收和掌握系統化知識,形成科學嚴謹的思維方式也有很大益處。在實際生活中,分類思想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商店裡的物品分類擺放,便於顧客很快找到想要買的東西;學生也要學會對學生用品和生活用品分類整理,學習和生活才會有規律等等。實際上,在本冊教材的有關內容中,已經滲透了分類的思想。

例如,在教學認數時,我們說“有5個學生”已經運用了分類的方法,因為這些人之所以能說成“5個”,是因為他們都是同一類的,其標準就是他們都是學生,“學生”是他們的共同屬性。在認識物體和圖形時,要求學生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就是要學生運用分類的方法,把“形狀”作為分類的標準,把不同形狀的物體劃歸為不同的類。本單元把分類列為一個單元教學,是為了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初步的方法。

2.教學目標:

(1)讓每個學生親自經歷分類的過程,理解分類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類有一定的標準。

(3)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整理事物的好習慣。 3.教學重難點:不同的事物按單一標準分類的方法。

二、說教法

學法教材由易到難分別安排了單一標準的分類和不同標準的分類兩部分內容。以不同事物之間共有的某一種屬性作為標準,把它們劃歸為一類,就是單一標準的分類。如果這些事物之間有幾個相同的屬性,我們可以分別以這些屬性作為標準進行不同的分類,就是不同的分類標準。單一標準下的分類結果是既定的,不可改變的。而不同標準的分類,由於標準的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同。本節課主要完成單一標準的分類。結合我校正在著手研究的“探究性學習”,我把教學安排為以下四個環節:

1、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把教材中文具商店的情景圖改為老師家的房間圖,因為寶寶沒有養成好習慣,而把家裡搞得亂七八糟。讓學生首先產生親切感,呀!老師家的房間被寶寶弄亂了,今天由我們來整理老師的家!真有意思!無形之中,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2、創設時空、自主探究探究性學習強調,通過讓學生自主參與類似科學家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的喜愛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激發探究和創新的積極慾望。探究性學習的過程通常圍繞一個需要研究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以解決問題和表達交流為結束。就這一過程而言,需要培養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在問題的情境中培養學生自主、自動收集和加工處理資訊能力。這一過程也就是學生啟用已有的知識儲存、學習和運用一些研究方法,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學生有迫切希望想整理老師的家的慾望指引下,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這時,老師先讓孩子們冷靜下來,找到整理房間的最佳方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並把小組合作的成果進行展示。我給每個小組分了一套和老師一樣的學具,讓學生充分的動手、動腦、動口。通過這樣的活動,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把同類的物品放在一起,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物品,使學生體會到分類的意義和必要性。另一方面,這是一個用單一標準進行分類的例子,通過讓學生自己發現為什麼要把某些物品放在一起的原因,找出分類的標準,學會單一標準下分類的方法。

3、應用拓展、自主構建過去的教學一般定向鞏固所學知識,培養技能,靠程式化和技能方法解決問題多,思維方式單一。探究性學習強調,以實踐為主的開放問題,為自主學習提供廣闊空間,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的層次上得到發展。在尋求解答的過程中收集處理資訊,尋找恰當的解題策略,追求優化和方法遷移等,其認知結構不斷得以完善。本環節中,首先讓學生聯絡實際,想想我們周圍還有哪些應用?把孩子們的思維再一次帶到生活中,讓數學問題生活化。然後通過課本中的兩道題(從不同中找相同;從相同中找不同,並用一定的符號表示)的練習,又把生活問題數學化了。

通過藍藍的天空、寬闊的草地、潺潺的小河作為背景,老師帶來一群可愛的小夥伴,把孩子們積極性再次推到頂峰。學生閉眼等老師送一份驚喜,化動為靜,符合低年級學生心理。當學生睜開眼睛的時候,教室裡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分類。通過引導,讓孩子們把小動物們送回大自然,給孩子們進行了一次熱愛大自然、保護動物的教育。

4、評價反思、自我體驗 “你今天有哪些收穫和感受?還有什麼遺憾?”這樣的評價促進了學生的發展,不是給出學生在群體中的位置,不僅關注知識技能,也關注其他目標。方式除了老師對學生評價外,還包括學生對自己學習活動的反思和自我評價。

《分 類》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新課程標準教材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分類》

教學目標: 1.讓每個學生親自經歷分類的過程,理解分類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類有一定的標準。 3.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整理事物的好習慣。教學重點:不同的事物按單一標準分類的方法。

教學難點:

教具準備:掛圖、文具圖片、服裝圖片、玩具圖片、動物圖片、實物投影學具準備: 1.房間圖、文具圖片、服裝圖片、玩具圖片(每小組一份) 2.學具盒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

1.小朋友在家裡一定能幫媽媽做做很多事情,誰願意告訴大家你都會做些什麼呢? 2.看來同學們都是熱愛勞動的好孩子!可是呀,老師家的寶寶林林,一回家就把房間弄成這個樣子了,你們看看(出示房間圖)。你們有什麼想法?(好亂)

二、創設時空、自主探究

1.說說房間裡有些什麼呢?

2.你們都是她的哥哥姐姐了,你們願意幫助她嗎?

3.師:這麼多東西要收拾,好麻煩哦!你們準備怎麼收拾呢?(同桌說一說)

4.討論:一窩蜂的上來會有什麼後果呢?我們怎麼避免呢?(分工合作)我們怎麼分工呢?強調: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整理,注意不能亂搶。比一比,看哪一組合作得最好!老師給這個小組獎一顆合作星!

5.生彙報,並說一說為什麼都願意把同一類的物品放在一起?

6.師小結:把同一類的東西放在一起,在數學裡叫做分類。(板書:分類)衣服放在——櫃子裡;文具放在——書桌裡;玩具放在——玩具箱。林林的房間現在怎麼樣了?想拿衣服,上哪找?想玩玩具了,上哪找?想學習了,上哪找? 7.現在的房間變得怎麼樣了?

看來,我們要學會把各種物體按照它們各自的特性進行分類,這樣就能使亂七八糟的東西變得整齊起來。

三、應用拓展、自主構建

1.分類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呢?你能說說嗎?

2.把同類的圈起來。(找相同) 先說說分別是些什麼物體,再進行分類。

3.每行中不同的是什麼?(找不同)

4.給動物分類

(1)教室裡這麼熱鬧,可把一群小夥伴可急壞了,它們好想和大家一起玩啊!想知道他們是誰呢?閉上你的眼睛,千萬別睜開,你會得到一份驚喜!(師分發動物圖給學生,並出示掛圖)

(2)睜開眼睛看看,你們看到了什麼?(生說)師:藍藍的天空,寬闊的草地,潺潺的小河……多美的大自然呀!

(3)想想你手中的小動物該回到哪裡呢?(回到大自然!)那麼這些可愛的動物該放回到大自然的哪個地方呢?你能把它貼到合適的地方嗎?(生有序地上臺貼動物)

(5)誰能說說你是怎麼分的呢?會飛的——天上;會跑的——草地上;會游泳的——水裡。

(6)同學們把小動物們送回來了大自然,真是愛護動物的好孩子!老師還聽到這些動物們悄悄地對老師說:謝謝你送我回家,我願意和你們做朋友!你們想對小動物說什麼呢?

5.整理學具盒

(1)看來呀,大家都是有收穫的!下面一輪把學具盒開啟,看看你們的學具盒整齊嗎?如果不整齊,你能用今天學習的分類的方法把學具盒整理好嗎?如果整齊,你能幫幫你身邊的同學嗎?

(2)彙報:你是怎樣整理的?

(3)把學具有序地進行整理,放到學具盒裡。

四、評價反思、自我體驗你今天有哪些收穫和感受?還有什麼遺憾?

五、板書設計

《分 類》教學反思

分類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的劃分和組合的過程。學生分類能力發展的重要標誌是能夠自己提出分類的依據,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分類整理既是方便我們的生活,又利於學生自身的發展。根據數學課堂教學“有趣、有序、有用”的新思想,組織系列教學活動。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親自動手分一分、畫一畫、貼一貼、擺一擺,在數學活動中經歷分類整理的過程,從中體會分類的'結果在不同的標準下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分類、有序整理事物的能力。通過拓展延伸,讓學生體會到分類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方便。利用十一長假休息期間,帶孩子去北京旅遊,恰逢北京新鴻儒教材教法研究所舉辦全國四市十二省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觀摩課交流研討會。帶孩子玩了兩天後,放棄了遊玩時間,和孩子一起聽課了。

因此,有幸聽到了吉林市船營區實驗國小的張秋菊上的一節課《分類》,所不同的是這是北師大教材的。張老師的教學中,通過幾個活動——整理房間、分水果和蔬菜、貼動物、分卡片、整理書包,體會了分類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課後,聽取了湖北省特級教師梅安妮老師的指點,整節課雖然體現了分類的思想——按標準分類,體現了數學問題生活化,但是新課程倡導的生活問題數學化,幾乎沒有類似於給同類物體畫圈等練習,是本節課的一個缺憾。在張老師這節課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調整。

上完課後,感覺比較舒心。但是,美中有很多不足。例如,什麼是類?什麼是分類?這個重點突出不夠,學生儘管已經會分類了,但是還沒弄清楚什麼是類。在學生整理完房間後,還有個小結:“衣服放在——櫃子裡;文具放在——書桌裡;玩具放在——玩具箱。林林的房間現在怎麼樣了?想拿衣服,上哪找?想玩玩具了,上哪找?想學習了,上哪找?”這部分其實就是突出類和分類的,這隻有下一節課中強化了。

又如,給動物分類,還欠考慮。學生出現了“獅子老虎放遠點!”的呼喊,是我史料不及的。看來我對學生的瞭解還是欠缺,低估了學生的思維方向。還有對學生的組織還不夠,課堂雖然活,但是感覺有點亂。努力做到活而不亂,是我們所有老師共同的祈望。因為活,導致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但是這不重要,學生已經掌握了分類的方法。聽了賀老師的評課,我更清楚該怎麼上好這節課了。

《分 類》評課分類是一種數學思想,也是一種數學方法。本節課要求學生能夠按照事物的用途、顏色、形狀等進行分類,也就是單一標準。那麼,學生應該掌握什麼呢?什麼是類?什麼是分類?是本節課學生所要感受的重點。

本節課,教師做了充分地準備,情境的創設起到了教育價值作用。從整理房間開始,“你在家都幫家裡做些什麼?”在學生說的過程中瞭解孩子們是否有勞動觀念,教師及時用語言進行激勵“你真能幹!”“真厲害!”給學生樹立了愛勞動的信心。整節課,教師教態自然,不急不躁,每進行一個環節都給學生訊號,停頓、等待,環視學生。從凌亂的房間讓學生產生一個問題,該怎麼辦呢?孩子們就要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滲透了良好生活習慣。在實施設想之前,先統一意見再動手操作。

可以這樣調整:第一、學生手上拿到的是和黑板上一樣的房間圖,對學生來說難度大了,可以給學生一個房間平面圖,圖上標出衣櫃、玩具櫃、書桌的方位,貼上標籤,學生就知道把分好類的衣服、玩具、文具放到哪些地方了。

第二、小組代表說你們是怎麼放的,三個人分好工,誰整理衣服,誰整理玩具,誰整理文具,不需要再找人上臺,避免迂迴。

第三、為什麼要把這些東西放在一起?要多花語言說。因為,衣服都是穿的,玩具都是玩的,文具是用來學習的。用途相同的東西可以看作是同類,比如我們是人類,還有肉類、鳥類等等。把同類的東西放在一起的這樣一項工作,在數學中就叫分類。這裡要讓學生弄清楚什麼是類,什麼是分類。第四、生活中的分類例項?在本節課出現太早,學生還沒有弄明白分類的真正含義,可放在後面體現把生活問題數學化。同時把練習提前,課本第40頁的第一題,通過感知內化,要求學生說出分類的依據是案用途來分的。第五、風景圖出現後,讓學生談感受——“太空了!”這只是一個方面,還有“美感”,“你感覺美不美?如果你生活在這個美麗的環境下,你感覺怎麼樣?學生在拿到動物後,應該分批上去貼,並說出理由,不要一窩蜂上去貼,以免影響效果。注意提醒學生先想好放哪裡美些,再放,不要放了再進行調整,浪費時間。學生迸發出的“獅子、老虎放遠點!” 的呼喊,體現了學生善與美的判斷,是學生的真實想法的體現。此時的分類標準可按動物的生活習性來分類,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其實,還可以在背景圖中加上遠處的山,讓獅子、老虎遠離這裡。第七、此時再讓學生談談“你覺得分類是怎麼回事?你會分類了嗎?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景屬於分類呢?學生有了前面的基礎,他們就能順理成章地說出他們所瞭解,所見過的分類了,這樣就把生活問題數學化了。那麼,下一節課就可以按不同的標準分類了。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教材一年級下冊第71-72頁“摘蘋果”。

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是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這部分內容是在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及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我通過設計恰當的問題,展現不同的方法,體現計算方法的多樣性的特點,讓學生在學習計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感,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索運算方法的過程,體驗演算法的多樣性。本節課因為時間關係,我只提供了“摘蘋果”這一情境,同時在計算一共有多少蘋果的時候,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應該怎樣算,方法是什麼,沒有用法則一類的東西去制約學生,做到了把課堂交給學生, 鼓勵學生自己探索計算的方法,並通過與他人合作交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這樣讓學生去自己探尋,體會演算法,通過自己的構建來學會計算,這樣安排,有利於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有效的提供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並學會計算,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策略和方法。

學情分析:

在習慣和意識方面,學生經過一學期的訓練,已經具備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這個班的孩子探究意識較強,對數學學習也充滿了濃厚的興趣;但學生認知能力差異也是畢較大,發展不均勻。在知識上,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已經掌握了100以內不進位加法,和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等計算方法,部分遷移能力強的學生很快就能掌握,感到比較容易;有少部分遷移能力較弱的學生,學習起來有些困難。由於學生所處的環境和生活方式的差異,所以不同層次的學生,思維方式就不可能相同,這對學生自身的學習具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演算法的多樣化,尊重他們的想法。

教學目標:

1. 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體會計算多樣化。

2. 讓學生經理探索,經歷,體驗和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掌握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

3. 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絡。

重點難點:

重點: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難點:對多樣化計算方法進行優化,達到正確完成計算。

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以笑笑和淘氣摘蘋果為情境引入,在引入新課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著,在解決數學問題“笑笑和淘氣一共摘了多少個蘋果?”時,在列出算式38加17之後,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應該怎麼算,而是獨立思考,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的不同的演算法,感受利用多種方式解決相同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明白,一個問題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來解決,要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來思考,同時學生之間互相交流會使學生掌握多種辦法,對學生以後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在鼓勵演算法多樣化的同時,引導學生對不同演算法進行比較,評價,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策略評價意識。

在練習環節,我讓學生通過列豎式獨立完成一道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題目,教師巡視,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及時指導,彙報時,請一位同學發言。第二題,我就地取材,以保潔阿姨兩週工作的時間為背景,讓孩子們算一算保潔阿姨兩週一共工作了多長時間,一方面讓孩子能利用新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獲得成就感,另一方面也讓孩子感受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絡,同時也引導孩子,要做要做一個不亂丟垃圾,愛護校園的好孩子,這樣不僅保潔阿姨不是太辛苦,同時也可以使得校園更乾淨,美好!加強了思想教學!

教學反思:

回顧這節課, 我覺得自己做的比較好的地方是:在教學過程中善與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計算方法,並給學生交流,展示的空間。同時在課堂中採用了一些激勵性的語言來激發學生學生的求知慾,鼓勵學生勇於標新立異,大膽創新。

當然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可能由於時間的關係,在教學過程中比較趕,總擔心教學內容完成不了,所以對一些細節的處理上相對有點粗糙,探究的不到位,其次,就是在練習鞏固環節練習,拔高不夠!

總之,這節課應該還有很多做的不夠好的地方,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