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古詩四首》說課稿

說課稿2.66W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那麼你有真正瞭解過古詩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詩四首》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古詩四首》說課稿

《古詩四首》說課稿1

一、 說教材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而古代詩歌更是中國璀璨文化中的瑰寶之一,它們以其獨特的魅力歷盡千百年歲月的淘洗而仍光彩奪目。《古代詩歌四首》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套教材按照人與自我、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三大板塊來建立整體框架,第三單元屬於人與自然的這一板塊,要求從文學藝術的角度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對自然的審美體驗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從這意義上說,本單元在本冊課本乃至整套課本中都具有獨特的作用。

詩歌具有長於吟誦、激發想像、娛悅性情的特點。這四首古代詩歌,集美景、美情、美言於一體,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詩人們登山望海,駕舟乘馬,賞花觀鳥,詠春吟秋,用凝練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圖景。學習詩歌,一是要感受作者的審美情感,神遊優美深遠的詩化意境,激發審美想像、培養審美意識。二是析美情、賞美景、聚美言。品味課文精彩生動的優美語言,吟誦涵泳,薰陶感染,積累詩文語句、積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積貯豐富的閱讀體驗,積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積聚優雅的審美情趣。

據此我設計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積累優美的詩句。

2.在誦讀中熟悉作品,瞭解詞中所敘寫的內容;聯絡作者的處境,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提高朗讀能力。

3.瞭解作者的表達技巧,比較不同作品的不同風格。

教學重點:通過反覆吟詠,把握詩歌內容,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比較詩歌作品的風格異同,瞭解寓情於景的寫作手法。

二、說教學方法

傳統的古詩教學大都沿用“朗讀——講解——翻譯——背誦”這樣比較固定的模式,因而對古詩詞只是停留在知道而缺乏理解、讀過而缺乏情感共鳴、能背但不懂鑑賞的層面上。還有的教師又容易過多分析解釋字句,而忽略了作品的整體價值,肢解式的分析使詩歌閱讀走進死衚衕。新課改強調“注重整體把握和薰陶感染”“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尤其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開發創造潛能”。

新的課程標準主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我認為落實到古詩教學中,就是要使學生喜愛祖國的傳統文化和文學作品,對古詩要願意讀、會讀、能讀懂;在新的學習方式下通過學習詩歌鍛鍊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初步的審美能力。至於本課詩歌,字詞知識不多,詩句表層意思易懂,但這些詩句生動凝練,寓情於景,值得品味和比較探究。所以我計劃引導學生把握作品情感基調,體會作者情感,品味寓情於景的詩句韻味。師生在合作中瞭解寫作技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所以我在課堂上儘量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利用每個學生原有的學習基礎和情感基礎,通過學生的自讀體驗、合作交流、比較遷移來完成學習的'目標。

三、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

板書下列兩組詞語

A.秋風、大海、波濤、石山、島嶼、草木、太陽、月亮、星辰

B.秋風、夕陽、流水、烏鴉、老樹、枯藤、道路、房屋、小橋

讓學生自選感興趣的一組,運用聯想和想象,把這些詞語組合之後描繪成一幅畫面,或者講述一個故事。

這個環節旨在調動學生的詩性思維,激發興趣,使學生比較容易進入讀詩、學詩的思維狀態。

(二)初讀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引導學生讀《觀滄海》《天淨沙·秋思》,要求在初讀過程中通過合作讀準字音,基本讀通語意。

在初讀中注意引導學生運用以往積累的學習方法。

學習古詩文不是讓學生成為背誦、翻譯和默寫的工具,學習者本身應該有一定的方法,所以先確立了“讀準”“讀通”兩個標準。讓學生通過朗讀,初步感受作品的內容。

(三)賞讀

通過教師引導和學生的默讀、朗讀、吟讀,學生逐步探究這兩首作品都是以描寫秋季的景物為主,其流露的作者情感上有何不同。小組通過了解作品內容、作者處境等,逐漸深入瞭解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內心的情懷,感知作品風格的差異。嘗試描述兩首作品中不同的主人公形象,進而帶著感情分別進行吟誦或朗誦這兩首詩歌。

(四)品讀

通過與匯入環節中學生的發言進行類比,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讓學生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同樣是描寫秋季的景物,在不同人的思維中,所展露的情感為何能有如此大的差別?進而總結前人的寫作手法,完成課堂教學的難點突破。

(五)運用

課程標準提倡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學生作為學習主體,運用學習經驗,是鞏固學習成果的重要方法。

通過運用剛剛學到的方法,學生進行朗讀、交流、探究,學習《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感知、比較《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並進一步鑑賞和學習這兩首描寫春天到來的作品中巧妙的寓情於景的寫作手法。

(六)交流

選取自己喜歡的一首詩或者本課中自己最喜歡的幾句詩進行朗誦展示,要求在朗誦中展現自己所理解的作品情感。

(七)作業

1.熟練背誦這四首詩歌。

2.把這節課開始時同學們選的一組詞語,進行擴充套件描寫,要求能夠寓情於景。

A.秋風、大海、波濤、石山、島嶼、草木、太陽、月亮、星辰

B.秋風、夕陽、流水、烏鴉、老樹、枯藤、道路、房屋、小橋

《古詩四首》說課稿2

學習目標:

1.反覆誦讀,進一步加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

2.品味詩中字裡行間的愛國深情,提高鑑賞古代詩歌的能力。

3.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引發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情思。

學習重點、難點:

嘗試詩歌鑑賞,提高品賞能力。在語文活動中拓寬知識鍛鍊能力,提高語文綜合素質。

課前準備:

1.從《唐詩鑑賞詞典》《宋詩鑑賞詞典》等工具書,或網上查詢有關四首詩的鑑賞文章,自行組織閱讀。

2.以組為單位,收集其他愛國詩歌,加以背誦。

導學過程:

一.檢覆匯入

1.抽查四首詩的背誦情況。

2.概括四首詩的共同主題:深深的愛國情懷。

二.品詩中深情:這四首詩都寫於國家危難之時,詩中蘊涵的是詩人深深的愛國情懷。思考:詩中何處最能體現這一深情?(提示:可以從重點的字詞、有名的詩句入手)

1.自由朗讀,邊讀邊思,結合課前相關資料的閱讀,在書旁寫下自己的看法。

2.全班交流

《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個“深”字寫盡山河破碎,人民離散。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因為感時傷懷,加之久別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對鳥語花香的春景,不但無心賞玩,反而落淚心驚。“濺”“驚”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動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淚水飛濺,鳥使我的心靈驚悸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連三月”見戰禍之長。“抵萬金”極言家書難得。足見思家之苦。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苦痛無法排解,搔頭更增哀嘆。

《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個“寒”字,不但讓人想到時只深秋,更在心頭掠過一絲寒意。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詩人指責商女,其實是一種曲筆,真正該汗顏的是座中那些點歌的人。足見詩人對世風和時局的憂憤。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僵臥孤村”四字,寫出了詩人當時的處境:年老久病,無所作為。但“不自哀”則引出詩人對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現實轉入夢境,自然而巧妙,滿腔愛國熱忱化為豪壯的詩句。

《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與遺憾!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寫國家與個人的命運。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兩個帶有感情色彩的地名來抒寫詩人的憂慮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激勵人心的`議論表現出詩人高尚的情操和捨生取義的生死觀。

三.語文活動——愛國詩歌賽詩會

1.讀詩2.背詩3.賞詩4、習詩5、表揚優勝,鼓勵失敗

課堂檢測:

(一)春望(杜甫)

1.給加點的字注音並解釋其含義。

⑴深()⑵濺():⑶抵():⑷簪():

2.下面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①句意為:故國興亡,空留下山河依舊,春天來臨,長安城中荒草深深。

B.第②句意為:感嘆時局,看到開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淚,怨恨別離,聽到鳥鳴也禁不住心中驚悸。

C.第③句意為:戰爭已經持續了三個月,家書珍貴,足抵得上萬兩黃金。

D.第④句意為:痛苦中我的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3.詩中抒寫詩人思念家鄉的句子是;感慨有志難遂的句子是。

4.在原文中用“‖”劃出第①句的朗讀節奏。

5.詩的①②兩句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寫了哪些景物?

答:

6.杜甫在《春望》一詩中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二)過零丁洋(文天祥)

7.解釋①句中加點詞的意思,並翻譯首聯。

起一經:寥落:

8.頸聯採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並翻譯第②句。

答:

9.在原題中,把第③句補充完整。

10解釋加點詞的意思,並翻譯尾聯。

丹心:汗青:

11.朗讀全詩,並用原文回答:

⑴概括作者從仕之後艱難歷程的四個字是:

⑵形象鮮明地描畫國家空難和個人困厄的兩個短語是和

12.最後一段,寄寓作者什麼樣的感情?下面分析中,正確的一項是()

A.表明作者的民族氣節和捨生取義的生死觀。

B.表現了對異族入侵的憤慨之情。

C.表明了對君主的效忠,決心殺身成仁。

D.準備犧牲自己,名垂史冊。

《古詩四首》說課稿3

一、 說教材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而古代詩歌更是中國璀璨文化中的瑰寶之一,它們以其獨特的魅力,歷盡千百年歲月的淘洗仍光彩熠熠。《古代詩歌四首》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套教材按照人與自我、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三大板塊來建立整體框架,第三單元屬於人與自然的這一板塊,要求從文學藝術的角度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對自然的審美體驗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從這意義上說,本單元在本冊課本乃至整套課本中都具有獨特的作用。

詩歌具有長於吟誦、激發想象、娛悅性情的特點。這四首古代詩歌,集美景、美情、美言於一體,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詩人們登山望海,駕舟乘馬,賞花觀鳥,詠春吟秋,用凝練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圖景。學習詩歌,一、要感受作者的審美情感,神遊優美深遠的詩化意境,激發審美想象、培養審美意識。二、析美情、賞美景、聚美言。品味課文精彩生動的優美語言,吟誦涵泳,薰陶感染,積累詩文語句、積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積貯豐富的閱讀體驗,積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積聚優雅的審美情趣。

二、說教學目標、重難點:

據此我預設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反覆朗讀詩歌,準確背誦詩歌。

2.瞭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體悟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反覆吟詠,把握詩歌內容,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

三、說教法

傳統的古詩教學大都沿用“朗讀——講解——翻譯——背誦”這樣比較固定的模式,因而對古詩詞只是停留在知道而缺乏理解、讀過而缺乏情感共鳴、能背但不懂鑑賞的層面上。還有的教師又容易過多分析解釋字句,而忽略了作品的整體價值,肢解式的分析使詩歌閱讀走進死衚衕。新課改強調“注重整體把握和薰陶感染”“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尤其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開發創造潛能”。

新的課程標準主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我認為落實到古詩教學中,就是要使學生喜愛祖國的傳統文化和文學作品,對古詩要願意讀、會讀、能讀懂;在新的學習方式下通過學習詩歌鍛鍊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初步的審美能力。至於本課詩歌,字詞知識不多,詩句表層意思易懂,但這些詩句生動凝練,寓情於景,值得品味和比較探究。所以我計劃引導學生把握作品情感基調,體會作者情感,品味寓情於景的詩句韻味。師生在合作中瞭解寫作技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所以我在課堂上儘量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利用每個學生原有的'學習基礎和情感基礎,通過學生的自讀體驗、合作交流、比較遷移來完成學習的目標。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

板書下列兩組詞語:

A.秋風、大海、波濤、石山、島嶼、草木、太陽、月亮、星辰

B.秋風、夕陽、流水、烏鴉、老樹、枯藤、道路、房屋、小橋

讓學生自選感興趣的一組,運用聯想和想象,把這些詞語組合之後描繪成一幅畫面,或者講述一個故事。

這個環節旨在調動學生的詩性思維,激發興趣,使學生比較容易進入讀詩、學詩的思維狀態。

(二)初讀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清節奏,讀通語意。

3、讓學生通過朗讀,初步感知作品內容。

(三)賞讀

通過教師引導和學生的默讀、朗讀、吟讀,從而瞭解作品內容、作者處境,逐漸深入感知作者情感,感受作者內心的情懷。

1、瞭解詩句含義

2、理解重點字句

(四)品讀

通過對名句的理解、賞析,及師生間的相互引導、啟發,讓學生拓展思路、暢所欲言,加深對詩歌情景交融特點的體會,對詩歌所抒情感的理解.完成本課教學重難點的突破。

1、小組合作,賞析名句。

2、全班交流,領悟情感。

(五)交流

選取自己喜歡的一首詩或者本課中自己最喜歡的幾句詩進行朗誦展示,要求在朗誦中展現自己所理解的作品情感。

(六)作業

1.熟練背誦詩歌。

2.把這節課開始時同學們選的一組詞語,進行擴充套件描寫,要求能夠寓情於景。

A.秋風、大海、波濤、石山、島嶼、草木、太陽、月亮、星辰

B.秋風、夕陽、流水、烏鴉、老樹、枯藤、道路、房屋、小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