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熱門】說課稿範文6篇

說課稿1.43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說課稿範文6篇

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一顆圓圓的沙粒,立志要成為一顆璀燦的珍珠,於是,它鑽進了蚌殼中,在時光的磨礪下,它終於羽化成蝶,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了一顆溢光流彩的珍珠。《圓圓的沙粒》是一篇短小的童話,在主人公圓圓的沙粒身上,寄託了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堅定不移,不理會外界的誘惑與他人的嘲笑,向著目標一步步踏實邁進的可貴精神。圓圓的沙粒不甘於平凡,面對夥伴們的嘲笑和挖苦,面對幾十所漫長而黑暗的日子,它始終堅持自己的信仰和目標不曾動搖,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這正是這篇故事所要傳達給讀者的真諦。

故事雖然短小,但卻精悍,以圓圓的沙粒的經歷為主要線索,以他的夥伴們對他的態度為次要線索,兩條線索交織出現,相互推動,使文章短小而不失精悍,讀來情韻綿長,發人深省。

根據教材特點,設定如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異想天開”、“風和日麗”等詞語的意思。

2.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體會“只要朝著預定目標堅定不移地努力,就能實現願望”的道理。

3.通過查詢資料,瞭解沙粒變成珍珠的過程。

本課的教學擬定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為學會本課的生字及理解“異想天開”“風和日麗”等詞語,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我在這裡講的主要是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一、複習匯入,初讀體會

出示兩組詞語:

A組:真誠 坦然 遺忘 珠光閃閃

B組:嘲笑 牢獄 議論 高聲讚美

開火車朗讀這兩組詞語,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並用上其中的兩三個詞語。(這一教學環節旨在通過朗讀詞串,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主要內容,另一方面也是考查學生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將課文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學會用積累的詞語說話)

二、精讀感悟,深化情感

1.在茫茫的大海中,有一顆圓圓的沙粒,但他不願意一輩子只是顆沙粒,他有著自己的人生目標,那就是--變成一顆珍珠,成為有用之才。我們的課文寫的就是一顆不甘平凡的沙粒的故事。(出示沙粒圖片)同學們,仔細看一看,這是一顆怎麼樣的沙粒?(再出示珍珠的圖片),看一看,這又是一顆怎麼樣的珍珠?(這一環節,旨在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預設學生可能會回答:平凡的沙粒、不起眼的沙粒……;光彩奪目的珍珠、珠光閃閃的珍珠等。通過兩幅圖片的對比,在積累學生語言的同時,通過對比,瞭解到一顆沙粒要成為一顆珍珠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對於理解“異想天開”這一詞也就水到渠成了)

2.出示句子

變珍珠?哈哈,異想天開!

指導學生朗讀這句話,注意讀好“異想天開”這個詞兒,表現出同伴們對圓圓的沙粒嘲笑的語氣。

面對同伴們的嘲笑,圓圓的沙粒放棄了嗎?出示句子:我要變成一顆珍珠,成為有用之才!

想一想,要用怎麼樣的語氣來讀好這段話?(結合下文同伴們的嘲笑,指導學生讀出圓圓的沙粒堅定不移的決心)

3.圓圓的沙粒想要變成一顆珍珠,可是,一顆平凡的沙粒要怎麼樣才能變成光彩奪目的珍珠呢?沙粒的夢想不被同伴們理解,甚至被他們嘲笑,但圓圓的沙粒已經下定了決心——“我要變成一顆珍珠,成為有用之才。”再請學生反覆朗讀這句話,體會這句話中包含的沙粒堅定的信念和決不動搖的決心,只有讓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品味這句話,理解了沙粒堅定不移的想法,那麼理解下文沙粒蚌中面對外界的誘惑而不曾放棄夢想的行為才會水道渠成。

三、替換角色,深入體會

1.同伴對沙粒的行為言論紛紛,他們可能說些什麼?現在,你就是那顆圓圓的沙粒,你下定了決心,坦然地鑽進蚌殼裡,蚌殼開著一條縫,你隨時可以出來。這時,你聽到了外面傳來的同伴們清清楚楚的議論(讓學生投入文字中,以圓圓的沙粒的身份和教師進行對方,一方面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一方面使學生與文中的主人共產生心靈上的共鳴,與主人公的心理活動融為一體,深入地體會圓圓的沙粒此時此刻的所思所想,真正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

啊呀,從今以後,你再也看不見美麗的陽光、奇妙的海景,聽不到滾滾的濤聲了!……

你簡直是把自己關進了牢獄,太可怕了!……

漫長的一年過去了,你始終還是一顆沙粒,放棄吧!……

又是一年過去了,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什麼時候是個盡頭呀?……

老弟,三年過去了,大家都快把你忘了,看吶,蚌殼開著一條縫,你出來吧!……

已經是第十年了,沙粒就是沙粒,怎麼可能變成珍珠呢?……

通過與教師的對話,讓學生更進一步深入沙粒的內心,感受圓圓的沙粒心中的真實想法,讓學生化身為圓圓的沙粒,關注它的命運和思想轉變。

2.面對同伴們嘲笑、善意的勸阻和關心,圓圓的沙粒始終沒有動搖,他的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再次出示那句話)——我要變成一顆珍珠,成為有用之才。

再次請學生朗讀這句話,通過上一環節的練習,學生已經能夠深入體會到圓圓的沙粒面對外界的誘惑和嘲諷以及善意的勸阻,始終堅定著信念,雖然蚌殼開著一條縫,他隨時可以出現,但他始終沒有動搖,再次朗讀這句話,再次體會沙粒的信念,學生們已經能夠更進一步體會到,這短短的一句話支撐著圓圓的沙粒在蚌殼中呆了一年兩年甚至是十年二十年!再次朗讀這句話,學生一定會有更深刻的體會和感悟!

3.時光伴著海波逝去,各式各樣的言論被海潮沖走了,圓圓的沙粒也被他的同伴們遺忘了。幾十年過去了,直到一個風和日麗的春天,採珍珠的姑娘在大海的波濤中開啟一隻蚌殼,頓時,珠光閃閃。(同時課件出示珠光閃閃的珍珠圖片)姑娘驚喜地叫道(教師引讀)——多麼美麗的珍珠啊!

同伴們望著這美麗的珍珠,——“是他?”(出示這句話)想一想,同伴們可能是用什麼樣的語氣來說這句話的?(預設學生可能回答:不敢相信、十他羨慕、很慚愧、為他高興等等)再次出示第三自然段的話:變珍珠?哈哈,異想天開!

讀一讀這兩句句子,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這一環節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同伴們前後態度的對比,體會到圓圓的沙粒終於成為一顆珠光閃閃的珍珠,同伴們對他態度的轉變正是由於他堅持了自己的夢想,並且始終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理想,最終才得以實現)

4.指導朗讀最後一個自然段,此時,珍珠的心裡感慨萬千,他想,我曾經也是一顆圓圓的沙粒,他的同伴們七嘴八舌地問道:你是怎麼樣變成一顆珍珠的?珠珍想了想,答道 (此處的練習,旨在使學生在學完全文的甚至上,更進一步思考歸納,體會作者通過文章所要傳達給讀者的主旨思想,反饋學生本課學習的收穫)

說課稿 篇2

《生活講述逛商店》是一篇幼兒園優秀說課稿,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法指導,教學程式等內容。

教材分析

綱要所提出的要讓幼兒“樂意與人交談,講話禮貌;能注意傾聽別人講話,能清楚的說出自己想說的事。”制訂了教學目標:1、豐富逛商場的知識經驗,激發幼兒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2、引導幼兒幼兒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講述逛商場的見聞和感受,培養口語表達能力。3、初步瞭解商場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教學方法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分析主要運用了示範模仿法和啟發聯想法。

第一種方法示範模仿法,幼兒天生具有良好的模仿性,任何事物幼兒都想親自去模仿,語言活動中示範模仿法也是十分重要。幼兒在模仿中學習語音、語法,學習運用語言。在這裡我不止單純運用教師的示範,更重要的是幼兒的示範。因為作為身邊的小夥伴的示範更能讓幼兒所能接受。藉助幼兒和老師的講述開闊幼兒的思路,讓幼兒在模仿的基礎上有所發展。

第二種方法啟發聯想法,生活經驗講述必須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在教學中怎樣讓幼兒的生活經驗充分起到作用,讓幼兒把經驗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呢?我運用了啟發聯想法,通過再現性提問和啟發式提問,幫助幼兒把已有的生活經驗有條理的串聯起來,比如“你在商店裡買了什麼東西?”“你發現了什麼新鮮事?”“哦,原來每件商品和照片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啊,你能講給大家聽聽嗎?”引導幼兒將生活經驗歸納、總結、串聯完整。這是幼兒能夠連貫講述的基礎和關鍵。

以上兩種教學方法在活動中交替使用、相互補充,使教學活動動靜交替。注意了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的培養,重視了幼兒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傾向。

學法指導

根據語言教學的原則其中注重幼兒獲得經驗的原則、教師與幼兒相互作用的`原則和麵向全體重視個別差異的原則。在教學中主要從聽和說兩方面進行了學法指導。一方面是引導幼兒養成能有禮貌的傾聽別人講述的良好習慣。第二方面的學法指導是,引導幼兒學習運用語言講述進行情感表達的方法。講述必須有條理,才能讓人聽明白,在指導幼兒講述時我充分運用了啟發誘導的方法,不是教師直接的去教去說,而是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去發現、歸納、總結出來。

教學程式

第一部分出示逛商場的照片匯入課題:運用實物投影將教師在逛商場的照片展示給幼兒。“這是王老師最近剛剛拍的照片,你知道我是在哪拍的嗎?”“哦,是商場,是哪個商場你猜猜看?”引起他們的興趣。

第二部分展開講述,包含我五個環節。第一環節啟發引導,激發幼兒回憶生活經驗。自然的過度到第二個環節自由結伴講述。教師進行個別指導,觀察幼兒的反應,傾聽幼兒的講述內容。第三環節教師示範講述,根據以往組織活動的經驗和幼兒的興趣點,激發幼兒有關的回憶。第四環節幼兒拿自己帶來的商品或照片進行個別講述。

第三部分活動結束,由於活動時間有限,幼兒都想上來講的願望又很迫切,因此我引導幼兒將帶來的商品佈置成小超市,放歡快的音樂與幼兒一同佈置環境,在音樂中結束本次活動。為了讓幼兒能盡興的講述,隨後開展角色遊戲“小超市”,並將照片豐富到語言區以便於幼兒隨時的講述。這樣符合綱要中提出的“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中發展起來的”這一要求。

在教學活動中我掌握好巨集觀調控,調整控制好節奏速度,在提問時,注意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兒回答。當然,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設計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還要根據幼兒的實際反應和接受能力及時調整,這就需要教師有良好的應變能力和靈活的教育機制,努力體現“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分桃子》是第四單元除法學習的第一課時,是小數目的平均分,通過分桃子的過程使學生感受隨意分與平均分的區別,體驗平均分的意義,為今後繼續認識除法做了鋪墊。 本堂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具體的情景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有剩餘。

3、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說設計理念:

1、把握恰當的教學起點。用怎麼樣的方式和知識點來作為本節課的切入點,是在設計時考慮的比較多的一個問題。由於學生對童話故事感興趣,因此,我就想到了用故事引入。

2、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注重操作的層次性。整個新授都是在一個故事中進行。三個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不露痕跡地串成一個美妙的童話故事。其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學習,中快樂中學習。

在具體展開新課的時候,我先創設了一個分桃子的情境,從而引出平均分。兩隻小猴子分桃子,一般要達到結果的公平,那麼也就需要分得一樣多。先出示一個問題,熊大嬸該怎麼分,讓學生嘗試著自己分一分,在分的過程中,產生不同的分法,以及平均分的不同的分法,在交流和展示的過程中,記學生體驗到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區別,從而感覺平均分的特點: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樣多,我們就說是平均分。再以熊大嬸的分法,讓學生感覺平均分中一個一個分的分法,為下面的分一分的操作積累經驗。整一個分桃子的過程,都在一個情境裡完成,會激起學生一定的興趣,也有突出的指向性。同時,分完後我讓同桌的看一看,說一說自己的分法,這一活動,主是要為合作學習作鋪塹的同時對學生巧妙地進行團結友愛、講謙讓的思想教育,體現教書育人。第二個活動主要體現合作學習,通過說一說,進一步明天平均分的含義及方法。第三個活動是讓學生在獨立完成,完成後通過同桌的相互看一看、說一說來強化本節課的重難點。

3、鞏固練習時仍然強調動手實踐的必要性。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節課通過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畫一畫等,幫助學生通過大量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礎理上進行抽象概括,初步建立等分活動與除法的聯絡,能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先通過實物操作,再經歷圖畫表徵,有利於把解決問題從操作水平引向表向水平。從而促進學生的認知水平的發展。

4、通過變式練習夯實重點。在揭示平均分的意義後,安排了一個判斷的教學環節,下面幾種物品的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以此來鞏固對於平均分的概念,是平均分的,學生一般一眼就能看出,對於不是平均分的,比如一共八隻小鴨,一邊是五隻,一邊是三隻,學生馬上就能判斷出來是不是平均分,接著通過想一想,怎麼樣才能使它們變成平均分。學生在獨立思考後想出不同的方法把本來不是平均分的星星變成平均分,這一過程具有多種功效,讓學生在一個練習中,既訓練了平均分的分法,又體驗了平均分的意義,還能鞏固平均分與其他分法的區別。從而也能使本課堂的重點進一步落實。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學內容

1、對教材的分析和處理

本課內容選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樂》一書中第一單元的樂理部分。

這一節課主要內容為音的高低中五線譜的學習,兩個課時完成,該節內容對於初學樂理的一年級學生來說非常的關鍵。本節內容為學習樂理的第一節課,學好、學透該課才能夠為下一階段音的分組(音符的音名和唱名)的學習及以後的單元打下良好的基礎,才能更好更全面的學習樂理知識。

教學目標:本節課從實感教育入手,通過講解和練習,使學生能明確地辨認出五線譜上各個不同的線和間,音符在五線譜上的正確位置以及高、低音譜號的書寫方式,對初學鍵盤樂器的學生,提高識譜能力將會有很大的幫助。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獨立的識譜能力,為了今後更好地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和表現音樂。

2、教學重點與難點的確立

根據學生實際和社會實際,學習應重點掌握音符在五線譜上的正確位置,準確說出音名和唱名,為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從教材的邏輯結構和教學體系來看,該課難點在如何把五線譜上的音符一一對應到鍵盤上。

二、說教學物件

本節課教學物件為一年級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這些學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學生來自於農村,大多數學生所就讀的國中不重視音樂課甚至不開設音樂課。許多學生在音樂方面幾乎是空白,有的學生雖能唱歌但不識譜,樂理知識和常識知之甚少。面對這種音樂教學現狀,作為一名中職教師應從學生和社會的需要出發,設計出能夠突出學前教育特色的音樂教學策略,從基本的音樂理論知識著手,通過練習實踐,提高他們的識譜能力,為今後的系統學習打下基礎。

三、說教法學法

快樂是學生健康情緒的主色調,讓初次接觸樂理課的學生們在充滿情趣的活動氛圍中,活潑愉快地參與學習,才能提高教學的吸引力和有效性。為此,在教法的選用和學法的指導上,我主要做到以下兩點:

1、創設情境,直觀教學。

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和樂器,用演示法、聽辨法、對比法和小組探究法,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高音和低音,辨別高低音的不同,

2、活動體驗,模仿創造。

引導學生通過用耳聽、用眼看、用腦想、用心悟、用手做、用口說等方法,充分發揮音樂想象力和感悟能力,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全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首先,我會用一個童話故事把學生帶進“森林音樂會”的學習情境中。“可愛的動物正在森林裡舉行一場音樂會,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緊接著,我分別扮演老虎和小貓在森林音樂會上演奏鋼琴,分別在鋼琴的低音區和高音區演奏《小星星》,學生通過對比聽辨,就能

很直觀的感受出兩次彈奏的音樂高低不同,從而引出我們的第一單元《音的高低》,這樣的匯入,對於初次學習樂理的同學們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直觀的感知到音的高低。 2/遊戲教學,學習新知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為識別五線譜,五線譜也是學習音樂的基礎。如果這節內容掌握的不好,同學們將失去對學習樂理的興趣。

因此在這一環節我運用“遊戲教學”法,讓同學們玩中學,學中樂。

(一) 初識五線譜

首先我會分給同學們每人一張五線樂譜,然後問同學們“知道這是什麼嗎?你們認識這上面的音符嗎”?肯定有很多同學不認識,提起學生們的好奇心、求知慾。

(二) 鞏固認識間和線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瞭解,我製作了一個五線譜,可深入其中的教到學生,讓同學們更直觀的瞭解五線譜。

為了讓同學們對五線譜的記憶更深刻,我會讓同學們伸出自己的手,帶領同學們做一個手指遊戲。因為個體差異,有的學生在數線和間的同時,經常弄混從上往下數還是從下往上數,這時我就發揮穿針引線的主導作用,引導他們想一想,我們上樓的時候,要一層一層從下往上走,五線譜也是這樣,通過讓同學們親身體驗和實踐來突破難點,也充分體現了他們在課堂上的主體性。

(三) 初步認識高音譜號 低音譜號

分別出示高音譜號和低音譜號的圖片,讓同學們仔細觀察形狀像什麼,然後通過小組討論得出結論:高音譜號像蝸牛、像小號。低音譜號像數字9、像口哨。加深同學們對高音譜號的記憶。

(四) 音名和唱名

因為同學們在學習五線譜的時候,對五線譜中不同的符號代表不同的含義,他們能很快領悟,但對相同的音符 所處的位置不同就要發出不同的音調,卻總是理解不了,記不住音符的位置,只有順著讀他們才知道是什麼音符,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因此,在此環節,我用《白雪公主》故事中七個小矮人,老大、老二到老七都有自己好聽的名字引出音名CDEFGAB和 唱名“哆來咪發嗖拉西”。出示七個小矮人的圖片,每個小矮人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我把音符染成了所對應顏色,讓這些原本一樣的音符變得各不相同,在通過一些遊戲,讓同學們很快記住這些音符,記住它們的音名和唱名,最後再把音符塗成統一的黑色,這樣同學們也能夠辨別了。利用遊戲的方法突破這節課的難點。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的是高音譜表。

第一步,引導同學們反覆朗讀七個音階(哆來咪….),熟讀於心,讓大家對五線譜有一個初步的印象。

第二步,認識哆來咪發嗖拉西,在五線譜中,分別找出哆來咪發嗖拉西,再反覆誦讀,使同學們對這七個音符的位置、顏色以及小蝌蚪內的字元有了印象。

第三步,找朋友,讓同學們找音符相鄰的音符朋友,也就是同在線上或同在間上的音符朋友,同學們對音符的位置越來越清晰了。

第四步,爬山,同學們通過以上的學習,對五線譜上的音符有了較深的印象,再做下面的遊戲,讓同學們像爬山下山一樣的朗讀音符,先是線上同讀,然後再間上同讀,同

學們對音符的位置更加清晰了。

第五步,捉迷藏,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同學們對音符有了較深的印象,但是如果把音符裡面的字元掩蓋了,他們還能不能記住這些音符,接下來我們做的遊戲,就是幫助同學們解決這個問題的,掩蓋字元讓同學們找出那些音符,最後把音符全部塗成黑色,再讓同學們找,隨後再拿出其他五線譜讓同學們讀,直到形成條件發射,就能迅速讀出音符的唱名。這樣他們就會永遠記住音符了。

3、實踐運用,提高能力

我設計了一個“看誰反應快”的遊戲,每一個橫排代表一個音符,我在五線譜上隨便寫出一個音,代表這個音的同學迅速站起來,看看誰的反應快。讓同學們在玩中學,學中玩。

4、回顧總結,佈置作業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學習,讓他們進一步明確五線譜的知識點及重要性。課後讀一讀視唱練耳部分的音符。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意在激發起初次接觸樂理課的同學們的興趣,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以及遊戲教學法讓原本枯燥的樂理課變得有意思,生動起來。在教師的引導下一步步層層深入的展開學習的。體現了教師是參與者,實踐者,學生是實踐者,探究者,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玩中學,學中樂,在實踐、體驗、感受中潛移默化的掌握音樂新知,培養音樂興趣,激發音樂情感。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遼海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家鄉在變化”中的第二節“生活的變化”。

本課是在學生了解到家鄉的自然條件和歷史發展以及現實社會生活狀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書中選取了多幅圖片來彰顯生活的變化,意圖透過人們的衣食住行來反映人們的生活變化,進一步瞭解家鄉,體會到我們國家日新月異的變化和人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促使他們樹立為家鄉的明天、祖國的明天而努力學習的遠大理想。

品德與社會課程設計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條主線”即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主線,點面結合。“面”是指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點”是兒童社會生活的幾個重要因素,在面上選點,組織教學內容。我將本次活動設計為由課堂到課外,再從課外回到課堂的交叉反覆的一系列活動,今天所說的是課堂教學部分。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享受著溫馨與幸福。他們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沒有很好的思考過生活的變化,感受不到過去的艱辛與困苦,因此往往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謝。

三、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鑑於以上的分析,以課標為依據,以教材為橋樑確立本課的教學

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調查、訪問,瞭解家鄉人民生活的變化。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體會過去人們生活的艱辛,今天生活的溫馨,珍惜今天的生活。

教學重點

瞭解家鄉人民生活各方面的突出變化。

教學難點

通過交流、彙報,體會過去人們生活的艱辛,今天生活的幸福與溫馨。

四、教法、學法:

課標中指出,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啟蒙期,有效的教育必須採用兒童適於和樂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因此採用互動教學、直觀教學。

突出體驗、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獲得直接的感受。

五、教學過程:

基於對教材的上述理解,本著“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本課主要分為四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生活匯入,調動體驗

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在我們生活的周圍,近些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細心觀察的你們,都發現了什麼?”

學生彙報後教師小結:“我們的生活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小時候相比變化就更大了,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共同去了解家鄉人民生活的變化。”從中引出課題,教師板書:生活的變化。

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教科書56~59頁內容,學生可自己閱讀,也可以小組合作閱讀,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同時向學生

提出問題:“想一想,書中的家鄉發生了哪些變化?”學生讀書後交流彙報。

這一環節學生通過觀察,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能初步感知到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在此基礎上轉入課堂。

第二環節:交流體驗,引起共鳴

這—環節,分三步來完成

一、交流資料

“同學們,我們已經瞭解到書中家鄉發生的變化,那我們的家鄉人民生活又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呢?課前老師請同學自由結組收集資料,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整理資料。”教師走進學生中,參與學生的活動。

學生交流整理資料後分組彙報,學生可能會結合照片、故事、統計圖、統計表等進行彙報。對學生有價值、有特點的資料教師予以展示,並鼓勵學生繼續努力。在學生彙報過程中,教師隨機以概括,出示圖片講解:過去的服裝,款式陳舊,顏色單一,人們都穿一樣的衣服,現在的服裝,款式新穎,顏色鮮豔,面料考究;爺爺奶奶小時候只能吃到窩頭、玉米餅和簡單的蔬菜,就是這樣有時還吃不飽。爸爸媽媽小時候雖然能吃飽,但食物的種類還是比較單一。現在水果、蔬菜應有盡有,想吃什麼就可以吃到什麼,人們不僅要求吃飽,同時還要吃出營養,吃出健康。過去的住房,低矮,陰暗,窄小,不方便。現在高樓林立寬敞明亮,既舒適又方便,過去人們出行路不平,靠步行,馬車或自行車。現在道路平坦,車的種類繁多,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便利。

這一層次的設計學生通過交流、彙報,結合教師圖文並茂的講解,給學生直觀的感受,從中使學生深刻體會到過去人們生活的艱辛,今天生活的溫馨與幸福。

二、交流問題

在各小組彙報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隨機提問:“我們的生活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這些變化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問題呢?”這一問題的設計目的在於引起學生對問題的關注,使學生認識到生活的變化給人們帶來了方便,同時也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學生可能會說環境的汙染,資源浪費等等,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小結:生活的不斷髮展與變化,隨之也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些問題可以去注意,去避免,有些問題,現在還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這就需要同學們現在好好學習,將來去創造、去發骨、去改變!”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願望。

三、交流收穫

學生通過自己的調查、訪問、交流、彙報,從課外到課內的一系列活動中對家鄉生活的變化已有了深刻的體會。於是,我請學生來談收穫,談體會,學生可能會說:過去生活艱辛,今天生活幸福,要珍惜今天的生活;也可能會說爺爺奶奶小時候吃不飽,我要把好吃的留給他們,做一個孝順的孩子,還可能會說要好好學習把家鄉、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

第三環節:演演說說,以情促行

請學生自由結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長輩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學生可能會用各種方式如:小品、快板、歌曲,時裝表演等來展示自己的才華。

學生表演後教師小結:“通過調查、交流,你們已經感受到了家鄉的變化,看了你們的表演,老師也感受到你們對長輩,對家鄉,對祖國的那份濃濃的熱愛之情,相信這份愛會讓我們攜起手來,努力學習、努力奮鬥,讓我們的生活越變越好!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創作能力,給學生展示才華的舞臺,學生的才華展示將整個活動拉向高潮。教師充滿激情的小結,把學生帶入一個渴望努力、渴望實踐,爭取用自己的雙手改變家鄉的無限遐想之中,達到預期教育的目的。

第四環節課後延伸昇華情感

請學生將蒐集到的資料製作成《家鄉人民生活變化》的展板,在校園中展出。

這一環節的設計,既培養了學生整理運用資料的綜合能力,也使學生通過這一實踐活動感受家鄉生活的變化,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 教學內容:

列方程解應用題是選自蘇教版國小數學教材第九冊第八單元。列方程解應用題是以學生初步掌握的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和基本方法以及前階段學習的簡易方程為基礎,教材引導學生通過想數量關係來列方程解應用題. 這種題型的題目用方程來解,思路較簡單,有利於減輕學生負擔,同時也為後面學習較複雜的應用題奠定了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生學會列方程解答數量關係稍複雜的要求兩個未知數的(和倍、差倍)應用題。通過分析已知條件,學會設1倍為X,另一個數為幾X。

能力目標: 進一步掌握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和思路,提高列方程解應用題的能力。並初步學會用檢驗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條件來檢驗方程的解應用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說教學、學法

1、 創設生活情境,把問題權還給學生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學生意識到抽象的數學知識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資訊”。 從中感受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處處皆生活的思想。數學是從生活中來,後運用到生活中。

2、遷移原知,為自主探究奠定基礎

新課程理念表明:數學教學的價值並非單純地通過積累數學事實來實現,它更多通過對重要的 數學思想方法的領悟,對數學活動經驗的條理化,對數學知識的自我組織等活動來實現,學生 的數學學習,基本是一種符號化語言,與生活實際的相互融化與轉化,並主動建構的過程。本 課準備階段的練習題中,不論是數量關係和解題的方法對學習例3都具有遷移的作用,學生已 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利用這一原理可直接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把發現知識內在聯絡的 機會與權利還給學生。

3、重視指導,為新知建構提供條件

《課標》提出:“數學是人們對實現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 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數學學習中的這一形成過程,需要老師的“授 之以漁”。為了使學生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後抽象概括出普遍方法,指導他們觀察分析 這類題目的結構,進一步理解列方程解答含有兩個未知數的應用題的一般解題步驟。 正如皮亞傑的認識論認為: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就是用原有知識和經驗對新知識 進行同化與順應的過程,即對新知資訊進行提取、加工、理解、重組、吸收內化的過 程。這一過程應有老師的組織、參與和指導,有同伴的合作、交流與探索,有主體主 動參與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體驗新知的建構、應用,方能有效實現。 這也是我這 堂課很失敗的一個地方,沒有能夠起到一個很好的指導作用,一定要作好及時的小結。

三、 說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複習舊知,建構與新知的聯絡

圖及抽象的文字讓學生通過誰是一份數,誰是幾份數感性的認識了設誰為X,那麼另一個就是幾X,那麼他們的和是幾X,差又是幾X。

第二階段是通過情境的創設

由學生從生活中提出問題,然後自己解答的形式展開。教學解答應用題的思路和方法,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採用了先讓學生嘗試解答後分析、歸納、概括的方法。主要強調:一是設誰為X?也就是找關鍵句確定單位“1”。二是找等量關係,即列方程的依據。然後列方程解答,同時還要告訴學生解題是要養成自覺檢驗的習慣。滲透學習目的性教學。 然後一個環節是檢驗。雖不要求寫在本子上或卷子上,但這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步驟,長期要求下去,就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檢驗習慣,增強責任心和自信心,那種做完題不知對錯的做法是後患無窮的。

第三階段是改編例題,這個問題應該是在分析、歸納、概括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學生對例1的理解,對例1的昇華,引導學生髮現這兩道題之間的相同和不同點,讓學生先找找數量關係,然後根據數量關係解題。

第四階段是鞏固練習,通過有針對性的練習,使學生掌握解題思路,理清解題方法。在這中間安排了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標籤:範文 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