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人教版數學說課稿模板五篇

說課稿4.42K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數學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數學說課稿模板五篇

人教版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

不等式基本性質是八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二節內容,本節課是建立在學生已認識了不等關係基礎上來學習的,也是為進一步學習解不等式及應用不等關係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依據,因此本節課內容在不等關係這一章佔有重要位置。由此本節重點內容是不等式三條基本性質,難點是不等式第三條基本性質,在不等式兩端同時乘以(或除以)同一個負數不等號方向改變學生在這一點應用上很難掌握。

另外,本節課在教材安排上意在通過等式基本性質引入新課教學,在新課教學中用不等式例項進行操作,進而推出不等式基本性質,學生通過觀察、質疑、發問易於接受新知,根據新課程標準確定學習目標如下: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不等式基本性質,能熟練運用不等式性質解決簡單的不等式問題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 經歷探索不等式基本性質的過程,體驗數學學習探究的方法

2.通過觀察、實驗、猜想、推理等數學學習活動過程,發展合理的推理和初步論證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感受成功、建立自信

2.體驗在研究過程中創造的快樂,並學會與人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

二、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不等式基本性質及熟練應用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第三條性質的'應用

三、教法

以引導發現、活動參與、交流討論為主,學生自己舉出實際不等式例子,教師根據認識規律引導學生由等式性質向不等式知識的遷移,安排學生用一組數在不等式兩端參與四則運算,學生通過與其他學生的交流討論,總結規律得出不等式基本性質

在這一環節教師一方面不斷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為適應學生思維發展水平有序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由認識到實踐再到認識完成認識上的飛躍,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教師根據練習情況設疑引導,重在理解不等式性質應用,展開學生思維。

四、學情

一般說來,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開始有比較強烈的自我和自我發展的意識,對於與自己直觀相沖突的現象和“挑戰性“的任務很感興趣,要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探究問題這樣的做數學機會,學生能夠在這些活動中 表現自我發展自我從而感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及其中的樂趣。

學生在學習本節內容時,可能會在應用第三條性質時遇到困難,儘可能引導學生多練習多總結最終完成學習過程,達到教學目標。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引出新知

經過以前的學習我們知道在等式的兩端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整式依然成立,這是等式的性質那麼對於上節課我們所學的不等式又有哪些性質呢?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共同探討的問題——不等式基本性質。

在這一環節通過對等式性質的回憶進而匯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質,

不僅對舊知的鞏固也激發了學生對新知的興趣。

(二)自主參與探索,交流討論總結性質規律

教師安排學生自己舉出一個具體不等式,根據認識規律有序引導學生在不等式兩端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學生會發現不等號兩端經運算比較大小後不等號方向沒有發生改變,由此推出不等式第一條性質。

在引出第二條性質時,教師有意引導學生用正數參與兩端的乘法(或除法)的運算,同學會發現不等號方向仍然沒改變,這時可能會有學生髮問:用負數呢?這就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與其他同學討論得出用負數不等號方向發生了改變,至此就得到不等式的第二三條性質。

在這一環節教師運用了“自主參與”和“交流討論”的教學方式,通過引導和質疑,突出重點,化解難點,從而完成教學任務,收到良好教學效果。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我將上節課沒圓滿完成的問題再次提出:通過一棵樹的樹圍可計算其生長年齡,某樹栽種時樹圍是5cm ,以後每年樹圍增長3cm ,問這棵樹至少生長多少年才能超過2.4m ?

上節課我們已經列出不等關係

設 至少生長x 年才能超過2.4m 則有不等關係

0.03x 0.05 > 2.4

現我們根據這節課所學將這個問題徹底解決。(將不等式性質應用全過程在板書出來)

再在黑板上列出兩個例題 5x 3 < 2 - 2x – 1 > 3

要求學生仿照剛才不等式應用過程將其表示“x < a (x > a) ”形式,並找兩名同學板書。在這一環節根據國中學生開始對“有用”數學感興趣選取第一道例題,學生會感到數學就在身邊

在練習過程中教師根據普遍存在的問題加以強調並幫助學生改正,針對個別(較慢)學生再具體教學

(四)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在這節課我們知道了不等式三條基本性質,並能熟練應用解決簡單的不等式問題

人教版數學說課稿 篇2

內容提要:本節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九章第三節第一課時的的內容。 梯形是中學階段幾何知識的重要內容,這節課主要是訓練學生的證明思路,通過新增輔助線的方法對等腰梯形的性質進行證明和應用,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更好的領會數學轉化的思想方法。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對整章節教學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學好梯形會有舉一反三、以一當十的作用。

正文: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梯形,這節課我主要從教材背景分析、教學目標設計、學情分析、教學手段及方法、教學程式設計、教學評價設計、板書設計等幾方面來完成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關於梯形,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十九章第三節的內容。本課知識是對前面所學的平行四邊形、矩形、三角形知識的發展、鞏固和應用。梯形是中學階段幾何知識的重要內容。這節課主要是訓練學生的證明思路,通過新增輔助線的方法對等腰梯形的性質進行證明和應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到數學轉化的思想方法。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對整章節教學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探索並掌握梯形的有關概念和基本性質,進一步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質定理,並能通過邏輯推理進行證明。

能運用梯形的有關概念概念和性質進行簡單的計算和證明,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體驗新增鋪助線對證明的必要性使學生初步掌握等腰梯形中常用輔助線的新增方法和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⑴使學生在探究梯形相關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質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說理意識;

⑵在解決等腰梯形的應用問題的過程中,嘗試多樣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們體會數學活動充滿著思考與創造的樂趣,體驗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愉悅;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1。等腰梯形的性質

2。通過實際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輔助線作法。

(二)難點:靈活新增輔助線,把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原因是解決梯形問題往往要轉化成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來處理,經常需要新增輔助線,對於剛剛接觸梯形的學生難免會有無從下手的感覺,往往會有題目一講就明白但自己不會分析解答的'情況發生。

富有趣味的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環節設定、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在課堂上師生雙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多角度的教學評價設計,都將為明確體現本節課重點、突破難點服務。

三、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我採用“引、動、導、探”教學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發自內心的願意和老師一起探究本節課的數學知識、方法,我採用了啟發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老師的引領關注下,學生能夠適時適量的進行自主探究,從而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體結構上力求突出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猜想、論證、小結等環節,這也正是數學發現的過程,並且把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邏輯思維的訓練與培養結合起來。正如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在方法上應該是“行”為先,“知”為後。

四、學習方法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新課標》中要求的“初步的空間觀念”《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為了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採用“做、思、問、辯、議”的學習法。正如波利亞所說的:“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自己去發現”。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學會用類比的方法發現做輔助線的規律。採用啟發、誘導的方法來指導學生“會學”,引導學生反思、小結的思想方法。指導學生“善學”,增強學習的樂趣和信心。

五、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完平面圖形的軸對稱變換及平移、旋轉後。初步掌握了通過圖形的變化認識圖形的性質。但對於現階段的國中生思維來說學生的思維還依賴於具體形象、易模仿的特點,因此邏輯思維能力還需加強。

六、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常用畫圖、剪紙工具,矩形紙片,平行四邊形紙片,橫條紙。

七、教學程式設計

﹙一﹚課堂結構設計:

情境引發

活動探索。研究發現

深化建構

遷移應用

梯形

系統概括

佈置作業。拓展思維

(二)教學過程設計

在前三個環節都是以剪紙為主線:俗語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掌握梯形概念的基礎上,下面我們主要研究等腰梯形的性質。讓學生拿出一張事先準備好的矩形紙片,提出問題:你能用一剪刀剪出一個等腰梯形嗎?通過探究學生將這樣摺疊,剪裁。學生在剪裁的過程中會發現:等腰梯形是軸對稱圖形;對稱軸是等腰梯形上下底中點的連線;同時還會發現等腰梯形邊、角對稱性之間的一些數量關係。將猜想結論用文字語言表述,即得到命題1:等腰梯形同一底邊上的兩個角相等。通過對本章前兩節的學習,學生對研究四邊形性質的程式較為熟悉,知道從四邊形的邊、角、對角線、對稱性這幾方面入手。通過觀察等腰梯形,猜想其對角線間的數量關係,學生會說相等,教師用幾何畫板進行驗證,發現剛剛的猜想是正確的。將猜想結論用文字語言表述,即得到命題2: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

這樣一環扣一環的完成教學目標,並解決本節課的兩個重點。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如《新課標》中所說的“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沒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是讓學生們在操作中發現,在操作中探究,在操作中昇華,藉助於優美的課件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舞臺,以自己的行動實踐了一句話“教是為了不教”

在第四個環節遷移運用裡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在這裡我設計了“練一練,議一議,試一試,想一想”四個環節。

由學生獨立完成, 用實物展臺展示學生解答過程,集體評價、完善,規範學生的解題過程。並著重解決梯形的輔助線問題,由學生歸納、補充、完善,在黑板的主機板面——中間位置逐一列出。

設計意圖:解決梯形問題的策略很多,在這裡我沒有單純的就輔助線來研究輔助線而是把知識點蘊含在習題中,再歸納總結。華應龍老師說:最好的課堂,本質上是一種“有助於啟動和啟發思維的酵母”。我就想通過這樣做使學生的思維自然而然的過渡到本節課的難點上,這樣設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通過一題解決一類問題。順利的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在第五個環節系統概括裡我沒有采用傳統的學生或老師小結的方式而是以探究課題的方式出現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個作為探究課題:1、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區別和聯絡;2、我看等腰梯形的特殊性;3、解決梯形的常用方法。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將探究結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現。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這三個題目就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無論學生選擇哪一個,在瀏覽、思考、準備、生成的過程中即達到了概括的目的又發展了學生的能力。

在第六個環節在作業內容的設計上,我改變了傳統的以鞏固知識為目的的單一的作業形式,留的兩項作業都是考察學生能力的

1、拓展性作業:在平行四邊形(矩形)紙片上畫一條裁剪直線,將該紙片裁剪成兩部分,並把這兩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圖形:(1)等腰梯形(2)直角梯形。(要求:所拼成的圖形互不重疊且不留空隙)

2、發揮想象,以梯形為基礎圖案設計通鋼三中第九屆運動會的會徽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即是學生樂於接受的又突出體現實踐性、探究性、發展性,使學生所學知識得以昇華,在設計會徽時還可以適當的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同時為下節課的學習埋下伏筆。

八、四點說明

1、板書設計分為三個部分:(左)梯形定義和性質;(中)梯形五種輔助線的作法及圖形;(右)大螢幕。這堂課的板書力求做到形象直觀,適當運用彩粉筆,突出重難點,便於學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題,回顧中心的作用。

2、時間的大體安排

情境引發大約3分鐘,活動探索、研究發現,大約15分鐘,深化建構約8分鐘,遷移運用大約13分鐘,系統概括及佈置作業6分鐘。

3、教學反思需要課後填寫

4、整個設計要突出體現的特色

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實踐驗證,讓學生自己設計,學生能說的我不說,學生能做到的我不做,努力做到“教是因為需要教”

九、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對學生的評價是多角度的,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學習積極性、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數學素養、克服困難的鑽研精神等多方面對其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評價;課後通過作業練習將這種評價延續。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程度發現閃光點,及時予以肯定,同時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給與指導和幫助,從而為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也是激發學生學習潛能的有效手段。同伴間的互動可以使學生虛心求學、互相促進。

人教版數學說課稿 篇3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最大公因數》,這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7981頁的內容。

一、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

(出示課件)這部分教材是建立在學生已經掌握因數、倍數的含義及其特點的基礎上來學習。通過本節課學習,為學生以後學習約分和分數四則運算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出示課件)根據《新課標》要求:數學教學應以學生髮展為本,培養能力為重。因此,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會求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2、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初步瞭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依據教學目標,我確定了這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會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四、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結合本節課實際,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引導自學法、嘗試探究法等等。相應地,指導學生採用自學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來學習。

五、教具、學具

為了便於學生更好地進行操作,我要求學生準備長方形方格紙等教具。

六、教學流程

根據新課標理念,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這節課我安排了玩一玩看一看做一做議一議練一練五個教學步驟來進行。這樣設計符合教研室倡導的學導練三三教學原則,符合新課標提出的自學探究、合作交流等新的學習形式,也體現出蔡林森教授所創新的洋思教學方法。突出了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思維為主線,實現高效課堂為主要目的的教學方式。

(一)玩一玩

這一步驟,我採用遊戲的方式來完成。

學號是16的因數,這些同學請起立。

學號是12的因數,這些同學請起立。

哪些同學站起來2次?為什麼?

學生回答後順勢進行鼓勵:嗯,同學們可真聰明。有關因數的知識還有很多呢?,你們願意繼續來學習它嗎?

(新課開始,用遊戲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既複習了舊知,又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二)、看一看:

這一步驟,我出示自學了提示,讓學生自學。

自學提示:

自學課本80頁的內容。思考下面的問題。

16和12的因數分別有哪些?

哪些是16和12獨有的因數,

哪些是16和12公有的因數?

什麼叫公因數?最大公因數?

6分鐘後檢測。

(這樣,學生帶著問題來自學、探究。體現出學生可持續能力的培養。體現出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練。)

獨有公有 最大

16的因數:1,2,4,8,168,16

12的因數:1,2,3,4,6,123,6,12

可以看出:1、2、4這三個數是16和12公有的因數,所以說:1、2、4這三個數是16和12的公因數。

2、議一議:學生再看1、2、4這三個數,你想說點什麼?(學生知道了1是最小的公因數,4是最大的公因數)

板書:4是最大的公因數.

(三)、做一做:

學生自學完畢,請程度偏下的`兩位同學上臺板演。其餘學生在答題卡上完成。這一步能檢查出學生自學的效果。體現出學生的嘗試探究,體現出科學的學習態度。

1、填一填:

(1)10 和15的公因數有:()

(2)14和49的公因數有:()

(四)、議一議:

1、初議:做對的同學說一說你為什麼要這樣做?

做錯的同學對照課本找錯因,找不出錯因的同學讓別的同學幫忙改正。

2、設疑:15和12的最大公因數是3,對嗎?

2是4和16的最大公因數嗎?

6和9的最大公因數是幾?

3、運用:現在,你會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了嗎?

請用你喜歡的方式求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數。

學生的方法可能有:

A、找對應因數

B、從18的因數中找27的因數

或者從27的因數中找18的因數

C、排序法

D、短除法

E、分解法

總之:不論採用哪種方法,我們都要:先找出它們的因數,

再找出它們獨有的和公有的因數,然後找出在公有的因數中,誰最大?

4、總結;這節課,我們學了什麼?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課題:最大公因數

(整個議一議環節,體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體現了以學定教。)

(五)練一練:

(為了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我進行了分層訓練。第一層:基本性練習。第二層:綜合性練習。第三層:發展性練習。實現層層深入,由淺入深。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併為生活服務的道理。)

(出示課件)第一層:基本性練習

1、把下面的數填到合適的位置。

1,2,3,4,6,9,12,18,

12的因數:

18的因數:

12和18的公因數:

2、填一填:

8的因數:

16的因數:

8和16的公因數:

8和16的最大公因數:

(出示課件)第二層:綜合性練習

3、說出下列各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5和11 8和9 5和8

4和89和3 28和7

通過練習,你發現了什麼?

(出示課件)第三層:發展性練習

4、看例1:現在,你知道可以選擇邊長是幾分米的地磚嗎?邊長最大是幾分米?今後,在裝修、鋪地磚時,遇到此類問題,你知道該怎樣解決了嗎?如果你是工程師,你會選用邊長是幾分米的地磚嗎?為什麼?

七、板書設計:

這節課,我的板書設計科學、醒目、美觀,便於學生直觀理解。

八、反思:

回顧這節課,學生通過自學,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但要求出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因此,教學時,我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礎上,總結出求最大公因數的方法。順利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人教版數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作用與地位

《菱形》緊接《矩形》一節之後。縱觀整個國中平面幾何教材,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又學習了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矩形,具備了初步的觀察、操作等活動經驗的基礎上講授的。這一節課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繼續,又是後面學習正方形等知識的基礎,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2、從教材編寫角度看

教材從學生年齡特徵、文化知識的實際水平出發,先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思考,然後與同伴交流、探索、總結歸納,昇華得出菱形的性質及判定,這樣的安排使抽象的定理讓學生更易於接受,並能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樂趣。

我選擇的是八年級(1)班,該班級是年段的普通班,學生的情況是中等學生較多,尖子生只有個別,還有8至10名的學習上落後的學生。因此長期以來我都堅持做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的工作。

3、基於對教材和班級學情的分析,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有幾個方面需要把握好的:

⑴本節課的課題是:探索菱形的重要性質;

⑵目標是:讓學生能在動手實踐過程中發現並理解菱形的性質;

⑶重點是:菱形的定義與性質;

⑷教學難點是:菱形性質的靈活運用。

4、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菱形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2)熟記菱形的有關性質和識別條件,並能靈活運用。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索菱形的性質和識別條件的過程,在觀察、操作和分析的過程中,進一步增進主動探究的意識,體會說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數學活動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體會菱形的圖形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法分析

1、教學設計思想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後繼課要學的正方形具有菱形的一切性質。這節課教學時注重學生的探索過程,讓觀察、猜測、驗證,獲得知識,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首先由生活中的圖片引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發現菱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然後設計幾個探究性問題,讓學生小組討論,相互交流,形成共識。講解例題時根據學生特點幫助他們分析題意,靈活運用菱形的性質與識別條件解題。

2、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我準備採用“創設情境→觀察探索→總結歸納→知識運用”為主線的教學模式,觀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經過觀察、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思維情境,堅持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在合作、交流的氣氛下進行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始至終處於一種積極思維、主動探究的學習狀態。同時藉助多媒體進行演示,以增加課堂容量和教學的直觀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質,解決教學難點。

三、學法指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觀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使學生不僅學到科學的探究方法,而且體驗到探究的甘苦,領會到成功的喜悅。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複習了平行四邊形與矩形的性質後創設教學情景。如:出示我國古代文物越王勾踐劍的圖片,指出菱形花紋,再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圖案的'應用圖片。由此引出課題,可以吸引同學的注意,使其產生學習菱形的興趣。之後,我安排了由

平行四邊形到菱形的動態演示,得出菱形的定義。隨後又展示了一組生活中的有關菱形的圖片,使學生認識到菱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並欣賞到菱形的圖形美。

設計意圖:從生活實際出發,首先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

(二)菱形性質的探索

菱形性質的探索分成兩方面,一是菱形的特殊性(與平行四邊形不同的性質);二是菱形的對稱性。對於這個地方,主要採取學生自主探究的形式,通過觀察思考與分析,同學間互相交流,分小組進行總結歸納。教師在巡視中進行個別指導。在探索過程中,鼓勵學生力求尋找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同時還可以組織組與組的評比,這樣也能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然後每組由一名學生代表發言,讓學生鍛鍊自己的表達能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後教師與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得出菱形的性質。

設計理念:這一教學活動的設計主要為了確保學生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讓學生從被動學到主動學,從接受知識到探索知識,從個人學習到合作交流。這樣的活動教學將會真正煥發出課堂教學的活力,從而在課堂教學中注入一種新課程理念: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鍊;給學生一個題目,讓他們自己去創造;給學生一個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抓住。

(三)題目訓練

為了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懂學會的基礎上融會貫通,我安排了坡度適中,題型多樣的系列題組。

1.請你當裁判

與定義、性質等相關的一些判斷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著重講清判斷的理由,此題直接運用菱形的定義與性質,起到及時鞏固的作用,同時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議一議

性質的簡單運用。

設計意圖:稍微加深,進一步鞏固菱形的性質,並能初步運用。

3.練一練

菱形與直角三角形等知識的綜合運用。並由此總結菱形的面積公式。即菱形的面積等於對角線乘積的一半。

設計意圖:這組練習包含了例題。要求學生不但可以順利完成簡單的基礎填空練習,而且能有條理的寫出例題的解題過程。教師及時查漏補缺,規範解題格式。此題完成後,學生已順利達到教學目標。

4.學以致用

設計花壇,修建小路,求路長與花壇面積。這是一道實際應用問題。

設計意圖: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實際,同時又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充分體驗歷經困難探索結果而輕鬆用於實際的快樂感覺。

(四)小結、佈置作業

菱形的性質與識別條件,由學生進行小結。佈置書上課後習題,體會本節課你所獲得的成功經驗,寫好數學日記,與同學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寫數學日記這種作業形式,能夠培養學生善於歸納總結的能力,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人教版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真分數和假分數》是人教版大剛教材國小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這一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比較分數的大小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老教材,新思路是我設計這堂課的出發點。《新課程標準》全新地強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學習作為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學習方式愈來愈受到重視。所以在設計真分數和假分數這一課時,我力圖把研究帶入學習之中,讓學生在學習中進行研究,在研究中學到知識、發展能力。分數教學有兩個最基本的概念,一個是分數的意義,一個是分數的單位.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了這兩個概念,學習分數就可以舉一反三,因此在教學真分數和假分數時,我首先幫助學生從分數意義上理解和掌握新課的內容。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和掌握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能正確判斷真分數和假分數,加深對分數認識的`理解。會進行假分數與整數的互換。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實踐、創新、語言表達等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探索的過程,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掌握觀察、分析、比較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了解分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增強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意識,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重點: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正確判斷真分數和假分數。難點:概括出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

五、教法、學法:主要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索與交流的時間,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分類、比較、交流等活動中,自己概括出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因為真分數和假分數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概念的形成是認識的發展過程,也就是在對事物感知和分析、比較、抽象的基礎上,概括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不斷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的過程。同時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提升了思維水平,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教師只是一個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六、說教學程式:

一、複習匯入:說2/3、7/9的意義及分數單位、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我通過讓學生敘述自己表示出的分數、分數的意義,回答分數的分數單位及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為學生學習真分數和假分數奠定基礎。)

二、探究新知:

(一)故事匯入:教師講述《豬八戒吃西瓜》故事,要求同學們認真聽,把藏在故事中的分數找出來。

(二)教學例2:1、怎麼在圓中塗色來表示它們? 2、說說你是怎麼想的?3、這些分數的分數單位都是什麼?4、每個分數裡各有幾個1/4。5、分母是4的分數還有嗎?6、我們應該怎樣塗色表示5/4?

(1)只用一個圓(單位1)表示,夠不夠?

(2)一個單位1不夠,那怎麼辦?

(3)5/4怎麼理解?5/4裡有幾個1/4?

(三)教學例3:1、電腦依次出示例3的圖形和分數。2、讓學生說說怎麼塗色。3、這些分數的分數單位都是什麼?4、每個分數裡各有幾個1/5?5、表示10個1/5用了幾個圓?表示13個1/5用了幾個圓?

(四)指導分類,揭示概念:

1、觀察、比較大螢幕上的分數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你們能給它們分類嗎?

(1)同桌討論分類方法。(2)把分類結果記錄下來。

2、彙報分類結果,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3、揭示概念:(1)把它們分為哪兩類?真分數和假分數有什麼特點。(2)什麼是真分數?什麼是假分數?指名概括、全班齊讀。(3)如何判定一個分數是真分數還是假分數?

4、練習:師生操練。

(五)真分數、假分數與1的大小關係:

1、觀察大螢幕上的真分數和圖,看看真分數與1的大小關係。2、你發現了什麼?你是如何理解的?3、通過觀察大螢幕上的假分數和圖,看看假分數與1的大小關係。4、你發現了什麼?你是如何理解的?

三、課堂練習:

(一)完成練一練第1題。師問:應把什麼看作單位1?

(二)寫出分母是5的所有真分數,再寫出分子是5的所有假分數,在小組裡交流。

(三)在()裡填上或=3/8( )11/8 12/12( )1 5/7( )4/7 12/13( )10/13

1、學生填寫。2、師問:你是怎麼比較的?

四、課堂總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結合生活實際,能用真分數或假分數說一句話嗎?

五、佈置作業:小組合作,以本節課所學知識為主,為下節課設計一組複習題。

板書設計:

真分數和假分數

真分數:分子分母、真分數1

假分數:分子分母、假分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