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模板錦集10篇

說課稿2.86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生物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模板錦集10篇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生態系統”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節內容。

本節課從巨集觀的生態學角度展示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瞭解生態系統的組成,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通過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的學習,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本節課是在第二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第三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的基礎上的提升與總結,第五節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也是本節課的延伸與補充。本節課也為八年級《生物》“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是本章乃至本學期的重點。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解釋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標:

通過圖片分析 ,培養學生耐心細緻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思維遷移能力。

通過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通過討論,角色扮演,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環境、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

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書寫。

4.教學難點: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書寫。

二、說教法:

1.多媒體教學法:採用課件以增大教學容量,用實物投影儀投影學生所畫的食物鏈。

2.啟發式教學法:學生自學、閱讀、討論與教師的點撥、啟發、引領相結合,使課堂氣氛活躍,體現學生是教學的“主體”。

3.角色扮演法:通過學生扮演生態系統中不同的成分,進行辯論“誰最重要”。

三、說學法

指導學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導書寫食物鏈和食物網的要點,如箭頭方向的意義,食物鏈的起點和止點,食物網書寫順序等;指導學生辯論進行的準備、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組織等;指導學生進行分析資料、觀察與閱讀等。

四、說教學過程

(一) 本節課的導課環節。

情景引入:

1.初識生態系統: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觀察幾幅學生熟悉的校園圖片、國家景點圖片,說說看到哪些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熟悉的圖片不僅親切,也更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2.匯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3.概念辨析:

(1)生態系統範圍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

(2)型別多種多樣:一片樹林、一塊農田、一個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整體。

通過以上由表及裡、環環相扣的分析,使學生對生態系統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

(二) 小至一個水滴、一塊草地,大至整個海洋、整個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態系統。那麼,生態系統是由哪些成分組成的呢?這也是高中的一個學習重點,要打好基礎。

1.讓學生觀察P23的“資料分析”,閱讀課文,討論,並回答問題。學生在完成以上學習後初步瞭解“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名字來由及三者之間的關係。

2.教師引導:如果生態系統中沒有分解者,可能發生什麼現象?沒有消費者或生產者呢?沒有非生物部分呢?為角色扮演作準備。

3.角色扮演與辯論——“誰更重要?“:四個小組分別承擔一種角色,每個組先用1—2分鐘說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過把演員癮”:幾個學生扮演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組成成分,說出自己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每個組用2-3分鐘相互攻擊,相互辯論。通過該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熱情,並使學生在辯論中的過程學會傾聽他人,而且鍛鍊他們的語言表達、想象等智慧。

4.師生歸納:通過辯論顯而易見歸納出各種生物無法獨立生存,生態系統是個統一的整體,加深學生對生態系統組成的理解。

(三)、食物鏈和食物網

對食物鏈要領的形成,可以先舉一些諺語,如: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等。這些生物之間為什麼會形成這樣一種聯絡,形成這樣的矛盾衝突呢?不言而喻,為了食物,人們就把生物彼此由於食物關係而形成的一種聯絡,稱為食物鏈。我們用箭頭把它們連起來,(注意箭頭要指向捕食者,代表物質和能量的流動,學生易錯。)接著把25頁圖連起來,大家在連的時候發現了什麼問題?(提醒學生注意:每條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終點是不被其他動物所食的動物。分解者不屬於食物鏈中的環節。)這些食物鏈彼此交錯,形成了一張網為食物網。讓學生通過活動認識到生態系統中的生物是通過食物網聯絡在一起,這個活動目的就達到了。

拓展探究:你有沒有想到我們自己在食物網中處於什麼位置呢?請學生探究人在食物網中的位置。把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並激起學生的好奇心。

(四)、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1.閱讀課本26頁,分析以上所學食物網,討論“兔子的數量會不會無限制的增加呢?”

“放養的牲畜太多,草場會發生那些變化”呢?

2.教師展示生態系統被破壞的圖片。

3.學生展示收集的資料——生態系統被破壞。

4.歸納: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與上一節課內容相呼應:生態系統是統一的整體,其中的生物種類、生物數量發生了變化,都會對其他的生物產生影響。

5.“資料分析”,通過學生的討論,認識有毒物質的“富集作用”,並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的破壞,而一旦生態系統被破壞,那麼最終受到危害的正是我們人類自己。

通過閱讀日本水俁病的'資料(一個著名的有毒物質富集,而造成人身傷害的事例),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現象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加深了學生對環境汙染的危害的認識,使學生自然產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對環境汙染現象深惡痛絕的情感,進而產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課堂小結

本節課採取邊學邊練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而且練習的形式靈活性大、開放性強、趣味濃、注重應用,使學生參與度高。

鞏固練習:

1. 下列不屬於生態系統的是( )

A 一塊菜地 B 一個湖泊 C 生物圈 D 太平洋的鯊魚

2. 下列各項中,屬於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的是( )

A 蘑菇 B 真菌 C紫菜 D 工人

3. 在長白山森林生態系統中,兔和鼠吃草,鼠被狐和蛇捕食,兔又常被狐和鷹捕食,蛇也可以被鷹捕食,那麼下列食物鏈中錯誤的是( )

A 草→鼠→狐 B 鼠→蛇→鷹 C 草→兔→鷹 D草→兔→狐

4. 假定在一個由草原、鹿和狼組成的相對封閉的生態系統中,把狼殺絕,鹿群的數量將會( )

A迅速上升 B緩慢上升 C上升後又下降 D保持相對穩定

5.20世紀,由於人類大量使用DDT,使得DDT大量進入海洋並積累在很多生物體內。你認為下列生物體內DDT含量最高的是( )

A 浮游植物 B 魚 C 小蝦 D 鳥

課後活動:課後活動的設計注重對課堂的延伸。通過蒐集環境汙染的資料,培養學生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引導學生加深對目前的環境汙染現狀的瞭解,激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2

一、課程標準:

本章位於《課標》的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個主題: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供給。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目標:

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概述人體肺部和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過程。

3、說明能量來自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內容是:分析人體內的細胞是通過怎樣的結構和過程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探究空氣質量狀況和人體健康的關係。

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應當能夠概述人體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以及肺部通過呼吸運動和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過程,瞭解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的密切關係,並積極參與防治大氣汙染的活動。

本章通過實驗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獲取測量、取樣和測算等基本方法,這些都屬於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學生應當學會的。

第一節: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能通過分析有關資料,說出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作用。

3、能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總結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讓學生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覺維護環境中的新鮮清潔。

2、讓學生關注自身呼吸系統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

1、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作用。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學難點: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的作用。

教學方法:分析法、綜合法

教學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課堂練習:

1.食物和氣體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 喉 D食道

2.氣管能保持敞開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軟骨支架 B肌肉較鬆弛 C氣管比較硬 D周圍有肌肉牽拉

3.能使吸入的氣體變得清潔的結構有( )

①聲帶②氣管支氣管內表面的纖毛③鼻黏膜④會厭軟骨⑤鼻毛⑥嗅細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飯時說笑,若吞嚥時_______來不及蓋下,會使食物進入_______,引起劇烈咳嗽

A軟顎 B會厭軟骨 C 氣管 D食道

5.平常所說得痰來自( ) A 鼻 B咽 C喉 D氣管支氣管

6.北歐人的鼻子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較大 C使鼻腔較長D 使鼻毛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學的路上遇到沙塵暴,小英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沒有帶,請問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與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比較,結果為( )

A 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與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一樣清潔

B 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比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清潔

C 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比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粉塵多 D無法確定誰肺部的氣體清潔

9.呼吸系統由_______和________組成,後者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場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組成,主要作用是將吸入的空氣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減少對肺的刺激。

作業:書46頁練習題1、3。

板書設計:(略)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1、 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下冊開篇中的第一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以興趣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從人與生物圈的關係出發,去探討人類的食物來源,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本節中安排的活動有交流、演示、討論等,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加工和應用資訊的能力,並體驗合作交流的快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還可使學生從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為以後的學習奠定基礎。(本節的前一節已學過 ,後面將學習 內容,本節的內容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創設情景中提出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積極獲取知識,並從中獲得情感體驗,注重科學與社會、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課程理念的理解,我認為國中生物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作為對學生基本生物學知識的構建,我設定以下三維目標,

2、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2)能力目標;(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2)難點

二、 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 年級上冊的學習,對於生物學方面的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學生年齡雖小,但已具備了初步的觀察事物、收集整理資訊、獨立思考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於動手,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齡在十三四歲的七年級學生,喜歡錶現自己,樂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適時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 教法、學法

1、 教學方法:本節課的教學策略是通過學生觀察、體驗、合作等方式使學生獲得知識、

培養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利用啟發性的語言和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探索人類食物的奧祕。通過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 學法指導: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快迅地進入學習狀態,在民主、輕鬆、愉快的教學環境中仔細觀察、認真傾聽、積極發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歸納總結等科學思維能力,學會合作。

四、 教學流程

包括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在約3分鐘,2、 10分鐘,3、 分鐘,4、 分鐘,機動教學5分鐘。

1、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五、 反思

以上就是本人對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安排。

教學的關鍵不在於教師教了多少,而在於學生學了沒有。本節亮點在於抓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徵,以活動為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營造一個民主、和諧、輕鬆的課堂氛圍,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活動中積累經驗,在推理中領會知識,在思考中構建概念。讓學生們體驗到學習的愉悅。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4

一、 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後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國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七年級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2.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學生說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資料的方法。

(3)、學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瞭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生態學觀點。形成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3.教學重點: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2)、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3)“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4.教學難點: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

二、說教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並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並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三、說學法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課前的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匯入新課:

啟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匯入新課,這樣匯入有兩個好處,1、既考查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絡;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雲流水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這樣安排:

第一步: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絡展開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選擇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總之,這些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是與它們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第二步:啟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如:仙人掌的葉變成刺,蛇、青蛙的冬眠等例子,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媒體播放影像資料,有南極的企鵝和駝鳥的畫面,夏天的雷鳥和冬天的雷鳥。並提問:同學們從上面的資料中你們發現了什麼?誰能解釋這些現象呢?學生可以進行小組討論。用自己的知識儲備說出企鵝和駝鳥雖然同屬於鳥類但由於各自生活的環境不同,導致了結構上的差異。生活在冬天的雷鳥,在白雪皚皚的冬天,體表的羽毛是純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換上棕褐色的羽毛,與夏季苔原的斑駁色彩相接近,從而保護自己。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適應環境,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這個探究中的6道思考題,是從探究過程的不同環節引導學生思考,制定並實施探究方案的。第1題引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第2題引導作出假設,第3、4題引導學生思考測量中的科學性問題,第5題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對資料進行處理,第6題訓練良好的資料記錄習慣。通過這個探究活動,學生對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將會有初步的認識。課上交流時注意:對於國中學生來說,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於結果涉及到對資料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溼度有影響,有利於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麼益處?

b、為什麼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著環境。

第三步: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並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通過問題讓學生認識到生物的生活確實影響著環境。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教師可出示貓和兔子頭部掛圖,請同學們觀察,並說出觀察的結果,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穫,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麼重要!

(三)鞏固練習:

1. 仙人掌的葉呈刺形,這是對什麼環境的適應( )

A 大風 B 相對缺水 C 寒冷 D 以上都對

2. 下列對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理解正確的是( )

A 所有的生物都能永遠適應環境 B 生物能夠決定環境的變化

C 環境永遠有利於生物的生存 D 環境與生物相互影響、相互依賴

3. 下列成語中,說明生物能影響環境的是( )

A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B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C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四)佈置作業:課後練習及目標檢測題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生態系統”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節內容。課時安排:2課時。

本節課從巨集觀的生態學角度展示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瞭解生態系統的組成,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通過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的學習,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本節課是在第二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第三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的基礎上的 提升與總結,第五節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也是本節課的延伸與補充。本節課也為八年級《生物》“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 中“生態系統”的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是本章乃至本學期的重點。

2.教學目標

據以上分析及生物課標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解釋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培養目標:

通過圖片分析 ,培養學生耐心細緻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思維遷移能力。

通過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通過討論,角色扮演,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目標:

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環境、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

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書寫。

教學難點: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書寫。

二、教法與學法設計

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法:採用課件以增大教學容量,用實物投影儀投影學生所畫的食物鏈。

2.啟發式教學法:學生自學、閱讀、討論與教師的點撥、啟發、引領相結合,使課堂氣氛活躍,體現學生是教學的“主體”。

3.角色扮演法:通過學生扮演生態系統中不同的成分,進行辯論“誰最重要”

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導書寫食物鏈和食物網的'要點,如箭號方向的意義,食物鏈的起點和止點,食物網書寫順序等;指導學生辯論進行的準備、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組織等;指導學生進行分析資料、觀察與閱讀等。

三、教學程式

一、 本節課的導課環節。

情景引入:

1.初識生態系統: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觀察幾幅學生熟悉的校園圖片、廈門市區、國家景點圖片,說說看到哪些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熟悉的圖片不僅親切,也更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2.匯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3.概念辨析:

(1)生態系統範圍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

(2)型別多種多樣:一片樹林、一塊農田、一個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整體。

通過以上由表及裡、環環相扣的分析,使學生對生態系統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

二、小至一個水滴、一塊草地,大至整個海洋、整個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態系統。那麼,生態系統是由哪些成分組成的呢?這也是高中的一個學習重點,要打好基礎。

1.讓學生觀察P23的“資料分析”,閱讀課文,討論,並回答問題。學生在完成以上學習後初步瞭解“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名字來由及三者之間的關係。

2.教師引導:如果生態系統中沒有分解者,可能發生什麼現象?沒有消費者或生產者呢?沒有非生物部分呢?為角色扮演作準備。

3.角色扮演與辯論——“誰更重要?“:四個小組分別承擔一種角色,每個組先用1—2分鐘說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過把演員癮”:幾個學生扮演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組成成分,說出自己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每個組用2-3分鐘相互攻擊,相互辯論。通過該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熱情,並使學生在辯論中的過程學會傾聽他人,而且鍛鍊他們的語言表達、想象等智慧。

4.師生歸納:通過辯論顯而易見歸納出各種生物無法獨立生存,生態系統是個統一的整體,加深學生對生態系統組成的理解。

課堂小結:

提問:本節課你學會了什麼?還學學習什麼?

教師對學習內容進行歸納,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點評。

以上內容為第一課時。

第二課時

引入: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出示螳螂、蟬、黃雀的圖片),提出問題:蟬吃什麼?黃雀會成為誰的食物?(展示蟬吸樹葉的汁液的圖片、鷹的圖片)。讓學生明確即取食與被取食的食物關係。按生物之間的食物關係,畫出相應的箭頭“→”。(提醒學生注意箭頭要從被取食者指向取食者,代表物質和能量的流動,學生易錯。)

新知識部分:

三、食物鏈和食物網

1.認識食物鏈 通過以上鋪墊,讓學生在充分感性經驗的基礎上進行“食物鏈”概念的抽象 。

2.閱讀課本25頁的觀察與思考,對學生進行閱圖指導:

(1)“圖中有哪些動植物?你能說出這幾種動物和植物之間的食物關係嗎?你能用箭頭“→”表示出它們之間的食物聯絡嗎?看哪些同學連得又快又好。”

(2)教師指導:以兔子為例,與兔子有關的2條食物鏈。

(3)連線時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逐個分析生物之間的關係。

(4)請3位同學上臺板書:1個寫與老鼠有關的食物鏈,2個寫與食草昆蟲有關的食物鏈

(5)觀察寫的幾條食物鏈,思考:這幾條食物鏈是從什麼開始的?

為什麼從綠色植物開始?這幾條食物鏈到什麼結束?提醒學生注意:每條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終點是不被其他動物所食的動物。分解者不屬於食物鏈中的環節。

討論交流:你畫的食物鏈是否合理?這些食物鏈之間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許多食物鏈會互相交錯?大家看這幅圖象不象一張網?(板書)食物網

3.讓學生閱讀課文88頁第一段,明確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

拓展探究:你有沒有想到我們自己在食物網中處於什麼位置呢?請學生探究人在食物網中的位置。把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並激起學生的好奇心。

四、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1.閱讀課本26頁,分析以上所學食物網,討論“兔子的數量會不會無限制的增加呢?”

“放養的牲畜太多,草場會發生那些變化”

2.教師展示生態系統被破壞的圖片

3.學生展示收集的資料——生態系統被破壞

4.歸納: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與上一節課內容相呼應:生態系統是統一的整體,其中的生物種類、生物數量發生了變化,都會對其他的生物產生影響。

5.“資料分析”,通過學生的討論,認識有毒物質的“富集作用”,並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的破壞,而一旦生態系統被破壞,那麼最終受到危害的正是我們人類自己。

通過閱讀日本水俁病的資料(一個著名的有毒物質富集,而造成人身傷害的事例),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現象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加深了學生對環境汙染的危害的認識,使學生自然產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對環境汙染現象深惡痛絕的情感,進而產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課堂小結

本節課採取邊學邊練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而且練習的形式靈活性大、開放性強、趣味濃、注重應用,使學生參與度高。

課後活動:課後活動的設計注重對課堂的延伸。通過蒐集環境汙染的資料,培養學生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引導學生加深對目前的環境汙染現狀的瞭解,激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6

說教材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著重介紹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離子進出細胞膜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這部分內容和前面所學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有關聯的地方,同時又是對生物膜具有流動性的一個很好的佐證。對學生理解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有著重要的意義。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舉例說明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型別及特點。

b、說出被動運輸與主動運輸方式的異同點。

c、闡述主動運輸對細胞生活的意義。

d、正確解讀座標資料圖表

(2)過程與方法:

a、運用類比和對比的方法進行學習,抓住關鍵,掌握本質。

b、運用表格的方式進行總結,簡潔明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本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價值方面不太明顯,主要強調積極思考,主動自覺。

2教學重點:

(1)物質進出細胞膜的方式

(2)圖表資料的解讀

3 教學難點:

(1)主動運輸

(2)圖表資料的解讀

二說學生

本節的授課物件是高一的學生:

1)他們已經具備了細胞膜的結構、水分跨膜運輸例項的基礎,掌握了蛋白質多樣性的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

2)他們還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獨立思考,對生活現象提出疑問、並通過多種途徑找出解決 4

的辦法。

3)同時他們具備了群體討論、並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論依據的能力。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結合教師的引導。

三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上述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本節採用以下的教法和學法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法:

1)自學輔導法:本小節內容屬於原理性的內容,但不難掌握,所以我採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方式,即先引導學生自學並總結對比三種跨膜運輸的方式之間的異同點,然後稍做點撥,最後精選一些習題讓學生當堂訓練!

2)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展示物質穿過細胞膜的動畫,使物質進入細胞的過程更直觀。

學法:

3)比較學習法:主動運輸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要掌握好這點,必須運用對比的方式進行學習,通過觀察討論的方式自己找出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主要區別來掌握該難點。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圖:

展示現象→提出問題→解釋原理→總結概念。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7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生物學下冊第四章第三節一一《輸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臟》。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程式等方面,說說本 課的教學設想。

一、教材分析

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人體體內物質的運輸是依靠人體迴圈系統來完成的。人體迴圈系統包括血液迴圈系統和淋巴迴圈系統兩部分。血液迴圈系統由心臟,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組成。其中心臟是推動血液在體內迴圈流動的動力結構,所以本節的重點是心臟的結構和功能。這節內容的學習為學習血液迴圈奠定了知識基礎。

因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目標:包括1、瞭解人體心臟的位置。2、理解人體心臟的活動規律。3、掌握人體心臟的結構特點,以及與其相連的血管。

(二)能力目標:包括(1)識圖能力的培養,通過觀察,識別人體心臟的外形圖,解剖圖和圖示的方位,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2)觀察能力的培養,通過指導學生觀察新鮮的豬心臟,觀看課件的有關內容,使學生掌握觀察心臟結構的方法和步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3)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總結心臟瓣膜與心臟內血液流動的關係,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思想教育:通過有關內容的學習,說明體育鍛煉對心臟的有利影響,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心臟潛力,增強體質。

(四)教學重點分析:人體心臟結構和與其相連的血管關係複雜,它們共同構成血液流動的管道,心臟是促使血液在這個管道中流動的重要動力器官,掌握這部分知識為下一節血液迴圈奠定了基礎。因此,心臟的結構及其相連的血管是本節課的重點。

(五)教學難點分析:血液在心臟內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即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能倒流,這是由於心臟內具有瓣膜,心臟瓣膜只能朝一個方向開啟,從而控制血液在心臟內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而且,心臟瓣膜的位 置及其開啟,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係是比較抽象和複雜, 是學生較難理解和掌握的。因此,為本節課的難點。那麼如何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

二、下面我來說說教法

1、自學導思法。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有利於學 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 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2、直觀教學法。通過觀察新鮮的豬心臟,媒體動畫演示, 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逐步將學生從感性的認識引導 到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三、說說學法

1、指導觀察新鮮的豬心臟,圖片和媒體動畫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隨著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 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髮現並掌握知識內在的聯絡,總結出生物學的"統一"原理,並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學習。

下面通過教學程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運用。

四、教學程式

首先,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課件展示,學生觀察課件內容,老師舉例說明汽車開動要用發動機,抽水要用水泵,人體內血液流動也需要動力,這就是心臟。設問:那麼心臟有什麼樣的結構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動力作用呢?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從而引入新課。

其次,新知識傳授(約35分鐘)

1、學生活動:要求學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臟搏動,初步瞭解心臟的位置。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胸腔透檢視,心臟的位置。展示人體心臟外形圖,觀察心臟的形態,識別人體心臟的各個方位。

2、識別心臟的各個方位後,通過觀察豬心臟的.掛圖結合課件,講授心臟的結構。首先指導學生觀察,比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的人體四種基本組織,同時設問:從心臟壁的厚薄來看,心房與心室有什麼不同?左心室與右心室又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講出心臟的組成及心臟壁的厚薄。然後結合人體心臟解剖的課件,分部觀察人體心臟的四個腔,使學生明確左心房與左心室相通,右心房與右心室相通,左右兩邊不相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繼續觀察新鮮的豬心臟,找出與心臟相連的幾條大血管。同時教師邊講邊畫出心臟結構簡易黑板圖,肯定左心房連通肺靜脈,左心室連通主動脈,右心房連通上、下腔靜脈,右心室連通肺動脈。最後用課件展示心臟解剖圖,要求學生寫出心臟四腔及連通的大血管,加以 鞏固。這樣,由分解到綜合最後形成整體概念,重點突出,使學生掌握人體心臟的結構。

3、在學生掌握心臟的結構及其相連血管知識的基礎上,講授心臟瓣膜的位置及其開啟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係,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難點,為突破難點,我準備利用多媒體手段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首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文68頁,通過指導閱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然後,課件展示人體心臟瓣膜縱剖放大圖,指導學生觀察人體心臟瓣膜的位置與開關方向;緊接著課件展示人體心臟瓣膜橫剖面放大圖引導學生觀察心臟瓣膜的分佈及組成。設問:心房與心室之間,心室與動脈之間有什麼特殊的結構?通過觀察與提問使學生明白心臟中有房室瓣和動脈瓣,房室瓣位於心房與心室之間,只能朝向心室開,動脈瓣位於心室與動脈之間,只能朝向動脈開。在此基礎上,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心臟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課件展示血液在心臟內流動的動畫圖,顯示血液在心臟內流動的方向與心臟瓣膜開閉的關係,同時設問:"同學們,從圖中我們看到血液在心臟中是如何流動的?心臟瓣膜在血液流動中起什麼作用?"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從而歸納出瓣膜的開閉與血液流動的關係:即心臟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動,也就是隻能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 能倒流。這樣,通過多層次,多方向的反覆觀察和教學,難點被逐一突破。

4、通過以上的學習,教師接著可提問:"人體心臟的功能是什麼?"從而歸納出人體心臟的功能是推動血液在血管中迴圈流動。然後又問:"體育鍛煉和適宜體力勞動對心臟有何好處?"對學生進行衛生保健的教育。

最後是課堂小結:課件展示心臟解剖放大圖,結合板書設計,請學生自己歸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板書是對教學內容的總結概括,我的板書設計見附表,這種板書設計突出重點,突出了知識點之間的聯絡,簡潔明快,體現了板書設計的程式性、概括性、指導性與藝術性。

附板書設計:第三節輸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臟

1、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左心房一一連通肺靜脈

左心室一一連通主動脈

右心房一一連通上下腔靜脈

右心室一一連通肺動脈

2、防止血液倒流的結構

房室瓣一位於心房與心室之間

動脈瓣一位於心室與動脈之間

五、教學思想

下面我簡要地說明一下,這樣進行教學設計的優點,以及理論依據。

1、注重生物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充分利用模型、實物、特別是現代多媒體教學等直觀手段,動與靜相結合,巨集觀與微觀相結合,形象生動,突出重點,易化難點。

2、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原則:

教學設計中有大量的學生活動,充分給予學生表現的空間,活動的空間,思維的空間,通過啟發式教學,逐步引導觀察和思維,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8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生物與環境的關係》。下面我從五個方面展開說課:

一、教學分析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級生物上冊第二章 瞭解生物圈第一節的內容。它位於國中生物教材體系起始階段,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係。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為下一節學習“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奠定了基礎。

本節課是國中生物的第二節,學生對生物學還不甚瞭解,所以這節課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對學生形成正確的生物學觀點,從整體上認識生物與環境的關係,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根據《課標》要求,我確立以下三維目標:

1.舉例說出光、水、溫度等因素對生物生存的影響,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係,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2.通過實驗探究“影響鼠婦分佈的環境因素”,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及設計實驗的能力和合作意識。

3.培養學生培養學生愛護大自然、保護生態平衡的情感。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舉例說明生物與環境的關係

我力求通過設計多個探究性活動,讓學生體會、感悟生物與環境的關係。

教學難點為:探究影響鼠婦分佈的環境因素

由於本活動是國中生物課的第一個探究性實驗,教師要告知學生探究的一般過程,幫助學生設計探究方案,引導學生嘗試控制實驗變數和設定對照試驗,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三、教學方法

為了實現目標,本節課教師的教以情境啟導為主,學生的學以活動探究為主。

四、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

●課前準備

●課內教學

課內教學分四個環節,第二環節“活動探究”是本節課的主體部分,共設計了4個探究活動,其中第二個活動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下面我具體說課內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上課伊始,我熱情洋溢地對學生說: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件小禮物——《晏子使楚》的視訊片段,你們想看嗎?

視訊匯入落點在:使學生認識 “生物的生長受一定因素的影響”,結合圖片讓學生進一步感知“生物的生長與環境有關”。不僅匯入新課激發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還為後面的活動探究創設了情境。

(二)活動探究,感悟新知

●活動一:生物生存依賴一定的環境

通過精問啟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去思考,自己去感悟“生物的生存要依賴一定的環境”,然後再去自己尋找有哪些因素。在此基礎上,學生理解生態因素的概念和分類就水到渠成了。

●活動二:非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生活

首先具體指導學生實驗探究“影響鼠婦分佈的環境因素”。指導過程如下:

如果不一致,我們應該怎麼做?

啟發學生明確,應重新作出假設、設計方案等再次實驗探究。

教科書中的第一個探究實驗,無疑是好奇心極強的國中生愛上生物學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理由,同時也是激發學生探索慾望的最佳契機。本活動力求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師具體指導學生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同時嘗試控制實驗變數和設定對照實驗。學生親身經歷了這個實驗,先操作,再體會感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來獲得知識。

6.活動完成後,我組織學生討論:你打算將鼠婦如何處理?

引導學生認識應該把鼠婦放回大自然,用實際行動愛護動物。

對活動的總結還包括對本次實驗過程的歸納總結,教師有意識地點出進行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使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至理性認識。

那麼除了光、水分外,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還有哪些呢?學生邊看資料邊感悟,再請一名學生歸納:

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光、溫度、空氣、水分、土壤等

沒有生命的物體,稱為非生物因素。

●活動三: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的生活

在影響生物生活的因素中,是否還存在一些有生命的因素呢?

我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圖片。

學生交流明確:生物間的共生關係、競爭關糸、合作關係、捕食關係會極大程度地影響生物的生活,生物因素指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活動四: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會影響生物的生活,每一種生物必須依賴

一定的環境,那麼生物只能被動地受生態因素的影響嗎?

讓學生觀察四組圖片,感悟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必須

適應環境,同時,生物的活動也影響著環境。

通過例項讓學生去感悟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及影響。在活動中始終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再展示一組人類對環境破壞的圖片。

讓學生去感受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特別是人類對環境的破壞,讓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直面學生,讓學生在心靈深處產生震撼,強烈意識到環保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講環保意識深植學生心中。

教學環節(三)梳理總結,形成系統

先由學生自我盤點這節課的收穫,然後師生共同回顧,梳理板書:

讓學生在掌握“環境影響生物”、“生物適應並影響環境”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得到“生物與環境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係”這一基本觀點,實現知識樹的建構。

教學環節(四)練習鞏固,拓展遷移

1.據圖找出與水稻生長有關的生態因素。

2.材料分析:

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並將以前因好奇心產生的學習興趣轉化為一種理性的學習責任,鞭策學生去探索生物世界的奧祕。

3.課外探究:

複習鞏固實驗探究的一般過程,逐漸形成理性認識。

五、優化思考

1.本課活動設計避免了過於注重形式而忽略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建立、忽略生物學觀點的形成。遵循實踐—體驗—感悟—建立概念原理—形成生物學觀點的認知規律。

2.本課探究性實驗的過程始終注意對學生進行生物科學素養的培養,對探究技能和方法的訓練。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請多多指教,謝謝!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是本章的一個重點,不僅加深了對生物圈的認識,還為後面學習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影響奠定了基礎。

本節課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另一個就是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呈現方式也直觀,前者是通過圖片以及學生結合生活中的事例歸納出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係;後者是一個探究實驗,也是本節課的最大特點。使學生明確學會探究實驗是生物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教學中不僅讓學生親身體驗探究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理解對照實驗的作用、條件。從而讓學生能夠聯絡生活,學會探究的方法,培養生物科研能力。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

2、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以及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舉例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的種類;

2)能設計“光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並能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2)能力目標:

通過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初步學會探究活動的一般方法;並能學著用這一方法去試著解決一些生物學問題。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養成認真觀察和記錄的習慣,並學會與小組同學合作和交流。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能夠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依據:環境與生物的關係是目前人類所關心的話題,生物與環境構成了生態系統,所以這一個知識點也是學習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圈的基礎。因而,將此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解決方法:通過展示圖片資料和文字資料,引導學生歸納出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係、非生物因素有哪些。通過這種直觀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加以引導,提高學生的歸納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學習探究的一般過程。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這又是國中課本第一次出現的探究活動。

難點:

探究實驗的設計,小組合作進行探究的過程。這是國中課本出現的第一個探究活動,由於七年級的學生認知水平有限,對於探究實驗的設計比較難以實現,需要教師加以引導。

解決方法:通過分組實驗,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得出結論,強化學生對探究過程的理解和記憶,促進學生形成合作意識。

二、說學情

1、學生的知識基礎

認識了生物,知道了生物的特徵

學習了生物圈,知道了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2、學生的能力基礎

七年級學生剛開始接觸生物學這門學科,所以教師要把教學的重心和主要任務放在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上面。他們認知水平還處在一個感性認識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採用課外實踐活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並且在課堂教學中多注重師生互動的環節和啟發式教學,掌控好課堂紀律,提高課堂學習效果。在這節探究性實驗中,教師需要一步步的引導學生了解探究的一般過程,而且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時間相對較多,學生可以從中體會到學習生物學的樂趣,進而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的興趣。

關於生物與生物的關係,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能說出幾點來,但這些認識是有限的,所以需要進一步學習。

關於非生物因素,學生已經在上一節有所瞭解,所以教師應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理解探究的`一般過程及實驗設計上,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時,只對單一因素進行研究。

三、說教法

1、教學策略

1)面向全體學生,具備一定知識容量。

2)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利用教師指導作用。

3)推理性探究策略。

2、教學手段

1)多媒體教學。

2)分組合作實驗探究教學。

3)視訊教學。

四、說流程

(一)設問匯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條件?條件發生變化,對生物有無影響?

用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一、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二、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給出自學指導,學生自學課本

展示圖片,請看:魚缸中的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對同學們所說的因素可分兩類來研究。

空間、水溫、養料、陽光等是非生物因素;水草、魚等是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展示圖片,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響,那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呢?請同學們自己舉例分析。

它們是吃與被吃的關係,對!也就是捕食關係。

農田裡的小麥都在爭奪陽光和地下水,是競爭關係。蜜蜂採蜜,是合作關係。

教師利用板書和同學們共同歸納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過程

非生物因素怎樣影響生物的生活呢?讓我們一起通過實驗來探究吧。

請同學看書P14中“探究的一般過程”,探究的過程包括哪些步驟?

(學生分析歸納探究過程的步驟)

(三)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

鼠婦又稱“潮蟲”,在南方也叫“西瓜蟲”,屬甲殼綱,潮蟲科。播放《找鼠婦》視訊,讓學生觀察講述鼠婦的特徵以及生活環境。

當你搬開花盆或石塊,它很快就爬走了。為什麼呢?是因為環境變亮了嗎?

(1)引導分析、提出問題:通過細心觀察過鼠婦的生活環境嗎,鼠婦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溼的環境中。針對鼠婦的生活環境提出問題。

(2)作出假設:提出的問題,應根據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作出假設。同學們提出影響鼠婦生活的環境因素有很多種,但是我們只能一種一種地驗證。比如我們提出假設光照對鼠婦有影響,為了確保實驗結果只是因為光照不同而引起的,就應當使其他條件都相同,也就是說,只有光照不同,光照就是這個實驗中的變數。像這樣,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物件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個條件不同之外,其餘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今天我們先驗證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

(3)分析討論、制定計劃: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實驗的設計與探究。制定計劃是探究的重要環節,實驗法是常用的方法,在實驗法中,控制變數和設定對照實驗是設計實驗方案必須處理好的兩個關鍵問題,教師要引導各小組制定實驗方案,實驗變數確定後,應該給鼠婦提供哪兩種不同的環境,讓學生懂得實驗時控制變數和設計對照實驗的重要性;實驗方案確定後,讓學生自己設計表格,讓學生充分參與,體現出新課改的理念。

(4)實施計劃: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驗設計進行實驗、觀察並記錄。教師巡迴指導,可在巡迴指導中選出有代表性小組進行後面的結果交流。

(5)得出結論:各組交流實驗資料、分析小組和全班資料,討論全班實驗資料是否支援假設。

(6)表達與交流:是學生總結和反思探究過程,展示探究成果的重要環節,教師應多鼓勵學生正確表達其探究結果,並與其他同學交流。教師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交流,並引導其他同學發現問題,吸取經驗。

(7)佈置課下內容:課下有興趣的小組對其他影響鼠婦生活的因素進行探究,並寫一份實驗後的心得。

注意: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要提醒各小組同學不盲目從事,一定要仔細觀察,實事求是,注意發現問題,通過合作,探討問題,得出結論;實驗完畢,應將鼠婦放歸自然。

鞏固練習:

1、山頂、山腰、山腳生長的植物不同,造成這種差異的環境因素是()

A營養B溫度c土壤D水分

2、探究的一般過程開始於()

A發現問題、提出問題B做出假設

c制定和實施計劃D表達和交流

3、在設計探究實驗時,下列不能作為一組對照實驗的是()

A有光、無光B有光、無水c乾燥、溼潤D有空氣、無空氣

4、貓頭鷹和田鼠的關係屬於()

A捕食關係B寄生關係c合作關係D競爭關係

五、說學法

本節採用的是實驗法,在實驗法中,控制實驗變數和設定對照實驗是設計實驗方案必須處理的兩個關鍵問題。還有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總結歸納等學法。

六、說評價

1、通過開放性問題來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2、從歸納總結中評價學習效果。

小結:

對於初次接觸探究過程的學生來說,引起學習的興趣至關重要,而且要讓他們明白探究的一般過程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在授課時特地藉助牛頓的例子,使學生更容易明白,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所以課堂氣氛較好,學生積極性很高。

注意點:

在課堂上雖然重點強調了設定對照試驗的思想,由於學生的理解力和掌握程度有所差別,從課後練習可知,有少部分學生這方面知識還不能靈活用運,當變數改變時,不能迅速正確的做出調整,在課後應對其單個輔導,使其能真正掌握並靈活利用。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學科體系,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體系,所以把生物圈作為第一單元,把“認識生物”作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徵”作為第一節,做為國中生物課的開篇之作,說明了本節課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瞭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才能為進一步學習生物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並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教學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標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瞭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1國中生物七年級上冊說課稿彙總,可供參考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3.教學重點。生物的共同特徵。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4.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及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5.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 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並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徵,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

由於學生剛升入國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融入生物課之中,讓其產生一種歸屬感,找到一種家的感覺。要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從學生熟悉的知識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走入新知識,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教師不要把這節課引的過難,要從感性入手。第一課的教法要以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產生濃厚興趣為基點。我個人認為無論是教法還是學法在本課都應圍繞“興趣”做文章。

三、說學法

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播放視訊資料──長白山風光片,展示長白山的秀美山川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從學生熟知的長白山匯入新課,把學生帶入生物圈之中,使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從感性入手,拉近了課程與學生的距離,同時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點,為後續教學打開了局面。然後讓學生說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這時可能會對某一個產生的不同的判斷,這時教師不要進行評判,做出結論,而是由此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問題:如何判斷什麼是生物?也就是說生物應有哪些特徵。

(二)分組討論

對於什麼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徵,教師要播放有關生物和生物的五個特徵的多媒體資料,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分組討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一種隱性的課程資源,課堂上要充分啟用。學生通過觀察和資料分析、分組討論來探究新知識,培養了科學探究的能力,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

當學生討論完後,教師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意見一致,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才下結論。如果意見還不一致,這時要發揮教師的作用,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例項來加以概括和總結。國中生物七年級上冊說課稿彙總,可供參考

討論時,教師要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加活動,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對於學生的回答無論對或錯,都要給予掌聲或語言鼓勵,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知識遷移

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徵外,還有哪些特徵呢?教師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課後去收集資料。

(五)鞏固與練習

為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讓學生到前面模仿中央臺《幸運52》欄目的方式,學生兩人一組一個比劃一個猜,通過這種形式既複習了知識點,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我們每個人也是生物圈的一個成員。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談談做為生物圈的一分子,學完本課內容有什麼感想,從而提升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保護生命,愛護我們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的意識,懂得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七)作業:以小組為單位調查校園內有哪些生物,做好記錄。這樣既可以把課堂教學得以延續,調動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為生物課的後續教學打下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