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有關說課稿模板集錦七篇

說課稿2.23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說課稿模板集錦七篇

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 《往返跑》 。

屬於水平一的跑單元第 1 次課;因本課教學需要,我選取了 投準 作為輔助性教學內容。

注:國中說清楚是什麼單元,國小和高中不須說是什麼單元。

【指導思想】本次課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堅持以育人為中心,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教材分析】(10%)本節課教材選自廣東省體育教材水平一跑章節的主要內容,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技能,更是一項深受低年級國小生喜愛的基本活動教材,可謂是“有趣又有用”。選擇《往返跑》作為主教材,跑龍套是鍛鍊身體的主要手段,也是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人體基本活動能力之一。因此,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也是水平(一)的重點教材之一,同時也是國小生十分喜歡的體育活動專案。

重點:轉身協調靈活,難點: 。

【學情分析】我任教的班級是國小二年級的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個性和想像力豐富、求新、求變的心理特點。但他們的認知和技能水平還較低,注意力容易轉移、自控力較差。本課採用情景化教學,利用毽子作為教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階梯性的設計高抬腿跑和加速跑的嘗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循序漸進的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15%)基於教材和學情分析情況,依據新課標中的課程目標要求我對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認知目標:使學生了解原地高抬腿和行進間高抬腿跑的方法,學習跑的正確姿勢。

2、技能目標:通過教學,發展學生的下肢力量,增強快速跑的能力。通過遊戲,掌握投擲的正確姿勢,培養學生手眼的配合能力,發展上肢力量。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團結友愛、遵守紀律的優良品質和集體主義精神。

【教學方法】(20%)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因此在教學中我運用了採用示範法、講解法、競賽法等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40%)

開始部分:教師用生動的語言引導學生,使學生興奮進入課中。除了集合整隊,師生問好等常規外,還安排佇列練習,接著以唱遊的形式開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準備部分:以新穎,優美的熱身操做準備活動,打破傳統單調的跑步,做操套路,吸引學生主動,積極練習,符合低年級學生天真,活潑好動的天性。

基本部分:本課採用情景化教學,是圍繞在30米加速跑和投準為主教材的前提下,把毽子的使用貫穿到課的始終,充分發揮“一毽多用”的功能。本課的基本部分除了安排教學計劃中所定的高抬腿跑和30米加速跑內容外,還穿插毽子等多種有趣的遊戲,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充分體會到玩中學,玩中練,玩中體驗體育課的情趣所在。從而進一步協調學生上、下肢力量,培養學生的力量、速度、協調等等能力。另外,通過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啟發,相互幫助,從而初步掌握高抬腿跑和加速跑的基本方法,使得學生在小組配合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和創新能力。

結束部分:在優美的旋律中師生共舞,達到身心放鬆的目的,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結束本課。

預計運動負荷:運動強度中等,練習密度:40 %,平均心律:120-130次/分。

場地器材: 毽子、運動場

以上是我對 《往返跑》 教學內容的設計陳述。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說課稿 篇2

尊敬的評委,下午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三章第三節《分式的加減法》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具體闡述我對這節課的理解和設計。

一、說教材

(1)本課在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式的加減法》這節課是代數運算的基礎,分兩課時完成,我所設計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主要內容是同分母的分式相加減及簡單的異分母的分式相加減。學生已掌握了分數的加減法運算,同時也學習過分式的基本性質,這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而掌握好本節課的知識,將為《分式的加減法》第二課時以及《分式方程》的`學習做好必備的知識儲備。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會進行簡單的分式加減運算,具有一定的代數化歸能力,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②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探索分式加減運演算法則的過程,理解其算理;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大膽猜想,積極探究的學習態度,發展學生有條理思考及代數表達能力,體會其價值。

(3)重點、難點

①重點:掌握分式的加減運算

②難點:異分母的分式加減運算

二、說教法

本課我主要以“創設情景——引導探究——類比歸納——拓展延伸”為主線,啟發和引導貫穿教學始終,通過師生共同研究探討,體現以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練為主線的教學過程。

三、說學法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歸納和鞏固提高”四個層次的學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知

第一環節:提出問題

問題一:某人用電腦錄入漢字文稿的效率相當於手抄的3倍,設他手抄的速度為a字/時,那麼他浸入3000字文稿比手抄用多少時間?

問題二:從甲地到乙地有兩條路,每條路都是3km,其中第一條路是平路,第二條路有1km的上坡路,2km的下坡路。小麗在上坡路的騎車速度為V km/h,在平路上的騎車速度為2V km/h,在下坡路的騎車速度為3V km/h,那麼

(1)當走第一條路時,她從甲地到乙地需多長時間?

(2)當走第二條路時,她從甲地到乙地需多長時間?

(3)她走哪條路花費的時間少?少用多長時間?

老師活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再共同研究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探究、發言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這兩個問題情境,引入分式的加減運算,既體現了分式加減運算的意義,又讓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建立分式模型的過程,並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環節:同分母分工相加減

想一想:(1)同分母的分數如何加減?如:2/3+5/3=(2+5)/3,……;

(2)猜一猜,同分母的分式應該如何加減?如:b/a+c/a=,…….

老師活動:鼓勵學生通過類比、探究並大膽猜想分式的加減運演算法則

學生活動:分組進行討論、交流,並多舉類似例子進行類比,而後,小組發表意見,說明自己的推測。

在學生通過交流得到猜想的基礎上出示做一做:

做一做:(1)1/a+2/a=_____________

(2)x2/(x-2) – 4/(x-2)=___________

(3)(x+2)/(x+1) –(x-1)/(x+1)+(x-3)/(x+1)=___________

教師通過讓學生練習“做一做”的題目,加以驗證和領悟,法則的形成打下基礎,並匯出分式加減運演算法則:同分母的分式相加減,分母不變,把分子相加減

老師活動:引入習題“做一做”,適當糾正學生的語言,並板書法則

學生活動:通過個體練習,領悟規律,再小組交流,形成法則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類比分數運算方法,大膽猜想分式的加減法則

(二)主動探究,拓展延伸

第三環節:異分母的分式相加減

想一想:(1)異分母的分數如何相加減?如:1/2+2/3=?……..

(2)你認為異分母的分式應該如何加減?如:1/a+2/b=? ………

老師活動:提出問題,引導、啟發學生通過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方法類比得到異分母分式相加減的方法

學生活動:參與交流、討論、歸納異分母分式加減的方法

設計意圖:進一步鍛鍊學生的類比思想;同時通過討論解決分式的通分,使學生掌握異分母分式轉化為同分母分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轉化思想,為下節課做好準備

(三)例題教學

第四環節:解決問題

(1)回到開始提出的兩個問題:

問題一:3000/a-1000/a=20xx/a

問題二:1/v + 2/3v – 3/2v=1/6v

(2)例題1:計算(課本P81頁)

老師活動:出示習題,巡視、引導、糾正

學生活動:自主完成

設計意圖: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異分母分式的加減運算能力

(四)隨堂練習

第五環節:鞏固深化

課本P81 隨堂練習1、2

老師活動:巡視、引導

學生活動:個體練習、板演

設計意圖:檢驗學生是否掌握異分母分式的加減運算方法

(五)課堂小結

第六環節:提高認識

(1)同分母分式加減法則

(2)簡單異分母分式的加減

老師活動:引導

學生活動:歸納總結

設計意圖:鍛鍊學生及時總結的良好習慣和歸納能力

(六)作業佈置

第七環節:反思提煉

課本P81 習題3.4 第1、2題

五、板書設計

1、同分母分式加減法則:…………… 3、練習:……………………………….

2、通分:………………………………......

說課稿 篇3

一、對本節課目標的說明

新“課標”要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這個專題我設計的指導思想是:儘量發掘學生身上蘊含的學習潛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引導他們在發現中學習,在探究中提高學習的能力,同時體驗成就感,進一步激發自主學習的熱情。

本專題教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專題教學是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踐。它把讀寫聽說打通,學科間打通,課內外打通,實現綜合教學。本專題意在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己學習探究,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學會學習。

二、課堂內容的設計及過程的設想

注重過程與方法,不簡單追求結論。根據本專題學科互通、課內外互通的特點,要求學生在初讀本專題課文的基礎上,課外廣泛蒐集有關荷的資料、資訊,以供課上進行補充、加工和整理。

賞荷、詠荷、讀荷、議荷、寫荷五個板塊既是互相滲透、有機統一的,又是層層推進、逐步深入的。我把本節課的重點定位在“議荷”,以交流討論的形式將教材的內容和學生自己蒐集到的資料加以整理、提煉並形成新的認識、觀點。

對“人們喜愛荷,是因為它有很多價值,你更看中它的實用價值還是精神價值”一題的討論,將不設標準答案,答案成開放型、多元化。學生可依據各人的'價值取向確定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希望能夠引起爭論,在爭論中加強比較。同時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

本課的討論重點放在第二題:“荷是一種普通的植物,為什麼古往今來的許多文人都喜歡吟詠它?”以此題將討論引向深入:以物抒情、借物言志是人類精神活動的一部分,是一種較高層次的需要,所以人們筆下的客觀事物往往既是人們思想感情的主觀反映,也是作者價值觀的體現。

由此也可以解釋文學作品的功能。這一部分討論的程度可深可淺,教師可以引導、點撥,但不強求達到某種深度,不生硬地代替學生作出結論。

由荷延及其他植物,意在發散思維,擴充套件思路,同時為課後練習作些鋪墊。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尊敬普通人》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裡的一篇閱讀課文。本單元主題是品質,本文以一個世紀老人的百年閱歷,感悟到一個極其簡單但又不易做到的做人道理:應該尊敬一切善良的普通人,一切誠實的勞動者。

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通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理解課文,寫一篇讚美普通人的文章。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本節課的教學重、

重點:通讀課文,體會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難點:理解應該尊敬天底下一切善良的普通人,一切誠實的勞動者。

二、說教法:

本節課我採取了:情境法、電教法等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本節課我運用了:感情朗讀法、合作學習法等學習方法。

四、說教學程式:

依據課文內容和進度計劃要求,我準備用一課時教學全文。 這裡我主要說一下本節課我設計的幾個環節:

(一)匯入新課

1、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多人,老師、父母、同學、甚至是路上匆匆而過的行人……你認為哪些人最值得尊敬呢?

2、出示課題——《尊敬普通人》。

(二)自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螢幕上出示詞語的音和形。

2、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

(開火車朗讀近義詞、反義詞,找個別同學讀生字和多音字)

(三)默讀課文,思考問題

1、本文寫了哪些普通人?他們為什麼值得尊敬?(用筆勾出來,並作批註)

2、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3、讓我們再一次把目光投向這些可愛可敬的普通人。選擇你喜歡的段落讀給大家聽。

(四)拓展練習,進行仿寫。

1.仿寫生活中自己尊敬的人,插在《尊敬普通人》中。

(五)總結全文

1、談談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我尊敬天底下一切善良的普通人,一切誠實的勞動者。如果名人是金字塔的頂尖,他們則是塔身和地基。他們和我們一起走過20世紀,進入新世紀,創造著美好的未來”。

2、我們是學生,應該怎麼樣才能得到大家的尊敬?

(六)佈置作業

選擇你尊敬的人,按照文章格式進行仿寫。

五、說教學理念

本節課我根據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首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組第一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一首。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後,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是很遙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願望,其實在字裡行間也寓著他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強烈慾望。這是一首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想詩,學習這首詩有助於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二、說學情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我所面對的是國小五年級的學生,已經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大部分學生對學習古詩已懷有一定的熱情,但對於學習古詩的方法掌握不夠,對詩歌深層內涵理解不透,這就要求老師引導學生反覆朗誦,提前預習,用心品讀,感悟詩歌所寫之景之情。

三、說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並默寫古詩。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品詞析句,體會詩人煉字的精妙,品味詩歌的優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詩人的思鄉情懷,感受詩人真摯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三維教學目標的設計,我確定本課的重點為:通過創設情境、小組合作探究,體會詩詞意思,體會作者的心聲;本課難點為:體會詩人思鄉情懷,釋破“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的深層含義。

五、說教法學法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將結合教材特點和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的學習特點,我採用的教法有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通讀感悟法、情境教學法、小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同時我採用的學法有課前預習法、課中圈點批註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主要談談教學過程的設計,分為以下五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好的匯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要使學生了解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還要形成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探究的慾望。

因此上課伊始,我將通過多媒體課件上展示出關於月亮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月亮除代表月餅、嫦娥之外,還和思鄉有關,接著我講鼓勵學生回顧國小所學過的關於思鄉的詩歌,並引導學生進行背誦,如李白的《靜夜思》、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杜甫《月夜憶舍地》等,從而引出今天要學習的關於思鄉新詩,即王安石的思鄉名作《泊船瓜洲》。此時我將順勢板書課題。

之所以採用這樣的方式匯入,能直接切入課題,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讓學生產生進一步瞭解王安石的求知慾望。

(二)初讀詩句,整體感知

對於學生而言,語文教學應培養他們喜歡閱讀、敢於閱讀、樂於閱讀的習慣,整體感知的教學環節可以實現這一目的,因此在此環節,我先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安排學生大聲自由朗讀詩句,並將學生讀不準和不理解的詩詞句勾畫記錄下來;

其次我將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用課件出示生字詞,尤其是詩中出現的多音字,如“泊、間、重、還”,接著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和讀準字音,著重講解課題“泊船瓜洲”的'含義,並用課件出示全詩,並播放示範錄音朗讀,要求學生跟讀,指導學生在讀詩歌時注重用“/”劃出節奏,注意停頓,讀出節拍,讀出情感,從而感知全詩內容,走進詩歌所表描寫的情境。並在此環節我將進行示範讀,全班進行朗誦比賽等形式,評出本節課“最佳朗讀之星”。

(三)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研讀是深入地和文字對話,和作者對話,所以我在研讀部分我將引導學生根據課文註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歌大意,我預設學生能夠根據工具書及註釋能夠說出: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家鄉。

緊接著我將繼續追問“到底是什麼勾起了作者的思鄉之情?”從而引導學生品讀這首詩,弄清楚京口、瓜洲、鐘山這三者之間的位置關係,並用筆簡單畫出來,此時我將順勢板書,通過自己的簡筆畫示範劃出三者的方位,並追問學生“作者此刻站在什麼位置,他看到了什麼又想到什麼?”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以及黑板我的簡筆畫,引導學生品讀全詩,首聯和頷聯中,“一水”“只隔”的含義,我預設學生通過了解古代交通工具是車馬、船隻,瞭解到從瓜洲到京口再到鐘山實際距離很遠,而心理距離卻很近,正說明詩人在途中卻心繫家鄉。

“那家鄉一定是很美的地方,從哪句詩可以看出”,通過這個問題順勢引導學生品讀頸聯,重點講解“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用的妙處,並結合課後資料袋,通過將“綠”換成“滿、過、入”哪一個用得好的對比講解中,加深學生對“綠”字的理解,形容詞用作動詞,將春景寫活了,使春風的形象更加鮮明,似乎有陣陣春風鋪面而來吹綠兩岸的樹木。

我將繼續追問“通過這個綠字你們彷彿看到什麼?又聽到什麼?”我將預設學生會說看到碧樹,聽到了盪漾的春水,還有學生會想到寫春的古詩詞,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等,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最後通過品讀詩的尾聯“明月何時照我還”設問句句式,並在PPT課件上呈現陳述句“明月照我還”,在句式的強烈對比中體會詩人的思鄉心切之情。

總之通過這一系列的“讀、悟、議、賞、再讀”,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達到突破重點、解決難點的目的。

(四)再讀詩句,延伸思維

為了鍛鍊學生的語言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此環節,先請全體學生再次朗讀詩歌,接著播放《故鄉的雲》這首歌曲,並這樣引導學生髮散思維、體會情感,“家鄉,在遊子的心裡,永遠是最溫馨、最難以割捨、最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同學們,如果將來你們在未來的求學過程中離開家鄉甚至出國,你會有怎樣的心情?”我將採用小組討論方式指導學生暢所欲言,在交流中感悟思鄉之情。

這樣的設計意圖是從學生生活實際切入,以情延伸課堂內容,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會情感。

(五)小結作業,積累運用

一節課的結束並不意味著學習活動的完結,而應該以此為一個新的起點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熱情。此環節我將採用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結束課堂,並在作業超市裡佈置兩道作業,學生任意選做:

1、背誦古詩,想象畫面,並畫一幅江南春景圖;

2、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家鄉的愛,寫一首讚美家鄉的詩或寫一篇小短文介紹自己的家鄉。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要突出重點、難點,使學生一目瞭然,並體現簡筆畫的藝術美,因此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說課稿 篇6

【教材分析】

《學看地形圖》是湘教版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冊的內容,本節課實際上是讓學生了解地形圖的製作過程。地形圖是著重表示地形的普通地圖,一般用等高線表示地貌,它能夠反映一個地區地面的實際高度和起伏特徵。地形圖的判讀為以後學習地形基本特徵奠定了基礎,本節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等值線,為以後學習其它等值線打下基礎。

【課程標準】

1、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谷,判讀坡的陡緩,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2、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型別。

【學習目標】

1、通過自學、觀看動畫、動手找點連線畫輪廓,知道等高線的繪製原理,說出等高線和等高距的概念;

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指圖總結等高線的特徵,觀察說出等高線的疏密與坡度陡緩的關係;

3、識別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會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4、能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型別。

其中目標2和目標3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學習熱情較高,參與意識較強,但缺乏空間和立體的概念,因此,在課堂中要多用直觀圖示,多設計學生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教學方法】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師只是作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此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學看地形圖這部分教材內容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較為抽象,學習的難度較大。如果還是用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不僅會讓學生覺得學習困難,而且還會挫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因此我確定了以啟發引導、合作探究、動手實踐等教學方法,提高其空間思維和想象的能力,化抽象為形象,從而順利達成學習目標。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戶外登山現已成為越來越多人休閒度假的一種方式,老師也喜歡登山,可這次在登山探險前我遇到了一些小小的疑惑,想請大家幫我解惑釋疑。

一位朋友在我出發前送給我一張奇怪的圖,他告訴我我登的山就在圖上,那麼人們是如何把立體的高低起伏的山繪製成平面圖的呢?

設計意圖:利用這種快速、直接的問題匯入形式,在輕鬆的氛圍中把學生引入新課,從而進入本節課的第一個教學板塊——登山探險之初發現。

2、教學板塊一:登山探險之初發現

這一板塊我是通過看一看知原理、試一試明概念、想一想得特徵三個環節來實現的。

環節一:看一看知原理

通過讓學生看課本39頁等高線示意的靜態圖和多媒體播放等高線繪製的動態圖,給學生一個形象直觀的立體和平面的轉化過程,知道等高線的繪製原理。

環節二:試一試明概念

出示自制山體模型,讓學生在模型上找海拔100米、200米、300米的點,然後試著用平滑的曲線將海拔相同的點連線成線,最後按其鑲嵌關係在黑板上畫出山體模型的等高線地形圖,給學生一個真實的立體和平面的轉化過程,明確等高線和等高距的概念。

環節三:想一想得特徵

對照黑板上所畫的等高線地形圖,想一想,總結等高線的特徵。

設計意圖:這一學習板塊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能看懂的、能動手的、能總結的,都讓學生來完成,教師只是起到一個引路人的作用,這樣,不僅解決了本節課的前兩個學習目標,還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承轉:現在老師知道了這張山的平面圖是怎麼來的,也知道了這張圖是等高線地形圖,但老師還有個問題,想請大家指點迷津。朋友告訴我,這張圖上標有三條到達最高峰的路線,這三條路線分別代表了山地的不同部位,那麼怎樣才能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看出山地的不同部位呢?自然過渡到本節課的第二個教學板塊——登山探險之再發現。

2、 教學板塊二:登山探險之再發現

這一板塊我是通過學生自學和動手實踐來完成的`,具體活動方案如下:

把全班分為若干組,老師給每組發一個沿等高線切斷的不同的山體模型,讓學生自學課本39頁“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線示意”圖,小組合作探究,8分鐘內完成多媒體上顯示的任務,教師巡迴指導。屆時抽查幾個有代表性的小組,各組推薦一箇中心發言人上臺展示小組成果。小組活動和成果展示以照片和視訊的形式呈現。

設計意圖:相信學生,大膽放手,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真正實現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適當引導、點撥、鼓勵即可。通過這一板塊,解決了本節課第三個學習目標。

承轉:通過大家的努力,三條路線所經過的山地部位我都清楚了,但究竟選哪一條路線上山,我還有些猶豫,請大家繼續努力,幫老師出謀劃策。從而過渡到本節課的第三個教學板塊——登山探險之實戰演習。

4、教學板塊三:登山探險之實戰演習

此時拿出真實的山體模型,說明這就是我要登的山,請各小組繼續合作,3分鐘完成以下任務:

任務一:對照等高線地形圖,在山體模型上找出並指出三條路線。

任務二:分析選擇不同路線登山的理由。

在這一過程中,老師適當引導和點撥,最後給出建議。例如:陡崖雖然距離山頂最近,但登山的難度和危險性也是最大的,需要專業的攀巖者帶上專業的裝備才能完成,其它兩條路線大家可以自由選擇,記住,安全第一。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板塊的學習,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還訓練了學生靈活的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具體問題,真正實現了我們所學的是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過渡:同學們,今天的登山探險之路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知識,主要是對等高線地形圖的學習,但等高線地形圖僅僅是地形圖家族中的一員,那麼,除了等高線地形圖能表示地表的高低起伏,還有哪些地形圖呢?

引出課本上的陸地地形示意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然後對比課本上的陸地地形示意圖、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觀察說出這三幅圖之間的關係,強調分層設色地形圖是在不同等高線之間塗上不同的顏色所得到的,之後給出一幅不帶地形型別的分層設色地形圖,通過讀圖識圖,讓學生上臺在圖上指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的位置,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分層設色地形圖的著色規律,解決本節課的最後一個學習目標。

【板書設計】

通過板書設計,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本節課的知識體系。

為反饋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情況,以課本39頁活動題第2題作為本節課的課堂練習。

讀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在圖中標註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A點海拔是多少米?你估計山頂C的海拔大約是多少米?

(3)從A點和B點出發,分別沿圖中虛線爬到山頂C,哪條登山線路較陡?請說出你的判斷理由。

課後作業:

要求:小組合作,利用沙土、蘿蔔、橡皮泥等材料製作一座山地模型,要求做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地形部位;等高線要表示出來。

結束語部分,我是這樣設計的:

同學們,學習如登山,在登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疲憊、會痛苦,也許還會摔跤。 但我們要記住,困難和挫折只是暫時的.只要我們努力攀登了, 每個人都會登上不同的高度,看到不同的美景。讓我們一起努力,不斷攀登知識的高峰吧!

說課稿 篇7

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材第八單元《可能性》中的一節專題活動課《生活中的推理》(86頁——87頁)。

一、說教材

1、 本節課所處地位和作用

把“對現象的推理”作為教學內容在教材中還是第一次,這是新課程的一大亮點。這種型別的問題原本只出現在數學奧林匹克教材中。如今,這些生動有趣而又易於學生接受的知識溶入數學課本中,也是新教材在編排上一個大膽的嘗試與創新。學生將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發展解決問題運用數學進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數學之間的聯絡;在與同伴合作和交流的過程中,發展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本節課立足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在問題設計的難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個可以直接判斷的條件,學生只要找準關係句,就能較為輕鬆地推理出其他的相關結論。讓學生親身經歷對生活現象判斷的過程,從而鍛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是教材編寫的重要目的之一。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感受並經歷對生活中某些現象進行判斷、推理的過程。

能力目標:能借助列表整理資訊,並對生活中某些現象按一定方法進行推理,鍛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能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考的過程,與同伴進行交流,培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經歷對生活現象進行推理的過程,形成與掌握一些常用的推理方法。

教學難點:資訊的合理辨析,最直接資訊的發現與利用。

教學準備:

根據本節課的特點,為使教學順利進行,需要準備的是多媒體課件。

3、學生情況分析

由於教材問題設計的難度上都不是很大,學生在推理中不會遇到太大的難度,關鍵在於如何有條理地闡述自己的推理過程,教師在此方面要進行必要的指導。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的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物件的特徵,獲得一些體驗。”所以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我採取情境教學與談話引導等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

1、貼近生活——讓學生體驗“用數學”

當數學與孩子現實生活密切聯絡時,數學才是鮮活的,富有生命力地。因此,我努力挖掘生活素材,重組教學內容,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將數學學習生活化、趣味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節課我選擇學生熟悉的人物柯楠與狄仁傑引題,讓他貫穿整個教學環節。在推理有些困難的時候,利用表格,學習推理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

2、自主探索——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教給學生進行邏輯推理的方法,讓他們自己推理出某種結論,比單純告訴他們結果更重要。在這節課中,我引導學生利用表格、連線、排除法進行推理。每個環節的解決都是學生自己嘗試,探究的結果。讓學生經歷困惑、失敗的過程,再來品味成功的喜悅。學生有所體驗,就能構建有自己意義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反思、折射出的是誘人的靈性,透射出的是體驗的魅力。

3、合作交流——加強小組討論的指導。

小組討論必須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要讓學生知道必須自己認真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講給同學聽,並認真聽取同學的建議,調整自己的思維。通過傾聽、討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三、說教學流程

首先,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學生所崇拜的卡通人物柯南與狄仁傑出場帶領學生破案創設推理情境,藉此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匯出課題。

其次,以猜猜身邊的夥伴他是誰?老師給出條件學生可以進行初步的簡單推理。並引導他們用數學的語言進行交流。

在這個環節的設計中我主要根據我班學生理解分析能力不是太強所以用孩子們身邊熟悉的夥伴為例,降低難度,這樣可以照顧到全班所有的孩子共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接下來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中,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同一問題:首先要會說:在這裡我設計了淘氣、笑笑和小明每人要分別報名參加活動小組 的練習,引導他們抓住直接資訊、依次排除的方法進行推理。幫助孩子們用數學的語言表述清楚所要說的話。然後引導學生運用表格法和連線法解決同一問題。重點仍然是抓住直接資訊後,依次進行排除最終得出結論。按照大綱的要求,著重介紹如何利用表格整理資訊,教材中沒有引入連線法,但孩子們有想到的,在此我給予了肯定與鼓勵!通過電腦演示,將表格法的優越性體現的更加清晰,即“在確定一項的同時,就否定了其他的幾項”,將“確認”與“排除”交替進行,幫助學生掌握最優化的解題方法。由於,學生初次接觸用“確認”與“排除”法推理問題,對於推理過程的表述可能不夠嚴密和完整,此時,我採取先獨立思考,然後跟同桌說說,在和大家說說的方式,引導孩子們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問題。即鍛鍊了語言的表達又進行了合作學習交流了。順利完成這一題之後,激發學生解決老師身上藏著的類似推理問題,有上一題的鋪墊孩子們解決起來非常容易了,覺得推理知識很簡單,本課的重點也就在輕鬆愉快中突破了。

用推理知識解決了小夥伴和老師身上的.問題之後,接下來練習的設計就有層次的進行加深了。先是4個人的高矮問題、通過2個條件才可以推理出誰高誰矮難度稍有提高;然後是根據提示解決6個人的位置問題、在這個環節中重點要抓住小林在李老師的對面這句話,確定小林之後在根據小兵在小林的左邊確定小兵的位置,然後在根據小兵的對面是小明來確定小明的位置,接下來就可以很容易的確定出小軍和小海了。此題的設計對理解慢的孩子稍有些難度,所以我先安排學習較好的孩子來做這道題,之後在讓他們來試著做,循序漸進的將這個坡順利的翻過去。在下一個練習中我把教材中找6只小動物的位置變成了找9只小動物位置問題。難度上進一步提高,因為先前的練習中孩子們解決的很順利所以我就大膽的進行了擴充套件。為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我設計了答對有禮物的穿插,有利的調動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使這個高峰有人來攀,而且是蜂擁而上。難題變得不難了。解決問題中引導孩子們抓住直接資訊進行推理。讓學生在這個練習過程中動手操作,動腦思考,親自驗證,學到知識,掌握要領。在這個過程中,既讓學生體會到了推理成功的快樂,又滲透數學中“確認”與“排除”的方法。

最後以一個推理故事結束練習,進入本節課的總結。讓學生暢所欲言交流學習所獲。

板書設計

生活中的推理

蒐集資訊

依次排除

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