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推薦】國小音樂說課稿3篇

說課稿7.78K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小音樂說課稿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國小音樂說課稿3篇

國小音樂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首先感謝三所學校的領導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學習與交流的機會。通過這次活動,我在其他老師身上學到很多知識,這在我以後的教學中可以說是一份寶貴的財富。衷心希望以後有更多的機會進行交流與學習!下面是我關於這一課的說課——

一、說教材

《音樂巨人貝多芬》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內自讀課文。第三單元是名人故事單元,學習這類題材的課文,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探尋人物的足跡,學習他們的精神,這樣才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本課敘述的是音樂巨人貝多芬,學習這篇課文,營造審美氛圍,從貝多芬的肖像入手,讓學生對貝多芬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感受。 “相由心生”,貝多芬的外貌是他的心靈世界和獨特個性的折射,激發學生對人物做進一步的瞭解。貝多芬對待扼運的態度,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在苦難中造就的偉大品格對學生能起到一定的薰陶感染作用。

二、說目標

根據課文內容與教學實際,我設計了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人物的肖像描寫的技法——“形神兼備”。

2、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內容。

過程和方法:

1、學習運用勾勒外貌和語言描寫刻畫人物的寫法。

2、引導學生從感受人物的肖像描寫進而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的精神,培養學生堅強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難點:

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內容,學習運用勾勒外貌和語言描寫刻畫人物的寫法。

三、說過程

1、以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激情匯入,然後介紹他的生平。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了解貝多芬的生平、作品及影響。

2、本單元的重點就是通過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為此我設計了第二個環節——學生自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這對精讀品析課文做了有利的鋪墊。

3、在整體閱讀基礎上,學生精讀課文品析人物形象。為此我設計了一個問題:我從 看出貝多芬是一個 的人。學生通過教師引導對課文的資訊進行細緻的篩選,從而對人物形象也有了一個立體的感知。

4、人物形象的感知如此的立體,這得益於作者對人物形象的精到的描繪,特別是對人物肖像的描寫。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再讀有關貝多芬的肖像描寫的句子,總結描寫的要點,並進行實踐環節:請學生進行人物速寫,選取同班同學,描寫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讀大家一起猜,同時我適當點撥寫法得失。

5、語文在於積累,教師要實時指導學生知識的遷移,為此我先設計了一個問題——你還知道哪些像貝多芬一樣,身患疾病,不向命運低頭,自強不息的強者?你瞭解他們多少故事?勾起他們探求這些人偉大事蹟的.渴望,並結合教學實際,我選取了《名人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世界——無聲 無光 無語》《我的生活——海倫凱勒自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幾篇勵志書籍,讓學生課外閱讀。

四、說教法

1、根據張志公先生關於語文課“是以知識為先導,以實踐為主體,並以實踐能力的養成為依歸的課”的思想,我確定了自己閱讀教學的課型——“五步推進式”教學模式,即“資料助讀-整體感知-精讀研討-學練鞏固-積累遷移”。這種教學模式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即對閱讀材料由淺入深的理解過程。從教讀過程來看,既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運用知識進行訓練的過程。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地位也都得以體現。

2、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匯入,教師利用鮮活的導語,引起學生的興趣,自然的轉移到教學的活動中,是一堂課順利進行的前提保證。為此根據本課的特點,在課前播放貝多芬的代表作《命運》,一是激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二來也為學生探究本文做了心理準備。

3、以讀為本,運用各種朗讀法,欣賞品味文章。“讀書百遍,其意自見”文章的語言比較地生動傳神,也有一些含義比較深刻的話,不可能光靠著語言的傳達給學生,在這種說不出、道不明的情況下,只有通過學生多次的朗讀來引導他們自主地欣賞品味這些語言,教師靈活地運用快速閱讀、默讀、齊讀來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和其中的內涵,在讀中培養朗讀能力。

4、重視學生能力的養成,文字就是例子,教師要善於運用這些例子對學生進行寫作能力的指導,本課就利用學以致用這個環節,讓學生得到“漁”。另外,語文在於積累,教師應依據所學知識,引導學生知識遷移,轉化學生的智力和能力並進行思想教育。讓學生知道,不僅在課堂上、在教科書中學語文,還要在課堂外、在生活中學語文。

5、根據語文學科特點創設有助於師生對話、溝通的教學情境,營造民主、和諧、互動、開放的學習氛圍,激發他們的語文學習的興趣。教師採用激勵語言引導學生主動、合作學習,組織多種形式探究、討論、交流等活動,培養髮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說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做到賞識學生、全員參與、共同發展的目標,為此,老師就必須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運用鼓勵性的語言和手勢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教師始終給予積極性的評價,即使學生的答案不夠準確甚至完全錯誤,教師也會面帶微笑地鼓勵他們,點評要適宜。這樣就能全員參與積極提高。事實上我的學生也真的讓我刮目相看了。

此外,還要鼓勵學生全員參與學習活動,特別是我們班級中的學差生,讓他們在一個寬鬆和諧的氣氛下,勇敢地表現了自己。

國小音樂說課稿 篇2

一、設計意圖

歌曲《夏天到》旋律活潑歡快、內容形象生動,問答式的歌詞描繪了一幅極富童趣的夏天場景。歌詞內容淺顯易懂,音樂情緒活潑歡快,非常適合中班的小朋友演唱。

中班幼兒的思維方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對音樂形象與情緒的感知必須藉助於多種感官進行感知,因此,本次活動我採用多通道感知、情境對唱等方式,引導幼兒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曲內容,感受歌曲情緒,激發幼兒積極參與歌唱活動,並能夠傾聽同伴的歌聲、協調一致地演唱。

二、目標定位

從中班幼兒的已有學習經驗與年齡特點出發,本次教學活動目標確定如下:

1.感受三拍子歌曲的強弱節奏,學會用愉快的情緒演唱歌曲並初步學習對唱。

2.進一步感知夏天的有關特徵,懂得夏季衛生的重要。

3.激發幼兒積極參與歌唱活動,體驗歌唱活動的快樂。

從活動目標出發,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理解歌曲的性質和主要內容,學會用愉快的情緒演唱歌曲。活動的難點是:能傾聽同伴的歌聲、協調一致地對唱。

為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於情境遊戲之中,我作如下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開展《快樂的夏天》主題活動,瞭解夏天的主要特徵。

2.物質準備:關於歌曲的圖片、歌曲磁帶。

三、教法學法

新的《幼兒園教育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因此,活動中除了以積極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外,我精選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依據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佔主要地位的特點和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我採用視聽唱法,引導幼兒在觀察生動形象的圖片,充分地刺激幼兒的視覺,用語言和音樂薰陶幫助他們輕鬆地理解歌曲內容,熟悉歌曲旋律。

2.依據“先行組織者理論”,採用難點前置的方法,引導幼兒感知歌曲的強弱節奏,並分段學唱。從幼兒熟悉的雷聲、蛙聲入手,引導幼兒感受三拍子的強弱節奏,同時熟悉歌曲旋律,學唱歌曲。

3.依據幼兒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採用遊戲對唱的方式,引導幼兒傾聽同伴的歌聲,學習協調一致地進行演唱。

教學活動是老師和幼兒共同表演的舞臺,而幼兒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的“表演”以及活動中所呈現的一切都必須為孩子自然的學習服務。因此,我在本次活動中注重幼兒自身的學習和體驗,採用體驗學習法和多種感官參與法,引導幼兒在體驗中學習,通過想一想、說一說、看一看、聽一聽、學一學、唱一唱等多種感官的活動,學習演唱歌曲。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活動,激發興趣。

出示課件一,引導幼兒談話。(圖片內容:夏天的風景──雷雨過後,青蛙呱呱叫)

教師:什麼季節到了?

幼兒:夏天到了。

教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師幼互動的關鍵是為幼兒提供寬鬆和諧的環境,激發幼兒積極迴應老師的提問,開放性的問題有助於拓展幼兒的思維,主動回憶日常生活中積累的有關夏天的知識。在這個問題中,隱含了前半段歌詞的內容,巧妙地藉助圖片所展示的影象,幫助幼兒理解並熟悉前半段歌詞。同時,也為幼兒熟悉歌曲節奏做了鋪墊,自然地引出了本活動的重點內容:通過模仿雷聲和蛙聲感知三拍子的節奏強弱。

(二)欣賞感知歌曲前半段

1、教師以清唱的方式提問:“夏天到了怎麼知道?”(即歌曲第一句) 展示雷聲和蛙聲的節奏圖譜,鼓勵幼兒按圖示有節奏地念出後半句歌詞,並用動作區分強弱的節奏。

2、欣賞歌曲前半段,教師清唱

提問:夏天到了,你心裡覺得怎麼樣?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感受都有所不同,回答可能多種多樣。如何提升幼兒對夏天的認識,使他們的學習變得主動而且有意義,需要老師靈活機智的引導。歌曲的前半段與後半段節奏相同,但歌詞內容、歌曲旋律有明顯的區別,所以我先讓幼兒熟悉前半段。 提問:你最喜歡歌曲中的哪一句?請你來唱一唱。

一首歌曲一下子學會有點困難,但讓孩子在熟悉音樂後,唱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句並不難。並且,中班的孩子已有一定的表現慾望了,讓他們當個小老師,他們會爭先恐後,使以往枯燥的學唱環節生動起來。當然,孩子如果唱得不是很準確,教師要及時引導,並努力引導他們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關注個別差異,促進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此環節要特別注意面向全體,尤其是能力較差、膽子較小的幼兒更應給予積極的鼓勵和機會。

3.教師與幼兒用問答的方式練習歌曲前半段

(三)整體學唱歌曲

1、教師清唱歌曲後半段,提問:歌曲裡還唱了些什麼?

出示圖片,提示幼兒學念後半段歌詞。後半段歌詞比較多,幼兒記憶時相對要困難一些,因此,除了圖片的提示之外,我還採用教師語言暗示、動作暗示等方式幫助幼兒熟記。

2、用幾種不同的演唱方式激發幼兒學唱的興趣。如:教師領唱幼兒用單音字哼唱旋律;教師和幼兒互相接唱;邊做動作邊唱等等。

孩子對一種表現方式的興趣不是非常持久,所以我們可以嘗試讓孩子用不同唱的形式來學唱歌曲。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這樣變化的方式

很受孩子歡迎。同時,幼兒在學習前半段歌曲的`基礎上,對歌曲的旋律和節奏已經有一定的感知,很快就能跟上老師的領唱。

3、分組對唱歌曲(問答式對唱前半段、集體合唱後半段)

問答式的前半段歌曲非常適合孩子們進行對唱。在這環節中,我先採用老師與幼兒問答對唱的方式,再請幼兒自由分組進行對唱,隨後請個別幼兒與集體對唱……儘可能多地為幼兒提供表現的機會,讓幼兒在不同的演唱過程中體驗歌曲愉快的情緒,以及三拍子的強弱節奏。《綱要》中指出,老師要培養幼兒大膽的表現自己情感和體驗的能力、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所以我採用多種對唱的方式鼓勵幼兒表演歌曲,這是孩子領會歌曲的一種昇華,也是孩子們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

(四)活動延伸

夏天到了,小朋友們特別高興,因為夏天有許多與春天不一樣的地方,我們去找找看,把夏天的這些特別的地方編進歌詞裡,唱給大家聽。 活動的延伸是為了孩子再一次鞏固所學到的本領,並給每個孩子都有表現表達的機會,讓他們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孩子們在夏天的主題活動中積累了很多有關夏天的知識,也一定能夠創編出很多新的歌詞,我鼓勵他們相互做小老師,學學別人編的新詞,

既滿足了幼兒充分表現自己的需要,也為孩子們鞏固歌曲旋律、節奏提供了反覆的練習機會。

國小音樂說課稿 篇3

[教學內容]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少版國小音樂教材四年級上側第五單元《青青竹海》中的《月光下的鳳尾住竹》一課。

[教材分析]

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月光下的鳳尾竹》原是一首節奏舒緩、優美纏綿、富有傣族風情的歌曲,表現傣族青年男女之間互相傾慕、純潔真摯的感情。用葫蘆絲獨奏形式演繹此歌,使旋律之美得到更突出的張顯,民族特色也越發濃郁。不一定要求學生對樂曲的內涵有多麼深刻的理解,可以從音樂情緒和和音色特點的感受、體驗上做要求。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理念和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國小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從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個維度出發,制定出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情感目標:瞭解竹的特性,感悟竹的精神,領會竹與人類的關係,加深學生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知識目標:瞭解葫蘆絲的音色,能跟著音樂哼唱旋律,感受每段旋律的不同的情緒,色彩、旋律線條和力度,並能積極參與到音樂中旋律線條和力度。

3方法目標:

用對比的方法比較每一段的情緒,色彩,旋律線條和力度。

[教學重點]

在分段欣賞時,能跟著音樂哼唱出每一段的旋律,並能說出每一段旋律的情緒,色彩,旋律線條和力度。

[教學難點]

學生能聽辯每段音樂的情緒並能做出不同的律動。

[教師教法]

富有情感的藝術,有是最講究形式結構的藝術,他們能誘發兒童天然的審美衝擊與興趣,教學設計中我努力創設一些美的情境,運用形式多樣的方法促使孩子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音樂,體驗美感。具體的教法有:

1、情景匯入法

2、預設懸念法

3、談話匯入法

4、節奏律動法

5、圖譜示意法

6、對比演示法

7、

[學生學法]

學生的學習需要方法,好的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降低學習的難度,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這節課,孩子們在聽,唱,動,創造中反覆感受歌曲的情緒,色彩,旋律線條,力度和意境的美。他們將通過以下方法進行學習:

1、視覺圖象法

2、聯想想象法

3、完整聽賞法

4、分段聽賞法

5、對比聽賞法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鋼琴,筷子

2,

[教學過程]

合理的安排教學過程是教學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針對學生的特點和認知規律,我將整個教學過程設計為四個環節:

一、認識竹的作用

二、瞭解葫蘆絲及它的音色

三、完整和分段欣賞樂曲

四、認識各種竹子做的樂器及音色

下面我將結合教法和學法具體的闡述這節課的主要流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精彩的匯入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點燃他們求知的火花,使我們的教學得心應手。

(一)激趣匯入

1、首先我運用情景匯入法,以《月光下的鳳尾竹》做為背景音樂,展示一組竹海的圖片,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視覺衝擊感受,同時讓學生帶著兩個問題觀看,(1)畫面聲出現的是什麼?(2)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2、隨後出現竹子在我們的生活中做成的工藝品:手,老鷹,茶壺,扇子,房子等引出葫蘆絲,並讓學生觀察葫蘆絲的哪部分是竹子做的,並聽一聽,說一說葫蘆絲的音色(師範奏),在學生回答後,老師點題,剛才我們欣賞的就是《月光下的鳳尾竹》中的一段。

[設計意圖:主要讓學生了解竹的特性,讓學生知道竹子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拉進竹子我們的距離]

(二)完整欣賞

1.讓學生選擇個最舒服的姿勢來欣賞,可以把眼睛閉起來聆聽音響,運用聯想想象法,享受音畫結合帶來的美感。

在課件上出示三個問題:(!)樂曲給你帶來了情緒是怎樣的?(3)聽了這段曲子,你聯想到了什麼?學生回答:(1)三四拍的(2)情緒是優美的(3)彷彿眼前看見一隻美麗的金孔雀在竹林中跳舞。我順著他們的回答引出問題:“你們知道孔雀是哪個民族的吉祥物,學生說是傣族的,接著我在音畫中讓學生欣賞傣族的竹林,竹樓,傣族姑娘和她跳舞的姿態等圖片,為分段欣賞的情景做鋪墊。

[設計意圖:讓學生先有一個整體感受,為下面的.分段學習歌曲做鋪墊]

(三)分段欣賞

在此環節主要解決歌曲的重難點:我把四段旋律設計成了一個情景,分別是:聽音樂模仿鳳尾竹的搖擺,學傣族姑娘做孔雀點頭的手形,竹樓的小夥子用竹竿為姑娘伴奏和孔雀在熱鬧的竹竿聲中開屏的情景。

欣賞A段時,我用葫蘆絲範奏了樂曲,主要是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在欣賞樂曲後,我引導學生模仿鳳尾竹的擺動把三四拍的這種強弱弱的節奏表現出來,啟發學生說出這段旋律的情緒是怎樣的(優美的),適合用什麼顏色來表示(蘭色),學生可以任意說,最後我選擇他們其中的一種顏色,,接著我讓學生跟我用LU哼唱了這段旋律,並運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說出這段旋律適合用大波浪還是小波浪(小波浪)來表示和力度是強還是弱的(MP).。(下面幾段也同樣用這樣的方法)

欣賞B段時,我設計的情節是傣族的姑娘聽到A段的優美旋律跳孔雀舞,我讓學生模仿孔雀點頭的手形,並指導學生,然後我用同樣的方法引導學生說出這段的情緒是歡快的,色彩是粉紅色,旋律線條用點狀來表示跳躍,和力度是MF

欣賞C段時,我用筷子跟著音樂的節奏模仿了竹竿的聲音,並要求學生聽出我加入的什麼聲音,在第拍上加入的,待學生回答我是在第二拍,第三拍加入的時候,我讓學生用我事先為他們準備好的筷子跟著我一起來徒手敲一敲,然後再跟著音樂敲一敲,從中指導學生聽好音樂的節奏,不要搶節奏,最後還是引導學生說出這段的情緒是熱烈的,色彩用紅色表示,旋律線條用大波浪表示,力度用F

最後欣賞D段時,我讓學生學一學孔雀開屏的動作,比一比哪隻小孔雀最漂亮,並跟音樂做一做,隨後我讓學生觀察這一段由幾句構成,他們有什麼特點,學生會說有四句構成,並且每一句的開頭一樣,結尾不一樣,然後我就告訴學生這樣的作曲手法叫做同頭換尾並跟琴感受一下,最後我再讓學生分析這段的情緒是優美的,色彩用黃色,旋律線條是大波浪,力度是MP

[設計意圖:通過聽一聽,唱一唱,做一做,,感受不同樂曲帶來的不同的感受,讓學生自主的感受樂曲,而不是老師一味的灌輸,體現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

(四)完整欣賞

學生再次完整欣賞時,分成A、B、C、D四大組,每一組在聽到自己相應段的音樂時做出不同的動作,其他沒有輪到的組看大歌譜哼唱旋律

[設計意圖:更進一步的感受歌曲,培養學生的聽辯能力]

(五)拓展:

讓學生說一說其他用竹子做的樂器,老師介紹三種樂器:巴烏,笙,和竹笛並聽一聽和說一說他們的音色

讓巴烏的音色:低沉,渾厚

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音質純正

竹笛的音色:清脆,明亮

請學生總結一下這三種樂器的共同點:

共同點:

1都是竹子做的

2都有孔

3都是吹管樂器

最後我再給學生介紹一下來自印度尼西亞的民族樂器安格隆和演奏方式

[設計意圖:拓寬學生的眼界,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有關竹子做的樂器以及他們的音色。]

最後在《月光下的鳳尾竹》音樂聲中走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