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語文

採桑子閱讀答案

語文2.42W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閱讀答案了,閱讀答案是我們在解答閱讀題時的參考。那麼一般好的閱讀答案都具備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採桑子閱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採桑子閱讀答案

採桑子閱讀答案1

採桑子

歐陽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風清。憂患凋零,老去光陰速可驚。

鬢華雖改心無改,試把金觥。舊曲重聽,猶似當年醉裡聲。

1.上片主要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刻畫出怎樣的詞人形象?請簡要分析。(6分)

2.有人評說此詞流於頹唐,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請結合下片簡要分析。(5分)

參考答案

1.對比。十年前的月白風清與如今的憂患凋零形成鮮明對比。刻畫出一個老病羸弱,飽經憂患,晚景淒涼,內心充滿幽憤的詞人形象。 (手法2分,分析2分,形象2分,共6分)

2.不同意。鬢華雖改心無改,雖然久經人世滄桑,但那顆充滿活力的心,卻還似從前一樣。試把金觥,一個把字,更顯其豪邁氣概。 (觀點1分,分析每點2分,共5分)

【解析】

1.試題分析:此題考察表達技巧的鑑賞。本題兩問,第一問首先要明確手法,再結合詩句分析;對比。十年前的月白風清與如今的憂患凋零形成鮮明對比。第二問用概括的語言描述形象的特徵,刻畫出一個老病羸弱,飽經憂患,晚景淒涼,內心充滿幽憤的詞人形象。

考點: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2.試題分析:答此題首先明確觀點。根據詩歌的內容分析,鬢華雖改心無改,雖然久經人世滄桑,但那顆充滿活力的心,卻還似從前一樣。

考點: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賞析

此詞開頭是回憶。十年以前,是一個概數,泛指他五十三歲以前的一段生活。那一時期,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間,寫過著名的《醉翁亭記》。後來移守楊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岡、大明寺、無雙亭等處嘲風詠月、品泉賞花;特別是仁宗嘉祐中,很順利地由禮部侍郎拜樞密副使,遷參知政事,最後又加了上柱國的榮譽稱號。這期間,多少人生況味,他只以月白風清四字概括。月白風清四字,色調明朗,既象徵處境的順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悅,給人的想象是美好、廣闊的。至憂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現十年以後的生活。這一時期,他的好友梅堯臣、蘇舜欽相繼辭世。友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老病羸弱,更增添他的悲慨。後來英宗去世,神宗即位,他被蔣之奇誣陷為帷薄不修,私從子婦;又因對新法持有異議,受到王安石的彈劾。這對他個人來說,可謂種種不幸,接踵而來。種種不幸,他僅以憂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虛代實,更有千鈞之力。接著以老去光陰速可驚,作上片之結,語言樸質無華,斬截有力。速可驚三字,直似從肺腑中發出。

此詞下片承前片意脈,有如藕斷絲連;但感情上驟然轉折,又似異軍突起。時光的流逝,不幸的降臨,使得詞人容顏漸老,但他那顆充滿活力的心,卻還似從前一樣,於是他豪邁地唱道鬢華雖改心無改!他是把一腔憂憤深深地埋藏心底,語言雖豪邁而感情卻很沉鬱。這裡,詞人久經人世滄桑、歷盡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似乎隱然可見。以縱酒尋歡來慰藉餘年,其中滲透著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思想感情。詞中接下去就說試把金觥。金觥,大酒杯。《詩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本來就有銷愁的意思;但此詞著一把字,便顯出豪邁的氣概。

結尾二句緊承前句。詞人手把酒杯,耳聽舊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往日的豪情盛慨裡。這個結尾正與起首相互呼應,相互補充。這裡,詞人說舊曲重聽,猶似當年醉裡聲,便補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相應,運轉自如,於是便構成了統一的藝術整體。曲既舊矣,又復重聽,一箇舊字,一個重字,便把詞人的感情和讀者的想象帶到十年以前的環境裡。

這首詞以情語取勝,即使談到十年前後的景況,也是抒發感情時自然而然地帶出來的,因而情感充沛,有一氣呵成之勢;又沉鬱頓挫,極一唱三嘆之致,已頗具豪放派之詞風。

採桑子閱讀答案2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注】這是李清照南渡之初的作品。

1、這首詞的上片從哪些角度,寫出了芭蕉怎樣的特點?

2、有人評論,“下片結句用‘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煞住,看似平淡,實極深刻。”試結合李清照生平作簡要分析。

3、請簡要概括上片中芭蕉樹的形象特點。(4分)

4、詞人在下片是如何抒發思想感情的?(4分)

參考答案

1、上片描述芭蕉樹的“形”與“情”。芭蕉樹長在窗前,但卻能夠“陰滿中庭”,這就間接地寫出了它樹幹的高大,枝葉的繁茂,樹冠的伸展四垂。接著,詞人將描寫範圍縮小到芭蕉樹的細部——蕉葉和蕉心。蕉心捲縮著,蕉葉舒展著,這一卷一舒,象是含情脈脈,相依相戀,情意無限深摯綿長。

2、字面上看,“起來聽”似乎純系由於“北人不慣”,但這裡的“北人”,實際上應解作“流離之人”、“淪落之人”,因此,這種“不慣”也就絕不只是水土氣候上難以適應的不慣,而是一種飄零淪喪的異鄉之感。

3、樹幹高大,枝葉繁茂,(2分)葉心舒捲,脈脈含情。(2分)

4、詞人通過長夜孤枕難眠、雨打芭蕉之聲的單調連綿和客居異鄉的飄零處境,(2分)抒發了深沉濃重、淒涼難耐的思國懷鄉之情。(2分)

採桑子閱讀答案3

採桑子·舟夜雜憶寄閨人

清 周星譽

紅閨只恨蘭宵①短,卸了殘妝,倚遍迴廊,月在櫻桃樹底黃。

可憐此夕篷窗宿,費盡思量,挨遍淒涼,不信離家夜更長。

【注】①蘭宵:指七夕之夜。

(1)簡析“可憐此夕篷窗宿”所表達的思想感情。(4分)

(2)簡要分析本詞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4分)

【參考答案】

(1)“篷窗宿”寫自己夜宿孤舟,“此夕”之七夕之夜,(1分)如此時節,本應夫妻團聚,卻兩地分離,(1分)故用“可憐”一詞,表達出漂泊他鄉的淒涼與無奈。(2分)

(2)①虛實結合。詞的上闋想象妻子在家思念自己的情景,是虛景;下闋寫自己獨守孤舟、難耐淒涼,是實景。 ②細節描寫。上闋以“恨”“卸”“倚”等詞語描寫妻子因思念自己的而輾轉閨中之情景,下闋以“費”“挨”“不信”等詞語刻畫自己的心理活動,表現思妻之切。 ③融情於景。“月在櫻桃樹底黃”一句“明月”“櫻桃”之景,暗示妻子徹夜未眠,夜已深沉仍未睡下。 ④對比鮮明。妻子“只恨蘭宵短”與“我”“不信離家夜更長”形成鮮明對比,但不管是“長”是“短”,都表現了夫妻之間刻骨銘心的思念。(答出兩點即給滿分)

採桑子閱讀答案4

採桑子

歐陽修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註釋

①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縣東南,是潁水和其他河流匯合處。宋時屬潁州。晏殊、歐陽修、蘇軾都在潁州做過太守。歐陽修晚年退休後住在潁州,寫了一組《採桑子》(十首)。

②笙歌:指歌唱時有笙管伴奏。

③漣漪:水的波紋。

譯文

西湖風光好,駕輕舟劃短槳多麼逍遙。碧綠的湖水綿延不斷,長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隱隱傳來的音樂歌唱,像是隨著船兒在湖上飄蕩。

無風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樣,不覺得船兒在前進,只見微微的細浪在船邊盪漾。看!被船兒驚起的水鳥,正掠過湖岸在飛翔。

【注】西湖:指潁州(今安徽阜陽)西北潁河與泉河交匯處的天然湖泊。

8.詞的上闕第一句在整首詞中的作用是什麼?上片描寫了一幅什麼樣的圖景?(5分)

答:

8.【答案】上闕第一句總攝全篇,點明題意,直抒讚美之情。(2分)上闕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描寫了蜿蜒曲折的綠水、長滿芳草的長堤、動聽的樂聲和歌聲,描繪了西湖清麗、恬靜、淡遠的春景。(3分)

【賞析】這首詞描寫是的西湖勝景,第一句“輕舟短棹西湖好”直接點明主題,是全詞的情感基調,表達出了讚美之情。上片景象寫到了綠水和芳草長堤,還有動聽的笙歌,顯示出清新明麗的春景特點。

9.詞的下闕主要是用了哪種表現手法描寫西湖春色的?抒發了詩人的什麼感情?(6分)

答:

9.【答案】動靜結合的手法或以動襯靜(2分)一、二句風平浪靜,把水面比作明淨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緩慢移動寫出了“靜”。三、四句寫漣漪微起,驚動了沙洲上的水鳥,水鳥掠過堤岸飛去,寫出了“動”,而西湖愈顯其幽靜。動靜相襯,動靜結合寫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2分)抒發了詩人流連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

【賞析】下闋的景物描寫之中有靜景,風平浪靜,湖面如鏡;也有動景層層漣漪,沙禽驚飛,。動靜結合,並且以動襯靜,描寫出了西湖優美的自然風光,表達了詩人陶醉自然勝景,流連於風景之情的喜悅之情。

採桑子閱讀答案5

原文:

採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

晏殊

時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長恨離亭,淚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風急,淡月朧明,好夢頻驚,何處高樓雁一聲?

採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字詞解釋:

1、只解:只知道。

2、不信:不理解。

3、離亭:古代人在長事短亭間送別.因此稱這些亭子為離亭。亭:建在路上供行人休歇的長亭。

4、春衫:春天所穿的衣服。此處指年少時穿的衣服,唐代張籍《白紵歌》:“皎皎白紵白且鮮.將作春衫稱少年。”

5、淡:慘淡清冷。

6、朧(lóng)明:模糊不清,此指月光不明。朧,朦朦朧朧。

7、頻:屢次。

8、高樓雁一聲:化用自唐代韓偓《生查子》:“空樓雁一聲,遠屏燈半滅。”

採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翻譯:

時光只知道每時每刻催人變老,卻並不理解人世間的多情,你看那長亭送別時,傷心的淚水滴到衣衫上,連喝醉酒也不能使自己忘卻煩惱。

昨天夜裡,梧桐樹的葉子在西風中急促地響著,月色朦朧而慘淡,我的美夢不斷地被驚醒,不知何處的高樓上傳來大雁淒厲的叫聲。

採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閱讀答案:

試題:

(1)“好夢頻驚”是全詞的點睛之筆,詞中引起“好夢頻驚”的原因有哪些?請結合全詞作簡要分析。(4分)

(2)這首詞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請具體分析。(4分)

答案:

(1)因時光的流逝而驚夢;因容顏的易老而驚夢;因離別的痛苦而驚夢;因無盡的思念而驚夢;因西風的驟起而驚夢;因月色的慘白而驚夢;因高樓的雁叫而驚夢。(答出任四點給4分)

(2)①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在詞中借哀景抒發悲情,驟急的隙縫,慘白的淡月,高樓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種傷離別、苦相思的悲情。②運用襯托手法,以時光的“只解”“不信”襯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歸襯托人未歸。③運用擬人的手法,首句將時光擬人化,說時光催人老,表達了時光流逝、容顏易老的傷感。(答出兩點即可得4分)

採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創作背景:

作者由於離別後音信難得,由此產生離別之思。於此同時,作者又把離別與時光無情、年華漸老聯絡起來,形成了雙重的無奈和感傷。此詞就是在作者這兩種感情的影響下寫出的。

採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賞析:

此詞以輕巧空靈的筆法、深蘊含蓄的感情,寫出了富有概括意義的人生感慨,抒發了嘆流年、悲遲暮、傷離別的複雜情感。全詞感情悲涼而不淒厲,風格清麗哀怨,體物寫意自然貼切,是晏殊詞中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起首二句把時光擬人化,暗含“多情自古傷離別”和“思君令人老”雙重含義。“多情”二字,總攝全篇。

三、四兩句寫詞人感時光易逝,悵親愛分離,心中的煩惱無可化解,只好借酒澆愁,然而不久便又“淚滴春衫”,可見連酒也無法使自己暫時解脫。

下片先寫不眠,次寫驚夢。西風颯颯,桐葉蕭蕭,一股涼意直透人的心底。抬頭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朧而又慘淡,彷彿它也受到西風的威脅。

“好夢頻驚”寫每當希望“好夢”多留一霎的時候,它就突然破滅了。而且每當一回破滅,現實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齊奔集而來。此時,室外的各種音響,各樣色彩,以及室中人時光流逝之感,情人離別之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剛才的好夢全都打成碎片了。這裡,“好夢頻驚”四字為點睛之筆,承上啟下,把室中人此際的感受放大成為一個特寫的鏡頭,讓人們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

“何處高樓雁一聲”寫室中人沉抑的情緒正凌**織之中,突然飛出一聲高亢的哀鳴。這一聲哀厲的長鳴,是如此突如其來,使眾響為之沉寂,萬類為之失色。這是孤雁的哀唳,響徹天際,透入人心,它把室中人的思緒提升到一個頂峰了。這一聲代表什麼呢?是感覺秋已經更深嗎?是預告離人終於不返嗎?還是加劇室中人此時此地的孤獨之感呢?不管怎樣,它讓人們想得很遠、很沉,一種悵惘之情使人不能自已。

綜上,此詞上片概述時光之無情,下片寫春去秋來,觸景生情,相思難禁。詞中“長恨離亭”、“好夢頻驚”等句,用意超脫高遠,表現了一種明淨澄徹而又富於概括意義的人生境界。

採桑子閱讀答案6

五、詩歌鑑賞(6分)

閱讀《採桑子》,按要求回答問題。

採桑子

歐陽修

輕舟短棹西湖①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註釋:①西湖:潁州西湖,歐陽修曾任穎州知州,晚年辭官退隱後便定居此地

23.這首小令寫了哪個季節的景色?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境?

24.這首詞在描寫景物上運用了哪些藝術技巧?請選擇一個方面結合例項分析。

【答案】23.這首小令寫了春季的景色,表達了詞人遊西湖時愉悅的心境。

24.示例一:運用了視覺和聽覺相結合的手法。“綠水逶迤,芳草長堤”從視覺角度綠水、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從聽覺角度寫樂聲和歌聲,描繪了西湖清麗、恬靜、淡遠的春景。

示例二:下運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寫風平浪靜;“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寫漣漪微動,驚動了沙洲上的水鳥,動靜相襯寫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解析】

【23題詳解】

本題考查內容的分析和理解。“綠水逶迤,芳草長堤”一句的意象“綠水”“芳草”“長堤”描繪了湖水綿延,芳草滿堤,清麗活潑的景色,明顯帶有春季特徵,所以這首小令寫的是春季的景色。“輕舟短棹西湖好”一句,“西湖好”已點明西湖景色美好的特點,“輕舟短棹”給人以悠然自在的愉快感覺,“隱隱笙歌處處隨”一句又從聽覺的角度將西湖的歡樂情調刻畫了出來。所以詞人的心境必是愉悅的。

【24題詳解】

本題考查表現手法。

示例一:視覺和聽覺相結合。上闕“綠水逶迤,芳草長堤”從視覺角度寫蜿蜒曲折的綠水、長滿芳草的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從聽覺角度寫動聽的樂聲和歌聲,描寫詞人泛舟潁州西湖時所見的清麗、恬靜、淡遠的景色。

示例一:動靜結合。下闕“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寫風平浪靜,把水面比作明淨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緩慢移動寫出了“靜”;“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寫漣漪微起,驚動了沙洲上的水鳥掠過堤岸飛去,寫出了“動”;以動襯靜更顯示了西湖幽靜的特點,動靜結合寫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採桑子閱讀答案7

閱讀下面的詩詞,根據提示完成賞析。(7分)

春夜聞笛1

唐 李益

寒山2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

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

採桑子

南宋 朱敦儒3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雲。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

碧山相映汀洲冷,楓葉蘆根。日落波平,愁損辭鄉去國人。

註釋:①李詩是詩人謫遷江淮時所作。②寒山,在今江蘇徐州市東南。③周必大在《二老堂詩話》說朱敦儒“靖康離亂,避地自江西走二廣”。

(1)兩首詩傳情達意都藉助了“雁”這一意象。李詩借大雁春來北飛,言遷客欲歸不得(雁歸而人留),寄喻得體,襯托有方。朱詩

(3分)

(2)兩詩中都有一“淚”字,但抒發的情感並不相同,請簡要分析。(4分)

答:

參考答案:

15.(1)借旅雁自比,以萬里反襯自身的孤單,寫雖在戰亂中來到江南作客,但仍時刻不忘那“萬里煙塵”的中原,比喻形象,對比鮮明。

(2)李詩之淚是自傷身世之淚,表現了詩人被貶南方,渴望北歸的遺憾與怨恨;(2分)朱詩之淚是憂時傷世之淚,表現了詩人因中原淪陷被迫漂泊江南的離愁別恨與擔憂時局的愛國情懷。(2分)

採桑子閱讀答案8

4.【分析】《錢塘湖春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描寫杭州西湖的七律。此詩通過對西湖早春明媚風光的描繪,抒發了作者早春遊湖的喜悅和對西湖風景的喜愛,表達了作者對於自然之美的熱愛之情。全詩結構謹嚴,銜接自然,對仗精工,語言清新,堪稱吟詠西湖的名篇佳作。

《採桑子》描繪了春日的杭州西湖,景色是那樣引人入勝,綠水蜿蜒曲折,長堤芳草青青,春風中隱隱傳來柔和的笙歌聲。水面波平如鏡,不待風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動。這首詞如同一幅清麗活潑、空靈淡遠的風景畫,美不勝收,清新可愛,有很的強吸引力。全詞從不同側面描寫了西湖美景,從中折射出歐陽修掛冠退隱後從容自適的閒雅心理。作者以輕鬆淡雅的筆調,描寫泛舟杭州西湖時所見的美麗景色,以“輕舟”作為觀察風景的基點,舟動景換,但心情的愉悅是一以貫之的。色調清麗,風格娟秀,充滿詩情畫意,讀來清新可喜。

【解答】(1)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

A。有誤,《錢塘湖春行》描寫西湖早春景色,表達詩人對自然美景的喜愛與留戀。

B。有誤,《採桑子》描寫穎州西湖春景,表達作者對西湖美景(大自然)的喜愛。

C。正確。

D。有誤,兩首詩均以高超的詩筆,描寫兼抒情,沒有議論,從自然美中提煉出深刻的哲思美。

故選:C

(2)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瞭解詩歌內容的前提下,抓住關鍵詩句來分析描繪的季節即可。《錢塘湖春行》詩人用“初平”,寫出了春水新漲,幾與岸平的情景。頷聯詩人用“幾處”“誰家”,表現飛鳥不多,候鳥還未都從南方返回;又用“早鶯”“新燕”說明鶯燕剛剛從南方飛回。“爭”字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黃鶯爭著擠上向陽之樹地情景,準確地描繪出初春的獨有風貌,生動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機;“啄”字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燕啄泥草,營造新巢的情景。頸聯詩人用“漸”字寫出了野花漸開漸多的情態。“淺草”“才能”表現了春草剛剛萌芽的情形。《採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句意:西湖風光好,駕輕舟劃短槳多麼逍遙。碧綠的湖水綿延不斷,長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隱隱傳來的音樂歌唱,像是隨著船兒在湖上飄蕩。輕舟短棹,春草碧色,綠水清波,長堤掩映,柔和的笙簫隨風飄來,描繪了一幅淡遠的西湖美景。“西湖”的春天是美麗的,“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湖水明淨“澄鮮”,白雲倒影其中,描繪了西湖清麗、恬靜、淡遠的春景。

答案:

(1)C

(2)《錢塘湖春行》的景色特點是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熱鬧活潑的;比如“爭暖樹”“啄春泥”寫出鳥兒們的活動,“亂花”寫出早春百花齊放,生長繁茂,表現出春天的一派生機。

《採桑子》的景色特點是淡雅、幽靜、秀麗的,比如“綠水逶迤”“水面琉璃滑”用靜態描寫勾勒春天的靜謐之美。

譯文:

錢塘湖春行

行至孤山寺北,賈公亭西,舉目遠眺,但見水面漲平,白雲低垂。幾隻黃鶯,爭先飛往向陽樹木;誰家燕子,為築新巢銜來春泥?鮮花繽紛,幾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剛好遮沒馬蹄。湖東景色,令人流連忘返,最為可愛的,還是那綠楊掩映的白沙堤。

採桑子

西湖風光好,駕輕舟劃短槳多麼逍遙。碧綠的湖水綿延不斷,長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隱隱傳來的音樂歌唱,像是隨著船兒在湖上飄蕩。

無風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樣,不覺得船兒在前進,只見微微的細浪在船邊盪漾。看,被船兒驚起的水鳥,正掠過湖岸在飛翔。

【點評】如何鑑賞詩歌:一要知人論世。讀懂一首詩,首先要了解詩歌產生的時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經歷和創作風格。二要把握形象。詩是通過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生活抒發感情,閱讀、鑑賞詩歌就要通過認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這種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詩歌的生命和靈魂,只有很好地體會詩人在詩中的感情和基調,才能準確理解詩歌的主旨。

採桑子閱讀答案9

閱讀下面宋詞,回答下列題目(6分)

畫船載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盞催傳,穩泛平波任醉眠。

行雲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俯仰流連,疑是湖中別有天。

(1)作者在詞中描繪了什麼樣的景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3分)

(2)有人說“穩泛平波任醉眠”中的“任”字用得好,你同意嗎?為什麼?(3分)

參考答案:

(1)人們乘坐彩繪的遊船,音樂助興,美酒作陪,盪漾於湖光山色之間,白雲朵朵,藍天悠悠,這一切倒影在水中,船在行走,雲也在遊動,似乎是人和船在天上飛。描繪了一幅優美、愜意的西湖泛舟圖。(2分)

(此題關鍵是抓住意象分析即可,關鍵意象有 “畫船”“急管”“玉盞”“酒”“空水澄澈”。如果只羅列意象,沒有歸納畫面特點,只給1分)

表達了作者泛舟江上的輕鬆愉悅、愜意的心情。(1分)

(2)用得好(“同意”也可)(1分)。“任”字即“任意”“隨意”“任憑”之意,形象的描繪出西湖風平浪靜的美酒,作者徜徉在湖面,喝酒盡興後安心躺在船上睡覺,任憑小船平穩的在水上自由漂行的畫面。表現了作者恬適,自在的心情。(2分)

(此題答出觀點1分,解釋含義,描繪畫面1分,作者心情1分)

採桑子閱讀答案10

採桑子

時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長恨離亭,淚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風急,淡月朧明,好夢頻驚,何處高樓雁一聲?

(1)“好夢頻驚”是全詞的點睛之筆,詞中引起“好夢頻驚”的原因有哪些?請結合全詞作簡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這首詞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請具體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因時光的流逝而驚夢;因容顏的易老而驚夢;因離別的痛苦而驚夢;因無盡的思念而驚夢;因西風的驟起而驚夢;因月色的慘白而驚夢;因高樓的雁叫而驚夢。(答出任四點給4分)

(2)①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在詞中借哀景抒發悲情,驟急的隙縫,慘白的淡月,高樓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種傷離別、苦相思的悲情。②運用襯托手法,以時光的“只解”“不信”襯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歸襯托人未歸。③運用擬人的手法,首句將時光擬人化,說時光催人老,表達了時光流逝、容顏易老的傷感。(答出兩點即可得4分)

採桑子閱讀答案11

花前失卻遊春侶,獨自尋芳。滿目悲涼,縱有笙歌亦斷腸。

林間戲蝶簾間燕,各自雙雙。忍更思量,綠樹青苔半夕陽。(1)這首詞主要運用了什麼手法?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綠樹青苔半夕陽”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主要運用的是反襯的手法,以樂寫哀。用春花怒放之景,反襯失卻伴侶之悲;用笙歌反襯愁腸欲斷;用蝶燕雙雙反襯孤寂。(舉兩例分析即可)

(2)將要落山的夕陽映照著綠樹青苔,景色悽清蒼涼,寓情於景(以景結情),表達了作者的孤寂、悽婉、哀傷之情。(意對即可) 馬上分享給同學

據魔方格專家權威分析,試題“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採桑子馮延巳花前失卻遊春侶,獨自尋..”主要考查你對古詩詞閱讀,修辭方法等考點的理解。關於這些考點的“檔案”如下: 現在沒空?點選收藏,以後再看。 因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點,詳細請訪問。

考點名稱:古詩詞閱讀古詩詞閱讀:

古詩詞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

1、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①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②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3)詞:又稱為詩餘、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闋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闋、上闋、上片,第二段叫後闋、下闋、下片。

(4)曲:又稱為詞餘、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

2、按內容來分類: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諭詩。

(1)詩眼:“詩眼”一詞最早見於北宋。蘇軾詩云:“天工忽向背,詩眼巧增損。”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詩眼是理解詩歌的一把鑰匙,抓住了詩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幫助解題。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用“綠”字而不用“到”“過”“入”“滿”等字,是取“綠”字的色彩,增強了文章的形象性。

(2)煉字:煉字,修辭方法之一,即根據內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選最貼切、最富有表現力的字詞來表情達意。其目的在於以最恰當的字詞,貼切生動地表現人或事物。古人作詩,常常出現“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意境。

(3)意象: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託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在比較文學中,意象的名詞解釋是:所謂“意象”簡單說來,可以說就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也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賦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簡單地說就是借物抒情。

(4)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

注:又因為現代的語文已不太注重表現手法與表達技巧的區分,可認為二者是統一的。但如果要嚴格區分表現手法從屬於表達技巧。託物言志、寫景抒情、敘事抒情、直抒胸臆、對比、襯托、烘托、卒章顯志、象徵、想象、聯想、照應、寓情於景、反襯、託物起興、美景襯哀情、渲染、渲染環境、虛實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伏筆照應、設定懸念、側面描寫、正面描寫、直接抒情、間接抒情、修辭格、字詞錘鍊、以小見大、句式選擇等。

古詩文閱讀原則:

一、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徵;“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3、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象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係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於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可見,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控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二、掌握古詩詞基本知識

詩歌分為古體詩(又稱“古風”)、今體詩(又稱“格律詩”)。

三、把握不同的詩作題材

就詩作題材內容的不同,古詩詞可分為寫景(抒情)詩、記事(詠懷)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田園(山水)詩、邊塞(征戰)詩等等。

詩歌鑑賞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詩歌是哪一類(按表現手法分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按內容分為田園詩、邊塞詩等)古詩一般選擇唐詩宋詞,以抒情詩居多,抒情詩可分寫景抒情,借古感懷,託物言志。寫景抒情詩主要把握景和情的關係;借古感懷詩,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關係,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諷今;託物言志詩主要領悟物和志的關係,借何物顯何志,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詩詞的後半部分去找詩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達的志)。

【第三步】看詩詞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什麼畫面,這些畫面有什麼特點,對詩歌的中心有什麼作用(這實際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題目(題目常常是詩眼,或中心事件,有助於瞭解詩的內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論世,瞭解作者風格);

③必看註釋(可以藉此瞭解詩歌的感情基調,難懂的知識典故,有時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詩眼常常在此。詩歌鑑賞也常常是名句的鑑賞);

⑤必看題幹(題乾的指向性很強,必須看清要求,必須結合原詩內容、題幹作答,不能空洞的闡述概念。答案必須有針對性、指向性,一定要問什麼,答什麼,要什麼,給什麼,這一點非常重要,可謂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詩歌運用了哪些手法,這樣古詩鑑賞就很容易做了。組織成文時一般可用這樣的表達程式:這是一首什麼型別的詩,詩人攝取了哪些景物組成了怎樣一幅畫卷(或通過什麼形象的描寫刻畫),從中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在藝術特色上,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起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或這樣表述: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詩歌鑑賞六讀:

一、讀詩題。

古詩詞,除一部分詞、曲只有詞牌、曲牌外,多數是有標題的,它們或標明寫作物件,寫作重點,或表現感情基調。如《春夜洛城聞笛》就交代了時間、地點及引發情感的事件。《聽鄰家吹笙》“鳳吹聲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牆外是誰家”,扣“鄰家”;“疑是碧桃千樹花”,仍是扣題,即笙聲產生的幻覺(注意“疑”字),並非描寫“庭院美景”。

二、讀“明示”。

古詩詞表達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蘊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詩詞中個別詞句明示著思想情感傾向,閱讀時對這些可貴的資訊應圈點出來,結合全詩加以體會。如趙嘏《江樓舊感》“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獨上”,表現了詩人孤單的身影,孤獨的情感,第三句“同來”與之呼應。“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悵惘的情思。這種情思產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傷心”、“愁”觸景傷懷,孤獨生愁;表現全詞感情基調;“空”表現苦等無果;“歸程”明確表達思歸之情。大學聯考所選詩歌,大都是絕句律詩。絕句一般是“卒章顯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見下渝州”,《春夜洛城聞笛》“何人不起故園情”等。律詩一般是一二聯寫景敘事,三四聯議論抒情,如杜甫的《旅夜書懷》《登岳陽樓》等。

三、讀形象。

詩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較穩定的含義,如楊柳、春草、殘荷、禾黍、菊、梅、竹、杜鵑(子規)、沙鷗等等。但又不能機械地理解,如“楊柳”一般用來抒寫離情別緒,但在“楊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頭”“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則不諧音“留”,與離情別緒無聯絡。意象應聯絡起來看,多個意象組合起來,形成意境。如有的學生看到“筍根雉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就將“無人見”、“傍母眠”片面地理解為杜甫的孤獨寂寞。聯絡其它意象如“糝徑楊花”、“點溪荷葉”等看,詩人描寫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機和意趣,表現的是喜愛之情,並無孤獨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寫客體的形象,如“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詩人)的形象,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表現的是抒情主人公(詩人)玉潔冰清的情懷。

四、讀註釋。

註釋有交待寫作背景的,有解釋疑難字詞的,有揭示典故含義的。它們對理解詩詞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大學聯考天津卷《聽蜀僧浚彈琴》,提供了三條註釋。“①綠綺: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鍾:《山海經?中山經》載,豐山有九鍾,霜降而鳴。”

這三條註釋分別寫到了名琴,聽者的感受以及琴聲與鐘聲的交融。據此可推測理解本詩的基本內容。

五、讀“有無”。

無中見有,有中見無。古詩詞言簡意賅,是濃縮的作品,有很多空間需要讀者去合理填補。

如:“西出陽關無故人”,

無中見有:再見不到故人,只見到黃沙、西風、夕陽殘照,只有綿綿無盡的思念之情……“唯見長江天際流”,

有中見無:只見流向天際的長江水,而極目遠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隨舟遠逝,思念逐水而來。“山圍故國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華已不復存在。類似的還有“國破山河在”,“空有姑蘇臺上月”等句。

六、讀型別。

讀詩時,根據題材瞭解所屬型別,有助於對詩的理解。

如:寫景詩、詠物詩、送別詩、邊塞詩、詠史詩、遊子思歸詩、思婦懷人詩等等。

考點名稱:修辭方法

修辭方法:

修辭是為適應特定的情境以及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運用恰當的語言手段,以追求理性的表達效果的規律。

常用的修辭方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本體和喻體必須是本質不同的兩類事物,本體和喻體必須有相似點。

(1)明喻是明顯的比喻,它的本體,喻體和喻詞都出現。

例:海洋上捲起千萬堆雪浪,簡直就像那剛剛裂桃的大片棉花田。(喻詞“像”,本體是“雪浪”,喻體是“棉花田”)

(2)暗喻從表面看是判斷,敘述或說明,暗中包含著比喻關係,它的本體和喻體都出現,喻詞由“好像,彷彿”變成了“是、成為”。

例:十個被鮮血泡起的手指頭腫的變成了大熊掌。(喻詞“變成”,本體是“手指頭”,喻體是“大熊掌”。)

(3)借喻的本體不出現,也不用喻詞,而是把喻體直接用在本體應該出現的位置。

例:其缺點是見樹木不見森林,撿了芝麻、綠豆卻丟了西瓜。(“樹木”和“森林”比喻區域性和整體)

2、借代:主要有特徵代整體,部分代整體,專門代泛稱,結果代原因,具體帶抽象,作者帶作品。

例1:“先生,給現錢,袁世凱,不行嗎?”此句用銀元上的袁世凱頭像代替銀元。

例2: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個李公樸站起來!此句中第二個“李公樸”指主張民主正義的人士。

3、比擬是根據想象把物擬作人,把人擬作物或把甲事物擬作乙事物的修辭格。比擬可以分為兩類:擬人和擬物。

擬人:比擬的一種,把物當作人來寫,使物人格化,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例如:波浪一邊歌唱,一邊衝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

擬物:把人當做物來寫,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狀態或動作,或把甲物當做乙物來寫。

例如:他們看見不遠的地方,那寬厚肥大的荷葉下面,有一個人的臉,下半截身子長在水裡。此句是把人寫作物,“長在水裡”是用來形容游擊隊員掩蔽的非常好,與荷花已經完全融為一體。

運用比擬應注意擬體和被擬體應具備產生聯想的客觀基礎,二者必須在某一特徵上有相擬之處,例如把兒童比擬為小鳥是合適的,但是把老人比擬成小鳥就是不合適的。

4、誇張:是為了更突出,鮮明地表達思想感情而有意言過其實的修辭格。

(1)按意義分類可以分為:擴大誇張、縮小誇張和超前誇張。

①擴大誇張: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長、強……處說。

例如:“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一抖。”

②縮寫誇張: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短、弱……處說。

例如:“不行!滿喜你也請回去歇歇吧!活兒我不做了!三顆糧食,收不收有什麼關係?”

③超前誇張:把後出現的說成是先出現或是同時出現的。

例如:“嗬!行家嘛!你什麼時候學會抽菸的?”“在娘肚子裡我就會抽兩口了!”

(2)按形式可以分為直接誇張和間接誇張兩類。

①直接誇張:不借助其他修辭格直接進行誇張。

例如:“黑龍江人常說這裡的土地插根筷子都會發芽。”

②間接誇張:通過其他修辭格進行誇張。

例如:“侍者上了雞,碟子裡一塊像禮拜堂定風針上鐵公雞施捨下來的肉,鮑小姐用刀割不動。”

5、雙關:

(1)諧音雙關。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雙關。

例如: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飄上重霄九。此句中的“楊柳”表面上指楊花柳絮,實際上指楊開慧和柳直旬二烈士。

(2)語義雙關。利用詞語或句子在語境中形成的雙重含義造成的雙關是語義雙關。

例如:母親和巨集兒都睡著了。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句子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蘊含雙重含義,表面上離開故鄉,坐船走水路,同時也指“我”正在人生道路上走自己的路。

6、通感:敘事狀物時運通詞語,使不相通的感官感覺相互溝通起來的辭格叫通感,也叫“移覺”。

例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7、對比:對比是將兩個不同的事物或者相同事物中相反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的修辭格。

例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8、對偶:用一對字數相等、結構相同的語句來表達相同、相關或相反的意思就是對偶。

(1)正對:由意義相同或相似的前後兩部分構成。

例如:心血操碎,革命偉業似巍巍泰山震環宇;骨灰撒遍,總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潤人心。

(2)反對。由意義相反或相對的前後兩部分構成。

例如: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3)串對。也叫流水對,由意義上連貫遞進、因果、條件等關係的前後兩部分構成。

例如: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

9、反問:反問是通過疑問的句式激發人們思考,使人們得出自己的答案。反問是隻問不答的,實際上反問的答案已經暗含在問話之中了。

例如:如果說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浪費和摧殘人才不是更大的犯罪嗎?

10、設問:設問採用自問自答的方式,首先自己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再回答問題。

例如:什麼事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闢出來的。

11、頂真:是前後的幾個語句之間,由相同的語言成分銜接上下兩句,上遞下接,使得結構緊密,語意連貫,聲音流暢的一種修辭手法。頂針大部分是後一句的開頭承接前一句的末尾的語言成分。

(1)單聯頂真。是指只有前後兩句首位蟬聯的頂真。

例如: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2)串聯頂真:是指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句子首位蟬聯的頂真。

例如:這真是座火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脈,有脈就有苗,難怪人家說下面埋著聚寶盆。

12、互文:指古代詩文上下文說用的詞語交錯省略而又互相補充,互動見義併合起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1)單句互文:即在同一個句子裡出現的互文。

例如: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秦”和“漢”是互文,此句應解釋為“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

主人下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主人”和“客人”互文,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馬,登上了船。

(2)複合互文:指在相鄰的句子中出現的互文。

例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此句“將軍”和“戰士”形成互文,意思是“將軍很戰士身經百戰,大多流血犧牲了,只有少部分人征戰多年才勝利歸來”。

13、反覆:有意地重複同一詞語或句子以強調某個意思或抒發某種感情的辭格。

(1)連續反覆。接連重複相同的詞語或句子,中間沒有其他詞語間隔。

例如:唉!七毛錢竟買了你的生命——伱的血肉之軀竟抵不上區區七個小銀元麼?生命真太賤了!生命真太賤了!

(2)間隔反覆:重複運用的詞語或句子中間間隔其他詞語或句子。

例如:敵人把你的城鎮變成了廢墟伱沒有哭;敵人把你的國家燒成了灰,你沒有哭;敵人殺死了你的親人,你沒有哭;敵人把你綁在大樹上燒你、烤你,你沒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斷的硬弓,一座燒不毀的金剛!

此外連續反覆和間隔反覆可以交錯使用。

例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14、排比:是用幾個結構相似的並列語句,把相關的意思連續說出來的一種修辭手法。

(1)句子成分的排比:

例如: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此句是定語的排比。

(2)句子或分句的排比:

例如:第一個月來,咱們娘娘有說有笑;第二個月來,咱們娘娘不苟言笑;第三個月來,咱們娘娘不言不笑。這是三個分句的排比。

15、諧音:諧音就是利用漢字同音或近音的條件,用同音或近音字來代替本字,產生辭趣的修辭格。

例如:邢大舅就喝了一杯,說道:“……那土地道:‘這牆砌的不結實。’眾神將道:‘你瞧去。’土地一看,果然是一堵好牆,怎麼還有失事?把手摸了一摸,道:‘我打量是真牆,那裡知道是個“假牆”!’”眾人聽了,大笑起來。賈薔也忍不住的笑,說道:“傻大舅!你好!我沒有罵你,你為什麼罵我?快拿來罰一大杯!”(曹雪芹《紅樓夢》)——“假牆”與“賈薔”諧音。

16、引用:引用是指寫文章時,有意引用現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說明自己對新問題、新道理的見解,這種修辭手法叫引用。

例如:這安公子是那女孩兒一般百依百順的,怎麼忽然的這等執性起來?……他這一段是從至性中來,正所謂兒女中的英雄,一時便有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思;旁人只說是慢慢的勸著就勸轉來了,那知他早打了個“九牛拉不轉”的主意,一言抄百總,任是誰說,算是去定了。(清?文康《兒女英雄傳》)

常用修辭手法列舉:

1、文段中主要使用的修辭手法有以下:

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又名對仗、排偶)、反覆、借代、比擬(又名比體)、寄寓(寄託),互文、設問、引用、呼告、反問、頂真(又名聯珠、頂針)等。其中比喻可以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復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較喻(可分為強喻,弱喻)、譬喻、曲喻、飾喻、引喻、隱喻。

2、其他特殊性描寫方法:

有白描,避復,變用,層遞,襯墊(又名襯跌),襯托(正襯、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復疊,翻新,反覆,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又名並提、合敘、合說);復迭錯綜,複合偏義,共用,互體,換算,迴環,迴文,降用,歧謬,摹繪(又分為:摹形,摹聲,摹色),列錦,連及,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移用,諧音,歇後,鑲嵌,析字,委婉(又分為:迂迴語、謙敬語、避諱語),婉曲,通感(又名移覺),移就,跳脫,轉文,復沓,拈連(又稱:順拈)。

一些常用的修辭用法: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體的、淺顯、熟悉的事物或情境來說明另一種抽象的、深奧、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搜尋一種修辭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本體)如(喻詞:像、似、若、猶、好像、彷彿)乙(喻體)。暗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是(喻詞:成、變成、成為、當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關係,暗喻則是相合關係。借喻:只出現喻體,本體與比喻詞都不出現。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2)借代。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關係的名稱來替代,如以部分代全體;用具體代抽象;用特徵代本體;用專名代通稱等。如:

①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針一線代群眾的一切財產)

②不要大鍋飯。("大鍋飯"代抽象的"平均主義")

③花白鬍子坐在牆角里吸旱菸。(花白鬍子是以特徵代本體)

④千萬個雷鋒活躍在祖國大地上。("雷鋒"以具體的形象代抽象的共產主義思想)

(3)比擬。把人當物寫或把物當人來寫的一種修辭方法,前者稱之為擬物,後者稱之為擬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翹尾巴,也不可夾著尾巴。(擬物)

②蠟炬成灰淚始幹。(擬人)

(4)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描繪的一種修辭方法。如:

①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三千丈"為擴大誇張)

②芝麻粒兒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兒"是縮小誇張)

③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來"與後一事物"下火"誇張到幾乎是同時出現,有人稱此種誇張方式為超前誇張)

(5)對比。是把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並舉加以比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6)對偶。用結構相同或相近,字數相等的一對短語或句子對稱排列起來表達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滿招損,謙受益。

②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③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流水對)

④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扇面對)

(7)排比。把內容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一般要三個或三個以上)短語或句子連用的方法。如:

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於我的意外。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凶殘,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

(8)反覆。根據表達需要,使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一再出現的方法。反覆可以是連續的,也可間隔出現。

(9)反語。即通常所說的"說反話"--實際要表達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

"友邦人士"從此可以不必"驚詫莫名",只請放心來瓜分就是了。

(10)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來表達確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11)設問。為了突出所說的內容,把它用問話的形式表示出來。

【備考點】:

掌握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反問、設問等修辭手法。

【應考點】:

要掌握幾種修辭手法的特點:

1、比喻是用具體、淺顯的,人們容易理解的事物去給抽象的、深奧的、人們生疏的事物打比方。一個比喻句中有本體和喻體以及比喻詞。

2、擬人就是把物當作人寫,賦予它們人的思想感情,和人一樣會說話、有感情。

3、誇張是把要描寫的事物有意地誇大或縮小,使其更鮮明,更突出。

4、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比肯定更強烈的情感。

5、設問也就是明知故問、自問自答。

6、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義密切相關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短語、句子排列起來,就是排比。

採桑子閱讀答案12

採桑子 塞上詠雪花①

納蘭性德(清)

非關癖愛輕模樣,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謝娘②別後誰能惜,飄泊天涯。寒月悲笳,萬里西風瀚海③沙。

注:①作者陪同康熙皇帝出巡塞外時所作。②謝娘,指晉代王凝之的妻子、才女謝道韞。她曾因詠雪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風起享有盛名。③瀚海:謂沙漠。

(1)作者借詠雪花抒發了怎樣的情懷?請結合全詞簡析。(4分)

(2)請簡析這首詞的表現手法。(4分)

參考答案:

14.(1)他借詠雪花而詠懷,抒發了不慕人世間榮華富貴,厭棄仕宦生涯的心情。(2分)

詞的上片說處於冷處的雪花是令人喜愛的,愛的是冷處偏佳,是精神的至清至潔。它不是那些爭妍鬥豔的牡丹、芍藥一類的富貴花。下片前二句是說此花於天涯飄泊,很少有人憐惜,大有知音難覓的孤寂之感。結句用大漠中、寒月下、悲笳聲裡的惡劣環境,增加了淒涼冷寞的氛圍。(高潔、孤寂各1分,沒有分析酌情扣分)

(2)借物抒懷或以雪花自喻(寫一點即可),寄託瞭如雪花之漂泊無依的情感。(2分)

用典,謝娘之後無人能和自己一樣懂雪。(2分)

採桑子閱讀答案13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注】西湖:指潁州(今安徽阜陽)西北潁河與泉河交匯處的天然湖泊。

1.詞的上闕第一句在整首詞中的的作用是什麼?上片描寫了一幅什麼樣的圖景?(5分)

2.詞的下闕主要是用了哪種表現手法描寫西湖春色的?抒發了詩人的什麼感情?(6分)

答案:

1.答案:上闕第一句總攝全篇,點明題意,直抒讚美之情。(2分)上闕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描寫了蜿蜒曲折的綠水、長滿芳草的長堤、動聽的樂聲和歌聲,描繪了西湖清麗、恬靜、淡遠的春景。(3分)

2.答案:動靜結合的手法或以動襯靜(2分)一、二句風平浪靜,把水面比作明淨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緩慢移動寫出了“靜”。三、四句寫漣漪微起,驚動了沙洲上的水鳥,水鳥掠過堤岸飛去,寫出了“動”,而西湖愈顯其幽靜。動靜相襯,動靜結合寫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2分)抒發了詩人流連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

採桑子閱讀答案14

採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閱讀訓練】:

1.對上面這首詞語句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人生易老天難老——人生因有情人易老,天因無情天難老,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短暫的無限惆悵。

B.歲歲重陽——自然界從不會因為人事變化而改變它的執行規律,年年重陽節都會如期而至。

C.戰地黃花分外香——經歷過戰火洗禮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可見紅軍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詩人。

D.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秋風比春風更強勁,秋景比春景更壯闊;後一句更表現出詩人樂觀、開闊的情懷。

2.根據“寥廓江天萬里霜”的意境,從《沁園春·長沙》中找出能表現此句意境的句子。

3.下片上句剛說“不似春光”,下句又馬上說“勝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請說明理由。

4.這首詞哪個字寫出了秋天的景色特徵?這個字使你聯想到了《沁園春長沙》中怎樣的景象?

5.詩中說“不似春光。勝似春光”,毛澤東為什麼如此頌揚秋天呢?

【參考答案】:

1.A

2.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3.不矛盾。“不似春光”是就秋天的景色比較單調這一特點而言的。“勝似春光”是就秋天到處見橙黃,時時有收穫這一情景說的。又加紅軍打了勝仗,看到“寥廓江天萬里霜”的景色,自然就發出了由衷的讚美。

4.“霜”字寫出了豐富多彩的秋景。使人想到《沁園春長沙》中“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霜葉。

5.從景物特點上看,勁厲猛烈的秋風、霜紅爛漫的秋色、鏗鏘有力的秋聲更能錘鍊人的意志,更能催人進取。從個人性格上看,毛澤東豪放曠達、積極樂觀,“寒秋”的環境,更宜於構造雄深高遠、闊大壯美的詩境,更宜於表現金戈鐵馬、叱吒風雲的戰鬥生涯,顯示詞人兼戰士慷慨悲壯、豪健曠達的性格。

採桑子閱讀答案15

  採桑子

  呂本中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1)詞的上闋有“恨君不似江樓月”,而下闋又有“恨君卻似江樓月”。這是否矛盾?

答:

(2)本詞在藝術上的特點是什麼?試加以分析。

答:

答案

16. (1)不矛盾。上闋是從“相隨無別離”的角度“恨君不似江樓月”;下闋是從“團圓”的角度,恨君卻似“暫滿還虧”的“江樓月”。

(2)本詞藝術上的特點是比喻新奇。作者抓住抬頭可見的月亮到處相隨和暫滿還虧的兩種特性,正反設喻,把思婦對丈夫思念和怨恨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使明月這一古老意象煥發出新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