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習慣之後作文

作文2.56W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習慣之後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習慣之後作文

習慣之後作文1

習慣之後要有對人生經歷的感悟,正如蘇子游玩赤壁之後所說的“物與吾皆無盡也”的豁達感慨。

習慣,按達爾文的話說就是適應,習慣之後便是生存。當年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隱居我是很不贊同的。他先爭著做官,說明他已經適應了當時的時局,習慣之後又放棄了,只可謂“只增笑耳”。他完全可以不送禮但仍為百姓辦事,沒準天天有酒喝還落個清官的美名。即使他被人排擠,他也可以做點別的營生,也不至於後來的.那份悽苦。習慣之後,我們更懂得生存,而不是一味地逃避。

然後光逃避不行,我們更應當去完成更高的目標。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也正是這份信念讓拿破崙一步步地走向權力的顛峰。人生就如從平地到山坡,平地走得很順,但上了山坡就要慢慢習慣,有的人雖然習慣了但卻滿足於現狀在半山腰停留,而有的人卻一步步向上爬,憑藉著之前的經驗到達了人生的頂峰。

現在,我們即將大學聯考。班級裡的競爭、排名的壓力、父母老師的期待已經讓我們習慣了。但是有的人卻已經對這些麻木了,他們的習慣說白了是對落後現狀的漠視以及對未來命運的漠不關心。一切的壓力全都變成了“最後的瘋狂”的動力。但我說:“捲土重來未可知”。許許多多聰明的少年因為平日的不努力,成績不穩定而不為老師理解甚至自暴自棄。但既然習慣了,既然沒有重的心理壓力了,為什麼不就此奮起呢?反觀另一些同學卻是越戰越勇,他們不僅習慣了學習的潮流,而且站到了風尖浪口,引領著學業的進行。

習慣之後,我們杜絕迴避,杜絕平庸,因為誰也不是天生的勝者,誰也沒有權利輕視你的強大。雖然離大學聯考時日不多,但是你未必輸在能動,興許只是基礎不夠堅固,興許只是心態不夠沉穩。當你拋開一切雜念,勇往向前的時候你會發現許多比你刻苦的人被你甩在身後,許多安於現狀的人於是漸行漸遠,而那曾經讓你看不見摸不著猶如水中月鏡中花的成功也變得清晰可見了。

習慣了是可喜的,但重要的是習慣之後你幹了什麼?如果我是充滿潛力的你,我會說一句:“鹿死誰手還未知呢?”然後笑應大學聯考。作文

習慣之後作文2

居里夫人在研究放射性物質時,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承受失敗已經成為她的習慣。習慣之後,她和黑夜,燈光成為了日夜相伴的良友,失敗已成為她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同伴,她微笑的迴應著失敗,最後在與失敗的鬥爭中與成功相遇,獲得諾貝爾兩項發明獎。

南宋陸游在與妻子唐婉分離後,習慣性的踱步到他們初次相遇的沈園中,獨自懷念。習慣之後,他決定不再苦苦思念,在牆上提,了一首《釵頭鳳》流傳千古,之後他便在外平定戰事,成為偉大的詞人和英雄。

習慣,接受花開花落,雲捲雲舒的那份自然,習慣無償的接受那些關心和付出,習慣眾人擁護胡鬧撒潑的生活。但習慣之後,一切並非也如你所習慣的那樣發展,良好的習慣會是成功的開端,而惡劣的習慣則會阻礙自己的開端。

你以為花開花落實屬自然習慣,便只有看到花落時的`那份散漫,懶洋洋的飄落在草地上,結束短暫的花季。春天到了,花的爭奇鬥豔就是成功的開端,因為享受安於現狀的生活,懶洋洋的躺在習慣的草地上,這是一類人的做法,另一類人則是抱著“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心態,待春天的氣息襲來,就爭相綻放,絕不落在人後。

你以為你是王,可以無故的得到錦衣玉食,名牌服飾,可以對父母頤指氣使,可以對朋友的尊重當作是自己肆意妄為的藉口,殊不知,這一切並不會一直習慣下去,當失望轉變為絕望,你就變得一文不值,好似世間完全沒有你的立足之地,習慣之後,你決定擺脫那些不良的習慣,因為你承受不住那種習慣,你變得謙讓有禮,關愛他人,你開始想要對父母好一些,想盡力讓他們開心,於是你努力向前奔跑,朝著那個叫做‘成功’的方向奔跑,雖然道路顛簸,摔倒無數,你也樂意去習慣這種疼痛,更為之前所擁有的壞習慣而慶幸。

一切從習慣中墮入另一種習慣,當然你也會從習慣之後墮入成功或是失敗,習慣之後的我們可能更加懷念習慣,習慣好似生活,從生活中受難,從生活中汲取,從生活中感悟,從生活中喜悅……

習慣之後,你又墮入另一種習慣……所以,習慣亦是生活。

習慣之後作文3

生活中,我們會因為環境而習慣很多事情,而習慣具有微妙的力量,習慣之後,我們便會按照習慣去做事。形成好的習慣之後,我們會受益終生,反之,形成壞的習慣之後,則會貽害無窮。

習慣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我們該習慣什麼才能對自身有益呢?我們又該如何去習慣呢?

習慣了甘於寂寞之後,才能擁有一片繁華。

寂寞是人心底最大的恐懼,如果耐不住寂寞,你就看不見繁華。習慣了甘於寂寞之後,我們才能撫平心底的躁動。葉嘉瑩也曾在《<青青河畔草>賞析》中提到過“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是幹事業還是做學問,都需要有一種勤勤懇懇和甘於寂寞的精神。”是啊,如此習慣之後,我們才能不為令人眼花繚亂的物質世界所擾亂心神,能夠靜下心來,潛心苦修,在這之後,去換取你應得的人世繁華。若是習慣了不甘寂寞而不擇手段地去表達自己,來早日獲得名利地位。那麼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有時候就會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結局。可如何習慣不甘寂寞呢?還是老話說得好“少說話,多做事。”在寂寞的時候,翻開一本紙頁泛黃的舊書,靜心默讀,久而久之,便能將對寂寞的恐懼轉化為驅使寂寞的恐懼,習慣甘於寂寞,靜心等待自己的'付出變為繁華的到來。

習慣了咬緊牙關之後,才能堅守幸福的到來。

每一個幸福面孔的背後,總有一個咬緊牙關的靈魂。近來《中國青年報》報導了一篇新聞,給我們講述了失去了父母雙親的任曉雲是怎樣咬緊牙關,成人成才的。在父親車禍逝世以後,她也意志消沉過,可她最終還是選擇了堅強,在各種艱難困苦面前,她習慣了咬緊牙關,堅持奮鬥,最後擁抱到了幸福!很多人,在小的挫折面前就意志消沉,習慣了輕言放棄,這樣只會註定失敗的人生。就好比冬天瀕死的桃花,只剩枯乾,但它能堅持,到了來年開春,依舊豔絕群芳。連大自然都在告訴我們,習慣了咬緊牙關之後,便能收穫幸福。只要你在困難面前不低頭、不放棄。若是桃花習慣了隨嚴冬一起逝去,那何來春暖花開的溫馨?人也是一樣,若是習慣了輕言放棄,那也只能自生自滅。

習慣總在不經意間形成,我們要在習慣之前向著事物美好的一面發展,在習慣之後受益終生。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捨棄不良的習慣,以免習慣之後貽害無窮。

習慣之後作文4

“你沒什麼要解釋的麼?”那個聲音是這麼問我的。

我垂下了眼,默默地在心臟角落將自己蜷縮成一團,小聲回他,“不了。反正已經做的再好也會被誤會,還不如就這個樣子,讓他們走他們自己認為對的路,反正我的解釋,他們也只會當成狡辯,只是嘴上說的好聽。反正……,反正啊,已經習慣了……”

可是淚水卻還是止不住的流下來了。

一直以為堅持自己的路就好,一直以為自己還沒有輸,一直以為我能接觸到嶄新美好的明天,可是當一切的誤會都向自己湧來,當初爭強好勝的心也就淡了。

一切都是在習慣之後才變成這樣的,作為固執的金牛座,既然已經這樣了,那麼與其別的比現在的處境還要差,那麼就讓它按照現在的狀況繼續發展下去好了。

同學的猜忌,老師的偏私,父母的誤會,一切在習慣之後,竟然變得平常起來。

和同學看不慣我一樣,我也看不慣他們小小年紀便有如此險惡的用心。在背後大言不慚的說著別人的壞話。我只不過是對著那幾個喜歡亂嚼舌根的`女生大聲說了一句,“如果你自己不能做到對別人公平,那麼你們就沒有資格得到別人的公平對待!”因為這一句話,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那幾個女生將關於我的流言散到了全班,可惜我對“清者自清”太信奉了,而且我一向不在意別人的眼光,所以此事不了了之。

老師誤會了我做錯事時,我只是悶著頭,一聲不吭。老師說的激情,越說越是難聽。什麼我們是囚犯,就該被好好管著,學生敢頂老師的嘴,真是反了。我不能反駁,也不敢反駁。因為我看過反駁老師的錯誤的下場。那幾個男生被死命的壓在地上,因為性子倔,後來那幾個男生畢竟年少,當著全班的面毫無形象的哭了。我不能像他們一樣,我死死咬住下脣。

父母有時候看不到我的好,逮到一些錯誤就會開始長篇大論。一開始我會反駁,可是習慣之後,我選擇了沉默。因為反駁也不會聽,且作為固執的金牛座,我從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只為自己而活。也許是因為我的自私造成了這一切,亦或我從來就只是一個人。

習慣之後便會感到一種孤獨。一種沒人理解的孤獨,明明大家都在看著你,卻沒有一個人可以理解你的內心。

明明都在看著你,卻沒有人可以知道你內心的苦楚。誰不是這樣呢,人們習慣了一個人去承受挫折,承受苦痛,可是在習慣之後,還剩下什麼?

習慣之後作文5

就像蒲公英飛了太遠,就會把想家,當成了習慣。

我的記憶中總有那麼一幅畫面:一個暮色冥冥的夜晚,一孤舟,一遊子。當船在漸漸靠近渡口的同時總會有那麼幾曲孤獨的調子響起。也許這並不是船中游子所吹起的箜篌,然而它著實觸動了多少人的心絃。之後,船已靠岸,遊子投宿於臨近的客棧,進門的第一句話便是:“店家,來一壺女兒紅,一小碟花生米。”

女兒紅,是遊子家鄉每家每戶都會制的酒。

大概這就是漂泊天涯之人都會有的感受,根葉相連,血濃於水,它是那麼的本能。可不是嗎?一個故鄉包涵了太多太多。它見證著時間的流逝,它敞開著成長的大門,它甚至包容著我們全部的習慣與任性,不管有理無理。

年少的`時候,習慣了故鄉的綠樹紅花,習慣了山間蟲鳴,習慣了在廣袤的黃土地上奔跑的不見人影直到日暮西沉才一身汗淋淋的回家,習慣了這裡平和舒緩的節奏而直至最終,這種習慣便成了厭倦。

於是,我們離家。

時光流轉,飄泊天涯後終究體會到古人“滴破相思萬里心”的情緒並非是無病呻吟。那昏黃的燈光下我們暗暗自問:是什麼時候?我們的習慣改變了?

看到了異地那一張張陌生的臉龐卻習慣於把他們想象成自己腦海中熟悉的一張張笑臉,只是那遠遠的距離讓我們茫然不知所措。

聽到了異地奏起的一曲曲古調,卻習慣於把他們聽成自己熟悉的“山風鳥語”,那遠似高山流水的悅耳。只是此刻那偶然的一個斷絃之音又讓我們回到了現實。

然後,我們無奈的自嘲:“呵呵,真是習慣了臆想啊~”

其實,不,這不是臆想,這是一種情結,這是一種習慣啊!

習慣的名字叫想家。

故土的旋律永遠還在,成長的是我們而不變的是土地。離開之後,我們常常會注意每一個大雁南歸的時節,我們會在深夜翻出幾卷泛黃的詩卷吟誦那麼幾句“少小離家老大回”,我們會在竹移影動的時刻佇立小階倍思量。不是偶爾,不是一次,而是常常。

最終,當這些舉動,這些念想成為我們的習慣之後,總有一天會突然頓悟,又將那些曾經的厭倦,變成習慣。

就像第二年的蒲公英又在春天裡生長了出來。

習慣之後作文6

當一個行為或思想被重複超過二十次之後,便會形成一種習慣,之後便是習慣左右你的行為乃至思想們所以,當我們重複著好壞不同的行為思想,習慣之後將帶給我們好壞不同的影響。

習慣之後,我們變得冷漠麻木。我們在車站等車時,總會看見一兩個乞討者在到處晃悠,乞討著錢財,或者說,乞討著同情。可是,真正施捨錢財的人卻很少。本來,等車的人們手上肯定有一些零錢。但大多數人看見乞討者就轉身離開或搖手拒絕,一句話也不肯多說。到底是什麼讓人們如此冷漠?是人們已習慣了隨處可遇的乞丐。起初,看見他們殘臂斷腿,衣衫襤褸,我們都會起惻隱之心,可是久而久之我們便習慣了。習慣了乞討者可憐的神情,習慣了乞討者伸出的雙手,習慣了乞討者乞求的話語。習慣之後,我們收起了同情;習慣之後,我們變得冷漠了。

習慣之後,我們變得思維定式。陳游標捐款從來都是大筆大筆,且非常高調。這時就有人認為他是故意炒作自己,提高知名度。可是炒作自己有必要花那麼多錢嗎?為什麼不想想,陳游標也許是真的發善心捐款,也許是想借自己來呼籲眾人做好事,也許是出於商業目的……但人們總是盯著那最消極的一面。因為媒體時常報道明星捐款,並曝光捐款數額,甚至做出了捐款排行榜。所以,眾人習慣了名人借捐款炒作自己,也就習慣性地認為所有名人都是以炒作自己為目的才捐款的。其實,習慣時候我們變得思維定式是正常的,但我們要避免極端思想的'出現,要看到事物積極的一面,這樣才有益於自己和他人。

習慣之後,我們變得理所當然。從小父母就陪伴在我們身邊,照顧我們的起居。我們吃父母的,用父母的,受他們關心照顧,父母之於我們可以說是仁至義盡了。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父母有越來越多的不滿。當父母稍有不如我們意的地方就發火,衝他們喊叫。就好像他們應該要按照我們的意願才對一樣。但是,即便是父母的愛,那也是有限度的。父母是會離我們而去的。習慣了父母的愛和照顧,我們變得理所當然,從來沒有想過回報。可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當我們終明白過來時,後悔已晚。

當我們習慣了冷漠,習慣了思維定式,習慣了理所當然,我們又怎能適應改變呢?所以,要調整自己,讓自己習慣變化。習慣之後,才能更好的發展。

習慣之後作文7

習慣的力量是無窮而微妙的,它不像火車轉軌,“啪”讓你一下換到另外一條道上,倒是更像慢性藥,日積月累,藥力慢慢發散,習慣後,藥性已經滲入五臟六腑,人就好不自主跟著習慣走了。

中國文壇目前似乎陷入了這樣一個習慣後時代,大家都習慣跟著“旗幟”、“潮流”,都習慣了逃避現實,都習慣了不說實話。

於是市場上充斥著以“主流文化”作為護身符、擋箭牌,赫然佔據著暢銷書架。不然就是寫些花鳥蟲魚,性靈散文,文化大散文,忽悠讀者去了另一個世界,忘記我們活在當下的責任與使命。習慣啊,把作家們的毛都摸順咯,本應個性張揚的稜角都被磨平咔!對於社會敏感話題,他們不敢碰觸,怕惹事上身;對國民的劣根,他們不敢批判,現在作家是“都有一個良心卻各自藏起”!

這習慣後的時代不正與魯迅筆下“坐穩了奴隸”的時代相契合嗎?作家成了習慣的奴隸,成了潮流的奴隸。然而,我們需要“逆流而動”的作家。他們是能“打破習慣”的人,是能“睜了眼看”的人!魯迅在《睜了眼看》中說:“中國作家對社會現實是沒有正視的勇氣的,甚至仰視、斜視都不能。”所以,要打破習慣,作家得先“睜開眼”。能“妙手著文章”的必先要有“鐵肩擔道義”。擁有廣闊的社會視角,敏銳的洞察力,心憂天下的胸襟才是成就大作的先決條件。像費孝通先生所著《江村經濟》是深入農村幾十年而寫成的.,並不像現在某些作家將自己鎖在“空中樓閣”裡,像待字閨中的小姐,只憑想像虛構文字,寫出了的仍是“不接地氣”、“習慣之內”。

打破習慣,中國文壇需要“闖將”。前段時間李承鵬的作品《李可樂抗拆記》掀起了不小的波濤。並不是專業作家的他敢於對強拆這一社會熱點問題“評頭品足”,還些小說加以諷刺宣洩,我覺得他可被視為闖將之一了。他“闖”過的是習慣鑄成的銅牆鐵壁,是潮流形成的一道封鎖線,是很多作家不敢碰的“禁區”。暫且不說這部作品從文學角度看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中國第一步拆遷主題小說”的名號是讓他為歷史所銘記、我也十分欣賞某雜文報刊將他的辦刊宗旨歸為“一本說真話講事實的雜誌”。它無疑是報刊中的一員闖將。可以為更多闖將抒發心聲,鍼砭時弊提供更廣闊的平臺。

作家就是該顯現出自己的稜角,站起來,逆流而動,用“匕首”和“投槍”打破這“習慣之後”的時代,闖出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