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典詩詞 > 詩經名句

《詩經》三首教案4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詩經》三首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詩經》三首教案4篇

《詩經》三首教案1

教學設想

這三首詩都是《詩經》中的名篇。,由於年代久遠,學生理解起來有飛定困難,因此,首先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每首詩的重點字詞,並在此基礎上,體會其中蘊涵的思想感情和:表現方法。注意理解要和讀結合起來,以讀帶動理解,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感覺能力和詩歌鑑賞?’能力。背誦全部詩歌。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可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引入新課。《在水一方》是一首電視連續劇插曲,是根據《蒹葭》改寫而成的。

二、介紹《詩經》

1、學生自行閱讀課文註釋①,瞭解有關《詩經》的基本情況。

2、教師補充:

《詩經)最早稱為《詩》或《詩三百》,漢代開始尊之為“經”,此後才稱為《詩經》。《風》也稱為《國風),包括周南、召南、衛、王、鄭、齊、魏、唐、秦、陳等15個地區的民間歌謠,共106篇,多是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雅》又分為《大雅》和《小雅》,多是貴族作品。《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等,共40篇,多是奴隸主貴族祭祀神明的樂歌。

《詩經》的內容豐富,它全面地反映了西周時代社會的面貌,特別是《國風》和《小雅》,很富有現實精神。它們控訴了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壓迫和剝削,描繪了人民的婚姻、愛情和勞動生活,表達了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願望和要求,具有較強的思想和文學價值。《詩經》中的詩,句式以四言為主,多用重章疊唱的手法,並大量採用賦、比、興的手法,語言豐富多彩、樸素優美,音節自然和諧,很有藝術感染力。

三、朗讀課文疏通閱讀障礙

1、教師範讀課文,或者聽朗讀帶。

2、解決課文中重點字詞的讀音。

(1)學生結合課文註釋掌握部分字詞的讀音。

(2)教師補充強調:

雎鳩窈窕參差伊人雞棲於桀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後分別朗讀這三首詩歌。

四、學習第一首《關雎》

1、男生齊聲朗讀這首詩。

2、理解。

要求學生結合註釋知其大意,然後教師幫助解決其中部分重點字詞。

補充:

(1)參差:長短不齊。

(2)悠哉;思念綿綿不斷。

(3)輾轉反側:翻來覆去。輾轉,來回轉動;反側,翻覆。

此處可以結合“課後練習三”進行理解。

3、探究。

要求學生思考:

(1)這首詩是怎樣抒發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

(2)這首詩中有大量的興句,想想這些興句對錶達詩歌的思想內容有什麼作用?

學生討論後明確:

(1)首章四句,寫男子愛慕和追求一個溫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結成配偶。次章八句,寫男子對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當“求之不得”時,則是“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他的思念之情達到了高潮。末章八句,寫男子因相思出現幻覺,彷彿同那個採荇菜的女子結成了美滿姻緣,表現出求而得之的歡樂。詩篇反覆吟唱男子對女子的思戀、追求過程,反覆表現女子採荇菜勞動的勤勞善良形象,感情熾熱、純真,體現出民歌樸實清新的風格。

(2)首章以雎鳥的成雙和鳴、相依相戀,興起淑女應配君子的聯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無方,隨水而流,興起淑女之難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採之”“芼之”,興起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正是運用了興的手法,詩歌將人物內心的感情較好地揭示出來了。

4、背誦全詩。

五、學習第二首《兼葭》

1、女生齊聲朗讀這首詩。

2、理解。

要求學生結合註釋知其大意,然後教師採用學生提問的方式解決其中疑難字詞。

3、探究。

要求學生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這首詩是怎樣表現詩人執著的愛情追求的?

(2)請仔細思考體會:這首詩各章的基本內容是相同的,僅僅是換了幾個詞語,你認為這樣寫是否重複?為什麼?請簡要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討論後明確:

(1)一是從內容來看,每章前兩句寫景,點明節令,烘托氣氛;後六句寫尋求“伊人”的情況。全詩迴旋三疊,反覆歌詠。詩人熱烈地追求其所愛慕的“伊人”,雖然在大河上下反覆尋求,可望而不可即,歡晤受阻,仍然神魂顛倒,執著專一。二是注意景與情的結合。全詩情調悽婉動人,已經朦朧深邃。蒼蒼的蘆花,露結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見之無蹤的伊人……這一切都與詩人的彷徨失望和執著追求融為一體。

(2)並不重複。

4、請學生快速閱讀“課後練習三”,參照這一習題翻譯《關雎》的形式,自己選取《蒹葭)中的任一章節,翻譯成現代詩歌。

注意,這道題目難度很大,因此,在學生解答時,教師要作出適當的指導。對於學生所寫的,注意肯定其中寫得好的句子既可,並不要求全篇都必須寫得很精彩。要以激發學生興趣和引導學生理解為目標。

5、背誦這首詩。

六、佈置作業

熟讀並背誦這兩首詩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指名學生試著背誦《關雎》和《蒹葭》

二、學習《君子于役》

1、教師朗讀全詩。

2、學生自由朗讀這首詩。

3、結合註釋,學生相互交流,理解這首詩歌的基本意義。

教師補充:如之何勿思:怎麼能不思念呢?如之何,相當於如何、怎麼。

4、探究。

(1)注意,“不知其期”、“不日不月”、“曷至哉”、“曷有其恬”、“苟無飢渴”等幾句,包含了思婦怎樣的心理活動?請仔細體會。

(2)這首詩是怎樣運用景物來渲染思婦內心感情的?

(3)這是一首閨怨詩,這樣的詩可以說是舉不勝舉,你能再舉幾例嗎?

學生討論後明確:這首詩,通過一個山村婦女對久役不歸的丈夫的深切懷念,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繁重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怨恨。全詩共兩章,首章側重寫女主人公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末章側重抒發女主人公對丈夫的關懷心情。

(1)都包含著思婦對丈夫無限的思念、關懷、憂慮的曲折複雜心情。

(2)用日暮黃昏的景象襯托主人公的迷茫悵惘之情,從而構成了一種深沉綿邈的藝術境界。整個畫面樸素逼真,富有生活氣息和山村情調,很好地烘托出主人公內心的情感,並使這種感情變得更加纏綿悱惻。

(3)略。

5、請學生快速閱讀“課後練習三”,參照這一習題翻譯《關雎》的形式,自己選取《君子于役》中的任何一章節,翻譯成現代詩歌。

6、背誦《君子于役》。

三、指導學生朗讀這三首詩

四、課文學習總結

五、佈置作業

《詩經》三首教案2

●課 文 說 明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起初稱為《詩》,被漢儒奉為經典。編成於春秋中期(前6世紀),收錄從周初(前11世紀)到春秋中期的作品,共305篇,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句式以四言為主,雜有二、三、五、六、七、八言。寫法有賦、比、興的區別:“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朱熹《詩經集傳》)“風、雅、頌、賦、比、興”被稱為《詩經》的“六義”。

關 雎

《關雎》在《詩經》中位於卷首,《毛詩序》認為這首詩是讚美“后妃之德”的,以為女子只有忠貞賢淑、含蓄剋制,才能夠配得上王侯。因此,把這首詩放在《詩經》之首,以明教化。現在一般認為是一首優秀的愛情詩。“關雎”是以詩歌首句中的兩個字作為題目,其他篇章也是如此。

詩的第一章(第一節),先用起興開篇,“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那在水中的陸地上“關關”鳴叫的水鳥,情誼深摯,互相唱和的樣子,與君子、淑女和樂恭敬地相處非常相似,寫水鳥是為了引起讀者的相關聯想,醞釀氣氛。接著就進入了正題,提出文靜美麗的姑娘才是小夥子的理想配偶。

第二章(第二節),寫小夥子追求心上人而未得的憂思。還是以“興”寫起,長短不齊的荇菜,就應當想盡辦法在船的左右兩邊採擇,“窈窕淑女”,就應當醒著夢著都念念不忘、執著追求。追求不到,小夥子非常憂慮,日夜思念她,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把一個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自已的人,寫得非常傳神。

第三章(第三節和第四節),寫小夥子因苦惱而成夢,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親近她,愛慕她,為她彈琴鼓瑟,敲鐘打鼓,取悅於她,歡喜之情溢於言表。

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主要表現為“興”和“重章疊句”。在情感特質上主要體現為以禮節情。小夥子雖然非常愛慕“淑女”,但是他沒有讓這種愛氾濫;雖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異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夠自我排解這種痛苦,使情感始終沒有超越倫理的制約。正如孔子所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體現出健康明朗的.風格。

蒹 葭

《蒹葭》是《詩經》中表現“朦朧美”的名篇。可能是寫一個男子傾心於一個女性,表現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這首詩和《關雎》都可以看作愛情詩,但是無論從風格上還是從表現手法上都有著很大的差別。

《關雎》一詩著重於“敘事”,我們從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夥子從愛上“窈窕淑女”後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這樣一條線索。《蒹葭》中卻沒有明確的故事,第一章就寫到主人公隔水遠望,伊人正姍姍而來,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尋,伊人彷彿就在不遠處的水中陸地上,若即若離。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覆詠歎,突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與漫長,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綿長持久,表現出主人公不能夠走近“伊人”又永遠點亮希望的情感狀態。與《關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物件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託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寫主人公的形象,則著力寫他的遠望。一開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邊,向對岸望去,看到他所愛慕的那個姑娘正向水邊走來,心裡很高興;可不久,蘆葦擋住了他的視線,看不到她了。他以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著河岸向上走;走了長長的一段艱難而又曲折的路,卻依舊是什麼也沒有看見。他不灰心,又折回來去追尋她,最後終於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個小洲上;這時他內心便充滿了喜悅。十分明顯,主人公跟那姑娘並無交往,甚至還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遠地望見她,便感到心滿意足。這種愛是“朦朧”的,它的動人之處也正在於“朦朧”。

《詩經》三首教案3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瞭解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結合課文下的註解疏通文字。

教學難點 對詩中文言詞語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別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學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詩歌財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李清照等等這些偉大詩人的名字,幾乎已是家喻戶曉,他們的許多優秀詩句在今天已是膾炙人口。飲水思源,當我們順河而上追其源頭時,便會看到那閃爍著耀眼光輝的起點,這起點就是作為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的《詩經》。今天,就讓我們一道來探究一下這源頭裡的無窮奧祕吧!

二 、瞭解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

(一)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註釋①,可設計問題幫助學生儘快掌握重點知識:

1、《詩經》反映的是我國哪個歷史時期的生活?

2、 既然是詩,為何後來又被改稱為《詩經》呢?

3、《詩經》是按照怎樣的體例編輯的?

教師明確:

1、(略)

2、此乃主要是漢代學者認為《詩經》為儒家創始人孔子所編輯,故將此視為儒家經典,因此,稱其為《詩經》。

3、(略)

(二)教師補充介紹:

《詩經》中普遍運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教材第30頁練習中對此有解釋)。下面重點解釋“比”和“興”。高中舊教材中曾選用了一首《碩鼠》便是運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詩。其詩作者將奴隸主喻為大老鼠。詩人發出了”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的憤怒控訴;《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漣漪”,可將它當作“興”的使用,即作者言黃河之水是“假”,控訴剝削者的行徑是“真”;另外,《關雎》一詩的開頭兩句詩,更是典型的“興”。作者言“鳥情”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單元第七課《孔雀東南飛》一詩中的開篇那兩句詩:“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據對上述解釋的理解,同學們在學習完《氓》這首詩後,做一做課後練習第二題。

三 、引導學生閱讀預習提示,瞭解三首詩的基本內容

(以便於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問題:

1、三首詩寫的各是什麼內容?

2、從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對那首詩更感興趣?為什麼?

四、導讀全詩,疏通文字

(一)教師範讀(或放錄音,或放多媒體課件)

1、學生給生字注音

2、體會詩的朗讀節奏

(二)學生自讀,並結合課下註解掌握詩中詞義。

(三)學生分別將三首詩口頭譯成現代漢語(可分組進行,每兩至三組負責一首詩的翻譯)。

五、佈置作業

1、熟讀三首詩,掌握詩的內容。

2、預習課後練習一、二兩題。

板書設計

《詩經》三首

一 、題解:

1、《詩經》簡介: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

風、雅、頌;

賦、比、興。

2 、各詩內容:《氓》 家庭生活;

《無衣》 軍旅生活;

《靜女》 愛情生活。

二 、分析作品: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本詩的藝術特色和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對詩歌藝術特色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 、檢查作業(由解答《氓》所運用“興”的手法一題而匯入)

二 、組織學生討論

如果刪去《氓》的三、四章,即“興”的內容,是否會影響本詩的藝術效果和思想性的表達?《無衣》和《靜女》在上述兩方面可以為我們提供怎樣的幫助?

三 、教師點撥歸納

1、藝術性:《氓》在第三四章所使用的起興詩句是在用自然現象對照女主人公的戀愛生活變化,而從“其葉沃若”到“其黃而隕”,是否恰恰象徵著戀愛生活有幸福到痛苦的巨大轉變呢?由此還可生髮出諸多聯想。《無衣》運用反覆吟唱的手法,意在強化那種軍人責任感的目的。《靜女》在細節描寫上既做到了絲絲入扣,又為讀者提供了自由想象的天地。

2、思想性:《氓》中夫妻情感上的危機;《無衣》中軍人特有氣質的顯現;《靜女》中青年男女戀情上的真誠,這些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無盡的思考。

四、 佈置作業

背誦《無衣》《靜女》全詩和《氓》的前兩章。(根據課時情況,亦可當堂布置背誦並加以抽查)

板書設計

藝術性 :“興” 反覆吟唱 細節描寫

思想性:《氓》痛斥了負心丈夫的薄情寡意

《無衣》歌頌了軍人的偉大精神

《靜女》歌頌了美好的愛情世界

《詩經》三首教案4

[教學目的]

1.瞭解古代勞動人民嚮往追之美好愛情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中重章疊句的形式1《詩經》的表現手法。

3.掌握下列字、詞的音和義:臣鳩、窈窕、逑、荇萊、寤寐、蒹葭、無、恬、渙、塒、址、桀。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誦讀的要領,掌握誦讀·勺技巧。

2.《詩經》的內容理解。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鑑賞、背誦、討論、比較。

媒體設計

圖片、音樂、錄音。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在我國幾千年的古典文學長郎中,《詩經》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朱,它是詩歌文學的鼻祖,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今天我們學習的三首詩均出自於《詩經》。

二、解題

《詩經》本稱“詩”,後被儒家奉為經典,才稱《詩經》,是我國第一郎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305篇詩歌,古時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編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

論語》說:“不學詩,無以言。”占人認為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範讀課文,結合註釋,掃除文字障礙,可採用投影。

雎鳩(jiū):一種水鳥。

窈窕(yáotiáo):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種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這裡指時時。寤,醒著。寐,睡著。

蒹葭(jiānjiā):蘆葦。

唏(xī):幹。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邊。

塒(shí):在牆壁上做成的雞窩。

涘(hu6):相聚、相會。

桀:通“橛”,為棲雞做的木架。

(2)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

①題目取自於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採用疊章的形式,即重複的乙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④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

(3)概括每首詩的主要內容。

《關雎》寫的是詩人對河邊摘荇菜的美麗姑娘的愛戀。

《蒹葭》是一篇美麗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飽含無限情意。

《君子于役》寫妻子懷念行役無期不能歸家的丈夫。

四、佈置作業

熟讀全文,口譯全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二、具體研習

1.從內容上來說這三首古詩有一個共同特點,都表達了作者對所愛之人的思念。

《關雎》裡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等句。詩人從夜不能寐到主動接近,表達了對採荇菜姑娘的無限傾慕和大膽追求。

在《國風》中,最集中的是關於戀愛和婚姻的詩。在《詩經》時代,在某些地域,對男女交往的限制還不像後代那樣嚴格,由此我們在這些詩中可以看到年輕小夥對美麗姑娘的大膽追求。

《蒹葭》“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表達了詩人追求所愛的堅強意志。

“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說明愛的路上困難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達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情意。

2.從總體上說,社會的制約是逐漸嚴格起來的,戀人們對自己的行動,不得不有所拘束。於是我們在《國風》裡看到許多情詩,詠唱迷惘感傷和可求而不可得的愛情。在後人看來,這也許是一種含蓄微妙的藝術表現,但在當時,恐怕主要是壓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