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勵志 > 職場勵志

積極工作勵志的散文

生活中會遇困難,工作中也一樣,下面本站小編和大家一起去看看那些有關工作中勵志的故事,歡迎閱讀。

積極工作勵志的散文

時間就是金錢

網際網路時代,企業的發展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於中小型創業公司來說,時間就是金錢。

為了業務成長,就必須得腳踏實地,把每件事情都落到實處。

作為一個團隊的領導者,懂得如何克服拖延症將會提高團隊的生產力,工作更加有效率。

這年代,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點拖延症。

不過,如果還有一種週期性拖延症患者,他們的症狀是:幾乎會拖延每一件他們必須得做的事情。

相關資料顯示,全球大約有20%的慢性拖延症患者。

他們往往會拖到汽車沒油了才會去加油,會因為遲遲不去買票而錯過想看的演出,會因為拖延症逾期工作專案。

另外,還有一種拖延症,醫學上稱無法做出決定的拖延者(decisionalprocrastination),他們往往會不肯做決定,往往要拖到最後一刻才會做決定,或者讓別人替他們做決定。

他們是主動、有意識地、策略型的拖延症患者。

對付這種慢性拖延症,這裡有4個妙招:

1、拆分整個專案為一個一個小的任務。

拖延症患者通常會傾向於關注更大、更為巨集觀的部分,一個大的專案對於他們來說太為難了。

他們往往會看到整個森林,卻忽略了這樣的事實:森林是由一棵棵樹木構成的。

他們總以為自己能夠搞定所有,但結果往往不是這樣,所以就很容易產生挫敗感。

所以,把整件事情拆解為一個一個目標清晰、明確的、可執行的小任務,這樣將更有利於事情的完成。

2、階段性目標或任務完成後小小犒勞一下自己。

鼓勵讓人產生動力。

雖說犒勞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對你的下一個目標卻有著巨大的鼓勵和推動作用。

每當我們實現自己的目標後,要記得好好的犒勞自己一下。

如果你發現一件事特別難完成和堅持,那麼可以考慮把它和最大的獎勵聯絡起來,這樣可以讓你把注意力專注在要做的事情上,它可能是看最愛的美劇、聽喜歡的音樂、十分鐘的個人時間、玩個休閒小遊戲、喝咖啡等等。

設定一些心水的獎品,讓它們成為你完成任務的推動力。

任務的難度係數越大,獎品越好。

俗語說,積習難改。

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形成一種固定的神經元模式,神經迴路連線得越緊密,行為習慣化的程度越強。

當你在試圖改變一個習慣的時候,記住不要把自己逼得太急,不要完美主義。

習慣形成背後的科學原理告訴我們,一箇舊習慣對應著的神經迴路是無法一下子就消失的,它可能會反覆而頑劣地重複打攪我們的生活,

只能靠新習慣打造更強大的新神經迴路,用新的神經迴路去戰勝舊習慣,循序漸進,慢慢來就可以了。

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

所以,即使你只重要能完成目標的80%,就是成功。

3、公開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決心。

一旦你向其他朋友宣告你要幹某件事,你會覺得其他人都在看著你,這樣以免你毅力不足,為自己找藉口中途放棄。

你可以社交媒體上釋出自己的目標,和朋友成群結伴一起減肥、跑步,或者公開發表日記,開始記錄自己的心得。

當然這也適用於團隊作業。

如果責任太過於分散,反而更容易產生拖延。

最佳的辦法是清晰列出每個人負責哪一部分工作任務、截止日期、公開透明權責分明地落實每一個人身上,並且可以清晰地追蹤整個過程,這樣,每個人的工作都可以獲得公開公正地評估,哪位團隊成員工作出色,對團隊產生價值,一目瞭然,更容易得到公開地認可,即使是在異地遠端協作。

4、開始了就不要停下來。

根據牛頓第一定律:運動的物體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將會一直運動。

做事也一樣。

一旦患上懶癌,就永遠都開始不了了。

所以,當你一旦開始著手一件事情,你就得一直堅持下去,直到完成它。

選擇任務列表中最簡單的事情,逼迫自己現在就開始。

關掉瀏覽器,關閉電子郵件提醒、整個熒幕充斥的只有你要做的那件事情。

就在現在,開始吧!

別讓自己的工資與能力不匹配

曾有個月薪三千的女孩子,編的稿件漏洞百出,老闆怒拍桌子,她卻回了句:“一個月三千塊工資,你還想怎麼樣!”琢磨她這話挺有意思,

就像我們買了件便宜貨,用不了兩天就壞了,於是寬慰自己:就花那麼點錢買的東西,你還想怎麼樣?當然,她的潛臺詞是,你給我八千,我自然就做得好好的。

但問題是,老闆付薪水也是一分錢一分貨,你必須在拿三千工資時,先體現出八千的價值,老闆才願意買單。

當年我剛入職時工資也是三千,但第二個月就漲到了八千。

因為每次老闆要的文案,我不僅寫到位了,還會拿出兩個以上的版本讓他挑:一個是按他的要求寫的,其它則是我建議的方案。

當時我沒有去想其中的關竅,只是因為喜歡寫作,就會琢磨怎樣寫會更好;又因為珍惜自己的文字,所以覺得出自我手的文字,都關係我個人的品牌,於是很用心。

在我看來,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帶過二十多個中文研究生後,才發現這種態度很稀缺。

那些比一般人多念七年語文的人,竟連自己寫的東西都不願多看一眼,文字、標點、語法的錯誤觸目驚心,對相關的知識背景一無所知,更別說去關心版式好不好看,配圖美不美了。

他們關心的是要不要加班,而想做好文字工作的人,是不會去考慮這件事。

因為打磨文字所下的功夫,是看不到底的—不然曹雪芹也不會“加班”十年,還寫不完一部紅樓。

試問,要做好哪項工作不是如此?以“要不要加班”來評價一份工作好不好的人,絕不是企業需要的人才,因為他對工作的態度就是“做了”而不是“做好”。

舉個例子,我公司附近的麥當勞門口,有個看自行車的大媽,夏天時她都會給所有的車,覆上自己帶來的塑料布。

顧客取車要走時,她還會笑著擰一把溼布,幫你擦擦坐墊,降降溫。

她從來沒有開口,但很多人會主動多給她一塊錢,還連聲道謝。

大媽和其他看車人的區別,就是“做好”和“做了”的差距—在金錢上,差距是一倍;在成就感上,差距無法估算。

我完全瞭解有些新人的想法:又不想在你這久混,幹嘛那麼賣力氣?其實,誰會在一家公司幹一輩子?在中國可以活到3年以上的企業不到10%,向更好的企業、更好的工作邁進,是我們每個人的征程。

不同的是,優秀的人在哪裡都會墊下堅固的基石,所以越走越高。

成為世界五百強的CEO,應該是每個職場人的嚮往吧,但對於新人而言,小公司也有小公司的好。

大公司就像蔡京家的廚房,崗位細分到切蔥花都要一個專職的廚娘,你可能老長時間連切肉的大活都沒機會沾手,更遑論學會做一整個包子。

而小公司人力資源緊張,同樣三千工資不可能只讓你切蔥花,所以你必須很快學會做包子,還得會做很多種包子—當然,前提是你願意學。

如果你第一份工作就進入大公司,慶賀之餘也要提醒自己,公司看到的只是你光彩奪目的學生時代,在職場上你還是一個零,有可能變成正數,也有可能變成負數。

很多人錯把所在機構的強大,當作自己能力的強大—這也是為什麼有些離開央視的主持人,很快就被人淡忘。

白巖鬆曾說,讓一隻狗天天上央視,就能變成名狗。

但要知道,沒了央視的舞臺,不用多久它就會變回土狗。

標籤:勵志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