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歷史故事

關於紅軍長征的小故事

紅軍長征過程中,發生過很多感人的小故事,你知道有哪些你呢?下面就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於紅軍長征的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紅軍長征的小故事

關於紅軍長征的小故事篇1:鍾赤兵的長征故事,“中國保爾”鍾赤兵

在共和國的開國將領中,有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獨腿將軍,他驍勇善戰,屢建奇功,毛澤東曾親自為他頒發紅星獎章。他就是憑著頑強毅力以殘缺之軀走完長征路的鐘赤兵。他頑強的精神可以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柯察金相媲美,所以許多人親切地把他稱作“中國保爾”。

1935年2月,紅三軍團所屬各師整編為四個團,21歲的鐘赤兵由原五師政委改任十二團政委。在指揮奪取婁山關的戰鬥中,鍾赤兵的右小腿被子彈擊穿,血流如注,但他拖著傷腿堅持指揮,直至昏迷。

紅軍第二次佔領遵義後,鍾赤兵被送到野戰醫院。醫生經過仔細檢查後,決定立即實施截肢手術。當時的醫療條件極其簡陋,沒有麻藥,醫生就用繃帶把鍾赤兵綁在門板上,手術工具是一把老百姓砍柴用的刀和一條斷成半截的木匠鋸。手術中,木匠鋸上下拉動發出刺耳的響聲,鍾赤兵忍著如萬箭穿心的劇痛,卻始終沒哼一聲。在場的醫生、護士都被他堅強的意志所感動,年僅15歲的小護士馬湘花抽泣著說:“我從沒見過這樣的場面。”

因手術時沒有消毒藥品,幾天後鍾赤兵的傷口感染了,高燒持續不退。為了把他從死神手裡拉回來,醫生決定進行第二次截肢手術,把右腿膝蓋以下全部截去。不料,手術後傷口仍繼續感染,醫生不得不硬著心腸將他的整條右腿從股骨根部截去。就這樣,鍾赤兵忍受了三次“拉鋸痛”,常人根本無法想像這樣的疼痛。

此時,部隊又將踏上長征路。是讓鍾赤兵留在當地老百姓家裡養傷,還是讓他繼續參加長征?組織上舉棋不定。鍾赤兵對前來看望他的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說:“就是爬,我也要跟上部隊。無論如何,我不離開紅軍。”毛澤東當即表示:“鍾赤兵很能打仗,是有戰功的,怎麼能把他丟下不管呢?就是抬也要把他抬著北上!”就這樣,鍾赤兵被安排到幹部休養連,拖著一條腿隨中央直屬部隊行軍。

1935年8月,鍾赤兵所在的幹部休養連由川西北黑水蘆花出發,在糧食匱乏、沒有油鹽吃、衣服單薄的艱難條件下,爬雪山,過草地。起初,走平路時戰友們用擔架抬著他走。遇到懸崖峭壁,擔架抬不過去,他就自己拄著雙柺前進。每邁動一步,傷口便劇烈地疼痛,有時實在難以拄柺杖通過,他就在地上爬著走,手上和胳膊肘子經常弄得到處是口子,但是,他從來沒有喊過一聲疼,連眉頭都不皺一下。

後來,當傷口稍有好轉時,他就讓戰友把他綁在馬上行軍。

部隊進入彝族、藏族聚居區後,當地反動武裝不斷打冷槍襲擊紅軍,部隊不得不盡量隱蔽、疏散行軍。鍾赤兵為縮小行動目標,堅決不躺擔架,硬是咬著牙堅持一個人拄著雙柺一瘸一跛地走,或者一點一點慢慢爬,經常從高處滾下來,爬起來繼續走。就這樣,鍾赤兵憑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克服了常人難以忍受的艱難困苦,最終到達了陝北。

關於紅軍長征的小故事篇2:董必武的“特製草鞋”

紅軍在爬雪山、過草地以前,進入到一個崇山峻嶺的地帶。

那天晚上,下著傾盆大雨,天黑得伸手不見五指,往北去的山路,崎嶇不平,又特別滑。

董必武和警衛員小王,沿著高低不平的羊腸小道,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前摸索著趕路。小王不小心踩翻了一塊石頭,重重地摔了一跤,當他爬起來的時候,滿身是泥,嘴裡也摔破了,流著血。最倒黴的是,腳上穿的鞋子不見了,他沒有對任何人說,決定咬咬牙挺過去,只好光著腳丫子趕路。

第二天清早,雨過天晴,大地像一座水晶宮一樣,雨珠在太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亮。董必武發現小王的光腳丫上有幾條血口子,就知道他的鞋子丟了,便從馬褡褳裡取出一雙自己的舊布鞋,遞給小王說:“要取得革命勝利,現在就要吃大苦。你光著腳,是走不出雪山草地的,快拿去穿上吧!”

小王堅決地說:“我不怕苦,就是打赤腳,也保證在長征路上不掉隊,走出雪山草地沒問題!”這是多麼好的戰士啊!董必武聽了心裡十分感動,仍舊把那雙鞋遞到小王手上,說:“這是命令,你拿著穿!”

小王說:“我知道首長只有這雙鞋,還是您自己留著穿吧。”

董必武把腳往上一蹺,得意地說:“這不還有一雙草鞋嗎?”

小王說:“那雙草鞋已經很破了。”

董必武笑了笑,說:“不要緊,我還準備了一批‘特製布鞋’。”

小王十分疑惑,心想從長征開始,就一直跟隨著首長,這種鞋,別說沒有見過,連聽都沒有聽說過。小王望著董必武,眨眼問道:“什麼特製布鞋?我怎麼從來沒有聽說過。”

“哈哈哈,”董必武笑了起來,然後指著馬背上的馬褡褳說,“那不就是嗎?”

小王知道,馬褡褳裡,除了董必武的一些辦公用具和簡單的生活用品外,其餘的東西都是在行軍途中撿的破爛,像破布、破鞋、破襪子、破麻袋、破棕片等。平時,由於工作忙,董必武沒有給小王解釋。今天,他親自從馬褡褳裡取出幾塊棕片,在自己的腳上嚴嚴實實地包紮起來。包紮好以後,在地上走來走去,一邊走一邊說:“過去古人作戰,用鐵甲做衣服。我們把這些破爛撿來做鞋穿,用壞了一層,再包紮一層,不就是‘特製布鞋’嗎?”說完又得意地笑起來。

從此以後,董必武又多了一個撿破爛的夥伴,就是警衛員小王。正是董必武發明的這些“特製布鞋”,在長征行軍中廣為流傳,陪伴紅軍爬過來雪山,走過了草地。

關於紅軍長征的小故事篇3:血戰湘江

借道“南天王”

1934年10月中旬,蔣介石得知紅軍主力有突圍跡象,匆忙趕赴南昌,在紅軍西征路上部署封鎖線。

橫在中央紅軍面前的第一道封鎖線,設在贛西南的安遠和信豐之間,由碉堡群構成,號稱牢不可破的“鋼鐵封鎖線”。防守這道封鎖線的,是被稱為“南天王”的廣東軍閥陳濟棠的粵軍。讓蔣介石料想不到的是,早在1934年4月,陳濟棠為了儲存自己的實力,就已經開始尋求同紅軍的聯絡。9月,周恩來派專使祕密與陳濟棠取得聯絡,向他宣傳“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槍口一致對外”的道理。陳濟棠巴不得紅軍不進入廣東,使蔣介石的中央軍沒有追進廣東、乘機侵佔他的地盤的藉口。紅軍與陳濟棠達成了借道通過的協議。這樣,紅軍除了與粵軍個別部隊有零星交火之外,幾乎兵不血刃地通過了第一道封鎖線。

11月初,當蔣介石判斷出中央紅軍的行動意圖是去湘西北與紅2、6軍團會合後,立即命令薛嶽率中央軍追擊,同時命湘軍何健部入湘南佈防,陳濟棠率粵軍主力進至樂昌、任化、汝城間截擊。但何健的湘軍還沒來得及部署,紅軍已經撲向第二道封鎖線。此時,第二道封鎖線的主角仍是陳濟棠的粵軍。粵軍一個團意外地與紅軍打了一仗後,11月8日,紅軍在橫列於任化、樂昌之間的粵軍重兵檢閱般的注視下,通過了第二道封鎖線。

湘軍也打“小算盤”

紅軍順利通過第一、第二道封鎖線後,迅速撲向湘南。前進的路上是蔣介石的第三道封鎖線。這道封鎖線設在郴州、宜章之間,守軍為“湘軍悍將”何健的部隊。但何健太瞭解紅軍的戰鬥力了,所以,當他接到蔣介石要他阻止紅軍西進的命令時,心裡十分矛盾。一方面,他希望能僥倖成功;另一方面,他也深怕與紅軍拼掉了老本,回頭再被老蔣收拾掉。這種想吃怕燙的心理最終還是讓何健效仿陳濟棠,以“保境安民”為主,追堵紅軍為次,想讓紅軍早些離開湘境。於是他把重兵集結於湘西北,在湘南與廣東的結合部兵力配置則較弱,指望陳濟棠能幫上一把。可是陳濟棠又怎麼會幫他呢!至11月15日,紅軍從湖南良田至宜章間突破第三道封鎖線。

紅軍雖然通過三道封鎖線,但也暴露出弱點

紅軍在戰略轉移的過程中,暴露出三個弱點。一是行動遲緩,部隊採取難以機動靈活的方式作戰。由於中共中央機關把大量笨重的物資和工廠機器等“罈罈罐罐”都帶上了,部隊行軍長達160裡,一天只能走二三十里;同時,總是採取兩個軍團在左翼,兩個軍團在右翼,一個軍團殿後,中央機關居中的方式,被稱為“抬轎子”式轉移、“甬道式”行軍。二是暴露了轉移的戰略意圖,讓蔣介石判斷出中央紅軍要去湘西北與紅2、6軍團會合。三是優柔寡斷,不善於根據敵情變化及時轉變作戰方向。當紅軍進入湘南地區時,毛澤東曾建議紅軍組織力量反擊,趁國民黨軍各路立足未穩之際,尋殲其一路或一部,改變被動局面。彭德懷亦提議迅速向湘潭、寧鄉、益陽挺進,避免陷入絕境。但是,只顧得消極避戰、一味西進的博古、李德,拒不採納毛、彭的正確建議。

血戰湘江,紅軍突破第四道封鎖線

進入湘南,前面橫亙著瀟水和湘江兩條大河,繼續向前就等於往敵人布好的口袋裡鑽。蔣介石認為圍殲紅軍的機會到了,令湘、粵、桂及中央軍共約40萬人對紅軍形成追堵合圍之勢,企圖把中央紅軍扼殺在湘江以東地區。11月25日,中革軍委決定從興安、全州之間搶渡湘江。中央紅軍離開根據地後最大的一場惡仗開始了。

11月27日,紅1軍團先頭部隊順利突過湘江,控制了界首到腳山鋪之間的渡河點。28日,紅3軍團也渡過湘江,並控制了界首以南部分地區。側翼的紅8、9軍團業已佔據有利地區,殿後的紅5軍團則扼守要地,遲滯追擊之敵。英勇的紅軍主力軍團,已經搭好了掩護中央縱隊通過的安全通道。此時,中央縱隊距渡江點僅有80公里,如果輕裝急行,即可迅速過江。然而,博古、李德等人仍不肯拋棄從蘇區帶出的笨重家當,在路上足足耗去4天寶貴的時間。此時朝湘江急進的國民黨各路大軍已迫近江邊。為了保證中央縱隊的安全,各路紅軍都陷入了以少打多、以弱對強的被動境地。紅軍廣大指戰員發揚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與優勢之敵展開浴血奮戰,其慘烈程度難以言表。戰至12月1日,中共機關和中央紅軍大部渡過了湘江。但是,因擔負掩護任務而被阻於湘江以東的紅5軍團第34師和紅3軍團第6師第18團,大部壯烈犧牲。

至此,蔣介石精心設定的四道封鎖線均被英勇的中央紅軍突破,對於其重大意義,正如當年親歷其事的李聚奎後來所說:“在贛粵湘桂邊突破國民黨軍設定的第一道、第二道、第三道和第四道封鎖線,是中央紅軍長征第一階段的戰鬥,也是中央紅軍長征最艱難的時刻,歷時一個半月。在這個階段中,紅軍以‘久困之師’,連續打破了粵軍、湘軍、桂軍和國民黨‘中央軍’三四十萬部隊的圍追堵截,衝出了重重封鎖,渡過了湘江,雖然付出了巨大的損失和犧牲,但粉碎了國民黨蔣介石妄圖消滅中央紅軍於粵湘桂邊境的計劃,充分顯示了中國工農紅軍無堅不摧的英雄氣概,在紅軍長征史上佔有一席重要之地。”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損失最慘重的一仗

經湘江一役,中央紅軍從出發時的8萬餘人,銳減至3萬餘人。這是“左”傾冒險主義和逃跑主義造成的嚴重惡果,給中國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通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與前四次反“圍剿”勝利的對比,各級指戰員逐漸覺悟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路線是正確的,部隊中對現行路線的懷疑、不滿和積極要求改變領導的情緒,在湘江戰役後達到了頂點。

長征究竟經過了多少次戰鬥?戰果是多少?根據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與陝北紅軍會師結束長征時,由彭加倫記錄、肖向榮填詞的《遠征曲》這樣總結:“大小五百餘戰,計算起來,潰敵四百一十團。”這還只是中央紅軍的情況。

中央紅軍的湘江之戰是紅軍所有戰役中最為慘烈的,這是確信無疑的。

湘江之戰,發生在中央紅軍突破四道封鎖線時。經此惡戰突圍後,紅軍人數從出發時的8.6萬餘人,銳減為3萬多人。

湘江之戰前紅軍折損大將損失2萬餘人

湘江之戰冠以“慘烈”之名,首先是言其損失的人多。

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紅軍的硬仗、惡仗、敗仗並沒有少打。

黎川、滸灣、大雄關、廣昌等戰鬥,紅軍連遭敗績。尤其是著名的廣昌保衛戰,紅軍血戰18天,傷亡5000餘人,最終卻並未能守住廣昌。

湘江之戰開始前,通過前三道封鎖線時,紅軍也遭受了一些損失。

紅軍前進方向上的四道封鎖線,並非同時構築,而是隨破隨構。親自指揮第五次“圍剿”的蔣介石雖然有時判斷失誤,但他作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生、黃埔軍校校長、北伐軍高階指揮官,還有一定的戰術素養,對紅軍初期的行動方向判斷也是準確的。

第一道封鎖線在信豐河一線,紅軍對手是粵軍陳濟棠部,當地構築了很多碉堡。儘管黨中央已經與粵軍有借道的協議,但因訊息不暢,紅軍仍然遭到粵軍一些抗擊,損失3700餘人,折損一員猛將洪超。洪超18歲參加南昌起義,身經百戰,時任紅三軍團先鋒第四師師長,犧牲時年僅24歲。

通過第二和第三道封鎖線,仍然戰鬥不斷。戰鬥損失和掉隊、落伍使紅軍分別減員9700餘人和8600餘人。如此算來,雖經沿途的零星補充,紅軍到達湘江河畔第四道封鎖線的時候,不過6.5萬人。

中共中央在突圍轉移時,是想把根據地從江西搬到湘西,攜帶了印鈔機、石印機等大量的“罈罈罐罐”。主力一、三軍團為左右前鋒,八、九軍團在兩側掩護,五軍團殿後,護衛著龐大臃腫的中央和軍委機關縱隊做甬道式行軍,浩浩蕩蕩,場面蔚為壯觀。

彭德懷對把高度機動、善打能藏的紅軍精兵當做“轎伕”,只能被動挨打的做法非常不滿,憤怒地說:“這樣抬著‘棺材’走路,哪像個打仗的樣子。”

本來在8月上旬,蕭克、王震率領的紅六軍團在江西界首地區順利渡過湘。

標籤:長征 紅軍